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是天堂,哪裡是地獄。
無需自吹自擂,只需要放開邊界,腳步會給出正確答案。
張律的2010年電影《豆滿江》,講述的是一名12歲,朝鮮脫北少年昌浩的故事。
他帶著啞巴姐姐和年邁的爺爺,艱難地生活在中朝邊界,中國境內的小村莊。
昌浩的父親為了救姐姐,而在豆滿江中溺亡,而母親則遠在韓國打工。
故事圍繞昌浩與另一名,熱愛足球的朝鮮少年鄭真的友誼展開,兩人跨越了國界和身份的限制,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這部電影,透過冷冽的自然景觀、角色的困境與掙扎,表達了邊境居民,面對國家分隔,和身份認同危機的無奈與矛盾。
張律以簡約的手法,展現了脫北者及邊境居民的生活和人性張力,讓觀眾深刻體會到中朝邊境,這條界河上的冷酷現實和人情暖意。
#豆滿江豆滿江,這條河是中朝邊界的天然分隔,北朝鮮稱之為豆滿江,中國則稱為圖們江。
這條界河見證了,朝鮮半島的歷史變遷和民族分離,是許多北韓人嘗試逃離的關鍵通道。
豆满江 (2010)8.12010 / 韩国 中国大陆 法国 / 剧情 / 张律 / 崔健 尹兰
感同身受的理解应该是不可能,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别人或许没有经历过,或许经历了,也不能百分百还原当事人的心情。
我们所谓的理解,总是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上,一旦面对的人超出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那么这种仅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建立起来的理解也就不复存在了。
虽然,很多时候打破这种相互理解的往往是一小撮人。
还有就是大人们的理解和小孩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更愿意用对错来衡量自己看待某一件事情的标准,而大人们想要看到的更多的是利弊。
这样的不同视角也造就了一种常态化下的差异,这种差异通常是难以弥补的。
而这个时候的不理解,往往会铸就更大的灾难性时刻。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是一个面对闯入者,人们展现出来的不同的的态度的故事。
靠近朝鲜的国内一个边陲小村,因为经常有偷偷渡江过来的朝鲜人求助村民帮助。
村民们大都是善良的,他们对于这些人往往施以援手,给吃的,或者让借宿等等。
一直以来,村民们和这些人保持着一个非常和谐的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却被一次偶然事件给打破了。
村里的一个小孩遇见了一个朝鲜过来的小孩,两人结下了友谊,并且很坚固,与此同时,某一天夜里,一个北朝鲜过来的陌生男人走进了这个小孩的家里求助。
小孩家妈妈去了韩国打工赚钱,此时只有爷爷和哑巴姐姐在。
爷爷好心让这个男人借住了一宿,第二天带着小男孩早早的就去市里给妈妈寄包裹去了。
姐姐做了早饭,叫这个男人吃饭,但是之后却发生了一件非常让人不舒服的事情。
这个人恩将仇报的侮辱了姐姐,而且在之后的日子里,村里发生了严重的盗窃案,毫无疑问,这些从朝鲜渡江过来的人们中间,自然有着一些鸡鸣狗盗之人。
于是,村里人对于这些“人”的态度变了。
就连孩子们们也争先恐后地用大棒敲打这些朝鲜来的人,只有那个小孩依旧是与她的“朋友”保持友谊,因为他有一个愿望,希望这个朋友能帮助他们赢得今年的足球赛。
但是结局总是事与愿违,那个朋友被人告发后带走了,即使是小孩用跳楼的方式想要挽回,但结果还是显得那么的无力。
整个村子在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再次陷入到寂静当中。
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我发现很多类型的故事片大都喜欢将故事设定在一个被肃杀了的冬天,远远看去白雪皑皑的冬天是多么的美好,但太阳出来后,洁白的雪融化后,地上却满是污水横流。
冬天可以掩盖各种各样的污浊,但是最终有暴露出来的时候。
这是很多此类型电影的共同点。
在这个点之后,我们显而易见的是人性迷茫与黑暗。
任何试探人性的测试,最终都会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抹黑一个群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个群体中的某一个人具备鸡鸣狗盗的属性,当他具备了这个属性之后,所有人会被不自觉地冠以同样的属性。
感染或者是扩散的力量从来都是惊人的。
深夜造访的那个男人就是整个北朝鲜渡江过来的人中的黑点,我们理解他的所有行为,因为人性本来就是无法被刺探的,但是当我们面对这种难以估量结果的人性的时候,依旧是用一种善良去对待,这已经分不清谁对谁错了。
普遍意义上的观点认为,那个男人一定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但是,原本善良的人们面对邪恶的时候却是无力的。
为什么要设置一个爷爷与孙子孙女居住在一起的故事,试想一下,如果换成一个健壮的父亲,那么惨剧可能并不会发生,如果大家一开始就以一种男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朝鲜过来的人,那么一切虽然处理起来冰冷,但是却可以为自己的小家赢得生存。
爷爷这种形象虽然依旧是男人,但是已经失去了热血,已经失去了一种非常清晰的辨别能力。
模糊了辨别的边界之后,对待那些人,就会迷惑了。
而小孩虽然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却是容易动摇的价值观,就像片中那个告密的小孩一样,因为自己的父亲被带走,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一幕,而最终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警察带走朝鲜小孩的孩子,虽然有着明确的观点,但是却没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来改变现实。
冬天是一个肃杀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即使是有人打破了这个宁静,但终归大家还都会回归到新的宁静当中,因为对所有人而言,你可以熬过一个冬天的夜晚,但是却熬不过整个冬天。
最近看了一些延边相关的电影。
尤其是看了这部《图们江》后,非常让我感到真实和亲切。
影片的场景和人物描写非常真实。
可以分为几类人:1.脱北者。
一日,我在三合碰到一个金毛老外老头,有些意外,就和他操练起了英文。
他说他是《南华早报》的记者,他是第一个报道朝鲜饥荒的人,据说当时朝鲜是2000万人,饿死十分之一。
外媒在此之前对此一点也不知情,因为朝方一直在隐瞒饿死人和人吃人的情况。
在他报道后,才开始了对朝鲜的人道主义援助。
但他没法进入朝鲜,他只能在口岸一带观察。
历来,图们江两岸的朝族人,交流是非常多的,很多人是两岸的亲戚。
朝鲜在六十年代发展的还是不错的,比中国要好。
但后来,就是朝鲜下滑,而中国发展的特别好了。
当时有些中国人还留在了朝鲜,但此一时彼一时。
20世纪后期,只有那些背景好的朝鲜人能捞到到吉林省这边工作的机会。
没背景的只能是偷偷渡江或在冬天时候跑过来了。
完全放弃朝鲜的人才叫脱北者吧,在两岸来回走动的,主要是给家人从中国这边带些粮食回去。
也有能正规走边贸拉回一车粮食回去。
脱北者,一旦被抓回命运是非常惨的,估计大家有所耳闻。
有些朝鲜人嫁给中国人都生了孩子,还是被抓了回去。
曾经去过清津游玩一次,好像到了非洲,美丽的景区外不远望去是又黑又瘦的朝鲜人,还以为是到了非洲。
真希望朝鲜早日开放,回归世界主流的生活。
2.国内朝族人。
影片对吉林省的朝族人对朝鲜同胞的复杂感情描写很多。
一方面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他们惺惺相惜;另一个方面,中国的村民又对偷渡的肌饿的朝鲜人偷东西和干的坏事又不能接受。
2.1昌浩是的儿童,就搞不清了自己和对面来的孩子之间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关系,所以他有时候给他们吃的,又因他们偷东西而打他们,最后因对方被抓而跳房子舍生取义。
2.2姐姐最惨,因可怜一个朝鲜汉子而被强奸。
父亲因为救她而死,失语的她却能在自己感觉最崩溃的时候还想着自己的弟弟,而大喊昌浩啦。
2.3爷爷是最同情朝鲜人的。
他无论何时都对朝鲜同胞相敬如宾。
朝族人的礼节确实让汉族人敬佩,但礼仪无法当饭吃,当人无法吃饱时,哪来的礼节,只有野性的贪婪。
2.4 妈妈从来没有镜头。
但延边的留守儿童问题,似乎没有被任何人提起过。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家庭几乎都有父母去韩国打工。
在韩国发生了什么,似乎没人表白过。
表白的只有他们带回来的钱,这些钱占延边州收入的大头,造成了延边是一个吃喝穿玩的水准能排在国内前列的现象。
虚荣和留守儿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这些儿童很多已经长大,他们的人生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3.朝族人能歌善舞,而且非常喜欢饮酒。
酒是我最受不了的地方。
我深刻的领教了什么叫延边三高中的高精神障碍和高肝炎率,另一个高据说是学历比例高。
我是受不了那种长年累月醉酒的感觉,真不知朝族朋友们是怎么熬过来的,或者是他们很喜欢酒?
我是能对上什么样的人是酒精中毒。
更看到朝鲜学生可以在火车上连着喝十个小时的壮观景象(或是酒精滥用吧)。
始终无法对酒产生好感。
他们纵情与麻醉状态是文化,还是成瘾无法解脱?
电影看完后,我好似又重新体会了一次当时的生活。
这是一部少有的对延边生活描写的佳作。
感谢导演。
我第一次看张律的电影就让我惊艳了,导演的镜头语言太丰富太美了。
小村庄里住着的朝鲜族人善良、质朴,愿意接纳脱北者,小主人公昌浩大方的跟脱北的小孩郑真做朋友,给他们饭食。
这样的善良不一定能得到好报,但却一定会让自己受伤,哑巴姑娘被收留的脱北者强奸,村庄里人家的羊被偷,这都让昌浩觉得自己的信任交付错了,但是他也无法看到朋友被警察带走,从房顶一跃而下以表示抗争。
从家国层面来讲,无论是朝鲜族人还是脱北者,都是离开故乡的人,也许是忘不了自己的来路,所以无法拒绝脱北者,在东北漫长的冬天和皑皑的雪地里,脱北者一步一个脚印想要脱离自己的故乡,殊不知离开故乡的人却在遥望故乡。
片尾,患了老娘痴呆的村长母亲,还是拄着木棍走上了回家之路,她跟哑巴姑娘提起的桥已不存在了,但在片尾,她走上了这道桥。
小时候看电视剧《记忆之城》,结局处做了闪回处理,重现了许多从前这座城市里的记忆片段,我没有看过全片,但是很感动于这种处理方式,爸爸在旁边突然对我说,人对一个地方的感情都来自于记忆。
我想,记忆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有记忆,我们才会对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地方恋恋不舍,这种记忆难弃,但能证明我们活着、活过。
所谓“豆满江”乃是延边地区的一条中朝边界线,我国又称之为图们江。
江水两岸一边住的是我国朝鲜族人民,另一边住的是北朝鲜人民。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陆续迁入定居东北的跨界民族,所以,两岸民众之间在语言、文化方面具有非常微妙的联系。
基于这种联系,当饥荒爆发,面对大批偷渡入境、前来投奔的脱北逃荒者,朝鲜族人民在理性与情感之间做着艰难抉择。
电影《豆满江》讲得便是朝鲜族人民冒险收留脱北逃荒者所发生的一段平凡无奇,却又非常深刻的小故事。
昌都躺在雪地里,被夫妻看到。
河冰上捡尸,村民看着。
昌都、姐姐、爷爷一起吃饭,说起在江边发现三个冻死的人,姐姐比划着手语,表达江边危险别去。
郑真是脱北者,有弟弟在对岸,只有他留下了踢足球,于是和昌都成了朋友。
昌都带着朋友,述说着女孩的来历——叔叔的女儿,叔叔和婶婶去韩国打工仓库着火过世的前史,妈妈身体不适逃过一劫。
偷渡者要昌都给饭,昌都以一起踢足球为条件交换。
叔叔带偷渡者回来,姐姐喜欢画画,爷爷看电视好吵,为啥他俩晚上谁一起,不理解。
小孩见到死人习以为常,走着走着就死了,真牛啊。
昌都和小伙伴遇到想渡江的奶奶,奶奶年轻的时候偷渡过来现在想回去了。
孩子们快乐的踢足球,姐姐给爷爷织毛衣。
昌都给朋友分享父亲的邮票集,唯独缺韩国,朋友说自己国家三年没发过了。
豆腐姐真行,拿了钱直接摸豆腐,不脏吗?
母亲打来电话,母亲在韩国打工,并治腰,父亲去世是因为发大水救姐姐,姐姐一直觉得父亲没死,榻榻米镜头。
村长为逝者准备遗像,没人认领孤人,大家在讨论韩国签证难办问题,豆腐姐也要去韩国了。
爷爷和昌都上山劈柴下来,爷爷告诉昌都要把自己埋在这,看豆满江。
朋友问父亲朝鲜很多人饿死吗?
这个村咋感觉啥都没有,豆腐姐走了吃不上豆腐,一车明太鱼来了还得广播,一家三人洗明太鱼。
半夜熟年男人敲门求救,从对面过来,被军人追赶,给了一床被子住在仓库。
朝鲜跑中国,中国跑韩国?
是这个意思吗。
军队说中文,逮到没身份证老奶奶,驱下车带走了。
姐姐太善良了,还给男人饭吃,男人却恩将仇报,对姐姐实施了侵犯。
昌都和爷爷去邮局给母亲寄药,原因是韩国药价太贵。
死渣男还好意思要酒,姐姐还真给了,是不是这个村的人都不缺钱啊……要是没酒,可能这男的还不敢强迫姐姐……电视里放的是将军回国,先军朝鲜?
(歌舞升平的朝鲜,脱离群众)男人为啥忽然失控?
看不太懂。
弟弟的朋友看到男人从房间里跑掉。
弟弟在车上有感应,梦见姐姐说了很多话,姐弟连心啊。
姐姐跳绳。
村长妈妈被送回来了,原来那个老奶奶是村长的母亲,豆腐姐一起送回来,被村长媳妇拒之门外。
昌都为小女孩打抱不平,抢了两个总赊账喝酒的男人的酒,爷爷邀请二人来家吃饭喝酒,算是道歉吧。
【这个细节好,爷爷的无力感描写的很好,二人要爷爷喝酒,爷爷说喝不了,那就唱个歌吧,爷爷唱歌,好难受好伤感啊……】姐姐冲出去呕吐,怀孕了,坐上大巴去检查。
姐姐不愿意人流,跑了。
村长和豆腐姐在家xo,小孩子在窗口偷看hh。
偷渡者偷昌都家里的米,竟然放过了,这也太好了吧。
这个场面好好,垂钓的时候和爷爷讲拿了家里的米给饿肚子的朋友。
真牛逼,村长老婆直接扇嘴巴子,豆腐姐顶着做豆腐的木桶,也不还手。
昌都家的鱼也被偷了,这些偷渡者太坏了……朋友告诉男孩,看到姐姐和朝鲜人xo了。
于是昌昊不再对偷渡者怜惜,拿着棍子守在冰口,打掉一个个爬上来偷渡的人。
村长广播抓捕脱北者,第一个原因是豆腐的黄豆被偷hh,笑死了,还是情人好使。
村长母亲说有座大桥,姐姐就画大桥。
女孩大伯被抓走了,俩酒混子贴墙唱歌。
豆腐姐是大伯孩子的姑母,来送饭,说着偷渡者的坏,于是昌都这群小孩打了一群脱北者。
小孩把郑真送到羊爷面前,被善良的羊爷呵斥,那也不能打人!
郑真在男孩家吃饭,还给昌都带了礼物,昌都质问郑真,郑真弟弟饿死了,郑真答应昌都足球赛一定会来。
爷爷陪姐姐拿掉了孩子,唉,很喜欢老人形象。
足球赛,有小孩去警局举报了,郑真被抓了,昌昊站在屋顶上,让他们别抓了,警察不听,跳下来摔死了,姐姐在手术台喊着昌昊,果然,姐弟连心啊。
大桥出现了,漫天大雪,村长母亲一个人拄着拐杖,慢慢往前走着,结尾画面很好,情节也很感人。
晚上熬夜看完了这部一直列在片单里的电影。
明白因为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才会让自己一直关注这个导演和关于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题材的电影。
评论里说“朝鲜族导演张律为中国电影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杰出的中/韩语导演”。
导演的身份之特殊,给了观影者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生活在中朝边境,生活去截然不同的一族同胞。
电影中把这些在冬天走过冰冻的图们江来中国边境村庄乞食避难的脱北者们描绘成可怜又可恨的形象。
“人要是饿极了,连亲爹娘都能不认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只求活下去又何谈什么道义呢。
电影开头几个相伴的脱北小孩中有一个倒下了,同伴也只是查看一下就不管不顾地走了;顺姬给了男人饭食他进而还想喝酒;郑真始终信守承诺来参加球赛,之前还给昌浩带来了礼物。
这些矛盾点在脱北者身上充斥着。
我想我不能轻易的去评价他们,或者只是很容易的归咎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
我从来不在他们的鞋子里,只能尽可能的了解。
这一直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今的世界氛围下,依旧是最动荡的地区之一。
而担负这一切的始终是老百姓们。
中国的朝鲜族纷纷去韩国打工赚外快,去一直被韩国社会排斥,对于韩国人民来说,他们只不过是和自己说着一样语言使用同一种文字的别国人;而朝鲜一边的民众心怀领袖的同时依旧忍饥挨饿,平壤内外生活差别如同天堂地狱,穷兵黩武的政策带来的是三八线南北同族人的不安,乃至整个半岛和东北亚地区。
百姓从来想要的很简单,不过和平富足的小日子,很难想象他们看过同族人过着的不同生活是怎样的感受。
说一下导演的镜头运用。
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很多,不动声色地展示边境小村的荒芜孤寂。
化不掉的雪,宽阔的江面,片尾虚幻的链接两岸的桥。
以及片中多次唱到的朝鲜族歌曲,听得出导演的乡愁。
导演的虚实结合在《庆州》里也有运用,让电影有种意犹未尽的诗感。
他就是很安静又有力地讲自己民族的故事,我很喜欢。
中国图们江,朝鲜的豆满江,所指的都是这条中朝边境河,张律所要记录的并不是这个边陲小镇的日常,而是在这里朝鲜脱北者与中国朝鲜族之间的复杂又微妙情感联系,既有同族同语言体系的天然认同感,但是由于存在差异意识形态的身份背景,中国朝鲜族对脱北者又不是完全接纳,冲突连连的矛盾与几乎停滞的小镇生活放在同一个环境里此起彼伏。
敏感沉重的主题下是对人性的精致勾勒,生活就像豆满江冰封破冰一样,虽有起伏但仍一往无前的流动。
朝鲜半岛虽小,但却关乎中国国运。
隋唐明清乃至民国新中国,朝鲜都是左右着中国前途。
朝鲜半岛失控则中国衰,控制半岛则中国兴。
——孔二狗一本正经如是说 最近这朝鲜半岛局势很不明朗。
年前韩国有令人咋舌的闺蜜干政门,朴瑾恵黯然下台。
韩国在部署萨德的路上越走越远,中韩关系遇冷。
南面这么闹腾基本是因为北面。
北面也不闲着,昨天又发射了一枚导弹,有事没事总在中朝边境搞核试验,导致我国东北每次都有明显震感。
前不久,金三胖的哥哥金正男在马来西亚机场被毒身亡。
对于很多人而言,无非是朝鲜失去了一半的胖子,世界上多了些谈资而已。
和很多发生在半岛上的事情一样,这不过是个新闻而已,但是总让人觉得这些事件,透露着这个民族深深地悲哀。
国人对朝鲜这个民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成见,这点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你必须承认的是这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朝鲜这个国家曾长时间是中国的附属国,东边又有恶邻,一直惦记着那块土地,也曾被吞并,亡国三十五年。
好不容易国土光复却又南北分裂变成了社资两种意识形态的试验田。
实验有了结果之后,不同于东德西德的两德统一,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它们只能继续分裂着,北面独裁专制,南面间于齐楚。
这个悲情民族就这样在各种意识形态、各种超级大国、各种地缘政治中艰难生存,即使搞个核问题还得在大国主持下“六方会谈”。
但这一切就一直这样存在着,外人对其似乎习以为常,但也始终知之甚少。
世界各国包括朝韩自己关于这片土地的影片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视角与态度的问题。
要么是《刺杀金正恩》这样的嘲讽与戏谑,要么是《太阳之下》这种“阳奉阴违”与“暗度陈仓”下的变剧情片为纪录片。
即使是同一民族的韩国看待朝鲜同样有着一种身在其中的说不清,比如罗泓轸的《黄海》对待韩国外的朝鲜族就有着一种“怜悯”和“排他”。
关于朝鲜的电影还得是朝鲜这个民族的导演来拍才最好,如果又有些距离感就更好了。
比如张律《图们江》,比如梁英姬《家族的国度》。
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都是扎根在外的朝鲜族,身为中国朝鲜族的张律,身为日本朝鲜族的梁英姬,他们既有对本民族的审视又有外人的抽离,这样的作品往往力透纸背。
张律,中国朝鲜族导演,延边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小说家,代表作有《庆州》《春梦》《芒种》等。
因其朝鲜族身份,作品大多韩国制片,且以韩语为主,电影多是探讨朝鲜民族生存状态。
这部《图们江》是张律2010年的作品,荣获釜山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张律导演出道至今一直是以独立电影人的身份在制作电影,作品还没有登陆过内地大银幕。
这部作品的中文字幕在近期才被字幕组制作出来。
影片平淡冷寂的呈现出图们江两岸朝鲜族的不同境遇,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一个最隐秘的问题“中国朝鲜族究竟如何看待朝鲜人?
”这里面有系出同源的“民族”原因,估计也有两个国家剪不断的历史过往的原因。
图们江和豆满江是一条江的两种叫法,所以本片的片名又叫《豆满江》。
一江图们水,两岸却是两个世界。
朝鲜糟糕的独裁统治,使得民不聊生,人民吃饱都比较困难,饿浮肿是常态,饿死人也不罕见,作为某种意义上的“过来人”我们对此并不陌生。
张律导演通过《图们江 》所呈现出的朝鲜族对脱北者的复杂心态,从中可以从中管窥整个朝鲜的现状。
《图们江》是中国朝鲜族的视角,涉及到朝鲜的电影,也要推荐一部梁英姬的《家族的国度》,是一部日本朝鲜族导演拍的涉及到朝鲜的电影。
《家族的国度》是日本朝鲜族女导演梁英姬根据自己家族的真实经历改编,荣获2012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一名,并且女主安藤樱荣获最佳女主角奖。
这两部影片虽然拍的都是发生在朝鲜之外的故事,看过之后能让我们对整个朝鲜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朝鲜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他们有着我们的过去,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越过我们的现在,去寻找更好的未来。
《豆满江》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影视佳作。
影片巧妙地将焦点汇聚在我们身边熟悉却常被忽视的环境之中,深入挖掘了原著民与新来的朝鲜难民之间复杂微妙的矛盾冲突。
这不仅是对朝鲜族生活状态的一次真实写照,更是对朝鲜半岛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的矛盾点,简而言之,就是想帮助对方却又不愿承担损失的心理挣扎。
血缘与实际利益,这两者之间的权衡与抉择,构成了影片情感张力的核心。
当矛盾逐渐升级,人们或许会选择维护眼前的实际利益,而暂时抛却血缘的羁绊;但最终,影片以人性的觉醒与良心的胜利作为落脚点,传递出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
选择在韩国发布这部电影,无疑是一次精准的市场定位。
它准确地捕捉到了韩国观众对于这一题材的情感共鸣与关注焦点,体现出了制片方对客户需求与市场研究的深刻洞察。
虽然汉族观众可能难以完全理解朝鲜族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状态,但这并不妨碍《豆满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吸引对朝鲜文化感兴趣的观众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逐步铺陈开去,最终揭示出友情、爱情以及人性善恶之间的宏大主题。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能够引导观众去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与矛盾。
特别是那个告密的小孩,他的转变过程充满了复杂性与真实感,让人不禁陷入对人性的深思。
总的来说,《豆满江》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影片。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反思的世界。
或许,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那些“最终的矛盾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
🤧🤧🤧🤧🤧🤧🤧🥺🥺🥺🥺🥺🥺
没有字幕影响观看。这类电影比较多,和想象的差不多。俗套。
下了一个韩语字幕,硬着头皮看完
Artificiellement mis en scène pour ne pas dire grandes choses. La maladresse et la nativité sont omniprésentes
超现实意味放到完全写实的故事里往往能成为特色,如果全是超现实,处理得好也能有惊艳的效果(如寺山修司的部分电影),但回想起来却是无焦点的无力感。可能放在小说写作上也是如此。
气质独特的电影,使用了很多固定长镜头,看上去像是朝鲜语版《平原上的摩西》,节奏缓慢、冷静、克制,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潮汹涌,于无声处听惊雷,但这个结局实在莫名其妙。
一样的语言,不同的归属。
看来哪里的难民都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同一民族,一江之隔,却无奈手足相残。而那些脱北者没有道德枷锁,不过是鲁莽野兽。电影呈现得非常克制、隐忍。
无论是聋哑的女孩,还是不同身份的村民和难民,影片酷似侯孝贤的《悲伤城市》
电视里的今日成的出现,某种东西就爆发了,强奸完之后“两个民族”共存的关系分崩离析,伴随的是相互的举报与日常秩序的坍塌。
一般
孩子戏不好控制,很多情绪的点,对白都接的很硬,很快。另外片子好像没花力气在经营两个小伙伴的感情,只有几场戏的提点,以至于后来朝鲜小孩被俘,昌浩的反应夸张到在戏剧上立不住。
喂喂我是村长,宣布一个好消息,老朴家商店来了一车明太鱼,没现金的赊账也行,春天会高价收购明太鱼干,快来拿些回去吧。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满月爬升 江面上的冷意不散 人心里的暖意靠酒 谁才是真的失语者 谁又该是失语的夹缝里的人
目击你刚刚完成这一跳
最后十分钟硬生生的给观感提升了一星。冷静克制到没有态度,只在于呈现,哑女帮助了脱北者,却在伟大领袖的背景声里被强奸,村民帮助朝鲜人,可一直不断被偷东西…在政治干预之后,村民变成举报者。厉害了
关于中国朝鲜族与朝鲜叛逃者之间的故事。朝鲜这个民族现状真是太复杂了
回看张律老片,这次感到了格外的匠气,取景看似空旷简洁,情节和行动对画面时间的利用效率却高得可怕,脱北者和边缘人两条线上悬挂的叙事钩子满满当当。姐弟的遭遇和几个老人的死与执念形成人生只此凄凉的寓言,但姐姐这个角色的纯洁性却非常诡异,她是一块华丽的花纹,把一切衬托得像场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一股谋子味,#谋系电影#?),或者是白雪公主必定吃下毒苹果的塑料灾难。语言在姐姐身上也是一个过于现实主义的工具,这种占有全部的企图,配合脱北者痛哭的电视机画面,像是打造了一具庄严肃穆、声色俱全的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