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革走过的老一辈人(现在70-80岁那一批人)的晚年生活。
剧情安排很用心。
很写实,很平实,却都是沉甸甸的感情。
因为儿时一个谎言造成大哥喝农药自杀自此不肯说话但独自抚养大哥儿女的哑巴;父母饥荒去世如今仍然守在家乡不肯进城的养蜂人;见惯了旅途险恶人情冷暖的货车司机;以及……跋山涉水几天几夜就为了看一眼病重在床但当年改造期间救助过自己的大哥的“伍子胥”,见到了,不曾回忆过去,只是三言两语问候就只得起身就走,走到楼下听到病床上传来的“注意安全啊!
” 有多浓重的感情,说出口的话就越朴实。
当年若不是“大哥”的帮助,这位“伍子胥”可能都活不了了。
如今,人老了,在和时间的对抗中,究竟是不中用了。
都不中用了。
“伍子胥”能穿越千难过昭关,却无力于人情和时间。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每个人的将来,都逃不开每个人的过去。
看完电影,再听老人喜欢唱的这段戏 “我好比哀哀长空雁……” 就都明白了。
《过昭关》的完成过程非常不易,它是导演霍猛自己借钱完成的电影,总成本也就四十万,大概是这几年我们能看到的院线电影中制作成本最低的之一。
影片的男主角杨太义,是一位完全没有拍电影经验的农村老人,但他在镜头面前呈现出来的那种天生的乡野质感,完全不会让你觉得有任何表演的痕迹,正好也与电影本身的自然无缝契合了。
它就像是生活本身。
没有明星、素人演员、青年导演从私人经历发起的恬淡乡野故事,说实话,能看到《过昭关》这样的电影,真的非常不容易。
《过昭关》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七岁的男孩宁宁因为妈妈要生二胎,被无暇照顾的爸爸送回乡下,让七十多岁的爷爷李福长照顾。
李福长偶然间得知多年前的老朋友身体中风时日无多,便决定带上宁宁去千里之外看望老友。
两人骑着摩托三轮车,就踏上了这段旅程。
与其说这是一场旅游,倒不如说它是对爷爷和孙子之间那种天然的亲密感、不带任何世俗杂质的亲情写照。
影片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爷孙两人在路上的经历见闻,你也会发现,本来最开始还对乡下、甚至对李福长有点抗拒的宁宁,跟爷爷之间的关系也愈加亲密无间。
你可以说《过昭关》是一部中国乡村公路片,它沿途拍摄的那些乡间风景,又或者是连接城市与城市似乎无尽头一般的盘山公路,在瓜田间的栖息消夏,都缀连起了一种在华语电影中少见的公路影像,片名中的“过昭关”,也与这种旅程对应了起来。
不过,这还仅仅只是“过昭关”最表面的一层含义。
作为一部公路片,遇见的人才构成了在路上的意义,《过昭关》也以爷孙俩旅途中偶遇的人来构成了影片的章节,从这几段人和事里我们也能真正阐发出影片在公路之旅背后的主题。
爷孙俩在旅途中遇到的几段人事都直接与帮助和信任有关,而当爷孙俩进了城,却没多久就因为儿子报警而被拦下,这种城市里的“阻碍”,和乡野间的“帮助信任”之间的对照关系,很明显地阐释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城市代表的是某种现代化标准的规则,要实用主义得多;相比之下,乡村则拥有一种自由的散漫,所邂逅的人和事,也因此更加饱蘸信任的善意,这种对善意的强调,便是《过昭关》在第二层文本上的表意。
旅途的终点在公路电影中总是扮演着某种应许之地的意味,李福长要去看望自己即将死亡的老友,对于年事已高的他自己而言,这是一条双重意义上通往死亡的路。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李福长家的墙壁上,挂着他年轻时候和友人们的照片,当一位友人离世,爷爷就会在他的头像上画上一个黑圈。
总有一天,他自己也会成为被黑圈标记的那个人。
旅途中亦有这样的呼应,除去帮助和信任之外,爷孙俩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还直接或间接跟生死相关,你也同样能从李福长和宁宁的关系中寻找到这份关于生死的对应。
在出发之前,宁宁问爷爷,什么是死?
怎么样才不会死?
李福长的回答是,如果时间停住,就不会死了。
只有七岁的宁宁,当然还不明白死亡的意义,而李福长已经离这个人生的终点非常近了。
关于这一点,影片也巧妙地使用了一前一后“牙齿”的对应,来强化李福长和孙子在年轻与衰老上的这种对照。
在宁宁刚来到乡下不久之后,他的下牙就掉了,李福长专程小心翼翼地帮他把牙齿压在了屋顶的瓦片下面,这是一颗代表生长的牙齿。
而在影片结尾的部分,送走宁宁,李福长发现自己老得不能再继续工作的牙齿也掉了,这样的牙齿也不用再遵循什么下牙扔到屋顶,上牙扔进阴沟的规定,李福长毫不经意地直接把老牙齿扔在了地上。
因为它所代表的,是主人正在一步步靠近衰老和死亡,是一种与人生的告别。
至此,“过昭关”在表层的、乡野生活的善意之下更深层次的文本意义也就相当明显了,它试图探讨的是如何面对生死的哲学议题。
片中这种以生死相互参照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宁宁被送到乡下,是因为妈妈要生二胎,而这个新生命的降临跟李福长老友的即将离世也构成了一种生死交替的对照;宁宁被送到乡下的时候是生命力蓬勃的夏天,影片却结束在飘雪的寒冬,种种诸如此类,都是导演霍猛试图在生活的每一处褶皱里,与如何面对生死的主题所进行的呼应。
《过昭关》关于生死的探讨,也并非仅限于“公路上”。
在爷孙俩的聊天中,我们慢慢得知了李福长和村子里那个哑巴爷爷的过去,他们都是在特殊年代中有过特殊经历的人,李福长从未谈起自己那段过去,哑巴爷爷因此不再说话,同样经过大时代洗礼、声带受损的养蜂人依靠发声器才能与人交流,他们都是不同意义上的“失语者”。
李福长、哑巴爷爷、养蜂人是那个时代幸存者群体的代表,对于过去的经历始终处于一种不能言说的状态,而他们的背后那些真正不能再说话的人,那些照片上被黑色记号笔圈起来的头像,则是更广泛的和更大批量的,大时代下被遗忘、不可说的群体。
就像隐没于这些人身后的历史。
这才是一种更终极的“死亡”。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过昭关》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私人故事的范畴,拥有了更为广义的、时代和大历史范畴下的,对生死终极意义的探讨。
原载《虹膜》
人生如過昭關——有時候再也沒有生活中的人物,直擊的力量來得更直接的了,不是雞湯是一塊血豆腐。
老爺爺的公路之旅顯然是一種智慧的乍隱乍現,儘管他也沒有兒子的強勢,他只是順著生活之水漂著去做自己的事,所有的都順勢而為,坦然接受,路上遇見的各色人,甚至交警來了,兒子也來責備了。
大家都以為,水里有沒有沒人知道,其實每個人心里十分清楚。
當創作者絞盡腦汁想要批判的時候,看看這像紀錄片一般呈現這些鄉土里的人吧,他們的智慧中就有一種反抗,真切鮮活的應對。
如果這部影片搬上戲院,它教育迷茫的人們比很多很多東西都要來得快而有效。
它是確認,它是篤定,它是謀略,它是一劑良藥。
因为电影节认识到这部电影《过昭关》。
刚开始我认为我应该不会看的很投入,也不会哭,因为是在会议厅看的,观影环境很一般,它也并不是一部悲剧,还有就是它是一部乡村公路片。
再后来,我慢慢的被吸引了。
影片前部分就是铺垫,我还在说有些镜头切的好突然,我转变不了那么快,到了爷俩旅行的后期,我慢慢的与电影产生了共鸣。
路上爷俩遇到了大货车司机,我就想到了同样职业的我的爸爸,他每天工作都会有什么样的经历;爷俩遇到养蜂人,养蜂人送他们继续上路时与他们说再见的身影,一个说话奇怪的老头现在马路上形单影只的说再见,很孤独的感觉,让我想到了我奶奶,每次回老家都会在大门口和我们挥手说再见。
最后意料之外的是老头如何见到老友,我之前还在想导演会如何处理见面,如果一个没有新意的乏善可陈的结局可能会使观影效果大打折扣,没想到是很意外的情况下,老爷子只身见了老友,我没想到导演会这样处理老爷子与老友的见面,简短,仓促,但又觉得就是这样,就该如此。
最后哑巴爷爷的去世,前面铺垫的一些包袱也一一展现出来了,与主线没太大关系了,却让我哭的更厉害了,不是难过,就是看懂了这个老爷子。
宁宁回城了,老爷子像养蜂人一样孤独的说再见,让我觉得人老了就真的有一种无奈,知天命,知人事,但同时又落伍,封闭,所以老人都有一种很无奈的孤独感。
特别后面几处细节的处理让我眼泪大颗大颗的往下掉,但那种感情不叫压抑,我不知道那叫什么… 余华说过,伟大的电影后面存在着千万部的电影,不同的观众带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与这部电影接触碰撞,产生共鸣。
周围的观众也有在哭的,一起看的朋友说我们这代人很多都跟着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过,电影里各种写实的细节,有的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过,大家可能都回忆到了自己的家人、童年、玩具等等,所以会有共鸣吧。
这算是我看过的数量不多的文艺片里最让我感触深刻的一部了。
电影是大地的写照,《让子弹飞》聚焦在广东开平的剽悍民风,《黄土地》关照陕北高原的“深谷回声”,《小城之春》则是许多南方小城的缩影,但中国电影甚少将镜头关照河南大地。
究其原因,河南这里只有灰朦朦但又清澈的天和市井气但毫无美感的街道。
任何电影镜头在这里都会丧失魅力。
果然,当《过昭关》的电影一开场,它的镜头就如同今日说法和焦点访谈一般平平无奇,但正是这一份朴实无华,才成就了这部电影的余韵悠长。
母亲即将生产,父亲无暇看顾放暑假的儿子,宁宁被父亲哄骗去旅游,没想到是去老家了。
三代同堂,两对父子,见面的样子却十分生疏。
父亲只交代给爷爷宁宁用的洗发水、沐浴露、痱子粉,每天换一次衣服,夜晚记得点蚊香。
任何亲密的话语都没有,只留下爷爷一声声的“中、中”,是一把马头琴呜咽的尾音,默然无言。
父亲驾车匆匆离开,爷爷连屋顶漏水的话都没地方说,小面包车噗噗地驶向远方,后面是爷爷沉重的背影。
我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目送中离开,心情惨淡得仿佛长了几千根刺。
就是在这样的平淡的日子里,爷爷听说好友在三门峡生病住院的消息。
当年在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他几次活不下来,多亏了同班的三个兄弟,四人合照有两个人的头像都被画了圈圈,是死亡的意思。
画面上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面孔,如今只剩两个苍老的面孔游荡在中华大地。
出于一种急切的顾虑,爷爷决定带着孙儿骑着小三轮,穿过几百公里的山路,总要去见朋友一面。
爷爷与孙儿,三代关系中的两端,在迢迢的旅途里,他们慢慢收拾父子情缺失的那部分。
而在小三轮缓慢地行驶中,孙子也将慢慢体会生死的意义,如同伍子胥过昭关,关关难过关关过。
爷爷唱起一首凄凉的词:“我好比哀哀长空雁,又好比龙游在浅滩。
”在《菊次郎的夏天》般旅行游记的外表下,人生的况味、生与死的别离与延续,属于东方的哲思徐徐展开。
我特别喜欢爷爷见医院时,认错人的一瞬间,那正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爷爷也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病床上颤颤巍巍的老友,却只是匆匆一面略坐坐就走了。
也许重逢不必那么宏大与激烈,虽然再见遥遥无期。
爷爷最后在车上对儿子说:“也许,我之前不该打你打得那么凶”,中式父子的道歉莫过如此。
儿子最后又给爷爷修好漏雨的屋顶,宁宁也离开了乡下,小面包车噗噗地驶向远方,间奏是宁宁一声声的“爷爷再见”。
此时再看背影,心情是有一种异样的轻
因为生老病死、离别后又重逢,人世间的轮回从未停止,都是平常。
关注我@朵莲
之前竟然完全不知道这部电影,即便这几天《生息之地》小有出圈,我也并没想着看一下导演有什么别的作品,直到在微博上无意刷到片段,发现种的庄稼和我们这里一模一样,尤其是大片辣椒地,应该只是我们方圆百里内才种的,而且方言口音跟我们几乎一样,就上豆瓣查了一下,发现跟《生息之地》是一个导演,一样是河南方言,推测导演是河南人,百度搜一下,果然是河南太康人。
看看简介,是我喜欢的比较抒情的散文式电影,看完之后,也的确很喜欢,虽然有类型片常有的套路,仍然值得回味。
讲的是古早乡村里那种很古朴的善良和温情,温情之下,又有关于人生的很深沉的思考,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经历了六七十年前很多艰难岁月,可不就是“过完昭关过潼关,关关难过关关过”嘛,不过这也让他成为一个温和善良的智慧老人。
另外,比较高妙的是,导演在温情故事下,很隐晦地谈到了那些时代不可言说的故事。
对了,我爸爸的爷爷,也是在1958年饿死的,1958年的河南啊!
在北影节的隐藏单元看了《过昭关》,断断续续一直在哭,还挺不好意思的。
讲实话,一些细节的处理多少有点刻意,离不着痕迹的表达尚有距离,但是不影响我喜欢它,也是因为喜欢哪怕不切实际的温暖吧。
好久没写文章了,也不知道结构要怎么搭了,就平铺直叙写几个打动我或者让我思考的地方: 关于“牙齿”。
这几年慢慢觉得牙齿大概是人类很特别的一个器官吧,坚硬无比,又因为露在表面,肉眼可见其生长与脱落。
仔细回忆起来小时候爸妈还是很关注我的牙的,刷的好不好、换了几颗、长得齐不齐。
上中学住校以后虽然没有爸妈在身边叮嘱了,但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也保证我的牙齿们“无虞”了一段时日。
到是大学毕业工作以后,日子过得散漫了,又经常靠吃甜食缓解情绪,时而因为睡得太晚索性不刷牙,终于添了一个大蛀洞。
前些天也曾照着镜子发呆,爸妈不唠叨的日子原来就这么不爱惜自己。
啰嗦了这些,说回电影吧。
影片刚开始,宁宁(孙子)到了乡下爷爷家没多久就掉了一颗牙,还不知道掉到哪里去了,爷爷就去找,找到了爬上房顶压在了一块瓦片下。
宁宁问爷爷为什么这样做,爷爷说这样宁宁长出的新牙就像一排排瓦片一样整齐了。
电影快结束时,爷爷送走了宁宁,掏出宁宁给他的一块泡泡糖,刚刚嚼了两下,好像粘住了什么,把泡泡糖揪出来一看,粘着一颗牙。
爷爷看着牙笑了一下,丢在了路边。
就是丢在了路边这个镜头啊,我心里狠狠疼了一下,也许下面的观点有些偏执,但是是我真实的想法。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新生就如此值得呵护,而衰老往往是孤独的、被忽视的。
我定定盯着那颗牙,想冲进屏幕把它捡起来,爬上房顶也压在一片瓦下,我可能不知道要祝祷些什么,但就是不愿意让它就那样滚入路边泥土里,陪伴了大半辈子的牙。
在我自己有了蛀牙以后,回忆起爸爸似乎也缺了一颗牙,小时候还觉得有趣,现在我挺想把自己的蛀牙补上,然后带爸爸镶上一颗牙。
关于“鬼”与“了解熟悉”。
此处不就“鬼”的存在性进行探讨。
影片中宁宁怕鬼,爷爷说事情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了解熟悉了,就不觉得可怕了。
生活中我是常被负面情绪折磨的那类人,应该也属于“抑郁”行列了,而反观恐惧的来源,大多是因为对未来未知的不了解、不确定。
更可笑的是,我甚至害怕迈出开始了解的那一步,宁愿自己在无知的胡思乱想里面打滚。
有时候我想,也许是因为懒惰,在“学习了解然后应对”和“一味逃避”中选择了后者,而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在苦痛和焦虑中等待终于无可遁逃那一天的到来。
可悲。
未完待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看样子我已经到“再而衰”了,写东西真的好需要气力。
把情绪表达成文字真是件需要下功夫的事,小时候不懂,长大懂了,发现已经写不出东西来了。
苦笑。
)
电影的道理摆在明面,可爷爷的豁然是到了“爷爷”才会有的心境。
电影结束,我还在为四天三夜赶来的相见却只有寥寥几句而耿耿于怀,很久没有因为一部电影而泪崩。
“这就走了,吃顿饭吧”的挽留那么真诚充满希望和感动,爷爷轻轻的摆手说下次,可我们都知道没有下次了,幸好有这一次。
有的再见要鼓起勇气付出行动,有的再见只能是渺渺的寄托。
失意的年轻人、暴燥的货车司机、孤独的养蜂人、生病卧床很久未见的老友、突然去世的哑巴叔叔,爷爷的豁达、善良也感染着每一个相遇的人。
爷爷说的,人生就像过山关,关关难过关关过;人生也像这一趟三轮旅程,一路上都在相遇和离别,有的离别是短暂的有的是永久的。
《过昭关》
看着两个老人眼睛湿湿红红的,握着的手不放好心酸。
临终前病榻边还能见一眼多年未见的好友,也不算遗憾了。
有想见的人,要赶紧去啊。
其实我一向很重视友谊,可能是天秤座缘故,我觉得我对朋友应该比对恋人更好。
如果临终前,也有朋友欢送我,真的会很开心。
好喜欢一群朋友围着我。
像张国荣那句歌词唱的“但愿用热烈掌声欢送我,在日后淡淡一生也不错。
”老人家拉着好友,别走别走,再吃点饭。
为什么老一辈人在寒暄时说,你吃饭没有?
那是因为那一辈都被饿怕了。
在饥荒时期问别人吃饭也意味着你最近过得好吗?
有粮食吃饭吗?
想起之前看过一个评论,说小时候我们不懂为什么逢年过节爸爸妈妈会给一些叔叔阿姨拜年聚会。
其实想想,他们也是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玩伴,就跟我们和我们的朋友一样。
长大了,四海为家,唯有借以节日的机会,聊以慰问。
看这部电影,总让我想起很多年前,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亲和他的朋友,我的一些叔叔,夏日,露天,在饭桌前喝着酒,娓娓诉来那些年的时,我就那么像听故事一样,听着听着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台词:有些事儿,是人无法控制,就像这河里,如果没有鱼,你跟这儿守一辈子,你也钓不上来鱼的。
如果有,你慢慢的钓,就会有收获的。
人这一辈子就是一关一关地过,过罢昭关还有潼关,过罢潼关还有山海关嘉峪关,关关难过也得过。
霍猛导演的新作《过昭关》,与前作《我的“狐朋狗友”》在风格、气质、表达上,都完全不同。
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在哪?
直到影片最后,漆黑的屏幕上打出四个大字:献给爷爷。
我才明白,原来是深情所致。
带着深情投入创作,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而且好坏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弄好了,叫作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别人,弄不好,就成了自我陶醉。
至于《过昭关》是什么?
我只能说,一半一半。
这部电影被定义为中国乡村公路片。
片中的爷爷李福长已经77岁,是河南乡下的一位农民,7岁的小孙子宁宁在城市读书,暑假来乡下和爷爷同住。
一天,爷孙俩突发奇想,开上电动三轮车从周口出发,几乎横跨整个河南省,近千里的距离,到三门峡看望爷爷的老伙伴。
一路上,他们遭遇了很多趣事。
如果简简单单看这部电影,特别是只看公路上的戏份,我会觉得它拍得很平庸。
公路片因为要赶路,有一个现成的逻辑在,很容易拍成小品串烧。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一路上,爷孙俩接连遇到了生意失败想要轻生的人,愤世嫉俗的货车司机,丧夫的孤儿寡母,还有孤独的养蜂老人……爷爷凭着多年的人生阅历,令所有人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温暖。
这位老人太善良了,太完美了,完美到极不真实。
再考虑到他的身世,父母死于敏感时代的动乱,他自己也被发配到劳改农场,几经生死。
经历过种种苦难的他,就像是受难重生的圣人一般,一路布道,把处世箴言洒向人间。
乍一看,就是这么个鸡汤的故事。
可是细琢磨,不对了,味道变了。
当影片进入到最后段落,一场大雪纷纷而下,将前一个多小时艳阳高照的夏天,瞬间拖入寒冬。
电话来了,当年劳改农场里的最后一个老伙伴也去世了,爷爷拿笔在照片上圈出他的人头,至此,照片上的四个人,只剩下他还独活于世。
那时我恍然发现,这个外表温情的故事还有灰暗的一面。
那一面太冷了,甚至散发着绝望的气息。
它其实讲述的是记忆的消亡,是无人可诉的孤寂。
那些敏感年代的苦难,在这部电影里并不是边角料,也不是《地久天长》里用来标榜勇敢的关键词,而是一个无所不在的隐形的主角。
在孩子的天真无邪与老人的世事看透所形成的极具张力的关系中,我们的目光一再被转移,从那遥远的冰冷的角落移开,温柔地投向这对祖孙的身上。
可是别忘了,那个角落里还住着一些老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要么已经死去,成为照片上被圈出的一个,要么彻底归于沉默,就像村子里那个只会说“啊啊啊啊”的老哑巴一样。
老哑巴说:“一开始我是不想说话,后来发现,不说话也能活着,干脆就不说了。
”这一段自述,精准地概括了“失语”的形成和话语权的转移方式。
说多错多,说了没用,于是不想说,进而无话可说。
老人永远闭上了嘴巴,到死都只会喊“啊啊啊啊”。
而另一位老人,那个孤独的养蜂人,他也失语了,却借助现代科技设备,重新开口说话。
看到这个情节,你很难不去联想,它怎么会如此暗合社会的变迁。
在经历了一个个集体失语的年代后,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的兴起,让每个人拥有了重获话语权的幻觉。
但是我们的表达是自然的吗?
是未遭删减的吗?
还是像养蜂老人一样,无论说什么,发出的都是同一种毫无生命力的音调?
想到这些,再回看片中的爷爷,我才终于理解了他的孤独。
那一代人都快要逝去了,可他还活着,他还有好多话想说,但却没有人要听了。
他的儿子不会听,他还要为挣钱而奔波;孙子也不会听,他还要去城市上学,乡下只是他假期的游乐场。
那些死去的老伙伴们,也都听不到了,他们过了昭关,过了山海关,如今已过了鬼门关。
老人还能和谁去说呢?
也只能在这一路上,和每个偶遇的陌生人说。
所以这条路,既是通往老伙伴的重逢之路,也是通向一代人记忆的回望之路。
老人想把那些记忆将给更多的人,至少,他希望多年以后,自己的孙子还能依稀记得。
从这里再往下想,老人这一路上对曾经的苦难少有提及,相反却一再显露出生的豁达。
我一度对此有所怀疑,难道那些苦难真的可以轻轻擦过皮肤,不留一丝痕迹吗?
直到整部影片看下来,从一个更完整的表达结构里,追问这一情节,我似乎又理解了。
一方面,那苦难太过深重了,放不下的人都走了,活下来的人,不得不放下,哪怕放不下,至少也别轻易触碰;另一方面,关于那段苦难记忆的讲述方式,除了闭口不谈,除了带进棺材,除了像爷爷那样,用一种“都过去了”或“好日子来了”的乐观态度去包裹苦难之外,我们还允许有其他的表述方式存在吗?
没有了。
这是还能开口说话的老人,唯一被允许的讲述方式。
这才是爷爷除了无人可诉之外,更深处的孤独。
影片的片名“过昭关”,出自伍子胥的典故,隐喻着生命中难过的关卡。
老人的一生经过了无数难关,个人的小难关,时代的大难关,“关关难过关关过”,如今摆在他面前的,也只剩下了最后一道关。
过去了,就结束了;等一代人都过去了,那个时代也就成了鬼魂。
爷爷问孙子:“我要是成了鬼,你怕不怕?
”孙子回答:“不怕!
”是的,我们不应该怕,我们应该正视那些记忆。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先辈才不会沦为孤魂野鬼,而成为我们可以手指着照片,大方谈论的人。
《过昭关》这部电影,还算不上一部成熟的作品。
你能看到导演明显的设计,片中的道具牙齿、瓦片、风车、泡泡糖、照片……一登场,你就明白它们仍将出现在后续的段落里,并承担一个小小的煽情点。
还有爷爷唱起的戏曲《文昭关》,有一定观影经验的人都能猜到,它一定会在影片的结尾时,被再次唱起。
可是,我还是看到霍猛在这样一个公路片的类型框架下,塞进了自己满满的私货。
那里面有对于爷爷的怀念,有对于回忆的眷恋,更深的,是对于历史的叩问。
这是一部关于“话语”和“鬼魂”的电影。
导演想说的,其实是这么一句话:别让爷爷成为鬼魂,请认真听他说话吧。
167. 两星半,失语的一代带着信息爆炸的一代回归至生死的终极命题。但一个半小时类型化的操作方式终究难以解决此类一生未解的表述难题。
GTS 小清新,还是有点不够自然
个别桥段设计的特别生硬,台词、表演也不是特别自然。一星给景色,一星给结尾,一星给中间气质独特的伍子胥桥段。
李福长的夏天。
【4】很是糟糕。很典型就是那种既要又要的电影,一方面是不肯放弃纯儿童视角,又想学《菊次郎的夏天》,来讲一场纯粹的心灵电影。另一面又不肯放弃说教,所以拼命加入了爷爷说法来传达一种人文遗留下来的创伤。加上这个调度,技法,以及剧本把控能力的表达,看得我扶额苦笑,不知道对《生息之地》的最佳导演能力的保持怀疑。本片说好听点是淳朴,真挚的,但换个说法,如果除了善良,我不知道这个电影有什么可取之处。
前半段不太行,非专业演员读台词痕迹还是太重,在这种情况下,导演还选择用长台词去铺显然不太明智(有的台词写的也不自然)。后半段进了城之后就还行了,自然流露的一些细节都比较好,真挚感人,孤独与死亡赤裸地摆在了眼前,豁达之外又不免悲伤感怀。关关难过,也到了最后一关:死亡。“我好比哀哀长空雁,我好比龙游在浅滩,我好比鱼儿吞针线,我好比在波浪中失舵的舟船”
除了爷爷,其他人的表演实在太差了,尤其是台词,应该是根本念不好,也因为这个人物之间没有基本的感情联系,只剩下了机械的动作发生和理想主义空壳,剧本也是生硬的类型化处理,冲突很“突”,感觉是剧作新手在套例题模板。朴实有很多面,希望新导演们不要再无故消费它真朴实的那一面了,成本限制完全不能作为拍差的理由。
2.5
《过昭关》——理想中的公路电影,由此也可以看出东西方的一些不同。何为过关,过去过不去的,也就是心中的那一道坎。结果只是为了当初的决定,一路上所遇到的,都是生老病死,为生活苦苦打拼的人。
头一年确实不想说话到后来 不说话也能正常过下去习惯了干脆就不说话了
把标准西方公路片模板套在一个中国农村的故事上,而影像风格带有去雕饰化的自然主义倾向,但导演又捕捉不到真正的自然,只好用特别明显的摄影技巧的变化来补足,这一来一回就显得格外怪异。好在足够克制、足够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些微小的细部连起了所谓善意的传递和记忆的延续。
上一次看过的那个同样是垂暮老人开着拖拉机穿越西部看望亲友的电影叫啥名字来着……🤔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抄袭史崔特了吧
像学生习作 比较糙
★★★★☆
瑕不掩瑜,简单又诚意十足的作品。两个故事的呈现方式很有创意,首尾呼应的牙齿寓意深刻,最后唱起的《过昭关》令人动容!
本半吊子制片在盲看完之后估算成本在45-50以内,然后看看报道好像估准了。故事肯定不是最完美的故事,水准肯定也不是最上乘的水准,但是在这样好多话没法直说、好多内容没法直给的条件下,已经努力传达了很多只能会心一笑的信息,再多给一颗星。结尾突然自己开始哼哼“高矮胖瘦一球子样嘛枯骨同颜”,果然死亡是最平等的审判。
中国电影怎么了?中国观众怎么了,这也太他妈护犊子了,
那句轻轻的"你叫他路上慢点",有太多寓意,太有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