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是心理教育片并没有调侃的意思,只不过想不到更好的名字。
我是把它当做剧情来看的,所以很丢人地在阅览室对着屏幕哭的稀里哗啦的。
在离考研仅剩六十几天的宝贵的下午,我默默地宣泄了最近积聚的情感,可是希斯克里夫的情感是在沉默中爆发的。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很想给当初的自己一些建议。
如果可以到希斯克里夫那个年代,很想对年幼的希斯克里夫说:找到自己的位置。
肖恩家的大儿子也说过这话,带着仇恨和嫉妒。
希斯克里夫太自尊了,同时又太自卑了。
他的世界充满了嘲笑和轻视。
他用冷冰冰的躯壳来对抗这个世界,在别人的眼中沉默,古怪,缺乏感情。
他在默默地积聚仇恨,复仇是他的支撑。
当所有的仇恨都爆发,就足以毁灭一切。
希斯克里夫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肖恩先生给他的位置是儿子,可是这个位置太飘摇了,只能让他觉得痛苦。
他的敏感,孤僻都使他不能很好地融入他的世界。
他的内心中充满了能量,极致的恨和极致的爱。
可是他的自卑使他在爱面前也是退缩的,他不会爱。
因为他不会爱自己,他对他自己也充满了恨。
他用恨来掩饰自己的虚弱,而在爱面前假装强大。
他把凯西视为自己的灵魂,但是他却在不断折磨彼此。
他的歇斯底里,他的掩饰和自嘲都是病态的,他的一生都在复仇,没有人的爱可以拯救他。
其实是他自己推开了凯西,他应该觉得幸福了,善良的肖恩先生,年老的奈莉,深爱他的凯西,他自己聪明健康,可是他执着于周围人对他的恶意和嘲笑,失去了怜悯。
他的恨让人家破人亡,他的爱更是伤人至骨髓。
后来爱上他的林顿小姐对希斯克里夫说她应该庆幸他没有爱上自己,因为被他恨好过被他爱着。
凯西死后,他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他的复仇计划还在继续。
当所有一切都结束,只剩下凯西的女儿和凯西哥哥的儿子,还有年老的奈莉,就像当初的他和凯西,只不过再没有仇恨和复仇了。
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似乎得到了安宁。
他说他从来没有这么坚强过。
希斯克里夫很帅。
奈莉是其中唯一一个自始至终充满温情的角色。
昨天看了这部电影,在脑海里回味了许久,想写点什么,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写起,想放下笔,却又总觉得有些东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十年前的某个暑假,我歪在床上看完了那本书。
早已经忘了剧情,只记得夏天明媚的阳光都赶不走书里的阴冷,只记得压抑从始至终,像是在黑暗的暴风雨里摸索着穿过一座被诅咒的山庄。
十年前的那个孩子,还不会写什么诸如“爱的另一面不是恨,爱的极致才是恨”的句子。
十年前的那个孩子,还不能想象人生,只能看到一本书的扭曲和压抑。
十年后,长大的孩子借着电影又记起了断断续续的剧情,长大的孩子开始试着想象人生。
Heathclif,Catherine,他们是之间是爱还是恨?
是爱到极致的恨吗?
还是根本就是恨?
他们原本有机会幸福的。
他和她准备私奔的时候,她犹豫了一下,那是蝴蝶扇了扇翅膀,从此种下了芥蒂的种子。
他看出了她的犹豫,他们没能离开。
他仍然爱她,可是他也怨她,怨她那一刻的犹豫放弃了他们整个的未来。
她听出了他言语间的怨恨,于是她怨他的不理解、怨他的言语相讥、怨他的郁郁寡欢。
她赌气,扬言要嫁给另一个男人,另一个给她荣华富贵、对她温柔相待的男人。
可是她怎么会,她爱他如生命。
但是他信了,就在她决定宁负如来不负卿的晚上,他一个人背起行囊去了远方。
一去三年。
他回来的那天,是她结婚的日子。
他早知道她结婚的日子,可他没有早一天回来阻止那场婚礼,没有早一天回来拯救他们的幸福,他选择在那天递给她一张纸条“I know you betrayed me.”他宁愿这样惩罚她,也不愿挽回她。
只因为他恨她,恨她那年放弃了他。
他不是没有后悔过,他说他如果知道毁灭一个人这么容易,他就早点回来了。
他没有早回来一天,在相爱和伤害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在他们相会的悬崖边,他们相拥、相吻,他看出了她眼里的内疚,她一遍遍的说着forgive me,可他还是拒绝了她,因为她失身给了自己的丈夫,他不能接受不纯洁的她。
那一刻她跌跌撞撞的离去,那一刻再无挽留也再无回头。
他开始追求她丈夫的妹妹,他让她两处为难,他让她和她的家人都不得安宁。
可是,她怀孕了。
知道的那一瞬间,他心如死灰,于是当天他就娶了那个不谙世事的妹妹,带着她,又一次远走他乡。
他只是为了随便娶一个人,他不爱他的妻子,一丝都不爱,他一直爱她,可是他更恨她,他想让她也感受到这种被背叛的痛。
他成功了。
怀孕的她知道了他娶妻远走,她终于也体会到了那种钻心的痛,她在寒冷的夜里吹着凉风、她不吃不喝。
三个月后他回来,她已憔悴。
暴风雨的夜里,她一个人去了他们相会的悬崖,怀孕的她昏倒在那里。
她对生命已经了无留念,生命里没有了他,她要如何活下去?
她只想死在他怀里。
她去了,留下了一个孩子;他活着,却只有扭曲的生命,行尸走肉。
生命就是一场蝴蝶效应,她负他一毫,他就要负她一厘,他伤她一寸,她就要伤他一尺。
如果开始的那一刻不是伤害,如果她付出一毫,他回报一厘,他爱她一寸,她就爱他一尺,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他们一直有机会幸福的,私奔的时候她可以不犹豫,她犹豫的时候他可以理解,他不理解的时候她可以安慰,她不安慰的时候他可以坚持,他不坚持的时候她可以守候,她不守候的时候他还可以阻止,他不阻止的时候她还有机会离开。
可是一直的一直,没有人放弃伤害,直到天人两隔。
在相爱和伤害之间,他和她都选择了伤害。
这真的就是相爱吗?
相爱除了拥有,就没有隐忍、就没有付出、就没有成全吗?
也许仇恨、也许伤害带给人的感觉比相爱更强烈,就像辣比甜更能带给人味觉上的快感。
可那不是爱,那只是扭曲的生命。
how should we find our Mr.Right?this truly is a very important question.when we are young there aren’t so many problems between each other(like money),but money could be a very important reason when we get old.so childhood always are happy.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喜欢heathcliff 和catherine 不掺杂情欲的爱恋,爱的绝对、恨得刻骨,一切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中延展、交融、绝望。
小说Gothic的意境浓厚,比起现实更像一场梦境,让我总是难以看清故事的全貌,却仍是忍不住深陷其中、流连忘返。
所以其实这样一部小说要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是不容易的,之前看过53年的版本,内容被删掉很多,和原著也有很大偏差,所以不是很喜欢。
今天看了09年的版本,感觉其实拍得还算不错,至少很多场景情节都能和书里对应起来,而且故事情节完整,包含了从heathcliff小的时候到他们下一代的恩怨,能让我把他们的故事串连起来,至于演员,heathcliff很帅(就是演《盗梦空间》的那一位)这个我米有意见,可是catherine实在是难看的让我难以接受,加之剧本对她刻画不足,看完电影也不能让我说服自己她就是原著里的那个catherine,至于其他演员的选择,我觉得都很不错,演的也都很到位。
但这个剧最大的遗憾就是编剧不够出彩,很多书里的经典桥段都被改编或直接删节,例如heathcliff偷听catherine和nally的谈话,catherine在heathcliff出走的雨夜里的歇斯底里,还有最重要的cathy死前那场和heathcliff见面的戏,竟然被编剧删到几乎没有台词,要知道我是多么喜欢那一晚他们的互诉衷肠,然后从此生死离别,总忘不了heathcliff咬着牙说:“我爱害我的人,但是你的呢,我怎么能原谅?
”总之,总是有遗憾,但也许这些场景可以用想象来补齐吧,前提是换掉女主刚刚找到那一句的英文版:"Kiss me again, but don't let me see your eyes! I forgive what you have done to me. I love my murderer--but yours! How can I?"Ch. 15 还有下面这段也很感人:'And I pray one prayer--I repeat it till my tongue stiffens--Catherine Earnshaw, may you not rest as long as I am living; you said I killed you--haunt me, then! The murdered DO haunt their murderers, I believe. I know that ghosts HAVE wandered on earth. Be with me always--take any form--drive me mad! only DO not leave me in this abyss, where I cannot find you! Oh, God! it is unutterable! I CANNOT live without my life! I CANNOT live without my soul!'Ch. 16
书里有个情节,电影没拍得那么让人讨厌Cathy在Edgar来拜访的时候,很无礼的吼着让女仆Nelly出去。
小说里Cathy当着Edgar的面又骂又掐又打了Nelly一巴掌,随后又打了Edgar一巴掌……见到如此暴躁的女主,诡异的是不一会儿Edgar向她求婚了……可能善良人想当救世主?
然后,小说里,在Linton一家面前,Cathy举止还很端庄,回到呼啸山庄就打骂仆人,很不客气。
这可以称得上虚伪了吧。
伊丽莎白姑娘,在“文明世界”画眉山庄受良好教育长大的淑女,毫无挣扎毫不犹豫和男主私奔,简直比女主更狂野,女主好歹还说一句女人失去尊严就失去了一切。
虽然不合理,但本身艺术品也不需要那么合理
拍的还是很荡气回肠的,毕竟原著的戏剧张力和饱满的情感在那里。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原著中记得有很多呼啸山庄周围环境的描写衬托汹涌澎湃的感情发展,片中似乎完全没有,只有一个看起来有点铁青色的封闭城堡。
女主角的颜值和演技一言难尽,似乎一直有些木讷,眼神不够有戏。
下一代对老一辈的感情也没说清楚。
这个故事还是小学的时候看的,只记得故事中伴着呼啸的狂风主人公们爱的死去活来。
可惜当时的我不懂爱也不懂恨。
现在再看电影,一下子又想起所有的情节,明白了爱恨,看懂了复仇,感受到了纠缠与虐恋,看不开的执迷与怨念。
等到片尾赫然写着原著艾米丽勃朗特,这才真的感慨所谓天才作家,谁能想象这是个英年早逝,全无婚恋经验的女儿,写出如此错综缠结,感情炙热饱满又荡气回肠的作品。
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本我决定了这样一种人生,或者说的爱的方式,主角的爱情和普通人的恋爱,只是谈一个对象这种程度也是有区别的,凯瑟琳对于希斯克利夫的意义相当于他一半的生命,希斯克利夫所谓的恨凯瑟琳,是恨她的“背叛”,凯瑟琳给予希斯克利夫的并不只有甜甜的恋爱,两个人你侬我侬,而是未来,可以畅想的未来,是两个人在广袤的世界用两个人不同于“文明人”的方式寻找生命的意义,所以凯瑟琳的背叛不只是单纯的“女朋友不喜欢我了”。
而是我另一半的生命背叛了我,我所预想的一切未来随之崩溃,但我仍然也放不下这一切对我的意义。
所以希斯克利夫化身这样一个病态的复仇者,才能感受到那么强烈的情感。
希斯克利夫在这里其实也可以做另一个选择,他的逻辑如果推理出“我的未来被某人毁了,失去了全部的意义”,于是要去创造新的未来,为我余下的生命赋予与之想等的意义,这样也是一种升华。
不过作者需要这样的视角,所以让主角走上绝路,展现这样一种“野蛮人”式的,有点极端的,纯粹生命形式的追求。
如果主角都和现代人一样思想开悟,发现女朋友的离去其实对他没有屁关系影响,于是他照样可以赚W,买车买房找新女朋友,那可太摩登了。
原著咱没看过,看过的话可能还觉得没那么震撼。
就因为没看过原著,不知道情节的发展,当时看这部片的时候真是觉得好看极了。
可能看的时候心情也不怎么好,正好应景。
这部戏nothing is secious but everything is serious 男女主爱的死去活来 但他么做的有些事却又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人很难理解的。
这才是真实的人。
琼瑶什么的太煽情太脱俗,亦舒的又太过功利都是一些白富美和富二代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的优点在于他们很擅长抓住看客的眼球。
一边吃个饭一边看神马的,不浪费一丝脑细胞又好像看了一场大戏。
但她们的文章经不起细琢磨。
而呼啸山庄,张弛有度。
觉得爱的太过了就让让他们儿戏一把。
儿戏到头了又是死去活来。
这部戏我看了已经很久了,一些场景还是经常出现。
好的作品不论多么离谱都会让人有共鸣的。
电影到底怎样,不用多说了。
太多人有更专业的解读,从编剧到表演都有详细介绍分析。
我读这本小说,是在十几岁的时候。
那个年纪别人都在看金庸,女生都在看琼瑶,我算比较另类。
但《呼啸山庄》的阅读感受,和看别的书完全不同,心里说不出的憋闷和压抑。
无论是希斯克利夫受人欺负,还是他后来报复曾欺负他的人。
无论他和凯瑟琳之间相爱还是互相折磨,从头到尾都让人难过。
直到希斯克利夫终于死掉,我才觉得长出一口气,终于都解脱了!
连带我也解脱了!
故事里所有人物都在一种神经兮兮的亢奋中挣扎,时而歇斯底里,时而奄奄一息。
那时我认为自己年纪小,大概还不能完全理解这种有如飞蛾扑火的爱情。
如今早就步入中年,回头再看这个故事,仍然不能接受他们的情感表达。
这真的不是正常人的感情。
随着后来对欧洲文学史的兴趣增加,逐渐了解了更多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她们姊妹六个的故事,才终于证实了我的想法。
小说里的这种感情当真不正常,不是内心阳光,生活幸福的年轻男女该去追求的。
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排行第五,其他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还有个排行第四的哥哥。
爸爸是乡村牧师,毕业于剑桥,有知识却又保守。
妈妈生下六个孩子就撒手人寰。
这六个不幸的孩子全都短命,没有一个活过父亲。
艾米丽本人死时刚过30岁,活的最久的是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作者,也不过38岁。
牧师生活清贫,所以六个孩子的童年并不富裕。
家里这么多女孩子,妈妈早逝,父亲确实难当。
据说她们的母亲家族就有精神疾病的历史,母亲本人也多少有些神经质。
在200年前的英国,精神卫生可能还无法关照到每个乡村牧师家的角落。
所以我推测,无论母亲在世,或者去世,这几个孩子的童年都不会非常幸福。
所以才会在作家三姐妹笔下的故事里看到那么多的抗争。
大姐、二姐在上寄宿学校的时候先后病死,因为早夭,后人记述不多。
剩下这四个孩子相依为命,感情颇深。
据说牧师父亲自己是靠自学成才,后来剑桥深造,深信自己可以在家教出优秀的子女。
所以除了夏洛蒂曾经上过很短的女子寄宿学校(《简爱》中主人公的少年生活描述就是她自己的这段经历),其他弟妹几乎没受过学校教育。
在家学习看书,并不影响大家的成功。
这四个孩子都是天资过人,后来的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说明一切。
但是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离群索居,性格都多少有些问题。
后人也有专门描述三姐妹和兄弟的传记故事,也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
豆瓣都可以搜到,不过我没有看过,先不评述。
后世精神科医生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艾米丽一定有抑郁症,或许还有其他合并精神疾病。
其他姊妹多少也有些偏执或压抑性格。
父亲刻板保守加笃信上帝,母亲神经质加早亡,经济情况不富裕,大姐二姐少年夭折,剩下姊妹四人不去上学,居家偏僻人烟稀少……这一系列响下,不需要祖上基因影响,都得出毛病。
这些客观背景都有各种资料佐证。
这里我只说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的作者。
她应该是活到成年的四个子女中性格最另类的一个。
艾米丽性格刚毅强势,却又沉默少言,内心应该比哥哥更男人。
后人推测她性别认同就是男性,有描写她和妹妹安妮勃朗特的关系,形影不离宛如夫妻。
还有人怀疑他们几个之间有更复杂的感情互动,留给心理学家慢慢分析吧。
上述种种,作者写下了《呼啸山庄》就不奇怪了吧!
所以,我当年看不懂如今不认同,真的不怨我。
故事中人物那一次次的向天咆哮、一次次濒死似的呓语,时而咬牙切齿致对方于死地,时而泪流满面诉说衷肠,这得是什么程度的歇斯底里病才有的症状?
很多人看后感动,觉得爱、恨就该这样轰轰烈烈、不留余地,要我说大可不必,还不如精神病院观摩来的更生动。
人的感情表达也不是没有界限的。
正常人都会在可控范围内表达感情,就算再伤心,也不至于动辄要死要活,就算再爱一个人也不至于抱着她的骷髅睡觉,再恨一个人也不至于坑死本人继续再折磨他的儿孙。
我说的是正常人,谁都有爱恨情仇,都有喜怒哀乐,但是都会在合理范围内。
假如过了这个范围,要不是刻意表演,就一定该去精神科找原因了。
艾米丽勃朗特就是在不幸的童年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幸的女人(内心也许是男人)。
这样性格的人写下这样风格的作品。
故事只是故事,就像网上的社会新闻,某地某人做了某事,情节曲折、吸引眼球,但无普遍意义。
故事里主人公的行为,只代表在这样的精神状况下的人才会有的价值追求。
这并不值得后人效仿追捧,你也无法效仿,说白了你没那个病,你也做不到!
《呼啸山庄》通篇看到的只是偏执、狭隘,仇恨、残忍,就连爱情本身也充满了自私和折磨。
相对《简爱》表达的平等、抗争的主题,高下立判。
再说作者最后,在哥哥酗酒吸毒过量致死,秋天举行葬礼时艾米丽感染重病。
但是艾米丽拒绝治疗,同年底也病死了。
艾米丽的死并非不可避免,假如治疗及时,至少身体的病不会那么快恶化。
为什么哥哥死了,她以一种殉葬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生命?
其他理由都说不通,只可能是艾米丽的抑郁症已经严重到轻生的程度。
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就这么去了。
哥哥的死只是个诱因,她早晚会走这条路。
呼啸山庄鼎鼎有名,被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
在看过张爱玲《传奇》的书后,我觉得《呼啸山庄》和张爱玲的书都是人生必读的经典,如果不读视野就无法开拓(虽然我现在读的书非常的少,但是我觉得这两本书真的给我非常大的震撼,希望几年后能够有所改变)小说看了前面的三分之二,电影看的2009年的版本,在此声明,并不是电影不好,只是小说更加好看。
电影把许多情节都省略了,也因此感觉还是欠缺一点。
演员很差
汤老湿的外貌并不接近我想象中的Heathcliff,却演出了他的气质。整体感觉比原著明亮温和,清新版的呼啸山庄。【有几处看得眼眶湿润这种事我会到处乱说吗
死人山庄+每个叫凯瑟琳的女人都是bitch
算是中规中矩吧,配乐和结尾我挺喜欢的~
演员长得还都成但演技乏善可陈。场景单一。偷窥镜头缺乏想象力。120605又及,啊原来是TH演的!……该减肥了老湿……
我的天哪
故事还是那个断肠的故事...倒扣一星是因为女主动不动眼睛就斗鸡上了...
3.5 1900
2.5星。半颗给Heathcliff,如果他再瘦点粗犷点,真的是不二人选。女主角们选的很失败。Catherine和Edgar的人物设定很失败。但呼啸山庄永远是经典中的经典。
斗眼儿的凯瑟琳……
Heath挺锐利,但不够阴沉;女主。。貌似有点脱窗眼(这是其次),没感到有什么魅力值得让人用生命去爱。难道在艾米丽的小山庄能见到的人太少,所以一起成长就意味着一定要把灵魂绑在一起?
既没和爱情沾上边,也没和毁灭勾搭上。
不待见演员
呼啸山庄真是少女意淫之作的开山鼻祖。
汤老湿演得真好!!
开头结尾都好,除了TH老师演员简直都不怎么好看,不过演技都还不错,总体还是个纠结的好看的短剧
拍的太烂了!!!!!!!!!
看了20分钟不到就难以忍受,实在抱歉···这拍得也太烂了!!!!!!
其实在你真正的热情里恨比爱要多。
赶脚就那样,还是中意老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