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带着感动看完这部电影,就像童话故事一样,虽然我们知道美好结局的虚假,知道制度之丑恶永远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改变,可是我们还是会怀着憧憬的心情眺望未来。
腐败滋生在黑暗的制度和贪婪的人性之上。
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愿我们也有苏醒的那一天。
被豆瓣“中国拍了50年电影没有一部超越《痛击》”的评论惊到了。
我就不信印度版《狙击电话亭》能搞出什么新花样。
不过坦白讲,狙击电话亭的剧情基本忘光了,只记得形式上是单一场景大叙事,由于太特别,所以印象极其深刻。
痛击前半段的内容和狙击差不多,就是西装革履的男主角在电话亭接到一个神秘人的电话,那个人仿佛知道他所有的秘密,并且用摄像器材监视着他,狙击枪瞄准着他,让他被误会成杀人犯,又逼他在民众面前坦白自己的种种恶行……之后走向就不一样了,痛击在人性拷问之上,跟反腐和政治紧密相连,由一起犯罪事件引出政治丑闻,把男主角的个人命运升华到了印度的国家命运,他的身份也一层层剖开、转变、升华,从中产阶级到犯罪嫌疑人到疯子到恶劣渣男……直至最后成了国家英雄……确实是超级带感,紧张刺激激动人心,有些台词还有点戳泪,必须承认,国内确实拍不出来,不是故事、演技的问题,是国内环境的问题,没有人敢拍这么大尺度的,有人敢拍也百分百被禁播。
希望电影分级制度早点出来。
这个电影真够墨迹的!!!!!!!!!!!!!!!!!!!!!!!!!!!!!!!!!!!!!!!!!!!!!!!!!!!!!!!!!!!!!!!!!!!!!!!!!!!!!!!!!!!!!!!!!!!!!!!!!!!!!!!!!!!!!!!!!!!!!!!!!!!!!!!!!!!!!!!!!!!!!!!!!!!!!!!!!!!!!!!!!!!!!!!!!!!!!!!!!!!!!!!!!!!!!!!!!!
致敬,了不起的电影。
不仅仅是因为电影作者敢于针砭腐败的决心与维护热爱印度的热忱。
单论电影本身,一个电话亭的小场景,却拍出了腐败,公正,国家的大格局。
故事简单,设计却别出心裁,在主线进行的同时,各路人物缤纷上场,大人物里有败类,小人物里有正义。
揭露黑暗,却也给人印度必胜的信心。
与中国相同的是,印度也盛产烂电影。
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的好电影却好出了厚度与深度。
不愧是最大的民主国家,终归有配得上它民主的一面的东西,那就是勇气。
之前说印度的精英都在做编剧。
这下我是真希望是如此。
否则有这种精英在搞政治,科学,经济与发展,这样的印度雄起的话,我中国又怎能轻易应付。
不要轻视印度。
和我国一样,庸人多,支撑发展,却是精英。
很多人活着,但事实他们已经和死去没有什么区别,而有些人已经死去了,但他们却是永远存活的。
《痛击》是一剂药,一剂精神上的药,可以帮助那群活着的人真正活出自己人生意义的药。
很多人活着,但事实他们已经和死去没有什么区别,而有些人已经死去了,但他们却是永远存活的。
《痛击》是一剂药,一剂精神上的药,可以帮助那群活着的人真正活出自己人生意义的药。
以前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但说这句的人是李白,而那时他是说给自己听的,而不是说给别人,可是很多人听到后,就用来安慰激励自己,然后活在以后生活会好起来的这样自己虚构的幻想中。
但那些人看到有人贪污腐化却只懂在屋内谈论政治,只会满腹牢骚,却从来不想过自己除了谈论之外还可以做点什么,他们只知道为自己而活。
以前有人曾经国家比喻为一只滚动的轮胎,在轮胎里生活着很多人,但只有少数的几个人可以伸头出去,关注这个轮胎滚向什么地方。
而一个国家要想往好的方面发展,想超越别的国家,就少不了要有这样的人。
可是这类人是很少的,很多人都明白,现实不同于电影,在电影中您站出来,身后一般都会有支持您的人,但现实中却不一定,您站出来,很大可能上别人会说“咦,您看,又一只没有脑子的笨瓜想对抗权威,想反抗。
”在现实中,他们通常不会站出来支持您,那怕他们的利益也被那些权威,被那些掌权者侵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关注点都已经缩小了很多,他们只是想要娱乐,看别人笑话,这样他们就能心安理得地说那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是安分守己好一点。
”
所以绝大多数时候,做一个英雄是要有一种觉悟的,电影中巴赫一直不愿意交出钥匙,因为交出钥匙,那么他就会成为了站出来的那个人,可是他站出来了,却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会连累到他的妻子和女儿,所以他不愿意。
很多电影都有一个剧情,就是威胁当事人不行的时候,往往会去威胁当事人的身边人,那些人往往是当事人的软肋,在这个时候当事人一般就会放弃抵抗,按照别人吩咐的做。
而《痛击》这部电影却是把这个剧情运用到了极致,一个皮条客,可以做出在自己父亲面前把自己母亲给卖了的人,何况电影中还有他搞婚外情的片段,如果贸然说他是一个爱妻子的人,相信很多人都会骂是狗血剧情。
但导演在其中安插了一个忏悔的剧情,那个剧情与其说是找回了良知,不如说他是对妻子的真心透露,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忏悔内容中,没有提到和他搞婚外情的人。
只是提到妻子和女儿,导演就是通过这个剧情,使后面那段交钥匙出去的情节不至于太过唐突,有理可据。
看这部电影是让人激动震奋的,但我们要考虑的不单单是看了电影后的心情如何,我们还要考虑看了这部电影,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有很多人活着,但他们却是从来没有真正活过,那么,这部分人,为什么就不能考虑一下,让自己真正活一次呢,为自己,也为他人。
《痛击》是一剂药,不单单是普通人能吃,那些手掌权力的人也可以。
相对于普通人来说,那些手掌权力的人才更应该看到这部电影,普通人看了《痛击》,能改变的只是他自己和有限的几个人,而手掌权力的人看了,说不定能改变整个国家。
阿三从认识走向了改变的道路 而我们还在掩盖事实 我们比阿三烂的还厉害 阿三不在是以前的阿三超过中国指日可待
動不動就用“中國能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來說事,本身就已經違背了欣賞影片的初衷。
這部電影的刻意、做作、YY已經到了影響影片本身質量的程度了,因此算不上什麼優秀的電影。
最根本的問題是,制度問題不解決,就算轉了那麼多錢到國家銀庫,so what?
那些歡呼雀躍的吃瓜群眾臉上麻木的喜悅,才是更加令人髮指的愚昧吧?
最後神秘大爺亮明身份說是聯邦調查局?
局長?
這不明擺著是期待一個明君橫空出世降臨人間的奴才思想嗎?
與其羡慕人家能拍出這樣大膽的影片,還不如想想,為什麼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實在。
起初,我并不对这样一部印度电影报多大的兴趣,更是在我爸极其拙劣的推荐之下,我在不耐烦的态度之下度过了电影的前20分钟,知道剧情发展的逐渐深入,我似乎在电影中找寻到了兴趣,它也抓住了我的神经,给我来了个制胜一击。
随着涉案金额的增加,影片里谈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敏感。
反贪污,政治黑暗,高管内幕不断的浮出水面的同时,巴赫的良知被渐渐的唤醒,在人民如此贫穷的当下,那些贪官污吏为何还要不断剥削劳动人民的血汗钱,那是属于国家的钱整整20000亿卢布。
人的良知不允许,所有人都不允许。
希望有一天,当被问及我是热爱我的祖国还是热爱我的事业,我可以毫不犹豫不假思索的说出:“当然是祖国!
”(Ps:本人为影评新手,观念尚且幼稚,思想尚不深刻,愿广大网友不喜勿喷才是……)
2010印度惊悚片《痛击》,改编自2002美国电影《狙击电话亭》,豆瓣评分7.9。
一部超级大胆的改编之作,印度电影的脑洞之作,将美版的小格局框架拓展成了一个超大格局,美版80分钟扩展到了印度版的近两个小时。
美版更像是印度版中的一个桥段。
印度版堪称影史对原版改编最大的改编电影了。
印度版和美版的差别太大了,美版是一个惊悚悬疑故事,而印度版则是庞大到无边无际的主旋律反腐故事。
美版的男主是绝对主角,几乎是独角戏,而印度版则杀手是主角,戏份和亮点大于男主。
美版是独角戏,印度版是双主角戏。
美版除了狙击开枪以外没有动作戏,而印度版则扩充了动作戏,又是街头枪战,又是近身搏击。
不过动作戏拍得非常水,很难看,演员缺乏动作戏功夫,全靠快速剪辑来制造速度感。
美版中的男主只是个没啥能量的婚外情出轨渣男,而印度版的男主不仅婚外情,还沾花惹草,而且是个给政府高层洗钱的角色。
美版是救赎的主题,而印度版则是反腐主题,故事触到了政治高层的天花板,很佩服印度电影取材的大胆和广泛。
美版突出了男主从崩溃到忏悔到救赎的全过程,而印度版在男主忏悔上诠释得不好,男主的转变和过渡缺乏可信度,男主最后竟然成为救世主更是非常狗血的设定。
美版在演员上的表演全在男主上,男主将压迫感和崩溃感演得很好,但印度版的男主演得一般,流于表面,没演绎出来如此困境中的崩溃感。
印度版增加了电视台主持人这个新角色,并且给予了足够的戏份,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角色。
这个角色在美版中是完全没有的。
美版中的杀手是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隐含角色,直到最后才模糊闪现,并没给予明确交代,杀手角色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感。
而印度版则杀手一开始就以真面目出现,并且是贯穿始终的第一主角,印度版的悬疑感主要体现在杀手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目的是什么。
由于印度版的脑洞实在太大,所以剧情上的硬伤无法避免,特别是结尾男主竟然能独自一个人将成千上百亿卢比的巨款随便转账,这完全不符合金融逻辑,如此巨额转账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网银可以只输入密码就可以完成。
还有,政府高层拍的杀手在高楼大厦顶上竟然拿着手枪向地面射击,这是把观众当傻子吗,弄几把狙击枪的道具来演不行吗?
剧情设定上还有一个槽点,公用电话亭的下部分竟然是防弹玻璃,试问全世界有这么奢侈的公用电话亭吗,下部分是防弹玻璃的设计目的究竟何在?
剧情如此设定的唯一目的就是让男主在重重追杀中还能够躲在电话亭中安然无恙,为了这个设定竟然构思出公用电话亭的下部分是用防弹玻璃打造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完全没有印度电影必不可少的歌舞,连插曲都没有,是印度电影中非常罕见的完全无音乐无歌舞电影。
虽然本片的豆瓣评分和美版都是7.9,但观感明显不如美版,脑洞过大的剧情降低了真实感,过于主旋律的主题将影片变得假大空,杀手的台词上纲上线,简直一副拯救印度的救世主的模样,角色脸谱化,角色刻画毫无鲜活丰满可言。
我就是我,一个不想坐在五星级大酒店的咖啡馆里只是谈论着他那境况恶劣的祖国而无动于衷的印度人,一个不想只是坐在卧室里,一边品着威士忌酒一边控诉政府腐败的印度人,一个不只是在电视节目中评论恐怖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印度人,一个不仅仅只会牢骚满腹的印度人……
强烈建议以建国大业的形式在全国上映。
超越原版(虽然原版其实不咋滴)的翻拍,将原版中的狙击手设计成了漫画式的孤胆英雄,原本牵强的人物动机也变得伟光正,立意拔高了好几个层次。虽然男主思想转变的过渡不够,结局理想化,但故事背景不悬浮,整体节奏明快,气氛紧张,引人入胜,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片。btw,印度片必有舞蹈的梗在此片中得以巧妙融合,令人会心一笑。
世界上,中国和印度的国情尤为相似,都是世界人口超级大国,都存在大量贫富不均问题,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从文化尤其是电影文化方面,中国和印度比较,落后了至少50年。话说一眼就认出了少年pi长大的样子。
紧张感不存在,反恐专家的狙击枪管都能摔折,警官角色空洞。
印度电影还是很牛逼的,狙击电话亭的创意,拍出新高度,紧张煽情,触碰黑暗。
以情杀的名义,行爱国之事,比原版还离奇。
印度狙击电话亭...
看不完
三星半
翻拍 狙击电话亭,减一星
就知道印度电影没有歌舞是不正常的。。。
总之想方设法染让观众开心就是...
事实上只有三星半。鼓励下。片子的最大缺陷是在于仅仅关注执政党对于财富的贪污和占用并不能反映到更深刻的层面上,到底是什么赋予他们这样的权利和胆量?——是集权专制制度上的绝对权力。片子还显得过于主旋律不过看在是印度片上只要歌舞片段不超过2/3就值得加一颗星了。另,102分钟左右才是中国写照
有点天真
印度版狙击电话亭,反派现身少了太多神秘感,比不上原作,但也很棒了。
奇了怪了,这片居然比原版狙击电话亭分高?
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好多处演技拙劣到尴尬,但是总冒出一两句台词很棒,为了这点醋包的这顿饺子。
印度风味的狙击电话亭
给力
有些對白有意思。不過總體而言有點自嗨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