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观影,是一种隐私的探索过程,仿佛入厕,要知道四下无人,还能放心大胆,痛快淋漓。
这个世界的道德观把我们勒的那么紧,让人像是要孵出壳的动物一样,痛苦着享受高潮,希望打碎这枷锁。
男主女主都是矫情星球来的,哭着闹着要自杀的是他,没自杀成又吵着要回去的也是他,最后被人拖拽着不肯走的还是他。
他抱着自认为是希望的东西,可又何曾真正面对过自己的内心。
如果最后男主找到了那个答案,也可算是一种升华,但结尾只是两个矫情人在汽车突然的晃动下握住手,这算什么?
别跟我扯淡什么纯洁的爱情。
就算是真正同类的苟且,也没有这么肤浅的几句蹩脚英文就千里共婵娟了的。
只能理解是他们的矫情指数爆了表,泪眼相向中的影子,是两个同时孤单矫情又不甘于孤单矫情的人的相互理解,这种感情是淡到不过相视一笑便能道尽的东西,却被压抑的恨不得迸出全身的能量。
想问,人,谁不孤独。
你承受不了,便觉得自己的孤独就特别的比别人的更深刻。
做一个诚实的失败者有什么不好?
谁说悲伤一定要流泪,痛苦一定要大喊呢。
醒醒吧!
正常点,真实点。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本来就是个乐子而已。
唉。。
我又认真了。
在读过鲁滨孙漂流记,看过荒岛余生后,这部金氏漂流记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其实有时候承受现实的压力似乎比在荒岛上生存来的艰辛,抛开已有的身份和地位,抛开信用卡,抛开职守的信念,抛开多余的欲望,自己拥有的只是一个身体,而真正所要做的就只是维持自己的心跳而已,原来一切都可以变得如此简单。
夜晚,当金先生在那座无人岛上与自己所生活的地方隔江相望时,看到的依旧是车水马龙,灯火通明。
我想有时候生活最大的讽刺就在于难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而电影中的另一个人物金京莲,三年前开始躲在自己的小房间,每天主要的事情就是完善网上那个虚拟的自己,用相机拍摄天空中没有人的月亮,按时跑步和吃饭,看似规律的生活却是在一种病态的躲避——躲避现实中不完美的自己。
短短二十分钟的民防演习,把两个毫不相干,却在某种程度上命运相似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多了一份牵挂,顿时彼此也找到了某种存在的意义。
或许我们身为人类,长了颗发达的大脑,就注定某种程度的不完美。
生活虽然没有想象中来的美好,但依旧要视它为恩宠的礼物,接受自己缺失的部分,便也算是海阔天空了。。。
周六的晚上,熬夜到凌晨两点,终于做完了这一期的枣听新闻。
周日,全北京飘起了大雪。
我把音频节目听了十遍之后,终于做了最后的修改,发总编审核。
一切就此落定尘埃。
每次做完节目,不论自己还是别人的,都要听十遍左右,从最开始的兴奋,到中间的挑剔,到最后的平淡。
一点一点,慢慢转变。
房间冷得厉害。
冰箱里米油皆空,我冒着大雪在小区门口给自己电话充值,之后彻底放弃了买菜的想法,回来下挂面吃。
书柜里好久不曾动的芝华士二十年,这个还是当年破孩子送我的。
倒小半杯,暖暖身子,在电脑上看《金氏漂流记》,那是一部看完之后,找不出确切语言来概括的片子。
也许你能用三言两语说明白情节,但是又觉得很勉强。
也许你能找到恰如其分的东西来说它的内涵,但是又觉得很鬼扯。
韩国的电影,拍得色彩很好看,情节寓意很多。
我和小伍强烈推荐这个,小伍问我,讲的什么故事?
我一时语塞,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说。
我能说什么?
一个废物男人想跳江自杀,结果没死了,他被冲到一个与城市比邻相望的岛上面,四周环水,无人关注。
他从开始尝试求救,之后放弃自杀,开始在岛上安居乐业,他在都市的丛林里成了漂流的鲁宾逊,他甚至无聊至极于是想起了要自己做一碗炸酱面的“理想”,于是他开始了这一伟大计划。
自己犁地,自己寻找种子。
他的所有努力都被对面楼里一个三年没出家门的宅女看在眼里。
两人就好像寻找到了知音一样彼此相惜……这部片子包含的东西太多。
但是情节又太简单,简单到你想说,但是发现没有什么可说,你觉得没什么可讲,但是又觉得有太多触及灵魂的东西存在。
比如,那个关于炸酱面的执念,比如,关于内心的那个岛。
很多人都想着休年假,去旅行,外出,逃离这个城市,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把这样的做法当成暂时,暂时离开,暂时脱轨,之后回归。
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彻底放弃和逃离。
但是内心还是忍不住想越狱,哪怕只有短短的一瞬。
谁的内心都有一座岛,与城市的灯火毗邻,但是却无人知晓,你可以在这里对着城市大喊!
嘿!
你们这群混蛋!
什么加班,什么老板,都给老子去死!
你可以在这里无聊到完美,休息到惬意,你在这里脱下西服和面具,变成另外一个自己。
之后假期结束,回归城市。
当拿出钱包里的月票卡,在读卡器嘟的一声之时。
不知道那泪水,是喜悦还是哀婉。
就这样再见了么?
那个漂流的鲁宾逊,就这么回来了么?
我的都市生活,我是要说哈啰还是应该说再见呢?
这对男女交往和相遇其实很奇怪,甚至简单,彼此靠绿色的红酒瓶传递这几个简单不过的英文单词,HELLO?
HOW ARE YOU!
这些最简单不过的话语成了超越现实,甚至超越生活的单纯注脚。
当结尾鲁宾逊被迫送到生活的都市里,当所有的一切都结束的时候,他想去63中心,是要去跳楼还是要从那里回归呢?
当宅女终于在阳光下跑出门,水藻一样的长发在风里飞舞,那一刻逆光的浅白让整个画面变得温暖。
当那辆载着鲁宾逊的公交车在宅女面前渐行渐远的时候,就好像那场人生的暴风雨将孤岛上的玉米田席卷一样,希望在瞬间缓缓黯淡。
之后我看到两张流泪的脸,彼此左右,拉开距离。
人的希望就是这么的单纯和脆弱,即便它美好,即便你为它付出太多,而越是美好越是付出的东西,就越禁不起打击。
之后防空警报响起。
车子,行人都暂停下来,一年两次的演习,让这一瞬间成了希望升腾的云梯。
先抑后扬的手法配合钢琴无比完美的飙下泪来。
是的,老天总是在泯灭你希望的时候,给你再开一个新的,只是很多人都没来得及等到,就选择了闭上眼睛。
而故事总需要一个完美的结局。
女孩子赶上了那辆停下的公交车,两颗心就像那个启动时的颠簸一样,撞在了一起。
我破天荒的在看完电影后去豆瓣寻找影评,当自己对一个影片无法用具体语言来描述的时候,你很希望找到一个人,用最恰如其分的话来告诉你,最贴近你内心的文字,可惜的是,我没有找到非常有共鸣的文字。
也许就像有的人问,那男人后来怎么样了?
与女人相遇了能怎样?
欠的那么一笔债就都不用还了么?
呵呵,这是故事,后来的事情,就是后来的故事。
一个人的出现不会改变别人的生命,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有时候会带来希望。
每个人内心里都有一座叫“希望”的岛,即便它能被风雨摧毁,它也能再次复原,也许是因为一个人,也许只是因为一碗炸酱面,这就是人类的伟大。
我很相信,在孤岛上,能作出炸酱面的男人,再多的欠债也都能化解,因为连最不可能的都战胜了,还有什么好怕呢?
每个人都在路上奔跑,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充满希望。
这段日子,老爸戒了麻将,空了太多时间就整天在网上玩牌。
他不赌后,家里和谐无数。
这个男人一生自大骄傲,吹牛、懒惰皆有,中年的重创导致了如今的丧志玩物。
父亲学校里的同事和我说:你爸这人平日谁都不服,就服你,老夸你文章写的好,小子不错。
这话听得我一阵心酸,这个自大骄傲、谁都不服的男人,却为了儿子的工作,四处求人,低声下气,卑躬屈膝。
我实在太无用了。
可世界的冷漠不会因你的儒弱而温暖起来。
所谓希望,是凭苦心耕耘,挑鸟屎、刨地浇水得来的。
所谓希望,也不靠施舍:想吃炸酱面,便自己种来,不要外卖,这需要多强大的内心力量啊。
可无用的我,经历无数笔试、面试无果后,只得低头接受施舍。
无奈弱小的心是多么惧怕被这无情的世界抛弃。
若真有这么一个岛存在,没有银行、无需买房、饭菜自烧,该有多好。
就算抛了这伟大国籍,背负叛国骂名,我也要移民至岛上。
只因有时你会发觉,你如此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却不爱你。
就是因为爱的力量,才使人无惧被世界抛弃。
爱可以让HELP变成HELLO,可以使宅女走出家门,可以即将分离的两人因民防演习相遇。
既然有了爱,还有什么可畏惧。
只担心你一直发现不了,当面老是骂你的父亲,内心却是如此爱你。
学到了。
跳海前问下欠银行多少钱结局是好的吗?
那是因为后面演不出来。
男的还是欠钱啊,女的也跟平常人比不了啊。
生活还是一地鸡毛啊啥都没改变啊。
只是人还越来越老了。
这咋励志啦?
怎么励志啦。
两人相互救赎结果呢,现实一点吧,这只是电影,只能终结在最美好的时候。
话说门口保安会让一个流浪汉进入大厦吗?
女的打电话报警就行啦。
我真扫兴啊。
在虚假作品里找真实感脑袋有问题update20240626我已经是个无聊的大人了。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切美好止步于结婚时。
这也是很多电影为什么都拍到婚礼就结束的原因。
因为后面太难了。
理性地想一想,两人见面了后面又能怎么样。
一个落魄的破产欠债大叔,一个自闭啃老女。
本身就不如一个普通人了,那可以想象她们的将来会如何。
哦,对了,解说说这女的头像有疤什么的,这明明就是个美女好吧。
要是个丑女,这片就没那么好看了是吧,每个人都是一定程度的颜狗。
有以下几点:一、随身带打火机不管男女带了打火机不仅可以毫不费力的煮开水、烤鱼、烤鸟、煎鸡蛋,还可以照明、抽烟等进行娱乐活动。
二、随身带好公交车卡最好还是跟皮包放在一起,这样拿出来刷的时候也比较帅气。
三、学好英文英文就目前为止还是国际通用语言,学好了它,就算碰见外星人也能很好的交流!
最后、找一家有信誉的,承诺可以送到任何地方的外卖店,并且有负责任的员工。
有了以上几点,此生将再无烦恼,轻松过活。
:P
这部电影看过以后一直放在硬盘里没删,直到今天,本来要看别的,手误打开这个,结果居然一路停不下来又从头到尾重新看了一遍。
故事简单,一男一女,对白甚少。
这样的结构让人想起另一部韩国电影《空房间》,二者拥有一样的内核:孤独。
不过《空房间》是孤独和孤独走在一起然后一起孤独,《金氏漂流记》则是孤独看着孤独然后终于一起不再孤独。
开头现实而荒诞。
男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卢瑟,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却连老天都捉弄,在最繁华的都市中心沦为完完全全的“一个人”。
荒岛求生,过上钻木取火原始耕种的野人生活。
从自暴自弃到斗志昂扬,男主角的经历荒唐而惹人发笑,直至一碗炸酱面的到来,居然生生笑出泪来。
原来,希望是这样的味道。
女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宅女,家庭幸福却自闭社恐,蜗居一室,只敢通过虚拟方式与世界联通。
一次远眺星空,偶然发现孤岛上的男主角,从此封闭的心房打开一丝缝隙。
男金挣扎着寻找希望,女金好奇地打探张望,两个孤独的人以奇异的方式交流着,终于越走越近。
有一本书叫《群体性孤独》,讲的就是我们在一起,却又没有在一起。
就像这两个金氏,一如我们每个行走在热闹都市中心的孤岛,心无所依。
文化心理学家Markus说过一段话:“当我们讨论自我的问题时,我们就是讨论一个生物体变成一个人的过程。
成为人就是为社会化而努力。
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你只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但若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你必须跟其他人建立关系。
”没有人能走出社会关联的网,却可能关进自我封闭的墙。
电影的结局温暖而美好,两个神奇而莫名联系在一起的孤独男女,终于克服了各自的愤怒和害怕,靠着希望和相信走到了彼此的身边,温馨美丽。
其实,我们都在人群里漂流,那就祝我们,平安着陆。
最近看的几部片子凑巧都在描写宅男宅女,才发现原来当下确是“宅”当道的时候了。
宅的原因有很多种。
有些是因为心理,比如社交恐惧症之类。
《金氏漂流记》里的美女拒绝出门,吃穿用度全靠母亲送到门前。
窗台的超长焦相机只用来拍荒芜的月亮,唯一对准人间是在全国空袭演习、街上空无一人的时刻。
有些是因为外部环境,比如社会发达到你已经不需要出门,机器人和网络能帮你完成一切。
《Wall·E》里面所有人只需从早到晚对着液晶屏幕就可以了,人际交往和健身运动都可用这种方式完成,这不也是一种宅么?
宅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有的纯粹自暴自弃,没有任何生活动力。
《空气人偶》里简笔描述了一个宅女,好像吃饭是所有生命的意义,盒饭和苹果堆在一边,饭盒和腐烂的苹果核堆在另一边,整个卧室与她的头发一样凌乱。
也有的只是把世界浓缩成一所房子罢了。
《东京狂想曲》里有一个十年“家里蹲”的宅男,披萨盒子个个码得整整齐齐,甚至每个用光的手纸纸筒都有条不紊靠在墙边。
但凡来送外卖的人都忍不住惊叹,觉得这么宅着也相当有水准。
宅的出路却只有一种,起码在这些电影里是如此。
那就是打开房门,回归社会。
导演们总是在不厌其烦描述了一个房间的有限生活之后,试图用门外的大自然、奇遇或者爱情来吸引他们,建议主人公们大着胆子出来看看。
当然也有例外的,《东京狂想曲》里安排了一场有惊无险的小地震,原本空荡荡的大街上突然纷纷出现睡衣男女,原来每家都是有人的。
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理论上自然是这样,现实是否如此却很难讲。
这类影片也往往没有关注后续故事,仿佛那一瞬间的敞开怀抱已是胜利,已是所谓的战胜人性弱点。
至于打开房门之后如何,随他们去吧。
当宅男女们失去“宅”的特点,不就跟我们一样了吗?
即使遇到各种艰难困苦,好像也是理所当然的。
回归就能获得幸福?
我一直不怀好意地抱有怀疑态度。
他们仅仅是从屋里走到屋外,可导致他们变宅的因素并未更改。
宅固然可归之于心理问题,但造成这种恐惧的原因呢?
宅显然都发生在现代大都会中,东京、首尔——有趣的是,最常讨论这类话题的都是日韩电影,他们热衷于探讨不断向内追问的话题:例如,在社会快速发展时应如何该保持人性?
按说日韩文化与我们同源,国人也该喜爱此道才是,只是大陆导演往往还不能或不肯剖析现代化给主流人群带来的变化,比如犬儒。
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变得犬儒的一员,于是更加不想面对。
不说国情,言归正传。
为什么现代化越发达,就出现越来越多孤僻的人?
答案好像人人都讲得出。
现代城市生活太快,每一秒似乎都听到时钟在耳边滴答作响,提醒你不该无意义耗费生命,虽然什么算作有意义也是这个城市赋予你的;人际交往又如此复杂,看看正受追捧的杜拉拉就知道了。
由此产生的巨大压力很容易让心灵脆弱或单纯者不知所措。
整个社会都要快速奔向现代化,我抵挡不了,那,我躲还不行么?
由于社会过于发达而造成人们不必交际的状况也是一样道理,终归是说,现代化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之外,逐渐变得面目可憎。
它让人远离自然(更别提还毁坏自然),远离几乎所有能把人诱惑出门的美好。
想想也是,当你为一个饭局在来回路上花费三四个小时,或者在上下班高峰时挤在摩肩接踵的地铁里不得呼吸,真想不如就此宅在家里算了。
宅当然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只是一种无奈的被选择。
然后呢?
《空气人偶》里女孩最终因为蒲公英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打开了窗子,《金氏漂流记》里的宅女突然生发了与孤岛上的男人交流的欲望,《东京》里的大叔则单恋上来送外卖的姑娘……最终我们发现,还是大自然和美好情谊才能让人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这是着急盖房子的城市难以给予的——它给我们的更多是迷失。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么?
真的不见得。
体验过一次与死亡擦肩的感觉,他不敢轻易再次尝试。
经过几天的适应,他开始把这个小岛当做家,然后……嗯,然后有了稻草人陪自己聊天;有自己的小房子还是只鸭子造型的;每天晚上再搞顿烧烤,鱼和鸟都很美味;当上了快乐的农夫,有自己的试验田,盛产玉米小麦辣椒青豆;更有了神秘的笔友,以奇特又简单的方式相互交流。
这样很好。
让那些朝九晚五的生活,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那些吵吵闹闹的生活,那些透支到底的金卡……统统见鬼去吧。
原来人在正常的时候,和濒死的想法大大的不同。
而人在死后重生的想法,又与濒死的时候大大不同。
惶恐要远比想象中的深刻强烈很多,索性还是挺镇定的,也是,人都到这份上了,不镇定还能怎样呢。
好好活着呗。
于是竟这样有了一番新天地。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荒岛上自制出一碗梦寐以求的炸酱面。
在他激动的把第一口炸酱面送入自己的嘴巴,然后恸哭的那一刻,我是真实的感受到来自生命内部质朴的喜悦。
麻木得太久,也许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碗炸酱面来燃点自己内心最原始最渴求的希望之光。
所以活着真的很好,只要我们愿意为着心中的念想努力,我们就有可能获得。
而死了,永远也享受不到过程的艰辛和结局的喜悦了。
多希望我们能一直保持着简单的美好心愿。
又或者,在冷漠的时候,看到一部这样的电影,提醒自己,要珍惜要知足,就像那碗炸酱面。
最单纯最原始的,往往又是最可贵最幸福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和精神都无比富足的时代,天热有空调降温,出门有汽车代步,面对花色繁复的美食和形形色色的装束,却难以选择,书籍和大多数艺术品几乎都能被无限复制,使得我们可以轻松获取。
然而在幻境的背后,却是自我的缺失。
抛开身上名牌服饰,居住的品牌地产,出行的标签化交通工具,谈论的电影,游戏,音乐,你还能剩下多少?
比自我缺失更为恐怖的则是自由的缺失,太多的道德人伦需要考虑,太多的法律条规需要遵守,太多前人的遗产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多的扼杀了我们的想象。
在享受人生浮华的同时,我们更感到令人窒息的压力。
《金氏漂流记》的主人公便是这个怪诞社会帷幕下的两个怪胎。
金氏(男)本来安分守己,从出生开始便按照这个社会的规则安排自己的人生,读书,毕业,就业,失业,再教育,再就业,再失业,也跟从社会的主流消费观,贷款买房买车。
然而经济危机降临,女友弃之而去,再再就业失败,其无力偿还贷款,无奈之下只得选择最为直接迅速的自我淘汰方式——自杀。
却不料采用了成功率最低的方案——跳河,加上河神慈悲为怀,将其从奈何桥上唤回,安置在他管辖一座小岛上,也使他用自杀避世的方案彻底破产。
金氏(女)是传说中的极品宅女,成天转换于电脑,跑步机,床三者之间,有自闭症,不修边幅,生活颓废。
她同外部世界只有三种联系方式:一是手机,在需要食物给母亲发短信;二是电脑,她在网上收集美女图片和名牌装束,上传到自己的网络空间之上,构建着一个虚拟的光鲜的网络形象;三是那台带长焦镜头的数码相机,一般只在夜晚扑捉月亮的影像,然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每年两次的防空演习之际,当整个喧闹的汉城静匿下来,若无人迹之时,她会呆在镜头前,俯瞰这个罕见的温顺的城市。
正是在一次俯瞰中,她发现了他留在小岛沙滩上的求救信号——“HELP”,见证了他从消极被动的HELP转变为积极主动的HELLO。
她为他第一次走出她的小房间,来到了外部世界,尽管是在夜色的掩护和雨伞头盔的护佑之下。
她向他投出了带有字条的漂流瓶,两个被现实社会遗弃和忽略的个体,用这种早已被现实淘汰的古旧方式,完成了交流。
他在小岛上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鲁宾逊式的将周遭的废品改造成生活用品,甚至开始有了现实社会中不曾建立的生活目标,期待她的回复和吃到自己做出的一碗炸酱面。
她的长焦镜头更多的在白天伸出窗外,月亮淡出了镜头,更多的是他的生活剪影。
她甚至动用宅女的能量,帮他叫了一份炸酱面的外卖,实现他的愿望。
然而他拒绝了这份好意,一直熬到玉米成熟的那天,然后几乎动用自己在岛上所有的积蓄,做出了那碗感人肺腑的炸酱面。
但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的桃花源或瓦尔登湖,当风暴过后,救援人员登岛,告知他岛是保护区,并非他私人领地时,我们能看到他脸上的绝望。
最后他和她终在在年度第二次防空演习中相遇,然而静匿之后,他们还是只有曝露在残酷的现实之中。
他和她其实是两个高度抽象化的角色,代表着以不同方式反抗社会的两个群体。
她代表的是广大的御宅一族,因为小时候某种心理阴影或是成年后某次巨大打击而开始自闭,长时间寄居于自己的10呯空间之内,沉醉于自以为是的个人爱好之中,极少外出,厌倦社会的繁文缛节,标榜并提倡自我的生活方式。
他代表的是厌倦工作,厌倦压力的待业愤青,面对着工作和家庭上的双重压力,供着房子车子,养着妻子儿子,等着票子有一天会砸到脑袋上,只为钱而工作,并且十分的厌倦这份工作,时常感叹社会的不公正和世风日下,幻象有一天功成名就,能够隐居山林,过上怡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生活。
然而现实常常给予两类人群持续的打击,御宅被打上心理扭曲,交际能力差,自闭症,抑郁症等诸多标签。
愤青也时常会被认为是吃饱了没事干就攻击社会,攻击政府,偶尔当当网络暴民,现实中却一事无成的失败角色。
似乎只有顺应社会潮流,拼命挣钱干活养家糊口才是唯一正确价值取向,顺从这个社会是唯一的生存法则,任何质疑或牢骚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当然,无论是御宅还是愤青,最终会被社会引向“正道”,继续这种僵化的,死气沉沉的,所谓规范的生活。
幻想脱离这个范畴?
金氏的失败已经告诉了我们真相:你以为你已经逃离了,但城市的钢筋水泥还是在你的视线之内,而且你最终还是逃脱不过钢筋水泥的吸引力。
难道不可能有方法?
其实我在最开始已经告诉你了,只有用物品来麻醉自我,忘掉一切,你才能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感觉。
有那么一点搞笑,有那么一点小装逼,但是啊,剧情是硬伤
孤独心灵相依 成人童话 略拖
韩国是真小啊,流落独岛的地方竟然离城市那么近。一个loser治愈一个自闭症女孩的故事。这个故事再好也无法说服我在韩国那么小的国家的城市中竟然有一块无人岛。6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怎么就爱上了呢
有病……
看后不是想吃面,是想做点可以改变自己的小事。我们不是无处可去,是不信自己可以。改变是希望的种子,我们为它努力,为它惺惺相惜。漂流城市的外星鲁滨逊,藏身楼宇的虚荣自闭症,因为在乎信任,勇气比爱情更易感染。温馨搞笑感人写实导演样样做得好,三次扔瓶子工整到可用来拉片。郑丽媛演的特别好。
笑与泪
很无聊
拥有丰富隐喻的设定和剧本,又用许多幽默化的处理拍出了强烈的现实感。这可以看做两个被现实掏空的心灵在超现实的世界边缘寻找自我的故事,也可以看做屌丝和宅女在互相的心灵交流中获得面对生活的信心的故事,或者只是个单纯的爱情故事,但关键是它拍的很好看!
^^即使是搞笑情节,依旧在哭,笑着哭。最近泪腺旺盛。
想逃避现实的人,却意外成了带有“希望”(炸酱面)地活着,荒岛闹中取静,但远处有着索尼大法A350单反监控, zz女主喜欢用照片在网路上伪装自己,给人拆穿无地自容,常年蜗居在房间不能见光,竟然会迷上一荒野大叔,无语,最后当然是男女主面基成功,然而他还是要还债啊,女主病情说不好还会入厂
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能简单到只要有一碗炸酱面就懂得满足,因为一碗炸酱面就看到了希望,因为一碗炸酱面就懂得付出和努力........
推荐~~!大叔郑在泳演的很到位,美女郑丽媛已经瘦到脸都有点变形了但很贴合这部片子女主角的调调,自杀未遂之后的奇遇记改变了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好看!!看完这片子超想买部高清摄像机AND长焦单反。大炮啊大炮。。。
好治愈TAT...... 我好喜欢郑丽媛.....
诙谐温情版的世界上的两个孤独个体。全世界都使用人教版英语教材么?!比较少见的女性窥视男性。结局狗血了。。。
我们都是金氏,被现实的生活逼的无处藏身,只能龟缩在无人的角落独自流泪。这一方小小的自领地也被现实的风雨摧残蹂躏,社会不容你有这方自己的地方。 面对着如此近的繁华,为什么我们还是那样的孤单?明明一江之隔,为什么无法跨越?当我们习惯了被遗忘,为什么又让我们被迫融入到这个世界?
太闷了一半弃
本来就不应该有消极的人生,每个人都应该积极。
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