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电影名一下子想到高中作文里写烂的那句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电影里的夹墙,留守儿童和ta们长大后的生存环境,无一不处在夹缝当中,但仍然在夹缝里挣扎着,非常幸运有陶昕然这样一位演员关注到了这一点,并且愿意做些什么,整个团队一起出的地完成了这部片子,让夹缝被更多人看见,让更多的光涌入。
最后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这部片子里女性角色的弧光是非常少的,甚至片中主要角色里只有一位女性,给其他四个男性设置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女性角色交互、互相成就、互相帮助的电影。
不仅要上桌吃饭,还要吃饱!
故事一开始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骨,一桩尘封十几年的命案就此铺展开来。
然后镜头切换到一个母亲正在为了孩子上学的事情费劲心思,经历吵架、被骗、相亲嫁人的努力都没有得偿所愿。
看似不关联的两件事,随着一些记忆的闪回和警察的调查,大概能让观众思考到一些可怕和黑暗的事情发生过。
影片前半段其实很多细节都为最后的命案真相埋下了伏笔:不让孩子留长发、冲和孩子说话的男人发火、曾经酗酒、看着孩子回家时一层层的楼梯灯光亮起直到最后屋子里亮起灯、警察停车在涵洞隧道里看到的男孩儿一闪跑过的身影、看到女学生被欺负,不顾身份直接暴揍人渣、午夜梦回耳边想起的尖叫、那么内向胆小的韩岩为什么长大后做了警察等等,随着记忆的闪回和最后真相的揭开,我们终于知道当年那5个参加电视台关于留守儿童的孩子回来后又经历了怎样的事情,命案是如何发生的。
影片大篇幅讲述了母亲李青草为孩子上学的努力,其实到最后真相揭开,反而能理解为什么。
为了不让孩子做留守儿童、为了不让孩子受自己所受之伤和苦。
而韩岩,一个内向胆小的人在十几年后做了警察队长,为了什么,我们也能猜到。
最后通过电视台采访5人的家长在哪里,孩子说的不是广州就是深圳。
影片所讲关于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可能着重是讲了对女孩子的伤害,而其他4个人或多或少也有影响。
韩岩胆小内向,长大后做了警察也还是习惯一个人,父亲打电话也是要二婚。
陈闯贩毒袭警,如果有父母陪伴教育,也许不会走上这条路。
另外两个,受的影响看着最小,但一个弟弟脑炎,庆幸现在有家人陪伴,另一个外出打工也没混出什么名堂,但选择回老家做校车司机,也许也有当年李青草的原因吧。
我想讲一下,其实不管是留守儿童或在父母身边的儿童,只要你是弱者,弥补不了生理差异的弱者,你所面临的就是有些人渣的欺负。
留守儿童的事情,相信有刷到过一些留守儿童里的女童被快进棺材的老人欺负的案件,实在令人发指。
男孩子也一样,如果当晚只是韩岩一个人,那么那3个骑摩托的人渣也许会直接杀人埋尸只为取乐或者抢劫。
即使成年人,在你是弱的那方,都只是鱼肉,影片中李青草相亲的那个老师,在说开始说我想结婚只是为了有人伺候我、我不喜欢你染的头发、我不喜欢你现在的工作、你不能抽烟喝酒打牌、我不喜欢吃辣,所以家里的菜不能放辣椒。。。
真的很窒息。
大部分女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骚扰、伤害,只是难以启齿,或者说了,父母也怕别人说闲话,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共情,甚至说是你的错。
即使是现在我们中国这样治安越来越好的国家,我走在路上看到有些人看穿裙子的人的眼神都觉得窒息,他们不敢动手只能在心里想着那些罪恶,是因为国家和法律的震慑,是因为公众场合的羞耻,如果这些条件没有一项。。。
只能希望法律法规能尽可能更加完善,更加有力地震慑、普法教育能更加广泛、父母能好好教育孩子保护自己,不要伤害他人、口出恶言的人去地狱拔舌。。。
李青草|陶昕然演出了一个女人破碎的前半生自打她记事起她便和奶奶在农村相依为命而父母只在逢年过节露个脸陪伴二字成了她的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晚上放学回家的路上被流氓侵犯年纪小小的她连个倾诉的人都没有回到学校以为可以得到老师的安慰谁知禽兽不如也是想占她便宜向阳生长的花在这顷刻间破碎了人生的转折就在顷刻间在学校里学习好又懂事的她自那时起变成了抽烟喝酒打牌的社会问题女孩造成留守儿童走入歧途或者“香消玉损”这一现象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是父母的离开?
是人性的自私?
还是社会的残忍?
电影中告诉我们答案了么?
我想看过电影的人都说,没有直接直白的给出答案,但是我们能从电影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或者也可以从电影中出现的镜头,故事的对比和画面的留白中去探讨。
比如说(轻微剧透):1、贩毒的男孩,在小时候是最仗义的一个人,怎么长大就变成贩毒了呢?
2、李青草前期一直在城市里替孩子求学,但是结局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农村上学。
我相信青草因为有她的童年经历,一直是想逃离农村的,那作为妈妈的青草为何最终选择了留在农村上学,这个前后的转变和对比也非常值得探讨。
3、小时候的韩岩是懦弱无能的,长大后的他却做了警察。
4、影片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他们父母的身影,也印证了父母教育和陪伴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所以造成“嫩草”李青草变成一棵“枯草”的原因是什么呢?
可能你看过电影就知道答案了。
写在前面,我哭的稀里哗啦,还涉及一丢丢剧透。
留守儿童是个屡见不鲜的题材,但是这个故事讲的真的很好,不是无病呻吟的表面呼吁,而是展开给你真的会发生的事情。
作为同样转学回老家并且挂上“留守儿童”称号的我,真的见过走上小红道路的人,也经历过被父母待在身边在大城市里长大,幸运的是我父母交了择校费我在首都上上了小学,也因为转学回老家,深夜放晚自习碰到过骑摩托车拦住我的六个社会青年,幸运的是他们认得我同学(不好惹)口上花花两句走了,所以深深的知道这个故事其实真的会发生,如果我有一步不幸,就会遇到一样的事情。
确实父母也是有万般无奈才没有办法,但如果条件好一些也不会遇到那些苦了吧。
看到青草的孩子虽然回了老家,但条件比之前好了很多,也是现在的政策努力啊,平凡众生,夹缝生存但又坚强,像青草一样,继续顽强下去吧,总会好的。
为女儿艰难求学的母亲,一桩扑朔迷离的杀人旧案,交叉故事线的背后是一直难以解决的留守儿童问题…当故事的最后,众人的命运再次交织,多年前的雨夜再次呈现,让人忍不住哀叹命运的残忍…但正如童年伙伴对女主说的,都过去了,女主带着女儿回到了故乡,可以上学,可以留长发,希望这一次,大家都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故事前半段很疑惑为什么要把女孩子演成男生模样,慢慢揭开伏笔会发现是个很巧妙的设定!
电影名字“夹缝之间”真的非常贴切!
既是儿时存在的那个夹缝,又仿佛众人命运的代名词!
映后介绍说是真人故事改编,让沉重的色彩又多了几分…
首先叠个buff我看电影不多,特别是近些年上映的电影。
在我有限的记忆里国内现在很多新悬疑片我看到一半就大概知道结尾了,无非是什么动了哪个官员利益,又懂了哪个商人的奶酪然后被灭口。
但《夹缝之间》我真的是看完才知道到底是谁出手杀了李志勇,他又是怎么被藏尸的。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一个优先现实、社会题材的电影,而是一部纯破案悬疑剧,我认为姐在这方面能拍得更好。
本着溺爱所有女性女导演的原则去影院支持,发现比贾玲拍得好太多哈哈哈哈哈哈(狗头保命,真的非常值得一看电影涉及了很多社会议题,留守儿童,单亲母亲,教育资源,但是每一个的出现都不突兀,像珠子一样被严密地镶在几条叙事线上,在几条故事线交织后对它们的探讨也得到了完整的呈现。
叙事节奏稍微有点慢,电影快过半我才能把几条叙事线连起来。
但是不会有那种让人想快进的感觉,只会让人觉得在同时看几个不同的故事,迫切想知道它们的相交点在哪,但最后所有故事线的收束会让我觉得前面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电影无论是作为悬疑题材还是现实题材都特别好,结局的反转比现在市面上大多数悬疑片好太多😇绝对的出乎意料情理之中,也几乎没有什么前期的伏笔在结尾没有被呼应。
故事留白的部分还是挺多的,很容易让人有觉得这个故事没讲完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我觉得是因为他讲得太好所以让人有想更深更进一步了解的欲望,而不是该讲的他没讲完。
故事本身的讲述是完整的,详略得当,这也是他能在两个小时里讨论了那么多社会议题还能讲一个有精彩反转的悬疑案的原因。
镜头语言也特别好,故事发生在南方,所以整个影片都给人一种潮湿的、汗津津的感觉。
电影里出现了至少三种不一样的方言,一般这种拍地方特色特别强的都很容易翻车,因为你得真的贴近去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拍出和方言相匹配的环境,电影中我觉得融合得很好。
演技全员在线,陶昕然演技真的很厉害,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安陵容的影子,期待她的下一部片子
这部影片以女性视角展开精彩的双线叙事。
一方面,陶昕然将单亲妈妈李青草刻画得入木三分,她为女儿异地求学奔波,受尽磨难。
另一方面,“雨夜犯罪”等元素构成的悬案线惊悚吸睛。
两条线看似独立,却又隐隐交织,让人好奇这位单亲妈妈与悬案究竟有何关联,引人深思。
特别是留守儿童主题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新中国快速发现的时代背景下,有太多的孩子做留守儿童了。
终于有电影关注到这群特殊的孩子了。
今天路演完之后,有特别多的感受。
我想对优秀的演员,优秀的女制片人,陶昕然姐姐说:姐姐你好,我今天参加了您在武汉的第一场路演。
我必须承认,看这部电影,我是带着对您的感情和偏爱去看的,我很喜欢您的演技,您的性格,您的努力,您的坚持,我也很喜欢这种从细微处着手的,小人物叙事。
所以我买好票之后一直很激动,很期待这部电影,也很期待与您见面。
电影结束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还是低估这部电影了,细节很多,留白很多,让我回去反复思考咀嚼品味的点也很多。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有一点门槛的,因为它的叙事比较复杂,但是他的音乐,他和我记忆中的乡下一模一样的布局,他的生活化的灯光,能够非常好的让我静下心来引导我去仔细沉浸在这个故事里。
我在这个故事里有好几次忍不住眼泪,第一幕其实就是阿甜一个人往家里走,昏暗的灯光,喧闹的夜市,懂事的小孩儿,站在一旁只能目送孩子回家的母亲,这个画面特别让我有感触。
第二幕就是青草为了女儿想要牺牲自己的婚姻,委曲求全,而阿甜为了母亲不为她牺牲,想要离家出走,让母亲没有自己这个累赘。
我会想到我的母亲,她为了我在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里委曲求全了半辈子,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没有我就好了,但还好,现在我和她是彼此坚强的后盾。
第三幕就是最后的最后,阿甜从此能够在好的环境里成长,我特别感恩,我也觉得特别真实,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只是这个时代里的一颗沙烁,当这个时代变好了的时候,我们很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当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就可以坐着校车在干净的教室里上课了,所以未来一定会更好的。
非常非常可惜,在路演的过程中,我举手没有被主持人选中,但是我还是细细把文字写下来,我觉得夹缝之间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女制片人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姐姐,你就是一颗会自己发光的恒星,因为你的光芒过于闪亮,所以那些电灯泡就会嫉妒你,我希望你能好好休息,然后永远坚持下去)祝夹缝之间大卖!
满分十分打五分,多的两星一星给女制片人,另一星给陶昕然的演技。
能理解陶昕然讲故事的心情,她在她的表演部分表现得无可挑剔,但是导演毁了,整部剧的叙事节奏真就是一坨。
这个故事分两条线,男警察部分和陶昕然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之上又分了一条回忆线。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九十分钟的剧情!
第七十分钟之前两条线各讲各的!
说是两个故事完全不过分!
男警察线太拖沓,五分钟的故事拖拖拖拖了二三十分钟我请问呢?
无聊得我直看表。
男警察线,一张风化的脸上带着一个风化的表情演完了所有戏份,男导演钟爱毫无意义的长镜头和空镜,第七十分钟(没错整部电影才九十分钟)才和女主线有交集(不是汇合!
是有交集!
),看得我想起身走人,前边二三十分钟的男演员删减到十分钟之内才是我理想的节奏。
女主线没有交代过她叫青草,但突然闪回一段小学电视台表演节目的回忆,要不是我看过简介根本不知道这说的是女主,太突兀,而且女主回忆戛然而止,严重怀疑只是为了给男警察部分连线,这段完全可以拓展写。
结局也是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红色结局不多说了。
很高兴参加了这次夹缝之间重庆站的路演,见到了陶昕然老师及电影的导演。
第一次见到陶昕然老师本人,真的很讶异,本人比起电视镜头里五官更加精致,小小的巴掌脸上是得体又温柔的微笑,整个人就像潺潺的溪水一样,让人觉得十分的舒适,而且老师对于影片的各种解答也让人更加的理解了电影想表达的故事,导演也很幽默。
关于影片,前面其实一直围绕李青草为了女儿李文甜上学的事情备受苦恼,作为一位单亲妈妈,没有文化,身处他乡,只能靠摆摊为生,并且一开始,我完全把李文甜当成男孩子,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个伏笔。
影片后面又围绕一桩十多年的案件慢慢像我们讲诉了李青草和其他角色的故事,伏笔才慢慢展现,才知道案件的背后是李青草一个很大的阴影,才明白李青草为什么不愿让李文甜留长发,才发现导演编剧的用意深远,推荐大家细细去品味,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4-1星!城市的戏拍的真好,有点万箭穿心的感觉,陶昕然演的也好~可惜命案这条线处理可以更好一些,前面的悬疑感并没有在最后答案揭晓给人更多惊喜~瑕不掩瑜,期待下部!
一个无房产无户口的单亲妈妈,一个无法异地入学的6岁女儿,五个留守儿童的创伤与挣扎,影片涉及到了太多社会边缘群体的现实问题——底层女性、留守儿童、犯罪与教育等。一部真诚之作!
【主创映后场】一个夹墙藏尸案引发的十多年前的故事,电影前半小时却以女主角李青草为视角展开,为了自己的孩子上学奔波,而结尾又直接在村子里简单上学了。故事是好的,但是文本层面不够,双线叙述并没有带来结构上的惊喜,相反显得凌乱,李青草的现在时间线,更像是为了演员单独打造的,为平庸的电影拉一些人气。映后果然以制片人主演陶昕然为重心,导演发言几乎没有。电影明明是关于留守儿童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但因为主角是女性,话题都往女性议题上靠,都忘记了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母题,本片其实依旧是女性卖惨式的,但是制片人说是有故事原型的,所以即使这个案子有众多不合理之处,我也不敢吱声了。
SIFF 25th 看了首映,诚意之作,满是女性视角,关注的问题都还挺现实的。最动人的是映后分享第三个姑娘的故事,她、陶昕然、我都泣不成声。像女主的小孩一样,我也从小留短发,像个男孩子。女主是因为小孩而留不在大城市,我妈则是因为有我只能选择不去大城市。而若是问我妈是否后悔有我这个拖油瓶,我妈定会回答,后悔的永远不可能是这一部分,可能是嫁给我爸,或者来到东北,但不会是我
虽然导演和编剧实际上都由郭大路完成,但无论是SIFF去年官宣亮相首映单元时情真意切的发文,还是海报上「监制/总制片人」的名头;都更像陶昕然站于中心位置的心血之作。从《找到你》那个在家暴中最终绝望爆发的妻子,再到这里努力在过往阴影夹缝间求得一丝生存的妈妈;大银幕上的她拥有比自己早已拥有的“人生角色”还要多的魅力,也始终展示着一种永远应该被值得肯定的决心。即使电影在讲述上对议题的“超热过载”是个很阻碍进行的毛病,但更想的,还是很多很多的鼓励。P.S. 赵炳锐照片不怎么贴,但是电影里有好几幕都好像没馒化前/粗犷版本的高庚杓?吃...
或许想要探寻这个社会议题的初心是好的 但是成片的效果着实让人不能忍受 只记得去年看完之后觉得特别无聊 而且主创团队映后给我的感觉并不虚心接受问题。。。
伏特加太劲了,睡倒了前半场,所幸后半场揭秘很好懂。留守儿童项目,宣发有专项基金。双线叙事,小红是青草的镜像。
太喜欢那一刀子,打五星多少有点私心,陶昕然是很好的制片人
给个四星鼓励吧,电影算不上很精彩,虽然是悬疑片,但悬疑感觉不是重点(也可能是导演功力不够),节奏也略慢,不过我个人还算比较喜欢,各方面都很真实,叙事也比较平实,反而让我有一种不可多得的感觉。而且人物都塑造得很完整,陶昕然演技很好。
在抛出留守儿童的现实社会话题之余,影片抽丝剥茧揭开真相的剧情也引人入胜,非常好看,这是最难得的。
前半段还行,后面索然无味
过犹不及
这个反白夜行类谜底其实挺令人耳目一新的,但综合看下来观感比较迷惑,大概是因为太松散了,总觉得是一堆不怎么相关的人士,所以解谜之后情感上没啥震撼力。
7分,类似题材数不胜数,国内这么拍的还是不多,很遗憾,主题概念表达得没什么问题,但双线并行交叉的部分做得不够好,故事讲着讲着你就觉得,还没迎来高潮就落幕了。20230616.SFC影城丁香路店
普普通通的电影,没有一点惊喜。勉强能看完。墙壁里多年的尸体居然是当年想实施强奸,被人反杀的。
是不花钱去看都会觉得浪费时间的程度!
电影大概三星吧,多一星给第三个提问的女生,给制片人都整哭了。另外演“小红”的那个,说的是南京话。
完成度挺高的了
如白开水,陶昕然的人物不够真实。上影首映。
很有质感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剧情上偏弱,最后整部电影的重点浓缩在最后一幕,这样做挺需要勇气的,虽然有不少这样的电影,前期两条线并行没看出来什么联系,电影一半才开始交汇然后再是第三条线,电影对底层社会的刻画不错,举例偷厕所纸那里,很小但人物马上鲜活起来,陶昕然大部分时间演的都挺好,不过两次情绪大起伏能感受到一些演的痕迹,比如孩子失踪那里打完抱着哭感觉哭到最后情绪断掉了,涉及到的社会视角其实也不少,留守儿童,小学生入学等,一些没有明显点明但值得思考的点,李青草把女儿打扮成男孩的样子,四个小男孩未来的成长方向等,女儿的爸爸全程没交代,挺好奇的,映后很有意思“我在想你们不会是他们请来的托吧”哈哈10.30g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