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昨日青春

Happyend,圆满结局,青春末世物语(港/台),地震,Earthquake‎

主演:栗原飒人,日高由起刀,林裕太,彭泽萱,祷云母,阿拉季,佐野史郎,渡边真起子,中岛步,普希姆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美国语言:日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4

《昨日青春》剧照

昨日青春 剧照 NO.1昨日青春 剧照 NO.2昨日青春 剧照 NO.3昨日青春 剧照 NO.4昨日青春 剧照 NO.5昨日青春 剧照 NO.6昨日青春 剧照 NO.13昨日青春 剧照 NO.14昨日青春 剧照 NO.15昨日青春 剧照 NO.16昨日青春 剧照 NO.17昨日青春 剧照 NO.18昨日青春 剧照 NO.19昨日青春 剧照 NO.20

《昨日青春》剧情介绍

昨日青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近未来的东京,一场即将到来的灾难性地震让人们惶恐不安,生活阴云密布。一对好朋友优太(栗原飒人 饰)和洸(日高由起刀 饰)即将高中毕业。然而,某天晚上,两人合伙捉弄了校长,导致学校安装了监控系统。在这令人窒息的监视系统和日益严峻的国家政治局势中,洸对世界愈发感到失望,而优太却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洸在一位充满激情的学生活动家(祷云母 饰)身上找到了共鸣,他的政治意识也随之觉醒。他认为优太永远无法理解自己这份新的热情所在,便开始疏远优太。两人自幼结下的深厚友谊,也首次因从未表达过的分歧而面临考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嫁入豪门大唐狄仁杰之东瀛邪术我的医妃不好惹文件:4022天的饲育终结者:创世纪不可遗忘第五季安曼女神背影女力报到-最美的约定神秘博士第四季被禁止的游戏逆鳞控制的极限青春俄勒冈我的妈啊第一季无尽的月跑马场第三波沉默剩女约瑟芬奋勇向前怪奇物语第三季窈窕淑女后篇:花之东京大浪漫天堂岛疑云第十四季中国警花卡拉克盐湖计划骇故事之凶宅回到家乡暮年困境

《昨日青春》长篇影评

 1 ) 口碑登顶,一票难求,近期最惊艳新片来了

在去年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一部备受瞩目的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广泛热议。

而今年北影节一开票,它也火速被抢空,在影迷圈一票难求。

“坂本龙一之子执导”的噱头吸引了无数观众,但真正让观众转为自来水的是其细腻的情感流动。

今天就来聊聊它。

昨日青春Happyend导演: 空音央编剧: 空音央主演: 栗原飒人 / 日高由起刀 / 林裕太彭泽萱 / 祷云母 / 更多...类型: 剧情上映日期: 2024-10-04(日本)片长: 113分钟

豆瓣评分7.9,登顶上周口碑榜。

这部电影以近未来的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一群高中生在政治高压与社会监控下的青春故事。

导演空音央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叙事,将青春的反叛、政治的隐喻与音乐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部既柔软又尖锐的“未来青春片”。

电影的核心是两位主角优太和洸的友谊。

他们从小开始就是挚友,共同热爱电子音乐,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两人逐渐走向不同的道路。

优太沉迷于音乐,试图用玩乐和逃避来对抗现实;而洸作为在日朝鲜人,因身份的边缘化而开始觉醒,加入抗议活动,试图改变现状。

这种友谊的裂痕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社会结构的必然结果。

空音央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希望探讨的是“童年的友谊为何会在成长中被政治分歧撕裂”。

电影中,优太和洸的关系既是青春的缩影,也是社会矛盾的隐喻。

青春本应是无忧无虑的,但在《昨日青春》中,它被政治的阴影笼罩。

学校安装的AI监控系统、校长的高压管理、社会对外来者的敌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压抑的环境。

然而,正是在这种压抑中,青春的反叛才显得尤为珍贵。

学生们通过恶作剧、抗议、音乐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试图在规则的裂缝中寻找自由。

《昨日青春》不仅是一部青春片,更是一部反乌托邦的政治寓言。

影片设定在地震频发的近未来日本,政府以“安全”为借口实施监控,社会对外来者的警惕与排斥愈演愈烈。

这种设定并非空想,而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空音央在采访中提到,他创作这部电影的灵感部分来源于福岛核灾难后的社会变化,以及日本近年来种族主义言论的抬头。

他指出,灾难往往被用作加强控制的借口,而这种控制最终会演变为对个体自由的压迫。

电影中的AI监控系统“Panoptny”是对福柯“全景监狱”理论的现代化演绎。

学生们在无形的监视下逐渐内化规则,变得自我约束,而那些试图反抗的学生则被边缘化甚至惩罚。

这种对权力结构的批判贯穿全片,提醒观众警惕技术与权力的合谋。

同时,电影也通过外籍学生洸的视角,揭示了日本社会对外来者的隐性歧视。

洸的身份让他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而他的抗议则是对这种不公的反抗。

正如空音央所说:“如果你不反思历史,不反思种族主义,那么灾难来临时,类似的事情会再次发生。

音乐是《昨日青春》的灵魂。

优太和洸的友谊始于音乐,而音乐也成为他们表达反抗的工具。

电影中的电子音乐不仅是青春的象征,更是对社会压迫的回应。

空音央在配乐设计上大量运用了电子乐与古典旋律的混编,既营造出青春的活力,又传递出压抑的社会氛围。

他提到,电影中的音乐灵感部分来源于底特律Techno的诞生——在工业废墟中,黑人居民用音乐寻求解放。

这种音乐与反抗的结合,在电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电影中,学生们在地下音乐集会中寻找自由,在抗议活动中用音乐表达愤怒。

音乐不仅是他们的娱乐,更是他们的武器。

正如空音央所说:“音乐和抗议本质上是一体的,它们都是对压迫的回应。

空音央作为坂本龙一的儿子,他的导演身份不可避免地带有父亲的影子。

然而,《昨日青春》证明了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艺术才华,更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

事实上去年平遥另一部大火的片子《黑箱日记》也与父子俩息息相关。

在《黑箱日记》的片尾感谢名单中出现了坂本龙一和空音央。

当时,诗织把她遭受性侵的事件公诸于众,遭受了诸多的质疑,许多人对她避之不及,还被政客嘲讽报复,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而就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个跳出来声援的名人就是坂本龙一。

空音央也继承了这种对社会关注的正义与责任。

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他希望每个角色都像电影中和电影之外存在的真实的人。

他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对细节的捕捉,赋予角色以生命力。

优太和洸的友谊、洸的政治觉醒、优太的逃避与牺牲,这些都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真实与复杂。

同时,空音央也通过电影表达了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他指出,剥离政治的电影才是最政治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反映。

《昨日青春》不仅是一部青春片,更是一部关于社会、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寓言。

电影的英文名《Happy End》并非讽刺,而是对青春的温柔告别。

正如电影以毕业典礼作为结尾,象征着青春的终结。

优太和洸在天桥上的分别,既是友谊的裂痕,也是成长的必然。

作为空音央的电影首作,《昨日青春》不仅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政治、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压迫与不公时,青春的反叛是最有力的武器,而音乐与友谊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

它让我们在青春的裂痕中看到了政治的回响,也让我们在未来的废墟中听到了希望的低语。

*本文作者:浅浅

 2 ) 《昨日青春》:恰如高考前低频呐喊的我们

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一票难求,北影节首映即座无虚席——坂本龙一之子空音央执导的《昨日青春》(Happy end),将“近未来校园”作为幕布,描绘了一群高中生在电子监控下交织着青春与政治的故事。

这部作品作为年度焦点,也即将在下周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再次掀起热议。

恰逢上周看完,前半段被影片精致的美术质感与电子配乐所吸引,但却没有感受到预期中的青春躁动。

那些本应呼唤主体意识觉醒的“动作”,被日常生活的背景音乐与同学间轻松的调侃所稀释,显得冷静且克制。

然而,今天随着高考的落幕,那种最初的平静渐渐积聚成一股后劲,迫使我重新审视这部影片:我们究竟拥有过,或者想要怎样的青春?

一种以“沉默”方式发生的青春觉醒这部电影将背景设定在不远的2039年“近未来东京”:城市表面依然灯火通明,现实却步步倾向极权。

故事围绕优太与洸两位高中男生展开。

一开始,他们不过是普通少年:周末偷跑去夜店狂欢,躲过查票后在校园里开起酷炫的电音派对,对体制歧视和虚伪嗤之以鼻。

但一场关于音响的恶作剧惹怒了校长,学校于是引进了全天候监控系统,把学生的言行都量化评分。

在这个“半停滞”又日益紧绷的环境里,优太和洸的友谊也开始分裂。

沉浸于东京不断升级的危机时局中,年轻的洸渐渐对现实彻底失望。

他在一位充满激情的女学生活动家身上看到了新的方向:用热血、愤怒的方式对抗不公。

洸由此产生政治觉醒,开始投入地下抗议。

而优太,依旧过着日常,不见他因为校园与社会而改变。

两人的友谊逐渐因为从未出口的分歧而逐渐崩裂。

电影中的校园像是一座微缩社会:监控无处不在,学生被贴上标签。

城市则成了更大的考场:政府以即将来临的地震为由颁布紧急法案,强化对国民的掌控。

地震的预警、监控的凝视、政治的涌动,东京在威胁和秩序之间拉扯。

但全片没有戏剧的高调冲突,而是选择用“温柔的叛逆”语言,配合冷静的镜头,展现无声的张力。

“千禧年的青春,收到请回答!

”看完之后,我总觉得隐隐有什么东西一直在抓住我。

我重新审视,渐渐意识到,与其把焦点放在“反乌托邦”的预言上,不如从它的译名《昨日青春》入手,或许更能捕捉影片的核心。

空音央对“监控”给予了微妙的政治比喻:当“安全”作为借口,私人空间会被无限压缩,个人意志可能溃败于“评分系统”。

这正是青少年在有限“自由”中所面临的真实困境。

于是,我不禁回想我们这一代——已经度过青春期的80年代末出生的年轻人。

作为80年代末的一员,我发现记忆总是在社会事件与个人成长之间不断横跳。

就像《请回答1988》中的那些用社会事件转场的场景,回忆起20年前的高中时光,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时间、社会事件,之后才是自我。

例如,2001年那个晚上,电视屏幕上不断滚动的世贸大厦被撞击的新闻字幕;2003年非典期间,尽管世界不安与紧张,我们依然在课间嬉闹,时刻讨论着外界的变化。

社会影响着我们,而我们一方面有着青春的懵懂,一方面也急切地想要发声,试图与这些事件产生更深的联系。

这些跨越时代的记忆交织,恍若电影中洸的觉醒,它们让我思考:青春到底关乎什么?

我意识到,社会议题是我们不可忽略的青春背景,我们总是在其中投射自己:担心、自豪、愤怒、迷茫。

我们举手示威、表达情感时,内心更多的是在问自己——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在哪里?

青春的困惑需要唤醒,或者是“试过”后的觉醒与《死亡诗社》和《浪潮》这两部青春政治题材影片相比,《昨日青春》更像是在黄昏时分释放出的低频呐喊。

它没有《死亡诗社》中基廷教授那种激烈的情绪宣泄,也不同于《浪潮》里通过极权实验制造的暴力冲突。

因此,它缺乏一个清晰的情绪出口,它的反思更隐匿,更难以捕捉。

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在《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那句“Carpe Diem”呼唤学生们从传统教育和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激情与意义。

《浪潮》则通过一个实验性的极权班级,直面独裁的危险,用暴力和极端的纪律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控制与压迫。

这些电影展示了同一个问题:当青春被系统化、被“安全”束缚,当教育只是为“适应社会”做准备时,青春的自由与选择究竟还能存在多少?

电影《浪潮》Die Welle(2008)而《昨日青春》没有这么强烈的情感释放,它所传达的叛逆几乎是静默的,仿佛在不断压抑和分裂的城市中,年轻人的意识悄无声息地觉醒。

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无法用口号和行动来衡量的。

而在这一静默的叛逆背后,是对青春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不确定、被监控、无法预知未来的环境中,我们如何定义青春?

如何让青春在“试过”与“存在过”的过程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

电影《昨日青春》Happyend(2024)《昨日青春》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它所留下的,恰恰是属于普通青春的不完美的迷茫与反思。

青春的结束,恰如一场世界的毁灭,但也是新世界的开始在影片结尾,当优太与洸在东京的街头背向而行,我们无法预知地震何时降临,友谊能否修复,世界是否会变得更好。

我们太习惯看见青春的结局被包装成热血成功,或者浪漫离散。

但真正的青春,或许就是“不知道后来会怎样”。

是不确定,是不被定义,是“试过”。

但或许,正是这些青春期的“试过”,让我们能在几十年后,还记得一霎那的:“我不一定要改变世界,我只是想,确认自己存在过。

 3 ) 空音央:剥离政治的电影,恰恰是最政治的

看完 33 岁的日本导演空音央的首部长片剧情电影,观众会不由得感叹于它与当下的相关性:这是近未来的故事,或是过去的幻影,还是正当时的经历?

《圆满结局》(Happyend)讲述了一个政治介入友谊的故事。

它的拍摄手法远称不上现实主义,但电影中的高中生们所感受的那种压抑的氛围、心中忍不住要反叛的冲动、日复一日恐怖与幽默并存的生活,都熟悉得令人心惊。

“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从来没有看过一部如此具有政治性的青春电影。

这很有意思。

想想看,如果你在拍一部与政治无关的电影,它会比一部与政治有关的电影更像是一种政治宣言。

”空音央在与单读的访谈中说。

这让人想到今年同样有电影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的一位纪录片导演,他曾说,“很多人的作品里边根本就没有这个时代的人真正生活和存在的痕迹,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政治片”。

《圆满结局》于今年 9 月在平遥国际电影展亚洲首映,并作为“卧虎”单元入围影片获得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评审荣誉。

电影先前在威尼斯电影节全球首映,后于 10 月在日本院线上映,得到广泛好评。

在这之前,空音央为观众熟知的作品是今年 5 月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坂本龙一:杰作》,记录了他的父亲坂本龙一生前最后一场钢琴独奏会。

以下是单读对电影《圆满结局》的介绍和与导演空音央的访谈。

这部电影给我们一个适时的契机,重新思考电影与政治的互动(或缺乏互动)。

空音央的思考主要基于日本的社会与历史语境,但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一名年轻的、在多元文化中长大的亚洲电影人具有何种表达与实践的空间。

剥离政治的电影,恰恰是最政治的采访、撰文:菜市场 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最好的朋友兼电子音乐同好变了。

他不再和你同出同入,在学校领导看不见的角落里打碟。

他也不再满足于捉弄权威的恶作剧。

当学校里布满了监控,社会处处有管控,他走上街头,严肃地寻求改变。

他愤怒地问你,你是不是完全不在乎音乐之外的事?

对于文艺作品的主题来说,友谊与政治是一组新鲜的搭配:前者是生活化的、跨越时间的,后者是意识形态化的、有时效性的。

进入电影《圆满结局》,观众很快就会被卷入这两股力量的角力。

导演空音央把故事设置在近未来的日本,一个数字集权的监控社会里。

政府将“随时都会有一场大地震”作为权力扩张的借口;社会上出现了自主巡逻、提防外来者的民团;校长为了获得防震资金,在学校安装了智能摄像头,学生任一违规行为都将在超大电子屏上被展示与惩处。

“一提安全,所有批评的人都安静了。

电影《圆满结局》的主角优太(右)和洸(左) 优太和洸是一对童年好友,他们正在经历高中的最后一年。

面对权力的逼近,他们展现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优太沉迷于电子乐,他家境优渥,更喜欢用玩乐的、轻盈的方式表达态度,比如播放假的地震警报,借此机会转移被锁起来的音乐设备。

他实践着詹姆斯·C. 斯科特所言的“潜隐剧本”的逻辑,灵活行事,不必直面权力的重压。

但是,作为在日朝鲜人的洸更容易遭到怀疑与搜查,这让他的政治意识开始发芽。

当一位排外的首相当道,他逐渐意识到电子乐不是唯一重要且需要拯救的东西。

他与激进的女学生文一起加入了校内外的抗议活动。

成长于觉醒文化与保守化浪潮的冲突之中的空音央让他们重新唱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运动民谣《吃屎之歌》(くそくらえ節): 有一天,一名学校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训话“你们不在考试中拿到一百分就成不了优秀的大人”吃屎吧!

去死吧!

吃屎吧!

去死吧!

那么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电子计算机 优太与洸之间友谊的裂痕并非鸿沟,却是决定性的。

从东亚观众的成长经验来说,他们已然是少见的反叛者。

这也是空音央希望刻画的青春形象,因为他发现自己“更容易被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吸引”。

但即便在一群反叛者之间,反叛形式与程度的不同也意味着道路的不同。

青春电影作为社会氛围变化的先声已有传统,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无因的反叛》与《青春残酷物语》,都以反叛者为主角表现转型期青年人的愤怒。

今天,愤怒再次成为社会的主流情绪,《圆满结局》用更精细的画面、更低调的叙事,提出了一些亲切而不失迫切的问题——在近未来的日本,或者任何政治高压的社会,我们会更容易失去朋友吗?

在政治之必要和友谊之可贵之间,在游戏般的反叛和代价惨烈的抗议之间,高中生们会如何选择,他们能够承担选择的后果吗?

电影《圆满结局》 “我真想回到那些不假思索交朋友的日子。

”空音央说。

在多重意义上,这个关于两个高中生的友谊因政治而分裂的故事,才是空音央最初想要完成、最早开始创作,并且与制作人独立筹得资金的“第一部电影”。

“由于外部的因素,我不得不先拍《坂本龙一:杰作》。

”在那部音乐纪录片里,坂本龙一作为艺术家的光芒是绝对的主角;而在《圆满结局》里,空音央作为导演的独立性与思想性得到了一次较为完整的展露。

我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现场见到了空音央,他很年轻,总是带着友好的笑容,脖子上围着巴勒斯坦头巾“库非亚”(Keffiyeh)以示支持。

他的声音非常流畅,轻松地从自己的电影谈到更宏大的命题,似乎在电影创作之外,对社会议题的参与也是构成他生活的重要部分。

导演空音央(摄影:Shina Peng) 两次大地震与《圆满结局》的诞生 单读 我看过《坂本龙一:杰作》,那是你执导的第一部长片,而《圆满结局》则是你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对吗?

空音央 其实《圆满结局》可以说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因为我从 2017 年起就在写它的剧本了。

那甚至是在我拍短片《鸡在纽约》《一夜爆樽》之前,当然也在《坂本龙一:杰作》之前。

所以它一开始就是我长久以来真正想做的事。

但由于外部的因素,我不得不先拍《坂本龙一:杰作》。

单读 为什么早在 2017 年你就有了拍摄这个故事的想法?

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部后疫情电影,尤其因为电影描绘了不断升级的社会危机。

空音央 我可以告诉你这背后的整个故事,但会有点长。

首先,因为这是一部青春成长电影(coming-of-age film),电影描绘的经历很多都来自我自己的生活。

高中时期,我有一群非常亲密的朋友。

在生命中的那个时刻,我不太关心政治,只是一个想和朋友们玩耍的高中生。

2009 年我进入卫斯理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然后在 2011 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了。

那就是福岛“3·11”:地震、海啸、核灾难……那件事发生后,我的政治意识才真正地开始萌芽。

我觉醒了。

我开始更多地阅读,试图去理解世界的结构:资本的结构如何引发了福岛的灾难,政府的结构如何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想法,像东京这样的城市如何利用中心与农村地区的差异来剥削劳动力,等等。

我也开始在日本参加抗议活动,更加密切地关注日本的新闻。

读大学的日子里,因为我开始关心政治,我有像电影里的洸一样把人推开的经历。

我也曾被我的朋友推开,因为我们的政治立场不再一致。

我真心爱我的朋友们,也非常珍惜我们的友谊,所以与他们分道扬镳对我来说是一件大事。

那时候我非常难过,也很失望,尽管我能理解为什么这些分别是需要发生的。

单读 所以爱玩的优太和政治觉醒的洸,是处于不同阶段的你。

但这也只是你拍摄《圆满结局》的一部分原因?

空音央 之前说到,福岛大地震之后,我开始更多地去了解历史和我身边发生的事。

到了 2014 年前后,日本的种族主义言论和仇恨情绪激增,右翼分子发起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他们宣称要让在日朝鲜人、中国人和反日人士去死,诸如此类。

之后,也有一场大规模的运动来反击这些抗议。

那是一段艰难的时期。

在那前后,我开始深入了解 1923 年在日本发生的一起重大历史事件——关东大地震。

这是东京经历的最具破坏性的地震之一,由于当时的房子大多是木制的,地震又发生在中午,它同时引发了大规模的火灾。

大约有 10 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

在这场灾难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关东大屠杀”。

在关东大地震引发的混乱中,流传着许多针对在日朝鲜人的种族主义谣言,说他们抢东西、烧房子、在井里下毒。

这些谣言加剧了日本人对朝鲜人的恐惧。

当时,日本正在殖民统治朝鲜半岛,而朝鲜半岛也掀起了一场独立运动。

在这种混乱时期,连警察和政府都在散布这些谣言。

谣言出现后,日本人聚集在一起,形成民团、自卫小组,开始大规模屠杀朝鲜人。

这实际上是一场种族灭绝,在几天时间里,就有 6000 人甚至更多人死亡。

在这场混乱之中,日本政府还逮捕及杀害了一些左翼活动人士和异见人士。

这段历史一直被公认为事实,直到一些右翼人士开始否认并试图抹去这段历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也正是在 2014 年前后,我开始考虑拍摄这部电影,而我又总是在思考这些事情。

我想起在福岛大地震期间,推特上也有很多人重复着这些谣言,说外国人偷东西、投毒,如今仇恨已经扩展到了穆斯林和库尔德人身上(日本有很多库尔德移民)。

这些种族仇恨的蔓延又导致了一些民团的形成,他们声称要保护日本人免受外国人的侵害。

我对自己说,在日本,人们总是警告说不久的将来会有另一场大地震。

但如果我们不反思日本作为侵略者的历史,不反思针对朝鲜人和中国人的种族灭绝,不反思整个殖民历史,不反思日本人过去和现在所持有的种族主义价值观,那么在另一场地震来临时,类似的事情很有可能再次发生。

我对未来感到非常担忧:显然我们还没有充分地反思自己的历史,而地震随时都会来临。

这给了我动力去反思历史并思考这些事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后来,这些思考也组成了影片的骨架。

在这个基础上,我再用我的个人经历来勾勒电影的世界。

电影《圆满结局》 友谊在危机时刻意味着什么?

单读 我很惊讶,你在这些关于历史与政治的思考之上,最终拍出了一个微妙的、细腻的、具有电影感的故事,一个表面上关于友谊的故事。

“友谊”就像“社群”,是一个非常抽象与兼容的词语,也是我们在危机时刻不断提及的词语。

友谊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空音央 友谊真的可以意味着很多不同的东西。

《圆满结局》当然是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的,它探究的是那种从小开始的友谊关系。

我个人经历过这样的友谊。

我高中时有一群好友,我们从十岁就认识了。

这些关系是从孩提时代发展起来的,那时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或思想观。

小时候你会和来自不同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来往,尤其是在纽约这样的地方。

孩子们不会因为某人的社会标签而决定和谁做朋友,他们只在乎能不能玩到一块去——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但当我长大后,政治意识开始觉醒,我很难与政治观点完全相左的人建立新友谊。

比如我不会和特朗普的支持者、白人至上主义者或犹太复国主义者成为朋友。

我会避免让他们进入我的生活,因为我不想花时间与这些人打交道。

单读 但我觉得,你的电影有点反其道而行之。

即便政治态度不同,优太和洸对待他们的友谊的方式依然给人一种满怀希望的感觉。

空音央 我同意,这部电影和我的个人生活是有区别的,这也是我想要拍这部电影的原因。

在全世界,尤其在日本,左翼人士尤其不擅长与意识形态不同的人沟通与合作。

这恰恰是非常致命的:我们也许都需要改变现存的权力结构,但我们却不会跨越不同的意识形态,与其他人形成同盟。

反而在乡村或者类似的小社区里,你不得不与意见不同的人交往,这会让合作变得容易。

所以很多人在看电影时能对优太和洸的故事感同身受。

童年的友谊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让我们在事情变得现实之前就与他人建立了关系,成了社区的一员。

单读 所以你的电影也在为失去结交不同政见的朋友的可能性表达哀悼。

空音央 我想是的。

我真想回到那些不假思索交朋友的日子。

单读 友谊的这种张力好像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我们也会为自己有了政治意识感到欣慰,会希望能拥有发声和选择朋友的权利。

空音央 我同意,友谊非常令人困惑,非常复杂。

这让我想起自己思考的另一个问题——友谊的模糊性。

恋人之间有一些粗略的社会规则,你可以故意打破规则,但很多人选择遵守它们。

比如,如果你正处于一段严肃而坚定的关系中,你就不应该背叛对方;如果你结婚了,那么你会进入一些让这段关系正式化的程序,也许你们还会一起养小孩、和双方家庭互动,诸如此类。

友谊很有意思,它没有规则。

从最肤浅到最深厚的关系,任何类型的友谊都可能存在。

也正因为友谊的模糊性,驾驭它变得非常困难。

但我真正想问的是,为什么国家和社会会把恋爱、婚姻之类的性关系放在比友谊更重要的位置?

我们知道,对某些人来说,他们与宠物的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需要为其他形式的关系留出空间,它们与性关系一样,都是重要的社会纽带。

也许最好的方法不是给予其他关系特权,而是要摧毁这种只给予某种关系特权的制度,比如婚姻。

在日本,如果你想去医院看望你爱的人,你必须和他/她是正式注册的的婚姻关系,尤其在疫情期间——那时连已婚人士想探望爱人都很困难。

但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某人的妻子比某人最好的朋友更重要呢?

也许,他们最好的朋友才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探索友谊的暧昧之处、友谊的重要之处,这也是我日常思考并想要在电影中体现的事情。

单读 我想这在《圆满结局》中有所体现。

每次优太误会洸和文出门是为了谈恋爱,而观众知道他们其实是“同志”或者“一起抗议的伙伴”,我们都会会心一笑。

这也是你的电影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的原因之一。

空音央 我其实觉得,能够找到一个最好的“同志”或“抗议伙伴”,就是世界上最性感的事情。

即便你们不会发生性关系,但发现一个人与你一样看待这个世界、与你关心着一样的事情,发现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像这样的人存在,这真的很性感。

电影《圆满结局》 拍电影是一种政治行为吗?

单读 青年文化一直是战后日本电影和台湾新浪潮电影的主题,它们不仅描绘青春,也反映社会的问题。

你曾说过,你受杨德昌的电影影响很深。

你认为《圆满结局》在这些电影的基础上提供了什么新视角吗?

空音央 我认为这是由观众和评论家决定的。

我看过杨德昌的大部分电影,但还没看过侯孝贤的所有电影……不过我看过好多蔡明亮的电影,我很喜欢。

但要把一部电影放在你所说的背景下,这不是我说了算的。

我只负责对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诚实。

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我最近在日本接受了很多采访,有很多人告诉我,他们从来没有看过一部如此具有政治性的青春电影。

这很有意思。

想想看,如果你在拍一部与政治无关的电影,它会比一部与政治有关的电影更像是一种政治宣言。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从饮食到起居,再到与人建立关系,不论是性、友谊或者同学情谊,所有这些事情都是极具政治性的,深受我们所在的社会与政治环境的影响。

如果有人能够拍出一部把这些具有政治性的东西都从故事里剥离出去的电影,那比对自己的所见所感诚实,更是一种政治行为。

所以,我不认为我的电影是格外政治化的。

它只是恰好反映了我的想法,那些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单读 和你的主角们一样,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成长于一个在文化、经济和政治上都有重重压力的环境里,我对你的电影有很深的共鸣。

我会忍不住想要知道,你是否期待通过这部电影传达某些信息?

空音央 也许因为这部电影的内容,很多人会问我这个问题。

但我想,如果你专门拍一部电影来向某些人传递信息,它就会变成政治宣传品,或者商业广告。

即便信息本身是好的,即便你是在通过电影提出一个论点并且要求人们相信它,我认为这里面也有强迫的成分。

我对拍这种电影不感兴趣。

我拍《圆满结局》的初衷是想要保存我大学毕业之后的感受。

那时我发现,原来政治分歧最终会将友谊带上末路。

虽然在理性上我知道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这是社会结构导致的——就像在电影里,优太和洸的悲伤都是合理的——这种分裂依然让我感到忧郁。

这么说来,我的确有一个核心的想法,在拍摄的过程中我都在努力想着这一点:我希望我的观众在看完电影后,想要和一个很久没说过话的朋友聊聊天。

不是非得这么做,也不要冲动行事,但我想让你对过去的友谊感到怀念。

也许这就是我想要传达的信息。

电影是这样,但我个人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作为一个人和一个个体,我有很多很多信息想要传达给大家。

单读 让我们来听听你个人想要传达的信息吧。

空音央 我认为我们需要打破现有的规则。

我认为我们需要了解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需要了解全球工业资本主义,它不仅在资本主义国家运作。

工业资本家们破坏了环境,留下年轻人来面对世界有可能完蛋的厄运;所有的责任都落在了下一代和再之后的人类身上。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结构并与之对抗。

我还认为,法律和道德不是一回事。

有时候,你需要违反法律才能做出合乎道德的行为。

特别是在日本,人们不太擅长反抗。

我们需要练习反抗,需要锻炼这种“不服从”的肌肉。

不是为了不服从而不服从,而是在你真正需要的时候站起来说不。

我还认为,现在有很多人将个人身份与民族国家混为一谈,而这是错误的。

围绕民族国家构建的世界秩序通常是非常暴力的。

老实说,我认为民族国家得以存在,靠的是推广一种部分真实但大部分虚构的国家身份叙事,以维护自己使用武力、暴力、警力、监视与控制的权力与影响力。

这违背了人的尊严。

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构建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才不会互相伤害,像现在许多国家之间正在发生的那样。

我个人有太多想法想要传达,我可以一直讲下去。

虽然这些不是我想在《圆满结局》这部电影里传达的信息,但也许你可以在这里那里看见一些痕迹。

电影《圆满结局》 我们需要更多自治、发声与行动 单读 从 2017 年你开始写《圆满结局》到 2023 年拍摄,它脱胎于你对大流行病之前的紧张局势的思考,但它的制作也跨越了疫情时期。

你在这期间的感受会影响你拍摄这部电影的方式吗?

你认为这段全世界共同的经历,与你电影中的“地震”有相似之处吗?

空音央 我还在试图组织我对疫情的感受。

一方面,大流行病是全球性的,那么多人因此死亡,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协调。

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政府都可能用大流行病作为幌子来扩大它们对人口的控制。

人们自愿把控制权交给政府,因为他们觉得事情太大了,自己没办法管理自己了。

不论是流行病还是地震,当大灾难发生时,会有一段权力的真空。

不论是什么人、什么团体、什么组织,谁在那一刻是最有组织能力的,谁就会填补那个真空。

一般而言会是民族国家之下的实体,警察、消防员和军队之类的。

但在历史上也有公民团体自我组织来填补那个虚空的例子,我觉得那样会更美好、更自由。

有一次,我在北海道经历了一场地震,所有电都停了。

正值夏日,冰箱里的东西几天内就会变质。

最终大家把各自的食物和烤架都拿出来,在家门外烤好并分发给任何需要吃东西的人。

红绿灯也没电了,人们就让彼此先过;还有几个公民自己承担起了保障安全的责任。

另一个例子是 1995 年的阪神大地震(注:地震后有全国 130 多万志愿者展开救援,政府之修订《灾害对策基本法》鼓励志愿服务体系发展,日本后称 1995 年为“志愿工作元年”)。

与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不同,发生灾情的城市神户是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城市,人们在地震后建立了公民广播,用不同的语言发布灾情信息。

日语之外,还有菲律宾语、印地语……生活在神户的人们的各种语言,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同样获取信息。

那不是由政府主导的,而是人们自己组织的。

即便有时候会很难——比如在大流行病期间——但我认为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用自治与真正的民主政府来填补灾后的权力真空。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俱乐部,因为它是如此的自治。

单读 即便在疫情期间的中国,我们也受益于许多民间的志愿工作。

我还想提及你前段时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的发言,你希望大家注意到电影节的赞助商加拿大皇家银行同时也是军火生意的投资商,可能在为加沙地带的战争提供武器。

你用自己电影映前的时间来发声,这很少见,你也说过你的电影是对“发声”(speaking up)的赞美。

你可以谈谈发声为什么重要吗?

空音央 即便在所谓的民主国家,选举也是代议制民主。

要让人们的声音和意愿真正地得到反映,我们需要发声和行动。

我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说的话是关于加沙的,也是关于国际军火贸易的。

我认为从军火生意中获利是一个人所能做的最卑劣的事。

我甚至很难想象一个人会去军火公司上班,他——很有可能是一名男性——就在那想着什么是最残忍的伤害别人的方式,然后公司因此而挣钱。

如果一个本应促进艺术和电影发展的机构,只能靠着从炸弹和武器这些旨在摧毁人类尊严的东西中得来的钱运作——如果这是唯一的办法,那我们就不应该再搞艺术了。

因为艺术与电影依赖的是人的故事,而人正是炸弹要杀死的对象。

所以我想在电影节上说出我的看法。

在那之前,多伦多当地的活动人士联系了我(他们正在努力让电影节拒绝加拿大皇家银行的资助),因为我一直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大声疾呼。

为什么发声是重要的——尤其在日本社会的语境里?

在上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的日本,抗议是很常见的,但在那之后,任何形式的发声都被认为是惹人讨厌的,或者就是“太吵了”。

我认为这是在放弃民主,放弃理解抗议的历史。

从它的发展历史来说,抗议就是要尽可能地大声、尽可能地具有破坏性,让执政精英满足你的需求。

从一个有趣的角度来看,抗议并不是真正激进的事。

抗议不是无政府主义的,因为你只是在要求当权者做出改变。

但在日本,我们甚至还没有到这一步。

虽然从日本的法律上来讲,作为一名人类,你拥有走上街头的自由,但只有很少人在行使这项权利。

为什么不呢?

我认为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教育。

人们总是教育你说,不要发声。

这也是我把《圆满结局》的故事设置在学校里的其中一个原因。

编辑:菜市场 ▼加入 2024 单读全年订阅,在文学与电影里保持清醒

 4 ) click bait title ;(

i want a multicultural friend group just like they doi want a homoerotic friendship with my best friend since childhoodwith whom i spend half my life together doing shenanigans after class, sneaking into clubs, partying to techno all night through with whom i exchange i-love-you’s on our way back from school i want my best friend to stay by my side when we get into college, where we will become a rising DJ duowe argue, yes, but they always come back to meuntil they don’ti don’t want politics make us grow apartbut it’s not just politics, they say, it’s the world we live ini thought my friends and my music is my world it’s not that simple, is it?on second thoughts, i don’t want all those after all (没想到日本已经在拍有这种diversity的电影了诶…)

 5 ) 栗原飒人 × 日高由起刀 双男主对谈(2) | 电影《圆满结局》的主演们讲述 故事和音乐的力量撼动人心和价值观

本文来自rollingstonejapan的采访: https://rollingstonejapan.com/articles/detail/41681/1/1/1#google_vignette禁止未授权二传二改。

左 日高由起刀(饰演Kou)、右 栗原飒人(饰演Yuta)(摄影Kana Tarumi)一个被冷漠和不宽容支配的 “可能的未来”。

《圆满结局》是曾执导过坂本龙一的《坂本龙一:杰作》的导演空音央的首部长片,故事背景设定在遥远而又近在咫尺的日本,描绘了不再纯真的高中生之间不断变化的友情。

Yuta(栗原飒人饰)和Kou(日高由起刀饰)在片中被危险笼罩,他们之间的交集生动而鲜活。

现在生活在一起的两人思考着友谊、音乐和未来。

我们询问了他们角色之外的真实心声。

--这部作品是你们两人的银幕首作。

当被选中出演这部电影时,你有什么感受?

栗原:当时是连左右都分不清的状况,所以非常兴奋。

接到试镜的邀请时,是模特工作开始后2个月左右。

我当时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就是我想尝试一下表演,但并没有什么真实感。

转眼间拍摄就开始了,这个月(9 月)我就要去威尼斯了,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我的脑子还没有完全跟上节奏。

日高:我的职业生涯和栗原差不多,所以我觉得好像突然一个“总有一天”的机会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到剧本,我一边试错一边参加试镜,但我和Kou这个角色有很多重合的地方,电影的内容也很有趣,所以我想出演这部电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说实话,当我通过试镜时,我真的非常高兴。

--就像栗原先生说的那样,初次主演的作品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展出, 而且你们都去了那里,这部电影让你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迅速的变化。

栗原:不仅在日本,世界各地的人都来看这部电影,它会在很多地方上映。

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我总是感到惊讶。

这样宝贵的经历会让我终生难忘,我很高兴我的首作能传播得这么远。

这让我想作为一名演员继续努力。

日高:老实说,在试镜时我并不了解这部电影的规模,所以现在我们两经常说,我们一开始都不知道会变成这样。

但如果我们当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我感到非常感激。

在做这样的工作时,所以我经常会想“我是演技最好的”“我是最帅的”,所以就这样一直坚持着……突然冷静下来的话,觉得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很厉害(笑)。

--但你对自己的工作和这次的表现很有信心,对吗?

日高:当然。

但我觉得这要感谢周围的人,包括导演和制片人的支持。

--Yuta=栗原先生,Kou=日高先生,在环境和出身方面有很多共同点,扮演一个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是什么感觉?

栗原:我和Yuta都来自单亲家庭,都喜欢电子乐,喜欢玩乐。

当我试镜这个角色时,我感到很吃惊,我告诉音央先生,我认为这个角色100%是我。

当时我 23 岁,所以我想了很多关于青春期的尖锐感和某种孩子气的东西。

我想,如果能做回原来的自己,那会很不一样。

我意识到如何做出天真无邪的表情,以及年轻的情感流露方式。

日高:我自己也刚刚高中毕业,和Kou一样,我也经历过情绪的波动,也有被迫做出选择的经验,所以与其去思考如何表演,我更在意的是如何更接近自己。

导演经常问我:"你把自己当成由起刀,而不是Kou,是什么感觉?

”导演经常说这些话,让我不要太在意。

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所以我以后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演技经历了,但我认为这也是过程的一部分,我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表演真的太好了。

摄影:Kana Tarumi--《圆满结局》故事的起点,是多愁善感的高中生的价值观发生动摇的那一刻。

在参与影片拍摄的过程中,你们俩是否感受到了自己价值观的动摇?

栗原:在读剧本和拍摄时,我都是跟着Yuta走的,所以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影片所传达的社会信息。

但当我看到电影成品时,我意识到我也必须思考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将给今后观看影片的人们带来一些思考。

日高:我看完剧本后并没有马上理解内容,但音央先生给了我一起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接触到了过去的纪录片。

我的祖母是韩国人,所以我觉得我需要更多地了解。

音央先生是那种即使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达,但看完之后也会让人思考的电影制作人。

我认为这是一部贯穿所有层面的作品。

--对影片中Yuta和Kou之间关系的变化,你们有什么样的印象?

栗原:当然,两个人过去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相同的事物,最终却身处不同的环境,这是令人难过的,但我认为有一个能让你意识到新事物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托Kou的福,Yuta意识到了一些东西,并因为他而改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 “圆满的结局”。

日高:就电影里的时间来说,Kou可能会郁闷和后悔,但多年后回过头来看,我认为他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他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而不是去抱怨事情是错误的。

通过这部电影,我感受到友情的脆弱和珍贵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也希望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也能看到有同样烦恼的我们。

--在实际的友情关系中,当你们两个人在实际的友情关系中感受到对世界的看法不同时,会如何面对呢?

栗原:我来自新泻,但我所有的当地朋友都有稳定的工作,立志从事演艺活动的真的只有我一个。

所以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完全不同。

但最初我们对 “有趣 ”和 “好玩 ”的理解是一致的。

我认为,在重视这些共通之处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相互认可不同之处的关系。

日高:在我从事体育运动、立志从事娱乐和模特行业的这么多年里,身边几乎没有人否定我。

即使被否定了,那也可能是在委婉地表达“没有你我不行”的深情。

我认为,如果你们之间的关系能在平时互相尊重,能互相展示自己的弱点,我认为以这种方式相互冲突是可以接受的。

音乐、青春和友谊中不稳定的恐怖--Rolling Stone Japan是以音乐为中心的媒体,我们想听听两位在私下中是如何享受音乐的。

栗原:通过这部电影,我第一次接触到了 DJ,以此为契机开始玩DJ。

此外,我和由起刀还会去俱乐部参加我们喜欢的音乐活动,互相教对方曲子。

现在我们住在一起。

圆满结局(电影原声带)--咦,栗原和日高吗?

栗原:是的,我们从七月下旬开始一起工作,当时我们都要签订房屋合同。

在拍摄期间,我们在酒店当了一个半月左右的邻居,在相同的环境中度过了一段时间后,我说“如果我们一起住,会很有意思”。

日高:我们从一个无名小卒突然变成了电影主演,还去了威尼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经历了很多只有我们彼此才能分享的感觉和环境。

所以我问他,"不一起住吗?

” (笑)。

栗原:我把这件事告诉音央先生的时候,他一开始以为我在开玩笑,吓了一跳。

日高:所以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中的一个人哼的歌最后会留在另一个人的耳朵里。

--原来如此。

有关注哪些艺术家或场景吗?

日高:我们经常去参加这次与我们一起演出的艺术家的活动。

当我们去海外参加电影节时,我们也会谈论如果时机合适,我们想去Boiler Room。

我们都听Hard House和techno,我听Fred.again….在健身房,我一边在跑步机上跑步,一边听fred的歌。

栗原:我非常喜欢德国的二人组合Schwefelgelb,关注他们已经有四五年了。

我们喜欢重而快的音色呢。

日高:拍摄现场也是,在外景车等待的时候,如果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就会自动连接蓝牙播放歌曲(笑)。

--总觉得,那个气氛也和Yuta和Kou重叠了呢。

日高: 真的,感觉我们是在和原来是好朋友的同学一起拍电影。

很有趣。

栗原:很开心。

栗原飒人(摄影:Kana Tarumi)

日高由起刀(摄影:Kana Tarumi)--对于《圆满结局》电影中音乐的处理方式,有什么感觉?

栗原:真是太可怕了。

有一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崩坏的恐惧感。

日高:就像被情绪所驱使。

音乐就像是青春和友情笼罩下的不稳定的恐怖,绝对想在影院品味。

--从两人沉浸其中的DJ音乐,到令人兴奋的 “くそくらえ節”(出现在电影中的歌曲), 故事的关键在于音乐的力量,即使音乐不能直接感动社会,但却能左右人们。

栗原: ”くそくらえ節”非常棒。

Kou独自唱这首歌的方式和大家在酒吧合唱的方式完全不同。

--我认为,在感受俱乐部的音乐时,经常能体会到这种双重性。

来自各行各业、超越国界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尽情欢乐,但与此同时,每个人仍然是孤独的。

栗原:我非常理解。

日高:在俱乐部里,当你听到音乐,情感便会随之而来,但在这部影片中,情况恰恰相反——音乐和声音会随之而来。

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音乐给人的印象完全不同,这取决于它是如何被剪切和使用的。

栗原:相反,电影中的沉默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日高:是的,没错。

有很多让我惊叹的瞬间。

摄影:Kana Tarumi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近乎完美的空间调度

近乎完美的作品,首作展示无与伦比的空间音律节奏感。

空间调度上,开头抓猫与蜷缩身体的并置即展示技巧,后面更是出现多处与灯光的结合,例如被吓到掉下的油灯正好照出双男主对话的影子,黑男主与妈妈走到黑暗处讨论未来,以及足以代表全片的庆祝场景灯从晃动到稳定再到微小晃动,日本这个社会由于不停的自然灾害也总是在骇人的稳定中有变化发生;其他场景剪辑点也总是在寻找空间中物体的联系,所谓现实的流动就是在连贯视角变化中带出。

音效上,双男主推着音响从音响声关掉后嘈杂的街道声逐渐浮出和被盯上的困境对应。

在拍摄两人情愫上,音乐室拖把戏逼入角落的长镜头以及开头结尾处天桥分离的场景将暧昧不舍拍到触碰每个观众的青春回忆。

更多文本上,近未来学生与监控的对抗更多放在了逃避和调戏上,或许可以设计一些反向利用的情节。

整体的后现代讨论的可能变革让位于了青春成长的主题。

不过期待bigname的善或许真的是大多数出路。

东京是一个五十年前可以让人想象现在,现在又可以让人想象未来的地方。

感叹这个故事也许本来可以发生在香港。

 7 ) 专访 | 空音央分享《圆满结局》台前幕后事 书写创伤社会中动人情谊

(访问时间为2024年11月8日)《圆满结局》(Happyend,港译:青春末世物语)是空音央(Neo Sora)的首部剧情长片。

电影筹备多年,以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讲述在地震创伤的大背景下,一个社会,一所高中,一众好友,都在经历着变化,这些转变互相交织,谱写出一段残酷、忧伤却也不失希望的末世物语。

《圆满结局》一片于2024年11月参与第21届香港亚洲电影节,空音央专程来港进行映后分享,并在访问中从激发创作的回忆一直聊到了初执导筒的体验,讲述了各式各样的台前幕后故事。

空音央在香港亚洲电影节社会创伤下的身份认同迷惘电影设定在近未来的日本。

在未知的年代里,摄像头似乎控制了社会——扫描脸部即可识别出姓名、年龄、身份、籍贯,观察动作即可判断出优秀或不良并进行奬惩。

与此同时,地震阴影仍在日本挥之不去,灾后陷入创伤的社会开始排外,日本从上至下都对「外来者」充满警惕,这样的现象在历史里循环往复地出现。

Q:《圆满结局》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空音央:灵感来源有很多,部分与我的童年有关。

我在高中时有很多非常亲密的朋友,所以你在电影中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小团体一起去玩的细节,这些都是来自于我自己的经历。

另一部分是与我的大学生活有关。

我一直相信「朋友」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在大学伊始也结交了非常亲密的朋友,但同时,大学时的我变得非常关心政治,尤其是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核事故后,我对世界上存在的结构性的不公义有了很多认知。

当我到美国上大学后,社会上发生了很多事,例如占领华尔街,「Black Lives Matter」事件,特朗普当选总统。

这一系列事情都与我的政治觉醒不谋而合,我和大学里的亲密好友们也都变得越来越「政治化」,也有一些朋友因为政治原因和我渐行渐远,甚至断绝联系。

朋友对我来说很重要,不过社会事件也很重要,所以不得不和一些人疏远,这个过程中充满了震惊、伤心,也改变了我的世界。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情感基础。

我将个人经历与我对发生在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的研究结合,这场地震引发了在东京的一场非常可怕的大屠杀,尤其是针对在日韩国人的屠杀。

当时的日本正在殖民韩半岛,所以有很多韩国劳工在东京,由于对被外来者的怨恨,加上充满种族歧视色彩的谣言,警察、媒体、政府所散播的传言的推动,很多日本公民开始迫害在日韩国人。

这可以说是一场种族灭绝活动,有超过6000个韩国人,甚至包括中国人、残障人士、没有东京口音的日本人被害。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件,但日本官方一直试图掩盖。

对日本殖民历史的分析研究,也奠定了电影故事的基础。

《圆满结局》剧照Q:如何拆解《Happyend》这个戏名?

是「圆满结局」的意思还是「快乐结束」的意思?

空音央:原本的戏名是《地震》(Earthquake),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一定要处理地震的创伤,它主要是以地震作为背景和关键隐喻,所以我决定改戏名。

选择《Happyend》可以说只是因为我喜欢这个词(笑),同时我也觉得「Happy」和「End」这两个单字很能体现这部电影的两面——一方面,这部电影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感觉;另一方面,电影里存在着年轻的活力。

这两面的结合非常贴近电影的情感。

Q:《圆满结局》的许多设定与你的短片作品《一夜爆樽》(Sugar Glass Bottle)相似。

两部作品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可以把《圆满结局》看作是《一夜爆樽》的扩充吗?

空音央:我记得《一夜爆樽》去年有在香港放映,能带着《圆满结局》再次来到香港真的很开心(笑),其实我是先写《圆满结局》的,它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

《一夜爆樽》更像是一个实验性短片,可以把它看作是发生在《圆满结局》故事之前的事。

我采用了和《圆满结局》同样的角色,同样的社会结构,同样的历史背景,那也是我第一次在日本拍非纪录片,让我学到了要如何在日本拍电影,是一次很好的练习。

《一夜爆樽》剧照Q:你提到《圆满结局》是你的第一部「非纪录片」。

你之前拍摄了《坂本龙一:Opus》这部音乐纪录片,现在转向剧情片,你是如何调整拍摄方向的呢?

为何会产生转变?

空音央:其实我从一开始就想拍剧情片,正如我之前所说,《圆满结局》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作品。

拍摄纪录片对我来说更多是因为我碰巧遇上了这个需要纪录的时机,这些巧合就促成了我拍纪录片的机会,但我的目标一直是拍剧情片,所以并不存在「转变」,更多的是「我终于做到了」这种感觉。

我也不知道我是否擅长拍纪录片,也没有特别想过要再拍纪录片,我只会在有必要的情况下才会「纪录」。

Q: 电影中有「地震」、「监控」、「身份」、「友谊」等话题,你是如何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呢?

为什么会选择这些话题/元素作为故事里的重要部分?

空音央:电影有两个主题:「青春」与「政治」。

这个故事可以很简单地描述为「一段因政治分歧而结束的友谊」,但其实这两个主题并不是分开的,它们都是「近未来」这一背景的一部分,联系现实的话就是日本的殖民主义历史。

故事里的很多政治相关,都贯穿于我对日本殖民主义如何成为今天日本种种问题的根源的分析中,包括法西斯主义和仇外心理。

外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监视,移民,抗议等社会现象,实际上都根植于殖民主义,尽管日本现在不再行帝国主义,但这样的结构仍然存在,而这种权力结构和在灾难时,比如地震时,就很容易体现出来,所以就引出了年轻人要如何在这样的社会上生存,友谊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延续等问题。

每一个人,包括电影主角Kou和Yuta都是日本殖民主义历史的「产物」,大家在年轻时或许没有完全意识到当前的经历是如何与国家历史上的暴力紧密相连的,这也正是我想要探讨的问题。

整部电影的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将各种话题编织在一起并不困难。

《圆满结局》剧照Q:主角Kou是未归化的韩籍日本人,家里经营韩国料理店,店面被人涂上「非国民」的字样。

在Kou和母亲同时出现场景里,两人不讲作为母语的韩文,而是一直在讲日文。

为什么会这样设定呢?

空音央:在日本有许多拥有韩国身份的人,有一些人是在二战前从韩国来到日本的,当时日本正在殖民朝鲜半岛,有些人是在战后不久来到日本的,有些人是最近才来的,每个人的身份都各不相同。

一些在日韩国人还是家族在四代之前就来日本了,他们完全不会说韩语,但仍持有韩国护照,并没有入籍成为日本公民,当然也有许多在日韩国人会入日本籍。

这实际上取决于你自己家庭的选择。

至于Kou的家庭,我们从饰演Kou母亲的PUSHIM身上借鉴了一些设定。

PUSHIM是一个雷鬼歌手,还是第三代在日韩国人,她仍保留着韩国公民身份,没有入籍日本,这也是因为她想保持自己的「身份」,但她不会说韩语。

在塑造电影中的Kou家庭时我们参考了她的背景。

当然有些在日韩国人也会说很流利的韩语,还会把孩子送去韩国学校,或者朝鲜学校。

日本的韩国学校和朝鲜学校之间也存在区别,其中的身份认同也不一样,相当复杂,要追溯这一点很困难。

有趣的是,饰演Kou的日高由起刀本身也有部分韩国血统,但他是直到大约两年前才知道自己是韩国人。

是的,在日本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韩国身份,他们也很大程度上融入了日本身份。

《圆满结局》的一个最重要的论点就是「日本身份并不存在」,它根本就是一个幻觉,实际上并不存在可以定义日本人的东西。

《圆满结局》剧照城市与电影的互动《圆满结局》中出现多个对后巷、楼宇、立交桥等城市景观的特写,电影海报上出现的天桥更是见证着主角团体的相聚与分离。

如此画面结构令不少观众表示想起许多以城市为主要舞台的亚洲电影,尤其是台湾电影,而空音央也在过往的访问中表示自己是杨德昌的超级影迷。

和许多都市剧情片一样,《圆满结局》有着相当吸引人的配乐,有观众表示部分音乐让自己想起了空音央的父亲——坂本龙一,不过他在2024年平遥国际影展的访问中坦言父亲对《圆满结局》的音乐没有太多影响。

Q :你曾说过《圆满结局》有受到台湾电影的影响,能分享一下台湾新浪潮电影是如何启发你的创作吗?

空音央:我很喜欢台湾电影,台湾新浪潮电影的都市景观很吸引我。

我认为都市景观有时和人物一样重要,景观有时会体现人物内心的情感。

我一直对景观很感兴趣,拍照时我总是在拍风景,观看把人和风景放在一起的画面所需的距离,就是我与世界的距离,台湾新浪潮电影里的手法就让我产生了共鸣。

《圆满结局》同样是关于人物的电影,虽然它的历史背景是虚构的,是尚未发生但也许未来会发生的,但我希望平衡电影里人物与社会历史时刻的联系。

我觉得台湾新浪潮作品,尤其是杨德昌的作品,真的很好地捕捉了社会体系和结构。

我也很喜欢侯孝贤,《悲情城市》很好看。

Q:《圆满结局》的故事发生在近未来的东京,但拍摄是在神户和大阪完成。

我在网上看到了电影的神户「打卡地图」,为什么会选择在神户拍摄呢?

空音央:最初的计划在东京拍摄,因为这部电影的灵感来源于关东大地震,屠杀事件主要发生在东京的东部。

但是在东京拍电影非常困难,各项基础设施、规则有时并不那么友好——这也是我在拍《一夜爆樽》时获得的经验,因此我和制片人Aiko开始考虑在其它城市拍摄的可能性。

神户的电影委员会非常好,他们很欢迎电影制作者,且会很热心地提供帮助。

神户在1995年也经历了一场极具毁灭性的地震,所以我觉得它也是一个明白地震创伤的城市。

另一方面,神户一直非常多元化,它是一个港口城市,因此它早期就真的接受到了很多外国文化,在神户时可以感受到这种多元是自然而然的,这也和电影主题有关联。

神户的风景也非常棒,唯一的问题是很容易拍到山川和海洋,所以在拍摄时我们还要想办法避免穿帮,除此之外,神户真的是一个很棒,很适合拍电影的城市。

空音央与《圆满结局》神户地图Q:电影的配乐非常突出,音乐的编排、风格是是如何决定的?

空音央:电影中有两层音乐,一层是角色们在听的音乐,另一层是电影的配乐。

关于角色们在听的音乐,我只是单纯考虑他们会听什么。

我想象在未来,音乐会根据你当时的心情自动生成,所以人们不再以传统方式聆听音乐,在这样的设定下,几个角色就像叛逆者,他们靠自己挖掘音乐,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乐器行老板会对Yuta说「哦,你是DJ啊,这已经很少见了」,因为在未来大家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热衷于靠自己寻找音乐,这也是为什么Yuta在电影中说自己只听过去的音乐,因为他不相信会有任何新东西诞生,这也与Kou对生活的看法相对应,但Kou更加开放一些,他会期待新事物的出现。

电影配乐Lia Ouyang Rusli创作的。

Lia有艺术家的一面,也有很电子乐的一面,无论哪一面都很出色。

电影配乐上更多是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也有部分是受到电子音乐的影响,我认为Lia是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的完美人选。

此外,我们是以一种回忆高中生活的视角制作电影,所以在制作音乐时也放了一些怀旧的感觉进去。

《圆满结局》剧照朋友,我爱你除了对日本社会的发问外,电影中的情感描绘也令不少观众动容。

由Yuta、Kou、Ming、Ata、Tomu组成的五人团体贯穿故事始末,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刺头」,而从他们身上迸发出的叛逆、勇敢也是压抑社会里尤为珍贵的光亮。

五人组为电影贡献了不少笑位,其中不乏出乎意料的设计,令故事走出了传统的「青春疼痛」模式。

空音央启用了多位新人出演电影,五人主角团体中,除饰演Ata的林裕太外都是非职业演员,两位主角栗原飒人(饰演Yuta)、日高由起刀(饰演Kou)皆为新人模特,饰演Ming的彭泽萱(Shina Peng)为摄影师,饰演Tomu的Arazi曾任模特。

因戏结缘的他们还将小团体的情谊延续到了戏外——Shina Peng在电影拍摄期间便为日高由起刀和栗原飒人拍摄了双人广告片,此外还拍摄了大量幕后照片,日高由起刀曾上载和栗原飒人一起行山的合照······访问当日恰逢Shina在东京举办的摄影展开幕,几位「好同学」也前去支持,Shina的Instagram story里记录下了她逗弄日高由起刀的瞬间。

Shina拍的日高和栗原Q:许多观众表示Yuta和Kou之间的浪漫情感很动人,设计两人的互动时有没有什么参考?

空音央: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兄弟情(笑),至于Yuta和Kou的关系,它更像是一种很古老的三角关系模式。

Yuta和Kou之间确实存在着浪漫关系,他们深爱彼此,然后是「第三者」Fumi,她出现在Kou需要以不同视角认识世界的时机。

出于政治原因, Yuta无法给Kou带来他在这个时机需要的的情感和话语,这让他们的关系开始紧张,此时Fumi出现了。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三角关系,而我认为在浪漫关系中,包括在一些爱情片中,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实际上,我认为最浪漫的事情是意识到有人能比其他人更深刻地了解你,无论是通过浪漫的、政治的还是友谊的方式。

我将这样的结构应用到对Yuta和Kou的关系描绘中,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一种相当模糊的关系,因为模糊所以美丽。

不过这些并不一定与我的个人经历直接相关。

我过去确实有过这样的友谊,我几乎每天都和某人在一起,然后他们开始和别人约会,或是突然间消失了,然后我就会想「他们去哪了?

」不过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并没有特别从自己的生活中汲取灵感,但我在生活中确实以相当突然的方式意识到了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Q:电影的结局有些戛然而止,银幕外的大家是否想象过Yuta和Kou的未来会如何?

空音央:实际上电影最后还有一场戏,但被剪掉了。

是关于Yuta去找公寓的戏。

可以说,我一直在想他们之间的未来,因为我制作这部电影时的一个想法就是,把拍摄的所有内容都想象成是Yuta和Kou从未来、甚至更远的未来回忆他们的高中生活。

所以我一直在想象他们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也就是30岁时会有怎样的想法,会如何回忆高中时期,在制作电影时我们也以此为参考决定摄影角度、拍摄距离、背景音乐等各方面东西。

我们并没有考虑具体的未来,但他们的未来可以说是已经被融入了这部电影中。

有趣的是,在制作电影时,演员们也在构思故事,所以大概《圆满结局》的故事还有很多发展空间(笑)。

几个演员真的很喜欢他们的角色,他们也喜欢和大家在一起。

他们有幻想过Kou大学毕业后回到日本会是什么样子,既然这样那就交给他们来决定吧,如果他们还会继续幻想下去的话。

《圆满结局》剧照Q: 电影的五位主角,有四位是非职业演员,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空音央:我们没有计划一定要选用非专业演员,只是在试镜时考虑任何可能适合角色的人。

完成选角后,我们恰好发现有四位是非专业演员,但他们确实是最适合角色的人,他们的试镜演出也很棒。

我们选角时凭直觉,试镜的过程就像是在钓鱼,我和制片人Aiko、Albert在那坐着,期待着一个决定性时刻的来临,就是那种演员走进来时就让我们感受到「他就是这个人」的时刻。

在我们做出决定之后,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以前从未演过戏,那没关系,因为他们确实在各方面与他们即将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共鸣。

Q:在拍摄过程中如何执导演员?

大家有产生什么有趣的互动吗?

空音央:在拍摄前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大概是在拍摄前两个月,我们开始进行在线研讨会,让大家能更好地认识彼此,在拍摄前一个月,我们聚集在东京进行面对面的研讨会,围绕肌肤接触,拥抱等动作展开练习,让大家能很舒服地靠近对方。

这些研讨会成为了让演员们可以经常见面的机会,他们每周见面两到三次,研讨会结束后我通常直接回家,但他们会一起去吃晚餐,于是他们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了好朋友。

在正式开镜的前几天,我们还一起去了取景地。

我觉得那段经历真的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他们就好像一起去上学,或是一起去露营一样。

在第一次开拍时,他们已经给我一种认识多年的朋友的感觉了。

五个演员在这之前都互相不认识,神奇的是,他们彼此真的相处得很好。

我还要告诉你一件事,在拍摄过程中,饰演Yuta的栗原飒人和饰演Kou的日高由起刀成了真正的密友,他们现在住在一起,是合租室友,他们还一起去徒步旅行,真的非常可爱。

如果你去看他们的Instagram,你会感到很幸福(笑)。

其实我并没有做太多表演指导,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友谊都是真实的,我也认为他们的演出很成功。

这么看来,《圆满结局》也是一部纪录片了。

《圆满结局》片场(原文刊于橙新闻文化版:https://www.orangenews.hk/film/1252987/?utm_source=newscopy&utm_medium=referral)

 8 ) 栗原飒人 × 日高由起刀 双男主对谈(1) | 首次以高中生身份主演,讨论“对未来的预感”

本文来自nippon.com的采访:'映画『HAPPYEND』:高校生役で主演デビュー、栗原颯人と日高由起刀が語り合う「未来への予感」',https://www.nippon.com/ja/japan-topics/c030291/禁止未授权二传二改。

空音央导演的首部长篇电影《圆满结局》正在上映中。

虽然是描写即将毕业的高中生之间友情的“校园故事”,其背景描绘了未来社会即将大地震逼近的不安、以治安为名的监视强化、社会分裂和多文化共生等,是具有一部全新感觉的影片。

我们采访了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却首次登上银幕的主演栗原飒人和日高由起刀。

《圆满结局》是曾执导过坂本龙一音乐纪录片《坂本龙一:杰作》的导演空音央首次尝试拍摄的长篇电影。

他亲自撰写了剧本,并选择了离现在不远的近未来日本作为故事背景。

电影《圆满结局》的故事发生在不久的近未来的日本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地震每天都在发生,人们害怕大城市发生大地震的那一天成为现实。

政府利用人们的焦虑情绪推动宪法修正案中的 “紧急状态条款”,公众舆论分为反对派和支持派。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气氛笼罩下,警方加强了安全措施。

他们对个人数据进行了管理,并引入了通过面部识别即时识别身份的技术。

警方介入了一场CLUB DJ 活动,并搜查了随身物品。

警官的终端能够瞬间查明身份。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故事的主人公Yuta和Kou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两名高中生。

他们是音乐研究社团的五个好朋友,通过参加DJ活动和半夜溜进社团活动室播放音乐来享受高中仅剩的时光。

演员和模特之间的差异饰演Yuta和Kou的是首次出演电影的栗原飒人和日高由起刀。

两人都在模特生涯开始2个月的时候参加了试镜,并决定出演本作。

两人在此之前都没有表演经验。

参加DJ活动的Yuta(栗原飒人)和 Kou(日高由起刀)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日高:我以前甚至没有参加过模特试镜,处于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的状态,但现场的导演和制片人都非常热情。

栗原: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拿到剧本。

但导演音央先生为我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工作氛围,让我能够不那么紧张,带着一种 “让我们尽情享受吧 ”的感觉来工作。

演完之后,也有关于角色的想法和自己过去的轶事一起聊天的时间。

栗原飒阿(Hayato Kurihara),1999 年出生于新泻。

活跃于模特界。

出演过广告和MV。

特长是拳击和乒乓球。

栗原飒人饰演的Yuta,在富裕的家庭中长大。

Yuta的母亲经常去国外出差,客厅成了他和朋友们的绝佳聚会场所。

栗原:Yuta这个角色与我自己的境遇和性格很相似。

单亲家庭,热爱音乐,调皮捣蛋。

我在高中也花了很多时间傻傻地和朋友们玩耍。

日高:对我来说,高中就像是只为田径比赛而上学。

校规很严格,禁止使用手机。

最让我不理解的是不能挽起袖子什么的(笑)。

我觉得我应该更享受高中生活,所以这次能做一些类似'高中、青春'的事情,我觉得很快乐。

日高由起刀(Yukito Hidaka)于 2003 年出生于大阪。

精通韩语,作为模特活跃于日本和韩国。

特长是田径。

--当你听说你要扮演一个高中生时,你有什么想法?

日高:我当时才毕业不到半年,与其说是怀念,还不如说是保持原来的自己。

栗原:对我来说,已经过去五年了,所以我就想,“高中生 ......?

”(笑)。

我有些许的不安,但我想内心可能没有多大变化。

日高:确实如此。

栗原:喂(笑)。

不,我在想我现在这样是不是很好,但我也意识到我和角色之间的年龄差距,所以我必须表现出他天真无邪、青春期的一面,比如他笑的样子和他的天真。

--这与模特工作有何不同?

栗原:即使没有摄像机,我也需要一直思考。

模特只需要专注于镜头前的时间,但做演员除了模特那些瞬间的事情外,还需要很多时间去思考,我个人觉得这很有趣。

对我来说,思考剧本中的角色和所传递的信息也是一次很好的经历。

Yuta 和 Kou 自幼相识,就读于同一所高中。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监控社会的恐怖之处,以及无法直言不讳。

日高由起刀饰演的Kou来自一个在日本的韩国人家庭。

他的母亲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寄希望于儿子能获得奖学金上大学。

日高:我的祖母是韩国人。

她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我父母不久前才告诉我这件事。

也许他们有自己的顾虑吧。

但再次觉得这还是我必须知道的事情。

当我扮演一个在日韩国人的角色时,导演说 “我们一起学习吧”,所以我学到了很多表演之外的东西。

我学到了不能对过去的事实视而不见,比如关东大地震后发生的对朝鲜人的屠杀。

一天早上,在 Yuta 和 Kou 就读的高中里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

佐野史郎饰演的长井是一位对学生和教师盛气凌人的校长。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在Yuta和Kou就读的高中,有不少外国血统家庭的学生。

这在日本的某些地方已经成为现实。

故事讲述了在一次校园事件后,校长引进了人工智能监控系统,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以 “安全 ”为由对该系统表示欢迎,这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人工智能监控系统,如果监控摄像头发现违规行为,学生将被扣分。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在现实社会中,监控摄像头无处不在,威胁着自由和隐私。

栗原:我担心我们的社会会越来越受到监视,这很可怕,我不希望失去自由,社交网络也是如此,一直意识到有人在看,生活的压力就会不断累积。

日高:当你从事这类工作时,你会更加在意别人的看法。

我觉得有时别人会说很多话,所以我必须尽量不去在意,但我觉得这很难。

Kou与参加示威的Fumi(祷云母,左)关系逐渐亲近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这个世界中有“紧急事态条款”,学校里的监控系统也限制着人们的行为,Kou开始意识到发声的重要性。

然而,Yuta仍然一如既往沉迷于他的音乐,只会开玩笑。

Kou对Yuta拒绝面对现实的态度感到恼火,两个青梅竹马的朋友之间开始产生了微妙的距离。

开始产生分歧的Kou(左)和Yuta(右)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在日本,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关心政治,艺人也很难投身政治。

两位对此有何看法?

日高:好难啊......如果我认为某件事是错的,我就想说它是错的,但如果不是让我很在意的事,我就觉得不必说。

把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留在心里是很重要的。

在各种情况下,你有必要说点什么,也有不必说的情况。

迄今为止,我几乎没有必须诉说什么的情况,所以不实际体验一下是不会明白的。

栗原: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名人发表政治言论,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不过,说出自己的想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作为支撑的后盾,就可能会造成误解。

只要我注意自己的发声方式,事情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音乐研究部的伙伴们 © 2024 Music Research Club LLC我们的未来今年,《圆满结局》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地平线单元,在9月2日的全球首映式上,1400 个座位的门票一发售就几乎售罄,放映结束后的几分钟内,掌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

--在第一次出演的电影中担任主角,并入围了威尼斯。

你们走了红毯吗?

日高:不,红地毯是明星(主竞赛部分)走过的地方。

对于地平线单元来说,就是走在去剧院的路上,就好像在说:'啊,这是红色的'(笑)。

现场的热情令人难以置信。

栗原:很遗憾,由于日程安排的原因,我没能赶上参加世界首映式。

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视频影,但现场座无虚席的场面令人难以置信。

我非常感动。

--这很棒,不是吗日高:真的太棒了,我们。

栗原:哈哈哈....

--你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演员栗原:演这个角色的人很好啊,我想成为这样的演员。

日高:我想成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员,让看到的人都有共同的、深刻的印象。

我想在努力的同时,也不忘感谢身边的人,是他们让我首次出演就是这么好的电影。

栗原:你可不能忘了这一点。

日高:请大家多多期待!

请继续关注我!

栗原:为了不变成天狗 (てんぐ) ,我也会努力的(笑)。

摄影:花井智子取材・文章:松本卓也(ニッポンドットコム) 转载请注明出处。

 9 ) 专访空音央:我希望每个角色都像电影中和电影之外存在的真实的人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在去年十月采访于伦敦电影节) Y: Kid YS:空音央 Y:嗨,空先生,祝贺你完成了令人着迷的长片首作《Happyend》。

我想要进行这次采访的初衷不是以坂本龙一的儿子,而是以空音央的身份介绍你。

S: 万分感谢。

Y: 首先,我想从你对景观图像(landscape images)的敏锐见解开始。

尤其是那些建筑镜头,它们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

你能分享一下你是如何创造这种感觉的,是否有参考当代艺术,电影或艺术图片?

S:我一直对景观很感兴趣,我拍了很多照片,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会做一些街头摄影,但更多的时候,街头摄影中的城市景观比人物更多。

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理由为何会这样,我的兴趣总是倾向于那种场景,我的眼睛总是被吸引到那种地方。

但对我来说,有一件事特别吸引我,那就是人类形象和他们所居住/身处的巨大规模的景观与空间的并置非常令人着迷。

我一直被结构性电影所吸引,这种电影也以景观为主要拍摄对象。

举个例子,詹姆斯·班宁(《静态自杀》) 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电影导演。

当然,他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但像足立正生这样的导演有他们自己的景观理论,称为“都市风景理论”,这实际上探讨了城市中心往往是资本和帝国的所在地,而这些城市资源是如何从更偏远的地区被提取出来的。

这些提取的图像和工件通常在景观中表现出来。

这些事情一直吸引着我,但对我来说,我想我一直生活在城市中心,我在纽约长大,后来在东京也呆了很长时间。

每当我旅行时,我也是比如到伦敦或其他城市。

我逐渐注意到,一旦你习惯了如何在一个城市化的环境中探索,尤其是一个新自由主义的城市,许多景观和基础设施实际上是相似的。

这种相似性让我创作了一些摄影和雕塑作品,我将这些城市景观的照片拼贴成一座大城市,有一件作品就是关于“大都会”的,它基本上展现这些经济结构和城市结构如何融为一体,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大都会”。

即使你不懂某种语言,你也能很容易地在这些城市中导航。

所以,城市空间在不同的城市中心之间逐渐趋同这一点一直吸引着我。

但与此相关的是,私有化空间也随之而来,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暴力的威胁,尤其是在这些新自由主义城市中。

所以,我一直在注意到监控的方面。

但同时在许多地方,尤其是东京,几乎没有公共空间了。

Y:当你提到公共空间时,我想起了贾樟柯关于公共空间的短片。

我想特别强调这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闪烁的红光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镜头,让我想起了路易斯·帕蒂诺的《播星者》,这部短片同样以想象中的未来东京为背景。

你能具体谈谈你是如何设计电影中的第一个镜头的,以及你通过它想表达什么?

S:我一直注意到东京的红灯,任何有高楼大厦的城市都有这种红灯。

对我来说,红灯总是感觉有点不祥。

它让我想起《风之谷》中巨大的王虫,但同时它又有某种美丽的星辰感。

我一直将这个画面留在脑海中,这就是我想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的原因,我也想把它作为一个贯穿整个故事的主题。

Y:对我来说,直到现在这仍然很震撼。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剧情。

在这部电影中有两种反叛形式。

一种是音乐,另一种是抗议。

你是如何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S:嗯,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尤其是电子音乐和夜店音乐,与抗议本身已经紧密相连。

所以,在影片中,我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 Yuta 和 Kou 之间的对立。

Yuta 代表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一种虚无主义的追求,只想寻欢作乐,蜷缩在自己的空间里,只与亲密的朋友在一起。

另一方面,Kou 代表抗议,这几乎代表了对未来的希望,希望有些事情可以改变。

所以,这就像虚无主义的对立面。

更多的是,你需要对未来仍会有一些变化抱有希望,才能建立起为之奋斗的意志。

所以,我把它设定为这种对立的两面,但本质上,它们其实是一体的。

当然,它们是不一样的。

但是如果你去很多有夜店文化或抗议文化的城市,你会发现,两者往往融为一体。

在日本,尤其是东京,有一个叫做抗议蹦迪(protest rave)的团体,他们在像涩谷这样的公共场所举办蹦迪活动,以抗议某些议题。

例如,现在,我非常专注于为巴勒斯坦和加沙抗议,而他们一直在举办许多此类活动,旨在吸引年轻人,然后提高他们的意识,并通过蹦迪音乐与参加抗议的人建立一种合一。

所以,我认为音乐,尤其是 Techno,与蹦迪、抗议和政治之间实际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从本质上讲,Techno 的历史与政治结构紧密交织在一起,对吧?

Techno 诞生于底特律,当时底特律以汽车工业而闻名,而汽车工业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中心。

但当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开始崩溃,引发白人逃离底特律时,这些工业中心就空无一人,经济陷入停滞。

为了自娱自乐,为了让彼此跳舞,底特律的黑人居民在这些空荡荡的工厂里创作了 Techno,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直接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音乐寻求解放。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在意识形态上更类似于无政府主义,因为他们所做的只是为自己创造一些东西,而实际上,你知道,如果你参与抗议活动,这从根本上意味着你要求当权者做出改变,如果他们不改变,那么你就会受到来自暴力的幽灵的威胁或经历一场可能导致暴力日益壮大的运动。

所以,这也许有点无政府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前者是直接行动。

但在我的电影中,这实际上是一种讽刺性的距离,为了保护自己,这是 Yuta 的立场,而 Kou 的立场是改变的愿望和意愿,马克·费舍尔会描述这是就像救世主的希望。

Kou 有这种救世主的希望,而 Yuta 则直面这种虚无主义的距离,这是一种讽刺性的距离。

我认为从根本上说,它们应该结合在一起,它们可以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我在电影结尾处呈现的愿望,即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毕竟不是分开的。

它们可以同时完成或同时追求。

Y:说到Yuta和Kou之间的关系,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非常特别。

你认为他们的关系是否隐藏了某种酷儿身份?

S: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想要的任何方式去解读。

我并没有刻意去描绘某种酷儿式恋情。

我就是我自己。

我认为有一种说法是,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酷儿,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可能都是酷儿,但作为这些个人的角色和我自己作为政治存在所宣称的身份,我没必要特意去这么想。

但我确实认为友谊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酷儿的关系,因为它摆脱了这些社会定义的关系的界限。

这些关系通常是性生产或家庭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单位有关。

友谊呢,就有点像存在于这些事物的界限之外。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酷儿关系,但它是通过友谊的视角来呈现的,其中也包含着爱,不一定像一个对自己的酷儿身份非常自豪的人那样对自己的酷儿关系的形式产生好感,但我认为说这是一种酷儿关系是非常公平的。

Y:电影中有很多非职业演员。

你能多谈一谈你是如何与他们合作的吗?

是否有即兴表演?

S:没有太多即兴表演。

但当我完成演员选拔后,我意识到五位主要演员中有四位是非职业演员。

我一直都觉得在拍摄前没有必要进行排练,但我确实需要工作坊式的排练,让这些非职业演员熟悉表演的感觉,同时让我确保能够以我想要的方式引导他们表演。

也许你读过我的一些访谈,我曾向滨口龙介请教,因为他在《欢乐时光》中成功指导了很多非职业演员。

他非常慷慨地给了我两个小时的建议,而他给我最重要的建议就是要分享我的目标,告诉所有演员我们是在一起创作这个作品。

因为最重要的是让所有演员在镜头前尽可能感到舒适,因为任何程度的紧张都会阻止人们在镜头前自由发挥。

我和他们一起做这件事更容易,因为很多主角实际上是模特,所以他们实际上很习惯镜头对准他们。

事实上,他们在那种情况下表现出色。

所以,这很简单,但无论如何,我们做了很多研讨会。

我延续桑福德·迈斯纳 (Sanford Meisner) 指导演员的方法论,我真的认为迈斯纳方法可以与滨口告诉我的方法相一致,也可以与我能够选的演员相一致,因为他们已经与角色非常相似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迈斯纳表演背后的哲学是在这些想象的情况下对自己诚实。

所以,我们确实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然后真正重要的是让演员进入这种专注状态,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与场景中的另一个人保持联系,并非常专注于对方的行为,这样他们才能像自己一样做出反应。

话虽如此,他们仍然需要记住对话,还需要配合镜头做出动作,这些事情肯定是要记住的,但如何笑或不笑,或者如何说某些台词,诸如此类的事情,我肯定只是把事情留给他们自己决定。

如果不行,如果有什么不顺利的话,那么我会调整环境,调整他们所处的情况,让场景效果更好一点。

但在很大程度上,就像我在Q&A环节说的,这就像孩子们自己在创造他们完全独特的关系。

所以,我不需要太努力让他们感觉像是真正的朋友,因为到我们拍摄的时候,他们真的就是朋友了。

Y:延续之前的话题,作为一名多语种导演,你塑造的这些孩子与你本人很相似。

所以,我想知道,你如何利用自己的经验塑造这些角色,尤其是他们如何在这个军国主义日本中认识自己的身份?

S: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与我相似。

我的意思是,我借鉴了自己的经验,但我认为我非常努力地确保这些角色都不是现实世界中任何人的反射,他们需要成为自己独特的自我。

这个想法的最初种子来自我自己的个人经历,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剧本创作,然后与演员合作,我们试图将角色塑造成完全有血有肉的人。

所以,我不一定认为他们和我一样,我希望他们感觉就像电影中和电影之外存在的真实的人。

(关于第二个问题)这与日本民族认同的构成息息相关,因为我认为这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无法定义的概念。

我认为很多日本人混淆了日本的民族认同,包括种族、国籍、公民身份、语言和文化。

没有日本人能够定义日本人是什么。

唯一可以定义的东西可能与公民身份有关,这是一个法律定义。

例如,Ming的角色是台湾人。

她的角色是日本公民,因为她已经入籍。

但如果你不知道Ming到底是谁,也许你会认为她像一个日本角色,但实际上她的身份是台湾日本人,一个在日台湾人,这源于日本和台湾的关系以及日本和台湾的殖民历史。

再比如,Tom,他的角色是双重国籍,所以他可以很容易地移居美国。

他是黑人日本人,对吧?

所以,根据公民身份,他也被认为是日本人和美国人。

目前的日本自卫队不允许任何非日本公民加入。

即使你最终归入了籍并加入自卫队或警察部队,我认为内部也存在一些针对被视为外国人的无言的歧视,我从真正试图加入那里的人那里听说过;我从前也听前警察说过内部存在种族主义或招聘歧视。

我认为 Kou 的角色对这些动态非常有自我意识。

虽然他不一定完全有能力表达他已经知道的事情,但在 Fumi 角色的引导下,他开始有了一种感觉。

我想我试图描绘的是一个人生命中的这一刻,所有这些事情你都知道是生活的事实,但你无法完全表达它并认识到它。

你开始意识到它们,开始认出它们,但你仍然没有语言来表达,尤其是对你的朋友。

而 Yuta 是一个对这些事情仍然相当无意识和不了解的角色,这就是导致这两个角色之间产生裂缝的原因。

我认为这就是我试图描绘的动态。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回应,日本的军国主义色彩很浓。

它试图扩大其军事能力。

因为之前,它只有一支自卫队,但他们一直在不民主地通过许多法律来扩大其军事能力。

Y: 在Q&A环节,您将即将到来的地震描述为种族主义的武器。

就我个人而言,这与新冠疫情时期息息有关,尤其是监控功能也会导致种族主义。

所以,我想知道新冠疫情是否影响了写作过程,既然您花了 7 年时间才完成?

S:不,新冠疫情并没有真正影响它,剧本早就到位了,(你看到的)与疫情之前的内容非常相似。

所以,新冠疫情真正证实了我的想法是对的。

我认为这些危机和灾难时刻,无论是疾病、地震还是战争,总是被用作加强控制的理由。

每当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时刻来增加权力时,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时刻来增加权力。

所以,灾难往往会造成权力真空,无论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还是地震期间。

对于地震来说,我认为情况更是如此。

但是,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比如地震发生时,它确实会造成组织和权力的突然真空,而这些真空总会被当时最有组织的人填补。

而这往往可能是政府,但如果政府不做出反应,也可能是社区中的互助网络。

甚至可能是这些种族主义的治安维护者。

不幸的是,在日本,许多现有的组织和权力网络最终都变成了种族主义组织。

例如,在一次台风期间,东京发生了一件事,没有日本国籍的人被禁止进入这些避难所。

这是世界上最种族主义的事情,因为台风不在乎你是否有国籍。

我想说的是,这就是为什么在平时组织这些以反种族主义为基础的社区和互助网络很重要,这样在危机的时刻,你就可以依靠它们来真正地互相帮助。

Y:最后一个问题,虽然这部电影设定在不远的未来,但它讲述了一件可发生了很多次的事情,尤其像是 1970 年代的日本学生运动,或者是法国新浪潮,就像我之前告诉你的《台风俱乐部》或《中国姑娘》。

然而,这种时代精神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被讲述过了,尤其是近 10 年。

你认为为什么在日本以现代意义重新讲述这种叙事很重要?

S: 我认为它一直存在,它确实主导了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文化叙事,但我要说的是它从未消失过。

所以,我一直想反驳那些认为日本突然变得如此不关心政治的刻板印象。

因为如果你去寻找它,你会发现它并没有消失,就像几年前上映的一部很棒的电影《月夜釜合战》一样,它非常政治化。

同时总是有非常政治化的纪录片。

所以,我绝对不会认为自己是把时代精神带回的人,但《happyend》恰好是一个相对较高的预算。

这是一部独立电影,但对于标准的日本电影来说,它的预算已经相当高了,因此它被看作是一种复兴。

但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去用影像寻找像这样的人。

艺术家们一直在为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而斗争,比如反种族主义。

这一直存在。

但对我个人来说,重要的是,因为虽然我受到了60年代和70年代文化运动的很大影响,但我亲身经历的是2010s的政治时代。

这包括了日本的反核运动,也包括占领华尔街、黑人的命也是命和巴勒斯坦运动。

这是2010s的一个持续因素。

我更是响应这一时期,而不是简单地从60年代或70年代的精神中汲取灵感。

对我来说,我真正回应的是2010s的精神。

 10 ) 栗原飒人 × 日高由起刀 双男主对谈(3) | 对服装着迷的模特 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演员的瞬间

本文来自fashionsnap的采访:栗原颯人 × 日高由起刀 服を魅せるモデルが、人を描く役者になる瞬間,https://www.fashionsnap.com/article/happyend-shooting/?continueFlag=d8d98e14f40ab433ee0a6c4dadec8a16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 changsu两位形象性格开朗活泼的好青年,他们戴着有相同的吊饰的项链出现在片场,项链上,是巴黎的一位共同朋友送的礼物。

栗原飒人和日高由起刀同时开始了他们的模特生涯,两人因偶然出演同一部电影作品而开始演艺事业,同时实现了银幕出道。

他们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圆满结局》在第8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正式展出,,他们也因此踏上了威尼斯的土地。

作为模特和演员,他们又有怎样纯净而锐利的眼神呢?

栗原(左)与日高(右) 栗原飒人(左)1999 年 12 月 29 日出生于日本新泻。

他是一名模特,活跃在广告和音乐视频中。

他擅长拳击和乒乓球。

日高由起刀(右)2003 年 9 月 30 日出生于大阪。

精通韩语,在日本和韩国2个据点间担任模特。

特长是田径。

栗原(左)与日高(右)

栗原(左)与日高(右)【工作】--开始做模特的契机是什么?

栗原:我最初是在家乡当地的一所时尚专门学校(でファッションの専門学校)读书。

想以适合自己的方式从事与服装相关的工作,对在人前露脸的工作也很感兴趣,所以我以成为模特为目标来到了东京。

此外,我还隐约渴望成为一名能够表现自我的演员。

日高:我在初中和高中一直进行田径运动,后来上了大学,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很难专心从事田径运动。

我原本对模特工作抱有兴趣,所以我放弃了田径,向事务所应征。

--你觉得 “演员”和 “模特”有什么不同?

栗原:在模特行业很少有电影拍摄,但基本上还是照片拍摄,所以在试映中看到隔着画面说话的自己时,有种“被看到了”的羞耻感。

模特只被看到外表,我认为这与衣服的外在效果有关,但演员被看到的是内在。

我觉得好像一切都被看穿了。

日高:模特始终是为了让衣服看起来更好看,以当一个好模特为目标。

但演员关注的是我们自己,所以真的很不一样。

--作为一名演员 ,你觉得最有趣的是什么?

日高:因为我才刚刚开始,所以当周围的人欣赏、赞赏我所满意的东西时,比如当导演脑海中的形象与我所表达的瞬间相吻合时,我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当影片上映时,我的感觉可能又会根据观众的反响而改变。

栗原:如果让我说出影片中的一个场景,那就是我和渡边真纪子(饰演Yuta母亲的演员)一起散步的场景。

我在演戏的时候,觉得真纪子真的就像我的母亲一样,我有一种自己变成了Yuta的感觉。

在结束这个镜头的那一刻,我哭得很伤心。

我觉得这与我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有些重合,我为自己没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感到有些沮丧,但当时我心里想 “我想更多地尝试做一名演员,我想彻底研究表演”。

【友情】--说说你们对彼此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

栗原:我们年龄相差四岁,我觉得对于这一世代的人来说,四岁是个不小的年龄,但从一开始我就觉得我们“彼此拥有相同的东西”。

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我们自然而然地缩短了距离,就更亲近了。

日高:虽然他比我年长,但我平时和年长的人交流的机会也很多,所以我并没有感到特别的 “距离感”。

在我的印象中,他和我有不一样的地方,他是个很酷的人,包括他的长相。

--在拍摄过程中,你们饰演了 “青梅竹马和最好的朋友”的角色,实际上在这期间,你们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在个人生活中,什么时候会对其他人产生 “我想和这个人成为朋友 ”的感觉?

栗原:我想是 “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内在 ”的时候吧。

我认为,做朋友不仅仅是一起玩乐,更重要的是要相互了解,彼此相伴。

日高:我容易被那些拥有我所没有的东西的人吸引,所以我认为当我首先对他们产生兴趣并与他们深入交往时,他们看到了我的弱点,那样我们就是朋友了。

同时,我也更加了解了飒人的日常行为和他对工作的想法,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栗原:就我们的角色而言,我们对情感的理解是一样的,这可能是我们成为朋友的原因。

栗原飒人

日高由起刀

【梦想】--作为演员和模特,今后的目标是什么?

栗原:我想成为一名让人们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有意义的演员和模特。

我想表达只有我才能表达的东西,我希望我能表达出我所扮演的角色存在的意义。

日高:我觉得如果我能成为一个周围的人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人,那会很有趣。

但我想确立自己的风格。

我想成为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有魅力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有深度的人。

photographer:changsutext&edit:Chikako Hashimotodirection:Mina Jokoji (FASHIONSNAP) 转载请注明出处:豆瓣: MuFFin_Sml 微博:麟玦Jue_忙碌版

《昨日青春》短评

没能领会到什么。但和泛泛的青春片还是有区别的

8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以少年的个人选择应对了看似对六十年代学运的招魂,影像成熟老练精准到让人惊异,对建筑空间和城市氛围的捕捉是近年日影的大惊喜。即便对右翼大环境的讽刺有点幼稚,也盖不住最后一帧镜头剪辑传达出的清爽、幽默,这正是那个打动人的坚毅内核。看完会让人特别期待导演以后的作品。

9分钟前
  • 海带岛
  • 推荐

电子音乐,反抗权威,告别和成长,好伟大的青春

14分钟前
  • 猹狸布朗
  • 推荐

2025北影节第一场,拍的真好,不得不说青春啊太美也太勇敢了!不愧是教授之子,空音央对电影音乐的敏感异于常人(甚至有种教授为本片谱曲的错觉),他仿佛是在用一部电影追思父亲无敌的青春岁月(却把时空放在了近未来),反压迫反集权反独裁追求自由独立,无论哪一代人都会经历,从这个角度看,这不仅是一部校园科幻片,更是一则普世寓言。PS,如果说悠太对洸没有真感情我是不信的,这种感情比基情更伟大更深刻,就像大海一样纯粹。#资料馆留影#@15thBJIFF

18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好幽默的一大坨…兴奋又廉价的…呕吐物转场都是硬切的,声音设计是没有的,表演是不在一个genre的,什么都想讲但是什么都是讲不清楚的

21分钟前
  • 菲菲公主
  • 较差

我觉得评分较高的原因是这部电影近几年来日本青春片里面较为言之有物的一部,有些打着青春片的旗号拍的都是一些诗意性的镜头,但是凌乱的叙事和混乱的表达,再加上一些小众影迷的吹捧,但其实是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学生毕业作品。而这一部电影他用了一个在未来,但是不会太远的未来作为时代背景,拓宽了这个题材的可能性,通过一场学生运动去折射社会运动,看出了学生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两种层次,而这两者又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对照性的关系,具有俗烂青春片没有的社会思想和精神内核。

22分钟前
  • 电影协会
  • 还行

某港怂欲言又止,某怀恋动乱的也蠢蠢欲动,你们丫有胆子就说出来嘛,其实谁都知道尔等撅屁股会排什么泄,呵忒~!

27分钟前
  • @大月半子
  • 较差

机器发明后人类就幻想永动机,信息技术出现后大家就热衷描绘未来,民主与集权几轮交锋,我们就习惯把对未来想象成“反乌托邦”。回想电影作品里对未来的描述,总与技术伦理,人性消亡,统治者和民众的终极关系,娱乐将我们带向何方等有关。从这个角度看,本片并没有额外的新意,当然对未来的合理想象这一诱惑是谁也抵挡不了的。导演对电影中角色的设定十分清晰,每个人都承载着某种选择,彼此呼应,并正面交锋,但在这一“设计”逐渐显形后,会感到其中的刻意,仿佛角色的存在就是代替作者之口说话。结尾回到“毕业各奔前程”的桥段,似乎在说不管未来意味着怎样的危机,人依然要面对聚散别离,或者说人在精神层面的体验,现在和未来或许没有多大不同。但真的会是这样吗? - Francesca Beale Theater (10/8/2024)

30分钟前
  • 北回归线
  • 还行

The film itself talks about a lot of world issues such as anti immigration, abuse of power by the state, adolescent struggles and etc. They were integrated really smoothly into the characters' lives and school setting. However, everything in this film was presented in a mellow and scarily rational way that it is just not memorable.@ Cineleisure

33分钟前
  • Grawlix
  • 还行

在威尼斯至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作为剧情片首作,空音央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导演能力已经相当成熟并且有灵气。近未来软科幻的设定下讨论的其实是现在右翼不断崛起下的移民问题,借用高中生的身份将这个沉重的话题没有非常深入地讨论而是展示了不同青年人的切片。最喜欢的片段是离开学校的男生在打工的乐器店里谈着悲伤的音乐,店主说我们搞一些轻快的音乐吧,随后她像DJ一样放起了歌三个人一起在乐器店跳舞,看到这个片段哭了出来。如果教育体制内你无法保持自己的良知和自由,也许脱离这个世界也不一定是坏事。

34分钟前
  • 仿生德语人
  • 力荐

安全系统监控学生的举止,紧急法案实行统治的独裁。大地震警报预警时,我们躲进桌椅之下。众人四散奔逃时,你站在原地继续随音乐摆动身体。蓝牙音箱可以模拟猫叫也能制造警报,为了维护统治可以散播恐慌也能制造灾难。我们吊起了校长的豪车,用紫菜包饭抗议了校园监控,百年地震毁灭的是日本还是我们?

3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第一场听电子乐live的戏,可能年纪大了欣赏不来,两个明明干净纯粹只是有些叛逆的年轻人跟随节奏摇头晃脑的样子真的好像有点大病,DJ好像那个在做法的神棍,年轻人好像被鬼上身的邪教成员,夸张的肢体跟面部因兴奋而扭曲的表情让我特么好像在看一部惊悚片。先不说政治,就说青春,完全感受不到青春的肆意挥洒,开场17分钟在错误的地震预警出现之前,除了故事背景设定在近未来,所有都是很旧的东西,无聊无趣,主角团少男少女们没有一个吸人眼球的存在。

39分钟前
  • 山鬼伏兽
  • 较差

配乐混剪杨德昌模拍片段,全片的故事体量也完全可以浓缩为短片,小团体里的每个人物都像是标准的符号的不同背景的移民,看不到更具体的人物,一切都如同悬浮的社会背景一样,看不到任何有诚意的表达

43分钟前
  • 破曉風笛手
  • 较差

8th PYIFF。

44分钟前
  • 二头肌
  • 很差

#HKAFF 「如果我和你在大學相遇?還會不會成為朋友?」其實在台上yuta往下看kou的那一眼就已經有好強烈的farewell氣息:我在抓著你的同時已經準備放手了。可惜ending scene的定格畫面也終究會流動,我們分別,然後各自成為大人。導演本人對東亞學生生活的不熟悉並沒有使這部電影在表達上形成退卻,對這一貌似是缺陷的利用反而促使他打造出了一個懸浮在日本文化背景之上的青少年異托邦,使其有別於傳統日本青春映畫,但青春期中情感流動所產生的resonance仍然是普遍適用的。

49分钟前
  • キミガイナイ
  • 推荐

在美国长大的人对极权社会的幼稚想象。看看沉默的教室。

51分钟前
  • 纯种中华田园犬
  • 很差

视听优秀,内容过时幼齿没有想象力。UME 的 onyx 座椅不舒服

54分钟前
  • 依舒泽耶卡
  • 较差

近未来的时代背景下却处处充满了怀旧的味道,青春期的政治看似幼稚却是一种对成年人有力的反击,影片最后的落点还是年轻人对未知的迷茫和离别的感伤,有种青春确实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感觉。

58分钟前
  • 极小的小
  • 还行

教授的儿子拍出来的电影好像很难让音乐变成次要的元素,从一开始贯穿到片尾都是铺垫一种沉重压抑狂放的氛围整个片子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也没有太多的冲突, 每个人的16七岁都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你在那个年遇到的人,这辈子不可能再遇到了。

1小时前
  • 诱导师
  • 还行

有著好看的圖像和準確的氛圍營造,無論是音樂、夜晚和近未來末日式的城市景觀,還是青年們的動作、姿態(尤其是律動、奔跑和沈默的時候),都彷彿蒙上一層傷感的薄霧,既感到遙遠又讓人無端想起一些來自於過去的時刻。寓言式的敘事和想像削弱了一些人物的弧光,好在對悠太和洸的塑造還算成功,節奏也把握地比較精準。不知是否是有意講述這樣一場「幼稚的反抗」,但並不質疑其中的嚴肅性,即使對於規訓和威權政治的刻畫尚且比較缺乏想像力,但也在某些層面上揭露了體制與個人之間的永恆矛盾和其複雜性,並依然感動於一些年輕的力量,而且想要永遠去切身地踐行。導演也挺Palestine🥹@61 金馬

1小时前
  • 快乐王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