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将一个平凡的家庭,奶奶是如何把它们拉扯大的,但还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老年人的那份宽容和慈悲.....可能因为自己和男主角的年龄相仿,所以他做出的那些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一直到她女友......一天你告诉你男友已经一个多月没来了,他会怎么回答?
这个时候不适合要孩子,自己还没做好准备;还是咱们一定要把他生下来,虽然来的不是时候,但咱们一起把他抚养好......当然身为学生的他还不成熟,选择第一种打算打掉孩子,不过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向家里人坦白了这件事,并希望抚养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真喜欢一个女人,难道你忍心杀死她的孩子?
要么你不成熟,要么你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女人,当你决定爱上她的时候,就应该已经默认爱上她的负担,她的缺点,要么就不要轻易的说爱她,那是对她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贬低........可能因为自己的亲人去世的早,所以很关注亲情类的影片,不是大陆的生活泡沫剧,而是将真正亲情的,希望以后的生活中能把这份为了的责任执行下去,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个缺憾.........
首先谢谢“豆瓣观影club”,给了电影票看这部电影,最后还见到了导演。
首先说下电影结束后的导演见面会,其中导演说的几点:1.这部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是根据导演自己的亲生经历编写的,据导演说有70%的内容,除了电影里使女朋友怀孕的情节是导演自己想的。
2.这部电影中饰演奶奶的老人是張岫雲,台湾豫剧大师,说着一口河南话。
感觉很亲切。
3.电影里饰演死去的爸爸是张世,电影里也常常出现,电影要表达的是家中每个人想象的父亲的形象。
4.电影里有一场是在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家中发了大水,这也要表达一种悲伤之情。
这部电影在叙述上感觉是有些凌乱,不过还都能看的明白。
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带着点悲伤,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电影的最后会发生什么。
所以也没有什么突然的悲伤,生活就是如此。
一代又一代的。
电影的最后,奶奶去世后,妈妈似乎也变成了奶奶。
很奇怪,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什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导演的思念似乎太过悲伤了。
不过谢谢导演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拍了这部真诚的作品。
电影频道刚看完,这部一年多前看过的,给了五星的电影。
一开始对片名很陌生,越看,记得了所有情节。
依旧真挚,依旧想给五星。
哭得不行不行的。
不断倒叙的结构,或插入倒叙的手法,以及奶奶妈妈儿子眼中不同惦记着的爸爸,这些都好喜欢。
是导演的真实自述,会代入感强很多。
同样要走上电影路的我,会有很大感触。
用自己喜欢的电影语言,记录自己的家庭。
加上刚刚听到麦导演患上绝症的消息。
颇为感触。
好吧,人生的自白,应该及时做下来。
生命就像一个个往前推进的轮回,那些牵你蹒跚长大的手终将在某天由你牵着蹒跚地别离,所有这些平淡无奇的真实仿佛裹着玻璃碎渣的温暖小溪淌过,裹挟着最温暖的回忆和慰藉,却寸寸嵌入肌肤,鲜血淋漓。
怀着感恩和感谢看完这部电影,不觉泪流满面。
难得的能带来厚重感和余味的台湾小清新电影,叙事方式简单利落和情节的缓缓推进虽被诟病,但如何又不是本片的亮点呢,本是适合小众浅抿细尝的小品,由不得被商业消费。
这部电影不是所有人看了都能感动的.是一部小众电影.跟着老人一起长大的可能会更有感触..果断5星.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电影中奶奶的一举一动就像是重复着小时候的情景., 张岫云大师的表演真的是精湛无比.跟着父母长大的可能不能感受到老人的爱.他们会为了你的一个小小的心愿.暗地里去满足你.人越活越小.确实是这样.老人就和孩子一样.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就开心.也很容易就悲伤.往各位珍惜身边的亲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每次看台湾亲情片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
看本片片名就知道又会是一次温情无限的纯净疗养,却意外的看到了痛失父爱的单亲家庭所承受的悲苦。
被骗钱财的奶奶,含辛茹苦的儿媳,感恩戴德的孙儿。
就是这样的一家祖孙三代,默默承受着生命之重。
看着他们三人以微弱的力量在做着各自不同程度对艰难人生的承受,似乎也能让我们想起家里那些个默默不辞劳苦的亲人,特别是那几位最老的人。
影片由台湾新锐导演瞿友宁执导,胖女林美秀饰演妈妈,一改在《白天的星星》中温柔呵护的阿免姨形象,有点严厉彪悍气概,但依然隐忍能干。
奶奶由台湾著名的豫剧演员张岫云以85岁高龄参演,孙子由在《翻滚吧!
阿信》中与彭于晏演对手戏的菜脯柯宇纶饰演。
影片不仅在台湾票房榜上崭露头角,还一举杀入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双项提名。
同获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还有《爸妈不在家》、《天注定》、《毒战》、《中国合伙人》,不知在强手如林中是否会杀出一条血路,还亦未可知!
本片还把过世的父亲复活,时不时出现在儿子的心中,激励着鼓舞着掺合着一家人的生活继续前行。
为奶奶洗背的桥段无与伦比温馨到极致,骑着摩托带着奶奶,一起讨论外星人的对话更是让人羡慕无比。
在奶奶过世后,没有刻意的表达悲伤,只是更多对奶奶的肯定和思念,让人感觉那么自然而然温馨美好。
无论如何,台湾亲情电影一直都在不紧不慢的坚持着人类最纯净的情怀。
这对国人来讲,都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影片叙事结构很好地与主题相契,因为是回忆思念纪念亲爱的奶奶,所以采用倒叙。
虽然倒叙手法也常能在其它电影文学作品里看到,但往往故弄玄虚,用于设置悬念。
用在这里,感觉很自然,也很精妙。
电影前面大概3/4都是在倒叙,一个小事件接着一个小事件,而且是层层嵌套。
有人觉得这里结构紊乱,其实细想下,我们平时回忆的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吗?
从一件事某点又想到另一件事,想了一会儿就忘了自己怎么会想到这么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
不过整整3/4时间都在层层嵌套的小回忆中,而且没有很清晰的线索脉络,虽然作者每一次都会加入信纸上的旁白来过渡,但依旧感觉脑力无法承受,因为的确,如果没有看到后面就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
隔代的感情,家人之间的关心、责备,甚至是对对方犯错的迁怒以及真正内心的心疼和自责表现的很到位。
影片中爸爸的角色的缺失(包括后来奶奶也去了【阴国深造】),用虚假的影像代替,从所对应的角色的角度来表现,真实有立体感。
叙述方式插叙,过渡平滑,不冲突,非常真切。
童年的无知,少年的叛逆,青年的迷茫,成年的担当。
最后妈妈成了奶奶,仍选择住在老家,她用自己的方式去怀念奶奶。
影片的确有的地方是强加上自己的感情(自我),但作为一个回忆录,应该是可以原谅的吧。
故事很简单,就是奶奶对孙儿的爱。
我的奶奶在我还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去世了。
奶奶对我一直很好。
我也曾想写文章纪念她。
每次动笔都写不完。
现在每次回家还要去奶奶家看看,看到屋里的家具及其摆设,每一件物品都会引起我的怀念。
比如大立柜,比如茶壶,比如床。
太多了,看到熟悉的物件就会浮现美好的童年记忆。
在我的童年里,每逢周末及法定假日。
我们一家都会去奶奶家。
奶奶会给我们做一大桌子好吃的。
有排骨,有鱼,等等。
每次我都吃的饱饱的。
每次我都会提前到奶奶家,先出去玩去,到吃饭再回来。
吃饭后再疯去。
童年就这样无比美好的过去了。
当我从初中准备升高中的时候,奶奶走了。
奶奶,孙儿还没有孝顺您呢。
您为我付出了那么多,还没有享受到一点就先走了。
送您走的那天我没有当着大伙的面哭,我知道,我不能哭。
虽然事后我哭的很厉害。
奶奶,您孙儿长大了,成家了。
可以挣钱了。
可以孝顺您了。
这一切来的有点晚。
电影里面某些场景发生的故事似曾相识,看完之后不禁泪流满面。
奶奶,我还想再尝尝您做的拔丝地瓜,您包的饺子,您煮的排骨,您炖的鱼。
您偷偷给我吃的刚出锅的炸鱼,太多了。
数也数不来。
太甜蜜了。
朋友们,如果你们的奶奶还在世,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去看她,多陪她说说话,聊聊天。
奶奶,我真的很想你。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总有人一直在我们的生命里。
一个有点特殊的家庭故事,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一直跟妈妈还有奶奶一起生活。
与其说是他的成长史,不如说是对奶奶的回忆录。
奶奶的性格有点固执,也不喜欢依靠别人,总之是个很主观的人,却十分疼爱孙子。
就像所有的老人一样,不喜欢让别人看出自己的年老,还像年轻人一样做事,对于子女的事情也总喜欢用一些过来人的观点指手画脚,觉得她自有她的道理。
也从不在子女面前展示她的软弱,就好像他一直是很厉害的那个年轻时的自己。
在我们离开他们时,从未意识到他们的老去,直到有一天我们离家许久,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早已苍白了鬓角,他们再也不是那个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背后支持我们的那个人了。
或是等到,他们离去,才发现自己竟没有好好的对待他们,而是一直习惯了依赖。
那一刻,突然成长,原来他们也会老去。
而大概也是那天,意识到他们会一直在我们的生命里,无论老去还是离开,一直一直地在那里,就像他们年轻时的样子。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