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些演后谈环节没来得及和主创交流的内容。
影片聚焦临终关怀主题,张导选择了大象作为核心意象,大象滑梯作为重要场景频现,隐喻人物内心选择。
电影借女主阿诺之口提及,大象临终前会主动离开象群,独自寻一处地方,挖掘洞穴,静候死亡。
阿诺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也选择了类似大象的方式,放弃与死神作无谓抗争,渴望在安宁之地度过生命最后时光,平静地与世界告别——这也正是电影《好好说再见》的核心内涵。
演后谈环节,我曾期待张导进一步阐释大象意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隐喻——或许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而不只是承担一种死亡观照的作用:首先在内容上,大象作为典型群居动物,家族观念浓厚,群象会集体抚养幼象,表现出和人类极为相似的家族情感纽带,这是很好的素材。
片中阿诺临终托孤、在生命最后时刻不断回忆因病离世的母亲,都可与象群故事产生互文。
电影中,阿诺因何独自出国、因何与父亲有着若有若无的距离,留下了一段令人遐想的叙事空白。
(这可能与阿诺母亲的死亡有关)如果后续想扩大故事的体量,对阿诺家庭关系和人生际遇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影片可借由死亡之窥探,进一步挖掘亲情主题对个体生命生与死的纠缠。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目前电影似乎只通过不断闪现大象滑梯这一物象来隐喻人物的内心选择。
或许可通过增加阿诺与女儿的互动情节,如在睡前故事融入大象临终的内容,既能用“寓言”形式深化大象意象的隐喻意义,也能让阿诺与女儿的告别更具情感张力(感觉电影里她俩并没有好好告别),使主题阐发更深刻、更诗意、更有想象空间。
不得不提,阿娇此次表演堪称颠覆,曾以美貌出圈的她全然抛下形象包袱,完美诠释出形容枯槁、眼神绝望暗淡的“将死之人”之心境。
她的表演非常接地气,真实,生活化——我认为这就是好的演技。
阿诺直面死亡,平静而勇敢,这是一种“坚韧”。
阿娇本人在娱乐圈历经大风大浪,如今有此出演,在我心里她俩同属“坚韧”女性。
因此台下的我也曾想问,阿娇接演这部电影,除了希望宣传安宁疗养这种临终关怀外,她自己对生死如今又有着怎样的体悟?
这个问题很私人也很大,不太好提问,但她在片中的沉浸式表演,确实让我对她目前的生命观产生了好奇。
衷心希望娇有更好的发展。
影片舒缓平和的叙事风格,传递出主创团队对生命温柔以待的态度,有不同于商业片的喧闹与张扬,这是很好的创作心态。
这类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也值得更多鼓励与支持。
2025年6月28日路演晚场,CGV深圳卓悦中心7号厅
第一次看到以安宁疗护为背景的家庭电影,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对“告别”的重新定义。
不同于传统绝症题材的悲情渲染,《好好说再见》 选择用日常细节传递深情,应诺在麻将桌上教父亲用微信、深夜厨房里分食一碗汤圆、海边那句“你也是这样给我削苹果”的轻语,无不让人动容。
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东方表达,精准捕捉了中国家庭“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情感模式,也让和解的主题超越了俗套,焕发出真实的痛感与暖意。
细腻刻画了中国家庭在面对生死时的沉默、挣扎与最终的和解。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对“安宁疗护”的社会叩问。
影片通过真实细节(如镇痛疗法、生前预嘱)揭示了中国临终关怀的现状,每年超2000万患者需要
此类服务,覆盖率却不足10%。
它不回避死亡的必然,却以“向死而生”的哲学告诉观众:真正的治愈不是逆转命运,而是学会带着爱与记忆继续生活。
这部电影像一场温柔的细雨,打湿了观众对生命认知的每一个角落。
它让我们思考:如何告别,才能让死亡不再是阴影,而是生命最后的尊严与光芒
(本文已于公众号“驶向我们的盛夏”发表 本人是原创作者)还没看完它我已非常笃定:《好好说再见》至少将是我2025年年度TOP3的#电影 。
这部小而精的作品,有着很饱满的主题、很鲜活的细节、很灵动的镜头语言。
本片豆瓣简介的最后一句话是:在聚焦安宁疗护中,应诺与家人开启一段悲喜交加的故事。
然而事实上我从电影中解读出来的主题是远远大于此的。
它在实现“聚焦安宁疗护”、保证深度的同时亦拓展了广度:亲情、爱情(甚至有好几组)、友情、老年人处境、邻里关系、死亡教育、代际矛盾、遗憾、告别、破我执……这些都是观影过程中我的脑袋里蹦出来过的关键词。
应大海和花阿姨的故事线让我想到《我爱你!
》;亲情线,我想到《我的姐姐》(所以《好好说再见》有可能去角逐一下华表奖吗👀);关于遗憾和破我执,我想到《情书》《岸边之旅》;死亡教育混合亲情,《人生大事》。
当然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交融的部分。
比如谈到安宁疗护、死亡教育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场告别,告别就必然会有多多少少的遗憾。
更不用说“安宁疗护”作为一种“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标”的医疗服务模式,被包括应大海在内的许多人冠以“放弃”的标签,继而产生对此的强烈抗拒。
人对生命是有执念的,否则《岸边之旅》也不会设定男主优介死而复生和妻子踏上旅程的桥段。
这种执念叠加亲情便更加厚重——我看《情书》时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青涩的暗恋,倒是女藤井树、其父、其祖父之间的故事线:祖父因儿子肺炎死去而自责悔恨、女藤井树因失去父亲而痛苦、祖父背着重病的博子在雪天跑到医院……因为亲人的离去而出现的裂痕、刻下的伤疤实在太多。
所以说,本片中应诺起初对于“顶楼”的安宁疗护的恐惧、应大海对应诺选择安宁疗护的不肯接受,都是人性最真实的表现。
毕竟母亲胡美华的早逝让两人都无法释怀,毕竟应诺还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又有个年仅五岁的女儿,毕竟安宁疗护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标……我们对生命抱有如此强烈的执念,可是生命又是如此无常,告别本就是种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必然。
这对矛盾,何解?
本片给了一种答案:用爱填满尚能相伴的时光。
父亲应大海和女儿丢丢对应诺的爱,让她逐渐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而应诺对女儿丢丢的爱,让她过早结束的生命以另一方式延续,陪伴丢丢未来的成长之旅——那些提早设计好的蛋糕,会在丢丢的每个重要时刻告诉她:虽然妈妈已经不在,可是妈妈的爱,一直都在。
好电影永远是注重细节的,因为细节可以建构起一种实感,足以唤起观众共鸣的实感。
导演张弛说,这部电影是他对家乡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亲情的温暖致敬。
你看,所有的深情就是蕴藏着种种细节里:关于宁波,有老人们拉家常时的宁波话、有被打造成甬式松弛感象征的“嗦搭嘎”(意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有让宁波观众深感亲切以至于忍俊不禁的摇篮曲和童谣……那些香樟树、那些老房子、那些邻里相处模式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关于亲情,有父女多年心结未解的尴尬瞬间、有五岁女儿为救母亲在好朋友带领下去灵桥许愿的虔诚、有父亲面对失去妻子又将失去女儿时对老天爷的控诉(林栋甫老师那段演技超绝!!!
)……不仅是主角,哪怕是一闪而过求着医生救救自己母亲的配角,也是现实中不少个体的缩影。
以及关于生命,有应诺和医生一起打理的植物、有她和病友一起去天台晒的太阳、有老友们为那个“北方佬”老林准备的雕在墓碑上的萨克斯风……而某些精巧的镜头更是优化了整部电影的表达。
应诺第一次去看老林时,她在电梯里的镜头是用监控录像俯拍的方式呈现的。
她一个人抱着蛋糕呆在电梯的一角,等待电梯来到所谓令人恐惧的顶楼——安宁疗护病房。
这种呈现方式酝酿出一种压抑感,后续她被吓得扔了蛋糕就逃走的情节就更自然。
还有老林最后留下的视频,吹完萨克斯“啪”地一下黑屏、转场。
某种意义上是对老林自在潇洒、看淡生死的形象的完美收束:拜拜这个世界,我走啦!
老林的存在,对应诺从畏惧到能够直面死亡的成长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熟悉我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评价书影音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真实”,当然艺术创作是避免不了加工的,可是加工后的产物若成了悬浮的、空洞的、让人无法走进去的工业废料,那么这种加工无疑是失败的。
好在《好好说再见》的主创们用很棒的演技、很动人的故事、很精巧的设计完成了对主题的呈现,他们的加工是一种打磨与塑造,让应该被看到被感受被思考的东西更加熠熠生辉。
彩蛋彩蛋🥚🥚🥚最后教大家几句宁波话吧🦀🦀 这是“哈”(第二声)🦐🦐 这是“嚯”(应该也是第二声)——一个我小时候从宁波电视台学来的梗,主持人阿伟说是学费翔唱《冬天里的一把火》里的“哈”“嚯”就能学会这两种宁波美食的方言表达🤓P.S.阿娇真的好美!!!!!!!
完全被剧情和演技代入进去了,看完之后很久没有缓过来,剧情很紧凑,演技很细腻,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面对病痛的态度,和父母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电影里的表达很值得学习。
电影中没有特别煽情的剧情,但是很多细节和台词都非常戳心,是很生活的剧情,很温暖又很真实。
面对不可避免的分别,我们要好好说再见
如果只是用“好哭”来评价一部电影,那真的要鸣不平。
亲自到路演现场观看,很多观众提及到题材敏感不敢观看等问题,确实容易让这部成为炮灰。
生死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
先说感受,再评价。
阿娇演的应诺,是绝症单亲妈妈,在电影里是被时间困住的人,让人无力。
在现实里却是住在青春里的人,给人力量。
当年还在TVB劲歌金曲听着《风筝与风》的画面都还清晰可见,现在继《前度》之后,又多了一部各方面都佳的电影。
一起成长的感觉让人充满希望。
整个电影有大量以窗为前景的画面,很大窗外拍窗内的景,而窗内的绝症母亲,频频的生理疼痛,跟多年未见的父亲如何交集,如何安排女儿的发展,每件事都把她困住了,身体困在医院里,生命困在时间里,她多想盼着女儿快点长大,听懂她的叮嘱,可是时间逼着她离开。
《好好说再见》,我觉得重点是“好好说”,毕竟“再见”已经是终点了,终点之前还有很多应该“好好说”的事情,比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相处等。
这个题材可能没不只是生死这么极端的方式,就是对生活态度多一个好好生活的理由吧。
关于电影首先是摄影美学很到位。
很多以“窗”为前景,蛋糕店的窗口,医院的窗口,家里的窗口,是第三视角的角度,大家都觉得生死离自己很远,所以这种角度就让人觉得自己是旁观者,在看一些离自己很远的故事,很有意境。
第二是情境设计。
前半段应诺打算参赛之前,造型都是淡色,白色毛衫为主,确认绝症之后,每天换着花色上衣,粉色毛衫,蓝色毛衫,就是脸色越来越“病症”。
就是脸色越来越差,才想在外形上弥补,我觉得人物心理分析到位。
Anyway,好好说再见之前,至少学会了好好过今天。
电影看了五遍,看场景整个电影应该算小成本电影,电影剧情是患病单身母亲应诺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带着孩子回到阔别已久的父亲家,与家人好好告别从而面对死亡的过程,电影剧情并不复杂,对于病痛死亡也没有过于渲染,整体表达倾向温情克制。
但这部电影仍然看哭了我好几次,开始在上海公映第一次看的时候直接哭掉了我一包抽纸,其中主要演员的演技不可没,阿娇饰演的应诺完全诠释了患者、母亲、女儿三个叠加身份,这张脸出现在大银幕上我一向关注美貌比较多,但这次却是感觉有一个应诺真实存在,心情完全跟着应诺剧情起伏,林栋甫老师作为老戏骨演技更是稳定发挥,父亲应大海得知女儿生病在河边痛问苍天时候是我第一个爆发的泪点,女儿丢丢作为小朋友表现也可圈可点,三位主要演员是成就了这部电影重要因素。
对于疾病、死亡这种剧情我都是有些恐惧的,也很少看这类作品,这次走进影院看好好说再见却发现也没有那么恐怖,电影里更多是温情,母女情、父女情、邻里情,每次歌曲“美好时光将要溜走”唱起时候纵使看了好多遍我都会忍不住流泪,电影真的致郁又治愈,让人珍惜当下学会好好告别,也传递给了我一些勇气。
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特别是想哭的、迷茫和恐惧的人!
看完好好说再见,发现对死亡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边看一边哭,也懂得了要更珍惜身边的人。
整部电影好多细节,值得慢慢推敲。
应诺在人生最后坦然面对死亡,把握与家人的时光,好好地告别。
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的生活下去。
平时不敢直面死亡的话题,但其实我们还得释然。
感谢导演让阿娇用原声台词,非常期待你们的下一次合作,祝《好好说再见》票房大卖!!
这部影片以克制而温暖的叙事直面生死命题,没有过度煽情,却在平淡中催人泪下。
父女间欲言又止的疏离、母女默默相守的依赖,每个细节都饱含情感张力。
真的没想到阿娇的表演层次分明。
影片用"好好告别"教会我们"好好活着",散场后那份想紧握所爱之手的冲动,正是它最动人。
看完只想拥抱身边人,珍惜当下。
死亡本身意味着终结与虚无,而真正被其阴影长久笼罩的,是生者。
因此,“告别”仪式其本质,是生者对逝者的情感清算与自我救赎,是生者世界的必需。
大家早就意识到活人才需要“破地狱”。
《好好说再见》试图触碰这一沉重而深刻的生死命题,这部电影选择了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情感重量的题材——面对死亡,生者如何告别与和解。
这个主题本身就值得尊重和探讨,影片的创作初衷是清晰且饱含诚意的。
然而,影片最终却流于对“告别”形式的浅表描摹,未能深入挖掘其内核,更因剧本的先天不足与导演掌控力的缺失,导致整体表达苍白无力。
这是一个破碎的剧本影片的叙事结构呈现显著的碎片化倾向。
女主角应诺的核心背景——因母亲病逝时父亲缺席而心生芥蒂,早年叛逆离乡成为单身母亲——本应构成人物动机与情感张力的基石。
然而,这一关键前史仅被零散提及,缺乏有效铺陈与深度刻画。
例如,其离乡多年导致的身份疏离(如语言习惯的改变),本可通过返乡时周遭环境的反应(如乡邻对其“忘本”的议论)进行具象化呈现,从而强化人物与原生环境的冲突,丰满其叛逆且背负创伤的形象。
遗憾的是,此类能深化角色的细节被彻底忽视,使应诺的故事线沦为断简残篇。
这种人物塑造的失败在配角身上更为凄凉。
安宁病房中的其他病患,其存在近乎功能性“NPC”。
他们的疾病与死亡未被赋予个体化的生命故事与情感重量,其存在既未能有效唤起观众共鸣,也未能对主角应诺的心理转变或核心叙事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影片中一些父女互动、以及安宁病房里试图展现人间百态的片段,能感受到剧组试图营造一种温情与哀伤交织的氛围。
只可惜副线未能支撑主线,反而加剧了叙事的空洞感。
表演的割裂与台词的桎梏阿娇的表演呈现一种矛盾的割裂状态。
阿娇在诠释应诺这个角色时,许多情感爆发的瞬间,尤其是眼神和微表情传递的痛苦、不舍与挣扎,展现了她作为演员的敏感度和爆发力,有几场戏非常打动人。
然而,国语台词表达的短板(口音问题、台词处理),破坏了表演的整体性和可信度,宁波的背景所有人都说着方言,她作为一个纯粹的宁波人的人设,口音问题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虽然就像我上面说的那样,其实也可以通过剧本人物的设定进行规避,只是导演并没有用心思去处理这个问题,这也凸显了导演本身对于电影的细节把控能力的问题。
空洞的角色影片唯一勉强称得上有完整故事脉络的角色是父亲应老头。
其从惧怕死亡(源于妻子之死)、初闻女儿噩耗时的难以接受到逐渐承担起照顾外孙的责任,展现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心境转变过程。
林栋甫的表演赋予了这个角色一定的魅力与说服力。
影片的核心戏剧冲突本应围绕这对父女展开:因母亲之死产生的隔阂,女儿重蹈母亲覆辙罹患绝症,迫使父亲直面恐惧并修补关系。
邻里对父女矛盾的议论也为此埋下伏笔。
观众期待看到血缘亲情如何在死亡阴影下艰难弥合裂痕,完成双向救赎。
然而,导演严重偏离了这一核心。
女主角应诺的人物弧光几乎断裂。
她从隐瞒病情、意图欺骗性托孤、拒绝让孩子面对死亡,到最终选择坦白并直面终结,其间的关键转折点(无论是病友的触动还是主任的书籍)均缺乏充分、可信的叙事支撑和内在心理逻辑的揭示。
这种转变显得突兀且缺乏动机,使角色发展失去连贯性与深度。
如果能将女主角应诺与父亲之间因母亲去世产生的历史心结,以及她自身作为单身母亲、绝症患者的多重身份困境,编织得更加紧密和具有驱动性,人物的转变可能会更有说服力,整个故事的情感冲击力也会更强。
部分配角的设定和情节线,如果能有更丰富的笔墨去填充,可能会让‘好好说再见’这个主题在群像中产生更广泛的共鸣。
导演的能力实在不及格,表现在了多个层面:叙事节奏紊乱:剪辑拖沓且缺乏章法,导致观影过程冗长乏味。
视觉语言贫瘠:空镜的滥用(单调重复的树叶意象)暴露了想象力的枯竭和表意能力的匮乏。
声音运用单调:音乐配乐未能有效服务于情绪渲染或主题深化,存在感薄弱。
主题挖掘浅薄:未能驾驭生死离别的沉重主题,停留于表面化的“仪式”展示,未能触及生者内心真正的伤痛、挣扎与和解。
《好好说再见》拥有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和一群能力在及格线之上的演员。
支撑我看下去的除了阿娇的魅力之外就是应老头还算有趣的故事和扎实的表演。
然而,影片未能兑现其标题所蕴含的情感深度,最终沦为一部徒具形式、浮于表面的作品。
为了阿娇,多打一颗星,我希望能继续在大荧幕看到她。
“这么好的春天,老林就要走了。
”每一天都有很多人离开,也有很多人降生。
生老病死是我们所有人都不能逃过的。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终点将至,无限懊恼,躲避,抑或坦然面对。
导演通过对不同人在生命终点时刻的刻画,已经给我们娓娓道来了答案。
“请记住我,虽然再见必须说。
”死亡不是终点,只有当所有人都将你遗忘,那么整个世界将与你无关,遗忘才是最可怕的呀。
这是《寻梦环游记》告诉我们的。
其实死亡这个话题已经被拍烂了,要么就是相爱的两个人,要么就是母女父子亲情关系,要么就是友情等,无非就这么几种关系。
所以如果想把这个主题拍好的话,也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不过我看到很多人都说剧情老套,刻意台词又尴尬,但如果你不能静下心来看的话,确实是会觉得有一些枯燥,特别是女主角的配音,总觉得有点让人出戏。
既来之,则安之,当你读懂了导演想要表达的语言,你就不会如坐针毡,毕竟符合所有人的喜好是不可能的。
而且这部电影排片确实少得可怜。
电影里面大致有这样一句台词,是应诺死之前留给女儿的话,当你看到树叶在摇动,河水在流动,都是我在想你,或者说我一直在你身边,只是以不一样的形式存在。
我就想到小时候,我奶奶说的话,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晚上依然可以听见外面的蝉鸣,奶奶摇着扇子,突然说到了死亡的话题,她问我们她死了停在屋子里,我们会不会害怕,那时候我约莫一二年级,脱口而出就是害怕。
奶奶说怕什么,我不会出来吓你们的。
似懂非懂的我,对死亡也没有多大的概念。
只是觉得一想到会有人永远的离开,就很害怕。
我觉得导演特别会制造反差,特别是对丢丢。
刚出场的时候,妈妈在做蛋糕,她一会儿把这个打翻,一会儿面粉弄得到处都是,像是一个多动症小孩。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你会发现。
虽然孩子还小,但是她也可以什么都懂。
因为知道妈妈生病了,她可能还不能理解死亡是什么。
起初的时候,只觉得死亡只是一场长长的休息。
并不知道,其实是永别。
随着剧情的推进,看着妈妈每况愈下,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
在好朋友的带领下去大桥上许愿,一大盒的怪兽倒进河里,似乎这样,妈妈的病就会好了,事实并没有如她所愿,这只是小孩子的一厢情愿。
后来她变成了乖乖的小孩,她依然可以在学校里嬉闹,在外人面前假装坚强,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偷偷躲在树下哭泣。
那一刻她有了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成熟,在重大的苦难面前,人是会瞬间长大的,尽管她还那么小。
反差让我们观众哭得稀里哗啦。
不仅仅是丢丢,导演很会从不同人的角度去诠释他们对死亡的理解。
当然,这部片子也不是纯煽情,他是把泪水和欢笑结合在一起。
人生本就很复杂,并不总是苦难,也不总是欢乐,喜忧参半。
医院的顶楼是安宁病房,直白地说就是等死病房。
从顶楼望下去是朝气蓬勃的小区一角,人们吹拉弹唱,欢声笑语,这也是一个反差。
一开始的顶楼是人们害怕的地方,第一次应诺来这里,应诺扔了蛋糕就逃走了,后来,随着剧情的推进,顶楼也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甚至于比外面的世界更安逸。
阳光的镜头也多了起来,从一开始紧张氛围到后面的舒展。
其实很多的恐怖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比如半夜睡醒的奇怪的声音,总让人不禁打个冷颤,脑子飞速运转,好像一场害怕的事情就要降临。
释然吧,对所有人,所有事,哪怕是死亡。
说再见,并不仅仅是嘴巴说一句再见,郑重其事,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去做,要不怎么说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于表达的。
你比如说爸爸对应诺的爱,他从来没有说他爱女儿,但是他所有的爱都在他的行动中。
这些细节的刻画都是很到位的,比如女儿怀孕之后离家出走一走就是五年,但是他依然会把钥匙放在门口,他期待女儿有一天会回来。
得知女儿得了绝症,他甚至愿意去相信卖假药的,好像抓住了生命最后的稻草。
还有后面为女儿制造惊喜,虽然他嘴巴上说着不会去照顾丢丢,但你看他把外孙女照顾的很好。
还有立马挂上墙的合照,轮船蛋糕等等。
很满意这些细节。
可见导演不但把反差玩得很好,还是个细节控,留着你们走进电影院,网上的剧照也很少,但是电影画面真的很美。
看着看着,就哭了,看着看着,又笑了,这不就是人生吗,微缩成111分钟的人生。
应该是阿娇继《罗曼蒂克消亡史》看起来品相最好、也最有发挥空间的一部电影(除了《女子监狱》立项时曾经以为会非常好);也还为她还有心探索表演而开心。不过成品的话,只能说比较一般。导演很有野心地想把温情的家庭和解局、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情故事乃至临终照护等话题都揉在一起,但最后迷失在各种方向无法再进行更加动人的讲述,徒留观者艰难地追踪里面很多出现了却没有下文的设计。像是健忘的阿姨、一开头特写的小男孩、生病重聚的老友…出现了也不知为何出现;而回到父女两人的纠葛以及往事回溯却又很少。算是比较可惜吧。
能在大银幕看到阿gil都已满足,很美
支持张弛哈哈 早日再拍个悬疑科幻啥的
钟欣潼,真的真的太美了,颜值和演技共存的一张脸
7类人群强烈建议观看本片:1 阿娇颜粉 前半段有堪比《前度》续集的颜值;2 阿娇演技粉,特别是后半段让你忘了这是阿娇;3 宁波人,这一部含宁波浓度100%的电影,有宁波话、有甬江号、有本地戏曲、有宁波桥;4 想大哭一场的人,可以让你在电影院里光明正大、尽情地哭,因为大家都在哭;5 干眼症人群,物理治疗干眼症。6 高考、考公人群,里面探讨了“安宁疗护”“人口老龄化”“未来社区”这些高考、考公容易出现的热点话题,会给你新的理解和体验;7 单亲妈妈,看母女相依为命,却并不苦情的生活。
故事完整,镜头、配乐完美,阿娇好美,外公演技炸裂,作为粉丝无法客观评价,但还是很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电影并不是一味走向沉重,走向苦难。反而有非常多轻盈甚至幽默的桥段。常常泪还挂在腮帮子上,就让人咯咯笑出声。其中有一段追假药贩子的戏,鸡飞狗跳荒腔走板到像卓别林默剧,我很喜欢。这是导演的功力,也是主创团队生命观以及人生智慧的映现吧。生命本就是悲欣交集,即便在终局渐进的时刻,生活仍然可以即兴的,荒诞的,有生命力的,热热闹闹的,仍然可以像庄子那样鼓盆而歌,恣意起舞,大笑,做荒唐事,送出礼物,享受爱。我喜欢电影里花枝招展,叽叽喳喳,恋爱脑&友情脑浓度很高,嘴边捎宁波话“不算事儿(sodagala)”时髦老人们我也喜欢阿娇演的主角是蛋糕师这设定,她在没有患病前常常送蛋糕到安宁病房去,这一点也很击中我,『蛋糕』本是庆祝出生的食物,却一视同仁的给到奔赴死亡的生命。给我——生与死本来就是一体的隐喻。
临终主题越来越多,有更多人关注告别是一种进步。乡音听来亲切有趣,群像做得不错。
是一部令人情感可以沉浸其中的电影,这时技巧变得微不足道,只感觉自己也成了影片里的一部分,跟随影片的节奏起起伏伏,体会到了关于人生,告别与爱的议题,久久无法释怀。难得在中国看到这样诚意又温情的电影,制作团队诚意满满,虽有不足也可忽略。
催泪,真诚。值得一看
剧情线一般,主要是话题上分,每个演员都是扛把子,哭到没纸,还和旁边的姑娘借了一缕。三顾MACA见死亡、安宁疗护、生前预嘱、疼痛与疾病的迷思……激发了安宁疗护结合大模型项目的想象,最重要是辅助我决策了如何面对目前疼痛和患病的困境。20250810
电影本身还可以,老头演技不刻意,娇后面有点出戏,小孩无罪,但是剧本还可以,重在题材。 虽然拍的烂节奏也不行,但是诚意在。 三星鼓励
亲情刀总是能刀刀致命。也同时了解到一个安宁团队。病魔拆散多少人,如果世界和平,没有一切困难就好啦
117th 电影各方面都欠佳,但是少有能在大银幕看到阿娇当女主角的机会。阿娇是个有质感的演员,能让自己发挥的角色实在太少。阿娇总算接到了一部正经院线电影资源…事业运好惨,被一直边缘化。15年前给娇做配角的诗雅一步一个脚印金像封后,阿娇在烂片网大和内地综艺里消耗自己浪费青春
林老师映后的两段话,关于死亡,有一位哲人在路上遇到丧礼,他总会说,我知道你是来找我的,但是可能找错人了。没有关系,在找上我之前我会好好的活着。死后就是回到了生前,人对发生过的事情念念不忘,对没发生的事情也会有念想。
siff/表演痕迹好重,很多明明出现了的人物但没交代全,很多很多觉得剧作上的问题,制作人也自嘲了,但看在是宁波拍的份上..多给一颗..
如果离别在所难免,不如让我们好好说再见!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深刻感受到了导演和主演的用心及真诚!这部电影很特别,不像大家平时对于去世的避讳,也没有对于失去亲人撕心裂肺的挣扎,淡淡的忧伤带着对生命的感悟,是一剂世人对于死亡这个逃避不掉的课题的良药!不得不说,钟欣潼的演技真的没话说,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这张脸真的就是为荧幕而生!电影结束,观众不约而同默默鼓掌,这应该是对于一部电影最高的评价吧!默默走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思考着人生,对于生命的流逝,也有了一些释然,好像也不必那么执着于抓住这本来就抓不住沙子一般流逝的生命,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是生命的真谛!
编导如果没本事把社会议题落地化的话不如去拍纪录片,写出这么抽象的剧情和台词自己不会笑吗
一颗星给外公。要不是有映后,看五分钟就受不了了,如坐针毡。豆瓣短评区的好评堪比诈骗。怀疑这个片子只是一个拍得特别水的任务性质的影片或者说是毫不用心的宣传片……
好看好看,不煽情,却可以情不自禁哭半部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