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用看故事片的心态看《东四十条》,你会觉得枯燥乏味,无聊透顶。
如果你换个心态,换个方法,把自己也当成无聊的人,看两个无聊的人怎么打发百无聊赖的无聊,你也许就懂了这部实验派电影。
东四和十条是两个人的名字。
东四是个“独立桌游设计师”,他说他设计的游戏叫“俄罗斯圆块”,因为那圆块根本没法消,不能玩,被老板解雇了。
十条是个“独立行为书法家”,他说他经常跟李白一起喝酒,搬起九十斤的石头,用绑在石头上的毛笔在地上写字。
他们因为无聊而排队,因为不知道这些人排队干什么而搭讪,因为人哄然散了无队可排,却偶然看到一个“寻鸽启示”,于是他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找鸽子。
春天,坐在绿草地上看别人放风筝,讨论瓜子要不要用一排牙齿换着嗑。
夏天,坐在河边看别人游泳,用别人的鱼竿吊自己的垃圾。
秋天,坐在厕所旁看别人出出进进,想象地球末日来临时他们有一条船可以接谁。
冬天,蹲在雪地上堆了一个不能立起来的雪人,站在健身器材上仰望天空,天空中有很多鸽子,但他们视若无睹。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他们一直在找鸽子,其实他们根本没找鸽子,他们只是以找鸽子的名义到处晃悠。
他们的无聊无处不在,他们的无聊无处可去,他们的无聊深入骨髓。
他们都是北漂一族。
他们来北京追求成功。
成功没追到,他们把自己追丢了。
一般电影讲故事,讲冲突,追求戏剧化效果。
这部电影没故事,没冲突,追求去戏剧化效果。
这说明导演可能是个爱思考胜过爱行动的人,受过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影响,说不定也看过尤金•奥尼尔的《天边外》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他要表达不是故事,而是思想:人们啊,理想是要追求的,可不要为了不切实际的梦,把自己弄丢了!
这部电影的摄影也非常有意思,平民,平实,平淡,没有花里胡哨,却很有前卫感。
镜头中有很多隐喻,譬如鸽子,风筝,树叶,它们都想飞上天,但它们的命运是多么不同啊!
【主观评分:6.5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两个北京胡同的衰仔在一年里溜达着度过的无聊春夏秋冬。
【评价感受】🤨【剧情张力:⚡】没啥剧情,都是各种毫无逻辑和不着调的对白,但是我还挺吃这种幽默的,可能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北漂?
也看过很多讲述京爷儿的电影所以能get导演的品味。
【角色塑造:🎭】有捧和逗的意思,也有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状态,果然祖宗严选的CP风格,没太多演技释放戏份,全片最大的冲突是他们偷玩别人的钓鱼竿被轰走。
【视觉表现:🌟】好多年没看到这么方的新电影了,有看电视小荧幕的错觉,反正成本高不了,一场活动行走的相声剧吧【情感共鸣:❤️❤️】对我这种时间控制狂来说,确实让我感觉时间有被一些无意义冻结了1小时,确实有人走着我反面的路和不一样的生活状态,有大把的时间正在浪费也不会焦虑。
【思想深度:🧠🧠】说是戏剧院校的学生作品我也信,如此的不功利,和纯粹以及装杯。
【印象深刻】💾两人春天的野外露营就带了几个果冻,手里还一直在接别人的外卖电话
泡澡还加了马赛克
秋天满地的落叶想挑一片最完整的当礼物送没头脑的女朋友,还有一起避雨的玩偶人
冬天应该是导演出镜打破第四面墙了,俩句带过了本部影片的由来
钓鱼这最抽象,为啥有人在这个北京城内的小河上划小船,为啥他还有船桨,为啥他还有猪蹄,还能这么自诺的问别人要不要吃,然后旁边这俩货还在常规性吹牛逼
嗯,不高兴是一个乐队里面的书法手
【AI备忘快照】🖨️分析维度内容主题和核心信息影片聚焦于北京胡同内两个北漂青年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展现了他们在大都市中的迷茫、无意义的探索以及对青春与梦想的追寻。
通过寻找一只“悬赏十万的鸽子”这一荒诞情节,隐喻了现代年轻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挣扎与妥协。
导演手法和视觉风格导演覃牧秋和詹涵淇采用了极简主义的叙事手法,以季节为章节划分,镜头语言注重细节捕捉和生活化场景的还原。
影片通过大量静态镜头和长镜头,营造出一种疏离感与诗意氛围,同时以冷色调为主的画面设计凸显了角色的孤独与无根感。
演员表现和角色塑造钱赓饰演的“十条”和杨凯航饰演的“东四”成功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但互相依赖的北漂青年。
钱赓以幽默而略带神经质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天真与执拗,杨凯航则以内敛的表演传递了角色的敏感与思考。
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自然且真实,为影片增添了许多轻松幽默的瞬间。
剧情结构和节奏影片以春、夏、秋、冬为时间线索,将故事拆解为四个相对独立的段落,类似短片的叙事方式。
每个段落讲述一个看似无意义的小事件,最终共同构成了角色的成长轨迹。
虽然这种结构新颖,但部分观众可能会觉得节奏略显松散,缺乏强情节推动力。
音乐和声效影片的配乐以低调的原声吉他和轻柔的电子音效为主,强化了影片的文艺气质和情感表达。
背景音效中加入了许多北京胡同的环境声,比如鸽哨声、风声和人群的喧闹,进一步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与代入感。
社会和文化影响《东四十条》以北京胡同为背景,反映了当代北漂青年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在都市边缘的生活体验。
影片对“无意义生活”的探讨与呈现,折射出年轻人在快节奏社会中的迷茫与抗争。
其对胡同文化的细腻描绘也为北京的城市记忆增添了一笔独特的注脚。
人群建议推荐观看人群:喜欢文艺片、关注生活化细节的观众。
对北京胡同文化或北漂生活感兴趣的人群。
喜爱小成本独立电影、追求新鲜叙事手法的影迷。
对现代都市青年精神状态有共鸣的年轻观众。
不推荐观看人群:喜欢情节紧凑、叙事直白的观众。
对慢节奏影片缺乏耐心的影迷。
更倾向于商业大片或情感浓烈的观众。
刚看完电影,浑身舒畅。
本来没想写长评,翻了翻大家的评论,我在反思,难不成,我也亚了?
不应该吧,我这么苦大仇深的人……全世界都亚了我可能都不会亚……为啥这么多人竟然会不喜欢这个片子?
你能感受到镜头的心把演员的心和观众的心都穿在一起了。
这电影节奏绝了……如果有事件,节奏是好把握的,但这个电影完全没有事件。
没有事件的前提下,节奏这么好,创作者内心积蓄的能量可以说是深厚绵长的。
在这种能量的加持下,在这种劲头子十足的情况下,能做到Being,而不是发表演讲,用Being来表现,而不是show给别人看,这难道不应该全场起立鼓掌吗?
他们有劲,他们知道自己啥样,他们不去显摆,反而不会把shallow暴露出来。
用Being给到观众,和观众在一起。
这种创作的虔诚,即使很多老炮也都一辈子没想明白。
这本身就很有力量。
然后我在想,为什么节奏这么好的电影却有那么多的骂声?
毕竟“节奏是一切艺术之子”,节奏好,就能带给人明确的感受。
有明确的感受就说明传递有效。
节奏和情感直接相关。
所以得出结论,ego太大是拽不动的。
对,他们这么人畜无害的电影,怎么拽得动那么多大ego的人……有时候会觉得很悲哀,人们既定的知识和见识会成为享受的阻碍。
即使这些见识和知识曾经正确过,但也不一定在每个场景里都适用。
人们为什么要用过去的事情封闭自己?
为什么要用这个和那个比较,因为安全吗?
我不懂。
电影好像卡住,但是不影响他们内心仍然在flow,电影的流逝也在带着观众飞。
这种自由的呼吸的感觉,难道不值得吗?
真的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么不用带脑子的电影了。
两个人无论是一起坐着还是一起在健身器械上,这种化学反应,他俩啥都不干,都很有趣。
有时候大家鼓吹演技,但其实人眼睛能看到的就很少。
这种长时间在一起拍在一起玩的化学反应,是真的会感动观众的。
他俩是舒服的。
观众也是舒服的。
我有时候会劝身边的人,去利用演员之间真实的化学反应进行拍摄——人微言轻没人听。
反正这个电影看着看着就觉得,脑子里都是氧气了,呼吸感拉满。
最后的长镜头,妈耶我超爱。
这种一个人走一个人玩的感受,太舒服了。
镜头像他们的妈妈!
每个人心里都没什么负担,观众也没什么负担。
大家毫无负担地一起度过一段时光,真正感受到了彼此的心跳。
moment by moment,就让人很爱很爱了。
反正,几万块钱就拍出来的,非常有效的片子。
反正我可能岁数大了。
谁也别给我上课。
谁比谁傻啊,给我上课的都是loser。
可想而知,它的评价会非常两极,但是我真的好喜欢这个有点神经病,又有点荒谬的电影,他们漫无边际的对话让我想到《秃头歌女》,他们不那么认真地等待和寻找,似乎有《等待戈多》的影子,我甚至很难用一两句话来陈述这个电影到底说了什么,长时间被留错的外卖电话,一只有着10万身价的鸽子,两个漫无目的,在北京鼓楼的年轻人,观察着奇奇怪怪的事物,又做着奇奇怪怪的事情,说着奇奇怪怪的话和一些没头没尾没答案的问题。
他们像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些事儿做,又像是被别的事卡住了。
就这么漫无目的的电影,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在东四和十条在冰面上长时间地行走,最后拿起了一半露在冰面外的耳机时,我期待他们能听到些什么,但一切又突然结束了。
我才觉得这电影好短。
我知道他们找不到那只身价10万的鸽子,从电影的一开始就知道,但他们每天也就这么过活着,让我想到了一幅很火的海鸥漫画。
活着,不过是为了去码头整点薯条罢了。
沪上姐姐用《好东西》搞魔都超现实主义,北漂青年搁这儿搞帝都抽象理想主义。
编剧是怎么想出来这个本子的,我感觉正常人是写不太出来了。
太抽象了,太抽象了我只能说哈哈哈!
全程就是俩不知道哪窜出来、也不知道啥关系的二傻子怪谈。
这俩也不知道要干啥、也极可能没工作的北漂,四处晃荡,走走停停,有一搭没一搭地瞎聊。
谈话地点从不明目的的排队,野餐的公园,钓鱼的河边,蒸汽烟煴的浴池,昏黑的胡同,公厕前的座椅,躲雨的摆摊伞,健身器材,结冰的湖面。
时不时来点“没烟抽就抽火”这类亚比锐评和无厘头想象,释放些希区柯克式的黑色幽默。
咱这边看您不是抽火,是抽象。
贴贴冰箱贴 跳出电影插曲永远存在于电话和第三人称讲述中的搭档和女朋友。
离开鼓楼的北漂人,顶不住北方的寒潮,化身一只只南迁寻暖的鸽子。
似乎象征意义很强,又好像什么也没象征,就是日常生活镜头,但人物行动却极其抽象,突然发起,毫无语境的对话,演绎出一种嵌在现实生活之中的平静疯感。
也不知道是北京文艺壁的生活太抽象,还是它有意用这么抽象的情节来指示北漂生活的抽象和无意义。
等鸽子呼应着等待戈多的设定,是前途未卜的理想,是平凡人抵抗日常暴力的英勇。
贯穿始终的荒诞感,让北漂满是淡淡的死感和脱离现实的疯感,又涌动着一种平凡人努力脱离游戏卡死、不放弃做梦的感动。
希望每个人都有勇气,也足够幸运,等到自己的鸽子。
p.s.借火那段,在隐喻独立电影不给火(活)吗😂p.p.s.彩蛋比电影好看哈哈哈 p.p.p.s.这个上映周期真的很像发论文了,22年写完,23年参会,25年再发表。
p.p.p.p.s.祝愿电影大麦!!
过多社交后,愈发会陷入跟人类无法建立链接的窘境。
在这样狭窄的价值认同体系里,去做别人认为对的事,纯属浪费时间,而时间很有限。
不如,我们跟电影、跟主创们,交谈看看。
「Bad Girl CINETALK不良映后谈」的松快在于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
在这尚未被剧本支配的路演现场,或许还有一块宝藏未知地待你探索。
PartI 倒反天罡?
主创反问观众!
杨凯航 饰 东四: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个主动提问的话,大家可能不会记得我在电影里唱了一首歌,有朋友记得吗?
「场内轻声说了些什么,大笑」看来都睡着了哈哈~是一张我自己乐队的EP,我在电影里唱一首歌叫《家政天使》——「唱起来了」“今天又下雨,但是没关系···”诶?
有人记得了,我看到你们点头···「影迷:公园里面」对对对~哎,我都说完了。
我其实想问的是有人知道乐队的名字···不对,我的乐队的名字吗?
那有没有人现在关注一下我们乐队,我想送一张EP给你。
「影迷轻声:好」好?
那我教你。
「场内大笑」
请速速关注乐队「踽 踽」,会获得EP一张(bushi。
Part II 保持好奇心,在电影里找答案影迷:刚才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我还蛮有感触的,说:“鼓楼里面的人,比别人多了几年青春”。
上海就像电影里的「鼓楼」,来上海打工的外地人,就比留在家乡的人多了几年青春。
我现在30岁了,我在老家的一些同学朋友们都已经结婚甚至二胎都有了,但我在上海却连恋爱都没有谈。
而刚才电影里面的大多数人物最多也不会超过40岁,除了那个骑自行车的老头。
我不禁会迷茫,到了40~45岁,会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我想问问主创们关于这个的想法,像我们这样在大城市的人是多了几年青春,但几年青春过去之后呢?
会是什么状态?
詹涵淇 导演:我特别喜欢这个问题,因为其实这也是我们片子想跟大家交流的东西。
十条在里面提出「鼓楼人青春只比正常人延长了几年」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个定论,他自己其实没有那么确定。
但是他在那一刻产生了一点动摇,所以说他会这么说。
虽然「鼓楼」位于北京,但我们所设定的「鼓楼」并不是指那块地方,是架空的。
这个架空区域是由所有的不愿意循规蹈矩去生活、还想再探索一下自己生命价值的年轻人去组成的。
你刚才说你也感受到,跟我们所说的「鼓楼」一样的那种情绪。
我就觉得你能感受到一点,就挺感动的。
那至于你说,我们继续待下去会怎么样?
其实我们自己是没答案的。
但参考你刚才提到的片子中那位老人,他今年已经68岁了。
我找他来演片子的时候,他问我,「你们拍的是什么故事?
」我说,「我拍的两个年轻人,他们现在在鼓楼,他们在思考,是应该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去追求外人看来不切实际的东西。
」老人他就告诉我:「那就是我的故事,我二十几岁来到鼓楼的。
跟我一起来的朋友陆续都走了,现在只有我还待着。
」但他在我看来是完全的年轻人。
我觉得年轻不是年龄来界定,是生命力来界定的。
比如说我们俩有一次路过就想去看看他,一进院子就听到有拉小提琴的声音,其实拉得也不太好。
但透过窗户看到他在里面拉小提琴,他说他最近在学小提琴,那一刻我觉得他就在保持很年轻的生命状态。
詹涵淇导演答影迷问。
影迷:电影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在户外进行,比如巷子里。
可大部分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是租房,不在户外而只在自己租的小房间里生活。
您觉得这样能有可能感受到刚才说的那种年轻的状态吗?
还是说鼓励我们去户外找找看?
覃牧秋 导演:其实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我们想要让自己找到一个舒服的状态。
这个舒服的状态,它不仅在于静止和移动。
当我们需要独处的时候一定会是安静的状态,这个时候有可能在户外,也有可能在自己家里面。
当你在构建自己精神世界的时候,一定是往内走的。
但你会发现,有的时候,孤独是可以引发其他的人共鸣的。
这个时候孤独就像两个岛互相靠近,变成一个大陆一样,一定是在移动的状态下才会发生的。
所以像您说的,我们想要保持的年轻的状态,它可能是一个流动性的东西。
覃牧秋导演答影迷问。
Part III 抽象?
不!
真诚又可爱影迷:今天很开心!
我是昨天中午加班的时候恰好看到今天有这个电影,就过来了,所以对各位主创老师不是很了解。
但我很好奇,想知道大家都是怎样的背景或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来一起拍电影?
杨凯航 东四:我以前是文艺青年,后面是上班族。
我的工作是教小孩艺术,然后让他们去留学。
但朋友们也知道,这个行业已经爆雷了,我公司也倒闭了,现在我是真正的无业青年。
活泼版主创
认真严肃版主创詹涵淇导演:我也是有一份工作,但自己不是很喜欢也不适合。
刚好到了疫情阶段,会有一些居家办公的时间,这种时间会促使我更多地去思考要不要做点事。
在工作之余我就想说,大家一起去拍个片子。
也就用了一些业余的时间,挺少的。
但找到除了工作之外,生活的支点,就觉得那几年过得还蛮开心的。
钱赓 十条:我是2013年的时候来北京,然后想用文字表达自己,就加入了一家杂志社,工作了一个月之后,这个杂志倒闭了。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工作过。
后来尝试着自己做一些纯艺术表达,研究一些书法方面的东西,把它和行为艺术结合在一起,给大家表演字是怎么写的。
再后来16年开始,我给一些电影设计平面物料、平面海报。
一直到现在,一手做艺术表达,一手做商业设计。
覃牧秋 导演:我是毕业之后就没怎么上班,一直是拍广告、拍纪录片,能自己自足,去控制上班时间。
就你不想花钱就不接广,你想花钱你就去接广,一直就这样。
影迷:谢谢···感觉有点像面试,但是不是我的本意。
「场内大笑」「主持人:那你想招哪个?
」「场内大笑」设计/撰文/排版:Hucare策划:不良少女放映组场地:上海天山电影院主持/执行:醒醒摄影:Murphy公众号:不良少女放映组,影片展映、正版周边与对抗邪恶因子。
在看到东四和十条在冰面上往前走着,一个漫长的镜头,街景在变换,人来人往,滑冰的人、扫雪的人、拍照的人,各式各样,他们路过了那些人的人生,那些人也路过了他们的人生。
电影里,我看到的每一处都是【漫无目的】,漫无目的的两个人,毫无头绪地寻找,无厘头的对话,就像是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像是领导问我:这个项目推进的怎么样了?
我转头问同事:中午外卖吃什么?
东四做了款游戏,叫‘俄罗斯圆块’,领导问他,“那要怎么消除?
”东四回答说:“消不掉。
”东四失去了那份工作。
而我们遇到的那些堆叠在一起的事,就像是无法消除的俄罗斯圆块。
每个人都被【卡】住了。
电影里的那些问题可能永远都没有答案夏天人仰泳的时候,仰着脖子,是因为什么也无法得知。
如果世界末日了,带长颈鹿上船,因为长颈鹿是第二厉害的动物但我们不知道第一厉害的动物是什么。
他们请到了欧洲第二厉害的女巫,那第一厉害的又是谁?
为什么十条说自己对柳絮过敏,走在铺满柳絮的胡同里却安然无事。
一切都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他们可以从河里钓上除了鱼之外的一切。
我们努力想到够得的东西,最后得到的也是毫不相干的另一切。
不知从何而来的荷叶、挂在树上的风筝后来怎么样了、从小孩手里得到的红色气球最后又飘去了哪。
一切都没有答案。
整个电影的格调,让我想到《宇宙探索编辑部》里,彩蓉的那句“神经病大聚会。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部从头神经病到尾的电影,喜欢的人一定很喜欢,无法接受这种无厘头的人一定恨到气急败坏,大骂这是什么玩意。
这就是我的人生啊。
被卡住、被无所事事和莫名其妙包围,时而接到打错的电话,我甚至都没有要找只身价十万的鸽子的目标。
孔老师最后问导演的问题是:最后东四和十条,会在耳机里听到什么?
我想到的是冰逐渐融化破裂的声音。
那意味着春天又要来了。
#2025年电影#《东四十条》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无聊,于我,却是对二十五年前北漂的回忆。
在北京的一个春天一个夏天,只留下这么一张月票卡,所有的照片和日记都在一次搬家中遗失。
脑海里的回忆却是真切的。
出发之前小波姐送我的派克笔和真皮双肩包;女友央浓亲手织的围巾(可惜我并没有在北京过冬);跟我妈一起坐了27小时绿皮火车,第一餐饺子居然是干的,那时候的故宫不需要预约,我妈帮我拍的照片只有一个头;我妈回宁波,同事们都很照顾我,河北的杨学智、何亮,来自邯郸的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女生,河南的小丽,那时候流行张信哲,我们一起去唱歌;见过满天飘扬的柳絮;喝过北冰洋;吃过全聚德;一个人走过大大小小的胡同,爬过长城,迷过路,也委屈地哭过……二十五岁之前的我是不怕犯错莽撞勇敢的,而我现在的淡泊正是因为有过当年的莽撞,那些粗砺的经历滋养着现在的我,无比珍贵。
恍惚间回到了《北京一夜》里的中年浪子,在陌生又熟悉的百花深处,浅吟低唱一首属于游子的关于北京的歌。
虽与南京的去国怀乡有不同的碎梦,北京却染上了一抹北方专属的粗犷。
浪子和花旦的北京一夜是90年代北京皇城根儿下的残阳和月夜,时光轮转,北京的另一种梦已不再酒杯中,却在“东四”、“十条”这两个混迹在鼓楼地带的年轻人Citywalk的足下。
从东四十条地铁站到鼓楼大街,从什刹海到锣鼓巷,从北海公园到地坛,北京是那么包容而淡然,于是,东四和十条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像他们手里握着的鱼竿和河里仰泳的大爷,一不小心就忘了刚才的话茬儿在哪?
那个女朋友(想象中的)却永远约不出来。
印象深刻的是东四和十条在胡同里问另外一群扎堆儿的年轻人,“方砖厂胡同”怎么走哇?
对方一行人却每个人指向皆然不同的方向,东四和十条却心领神会,大概齐也会知道走不出鼓楼的一方小小天地。
日子像兜儿里揣着的一盒好烟,要么就是快没了,要么还有几根儿,却怎么都找不到火,最后被路过的北京大妞劝道“你抽火啊!
”(笑死)东四说,住在鼓楼只是把我们的青春延长了几年,而这里的人最终还是要走向四方, 只剩107路经过的时候,赵雷那首《鼓楼》提醒着过路的人,鼓楼到了。
打了三星是为了鼓励文艺剧情片这个类型,其实对于没有北漂经历的我来说这片子有够无聊的,其中导演玩的一些梗我也共情不了,所以看片过程很煎熬。
我不是文艺片粉丝就是一个俗人,还是更喜欢商业类型片多些。
剧情解读什么的就不说了反正也没看太看懂,就随便聊几句跑题的话吧。
男主1胡子男不管是外形还是气质很像阴三儿的一个成员,男主2很像呆萌版柯达(万合天宜演员),感觉柯达比他长的壮点,突然想到男2又有点像王传君。
看评论有说导演想表达是慢生活,让生活更慢一些,我觉得在中国能做到像男主2人一样天天啥事不干就在胡同里乱窜,现实里不是富二代至少也得是个彩票大奖得主或者是北京土著有几套房,否则很难有真正的慢生活,现在中国最累的反而是有钱人和没钱人,有钱人用脑挣钱,没钱人靠力挣钱,特别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你不卷一家人的饭钱哪儿来,小孩吃穿上学钱哪儿来?
所以,这只个美好的想像而已。
中国这么大的体量,还有国家的定位就注定了老百姓是不可能像某些小岛国或小国家一样悠闲的慢生活的,大家都要像高速行驶的车轮一样跟随着车身往前滚
有趣但不多,神经但不够,无聊还是主调。citywalk加低配漫才,但是东北直人话不够劲,天然呆怪人有些蠢,最后一段冰面行走非要配忧伤的音乐,貌似日本青春片尾巴需要哀悼一下逝去的青春,有些多余。这设置不就是濑户内海吗。。。
这是个啥啊……尬得头皮发麻
DANCE on the moon and STILL loving you 但愿此刻停留,感谢平遥
#7th PYIFF#第二天最轻松和开心的电影,平均四五分钟一个笑点,有几次甚至全场鼓掌。北京胡同里的《等待戈多》,不需要纠结剧情和意义,感受无聊生活中的幽默就好
City pop 脱力喜剧 当代北漂《等待戈多》四季里夏天有北野武的感觉,冬天有点安东尼奥尼和楚浮的气质,感动
两个死人感的演员拍出活人感的电影
看起来空而慢的 其中有放大了的荒诞和诗意 非常喜欢最后的几分钟
第二次影院观影让我大受震撼,原来在电脑上看如此无感的作品,会因影院的场域中而变得热烈欢腾起来,再次看到了影院存在的必要性。“等待鸽多”的故事荒诞诙谐,而两个青年人百无聊赖的生活,在漂泊中不知走向何方的生活状态,恰是当代青年人存在的镜像映照,在鼓楼这片区域里,多的是生活着的、交谈着的、闲逛着的人,对于这些人保持好奇,才能拍出轻盈的城市/胡同电影,但幽默的调子并不足够。调色很好,一年四季的变更交替,北京地域色彩十足。
忍不住歧视亚逼北漂了
有濑户内海的影子,在河边钓鱼的情节尤甚剧本课写这种生活流作业真的会直接0分,但是也能是影像叙事的一种可能吧,比较适合平遥的基调,平遥喜欢也能理解,但是文淇你好像忘记来评分了😌
post-pandemic 城市散步系电影,《濑户内海》北京胡同串子版,有一搭没一搭的在胡同的斜阳里聊天,最后一个冰上长镜头挺有冲击力,最喜欢autumn的一段。未来可期。【BJIFF·14th/资料馆/Scene 6】
玩抽象东四十条是认真的,多少北漂的悲欢辛酸都在那里,在文青们的自嘲戏谑当中,在春夏秋冬的变换里,只是隔着八千里路风月再回看,眼角依稀有了泪光。
不是很喜欢这种抛烂梗的电影,算是今年我看过最无聊的电影了吧。
@2023PYIFF.北京版的濑户内海,内地比较少见的无厘头闲散青年日常,秋冬的段落更自然些,映后主创说这部纳米级低成本片能给观众带来一点陪伴感就满足了
悠闲的对话电影,对话内容并没有那么有趣,无法投入其中,因为都是装傻充愣。我想要故事性,以及缺少围绕在他们周围的人物和环境。
看到了太多熟悉的胡同人,主创们也太可爱了
不喜欢装作无所事事的样子,不喜欢装傻充愣的样子,无聊≠荒诞。
3.9/5 如讲前半个小时挺好看的,看到后一个小时就腻了,小段子堆砌
电影很特别,特别难看。
弱智吧段子的小红书化。以及抖音上真的有在做厕所评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