临渊而立 故事不够完整,像没有写完一样。
导致故事的主题,根本找不出一个答案。
最后的结局竟然不是复仇,而是直接自杀,像没写完就强行结尾的小说。
前面那么浓墨重彩描立起来的人物闯入者凶手,也不该半途消失。
后面又突然出现了一个镜子式的人物,如果只是为了推进去寻仇的线索,那这个人物就不该这么饱满。
总之,这个故事没有中心,分不清主次人物,并且结尾好像被斩断了一样,许多线索根本就没有收尾。
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导致根本找不出主题。
(很多人说“荒诞”,但我觉得这只可以用来描述情节,而不是主题。
)但是其中很多地方值得琢磨。
不过也是因为如此,太发散性了。
有很多线头,却没有将它再进一步的挖掘。
至善至纯的新到的帮工,四人共卧的隐喻,植物人的悲惨的少女,外表安分实际上是恶之大者的丈夫,麻木引诱自我惩罚并且自责多年最后其实是被背叛女儿被丈夫那一番惩罚论击倒的女人。
另外,身世猜想是特意留出的谜题,是送给观众的互动游戏。
(给出信息,让观众推理,得出没有说明的真相,卡上拼图。
)这种互动,能够给观众更有趣的体验,更深度的与影片的互动,智力感的满足。
看到一篇影评,说这个电影主题是“罪与罚”。
这个还可以说的通一点。
八坂的信里面也写“越想,越觉得罪的补偿还远没有结束。
”临渊而立,家庭里的人都背负原罪(电影里有很多宗教意象),而面临“深渊”。
那这么理解,就是:自觉有罪的人妻子,最后自杀,女儿是牺牲品,孝司也无罪,最后他们都死了。
最后只有真正的罪人活着。
没有信仰的丈夫在女儿瘫痪后自觉得到惩罚,反而焕发活力。
身世猜想是为了说丈夫其实还是强奸犯罪上加罪。
不过如果这样想,很多地方也还是合不上。
如果这样,主角就应该是罪最深的丈夫。
但前面那个朋友的戏份太重了,太抢戏了。
如果一个闯入者只是一个引子,那干嘛还塑造得浓墨重彩,导致后面断线。
为什么最后还有演奏友谊地久天长,主题倒是是什么啊?
烦死了。
只能说是影片本身就的确设置有问题。
不过我唯一觉得成立的介意解释电影的主题还是:“立在深渊旁,坐不得,躺不得,安息不得。
”
当记者几年,亲眼目睹了这个城市不少离合悲欢。
有一个初中生,刚开学几个月突然得了一种名叫横贯性脊髓炎的罕见病,可能这个病的名称很多人都没听过。
而他也从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忽然变成要依靠轮椅生活的残疾男孩。
父亲辞掉工作,专心照顾他三年,一度夜夜失眠抑郁,靠半夜悄悄在小区散步来发泄。
采访快结束时,这位父亲苦笑了一下,缓缓说道,我真的想过去死。
有位幼儿园老师马上结婚,希冀的幸福生活还没来临,噩耗先到。
她经历了一场严重的车祸,颈椎以下高位截瘫,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双腿没了知觉。
采访时她听到母亲说,出事以来已经花了家里40多万,单亲家庭生活本就拮据,她带着呼吸的管道,抑制不住地抽噎了起来。
因为动了手术怕肺部感染,她连呼吸都要插着管子,她耗尽气力仿佛在表述,我并不想活。
我们要如何保有生命的尊严?
这在生活中简直是一道无解题,却是电影乐于诘问的话题。
《弥留之春》里罹患肿瘤的老太执意选择安乐死,那完不成的拼图拼不出生命的意义;《爱》里老头用抱枕向残喘的妻子猛地一扑,仿佛是另一种绵密的爱的方式。
《临渊而立》里,男孩山上孝寺一边画着少女画像,一边和章江太太闲叙着关于母亲临终的琐事。
说起母亲患病在床,生命则毫无尊严可言。
被儿子清理排泄物,一个自尊心那么强的人顿感生不如死。
这种生命的屈辱感,甚至让男孩觉得,她或许死了更好一点。
那么床上的女孩呢?
那个只能呜咽,连哭泣都不能放声的肉身;那个让母亲寸步不离,生怕被一丝细菌污染的灵魂,还有生命的尊严可言么?
女孩是否也想一了百了呢?
寻不到“凶手”后在车里,女孩跟母亲一样,眼角留下一行泪。
所以,母亲是否有权力替她结束这一切,还以她生命最后的尊严?
显然,深田晃司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在这样一个不算长的篇幅里,缓缓构筑了一整套诘问人心的尖锐难题。
一张饭桌夫妻隔着信仰深渊、一次拥吻男女堕入情欲深渊、一场伤害家庭裂开无望深渊。
开篇一张饭桌,妻女虔诚地祈祷,丈夫漠然地信手夹着菜,寥寥数笔一个无爱的家庭描述得简洁而透彻。
一张饭桌已经隔开了两个信仰的结界,同时还有不同兴趣爱好乃至价值观的抵牾。
而一个不速之客的闯入,打破了这个家庭僵化的气氛。
八坂的到来,直接、莽撞、不待反应,已经迅速渗透进这个家庭的肌体。
他洗过澡后裸着上身,就那么大大方方坐到沙发上直视母女。
他弹得一手熟练风琴,迅速俘获了懵懂女孩的依赖和信任。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次次看似不经意的接触,生活在一潭死水里的少妇焕发了生机。
他们就这样游走在伦理与道德的边缘,在那次郊游的时候,意乱情迷的拥吻饱蘸了太多捱过经年的寂寞。
然而寂寞之花未曾开在沙漠,却绽放在了峭壁上。
两个人摸黑走着情欲钢索,一个不怀好意,一个欲拒还迎。
这种日式寂寞少妇的戏码,颇有东阳一《谁的木琴》之神韵。
一个是木琴的饥渴,一个是风琴的独奏。
琴声如同呼唤,令两人几乎忘却宗教禁忌,陷进情欲的深渊里。
这里不得不单独讲讲浅野忠信扮演的八坂,他的瞳仁几乎没有光亮,和《我的男人》、《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等作品的角色一样,浑身散发着致命的诱惑气息,同时又一直是一袭白衣的禁欲味道。
第一次出格是他们共同走进一片花丛,面对一种唤作红秋葵的朝开暮败之花。
第二次则是在房间里,八坂刚刚晾好了白衬衫和黑袜子,可能是花香太醉人,或者洗衣剂味道太清新,让两人把持不住。
而第三次在八坂目睹了一场“野战”之后,兽性大发,脱下白衣露出红色衬衣,这里颜色的运用简直让人叫绝。
浅野忠信与生俱来的神秘感,让他像一个毒苹果、饥饿的蟒蛇,更像一杯鸩酒,招招致命,却让故事走向更加可怖的深渊。
无爱的婚姻闯入一袭白衣男子并不可怕,血红鸩酒饮完居然回甘才让人毛骨悚然。
女孩在遭受了莫名的伤害之后,并没有死去,而是以一种更加难堪的形式折磨着这个家庭。
八年之后,妻子迅速衰朽,变得脆弱而敏感。
和不断洗手、禁止外物接触女儿等显性洁癖比起来,内心的洁癖,则更说明她无法从往事走出来。
女儿的一举一动都如附着于发肤,时刻牵引她的神经。
而丈夫如出世般异常的豁然,除了吃饭时看看监控,他的生活仿佛波澜不惊。
很快,我们便得知了这位父亲习以为常的原因——他把女儿受到的戕害当做对自我的惩罚。
因为曾经作为帮凶,那件杀人事件如巨石压在心头太久。
他竟然将二者对等,苦难沦为某种解脱。
而他目光灼灼,语气平淡地说起,自己早知道妻子和八坂的奸情,然而不以为意。
因为八年前,他和妻子因为共同经历了女儿的变故,有了共同目的和追求,仿佛才结成了真正的夫妻。
在他看来,或许妻子也会因为对出轨的负罪感,进而对苦难一边堪堪承受,一边生发出一种变态般的享受。
这种想法让妻子觉得恶心,也令人毛骨悚然。
妻子终于体会到,八坂故事里那个用右手打自己耳光的母亲的绝望。
而透过丈夫这个角色,又让人看穿了人性的多重维度,以及每个人都可能藏有的隐秘情绪。
当初八坂刚来到这个家庭时,曾在饭桌上,云淡风轻地说了句,我不会麻烦你们的。
后来,男主人铃冈利雄对八坂的儿子说,你父亲离开的时候,我们很辛苦。
一个“不麻烦”,一个“很辛苦”,中间又隔着多么复杂的况味。
八年前四个人郊游时,曾躺在一起,彼时同居一室共同过活,象征着生如同衾;八年后的河滩上,四个人躺在一起竟与当年惊人的一致,只是这次,是一起死若同穴。
最后,女儿被母亲抱着,一跃而下坠入湖底,母亲试图藉由死亡,给生命赋予隆重的仪式和尊严。
但谁又考虑过,那个穿着红裙子再没跑回来的女孩的感受?
想象一下,你被束缚在一具无法回应的身体里,手脚不听使唤,喉咙也发不出声音,无法说出“我饿了”“我好困”“谢谢你”,无法拥抱,也无法哭泣,无法与身体外的世界建立联系。
似一株风雨中飘摇的植物,摇摇欲坠却发不出声音。
而这是承受了幽灵般生活的真实故事。
在一则奇闻里,南非男孩马丁·皮斯托留斯被诊断为植物人,但却渐渐有了清醒的意识,被困在一具僵化的躯体之中,长达12年无法向外界传递自己的信息。
在那一刻,我愿意相信电影里的那个女孩,也拥有着自主的意识,但她表达不出,只有一行清泪,诉不尽的绝望。
不知为何,我忽然想起那次采访的最后,瘫痪男孩的父亲对我说的后半句话,言之凿凿、字字铿锵——“我想过去死,但是我必须得活着。
必须。
”
这部电影大概讲了加缪书里的一个观点:荒诞与自杀。
人生是否值得是回答自杀的根本,生活是否荒诞是判断人生是否值得的根本,自杀是解决荒诞的切实手段。
加缪说一人拿着刀去冲击拿着机关枪的阵地是生活的荒诞性。
电影就是由一个个生活的荒诞组成的,一对夫妻结婚生子却没有感情是荒诞,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容留杀人犯是荒诞,信守一个承诺却被受信人遗忘是荒诞,一个陌生人突然加入另一个家庭而不奇怪是荒诞,为了一个陌生人的热情而出轨是荒诞,孩子喜欢陌生人而不是父亲是荒诞,孩子受伤瘫痪使没有感情的夫妻有了共同的生活目标又成了有感情的夫妻是荒诞,最后生不如死的是这两个荒诞的夫妻,死既是生的反倒是无辜瘫痪的孩子。
最后的最后有罪的人还要荒诞的活在生活里,无辜的人本该幸福的生活却想死得其所。
人间是否值得?
有的人在痛苦中自杀,有的人快乐中期望被杀。
或许,这对夫妻永远也找不到凶手,因为那凶手不是浅野忠信而是荒诞的生活。
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名字叫做《临渊而立》,上班真累,这部电影我刚刚看了一半我就已经睡着了---谁能想到我一个二八年华的少女居然晚上八点钟就按时睡觉了呢?
生命无常,我睡得很不爽。
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们从来不会想到自己一起生活很多年的丈夫是一个谋杀犯,远道而来的朋友其实情深义重,不仅仅帮自己的朋友顶下了罪行,还帮自己的朋友隐瞒罪行,即使到达了死亡边缘,这个男人也没有出卖自己的朋友,也没有说告诉对方的妻子其实你是和一个杀人犯在一起的。
我觉得这个男人还是挺不错的,虽然年少失足做错了事情,但是这个男人整个还很不错,不是为谋杀犯开脱,而是所有人都临渊而立。
人到底如何活着才能远离深渊?
利雄和章江还有女儿是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其实说是幸福也不幸福,利雄很少和自己的妻子沟通,因为利雄内心深处装着一个很大很大的秘密,利雄内心深处的这个秘密就是---年少无知的时候,自己曾经和朋友八坂一起杀了一个人,干掉了对方之后,利雄强暴了对方的妻子--- 利雄带着深深的罪恶感生活着,利雄很痛苦。
Part 01.八坂:我爱而不得,也许是因为我做了错,我临渊而立. 八坂是一个很帅气的男孩子,而且八坂的穿搭我真的可。
八坂的白色工装裤真的是帅得不行,走在路上,脱掉白色工装裤露出里面的红色短T恤的时候,我看到的时候真的可以的,我都想冲上去抱一抱八坂。
从电影当中可以看出来,八坂还是很喜欢章江和章江的女儿的,章江是一位母亲,章江的女儿很漂亮,八坂还教章江的女儿弹钢琴,对章江和章江的女儿非常好。
因为两个人之间情投意合,但是因为中间的种种事情,以至于这份感情里面掺杂了其他的东西,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如此奇怪,这让人爱而不得。
八坂一定在想:也许是因为我之前做错了事情,所以我才爱上了一个人,爱上了之后爱而不得。
八坂临渊而立,站在桥边掉进河底,一切都显得如此没有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心爱的人之后,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Part 02.章江:我随你而去,我跟随着爱而去,我临渊而立. 章江一辈子都没有想到自己和一个杀人犯生活在一起,也没有想到自己活了一辈子,居然是在替自己的丈夫赎罪。
这个问题我就在想,为什么章江这么凄凉?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没有得到这种爱情,为什么章江的生命这么凄凉。
最后的时候,章江带着自己的女儿站在江边跳了下去。
八坂也在那个地方跳了下去,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跳下去,掉进去的时候---希望下辈子两个人能够在同一个地方再一次相遇吧。
我们不能生同衾,但求我们死同穴。
章江说:我随你而去,我跟随着爱而去,我临渊而立,投进你的怀抱。
写在最后:也许有些人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体验一场---苦难. 这个世界上面有这么多的人,但是也许有些人到了这个世界上,即使为了体验一场,就是为了看看太阳,为了看看这个世界的风光,为了品尝一下这个世界上好吃的食物,为了想要喝一口这个世界上好喝的泉水,为了想要观看一下这个世界上的风景,为了想要体验一把这个世间的美好。
写在最后的这段话,是我生命的格言。
影片慢慢展开,层层铺垫,每一个情节、镜头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利雄的冷漠、昭惠深夜到八坂屋里缝衣服、八坂在河边说开着玩笑的那一番露骨的话 ⋯太压抑了。
浅谈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吧:一、昭惠用右手删了自己几个耳光。
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八坂所讲述的受害人的母亲,或许曾经也是这样⋯?
轮回啊。
二、八坂在街上看见利雄后哼着小调回到家中。
那一段浅野忠信真的演技炸裂啊!
把衣服脱下来,红色的T恤,不紧不慢的步伐,水到渠成地吻上昭惠,以及带着一丝慌乱、兴奋地把昭惠推到桌上⋯实在像个变态。
三、昭惠在监控里看到贵靠近萤。
说实话,我都心里一紧,不安、疑惑、愤怒,那一刻,我变成了昭惠。
四、昭惠在车上说,他们打算在八坂面前杀死贵。
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毫无用处:既伤害不了八坂,也会让自己的双手沾满鲜血。
但可以肯定,昭惠心里是有过这个想法的,甚至成千上万次地想过,仇恨到疯魔。
另外,蛮喜欢这部影片的结局。
记得看《人山人海》,公映版是改了的,最后罪人被警察抓住;《心迷宫》最后强行自首⋯不得不说,这部片子的结局,更令人感到“临渊而立”吧。
还有几个疑问:一、贵和萤是利雄救起来的吗?
如果是,为什么只有最后救起来昭惠还活着?
二、最后去找八坂的时候,按理来说是用的清晰的,有八坂露脸的照片,路人明确说见过他,那么为什么他们最后放弃寻找了呢?
或者说看到的那位真的是八坂,但他们突然转变了心意?
(这个应该算个bug了吧??
)三、八坂的心理到底是怎样的?
是策划了多年的报复吗?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刚刚和我爸讨论,他觉得昭惠出轨是利雄安排的,甚至还为他们腾地方⋯细思极恐⋯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第一天上班实在是太累了,我整个人累得不行,脑袋都快要爆炸了---我妈回家的时候,我睡觉的灯都没有关,人活着真的是劳累无比,我想到这件事情真的很痛苦。
早上的时候来上班,路过一家医院的时候,医院墙头樱花开放---看到之后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想要到武汉看一把樱花,看一下这座城市的美丽风景,闻一下这座城市的味道,走在这座城市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风景---想要过去,但是过不去。
电影讲述了一个非常委婉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利雄是家里面的顶梁柱,章江是妻子;家里面的八坂是一个外来者,多年前利雄和章江在一起的时候,利雄并没有把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想法告诉章江,所以章江没有想法。
“祝大家都在人间灯海里,与某个特别的人相遇.” 多年前八坂犯下了刑罚,八坂住了八年的监狱。
利雄和章江结婚多年,共同养育着女儿萤---虽然他们的生活十分平静毫无波澜,但是两个人毫无波澜的生活之下隐藏着很多的说不得的因素。
利雄的朋友八坂出狱之后来到了利雄的工作室干活,寄宿在利雄的家里面。
电影里面,一边是冷淡的丈夫,一边是和善温柔的同居人。
妻子章江很快地沦陷,妻子章江和八坂呆在一起了之后---日久生情,两个人接吻的场面我都快要沦陷了,我看着我都想找个人接吻,太他妈有感觉了。
Part 01.利雄:我以为从此后我可以过上幸福可爱的生活. 其实利雄内心深处有一个隐藏非常深刻的秘密,利雄其实和八坂一起犯下了罪行,八坂动手S死了一个男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杀害。
利雄作为帮凶按住了那个男人的双腿,不止如此,利雄还强暴了那个男人的妻子--- 以至于后来八坂出来了之后,八坂才会说:“为什么你的生活如此幸福?
原本该幸福的人是我才对。
” 也是到了最后,利雄的女儿变成了植物人,那一刻利雄的内心深处才得到了真正的解脱,利雄才发觉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想法,利雄到了这个时候才觉得自己还完了这场债,才觉得自己活过来了。
利雄最后和妻子沟通的时候,两个人交流的时候妻子才发觉利雄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想法,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是无望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生命好像也没有任何值得期待的地方了,两个人的生命就变得完全不完整了,这就变成了两个人的生命。
Part 02.章江: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章江和利雄两个人虽然在同一张饭桌上吃饭,夫妻两个人隔着饭桌,隔着信仰---一次拥吻男女坠入情欲深渊,无爱的婚姻闯入了一位一袭白衣的男子,两个人浓情蜜意但是最终也没有突破那一层道德底线,这是生命中的一场苦难。
生命总是以某种不经意的方式惩罚着我们,男主和女主在现世生活中得到了惩罚---但是我总是疑惑,女主到底做错了一些什么事情呢?
我觉得女主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只不过是运势不好。
章江从来没有做错过什么?
我觉得章江就是运势不太好吧,人活着就是如此,从来没有给我们喘息的机会,生命如此让人难熬。
活着,就好好活着吧。
“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过去死,但是我必须活着,必须。
”
第一次看是2017.4.20北影节,当时看完不太喜欢。
最近看了导演新作《侧颜》,挺喜欢的,遂重看了一遍《临渊而立》。
先看浅野忠信的出场
正反打之后,浅野忠信身着白衬衫出现在一片光晕之中,他的姿态非常僵硬,带来了一种(区别于人)的诡异感。
而这种做法是黑泽清常用的,譬如在《岸边之旅》中,去世的丈夫突然出现,我们看看黑泽清是怎么做的:
妻子在做汤圆(日常生活)
背部视角很像一个他者的pov视角
转头
丈夫出现(在黑暗中,我们甚至很难看清他的脸)。
实际上,黑泽清中间还用了一个缓慢的摇镜头,所以这组镜头比深田晃司那两个镜头要吓人很多。
再来看《夜以继日》快结尾处,唐田回来找亮平赎罪
唐田正面
唐田背面
反打亮平出现。
接着说《临渊而立》
浅野忠信视角看到小萤
中间省略小萤如何从坐着到街上轮滑,此处是浅野忠信的pov视角跟拍长镜头,从观众的视角就是跟踪戏,所以这段就营造出了紧张气氛。
反打再给出浅野的正面(仍然是有些模糊的),一身白衣,走路姿态类似机器人,自此,一个亮相出场,一个对家庭小女儿的对话,浅野这个“外来者”的角色就非常有效率的建立了。
这段对话没有用过肩镜头,让两位直接对着观众,在对话的后期有两个缓慢的推镜,两个人的脸就是一切。
在声音上,环境声-环境声消失,只有主人公的自述-音乐起。
基本上在全片中,导演对声音的处理基本是这样的模式,有两处对声音的处理比较有意思:
两人第一次独处一室时,环境声是钢琴的节拍器,首先这个声音是前面几场戏铺垫过的,其次这个节拍器的声音让这个场景变得非常紧张,这比使用音乐要高明很多。
再来看这段
环境声:风声、水滴声
加入音乐
环境声消失,音乐为主导。
当然,对于呈现幻觉来说,这段对声音的运用还是挺常见的。
做实这段幻觉的话,略微有点败笔,让前半段类似鬼魂的毛骨悚然的感觉会减弱,增强了事件的现实感。
这段很有意思,接电话的时候利用了电车过去的吵闹感,声音上从动-静,人物状态却从静-动,导演非常喜欢拍街上的手持跟拍镜头,《侧颜》中也有类似的处理。
动静的转换可以带来巨大的张力,而景别的跳跃也可以带来一些不同的效果,比如
近景跳一个全景,视角的切换可以打破长时间对话的疲惫感,以及从主观视角中跳脱出来一个旁观视角。
其实这样玩得最好的是阿基多,《阴风阵阵》和《deep red》里都有近景切全景的奇妙处理。
影片一开始带诡异的气氛,色调阴沉,演员言语客气,但夫妻之间,两朋友之间交流怪异,很多情节不予解释,小女孩和琴声算是亮色,随着闯入者的坦诚,与小女孩的友善,宗教因素的加入,渐渐明亮,好像要走赎罪套路,前段女主打扮,气质非常有女人味,真看不出演员真实年龄啊,闯入者一直洁白衬衣,钮扣全系,即使工作时也是全套洁白的工作服,带有皈依宗教的意思,两人情感,精神交流,在宗教的因素下也符合生活逻辑,如果到此为止,就是一温情治愈片,无奈白色外衣下还是血红色内里,河边的接触还算是情感自然流露,室内的激情,情欲已难抑,被拒后被河边野合刺激,回程看到丈夫外出,哼着童谣,脱去白色外衣,露出鲜红的T恤衫,那个杀人者已经再次回来,此后小女孩的遭遇好像是必然了,具体经过原因不重要,有罪者没有完成赎罪,反而带出自己,他人更多的罪,影片里每个人都有罪或罪恶感,两个杀人者,情感出轨,引狼入室的女主,问吃了蜘蛛妈妈的小蜘蛛是不是要下地狱的小女孩,父亲是杀人犯又是小女孩加害者,照顾母亲时心里希望她早点死的儿子,但没有人能被救赎,只有被惩罚,悲剧的是,最无辜的两个孩子却受到了最残酷的结局。
不知道各位是否记得,有一次八坂在房间里写信,章江问他写给谁?
八坂说是写给死者家属的。
8年后孝司出现了,原因是收到了从这里寄出来的信,所以孝司究竟是谁的儿子?
在郊游的时候,八坂像利雄发火,说你结婚生子了而我却没有。
8年后,孝司和江章说出生时没见过父亲,更诡异的是他说父母并没有办结婚手续,母亲也有类似的洁癖,所以可以猜测孝司的母亲被强奸了,而母亲隐瞒实情。
为什么有这个结论?
利雄剪着脚趾甲,平静的说,“你和八坂睡过了吧?
”他其实错了,准确的说也只是亲过几次嘴而已,而且八坂才来了几天?
他会这样想,因为八坂和他杀人的时候,还强奸了死者的老婆,当他明白八坂是来报复他时,他便清楚八坂肯定对江章做了什么。
死者的老婆当年被侵犯,生下孝司,入狱10年,再加8年,孝司刚好18岁,和电影里的形象符合。
八坂出狱后就决定报复,夺走利雄的一切,孝司到来后,引出陈年往事,妻子不忠、丈夫杀人,人性的虚伪和丑陋,让这家人真正的崩溃了。
八坂杀害小女孩的经过,导演留了白。
看完影片之后就强烈怀疑:小女孩绝对不是八坂杀的。
首先,若女孩真是八坂杀的,则八坂杀害女孩之前的情绪积累不到位,就算是强奸朋友妻子未遂,也不至于下如此狠手迁怒小女孩,他们之前练琴时的感情就这么一文不值吗?
所以小女孩倒地时,观众会觉得很突然,但导演并不是想吓唬观众、让观众见识人性的残忍,这对于全片有何意义?
本片主题仿佛不在此。
其次,八坂大可逃之夭夭,为何要留在原地?
还有他揉眼泪的动作,明显是在为女孩的死感到惋惜,也为他能预想到的因女孩的死而招致朋友的怀疑,而感到无法解脱,那么朋友到来之后的那句“你到底对她做了什么”,更是让八坂的内心雪上加霜,因此他离开时仿佛寸步难行。
再次,私以为女孩的死根本就是场车祸之类的意外。
女孩有双能溜冰的带有爱心图案的粉色运动鞋,还记得第一次看她在路中央溜冰的场景时,我就在思考导演安排这一行为的意义。
直到后来女孩头破血流倒在地上,第一个镜头给的女孩小腿到脚跟的局部特写,她当时穿的正是那双溜冰鞋,这不难让人怀疑她是在马路上溜冰时出了车祸,是八坂将女孩抱到这块远离车流的空地上来的。
那块空地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作案现场。
至于八坂没有及时施救的原因,我猜他可能是陷入的对即将到来的后果的设想中,难以自拔。
觉得自己这时候做什么都无法洗清自己了。
在这个情节中,表面上指向很明确,让在场者和观众都误以为八坂是杀人者,罪大恶深。
但其实,让女孩独自外出,失职的难道不是父母?
这才是导演想要谴责的对象吧。
八坂已仁至义尽。
他自帮朋友担下罪名之始,就是这种形象,如同一面镜子,让那对夫妇照见自身。
刻意笨、糙的打光,稳定的中景缓慢的节奏,无配乐。形式的用力主要在剧本和细节的堆砌上,这个罪与罚背景拜访者模式的故事有十足文学性,但跟小说改编电影不同的是,它更仰仗镜头的叙述能力,是作者电影的一个小证据。另外所有人物之间的闭环因冷漠的气质隔绝了《海角七号》一类的直楞煽情,结尾太绝望
2022-141 难看死仙人!如此生硬与做作的编排!省省吧!!
3.5 一颗罪恶的种子埋在秘密与信条的泥土里,用漫长的时间灌溉,长出嫉恨与愧疚的树苗。不速之客的来临是自食其果的悬顶之剑,成为祭品的却是无辜的孩子。故事首尾不明,动机引人猜想,整体还是不错的。浅野忠信在这里面的角色总让我想到ARATA是为什么…
感觉这种家庭作坊挺好的
浅野忠信👍
3.5
逃避记忆的人们试图掩盖真相,最终却只能将周遭的一切拖入深渊,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藏玄机,宗教内容的引入绝非空谈,寻常对话中包含着悲剧的预兆,平稳整洁的画面亦将泥沼一样的生活本质描绘的不寒而栗,浅野忠信则将一个不讨巧的人物演出了应有的超越现实的感觉。
因果轮回 罪人都相安无事 可是受惩罚的却都是无辜的人 这才是最残忍的惩罚
浅野其实只是个是个隐喻吧?丈夫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妻子有难以启齿的出轨。。。但无法面对早晚崩溃!
蜘蛛妈妈会下地狱 因为在小蜘蛛的时候吃了蜘蛛妈妈
太贺小哥演技不错
果然导演也不忍心让那么可爱的桃音酱演瘫痪病人…… #BJIFF2017
让人不寒而栗的恶意
领谁回家也不能领浅野忠信回家啊!这道理我都懂!除非家里没有女主人!不过有男主人也危险
平静之下内心暗藏的罪恶感,终有一天会将你带进深渊~
剧本真好,“临渊而立”这个名字真好
比起<怒>这才是怒。母亲的两难困境挺堪玩味,接纳浅野的性要求是违逆教义的通奸之罪,拒绝意味着浅野之怒会在女儿身上索取酬偿,无论作何选择都难脱罪疚。浅野的悖论是:我如此正确,以我之正确去行使处决权却犯下深重罪孽,我讲义气信公正,得到却是这个世界的怀疑和拒绝。索性我勃然大怒,一罪到底。
前半段氛围颇好,各枝节铺展平稳,平静之中自有一番隐隐的悬疑;后半段破功,正如某短评所言“宗教梗没好好用”,完全可以和人性原罪联系起来,完成度不够。
电影立意很好。通过“深渊前的站立”来表现:面对原罪,人的复仇、救赎与胆怯。不过作为高概念,串起这条线的意向过于少了些,或者说是太“实在”了。不过别滑向奉俊昊那种解释的太明白的风格就好了
宽容与道德真是一个纠缠不清的主题,浅野忠信真是有气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