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韩式灾难片大家庭的最新成员,朴正祐的《潘多拉》算是合格的完成了任务,除了再次感慨韩国影片在创作的自由程度以及类型片打磨上的游刃有余外,有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随着韩国类型片市场的逐渐成熟,在灾难片中主角形象的塑造,催泪弹的适时发射,讽刺批判政府这三者几乎变得同等重要,这多少有点本末倒置。
正常来说,影片中的泪点本应随着故事的发展被逐步带出来,但在韩片中发展为在最初就有意识的埋设好催泪弹,好等待时机引爆。
同时韩国的灾难电影似乎越来越依赖“政府的不作为或无能”来渲染主角的悲情色彩,以及引发国民共鸣,来实现影片的野心。
然而这些真的是这类题材影片中必备的元素吗?
关于黑政府这个问题黑政府,这是如今韩片里几乎都会涉及的环节,也是韩式灾难片里的规定动作,大陆观众对于“黑政府”的看法,从最初对韩国电影产业的赞叹和钦佩,到如今渐渐流露出完全是“为了黑而黑”嘛的判断,说明任何一种套路都有被人厌倦的时候(韩国偶像剧微微一笑......)。
我一直觉得可以把“黑政府”姑且看做韩片的一种创作手法。
类型片里需要反面人物,这种反面人物可以有任何身份,比如坏医生、警察、工人、商人,所以当然也可以包括政府或事业单位人员,他们出于个人或团体利益,而做出有悖于大众期待或者道义之事,本质上还是为了推动影片故事的发展,大家习惯就好。
比如本片里反复突出无能的核电站管理层,便是为了和技术流所长形成对比,深化了这个为核电站呕心沥血的老所长的形象。
本片中为了展现这个国家级的灾难事件,自然搭上了总统和总理。
然而黑归黑,《潘多拉》却并没有像《恐怖直播》那样暴戾地向政府全面宣战,本片中年轻的总统至少在最后完成了形象的扭转,在被强势的总理压制了近1个小时后,终于迎来了反击,最后从无所作为和优柔寡断,变得力挽狂澜,总统的觉醒更加符合人性(观众)的需求,而片中总理的行为则是“流程化”的政治手段,从政治角度来看,总理的所作所为并无实质性的错误。
这种总统和总理在片中形象的设置和《流感》十分相似。
忽然“空降”的美女,关系户?
影片最后并没有对责任人进行惩戒,因为《潘多拉》其实是一次预言式的警戒,它设想了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种设想中,政府当然必须得全面不合格,通过将问题和矛盾严重化,以及对政府“不信任”的臆想,来达到更加强烈的警示作用。
这是本片的意义所在,正是因为韩国有这样宽松的创作环境,才让电影的某些社会责任功能得以突出。
韩式灾难片:“不情愿”的英雄这是韩式灾难片的规定动作——煽情阶段。
亲情、爱情、友情均是燃爆点,最后敢死队坐着大巴进入事故现场,和影片最初他们懒散地坐在大巴上进入工作地点形成反差,这些小人物在最初的事故中夺命而逃,虽是求生的本能,但身上看不到半点闪光。
最后却集体觉醒,为了家人做出牺牲,宣告泪点来临。
随后导演快马加鞭,趁着观众情绪刚刚到位,让男主迅速出击,来了一次最后的独白,影片的情感爆发达到高潮。
这种韩式催泪弹既是他们的特色,而往往也是他们的软肋,因为越来越多的观众对这种套路感觉到疲惫。
这也是之前《釜山行》被诟病的点之一。
前后对比,灾难片向着主旋律方向进发
晃眼宋康昊一般来说,美式灾难片大多“走肾”,是对观众肾上腺素的折磨。
而韩式灾难片则注重对观众泪腺的折磨。
而虽然都会涉及到个人英雄主义,但韩式灾难片里的男主角往往更加“不情愿”或身不由己,这点在好莱坞这里却有所改变,他们更希望主角主动出击,这和美国人骨子里的英雄情结无不关系,所以编剧们会给主角们各种BUFF,比如以前是个特种兵,或者是某方面的专家,或许即使什么背景都没有,也足够耐操,有自带的天赋。
并且大多数因为自己的性格原因特别不合群(其实是别人不理解他),或者有离婚经历,关键孩子还不归他,最后通过在灾难中的壮举,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和英雄形象的塑造。
个人和英雄群体的塑造所以在本片中,我们的主角当时是属于“不情愿”型。
国家的过错却要普通人来承担,甚至献出生命。
而是对亲情的渴望代替对国家的责任,让男主角完成国民英雄的跃升。
从底层人物身上透视出的英雄主义最后被家庭情感包裹,让观众在深切的悲痛中更加强化了对影片警示性主题的铭记。
男主痛哭流涕地独白里,直白地流露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深爱,对国家的控诉等,强化完男主的普通人属性后,让他在痛苦中无力的摁下开关......但在好莱坞同类型片里,更注重对主角个人形象的拔高,并着力营造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在生死关头不忘凝聚紧张感,加速观众的心跳,让主角在千钧一发之际完成拯救,从而实现观众心理上的圆满感。
精彩的前20分钟虽然这部有着熟悉的配方与味道的韩式灾难片并没有太多新意,但影片的教科书般的前20分钟仍然足够精彩。
因为观众在观影前已经对本片“灾难片”的类型有了潜在的期待,因此在这20分钟里,大家的头上其实一直悬着一把“剑”,在等待着开启这份名叫潘多拉的“礼物”。
奉俊昊真是恐怖,给韩国灾难片和犯罪片两个类型提供标杆剧中人物的出场简洁但高效:随着母亲将门拉开,慵懒颓废的男主(韩片中最惯用的抠屁股的动作)和外面的世界正式建立联系,上到国家环境:总统密集出访,普通百姓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下到男主的家庭,嫂子、母亲、侄儿、女友以及伙伴们,个个形象鲜明。
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能感受到上一次核事故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剧变,这也算是随后灾难发生的伏笔。
同时另一条故事线:强势的总理与年轻的总统间的博弈,核电站内所长与管理层间的对立等也进行了交待。
前20分钟主角渴望逃离家乡和核电站安全隐患这两条主要矛盾线同时进行,最后随着“礼物”的开启(地震爆发引发核电站爆炸),小人物的命运与政府部门的抉择纠缠在了一起,核电站这样宏大的国家工程和底层小人物们间建立起了联系,灾难片模式正式运转起来。
这片的开头就是母亲,女友,大嫂,侄子都反对男主,母亲是权利和威望镇压儿子,对比总理对年轻总统的控制,女友大嫂侄子对比总统处境就是各种掣肘,下属。
男主看到危险就想离开,但是周围全是阻碍,甚至拖后腿,危险一步步加重,从一开始远离这个地方,这是最好的脱离危险的机会,但是被阻止镇压了,第二次机会男主已经脱衣服准备逃跑了,但是为了朋友还是返回。
第三次机会,男主没有受伤,不管朋友,就能脱离危险,但是他留下了,第四次机会,已经是最后几个月的生命,第五次,最后的几个月生命时间都没有了。
本片,只看到了聪明的人,有远见的人,被身边人拖累致死。
至于说核辐射这些,说实话,这已经存在了,潘多拉早就在了,从开始有核武器,这个潘多拉标题就没什么意思,显而易见的万一泄露就是这类后果。
所以本片拍的不怎么样,唯一令人有点解气的是,母亲最后痛哭流涕,应该很后悔对男主的镇压了吧,所以愚笨者众,都是随大流者泛滥,当大家的看法和认知都是一致的时候,往往都是资本想灌输的思想。
2个多小时的电影整体略有些冗长,看完只感觉庆幸这件事不是韩国改编自己的真实事件(可能借鉴了邻国),如果这是真实事件,那2个小时,足以让数百万人受灾。
本片从某种不方便说的角度讲,算是恐怖片,核灾难发生后的瞒报、延报、不及时疏散反而困住受灾人员、没能第一时间处理反应堆,建核电站时没有考虑保护措施,每一条都是无法挽回的罪恶!
zt发言征集英雄去拯救无能的zf和全国人民,这画面有点震惊,果然是其他国家无法拍出的话题!
这块为家人和人民现身的大义其实拍的一般,有点略牵强,但是也能更突出主题。
我觉得在众多场景中,男主妈妈跟嫂子的婆媳关系转变很亮眼,大灾和小情相呼应。
金英爱老师演技真的好,母亲和奶奶的身份发挥的真好!
这部电影的意义除了宣扬英勇无畏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是让本土人民甚至世界都能了解核灾难的可怕,好好利用能造福人类,一个不小心就变成罪恶的潘多拉。
最后一段的隔空对话,真的很好,那么长的独白,很考验演员台词功底和情绪。
#潘多拉#一如既往的延续了韩国电影悲情线路。
关注点放在了核电站上,类似于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印发和污染泄露事件,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比于人员伤亡,韩国影片喜欢把注意力放在小人物家庭身上,本片也不例外的把政府狠狠的骂了一顿,而把怜悯给予了受害者。
其中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你要等到我能离开你之后不会不能活下去后再死去”。
看了潘多拉 发现这种灾难片给你展示战争天灾人祸的可怖之处 却又总是可以被人性的暖光之处所感动 这个片子立了好多人 男主 厂长 救援队 总t 总l 每个人代表一个阶层 没有绝对的去描述谁善谁恶 只是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考量 男主姜在赫一开始人设就是不学无术 好吃懒做 总想着逃离那里 一点都不靠谱 在灾难刚开始时也是最先想到要离开的 他贪生怕死没有道德感 但是却是这么一个小人物在影片后成为了救了全国人民的英雄 因为他有要保护的人 他还是怕的 怕疼怕死 可为了家人他愿意赴死 人物内心的成长线很完整 两个小时的片子不无聊 情节设计的很合理 在逃跑的时候领导将门锁住不让工人逃跑 男主就在电闸箱旁边接线打开了门 也为后文只有男主能安装炸药做了铺垫 这里的情节简直是虚幻照进现实 (得到小道消息想要逃跑,被领导采取强硬手段锁住大门 真实的可怕)看的时候我完全没有心思去分析镜头调度 感慨拍的有多好等等 我彻底被故事本身所吸引 再次感叹韩国真的敢拍题材完全不受限制
公众号:你美丽伟大那么慷慨人类在至自己于死地上是非常精通的 同样精通的是隐瞒 撒谎 和推卸责任潘多拉是宙斯送给普罗米修斯胞弟的礼物-一位美丽好奇的人类女性 宙斯对普罗米修斯是怀着恨意的 因为他把火种带给了人类 宙斯想借此惩罚普罗米修斯和人类 就送了一个魔盒给潘多拉 好奇的潘多拉最后还是打开了盒子 从盒子里面飞出了瘟疫、贪婪、嫉妒、痛苦等人间的一切邪恶 潘多拉害怕地盖上了盒子 没等到盒子底部的希望飞出来韩国人以此命名这部电影 可见一斑 最近灾难片看的蛮多的 这部倒挺贴近现实的 看完赶紧查了一下 中国有多少核电站 紧张的一批本片男主是以废柴的形象出现的 爸爸和大哥在上一次核电站事故中死亡了 妈妈开了一家平价韩国料理店 大哥的遗孀在店里帮忙 还有一个上小学的侄子 女朋友是个孤儿 也许亲人也在核电站事故中死了 整个村子靠海 原本以打渔为生 可是自从造了核电站之后 鱼就死光了 全村劳动力都去了核电站 成了核电站运转的螺丝钉 一代又一代男主还是个外包的 不是核电站的正式员工 会一门维修的技术活 有一群发小 都在核电站打工 平日里烧烤吃吃 老酒喝喝 偶尔迷茫一下未来 醒来还是核电站的牛马女朋友也在核电站工作 主要负责前台接待 为参观人员讲解核电站的历史 这座核电站已经建造了40余年 有着非常坚固的结构 安全性为99.99% 此处埋下一个讽刺的伏笔影片采用的是三线叙事 另一条线是在青瓦台 年轻的总统宛如一个傀儡 1号核电站发生了事故 事故调查报告却送不到总统手上 最后是不走正常流程 直接送给总统秘书 才得见天日 总理一手遮天 显然是不想核电站发生的事故被总统知道且问责 秘书也被总理给撤职了 核电站原本精通技术的站长也被调职了 精心布置想隐瞒一切 没想到随后而来的地震 将事态扩大化 控制不住了 核电站被地震震得裂了一条小缝 为什么这么脆弱呢 原来本来停止检修2年的工程 被缩短到1个月 导致都没好好整修 就直接启用了 很多地方都没有检查到位 40多年了 就算是家里买来非常精密顽固的管道 过了那么多年 也会老化 而更换核电站零件的费用 将会是天文数字 国家为了省钱 将可能引发的灾难抛之脑后一笔糊涂账 政府的决策失误 让底层人民买单 总要有人来收拾烂摊子 裂缝引发了冷却水的泄漏 而核反应堆是需要冷却水进行冷却 如果冷却水不足 则会引起爆炸 那么核辐射爆发 就会祸及周围二三十公里的居民 要在短短1小时之内疏散几百万民众 鸡飞狗跳的场景呈现在我眼前 乌泱泱的人群从各个街头涌入 大巴 私家车 挤满了高速道路离谱的是 总理下令要隔离村子里的人 怕他们把消息传出去 影响了舆论 安排了士兵队伍武装看守 把人们关在一个体育馆里 里面的人们以为官兵是来帮助他们的 真相真的是呵呵了男主为什么是男主 那一定有他的高光时刻 给他安排了维修工的技术 那么拯救大韩民国的任务 就在他身上了 男主和他的一帮发小 从拒绝到犹豫 再到坚定 一边痛斥为什么要这么对他们 他们也会害怕 也想和家人在一起 一边为了家人的生存 只能埋头向前男主死亡前的独白令人痛心这是一部反核电影 涉及了诸多原因 迟迟未能上映
这几天连续看了《隧道》《海云台》《潘多拉》,但要属最震撼的,还得是《潘多拉》。
看过很多网友对《潘多拉》的看法与角度,都很有见解,但在本篇文章我想提及一个可能没有被提及的角度——“在舍生赴死前,人到底是恐惧还是无畏?
” 相信在我们传统的动画,电视剧,电影内容当中,在我们漫长的成长路线当中,伴随着我们的始终是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怀揣着赴死的决心,必胜的信念,坚定的眼神,勇敢的心灵......可能是去炸敌人的碉堡,可能是去炸敌人的坦克,也有可能是去刺杀敌军首领。
但是这一切好像总有一种......太过随意,太过轻松,太过简单。
一个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真的有如此的坚定吗?
当然,我们当然承认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会有一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之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生死于脑后。
但是,历史,英雄事迹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个个最平凡的躯体所造就的。
是人,总归就会有恐惧,有担忧,他们有自己妻子孩子要去牵挂,有自己的父母要去赡养,甚至自己去充当“敢死队”也是犹豫犹豫再犹豫才决定下来的。
《潘多拉》在最后,男主人公哭着对家人说:为什么我得这么死去呢?
我不想就这么死去。
我真的,我真的非常害怕......我好害怕。
对啊,当他一个人看着自己的队友一个个离去,只能对着头盔自说自话,看不到,听不到自己地母亲,妻子,家人的面庞与声音,面对着犹如人间地狱般的房间,即将到来地“坍塌”“辐射”“冷却水”......他怎么会如此坚定地去赴死啊,他怎么会无所牵挂啊,他怎么会......不害怕啊?
我认为我们许多的历史,始终忽略了每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同时每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感情随机也被忽略。
我们有选择性的去放大我们希望放大的,所谓的“坚定”“勇敢”,这当然有一部分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到在这些人所呈现出来的“无畏”“坚定”背后的情感,或许我们会变成一个未加思考便劝人“无畏”的冷血动物。
这些平凡的人当然会害怕,这是人的本性,这不可抹杀。
但是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在历经恐惧之后仍然做出了“逆人性”的选择——这便是闪耀在人性的光辉之处。
我们可以笑着赴死,我们也可以哭着牺牲,无论是哪种姿态,都值得被人民铭记,被历史歌颂。
想以此篇感想,致敬每一个平凡的英雄。
《从本片谈中韩灾难片不同》1.我一般把广义上的灾难片分为3种:天灾的、人祸的、外星人毁灭的,无需解释。
我认为侠义的灾难片特指地球自然灾害类,也就是刚才广义中的天灾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像《中国机长》《紧急迫降》《泰坦尼克号》这种都是普通剧情片,最多算个事故片,影响范围太小,所以不属于灾难片。
2.本片我给3.5分,槽点太明显:首先,在反应堆堆芯熔毁的爆炸中,电站内部生还人员,特别是核电站老站长和后来又进去参与爆破的人,在电影中的那种防护条件下是不可能坚持到那样的,可以参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相关记录,特别是老站长,在电影中一直在极高辐射区并且没有重防护服,早都吐血倒地了,男主姜在赫居然在高暴露、高辐射情况下,讲了那么多话。
废燃料棒水池中的水以那种裂缝大小和渗漏速度也应该坚持不到引爆,而且引爆时候,即使只有男主姜在赫一个人懂爆破和炸药,但是出于慎重也不能只派一个人进去,以防止其中一个人完成任务前牺牲导致爆破任务失败。
其次,消防员尚且坚守岗位,但是军队不听指挥,毫无爱国奉献之军人精神,匪夷所思,不谈韩国军方心理阴影面积和韩国军人形象,如果一个国家军队的纪律性都没有了,那么这个国家应该处于无政府状态了。
第三,男主姜在赫的转变还是不够顺,太突兀,一个看起来混日子的人,发生危险当然要跑路,工作服都脱了,为啥不跑了然后跟着回去抢险?
好不容易跑出来了,为啥回去救人?
自己说他们建核电站时候不听我们反对,凭什么现在要为这个狗屁国家去死,为什么突然要带头捐躯?
为小时玩伴啊,为了同乡同事啊,为家人能跑得更远啊,这些理由在电影中都太突兀太牵强太刻意了。
3.如果是我来写剧本的话,我会让一开始就是男主姜在赫邋遢懒散不愿上班,然后穿插2个回忆,一个是男主姜在赫和儿时玩伴看着大人们反对核电站而长大,第二个回忆时,成年后,儿时反对核电站的一部分人为了生存而去核电站上班,其中就包括自己的爸爸、哥哥,在核电站出危险后,男主姜在赫第一个逃跑然后带着家人跑,然后插入第3个回忆,就是爸爸和哥哥在之前的一次核电站事故中悲惨死去。
核电站爆炸后,但是在跑路前找不到他儿时的伙伴现在的女友,于是他为了找到爱人,决定让嫂子带侄子妈妈先走,自己去就女友,最后女友得救,但是他自己发现已经严重辐射,可能活不长了,正好电站营救到了关键时刻,向全国征集志愿者,特别是呼吁在核电站工作过的人,承诺国家和政府会照顾志愿者的家人。
于是男主姜在赫报名,以己之命换家人和女友的安全和幸福。
实际上远不止如此,他的行为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甚至说挽救了国家。
在我的版本里,英雄从来不是主动的,他们只是想过自己的生活,他们总是被逼反抗,阴差阳错,却成了别人眼中的英雄。
这才更接近历史和现实的真相。
4.韩国的灾难电影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主角平民化,都是很普通,甚至不被关注的人。
中国的灾难片中人物光环化十分明显,仿佛他们生下来都是英雄命,等待拯救人民于水火。
韩国灾难电影是比较有危机感的,一般紧扣时事,比如本片就是受到2011年3月福岛日本核电站泄漏事件的震撼而拍摄的,同样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核电站数量多又地震多发,所以韩国电影界拍了一部企图引起内部反思的影片,初衷是危机感。
中国的灾难片多半是在历史中找题材,或以古喻今,或重述历史,初衷是主旋律。
由于开放时间等问题,韩国灾难电影发展比中国要早一些,所以发展阶段要更高一些。
已经从最初模仿好莱坞的视觉冲击发展到注重影片内涵,而中国灾难片基本还是停留在视觉冲击为主,剧本薄弱导致内涵较低加上表现手法的单一或者稚嫩,把灾难片拍的更加灾难。
中国需要更多有想象力、有前瞻力的好作品,希望以新冠肺炎COVID-19为契机,在接下来的10年里,中国灾难片可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希望能诞生几部优秀作品或者1部经典作品。
附:核污染方面,推荐美剧《切尔诺贝利》。
下面是美剧《切尔诺贝利》的影评笔记地址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233269/
这几天连续看了《隧道》《海云台》《潘多拉》,但要属最震撼的,还得是《潘多拉》。
看过很多网友对《潘多拉》的看法与角度,都很有见解,但在本篇文章我想提及一个可能没有被提及的角度——“在舍生赴死前,人到底是恐惧还是无畏?
” 相信在我们传统的动画,电视剧,电影内容当中,在我们漫长的成长路线当中,伴随着我们的始终是这样一个场景——主人公怀揣着赴死的决心,必胜的信念,坚定的眼神,勇敢的心灵......可能是去炸敌人的碉堡,可能是去炸敌人的坦克,也有可能是去刺杀敌军首领。
但是这一切好像总有一种......太过随意,太过轻松,太过简单。
一个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真的有如此的坚定吗?
当然,我们当然承认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会有一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之士,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生死于脑后。
但是,历史,英雄事迹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个个最平凡的躯体所造就的。
是人,总归就会有恐惧,有担忧,他们有自己妻子孩子要去牵挂,有自己的父母要去赡养,甚至自己去充当“敢死队”也是犹豫犹豫再犹豫才决定下来的。
《潘多拉》在最后,男主人公哭着对家人说:为什么我得这么死去呢?
我不想就这么死去。
我真的,我真的非常害怕......我好害怕。
对啊,当他一个人看着自己的队友一个个离去,只能对着头盔自说自话,看不到,听不到自己地母亲,妻子,家人的面庞与声音,面对着犹如人间地狱般的房间,即将到来地“坍塌”“辐射”“冷却水”......他怎么会如此坚定地去赴死啊,他怎么会无所牵挂啊,他怎么会......不害怕啊?
我认为我们许多的历史,始终忽略了每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人,同时每一个真实而又具体的感情随机也被忽略。
我们有选择性的去放大我们希望放大的,所谓的“坚定”“勇敢”,这当然有一部分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我们看不到在这些人所呈现出来的“无畏”“坚定”背后的情感,或许我们会变成一个未加思考便劝人“无畏”的冷血动物。
这些平凡的人当然会害怕,这是人的本性,这不可抹杀。
但是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在历经恐惧之后仍然做出了“逆人性”的选择——这便是闪耀在人性的光辉之处。
我们可以笑着赴死,我们也可以哭着牺牲,无论是哪种姿态,都值得被人民铭记,被历史歌颂。
想以此篇感想,致敬每一个平凡的英雄。
《潘多拉》这电影拍得真是左。
男主怂,怂得彻底。
但他临死前那一连串号哭着的絮语,痛骂了资产家血腥剥削的本质,否定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根本执政合法性,揭露了国家机器"人造英雄"的虚伪与无耻。
就冲他最后这几句话,我给电影满分。
它比《挖掘机》《的哥》,更加接近韩国社会矛盾的本质。
他问,"我不过是想要一个幸福的生活,这很过分吗?
为什么就这么难?
"临死前他说,"你活着真是苦了你了。
"从头至尾,他只是资本家们手下的一颗不情愿又无力反抗的棋子——哪怕是死,哪怕是成了英雄,这一切也与他的本愿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什么拯救国家?
什么人民英雄?
狗屁!
我要不是为了我老娘我妹妹我嫂子我大侄子,谁他妈的愿意死!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韩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斗争精神,令他们更加接近于"伟大"。
核与人,下个世纪不知道人类都会带着防毒面具出门吧。
假的灾难片。挺浪费时间。可以拉个进度条。
可能因为是讲的日本地震真事,所以也没有觉得感动啥的,霓虹政府太渣了
我们愿意去送死,不是为了这决疣溃痈的国家,而是为了拯救被国家抛弃正在逃亡的家人,为了他们还会有未来,所以我们甘愿送死。“载赫啊,我们好像真的是去送死的”“别想着是去送死,想成是为了救人吧。”看出来了,韩国的终极目标是灭国,致力于将国民安危置于死地。
6.2/ 只顾经济发展不管环境保护的反噬,核辐射的对人类和土地海洋持久的破坏远比电影里更可怕。韩国人拍灾难片从不吝啬对当局政府不作为的揭露和抨击,人群慌乱无措各自逃亡被暴露无遗。
我,就出去2年.第一年,去南美捕捞章鱼;第二年,去阿拉斯加捕捞秋刀鱼.就这样转一圈回来,起码赚2亿.
政府也是天灾的一种,韩国电影近年流行的经典主题。
开篇人物的构造还可以,但进入正题之后一片混乱,剧情推进磨磨唧唧,政治斗争也和开玩笑一样放在明面上。人物的转折也是硬推上去,属于反正三幕剧要求这么写我就这么做的片子,没啥看的必要。
剧情一般,但能一定程度还原场景已属不易。
三星半。真特么俗套。。感觉之前都看过。但是真特么管用!就是能给你营造出紧张的感觉,就是能催泪!
佩服韩国人!
你们对力量一无所知~
模板化灾难片,对于核泄漏救援的部分拍的太儿戏了,众多角色也没有一个能给人共鸣的,全都是蜻蜓点水,没讲好一个角色。
韩国片好看啊
韩国主旋律电影……另外既然拍核电站事故,能不能把起码的科学常识搞搞清楚,别显得那么假……
5.6
最终问题出在管理上,不由专业人员管理核电站,不出问题才怪。核辐射很可怕,很绝望。牺牲性命的烈士真的很感人,他们也不想死的啊!差那么一点火候。总统那条线太薄弱了。
曾经脑洞过海峡或者三八中的一方发生人为的核电事故,导致区域不可居住,反而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民族融合。
8.15晚.男主就能死前直播?!真的是无了个大语
跟切尔诺贝利差了几百条街,调色,镜头,化妆都根本不尊重这个题材,瞎糊弄就完事了,整个一儿童片,都2020年了还搁着煽情呢,韩国人废话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