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看过Kick Ass后就喜欢上了Chloe Moretz这个小萝莉,看过我那篇影评的童鞋应该知道我那时起就期待这部影片了,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到今天才去看了这部电影。
当然了,看过原版的我也免不了会将本片和原版作比较,美版虽然剧情完全照搬原版,但是我觉得在影片的表现力上丝毫不输原版,当然首先还是要归功于剧本的经典。
美版继承了原版那种淡淡忧伤,抑郁的基调,将男孩女孩之间朦朦胧胧的说不清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的微妙感情诠释的非常唯美。
不过美版表现的稍微要更加有戏剧张力一点,视觉冲击方面也要比原版强,原版就像是一杯清茶,个中滋味要细细品味才能知晓,而美版加入了好莱坞惯有的元素,悬疑、紧张、血腥度稍高,就像是喝soda一样,喝得太快会被二氧化碳冲到鼻腔。
美版没有直接交代Abby的性别问题,只是她几次提到I'm not a girl,原版男孩偷看女孩洗澡,女孩裸体那段镜头美版并没有表现,只有拍到Owen偷看了一下就躲开了(失望,哈哈)。
印象比较深的有Owen看到Abby和那个老人年轻时的合照,他忽然明白了自己也许会成为他的替代品,要求回家,但当Abby来找他时,他发现自己还是无法轻易丢下这段感情。
还有就是警察破门而入那段,最后警察无助的向他伸出手去请求帮助,Owen在这里内心明显的纠结了,他伸出了手,但却是轻轻地拉上了门。
这里的处理我觉得比原版还要精彩,Owen在善恶良知与Abby的感情面前最终选择了后者,这更能够渲染两人之间的感情。
美版的特效我觉得倒不是很必要,不过考虑到Chloe Moretz没有原版小女孩那种阴郁的气质(她在我脑中还是很萌的小萝莉,与吸血鬼的形象完全联系不到一起),所以特效更能够直观的表现出吸血鬼的恐怖,营造与普通小女孩形象之间的反差吧,虽然我还是更喜欢自然流露出来的气质。
影片最后游泳池那段拍的基本也和原版别无二致,泳池里四散的血花与残肢,不过Abby没有再露面,只有一双沾满鲜血的脚,与Owen眼中那欣慰的眼神。
原版到这里就结束了,但美版Owen和Abby踏上了旅途,他会步那个为Abby奉献一生的老人的后尘吗?
这就留给荧屏前的观众去思考了。
如果你看过原版,这版不妨也看一下,it won't hurt;如果你没看过原版,那这版就更要看了,相信不会让你失望的。
因为人鬼殊途,所以这爱情才显得更加凄婉这才是气质所在。
气质。
看了前面的影评,大概分为两派。
一派盛赞那爱情的美好,一派抨击ABBY的利用之心。
我倒是觉得,无所谓啦,看点不在那里。
我不笃信爱情,但却坚持认为,爱情应是这个世界上最甜蜜的感请情。
爱情最后多会变为亲情,因而才体现出爱情的珍贵。
会想要甜蜜与温暖,并不是因为电影的缘故,大概是因为生活状态的原因。
身边没有可以贴心的人。
最好的哥们儿不在旁边,唯一贴心的女生又远隔千里,很孤单,自我几近完全封闭,A.T.FIELD快和柏林墙一样厚了。
其实隔得远一些也好,隔得远了更会珍惜。
不是我非得等你,只是既然决定等你,就等不住其他人了。
应该就是这种原因【LET ME IN】 的独特气质深深打动了我。
阴暗,沉郁,却又有藏不住甜蜜。
片中两位孩子的每一句对话都是轻声细语的,每一次相视而望是干净而害羞的,每一次拥抱是真挚而动情的,每一次伤心落泪,每一次相约,每一次告别,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吐字,都完完全全触动了我。
但这种触动却不是在观影时,而是在看完之后的一次次回忆中一遍遍传来,而且随着每一次回忆触动越发强烈。
到现在我都不敢去看第二遍,因为怕再次观影会破坏了这来之不易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至少导演对细节的处理很到位很有技巧很有亲和力。
也许整个故事并没有那么大的张力,但边边角角的刻画也算用心良苦了。
比如ABBY 在与OWEN道别却又去而复返,但一直没有露脸,连话也没有一句,因为此时那些都是多余的了,因而用手在箱子上轻轻敲出的话语颇为感人,因为两个孩子已经心灵相通了。
这就使整个电影像一位乍看并不显眼的少女,但细看之下她举手投足之间却是那样迷人,这就叫气质。
另外,配乐做得很好,很能烘托气氛。
而且个人认为因为电影的节奏缓慢,而显得更有紧张感。
与【告白】相反,【LET ME IN】的故事容量较小,却拍了115分钟,所以缓慢是一定的。
但毫无疑问,缓慢的节奏恰如其分的贴合了电影的气质。
虽然仍有很多好莱坞桥段,无需否认,这算得上是一部精致的电影。
EAT SOME NOW ,SAVE SOME FOR LATER这是电影中Owen和Abby最终踏上旅途时Owen唱着的歌谣,绵长而悠远。
That`s all. That`s enough
在学校和家庭不受重视的owen,遇到一个在乎他,听他好好说话的美型吸血怪物。
在善恶的内心挣扎里,选择了Let the devil in,让恶魔abby走进内心,更在生死关头坚定了自己的感情。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唯美的血腥爱情故事,是因为恐惧和心跳总是互相缠绕,就像那些患得患失的爱情,爱从来是一种自私,与善恶无关。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吸血鬼abby设立圈套去诱惑一个又一个小男孩去为她卖命杀人的斯德哥尔摩(原作发生地)恐怖故事。
你也可以看到其实老男人给予Abby的爱是自私的,因为活了这么久的吸血鬼居然没有见过魔方,也没有玩过游戏机,颠沛流离的生活却总带着老男人送的古旧的小玩具,残缺的生活折磨着老男人和abby的灵魂。
但你也可以看到abby的情愫与选择,abby去看望自我毁容被捕,最后让她吸血了解残生的老男人,这是情,如果无情只是单纯的奴仆,不必去见,也不必去杀。
她可以像没吸吃完的女人一样转化他,让他带着恐怖的容貌,疲惫的灵魂继续毫不完整的作为一个怪物活着。
彼时的杀是一种解脱,正如每次abby和老男人都选择去杀人,而不是选择转化,是因为abby本质只是为了求存,而不是作恶,她本可以创造一支吸血鬼军团让所有被转化的人和普通人受苦。
Abby没有受邀请,走进owen家里,这是情,无论有人说abby对owen多有把握,拿捏得有多准,但人心难测,再可怕的吸血鬼也只能等待他人let her in,此刻的abby却又为了爱情赌上了生存的筹码。
因此你可以说abby是一个熟练诱拐小男孩的女魔头,但你却无法断言在这些关系里面abby没有投注爱情。
爱情是暧昧而盲目,为了爱有的人甚至能拥抱一个怪物;爱情亦是自卑和脆弱,无论你多么强大,你总得脱去所有的伪装,甚至暴露自己的不洁和阴暗,有的人愿意赌上生命,赌上心碎,怯懦的恳求对方"let me in"。
在这种关系的最后,彼此都只能拥有对方,爱情或许就是一种双向的绑架,谁能说清楚自己才是被“斯德哥尔摩”的一方?
好莱坞翻拍电影的初衷大致有二,一是给老片注入技术或创意等新鲜血液期望能赶超原作,二是将其它国家的优秀剧本本土化以迎合美国市场。
因此是否赶超原作绝不是评判一部好莱坞翻拍片的唯一标准,特别是当这部翻拍片的目的在于保证自身质量和迎合本土市场的前提下,将原作的故事极其精髓引荐入当地,而至于改与不改,同与不同,那都是基于这个基础上考虑的。
《无间行者》很明显就是为了迎合美国当地文化和好莱坞市场对《无间道》进行了大量改编,而结果显然是成功的。
对于这一部美版《生人勿进》来说,它同样融入了美国当地文化,无论是更直接的故事本身,还是电影的整体风格,但同时它仍然保留下了原作的精髓。
所以对于那些执迷于瑞典原版那种“文艺,凄美,凛冽”等等北欧气质和氛围的影迷们来说,首先要了解好莱坞翻拍原作的目的,否则没有心理准备看了美版后发现没原作那种“感觉”,好电影也会被当做烂片来骂。
有《科洛佛档案》导演Matt Reeves执导的这部美版《生人勿进》,不仅保留了原作在摄影配乐甚至意境上的精髓,更是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完善了原作剧本。
扮演小男孩Owen(原作中的Oscar)的Kodi Smit-McPhee在《末日危途》中已受过维果的提炼,扮演Abby(原作中的Eli)的小女孩Chloe Moretz更是在去年的《海扁王》中火爆了一把,因此两人的表演都很纯熟老练。
而美版的摄影配乐等也都不输于原作。
下面重点说说剧情上的大同小异。
美版《生人勿进》在开场便设置了一个倒叙悬念,取代了原作中的平铺直叙,这也为美国版定下了与原版不同的,更惊悚更悬疑的基调。
而美国版的叙事角度则大量局限于小男孩Owen的主观视角,加强了内心戏的同时增添了隔壁邻居的诡异和悬疑气氛,这也是个人觉得美版优于原作之处。
美版还放大了男孩Owen的单亲家庭背景,不同于原版中Oscar的父母已经离婚其中父亲酗酒,美版中Owen的父母是正在闹离婚,而酗酒的是离男孩更近的母亲,比原版更恶劣的家庭环境直接导致了Owen不仅受不到父母重视更是比原作中的Oscar缺少关爱。
记忆很深的一场戏是Owen目睹了Abby饥渴凶恶的兽性面后恐惧不已,打电话向父亲求救却被唠叨着离婚手续咒骂母亲的父亲拒绝。
相比较原作中父亲还带着Oscar玩,不酗酒的时候还陪他下棋,美版中Owen的处境更加绝望无助,这便使剧情发展更具说服力。
瑞典原作中邻里之间有许多戏份,而美国版则因地制宜让邻居之间变得如陌生人一样冷漠,而串联起他们的则是孤独的男孩Owen。
这个改变也导致邻居们的戏份大大减少,例如原作中养猫人和他的猫全部被删,再如被女孩咬后变成吸血鬼的女人直接在医院被烧死,而没有原作中那么曲折详细。
说到配角,美版采血人和女孩的关系比较原版来说更加暧昧和扑朔迷离。
美版还加入了警长一角贯穿全片,这不仅仅只是好莱坞的俗套做法,这个代表正义的角色对于剧情和主题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Owen爱上Abby的过程犹如我们在现实社会中结识一个陌生人的过程,由最初的陌生,到发现其优点并产生依赖感,但随着更多的交流和遭遇,我们会逐渐发现并且放大这个人的缺点。
而在影片中,Owen目睹警察在厕所被Abby攻击时,他的信仰产生了动摇。
在他眼中本来非善即恶的世界因为眼前的场景被震碎,他喜欢的依赖的Abby在这一刻谋杀了警察,伸手的关门的那个动作则直接让他面临选择。
虽然原作同样有这场戏,但被杀的平民显然没有美版警察那么有说服力。
后来泳池那场戏这让所有的善恶对错变成浮云,那份男孩未曾感受到的爱才是他决定追随女孩脚步的原因。
当然美版也绝非优于原作。
上文提到美版增添了悬疑惊悚效果,体现在采血人像美国虐杀片中常见的那些连环杀人狂一样带着面具,而杀人和吸血场景则变得更加直接更加血腥。
感觉如今的好莱坞不管什么电影不加入点特效就不舒服一样,这次的美版《生人勿进》也在女孩身上加了大量特效,例如她攻击人类时如同蜘蛛一样爬来跳去,例如医院里面的那场大火。
特效虽然让电影变得更惊悚更具视觉刺激,但相比较瑞典原版的朴素则丧失了一定的真实感。
美版删减了瑞典原版中暗示小女孩性别的场景,这大概也是为了附和美国市场,但却让影片少了原作中颇有嚼头的性向暧昧。
不过美版中倒是有通过女孩愤怒的声音暗示其性别。
其实对于这种翻拍片在定义其质量时有个很模糊的界限。
例如《无间行者》之于西方观众就是绝佳作品但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就可能远不如原作《无间道》,而《生人勿进》瑞典原版的影迷大概也很难会喜欢美国的翻拍版。
因此个人觉得如果翻拍片的目的在于将异国的剧本本土化以迎合本土市场,那么没看过原版的观众和当地媒体的评价,改编的故事是否如美版《见鬼》那样水土不服,以及单独来看电影的本身质量,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而由此看来美版《生人勿进》显然是一部难得成功了的好莱坞翻拍片。
作为一个吸血鬼爱好者,我看过许多的吸血鬼剧集和电影有的宣扬的是钻石贵族吸血鬼和孤僻少女的校园爱情(暮光之城),有的喜欢利用吸血鬼的特长搞正义搭档(血色月光),有的利用吸血鬼嗨死人不偿命(真爱如血),有的搞什么前世恋爱和家庭矛盾(吸血鬼日记)……通常剧情发展都是如此,吸血鬼(大多为男性)又高又帅又强大,一跳三丈高,却在灯火阑珊处发现了步履蹒跚的女主角,从此爱上了自己的主菜。
两人在痛苦刺激装逼中爱得死去活来,为了天长地久,只好互相咬舔,在女主角饥渴奉献的“TURN ME TURN ME”娇声中,男主角完成了换血大举,以后两人共同进退,双双沉入暗黑家族。
LET ME IN深深地教育了我们,不按模式走,吃亏到老叟。
我听说原著说的艾丽身边的老人是娈童癖,才认识几个月,我没看过原著,根据我的理解,那老叟就是前一个小男孩,艾丽家里的合影暗示了这一点。
奥斯卡和照片上的小男孩长得还挺像,看来吃菜也有个偏好。
艾丽身为一个精灵般的十二岁小女孩(外表),行走江湖不方便,又难免有寂寞时候,随身携带一个痴情种子,能当饭吃,能满足精神需求,能带来饭吃,实在是无比划算。
这个悲悲戚戚的爱情故事,初见如此美丽,女孩雪地里的赤脚,进门的问候,孩子气的考验,惺惺相惜的浪漫……背后却精打细算,小女孩在天真精灵背后,一直有着“EAT SOME , SAVE SOME FOR LATER"的打算,吃一点存一点。
奥斯卡如同被献祭给河神的无辜少女,将会被榨干感情和人生,直至最后一滴鲜血。
各位渴望投入男吸血鬼坚实臂膀的天真少女们,如果不打算永远成为棺材里的妖精,在美丽的敲门声响起时,还是别放人进来的好。
看看新晋小萝莉莫雷兹那尖尖的小脸,甜甜凉凉的微笑,还记得张无忌的妈妈曾经教育我们,越美丽的女人越会骗人!
影片改编自瑞典小说《血色入侵》,名为《Let Me In》,这部作品此前已经在瑞典被拍成电影,我看的版本是由好莱坞在2010年翻拍的。
原著我没有读过,欧版的影片也没有看过,所以我的感受只限于好莱坞版本,与原著的思想可能有所不同。
电影网站上将本片归类为恐怖片,我觉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通俗意义的恐怖片我一向是不看的,心理承受度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受不了里面人物变态的造型和刻意营造的环境。
《Let Me In》应该是我看过的最不“恐怖”的恐怖片了。
除了少量情节需要的血腥镜头外,电影中更多的是对Owen(男主演)性格以及他对Abby的感情变化的细腻描写,十足的文艺小清新,但是它表达的主题绝对是恐怖的,就好像中文翻译的名字一样,生人勿近。
记得有位著名作家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我觉得此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恐怖,就是把美好的事物加倍毁灭给你看。
人类世界最美好的爱情被影片中的魔鬼作为侵蚀人类灵魂的工具恣意玩弄,最恐怖的是,你明知这爱情是毒药,还心甘情愿得一点点喝下去。
男孩看似,为爱放弃灵魂的伟大,其实是魔鬼一步步精心设计的爱情陷阱。
电影中主要人物有三位,Owen(boy),Abby(vampire),Old Man(Abby’s EX)。
在Owen与Abby的第一次见面时,Abby还没有对Owen有想法,或者说在犹豫中,所以才对Owen说“Just you know, I can’t be your friend.”。
不过,从Owen拿着小刀对着树干发泄,Abby可以感受到眼前这个男孩内心深处的压抑和愤怒,使得父母离异、经常被同学欺负的Owen成为绝佳的猎物。
但是,真正促使Abby决定接近Owen的原因是,那天夜里,Old Man外出为Abby杀人取血的失败。
Owen从墙壁另一侧隐约听到的咆哮声不是他以为的Old Man,而是Abby在对着她曾经的“爱人”发脾气,最后Old Man说的“Maybe I’m getting slow; Maybe I wanna get caught; Maybe I’m just tired of this.”使得Abby意识到眼前的仆人已经失去价值,转而决定将Owen作为下一个猎物,于是才有了第二天傍晚的第二次相遇。
在第一遍看的时候,我一度被男孩和女孩之间看似纯真的爱情感动得精神恍惚,把一直默默奉献的Old Man忽略了,直到第二次回顾时突然想起,Old Man在死的那天出门前曾恳求过Abby,“Please stop seeing that boy.”,我才恍然意识到,Old Man与Abby一直都是恋人关系,之前感人的纯爱显露出本来的面目,一场无情的“三角恋”,Abby为了Owen抛弃了Old Man,使得这场爱情再也不像看起来那么纯洁,也正是从这一点暴露了Abby的魔鬼本质。
作品另一个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在Owen发现了Abby是吸血鬼之后的变化。
按照影片中的情节来看,在Old Man死掉后,Abby来到Owen家,从窗外进来,两个人睡在一张床上并“go steady”确立了关系,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Abby冷血的一面,心爱的人刚死去,她便马上投入了新欢的怀抱。
Owen和Abby就这样在一起了,偶然的意外,让Owen发现心爱的女孩竟然是魔鬼,作为一个12岁的孩子,他本能得向父亲打电话求助,可是他的父亲还沉浸在对Owen母亲的盲目仇恨中忽略对孩子的关心,可以说,Owen最终成为魔鬼的仆人,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他的父母造成,更讽刺的是影片中,Owen半夜偷跑出去与Abby见面时,在沙发上睡着的Owen母亲面前的电视机中正播放电视台的广告,“It’s 10 o’clock, do you know where your child is.”。
在求助无门时,Owen决定独自面对魔鬼,也就是在这时,Owen发现了Old Man其实不是Abby的父亲,而是她原来的恋人。
惊慌失措的Owen从Abby家逃走了。
看到这里,我心里出现了新的困惑,似乎从始至终,Abby对于自己的身份背景都没有刻意隐瞒,在Owen发现了秘密后也没有恼羞成怒,让我一度怀疑眼前的到底是魔鬼还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在Owen逃走后的第二天,Abby来到Owen家,生气的Owen没有像往常那样说出“You can come in.”反而戏谑得调侃Abby,导致了接下来的Abby流血一幕。
看到这里,我才突然明白之前Abby的反应。
也许是对魔鬼的诅咒,也许是对人类的保护,上帝为魔鬼设置了一道无法轻易穿越的障碍,即如果得不到邀请,魔鬼无法进入到人类的房间。
此时魔鬼能做的只有用各种虚假的表象来迷惑人类,让你心甘情愿得说出那句“You can come in.”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在看到Abby流血的一幕,Owen忍不住内心的冲动,紧紧抱住了Abby,也许,此刻在他眼中,Abby并不是什么魔鬼,就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也就是在这一刻,Owen无可救药义无反顾得中了魔鬼的爱情毒药。
之后的情节也就顺理成章了,再帮助Abby杀死了前来调查的警察后,Owen已经几乎沦为了魔鬼的仆人。
但是,使我真正看清Abby魔鬼本质的是最后的情节,Owen在游泳池被同学欺负时,已经离开的Abby奇迹般得出现并杀死了Owen的同学,救了Owen一命,于是Owen下定决心跟着Abby远走高飞。
在感动之前,我想提醒各位,为什么Abby会突然出现在游泳池?
答案很简单,其实她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躲在暗处跟踪Owen,等待机会,将Owen最后一点灵魂吞噬。
影片的结尾,Owen带着Abby远走高飞,“快乐”的Owen在火车上哼唱着从始至终贯穿影片的那句歌词“Eat some now, save some for later.”,用一句话为整部影片做了最精辟的总结。
影片结束了,我的心情却一时难以平复,Owen的悲剧绝大部分源于家庭的不幸,让我纠结的是,Abby对Owen的感情是否真的是爱情。
相信大多数人像我一样不愿意去相信那美好的一个个片段全部是魔鬼编织的谎言,我们宁愿相信Abby是真的爱Owen的,可是,我们也无法判断,Abby究竟是因为爱情,所以去爱;还是因为生存,所以去爱。
3星,美版故事照搬原版,但整体气氛营造更佳,女主更美。
西方的这种高冷文化确实有独特魅力,因爱而虐,由虐生恨,爱恨交织,欲罢不能,非常过瘾。
影片整体来说并不恐怖,也不算血腥惊悚,反倒有一丝童话的意思,很符合现实男女之间恋爱的一些情况,恋人的世界只有当事两个人能懂,而吸血鬼的世界,生人勿进。
作为翻拍片,本片质量实属上乘了,保留了凄凉萧索的唯美镜头并且原作的核心亮点也保留了下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对细节的处理,好比原作the father 是个恋童癖,而且与女主也才认识不久,所以当他死时也就没那么大的情感冲击,但美版却将其设计成了十二岁就认识的小正太,这样就与男主构成了一种轮回,一种循环,当老头惨死的时候小男孩的命运也可想而知了....和原著不同,本片没有明确指出小吸血鬼的性别,但一句 I AM NOT A GIRL 却又给人以遐想空间, 既可以理解成不是人类,也可以理解成不是女性, 因为同性之爱并非是所有人都认可的,所以这种艺术上的处理也算高明,细节上大体也就这样了。
看过其他人的一些影评,无非是分两种吧,要么是赞颂这种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超越了人鬼间的种族隔阂、食物链隔阂,只要相爱,一切都好,这种人普遍喜欢老版,第二种看法就是说两百多岁的老妖婆利用小男孩尚未成熟的心智果断诱惑之,使之成为自己的采血仆人,就像老头一样,年老后就被果断抛弃,来了新的小正太就得让位(看到萝莉赶老头出来以便自己与新欢敲墙传情的镜头时真是有种说不出的心酸)这部分人就觉得新版更能赤裸裸的表现出这种关系。
其实在我看来,人和吸血鬼本就没什么区别,小女孩要吸血才能过活,男孩需要爱才能生存,女孩有了男孩,她在自己脆弱的白天就很有安全感,也有了稳定的鲜血的供应,男孩也终于有了在这世上唯一的牵挂,一种久违了的依恋。
一个为血而生,另一个活着以爱之名。
不管是人类也好其他生物也罢当面对生与死的选项时一切道德上的束缚都变得苍白无力。
嗜血杀生?
得了吧,你应该感谢我没把这世界演化为生化危机般的人间炼狱,相信在那样的世界我能生活的更好;协助恶魔屠杀同类?
呵呵,我只是绝望了,在这冰冷的世界中找不到一丝由人类所给予的温情。
不管是人是鬼,两者都算是善良的吧,唯一的要求只是活着,卑鄙而又卑微。
我从不相信一个女人能爱上一个男人,女人们所爱的只是那个处于恋爱状态下的自己,谁能让她们达到恋爱状态谁就是白马王子,所以男人就好像一个触发器,有用就好,至于编号是多少鬼才在乎。
男人的承诺就更不必说了,说出来就是个笑话。
所谓的爱情或许就是种美丽的幻觉吧。
很难说女孩是否珍惜与各届仆人之间的感情,但她一定是懂的,说她是骗子?
会骗人的一定是被骗过的吧,被骗过了也就一定懂了。
杰克与罗斯间的爱情最后也就是一种寄托在海洋之心上的美好回忆吧,那又怎么能说小女孩铁石心肠呢。
或许真的很难说他们两个之间是否有真爱,但从此之后一个不再孤单,另一个不再挨饿,或许都有了依靠,或许都不再害怕,或许都有了寄托...或许吧。
从Cellopane那里知道的《Let me in》,刚听剧情时,便很快的想到克萝迪娅,那个《夜访吸血鬼》里永远长不大的吸血鬼小女孩,不知道原书作者是否从克萝迪娅得到过一些灵感,至少在我大致了解女主角后,第一个想到的是克萝迪娅。
同样是变为吸血鬼后便再也长不大,可两位吸血鬼女孩却是截然相反的性格。
克萝迪娅是张扬的毫不掩饰的欲望追求者,无论是她对自己永远未发育的身体的厌恶还是对爱的强烈渴求都是一种对欲望的执着,或许整个《夜访吸血鬼》就是一个关于欲望的故事。
然而,艾比更像是黑暗中长居的生灵,她安静,隐忍。
于是,洋娃娃一样的克萝迪娅永远追随忧伤而华丽的路易;而在漫天的雪花中那样安静的与羸弱的欧文相遇。
艾比与欧文都是满是秘密的孩子,在那个原本满地阳光天真无瑕的年岁,他们背着世界留下了好多秘密。
欧文在离异家庭中,与母亲生活。
整个故事这位母亲给人的唯一印象就是饭前虔诚祷告,这是影片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一位导演不给脸的母亲,除了简单的与欧文的交流,便没有多的台词,这位母亲对上帝的爱远多于对自己儿子的爱,这种失爱的家庭环境致使欧文活在了一个人的世界,不管是在房间,还是在小区的院子里出现的总是他一个人,这就给刚搬进来一个人的艾比与欧文相遇的机会,一种天性的相互吸引。
欧文喜欢自言自语,戴上面具挥舞小刀,暗示着他对自己的弱小的不满和对被欺负的渴望反抗,可这种情节本身就体现了欧文的懦弱,欧文偷窥邻居和偷瞄坏蛋三人组同样也体现了这一点。
而关于欧文偷窥两位邻居,一位健身,此人后遭艾比杀害,当欧文再一次偷窥这个房间,空房间便是欧文怀疑的开始;而另一个房间出现情欲情节象征着这位青春期男孩内心情爱的萌芽。
在几次与邻居维基利亚的对视中,欧文不断躲避,这再一次凸显欧文的性格,内心不安的悸动和不敢面对事实的怯弱。
影片中还有位关键人物,就是那位眼镜大叔。
那位大叔不是艾比的父亲,大抵知道就像是艾比和欧文的关系。
一鲜明的形象出现,碎掉的眼镜,邋遢的穿着,苍老衰弱,与艾比之间的对话充满着奇妙感,相互责骂抱怨,更让我不解的是艾比也用命令的语气与大叔说话,一位为艾比付出生命的人物,在片中不曾出现一个名字,一个邻居叫维基利亚,我却知道,这之间是不是有些荒唐。
如果大叔与艾比的关系如同欧文与艾比的关系,那么艾比对大叔的态度,是否是种喜新厌旧的表现,也许这就是我无法喜欢艾比的原因。
片中不只一次出现“can I come in?”看似简单的台词,出现几次,再想到片名,便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吸血鬼,没有经过邀请不能进入民宅。
或许,这是一种简单的回答。
但反复出现便有其他意思。
这样的台词出现在欧文与艾比不坚定的时候,艾比还在为是否要和欧文成为朋友而烦恼,于是,“can I come in?”;欧文还在为是否与吸血鬼的艾比割舍而焦虑,于是,“can I come in?”。
片名给我们最好的回答,Let me in.相信编剧在这里是良苦用心的。
Eat some now,save some for later..这首片中反复吟唱的歌,便是打破所有的罗曼蒂克。
影片大手笔渲染吸血鬼与人类美好的感情羁绊,美妙,凄婉,但全部的全部,所有近乎完美的东西却完全是虚假的,充满了诱惑与欺诈。
,不要付出所有,改日,若欧文如无名大叔。
可不可以不做比较,不和08年的瑞典版本相比较呢?
这个版本输了大片大片的雪白和美,而这种美和海报的白是无法比拟的。
不过有些小细节,倒是讲清楚了。
比如那张纸条原来是出自《罗密欧与朱丽叶》:I must be gone and live or stay and die. 我必须离开以求生计,留下只能坐以待毙。
记录下喜欢的片段。
ABBY教OWEN如何还击:U have to hit back, u have to hit back harder.你必须得还手,你必须狠狠地还手。
“可是他们有三个人呢”then you have to hit back even harder.那你就要更狠狠地还手。
hit them harder than you dare。
狠到连你自己都不敢想象。
and then they'll stop。
这样他们就会停手了。
OWEN成功地使用了此方法,突然会想到阿甘,他曾经也是那么的懦弱。
有时需要的只是一个异性的鼓励,他就会勇往直前,他会从男孩里毕了业。
觉得很有爱的场景是:OWEN问ABBY,will u go steady with me?
原来小男孩情窦初开时,才不会直截了当地问will u be my gf,而是这句。
steady这词,更持重,稳重,情重,意重吧。
吸血鬼可以长生不老,12岁的赤脚小女孩永远只是12岁,带走了一个又一个的12岁男孩,玩魔方,对付学校的坏小孩,杀人吸血,最后把老婆装在箱子里后的私奔,来自海扁王的Chloë Grace Moretz(科洛·莫瑞兹)演技实在不得了,洗
男主角会变成下一个轮回
本来还期待美版加点剧情搞成正儿八经的悬疑故事片儿。。。可是把原版最后一点朦胧和纯洁尽数抹去了。
原著小说很棒,话说瑞点版电影就是因为萝莉正太不合胃口没看,没想到美版有过之而无不及。。。给两星是因为跟看小说时的想象差很大。。。那么好的一个故事,拍成这样~
美版的血色入侵 感觉选角不如原版 男孩和女孩感觉都不如原版 背景也换到美国 感觉有点怪怪的 色调也改的这么阴暗,哎 看了会儿,放弃了
我看到了纯爱!话说警察开浴室门那段我还是不争气的退全屏摘耳机了~剧透下这部不是突然冒出个鬼吓人一跳的低级恐怖片!
结局还是有点不同的。。。
有點變化 但看了瑞典版真係不用看這尿黃色版的了 美國版果然就是硬要耍生化危機哎 配樂倒是很扣人心弦 Chloë Moretz得個靚樣 深層次既演繹始終唔夠Saoirse Ronan 來既啦
不解释。。。我的小可爱
比原版差
原版更安静,这个嘛。。。。只是卖chloe妹妹的面子
美版的翻拍啊。。我还是喜欢瑞典的。。
剧情甚至台词都和原版差不多,但是演员的演技及氛围营造的更出色,原版的太亮堂了
boring。。。
过于直白了,导致没什么悬念,比预期的恐怖感少了许多。整个故事太悲伤了。
暴力loli,你以后必成大器,就像娜塔莉一样
最烂的吸血鬼片 故弄玄虚
除了长得飞快的小loli没什么好的了。。
更澎湃了我喜欢.
恐怖片也可以很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