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名著就是名著,故事结构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服务,冉阿让是继《黄昏的清兵卫》后第二个让我敬佩的男性。
他的性格多面且立体,并不是纯粹的英雄式人物,但如此复杂的人物显得更可信,传递出来的信息也会更有力。
我没有看过原著,以下感想都是基于我的观影体验。
什么是恶人?
我其实一直想不明白的是沙威为什么对冉阿让穷追不舍,直到沙威在冉阿让出狱后与他第一次相遇,两人就恶人做了辩论。
沙威认为,恶人就是恶人,无论以什么理由作恶都是不可原谅的,而且恶人会继续作恶,并不会悔改。
沙威见识过冉阿让为了发泄愤怒,设计砸伤狱监,但又拯救了他。
虽然沙威想不明白冉阿让为什么要拯救自己想杀死的人,但这给沙威的信息就是冉阿让是个坏到骨子里的人,应该一生都在监狱中度过。
沙威代表着法律以及执行法律的警察系统,法律就是说一不二的,犯罪了就是犯罪了,无论你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但这其中的问题就是,苛刻的法律只能催生更多悲剧,为了惩罚而惩罚,并不能让人间变成天堂。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网络上很火的那位美国法官,因为他富有人情味的判决,让很多人迷途知返。
所以,法律作用是什么,是威慑还是劝诫?
冉阿让的观点是,人是既可以向善又能作恶的,这取决于他的境遇和经历,并且他自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仅仅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了十九年,非人的待遇与折磨,让他不再相信所谓仁慈与爱。
直到出狱后,他遇到神父,神父宽容他的罪行,并用烛台将他从地狱中赎回。
人都是会犯错的,区别是大错还是小错,犯了大错的人因为法律的惩罚和社会的舆论很容易踏上一条不归路,造成更大的错误。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连环杀人犯,他说自己不是什么坏人,但自从自己杀了第一个人开始,就回不了头。
对于犯大错的人,应该接受怎样的处罚,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仍然相信真正的恶魔是很少,大多数都是走上不归路的普通人,生命如此可贵,究竟能不能给他们一个悔过的机会呢?
这是法律和道德才能给出的答案,而法律和道德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改变。
天真是一种错吗?
我看了不少短评,都是指责芳汀和珂赛特母女的,大意是一个美女如果没有脑子就是悲剧,也有观众觉得珂赛特很讨厌。
但如果我们不那么先入为主,她们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
芳汀是一个天真的姑娘,不能说她不谙世事,毕竟工厂女工还是看过一些人间疾苦的。
她只不过是思春期的少女,坚信自己遇到的爱情一定是和别人不同的,这个想法我想大部分在思春期谈过恋爱的人都能有同感。
如果芳汀生长在优渥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优良的教育,凭她的美貌会有很多王宫侯爵喜欢她。
但她没有这么幸运,一个人的出身不好,不应该成为指责她的理由。
虽然吃了很多苦头,她依然天真,天真地相信认识不到三分钟的旅店老板娘,甚至敢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对方。
她因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代价,为了抚养自己的女儿而出卖了自己的身体,但她仍然是一个本质上的好人,她并没有真正伤害谁,是世道太黑暗。
不懂得自保是她的问题,但这不是她应该得到那些待遇的理由。
造成世道越来越糟糕的原因之一,就是默认社会规则,甚至熟练地利用社会规则为自己牟利,并排挤那些不识趣的人。
每一个人是共犯,同时也是受害者,我们做出的恶行最终会反噬到自身以及后代身上。
珂赛特小时候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她之后都被冉阿让保护得很好,她同样进入思春期,面临和她母亲共同的问题,只是她比较幸运,遇到一个真正爱她而不是把她当玩物的人,同时还有一个称职的父辈角色为她保驾护航。
冉阿让怕失去她,所以禁锢了她的自由,如果有观众因为珂赛特的反抗而讨厌她,那么请问在你和你父母意见相左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呢?
是屈服还是反抗呢?
至于说冉阿让玩养成系的观众,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日漫轻小说之类的看多了,冉阿让对于珂赛特是家人的情感,他一个孤苦无依的人自然有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他对珂赛特的行为有赎罪的性质,更何况他养了珂赛特那么多年,自然会有感情。
他的想法就是外面世道太乱,希望珂赛特能在他的庇护下好好生活,当然他也有私心,他渴望爱和温暖,这没什么问题。
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散发更多的善意吧,说不定你不经意的善举能够挽回一个人的一生,这样人间才有可能成为美好的地方。
希望人们不会被贫穷打倒,都能吃饱饭,都不至于堕落。
一口气看完的 没有看完原著 1时代背景: 时间跨度是1815-1832,在这期间还发生一些一些动乱 。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32年6月,法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拉马克将军病逝,引发了法国六月起义,起义最终失败。
……2人物 冉 阿让 这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
①在监狱中从来没有沉沦 ②后来遇到一个很有爱的神父,拜基督教 ③成为市长后,救了珂赛特,真的 后来对她很好,特别是她嫁人的时候,他说 有嫁妆 有65万英镑。
这也对她太好了 。
④最后告诉女婿自己的经历,做过牢什么。
他真的意志力太强大了 遇到了人生很多的起起落落,却没有放弃。
珂赛特 和她妈妈 她妈妈的一个情节就是她卖了自己的头发和牙齿,我的天 但是他们遇到了贪婪的一家人,让她打工,但是却没有给她吃的。
她妈妈是当了 一个情人,但是她很爱自己的孩子。
但是也太天真了 真的。
3情节 :里面有一个警察,一直想找冉阿让的错误 。
…… 后面再了解多一点来追评
他的一生只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过于热爱两个忘恩负义的家伙:祖国和我!
——马吕斯·彭眉胥,《悲惨世界》 第一版预告刚发布时,因为画面风格过于雷同2012电影版,电视剧《悲惨世界》立刻引发了广泛争议。
随后编剧在推特上称自己这一版本是按照原著而非“垃圾音乐剧”改编,更是激起千层浪,被骂成了猪头。
在我看来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要么审美异常要么轻薄势利,其作品格局必然有限,不值一哂。
但预告片中放出了滑铁卢的镜头,又让我难以不去一窥究竟,毕竟这是全书我最喜爱的章节,同时也是几乎所有版本都不会拍的部分。
哪怕只有这一个理由,我也应当去看看。
于是当守着电视点播免费看完第一集后,当时我的脑子只有一个感想:编剧说的对!
倒不是赞同音乐剧垃圾,只是两相比较,尽管有着显著缺陷(后面会提到),BBC2019版《悲惨世界》无疑拍出了更多我希望看到的,我认为原著精神所在的内容。
其最大的特点莫过于摒弃了过往改编将视野局限锁定在冉阿让自我救赎主线上的做法,花了更多的笔墨去展示原著中草蛇灰线却又无处不在的重要精神内核。
——没有共和国和帝国的《悲惨世界》说到底只是阉割版罢了。
有注意还原胸甲骑兵摔在凹路的细节 正因此,片子的第一集在我看来无论从立意与执行上都是全篇最精彩的部分。
尽管原著的以卞福汝主教生平为开篇,但大部分的改编版本都是以故事的实际主角冉阿让登场作为起始。
2019版既没采用前者,也没采用后者,而是大胆地将小说第二篇的第一章滑铁卢战役作为全片最初的场景。
当然,不可能指望一部电视剧真把滑铁卢之战给拍出来,展示这一战的惨烈结果已然足够。
壮阔的战场全景不仅具有先声夺人的视觉冲击,更展示出导演对原著内核的高度把握。
滑铁卢战败是那个风起云涌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暗流汹涌年代的开始。
《悲惨世界》的一切故事正起于1815年夏天,那个转动历史的时刻。
镜头一转,来到巴黎街景。
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沿街乞讨的帝国老兵,他们为国家奉献了青春与生命,获得的只是残缺的身躯,肮脏的军装,和胸前被人遗忘的荣耀。
与之呼应的是彭眉胥上校在岳丈家吃闭门羹,曾经的英雄,如今的瘟神。
一个闹市中的擦肩而过,巧妙地将彭眉胥的故事过渡到芳汀线上。
芳汀的前史也是改编中容易被一笔带过的段落,概括起来无非渣男骗少女的戏码。
然而细细展开初恋中的种种美好,放在后拿破仑时代的特殊的背景下,似乎又有了另一层象征:“我曾有梦”,何止是少女春梦?
最后故事终于过渡到了冉阿让主线,这段故事被反复演绎过,本不必赘言,然而有值得一提的是小瑞尔威的细节也是很多版本略过的部分,这版却拍了。
导演玩了个小技巧,前面用不少篇幅展示冉阿让辛苦搬砖只挣得5个苏,那么他抢走的40个苏对于一个通烟囱的小孩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也许这并非原作者的主要意图,但不得不说有着更直观的冲击力。
如果第一集有多么惊艳,那么后面的许多内容就不得不说有多么令人失望。
最遗憾的莫过于前期吊足胃口的彭眉胥线草草收尾。
片子倒是繁琐地交代了原著的每个环节,可无论是马吕斯错过见父亲最后一面、在教堂得知真相、查阅帝国往事、还是与外祖父决裂,都远没有应有的力度,更不用说砍掉了诺吉曼发现真相和马吕斯在父亲坟前痛哭。
如果考虑篇幅有限,可以上述任一点为主体补充其余细节,比如:马吕斯根本没去见父亲,直接遗嘱是女仆转交,然后在教堂得知真相;或者前文都不要直接让马吕斯扫墓被撞破,双方摊牌;甚至可以简单粗暴,马吕斯见到父亲时就把一切都展开。
这些处理都胜过现在每一个都没交代清楚。
我为何敢这么说?
因为马吕斯的觉醒这出戏重点只有两个,知道真相前的冷漠麻木和知道真相后的悔恨爆发,无论详略只此两点且不可或缺。
如今的平淡无味,表演诚然需要负上一点责任。
尽管原著称吕斯是外冷内热,然而黑暗有多压抑,阳光就有多么灼眼;往者多么不可追,来者就有多么求不得。
人设不是面瘫的理由。
但表演的问题不足以致命,戈尔博老屋一段撇开马吕斯依然暧昧不明的表情,我们还是能清楚感受到他内心的冲击,凭的是导演思路清晰的镜头语言与美术氛围。
真正的缺陷来自一个根本事实:这部剧是英国人拍的。
英国人可以拍人性善恶,可以拍自由平等,可以拍革命热血和儿女情长,但英国人拍不了法国人对自己祖国千年历史根深蒂固的爱。
马吕斯可以爱他的父亲,但不能爱那个被英国暴揍于滑铁卢的战争疯子,不能爱那些践踏人权法制的断头台情郎。
并不奢求有任何改编作品能事无巨细地还原那些作者不惜笔墨一次次提及的地名:马伦戈、耶拿、埃劳、莱比锡等等;有一些甚至已经深情地融入巴黎的大街小巷,从奥斯特里茨桥,到荣军院,到武人街甚至卢森堡公园;看似随口一提的昂古莱姆、瓦卢瓦等人名在了解其中故事后,也浮现出另一种色彩,还有原著中那些关于共和派、保王派、波拿巴派冗长的政治辩论。
“观众们不会看的”,可这些正是令当年雨果的读者们心潮澎湃的内容。
删掉的不仅是形式中蕴藏的激情,甚至包括本文开头那句动人心魄的呐喊。
(我是多么爱这句话)而这一切我们甚至无法苛责,毫无疑问,怎么可能去要求英国人展现法兰西民族主义?
片子里多次给镜头强调的酒店招牌 吐槽完背景线,来说说传统主线。
首先要说的就是男主冉阿让,多米尼克·韦斯特的版本很难一言以蔽之,但我对这个演员本身是非常认可的。
他对冉阿让的演绎甚至可以说是显而易见地更胜休·杰克曼一筹。
何以言之?
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冉阿让的一个难点在于,故事中他展现出了反差的两面,一面是愤世嫉俗的苦役犯,一面是绅士体面的市长。
休叔无疑更把前者视为挑战,在造型的帮助下完美地展现出了苦役犯的愤怒与痛苦;至于后者,当时看来也无不妥,但在看过这一版后,问题就非常明显地对比出来了。
简单的说就是休叔的冉阿让太过优雅以至于可以乱真为贵族。
这对一个出身底层,年轻时并没受过良好教育,服刑十九年刚获得自由不久的人来说是不合理的。
而多米尼克·韦斯特的版本,你不仅能看到冉阿让的两面,但同时一些固有的东西是始终如一的。
当选市长的那场戏尤为明显,社会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让他直接就拥有那个阶层的举止优雅和侃侃而谈,只是体面的身份让他的迟钝被解释为谦逊与朴实。
而当他勃然作色时,你依然能从他涨红的脸庞和暴起的青筋里看到那个受苦受难的囚犯。
对于冉阿让而言,两面的反差固然存在,但这不是两个不同的人。
展示“异”固然重要,但“同”也是无法忽视的。
另一方面,导演赋予了这个角色一些新的设定。
他将阶级问题放到了台面上。
冉阿让的愤怒不仅是一种混乱的本能,更是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反抗。
他清楚地认知到底层与上层的两个阶级的不同,对于后者有着本能的抵触与反感。
当他逃跑,他深刻地知道自己逃离对抗的是什么,而不仅仅只是形势所逼。
这样的改编可以有。
但从结果上看没什么必要,没看出给故事带来什么特殊的化学反应,甚至和角色最高潮的蜕变也没什么关系。
导演似乎是想使用那个古老的比喻:当冉阿让扛着马吕斯逃离象征生产的下水道实际上实在比喻重获新生。
然而他到底悟到了什么?
与其说是留给观众思考,不如说是留给观众开脑洞。
如果说冉阿让还颇有可观之处的话,沙威则完全可以用崩坏了形容了,许多人因此也觉得这个版本一文不值,这种愤怒并非不能理解。
种族问题相比之下已经算最不是问题的问题了,尽管它确实带来一些BUG。
比如成为市长后的冉阿让初见沙威表现出的不自在,在并没有一眼认出对方的沙威看来竟然是做贼心虚,而不是对方种族歧视。
根本性崩坏在于,这版沙威就是个疯子,不讲逻辑。
所谓疯子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疯子,疯到什么程度?
巴黎要起义啦,警察们忙的要死,但沙威警长连相关文件都不想看一眼,只想抓冉阿让;沙威警长卧底街垒,无缘无故无凭无据,逮人就说冉阿让是起义的主使,——我真的很好奇冉阿让在他心里是个什么印象。
原著沙威充满争议,甚至有点费解,然而这种费解正是各个改编版本一展身手,抒发见解之处。
以2012电影版罗素·克劳的沙威为例,尽管它表现的未必是原著的意思。
然而当沙威面对牺牲的热血青年产生出了超越个人是非、关乎国家情怀的敬意时,你完全能够接受究竟是什么压倒了他对冉阿让和法律的执念。
考虑到这一版沙威已然疯魔,即使冉阿让的义释也不能让他稍微清醒——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对一切事情的无动于衷。
然而在看到冉阿让不要命地救马吕斯这个跟无论是跟冉阿让还是他自己都毫无关系的人时,忽然Love &Peace治好了他的偏执狂。
这前所未见的画面(显然他完全忘了老冉钻车底救人的事儿)令他大受感动,遂写下遗书要求改良监狱制度,改善囚犯待遇,然后自尽。
如果这是在映射美国政治,如果这就是导演对“法律的盲目性”的理解,那真的应该感慨一下,两百年过去了,西方的思想文明竟然衰落至此……
沙威戏份不少,可我真没啥想截的镜头 马吕斯前已吐槽,说说珂赛特。
许多版本的珂赛特都没什么可说的,但这版无论表演上还是人物设定上都值得一提。
作为被呵护的温室花朵,她有时表现出对世间苦难的无知与逃避。
如果有弹幕版,相信这个情节会让许多人骂她讨厌。
但这不是她的错,关键的是她不安于这种逃避,她希望走出牢笼,去接触这个世界,哪怕真相并没有那么美好。
所以无论如何,她是个有着美丽灵魂,值得去爱的姑娘。
但是,似乎需要跟导演讨论一下美女的定义了。
诚然老冉对珂赛特的感情相当复杂,亦父女亦情人。
可是直接让这么小孩子上演洛丽塔挑逗戏,导演你的良心不会痛么?
再说长大后的珂赛特,修道院长大的清纯少女,她的美丽体现在修洗重描的眉毛和一口厚涂的烈焰红唇……
历来爱波妮都是比珂赛特更容易出彩的人物,这版也不例外。
尽管珂赛特不弱,但爱波妮依然不负众望。
也许很多人会嫌弃找了个不漂亮的演员,可我认为不漂亮才更为可贵。
这版对于爱波尼的苦难有着较深入的展示。
德纳第的恶可不是音乐剧里的插科打诨,他的卑鄙与暴力不仅是狩猎的技巧,也针对他的家人。
生于污泥是她的不幸,她没有成长成珂赛特那样的娇花,单从外表上就判若云泥。
比起音乐剧我们能非常直观地发觉,这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对等的三角爱情,爱波妮从一开始就没有希望,马吕斯不是眼瞎。
然而正因此,她的爱才显得如此动人心魄。
憧憬着明知不可能的爱情,并不为获得回报,只为追求世间更美好的事物,只为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不求回报的爱,是雨果热衷的主题。
基督爱着世人,冉阿让爱着女儿,爱波妮和诺吉曼爱着马吕斯,彭眉胥不求回报地爱着他的祖国。
他们当然渴望能有回报,不求回报不意味着不希望有回报,但假如没有,他们难道就能不爱了么?
再说安灼拉,看之前似乎许多人喷安灼拉演员不够帅气,可看完后似乎这是唯一我感受到安灼拉帅气的版本。
之前的版本我根本就不想评价这个人物,因为感觉没什么可说的。
似乎他是一个英雄人物,但又完全避开了所有触及我英雄情怀的点。
这版安灼拉的出场是平凡的,只是酒馆小知识分子团体里愤世嫉俗的一员。
也许在他的小圈子里,他是拔尖的,可对于真正的抗争,发自底层的抗争,他们只是过客而不是领袖。
真正事态发时,主导者问过他们,这可以只是一个游戏,现在退出还来得及。
安灼拉眼中也有过犹豫,但他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主张不是说说而已。
他介入了一场不属于自己的战争,成为领袖并非自己的谋划使然,只是在那种逆境下自然而然的脱颖而出。
各式亚诺·多里安视角的巴黎街景,展现出街垒斗争不是负隅顽抗小打小闹,所谓人民并非泛泛而谈。
(电影版的预算不知道花哪儿了。
) 导演用平实地手法展现出了安灼拉的崇高。
在力战而亡的结局中,没有像音乐剧用大面积红旗来增加视觉冲击,也没采用原著里被钉在墙上的壮烈。
面朝下倒下的死法,让我很愿意猜测导演有去解读原著中“需要替您蒙上眼睛吗”这句话中隐藏的悲愿。
其实还是有使用红色来暗示,只是没音乐剧那么张扬
“需要蒙上眼睛吗”在处决内伊和缪拉的故事里都是有专门一提的
这么多街垒,看谁还敢污蔑人民出工不出力
看书时不记得有这样的话,但这确实是这部巨作让我明白的我的道理之一!
刷剧看电影一向胆大重口,但芳汀拔牙时差点不敢看,或许是我前些天刚拔过牙,由于牙根长的好,牙冠又只剩很小一块,换了好几把钳子,打了两次麻药,折腾了四十分钟才拔出来。
我拔之前还跟大夫开玩笑说:“要是不是特别疼就不打麻药了吧!
”大夫呵呵一笑,那拔牙的大夫还算慈眉善目,打了麻药,拔牙那滋味还是挺难受的,我一颗坏牙拔了都很心疼。
但是芳汀拔的是门牙,不打麻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那个拔牙的那人,看起来如魔鬼一般,硬生生把门牙拽下来。
看的我的心是太难受了。
怕是我当年读的青少年版,编辑怕吓坏了孩子们,把拔牙的人,和拔牙环境的细节描写删掉了吧。
BBC 出品的电视剧,基本都是良心剧啊!
只是六集实在是短了点,很多细节,人物关系都不能表现出来,看的时候总有种“这就到下一段儿了?
xxx那段呢?
” 不过人物塑造的真好,冉阿让改变的前后对比,沙威一直以来的冷血与固执,芳汀的爱子心切,小珂赛特悲苦的境遇,德纳弟的自私无赖懒惰残暴,长大后的珂赛特对外面世界的渴望,马吕斯的爷爷腐朽贵族的架子……场景还原的太真实了,抢走孩子40苏的场景,救割丰老头时的场景,德纳弟让孩子打破窗户的场景…… 读书看剧都一样,每个人经历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看剧的重点也就不同,见解与收获也会有很大不同,而这部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对,只不过是信仰崩溃之跃对没看过原著的和看过忘了原著的或者看了青少儿版悲惨世界的观众,在看到沙威独步桥边,脱帽置棍,满含泪水纵身一跃的场景一定是会被冲击到,我相信每个人此刻都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的。
作为一个忘了原著剧情的观众,我来谈谈自己对这一幕的感受。
从沙威和阿让每次的对话就看得出,沙威是法律的维护者,然而法律是铁面无私的,法理里没有人情,这也造就了沙威一生的性格和信仰,认为法律裁定的罪恶就是罪恶,这个罪恶无关乎动机,哪怕是因为饥寒交迫偷窃了一片面包,有了恶的动机,人性本恶,这个人所有的举动,哪怕是善举,也是为了掩盖自身的本恶。
法律就是正义,维护法律就是在行善,但他也因自己的正义成为了沉默的旁观者,如劳改营里狱警对犯人的鞭打,暴力执法;成为了罪恶的施暴者,以正义之名行罪恶之事,如明知抓捕芳汀会导致一个婴儿失去母亲而变成孤儿。
但一切的罪恶,都在执法守法面前被名正言顺了谈完了为什么沙威对阿让如此执着(放现在叫cp),我们再来看看最后这幕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说之前几次阿让和沙威的交锋,第一次沙威只是瞟了一眼阿让,就知道他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人物,之后从阿让第一次引起沙威注意开始,沙威就开始对阿让的行为开始感到疑惑,首先是监狱内故意砸伤狱警,又拼力救他,之后又勇救被压马车下的马夫,再是阿让亲历法庭认罪,救了一个被警察诬陷的无罪之人。
最后在革命者的酒馆里,阿让救了沙威,并告诉他他的地址,让他来逮捕他,彻底动摇了他以往以来的信仰,即法律是唯一的正义,法律面前没有情理,为了执法可以不择手段。
但阿让的举动让他终于承认,人是复杂的,并不是非善即恶,法律也不是完美无瑕的,为了执法而所行的罪恶,也是罪恶。
所以在彷徨的沙威不由自主的放走阿让,回到警局后第一件事就是起草了一份文件,提出了警务系统中应该更改与规范的细则。
这是他彻底认清并否定过去的自己的第一步。
桥边放下警棍,暗示着沙威放下了权力与威严,放下警帽,暗示着沙威放下了高傲与身份。
随之而来泪水代表着沙威与冉阿让的和解,与法律的和解,与自己信念的和解。
但这个结果是超出他承受范围的,当一个人彻底否定过去的自己,认清了自身的罪恶,丧失了信念,又做出了与之违背的事,会使他无法找到自己存在在世的意义,所以他崩溃了,毫无迟疑的站上桥栏,纵身一跃。
名为信仰崩溃的一跃。
沙威的死是重要的,他标志着革命结束后,开启新思想与摒弃旧观念。
是的,人是无法阻止时代前进的洪流的,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不需要国王皇帝贵族,不需要固执的执法者,这是一个属于人民的时代,没有高低贵贱,一个众生平等的时代。
总体来说,前面三集非常精彩,看得人也非常揪心。
后面三集很多转折略显生硬,包括沙威的转变,德纳第在下水道给冉阿让放行,德纳第不小心说出的真相让马吕斯的感动不已……也许小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更细腻,这些行为能得到解释,但影视展示出来的还是略显突兀了。
善与恶是人性的两面,你展示给世界的是哪一面很大部分取决于别人怎么对待你。
冉阿让和沙威的行为说明了这一点,但片中那个小孩呢?
从小被虐待仍然乐天对待这个世界,不明白小孩在故事中凸显的意义。
以上种种,也许都要去看书才能找到答案。
最后说说故事本身,因为故事把人性的善与恶,真诚与虚伪,善终与恶终都无限放大了,才能给我们心理带来这么大的冲击,其实反观我们平常人的生活,很少有人能集中大恶与大善于一身,也少有有冉阿让的魄力与运气,我们不过是一粒小小的尘埃,唯一能做到的不过是保护好自己与自己爱的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去善待他人。
为什么沙威没有看到制度的不合理?
因为他心中只有制度与纪律,没有人性的温度。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是合理的,当制度已经灭绝人性了,尽自己所能改变他,而不是一味愚昧地坚持。
向善吧,不为其他的,就为了内心的豁达。
这部BBC版《悲惨世界》从改编效果上来说,就是那种大脉络还原,节奏把控优秀,画面精美,衔接工整,表演合格等技术性问题在水准之上,但仔细一看只有感情戏及相关任人物可圈可点,其余要么乏善可陈要么狗屁不通要么恶趣味十足的名著改编。
原著骨灰粉、沙威粉、街垒粉、历史粉,看着这部可能会PTSD,轻则评价呈否定态度,重则希望将主创挫骨扬灰——这还是在不考虑主创片宣时期流露出的对低级趣味的喜爱和对音乐剧拉踩自称“咱哔哔西大悲最还原了”的蜜汁自信言论的情况下。
骂了这么多,并不是说这部不能看,毕竟如果参照物是英美过往拍的4部(35美版,52美版,78英版,98英版)电影,这部迷你剧可算是为英语大悲影视争了一口气。
而且,对比34法版,62意版,82法版这几部照着原著脉络拍摄的版本,哪怕让所列几部的摄影表演配乐类的技术性进步到2018年水平,BBC版依旧是最不无聊的且有路人缘的那个版本。
所列的几个版本,取了贴合原著的长处,就无法避免原著庞杂的毛病,什么都想说,最后就是没有重点。
所以,BBC版的最佳对比对象除了原著,就是2000年法版迷你剧——一部在大刀阔斧改编之余,毫不掩饰导演个人趣味,甚至恶趣味的版本。
至于为什么我对00法版依旧喜爱有加,但坚持认为BBC版缺点远远大于亮点,可以等我写的00版观后感(对,还没写……)。
之前已经说了,本部改编可圈可点之处在于感情戏,包括爱情和亲情。
而爱情戏是雨果各小说的短板,他老人家举着浪漫主义的旗帜写殉情写得炉火纯青,但是女性角色总是……恋爱脑……用今人的眼光看,大悲原著里的珂赛特自从被拯救,就只是一个面目模糊、任人打扮的布娃娃形象。
前有父亲,后有夫君,人物看不出什么主观能动性。
本部改编至少做到了让珂赛特在不跳脱原著框架的情况下变得稍微有血有肉了一些,但又没有用力过猛——98版的珂赛特就是个恋爱脑的叛逆少女,看着想打她。
这个珂赛特在马吕斯问题上依旧恋爱脑,至少结尾和马吕斯一起听德纳第骗钱的时候这个改编倒算是一个亮点。
至少说,在有限篇幅内,让小两口奔去找父亲的段落变得比较流畅。
要知道,原著结尾珂赛特和冉阿让的疏远原因非常复杂,冉马珂三人都需要对此负责。
影视版很难表现得这么全面。
但是,过于简化是把双刃剑。
本版改编并未完全改掉前四个英美改编疯狂搞合家欢的毛病。
没错,这四个版本,竟然没有一个版本的冉阿让在剧终时是死了的,更是齐刷刷给出了女儿女婿热炕头的结局或者强烈暗示。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看,BBC版很有可能继承了这个毛病。
它在各个地方塞小甜饼,可以说是一种同人剧本的套路。
在意难平的悲惨世界里到处塞甜饼,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总感觉怪怪的,尤其是在故事本来已经处处是巧合的情况下。
所以我们看到了亲家碰面(巴黎街头的芳汀和马吕斯爹),父子相认(马吕斯父子),母女相伴(芳汀头发做的娃娃和珂赛特),最后还有一个孝女珂赛特。
这部改编的走向可以总结为高开低走,最后强行拨乱反正塞合家欢,最后不忘用很显然已经不是伽弗洛什亲弟弟的俩流浪孤儿来肤浅地点题(大家可以看看原著孤儿哥俩最后出场的情节,对虚伪的有产阶级的直白批判恐怕没有哪个版本敢拍出来)。
在正式开批之前,我得先夸一夸马吕斯爹线和芳汀线的成功。
好的,他们的戏基本照着书拍,甚至给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成功了。
莉莉柯林斯的芳汀可能是看着最像病死的一个芳汀。
因为这两条线的成功,外加本版剧情线路贴合原著,所以前两集甚至三集总体效果还算不错的。
只是总体效果不错。
如果要提起单个人物的塑造,尤其人物在后三集的神奇跑偏,那可就有的说了。
沙威和格朗泰尔的改编堪称车祸现场。
前者用从天而降的人设若即若离地走着原著剧情,时不时跳脱一下;后者则投胎成了猪八戒R,简称猪R,有着天蓬元帅的色心和猪队友的能力。
主创可能听说了他们分属圈内同人热门西皮的一份子,于是选择突出他们的gay佬属性。
先说说沙威。
对于原著沙威来说,他的故事线是这样的:人非黑即白,法律是我的信仰→冉阿让一而再再而三地践踏我的信仰→冉阿让是灰色的,我的信仰有瑕疵→灰色的冉阿让要活下去,灰色的我自己就不能活。
没错,原著的一根筋社畜沙威最后自杀是在双标中迷失方向。
哦,对了,冉阿让和沙威互为镜像,他也是因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双标活活把自己饿死了(上次我看到心碎而死这种不负责任的死法还是星战前传的帕德梅,所以,请不要字面意义上认为冉阿让是伤心死的)。
至于BBC鲨,天降人设——秉承“冉阿让是坏蛋是我的信仰”,法律与工作都是浮云。
先是在狱中强行介绍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身世(冉:您凡尔赛什么呢?
),接着是在MSM用商马第被误认为冉的事用辞职给市长下套,最后胡来的认定冉阿让是起义领袖。
另外,此人工作态度及其有问题,认为什么都是冉阿让的错,他可以是德纳第团伙的领头人,也会是暴民闹事的幕后黑手。
上面交代要上街维持治安,他以“冉阿让一定在那里”为由冲去了街垒。
原著沙威这样一个一根筋认为诬告上司就得被开除,信仰崩塌就要跳河的人,在剧中变成大大方方戴上了巴黎警署颁发的“最佳小偷猎人”勋章,明知面包大盗冉阿让还逍遥法外就这先领赏后抓人的伪君子。
最后沙威看着下水道口抱着马吕斯的冉阿让一脸震惊,仿佛不敢相信对象出轨,再加上拒绝忠实下属替他整理衣领的情节,看着像是什么四角恋剧情,没看出一丝要表现的沙威信仰崩塌、心烦意乱的意思。
哪怕最后凭栏啜泣后整理仪容跳河看得也像是活该——这渣渣一样的工作能力当警察,鬼知道陷害了多少人,死了好死了好。
BBC版在沙威和下属的对话种其实把书中自杀段落的心理活动总结得很精准,但是,比起靠旁白念出沙威那封提高监狱管理水平的信,最后跳河动作并未表现只拍了落在桥栏上的帽子手杖的82法版,BBC版反而更加无聊。
写小说不能靠讲道理,而要从侧面表现,影视化更是如此,BBC这版在念信之余又画蛇添足地搞了一段最直接、简短的思想总结,可再好的表演也没法点石成金。
甚至看看音乐剧的做法,台词说理之时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加上比喻、对仗、音乐等表现形式,反而能更好的传达思想与情感。
在此要推荐00版沙威自杀,在不考虑这版前面对沙威倾尽全力偏爱造成的情感加成情况下,从哨所写信到消失在水中的几分钟戏也是艺术性和表现力最强的一版。
如果你要改编,请改编到点子上,不要浪费胶片。
至于猪R,从ABC首次出场大放厥词说要和马吕斯共产共妻(草)开始,就在享乐主义猥琐男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你说原著的R是虚无主义也好,是失败主义也罢,看了BBC版,你一定会认为这人是喝多了在街垒蹦迪,蹦到一半酒醒了感到害怕,跑去酒馆灌醉自己睡觉,最后在梦游中决定和安灼拉搞基被一枪毙掉……否则实在不能解释这个看上去对起义和安灼拉都没有丝毫好感的猪R会跑去送人头。
其实人物被改得面目全非的还有伽弗洛什。
原著对父母营生厌恶至极以至于离家出走的小G在此剧中变成了老屋事件后回家看老祖宗们顺手牵羊的小毛贼。
不是说小G不是小毛贼——原著中他不介意从巴纳斯山那里掏走钱捐给马白夫伯伯,因为他知道巴纳斯山不配冉阿让给的那些改过自新钱——乞讨跑腿之余不顺点东西,街上的野孩活不下去。
这个小G显然没从学生仔那里得到卢梭和伏尔泰的启蒙思想启发,也不知道几十年前的大革命是何物,而是在街头粗糙的启蒙思想家石膏像上顿悟的。
至于说他顿悟了什么,咱也不知道。
因为到了街垒,小G看着也只是想玩一玩,结果不小心把自己搞死了。
和猪R一样,此版小G前后举动毫无关联,为走剧情强行死亡。
本版冉阿让的塑造其实基本达标,身为主角,他前后矛盾之处不比上述三者少,不过因为大部分可以说是这个过于迷恋他的沙威的错,逻辑上显得合情合理了。
我不能接受本次改编简单将沙威设定为迷恋冉阿让进而推导出他后续行为的做法,但是可以接受设定冉阿让有情绪控制问题,进而推演人设的方式。
书里的主教救赎线中,多次说了冉阿让是一个暴力的人——那是他一遍遍重复黄护照上对他的描述中体现的——但是从他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并不是这种人,他考虑过砸死主教,但是没动手,在狱中也并不愿意和其他囚犯混在一起,反而经常徒手爬墙去看风景。
至于冉阿让是一个冲动的人,则可以从原著中推算出。
这人做事很有可能会不经脑子——多次逃狱,偷银餐具,在MSM半夜入室送钱,拿烙铁往自己胳膊上拍显示视死如归,把自己饿死等等……因此,土伦戏中凿石头砸狱警又跑去救是说得通的。
至于抢劫通烟囱的男孩,乍看的确不可接受,但是结合这个冉的精神分裂情向……比如,他受到主教原谅后还在挥拳头,可以认为他此时的确是在矛盾当中,只不过不是原著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那种。
MSM小镇表现冉阿让深入检出的方式有点过分,看着比较像社恐。
神奇的冉芳线路是导演的恶趣味,前有冉芳在工厂眉来眼去,到冉阿让在明知芳汀有孩子的情况下还直接解雇她,到后面良心发现又把她抱回家这种婊里婊气的表现方式,最后芳汀快死了他抱着芳汀过于亲密导致沙威打翻醋缸,都及其的狗血而没有必要。
此外,还有一个毛病在剧集中多次出现,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大段说理,很少侧面表现,导致无论是详细列出还是总结下结论,因为侧面描写的不足,让人听着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影视剧篇幅所限,每一句台词都得100%派上用场才可以,一旦表现力出问题,就容易变成背景声。
第一次犯这个毛病是主教和冉阿让就善意与爱可否改变一个人的讨论。
第二次是冉阿让强行把珂赛特拉去看苦役犯对她洗脑。
第三次是沙威对下属解释自己为啥崩溃。
一些胡来的细节也让人看着不舒服。
小G替马吕斯送信给冉阿让,直接对他说“同志,那里死了很多人”,住着大宅子的冉阿让怎么就成了同志了呢?
街垒牺牲者被胡乱堆放在墙角。
马吕斯被送回外公家直接被撂在台阶上。
安灼拉看着似乎套了盖伊·福克斯的人设,瞧瞧他说了什么P话——我们现在只需要点燃炸药桶,然后这个巴黎都会淹没在烈焰之中——但人家也只是要炸英国议会,不是要炸花园口好么!
一些屎尿屁和YY之类的恶趣味梗是多如牛毛:猪R的共产共妻幻想。
潘妮勾引小马。
冉芳狗血。
服装店女老板对冉阿让搞鬼父的暗示。
小马外公的祖孙抢女人幻想。
小马的春梦。
三教九流参加的X派对。
爱芳汀和另两个女工与渣男三人组出去游玩的撒尿情节。
以上多条当中,除了前4条,后面的是完全逻辑合理的,但是当把这么多下三路的东西一股脑塞进去剧本的时候,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导演作为一个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完全没有专业性素养。
于是,我们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导演是个猥琐男。
此处要说一下搞鬼父那条的场景为什么应该有,但完全应该换一个套路。
原著中的冉阿让对珂赛特的感情很复杂——不曾爱过的老光棍将包括爱情与亲情的所有感情倾注于养女。
不小心看到换衣服是个表现“吾家有女初长成”完全合理的情节,可以完美过渡到冉阿让在公园看到花痴马吕斯后心生嫉妒并带走珂赛特的情节。
结果呢,换衣服还不够,还得加上半夜闯闺房声称要带珂赛特去看日出然后抱着她吻头发的creepy剧情……更操蛋的是,他竟然是把柯拉去看苦役犯的。
这他妈的完全没有道理啊!
简直是胡来的插入!
我可以相当理解路人打高分的理由,毕竟6集的片子,拍得很完整,情节基本照书走,节奏很好,惨人还是很惨,还塞了好多甜饼。
但是仔细一看,这一定是英国人拍来辱法的!
法国人已经快二十年没拍过原著向的大悲了,只要我拍一个看着像的东西,就可以获得“我最懂悲惨世界”金奖。
哔哔西,还是那么懂得走在引导舆论的风口浪尖。
欧洲最伟大的小说,这样觉得伟大的小说改编能有多差,欧洲最伟大的小说,这样觉得,电视电影算拍的比较好的了!
真不错,布景代入感强,小说太好了,所以怎么拍也不会太差,只是别改编太多了!
冉阿让从被拯救到拯救别人,只隔了一块面包!
一部伟大的小说,冉阿让让一个冰冷的世界变得温暖。
希望世界不再凉冷,记得咱小时候看让让被追的那一段的时候,心情十分紧张
总共6集,每集都1个小时左右,很快就看完了,不想断档。
真的很感人,几度落泪。
剧里的人物很多,挑几个讲讲吧。
因为想写的太多,短评放不下,只能写影评了。
*芳汀:一出场,就觉得这个女人真是太美了,但是怎么会这么蠢,恋爱脑,朋友提醒说公子哥只是玩玩的,别当真,“毫无例外,每个公子哥都是这样,玩够了,就回到城里继承他的家产”(具体台词不记得了,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但她竟然还怀孕生下了孩子。
因为太穷,只能外出打工谋生活,把珂赛特丢给了路过小镇的一对陌生夫妇,让孩子受尽折磨;恶毒夫妇每次要钱要的这么理直气壮,但自己从来没有去核实过珂赛特到底是不是真的生病了,是不是真的需要花这么多钱;穷到末路,去卖头发,还卖牙齿,这个情节我真的震惊了,因为老板二次向她确认是不是真的要卖牙齿,在给她反悔的机会,毕竟头发还能再长,但门牙就不行了,我以为她会动摇,但她丝毫没有犹豫,转念一想,她太穷了,穷的付不起珂赛特的生活费,只能贱卖自己,也算能理解她了;然后再去做妓女,这个操作我也不懂,寄信店老板暗示的这么明显,她那么漂亮动人,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肯定有赚钱的方法,说白了就是让她去出卖肉体,但她出来就卖了头发拔了牙齿变成了丑八怪,然后再去做妓女,???
这是什么操作。
说难听点,卖都卖不出一个好价格。
最后遗憾而死,死之前都没有见到自己的女儿。
这个角色,真的是太蠢了,已经不能用单纯来形容她,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烂。
她的人生,做的选择都是错误的,把自己带进了深渊,明明她可以过的更好。
令人唏嘘的结局。
女人,还是要多读书,多认识世界,才不会愚昧无知。
*珂赛特:很好的遗传了母亲的恋爱脑,几度危机的时候,全然不顾老父亲,只关心自己的心上人。
但也比较符合人物特点吧,从小到大被冉阿让保护的太好,不知道世界的险恶。
当她提出要离开修道院,去见识世界时,我就在替冉阿让担忧,他还在被警察通缉,修道院是最好的庇护场所,但她却要将自己的父亲暴露在危险之中。
但也没有责怪她的意思,毕竟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父亲的经历,她也只是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从小被关在修道院,从来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想出去看看,这也能理解。
剧中有一幕,她想偷偷去见心上人,但被冉阿让抱着拦了下来,她喊着I HATE YOU,此时老父亲的心里应该是崩溃的吧,所以才作出了要去救(虽然冉阿让自己解释一开始是想去杀他的)女婿的动作。
幸好结局没有伤老父亲的心,也算宽慰了些。
*沙威:这个警官,一辈子除了通缉冉阿让,就没有别的事情了吗?
外面战争都这么激烈了,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 冉阿让肯定是这次反革命的领袖???
黑人大哥,你在想什么?
当他被俘虏,冉阿让没有杀了他,解决这个追了他一辈子的人,反而是放他走了,沙威心里的信念应该崩塌了,彻底碎了。
这么多年,自己信仰和遵循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明明是犯过罪的犯人,他怎么还有怜悯之心?
他不是应该继续作恶多端吗?
三观彻底碎了,没办法和自己和解,只能跳河自尽。
弹幕里在刷:每次沙威找到冉阿让,他都在救人,对呀,他都在救人,不是在作恶呀。
让我想到了法海和白蛇,斗了一辈子,因为白蛇生下了人,法海的三观也崩塌了。
*冉阿让:整部剧的主心骨,悲催但结局也算美好的人物。
我想不通,为什么偷了面包要被关押19年,虽然不能共情罪犯,但相比于现在的刑罚,真的是太重了。
出狱之后,遇到了人生的贵人,主教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改邪归正,一辈子都在救赎自己,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
史诗般的剧,有时间,一定要去看下原著,虽然原著真的太厚了。
米利埃主教对冉阿让说:我用这些银器和这对烛台赎回了你的灵魂。
这句话特别让人感动,从此冉阿让真的洗心革面,去做了一个正直的人。
也许很多犯错之人都在等待有那样一个人买下他犯下错误的灵魂,用新的灵魂去重新开始。
其实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有自己那条可完美闭合的故事线。
沙威顽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是罪犯那么一辈子就是罪犯,他的信仰被打破了之后最后崩溃选择了跳河自尽。
特别是在沙威和冉阿让坐在马车里的时候,沙威整个人的矛盾简直是表现的太淋漓尽致了。
冉阿让虽然他犯过错越狱不得,但是在他愿意俯身扛起石头救下狱警的时候,他的本心还留着善良的。
第一次米利埃主教给了他导向,第二次有修道院的庇护,才有了后面这些故事。
整个故事里面,包罗社会万象,有警囚的交锋,有浪子回头金不换,有畸形的家庭,有救赎,有欺诈,有包容,有善意,有谎言,有不得已的亲情,有渣男的欺骗、有可怜的姑娘、也有坚贞的爱情、也有历史的滚轮在往前推动。
最终恭喜我们的马吕斯通过了岳父大人的重重考验报的美人归。
最后的一个镜头,是远景的阳光明媚拉近,两个孤儿在街边乞讨,最终画面变黑。
以为是一种希冀,可也有黑暗。
这个矛盾的社会,以及看你如何生存在这个矛盾的社会。
看到第五集,决定弃了。《悲》改编得忠不忠实,关键不是看小说情节有没有事无巨细地得到搬演,而是冉阿让和安灼拉有没有得到充分的温情与敬意,使革命与人道主义同时被呈述为「绝对正确的」。然而亲爱的编剧,在葛朗泰尔面对革命暴力的惊愕惶恐中,您的立场显露无遗。既然上帝与自由女神都不在剧中,请告诉我我还能欣赏什么?马吕斯的春梦?
你应该庆幸,你是你,而不是生活的时代。你可以无知甚至可以不同情,但如果你同恶魔站在一起,我将无法原谅!世界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有自己!
三个蠢人和满世界坏人的故事
还我ABC天团!
可赛特继承了母亲芳汀的羙丽与愚惷,母女二人都是恋爱脑。幸运的是马吕斯不是玩弄女性的渣男,还有一个保驾护航的冉阿让。不然可赛特的命运就是芳汀的复刻版。冉阿让背负了太多的愧疚感,冉阿让即使沒解雇芳汀,芳汀的命运也不会改变,吸血鬼德纳第的变本加厉才是芳汀陨落的根源。可赛特应该感谢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的感化。
雨果的世界,在BBC眼中,又“悲惨”了一遍。黑“沙威”和美“芳汀”,值得刷刷。
编剧你真的可以去吃翔了.明明守Tom Hooper那版影响那么大还敢乱Diss.尊重原著吗?屁哟.塑造的最失败的就是警察,丝毫没有信仰和正义感.气了.
这版无功无过吧,选角最喜欢Lily的Fantine,没想到后段的她可以演那么好,又一次为这个人物嗷嗷哭,DW也是无功无过的演好了老Valjean,哭哭哭的为他看过来,Josh的马吕斯呆呆的有点可爱😂安灼拉太路人了啊… Cosette是表现最差无感,其他一众配角还真是各种出彩,另外主题配乐超喜欢
7
太多一言难尽的不合理,人物因蠢而悲惨,编剧这……
沉重,扎心,①EP几停。生活实在是太难了。喵喵叹气。
不愧是英国佬拍的,人物ooc的可以啊
全部现场收音 厉害爆
没看过原著但大爱2012年电影版<Les Misérables>,这部剧很好地扩充了背景故事。当然看这部剧还是冲着莉莉柯林斯,第一集真的是太美了:)
爱波宁送马吕斯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弹幕上说: “就你那个鸟样,别人看得上你?”😓😓
我爱音乐剧,但是当编剧骂musical还说要rescue les mis时,我是觉得无所谓的毕竟人各有志。然后真的看了成品...emmm我感谢您没有毁街垒,显然编剧认为les mis原著除了狗血糜烂的爱情什么都没有。 编辑:革命成功后我们就一起分享珂赛特????编剧你tm是小时候脑袋撞街垒上了才能想出这种台词吧
冉阿让的一问,你真的爱我?是本世纪最悲凉的句子。片尾琴弦叩击人心。
看音乐剧好多遍和刷电影7遍的人,真的每个场景都渴望他们能唱出来,画面这么明媚,芳汀这么可爱,沙威这么没意思,还敢这么墨迹叙事,在所有人都明白故事怎么讲的情况下分摊了观感焦虑,一盘好棋选错了风格,虽然会追下去,但只会快进看冉阿让和莉莉
前两集好得多,到了中后期明显赶进度,支离破碎的很难让观众共鸣。
莉莉·柯林斯怎么变这么难看了?怎么还有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