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怪奇收割

Strange Harvest,Strange Harvest: Occult Murder

主演:Peter Zizzo,Terri Apple,Andy Laue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怪奇收割》剧照

怪奇收割 剧照 NO.1怪奇收割 剧照 NO.2怪奇收割 剧照 NO.3怪奇收割 剧照 NO.4怪奇收割 剧照 NO.5怪奇收割 剧照 NO.6怪奇收割 剧照 NO.13怪奇收割 剧照 NO.14怪奇收割 剧照 NO.15怪奇收割 剧照 NO.16怪奇收割 剧照 NO.17怪奇收割 剧照 NO.18怪奇收割 剧照 NO.19怪奇收割 剧照 NO.20

《怪奇收割》剧情介绍

怪奇收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0年7月,圣贝纳迪诺县当局遇到了一起极为离奇的案件。警方在接到一位朋友的报警后赶到受害者家中,发现的谋杀案令人震惊。现场带有仪式性的痕迹,其中一名探员很快认出了天花板上用受害者血液画的符号,这个符号与1995年他们曾追捕的一名连环杀手有关,而该杀手似乎在消失了15年后再次出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洛迪十八洞村昆虫总动员终极谍匪别杀它FPS超酷海军陆战队员3:国土防线致美丽的我们美国恐怖故事第六季异星灾变第一季乐斗之争霸江湖教授战火狙杀棺材的传说爱的隧道我站在桥上看风景末日春&夏事件簿:春太与千夏的青春话神传爱恋告急交通费请和这个没用的我谈恋爱香蕉先生不睡觉路德第三季叶罗丽梦奇境降龙祖师变鬼之魂飘东京敢问芳名阴阳师0

《怪奇收割》长篇影评

 1 ) 理想主义者的虚无对抗现实的一部无厘头电影!

做为一部小成本电影拍成这样已经hin不错啦!

色调和整体风格hin有日影的感觉!

那种慢悠悠自然的感觉!

确实感觉有模仿日影《濑户内海》的感觉!

两个没有工作的逍遥散人无所事事的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虽说是一部反内耗的电影!

但本人看完更焦虑了!

这俩人家底得多丰厚啊!

能撑一年都不上班,在北京那租金死贵的地儿!

看来之前上班攒的窝囊废真不少!

还有我看完更焦虑的原因是这部电影呈现了一种过度的消散,就如同我看纪录片《我的城》一样!

虽然城市文化风格经济水平各异,有紧张有松弛,但其实我能明显感觉到其实生活在不同城市里的人会根据城市的节奏来追寻想要的平衡!

比如在上海深圳北京这样快速的城市里!

过度的紧张和竞争激烈人会很浮躁!

所以在这些城市里生活的人们!

更加强调注重慢生活的调节!

比如在城市里练瑜伽,喝茶,喝咖啡,插花,钓鱼画画这些!

而在非常慢的城市里,我看到了一的年轻人精神上想要存在一些强烈的刺激来打破这些慢!

当我看到成都茶馆那些花着几块钱喝茶喝一天时我感到强烈的不适应!

我仿佛看到了晚清那些被大烟毒害的人民们!

放弃了理想放弃了进取放弃了一切!

太难受了!

而且你会发现着这个慢城市里的年轻人们喜欢的是拳击,赛车,赛摩托这些激烈刺激的运动!

在慢中寻找快!

来维持生活精神上的一种平衡!

作为一个坚定的大城市生活拥护者!

我既不向往卷生卷死的奋斗!

也不喜欢过度摆烂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索然无味生活!

我很喜欢一种平衡的生活,有自己喜欢的事和工作事业为自身谋取生活的资本,在用这些资本去寻找发现生活里的美好和意义!

大城市的精神文娱生活尚且能填补一些无聊!

小城市只有压抑和沉闷以及极度的无聊!

还有松弛这回的事,我觉得为什么有钱人可以松弛因为真正的财富自由!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

而为了碎银几两的人想要寻找松弛就必须放下全部世俗定义下的功成名就才可以!

想做的事也可能大打折扣!

所以我才说还是要有经济基础可以寻找一种相对的自由和松弛吧!

完全的无所事事没有经济来源只会把人逼疯!

里面的一些梗和隐喻蛮有意思的!

有种无厘头的好笑!

比如开头十条说的李白写字写的是什么“愚公移山”我所理解的是众所周知李白是个理想主义者,愚公移山代表着困难重重,但也不是不能做到!

只是过程艰难!

这何尝不是一种理想主义者对待现实功利主义的一种对抗宣言呢?

还有东四和十条初次相遇的场面,东四就像一个话多的二缺!

特别是他主动搭话十条说自己开发了一个游戏叫俄罗斯圆块,请问圆块怎么消啊?

这也太无厘头不切实际了吧!

而且我还发现了其实东四和十条俩人真的挺搭的!

就十条是一个偏现实的st人,东四更像一个爱幻想不切实际的nf人!

比如他俩去公园野餐东四拿的全是可可爱爱的能吃的小零食,十条却拿的打火机!

小台称,蜡笔总之和野餐没一点关系!

所以该说十条是现实主义吗?

哈哈😂他拿的全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

但他又能在东四幻想他俩合作开发一个俄罗斯书法方块游戏时说不能融不行!

也总能回馈东四的幻想不切实际发言!

还有十条和东四讲自己故事的时候?

十条的好奇疑问却总是脑路清奇抓不住重点!

甚至你会疑惑这俩人是在对话吗?

是在一个频道吗?

但是他俩也确实能接住对方!

真是一对神奇的搭的好朋友!

严重怀疑这俩是不是富二代体验生活!

看着无所事事,穿的还都挺好看!

也没饿着就这么一年挺厉害!

还有东四交往的女朋友那段也好好笑!

俩人的合影太典了!

文艺批才会的拍照风格意境留白!

还有东四女朋友好像回避型!

需要的时候才会联系东四!

都挺好笑还有作为在北京生活几年的一个年轻人!

东四十条和鼓楼这俩地方我都去过!

特别是鼓楼剧院!

哈哈!

所以当东四说为什么喜欢女朋友是因为特别!

住在鼓楼却没有纹身!

也爱环保!

平常无踪影,鼓楼聚集的充分保持个性文艺批确实太典中典了,文青聊艺术喝酒吹水理想主义青年特别多!

还有等待鸽子来特别不喜欢,我不喜欢等待!

我喜欢主动掌握!

主动争取!

但凡是我真正想要喜欢的!

我必须在不违法自身底线三观道德前提下不惜一切也要达到!

被动等待是一种懦弱者的行为!

 2 ) 写不下了

前半段很做作,从12月开始变得喜欢了。

觉得可以再荒诞一点,影片里不乏有趣的奇思妙想,但是跟现实的距离又太近了,不伦不类的。

另外群众演员表演痕迹太重了,中国人也没这么爱抓个路人唠嗑吧,胡同里也没那么多酒腻子吧,没听到一句北京话,取景的场所都没有人,也很假,如果是疫情期间拍的,那也的确了。

最后两个人坐在湖边栏杆上吃糖葫芦,在湖面上一直向前滑行的场景才有些边缘于城市的性格亮点。

还有很长的彩蛋,彩蛋比正片感动。

无论如何,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学会重新贴酒标、等待冬雪的自然造景……在城市里无所事事的流浪也好过不停的考试和上进。

作品也像他们的行为,重要的是过程不是成果。

映后谈也很感动,同学们问了两个问题,一是长颈鹿是第二厉害的动物,请问第一厉害的动物是?

二是我也有做厕评的想法。

是的,不要再谈美学了,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深刻我们需要奇思妙想,流动的张扬的生命。

业余的才是专业的。

老师鼓动我们为电影在社交平台上做些宣传。

钱赓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记住看电影时对青春的感动,就过你自己的生活。

 3 ) 主创映后分享速记

来自映后交流和新闻发布会。

随手记的,不是原话不精确。

记个大概意思,有错再改。

影片里的梗就不放上来了,避免剧透。

———更新几句北影节映后分享* 美国有垮掉的一代,我们有卡住的一代。

* 北京一年会下四场雪,春天的柳絮、夏天的槐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雪。

* 我们是在东四八条看到的寻鸟启事,所以就用了东四十条。

后来在拍的时候才发现东四十条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它被改建成了马路,已经不是一条胡同了,这倒是和电影蛮搭的。

* 每年春天我们都发现每个公园的树上都有卡住的风筝,电影里他们扯了半天也没有扯下来,就像电影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无疾而终的。

* dance still这个名字是钱赓想的,他提的另一个选项是call me by your street,被毙掉了。

———阿毛:纳米级的成本。

大豆:社区电影。

主创、演员和工作人员都是鼓楼的邻居,大家一起共同创作的状态。

———大豆:创作缘起是我们散步的时候在胡同里看到一张寻鸟启示。

有人养了两年的鹦鹉不见了。

找一只鸟不像找猫或者狗有迹可循,鸟是无迹可寻的,这个事情从一开始就是虚无缥缈的。

贾世俊:后来有一天我从上海来北京,有天晚上我的apple watch不见了,他们陪我找。

我们就用苹果那个寻找功能一直找,地图上那个小红点一直在附近,但怎么也找不到。

他们说要拍一部电影,我说那第二天天亮就可以开拍。

———阿毛:两个主角和我们最早剧本里设定的不一样,最后根据两个演员的性格调整了角色和台词,让他们演自己,从头到尾一直都是「没头脑和不高兴」。

十条:我觉得他好笑、他好笑,他们也觉得我好笑,就这样成了。

东四:一开始以为是拍短片,每天都以为自己要杀青了,结果第二天又叫我去拍,就这样拍了一年才发现是长片。

———阿毛:这部电影更像一部漫画,它是 4:3 的画幅,一个是为了模仿漫画,二是希望画面更聚焦在两个人物关系上。

阿毛:无法归类是什么电影,可以叫「聊天电影」。

就是一个「沤着」的电影。

阿毛:我看到豆瓣上有人说我们是黑色幽默,其实不是,它没有讽刺也不辛辣,它更像是一种「绿色幽默」,无公害的,你想吃也行不想吃也行,吃下去也没什么害处。

阿毛:有日本脱力系和考基早期作品的影响。

与其说脱力,更多是一种「无聊」。

———阿毛:主创全部都不是北京人。

我们外地人住的鼓楼,和北京本地人不太一样。

它有一种疏离感。

大豆:鼓楼这个地图上,有三种相互没有交集的人——老北京、北漂青年(乐队、嬉皮…)、游客——有各自的结界。

它永远不会真正变成我们的地盘,但不妨碍我们在这里很开心。

大豆:记录一下十多年对北京的爱恨情仇。

爱的方面是在北京很容易遇到支持你理想的人,大家可能也并不懂你到底要干嘛,但会支持你。

恨的是这个理想很容易被看到,但可能和鸽子一样找不到。

大豆:「陪伴」不是我们一开始去想的命题,是拍的这两年里慢慢总结的感觉。

东四和十条可能相互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但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在相互陪伴。

有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失恋了很丧,但是一想到东四和十条的生活,好像不那么孤单了。

ta 的这个反馈很触动我。

希望这部片子能给大家一点点陪伴感,就很满足了。

大豆:这几年大家的精神状态堪忧,主要是一种「卡住」的感觉。

有的人会后撤,放弃或者离开,有的人还要前进还要拼,我们就是原地坐下来,chill一下,吹吹风喝喝酒。

———(主持人问梗是怎么来的,citywalk、俄罗斯圆块、厕所测评……像是预言了很多后来很火的梗)大豆:一开始想在鼓楼境内拍完全片,但后来 city walk 了很远去了五棵树那条河。

我俩都是南方人,北方冬天给我们最震撼的一点是,冬天的河面是会结冰的,可以走在上面,但好像永远看不到头。

鼓楼找不到一条这样的河,后来在五棵树找到了那条符合我们对北京冬天想象的河,有人在上面打冰球、滑冰,东四和十条在上面漫无目的地一直走……阿毛:梗都是聊天聊出来的,yq这几年很无聊,接不到活,公园博物馆也都不开门,我们只能在路上聊天喝饮料。

我相信笑点同频的人肯定也都想过这些类似的梗,只不过没有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可能是和朋友的聊天记录里,可能是在酒后吹牛里。

阿毛:圆块游戏(大西瓜、任天堂)都是消得掉的,但我们就想要一个消不掉的游戏,那样才是虚无的。

有这种感觉的朋友就会对这个游戏有共鸣。

———大豆:谢谢大家来看这么无聊的电影。

十条:希望所有疲惫的朋友,激动的朋友,都可以轻松地休闲地观看这部电影。

DANCE on the moon and STILL love you.

 4 ) 《东四十条》:映后和电影形成了完美回环

十条是个东北人,东四是个南方人。

他们一块儿在北京虚度时光。

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很“北京”。

春天里胡同落满槐花,夏天的公园和河边是自由的,秋天下过雨之后会找到完美落叶,冬天沿着结冰的河一直走,能走到北京电视塔。

一样的人会互相吸引,其他人则完全不用理会。

胡同里没有出路,但陌生人的酒要干杯喝下。

你在备战冬奥吗?

我朋友是波西米亚书法家。

很奇怪吗?

鼓楼全是奇怪的人。

如果真的到了末日,从冰面下伸出的耳机里可以听到什么?

人生虚无。

电影也是。

“你以后会离开北京吗?

”“不会。

”“为什么?

”“因为我的敌人还在这里。

”映后和电影形成了完美回环。

音乐人说,鼓楼这群人就像是生活在一个泡泡里。

因为北京高昂的生活成本,大家需要很用力才能维持这个泡泡。

这就让它的质地很不一样。

我喜欢“质地”这个词。

就像上海会生长出精致的《好东西》,北京就粗粝得多,生成出了《东四十条》和《白塔之光》。

但有时候也不必过于用力。

导演说,就像电影的英文名《Dance Still》,需要跳一跳,停一停,舞才能一直跳下去。

据演员说,敌人就是所有的困境。

我们当然可以离开北京,但自我的困境不会因此消解。

“鼓楼也不过是比正常人延长了几年青春。

”“为啥钓起来的都是外地的东西。

”“北漂。

”以上,北京有自己的《濑户内海》。

导演说所有情节均来自于真实。

这就是我爱着的北京。

 5 ) 小而精

也许我记错了,23年时在平遥首映,记得当时反馈不错拿了两个小奖,小而轻盈。

后来去年出现在北影节上,到今年这部独立电影终于走进了院线。

看时非常放松,然后看完后更放松了。

电影市场需要这样的电影,在追求话题性、故事性、议题性、时效性,被资本牵引纷纷扰扰热热闹闹紧紧张张的电影之外,有这么一部轻轻地让人卸下身上的重担和严肃的面具,在某个时点我找到了共振的频率。

极微小剧组,拍摄资金我想应该二十万顶天了吧,但它有它存在的价值,和那些商业巨制都有走进院线、走近观众的权力。

镜头对准没有北京人的两位鼓楼北漂居住青年,住了好久的十条和刚来住的东四。

两个人从初识的春夏秋冬。

一块釣别人的鱼、一块澡堂子泡澡、一块玩健身器材、一块上厕所、一块排队、一块野餐嗑瓜子,一块滑冰,不是gai溜子却漫无目的晃晃悠悠,聊天聊得很抽象,偶尔还讽刺或自嘲着文艺圈或艺术追求那点儿事。

北京的四季拍的很好,色调的不同,夏的浓郁虚幻、春的干燥迷蒙、秋的阴冷晦暗、冬的干净和日头的短暂遥远。

还有背景里进进出出的物像和人群,游泳老头、外卖员、被遛的狗、一直尝试把挂树上风筝弄下来的人……丑丑的电动车、公厕、大白菜、鸟笼子、不伦不类的灰墙绿窗。

有瘦瘪的人形狗熊的秋天场景拍的最好,那熊说话的时候太好玩了。

听说是从秋天开始拍的,这个顺序我没想到。

还有鸽子的象征意义、完整的叶片,看似拍的很随意,一定是经过设计的,即兴的东西应该不多。

不放弃做梦、但又在在做白日梦同时还知道自己只是做梦。

生命的虚无和生活的无意义是上了年纪才懂的事情,但这些无意义本身就是意义。

以前我会忽然很烦北京的凌乱和干涩,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觉得这个城市对奇情和各类人的接纳、对一切都不在乎、不关心,强调实用大于形式的淡定气质格外让人温暖。

最后电视塔边昆玉河冰上的长镜头很有意思,东四和十条一直往前走,认真滑冰的男女老少被他们在镜头中轻轻带过。

我很熟悉这个地方,很有感触。

其实我也好奇,包括年轻游玩在各处时也常常疑惑,为何玩在一起的文艺男女们很少有北京本地人,北京本土青年对精神性的追求比较低么。

我不懂。

但无论是一起长大的北京发小还是各个阶段的京籍同学,都对艺术兴趣不大,更加实际和自洽或者安于生活或者远走异邦。

最近常听到两类年轻人的声音,一类是绞尽脑汁积极营造个人通路。

还上着大学已经在想要买哪种房子、哪个offer的前景更好些以后孩子上哪个学区性价比更高,一心已经全情准备投入到高质量牛马大军去了。

另一类是不想面对现实,先舒舒服服躺着,到逼不得已时再找个班儿上,不想上了再休息休息。

绝不想人生意义也不想去主动创造。

我觉得蝇营狗苟的人生和躺平摆烂的人生都是极端的选择,在现实和理想中不断平衡和挣扎的人生才更有意思。

最后,忽然想起,东四十条他俩刚认识时为什么要排队?

排的是什么队?

联想到年份,我懂了。

根本不是买烤鸭!

电影放映结束后,前面的一对情侣心情愉快,女的开心地对男的说:走,买烤鸭去~可爱。

 6 ) 准中年愤青的摇滚狂怒换了一个形式

《东四十条》是那种“只要进入遍无法自拔”的片子,它专属于某个人群,它有着专属于这类人的气质和表现方式——奇奇怪怪可可爱爱,当然必要的时候,这类人群或者这种作品会带上有自我保护属性的“侵略性”和“距离感”。

《东四十条》和今年FIRST我最喜欢的《银河写手》情况类似,它其实要想的是怎么在已经共鸣了一小部分人之后还能实现更大规模的讨论?

如果无法达成大规模共情又如何在小圈子内部自嗨的时候真正做到小而精的面面俱到?

我个人认为《银河写手》和《东四十条》这类作品在创作初期要做的都还有很多。

我会经常考虑另一个问题,看似和创作关系不大,但却和一部电影能激起多大水花有关——你到底在讲述一个精英阶层的故事还是展现草根人群或者过客的状态,两者如果都能做到相对纯粹,你就能服务好你的观众,但如果有交叉,或者有认知上的偏差就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可控的问题。

《东四十条》中的两个街溜子,在东四,在鼓楼,在很多城市的小巷弄堂里有不少这种看上去四六不着的“凡人大神”,他们的日子过得稀松平常,但他们的精神世界无限宽广,他们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甚至比普通人家更粗糙,但他们始终游走在基本生活之外,他们始终在追求某种精神层面的自我肯定和外在肯定(大多数这类人不承认他们需要肯定),而展现这些人的生活一定能得到电影节展迷影青年的巨大共鸣(梗共鸣),当年的《永安镇》今年的《银河》以及这部都是如此,然而之后呢?

导演提到了鼓楼的三种人——老北京,北漂,游客,他们看似毫不相干,但真的毫不相干吗?

这个世界不存在毫不相干的人,更何况是在如此“相干”的大环境里,那么将这种不相干以如此简单的方式呈现是不是过于形式化或者影像化,远叔叔觉得这是高于真实的,是充满情绪的虚无。

《东四十条》并不是看上去是那么清冷寡淡,不是一格格4:3的漫画,它的核心还是准中年愤青的摇滚狂怒吧。

 7 ) 温暖又绵长的余烬

我真的看哭了,映后和导演交流只含蓄的说好感动,旁边的哥们替我说“哭了”。

刚开始其实没明白片子想讲怎样一个故事,但是时间跨度一拉长,回忆便跟电影里的情节重叠在一起……阿根廷球赛晚上的工体东路我们举着梅西的假签名照唱歌;送天雨出国前一晚喝完酒在空无一人的胡同里骑共享单车;伴着后海的落日点烟 姐给我听《目击你刚刚完成这一跳》;和海拉尔摄编的家人们在京团聚 在舞会跳完舞后在街上游荡……点点滴滴,破碎的青春,那些个漫无目的的日夜和我的低潮期一起真空存放在我的记忆里。

在学校复杂的利益纠缠搞不懂,却被简单又包容的鼓楼接纳…曾经相互陪伴的朋友现在又重新散落在全国各地,只是随着电影里时间线的推移,他们还有当时的我自己 又迸溅出来,洒进回忆里的每一个夜晚,无论是灯红酒绿还是夜灯通宵,都他妈的结束了……就像映后对导演的提问,问他觉得这样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或长时间哪个更好。

因人而异,而我知道属于我的那段日子已经永远过去了。

不是因为它太缥缈虚无,相反我会永远怀念和朋友一起浪费掉的时间,只是我还年轻,我还有别的生活想去体验…于是蓦地发现 刚刚与这个城市共呼吸,我却又要筹划着离开了…以后的远方,赴他乡,诸事皆为人事天命。

the road is now callingand I must away.离开北京前会再看一遍这部电影的。

 8 ) 夸夸《东四十条》,笑着笑着就哭了

《东四十条》期待已久看到有排片立马就赶去看这部作品真的是不负期待啊有哭有笑,非常非常感动可以算是个人目前的2025年度最佳华语片幽默与哀伤都恰到好处抽象的本质是孤独的灵魂我愿毫不夸张地称其为属于北京的“《双姝奇缘》”虚焦和颤抖就算是技术上的遗憾却也已经成为了美学的表达质朴无华的表象背后极具诗性让我来个抽象的比喻:如果说高票房的商业片是碳酸饮料那这部电影简直是一杯好茶低成本的作者电影总是让我笑着看完,哭着回忆朋友说是我“看到了自己”或许真的有这方面的原因自己在拍作品时也常常如此希望也能这样自在地表达作者:杍沐(以上仅个人观点)

 9 ) 在哪里找鸽子

东四和十条在鼓楼晃荡的荒诞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等待戈多》,那些关于绝望和虚妄,关于漫无目的的重复、等待和消磨。

他们的松弛感又轻易地勾连起我身在北京的怀乡情绪,我的故乡,那座众所周知的最适合养老的南方城市。

所以,当东四和十条听说鸽子去南方后提议说“要不我们也去南方”的时候,我一瞬间竟然忍不住要流泪。

在北京是奢侈的享受,在故乡却是琐细的庸常,于是一瞬间好想,好想回家。

不过,虽然东四和十条在鼓楼寻找鸽子无果,于是想到要去南方,可寻找鸽子的过程其实比鸽子更重要,或许就是鸽子本身。

如果没有北京喧嚣而孤寂的分明四季的反衬,大概人心中为鸽子留出的一块空缺也难以被察觉。

或许也正是在这份“若有所失”的驱使下,北京的人(不是北京人)才一直在鼓楼的街头走走停停,有的人在北京找不到鸽子,于是转头向南方(或许比如我);有的人的鸽子其实就诞生于北京,于是他们低下头俯下身,于是他们顺着冻结在河中心的有线耳机,听到了北京的鸽子扑打翅膀的声音。

 10 ) 帝都亚比抽象纪实文学之等待鸽子

沪上姐姐用《好东西》搞魔都超现实主义,北漂青年搁这儿搞帝都抽象理想主义。

编剧是怎么想出来这个本子的,我感觉正常人是写不太出来了。

太抽象了,太抽象了我只能说哈哈哈!

全程就是俩不知道哪窜出来、也不知道啥关系的二傻子怪谈。

这俩也不知道要干啥、也极可能没工作的北漂,四处晃荡,走走停停,有一搭没一搭地瞎聊。

谈话地点从不明目的的排队,野餐的公园,钓鱼的河边,蒸汽烟煴的浴池,昏黑的胡同,公厕前的座椅,躲雨的摆摊伞,健身器材,结冰的湖面。

时不时来点“没烟抽就抽火”这类亚比锐评和无厘头想象,释放些希区柯克式的黑色幽默。

咱这边看您不是抽火,是抽象。

贴贴冰箱贴 跳出电影插曲永远存在于电话和第三人称讲述中的搭档和女朋友。

离开鼓楼的北漂人,顶不住北方的寒潮,化身一只只南迁寻暖的鸽子。

似乎象征意义很强,又好像什么也没象征,就是日常生活镜头,但人物行动却极其抽象,突然发起,毫无语境的对话,演绎出一种嵌在现实生活之中的平静疯感。

也不知道是北京文艺壁的生活太抽象,还是它有意用这么抽象的情节来指示北漂生活的抽象和无意义。

等鸽子呼应着等待戈多的设定,是前途未卜的理想,是平凡人抵抗日常暴力的英勇。

贯穿始终的荒诞感,让北漂满是淡淡的死感和脱离现实的疯感,又涌动着一种平凡人努力脱离游戏卡死、不放弃做梦的感动。

希望每个人都有勇气,也足够幸运,等到自己的鸽子。

p.s.借火那段,在隐喻独立电影不给火(活)吗😂p.p.s.彩蛋比电影好看哈哈哈 p.p.p.s.这个上映周期真的很像发论文了,22年写完,23年参会,25年再发表。

p.p.p.p.s.祝愿电影大麦!!

《怪奇收割》短评

三星半,两年前北影节没抢上的片子,终于等到公映了,有点喜欢,看到很多熟悉的地点,很多点莫名其妙的,这么抽象的东西都有人会拍。

6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文艺青年的恶趣味

9分钟前
  • 满脑子坏心眼
  • 较差

笑死沙丹老师的评价,电影小品,非常符合这部电影的调性,就像我现在对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城市的评价完全反过来一样,这是我在大学时期会非常喜欢的电影,不管是垮掉还是卡住,都是虚无meaningless的无边际追求。(以及不管是濑户内海还是这部,好像女性都无法成为垮掉或卡住的主角,是因为即使都在受社会规训,但女性仍然要面临更多的束缚使她们无法随心所欲的卡住吗?

14分钟前
  • 犬良野
  • 较差

7thPYIFF 「藏龙主竞赛」 平遥电影宫|媒体场笑声最大、最认同的三处分别是“我要去阿那亚”、拉布拉多拉播和希区柯克。Hipster的自我消解,莫名想起《我是大哥大》之类的日式无厘头亚文化片,果然有日语字幕翻译呢。在一堆烂片中显得格外清新可爱,你看迷你成本和艺术追求、专业性一点不冲突吧。但脱颖而出基本全靠同届差生衬托,像个说相声似的段子集锦,笑点零碎地有但还是寡淡,开头的新鲜感在约30分钟左右就开始逐步腻味,大家好像都在默默期待着些更精彩的什么,但始终没等到;如果用得好会非常出彩的京城特色也是丝毫没有利用到,令人惋惜。最后,六月的草地,一月的冰面,都好干净,纯粹得像潦倒文艺青年的内心世界,除了自己的怪怪执着什么都不担心在意。

15分钟前
  • 404NotFound
  • 还行

作为北漂一定会更懂这种感觉!导演用外地人的视角来看老北京,在鼓楼老胡同间徘徊,那种归人与过客的迷茫,满是年轻人的别扭与内心的共鸣。影片拍得轻盈又不刻板,两个街溜子低能耗生活、展现出另一种青年人的选择和人生价值,偶尔拥抱无意义的生活。

19分钟前
  • summon
  • 力荐

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22分钟前
  • 蓝鳍金枪鱼
  • 很差

去年北影节一票难求,今年春天在杭州看到了。看的时候一直想到等待戈多,可看到结尾两人一直在冰上走啊走的画面时我想起——春天时,不二酒馆里小姐姐递给我人生中的第一根香烟;夏日炎炎我们在什刹海的路边点茶百道多肉葡萄的外卖,在树阴下的花坛坐着聊一整个下午;秋天金黄的叶片漫天飞舞我会和关老师在熊也牛吃一口热乎乎的寿喜锅,冬天影片里湿雪纷纷扬扬飘落的那天我正在什刹海猛蹬冰车,也正好走到方砖厂吃了那碗心心念念的炸酱面,多么凑巧。所以其实戈多来不来、鸽子找不找都不重要了。怀念曾经有人和我一起看过鼓楼的春夏秋冬,虽然现在好像只剩我自己了,但至少曾拥有过那样的日子。

27分钟前
  • 揉碎月亮
  • 推荐

朋友的导演处女作。很多影评说片子像《濑户内海》,但气质上我觉得更像侯麦,如果你喜欢以上两者之一,大概率也会喜欢这部《东四十条》。当然,如果你喜欢北京、喜欢胡同,甚至喜欢无所事事地瞎溜达,也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

32分钟前
  • aaron
  • 推荐

感觉像看了一场这两个男主的漫才专场,笑话太冷,冷得如东四十条的冬季。

36分钟前
  • 阵雨
  • 还行

映后活动比正片有意思系列。很好的观察和尝试但欠缺打磨,像学生作业(卡住的观察很好啊但展现出来的就是游手好闲,没看到拉扯)全片想表达的细节太多,台词松散得无聊;没有能立住的内核,单单一个“松弛”的“鼓楼人”未免牵强。如果这片儿只是想表达的二环里到处神经质/胡同里随手捡宝藏那确实很成功

41分钟前
  • 树树树
  • 还行

北影节2024/ 鼓楼人自己的濑户内海!!激起许多感情的电影(被别人先拍了!),搞得很emotional,都是亲爱的朋友们,这样的路我们都走过无数遍,鼓楼的春絮夏柳秋叶冬雪全被留下来,让人怀念。但看完之后才觉得也许鼓楼的精髓没有办法被stage,那些街头巷尾随时会出现消失的快乐的绿棒子喝到倒地上的酒鬼,现实中的奇遇就是因为出现在现实中才显得野生迷人,导致《白鸽》和熊这样的片段还是稍显生硬。有些镜头蛮欠考究,比如摇和晃动感强烈的手持都让我摸不着头脑。

46分钟前
  • 迟到王
  • 推荐

电影很特别,特别难看。

50分钟前
  • 段子宇
  • 很差

🥱 特别适合chill的电影,刚开始觉得很无聊,但是point就是无聊中找点事,走过路过仿佛人人都在生活,人人都有事做,只有俩主演没事儿干,但是这就是他们的事,没有事的人生,鸽掉了,拍完就算成功,闲散就是意义。

54分钟前
  • Alchemistress
  • 还行

太有趣了!!胶片质感,老电视画幅无不显示着这部作品的怀旧气质,对老北京四季景观和城市文化标识与生活方式的展现也很妥帖精准,最值得一夸的还是漫游者视角带来的“另类北京”体验,缓解了一线都市打工人的生存焦虑。喜欢影片以“死胡同”为代表的隐喻:人生没有出路,只有一张大饼。太抽象太欢乐也太浪漫了~不够“亚”就不是它的受众

56分钟前
  • 松屹雪晴
  • 力荐

头盘汤酒甜点都备了点。但,是不是忘了上主菜咧?

1小时前
  • 奚以之
  • 还行

在二手群收了同学不来的20块钱电影票 看完庆幸同学的决定 拍的什么勾巴玩意

1小时前
  • amputate
  • 很差

有濑户内海的影子,在河边钓鱼的情节尤甚剧本课写这种生活流作业真的会直接0分,但是也能是影像叙事的一种可能吧,比较适合平遥的基调,平遥喜欢也能理解,但是文淇你好像忘记来评分了😌

1小时前
  • 马孔多的貓
  • 还行

忍不住歧视亚逼北漂了

1小时前
  • 杨伯爵
  • 较差

【主创映后场】不是很像电影,构图与场景叙事颇有四格漫画的感觉,所有事件的发生都可以在四格里完成。整体轻盈抽象,对话生活化,时不时有妙笔,但更多是对话中止(泡泡能在月球上吗)、叙事中断(给上厕所的人计时),呈未加工的碎片感,而且其中东四这个人物不紧不松不快不慢的表演风格把这种轻盈给刻意化了,也把很多对话给消解了,喜剧还是需要节奏的,如果这种节奏把握好,真的是非常好的电影。主创团队非常有趣,映后交流远比电影本身更生动,显然生活中的东西直接搬到大银幕未必能成,真的需要艺术加工,所以最后冰河上的长镜头非常棒,但电影最终呈现的是既轻盈又笨拙。

1小时前
  • 残花
  • 还行

等待鸽多。尴尬正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底色。P.S. 听到了塑料的《悲伤是一种普遍的情绪》!

1小时前
  • 素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