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年前有部电影 《飞屋环游记》,故事讲述的是独居老人和小孩去寻找梦想的冒险故事。
而大马拍摄的贺岁剧,《一路有你》就是以此剧为蓝本去叙述一个小孩(鬼佬女婿)和老人(岳父)坐着电单车去冒险的故事。
从《大日子》的青稚,《天天好天》的成长到,《一路有你》的成熟,周青元的作品,是一部比一部拍得有水准和备受认同。
就像《字里人生》里面的主角,默默踏实的完成一部作品,没有华丽的宣传,只是认真用心的去拍摄,那就是一生的理想。
人往往因为理想而伟大,也往往因为理想而感动身边的人,愿意为此而一块努力。
近年来,流传着“接地气”的口号。
港人高唱,港片要有港味,大陆电影要有土风。
当然,大马电影也要具备大马文化才算是一部真正的本土电影。
《一路有你》走偏了全国,物色着演员,只为拍出一部真正的全民电影。
因此,里面的演员,许多都只是第一回拍片,而且还是长辈们居多,小妹不得不感叹,姜果然还是老的够味道。
以卡士来看,此片几乎不会吸引人买票入场。
哪怕是免费的,小妹也是兴趣缺缺。
要不是朋友介绍,口碑好,人传人效应,还冲着《天天好天》原班人马的号召下。
小妹或许也和此片擦身而过。
当小妹看完此剧,踏出电影院的时候,发现有不少长者原来也有买票入场支持此片,不期然有点小感动。
连极少看电影的朋友,也特地托人去买票,可见此片不仅仅是一部小品。
不一样的观众群,有不一样的体会,而此片正好就让每一个阶层和年纪的观众都为此感动。
戏院里面的小孩笑声,女观众感动擦泪,长辈感叹唏嘘,都正面的表达着每一个阶层内心里面美好的一面。
没有半分做作,也没有太煽情的对白。
女主角的感受,和现代大多数出外谋生的年轻人的感受,是不某而合的。
算是任性也好,倔强也好,埋怨也好。
两人的恶劣关系,往往因为第三者的介入而被改变。
虽说,大马是三大民族组成,接受异婚的能力,理应比其他国家更好。
事实上,很多朋友都不希望自己孩子和异族通婚,特别是面对语言不通的问题。
而《一路有你》 却拍得很有亲切感,大概是因为男主角努力的在学习当地语言,而且还说得很可爱。
透过镜头,你会发现,原来大马是那么唯美的地方。
透过观众的视野,能了解长辈的口硬心软,后辈的口硬心伤。
透过这趟,电单车之游,让观众了解,长年维持的友情和亲情并不是靠手机去维持的。
那个一起弄的热气球,让人想起了《飞屋环游记》,只要有梦想,从来都不嫌晚。
帮助他人完成梦想,也是一种感动和成长经历。
男主角从没有心理准备去当父亲,到认识岳父的那群朋友,从中体会当父亲的喜悦和责任。
夜里偷偷去买娃娃鞋,多可爱的丈夫啊。
剧中的幽默感,更给此片画龙点睛。
虽然从视觉上离印度电影和泰国电影的水准还很远,不过从剧情和导演功力上,已经能媲美国外许多出色电影。
不得不一提。
导演在捕捉镜头上很有天赋,镜头停留的时间太长会感觉很闷,太久又无法意会,就像烹饪一道好菜,timing 掌握上真的很棒。
当然,演员演技的自然也该记一功。
如果前年,你因为《天天好天》而感动过,那么今年,千万别错过《一路有你》。
预告片让我无比期待,而电影的第一个镜头便让我陷入马来西亚的美景里无法自拔,只几个镜头我就确定它是我最近一直在寻找的电影类型。
这是我看到的第二部马来西亚华语电影,第一部是阿牛的初恋红豆冰,在那部电影里阿牛带着曹格、梁静茹、品冠等一帮大马歌手们带我们了解了一个美丽的槟城以及一段美丽的初恋故事。
我很难相信这样一部温馨的小片会成为马来西亚的票房冠军,就像当年很难理解海角七号创下台湾的票房记录,因为内地的电影观众好像习惯了追求感观刺激且不太愿意通过电影去追寻一些深意,习惯了小时代这样的烂片与笔仙这样的鬼片。
一路有你这样一部拍身边人身边景的电影在马来西亚有这么多人喜爱,完全能说明大马人是多么的热爱这片土地与自己的生活,就像小朋友们在电影里朗读:马来西亚是一个美丽的国家。
这部电影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观念的碰撞,洋女婿与华人老丈人之间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让他们走上了环马送喜帖的旅程,在两人一路争吵、妥协、了解的过程中,观众也领略了马来西亚的美景,人文,还有普通马来西亚人的生活,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的聪明。
导演有很多机会弄哭你,父女之间的亲情、老同学间的友情、还有人生中避不开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但影片却完全没有刻意的渲染这些情绪,泰然接受不得不接受的事情,或许比较容易过的开心。
这样的电影如果让冯小刚来拍,一定会再多赚走你两包纸巾的吧,当然了他也拍不出来。
最后引申一个我一直在想的问题,幸福与否与国家是否强大好像是没有直接的联系的,每个地方的人只要彼此了解与尊重,就不会有多么了不得的冲突与争夺,而这样的影片正是架起彼此了解的桥梁。
我相信认真看完宫崎骏所有影片的人没几个会叫嚣战争,我也相信当你了解与尊重别人的美好生活,你会不忍破坏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绝对是平等的,不是弱的要臣服,也不是强的就天然的应该不可一世,在国民与国民这个层面上,其实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马航370出事后,很多人在围脖带头抵制马来西亚,这其间包括陈坤,这是我没想到的,犹豫了一下取消了关注,细一想想,即使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与他对世界有没有正见好像并没什么必然联系。
无论那架飞机是否找的到,马来西亚都是我一定会去的,为她的美景,人文,以及那怪怪的国语发音。
记不清楚怎么会偶遇这部电影,当时看的时候是冬天,因为这部温情的电影,心情都变得明媚起来。
有好多简单却会触动人的东西,传统中国岳父和洋女婿的偏见到真情信任。
时光里孤独的小女孩,八岁就远到天气恶劣的大英帝国。
南洋华人的融合文化。
老男孩的动人梦想,彩色童话。
当然少不了马来西亚明媚的阳光,醉人的海滩,气质胜过全智贤的女主,因为这幅画面开始了对沙巴的向往。
今年11/14日动身去了沙巴,原来这里的水真的是可以这样绿,天这样蓝,云这样白,沙这样软。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尴尬、悲壮的存在!
】看完想哭!
(转载)在校内发了第一篇过后,真没想到校内影响力那么大,能传得那么广。
于是,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想有意识地运用校内的这种影响力,让大家更好地认识马来西亚华人这个群体。
当然,以下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只代表我个人的立场。
我的朋友,请帮忙转载,当帮我一个忙;大马同胞,也请帮忙转载;不认识的朋友,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稍有可取之处,也请帮忙转载谢谢大家啊!
第一、尴尬的存在 场景1 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
”紧接着“来到中国多说年了?
”、“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
” 场景2 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
” 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缘起 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
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
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务。
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 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
”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又会问:“那么为什么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
”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
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创办厦大、集美大学。。。。。。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
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
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
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
如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许多东南亚国家才掀起了“汉语热”。
唯一的例外是马来西亚,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从“民族文化”出发。
那么,难道马来西亚就没有遭遇当地政府的阻挠吗?
有!
而且很大!
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淡米尔语的中小学迟早都得消灭。
60年代,大马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为政府中学。
这时,我们的先贤,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明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独立中学!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保留了下来,华小以及民办的独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系,甚至创立了“全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承认(除了马来西亚的大学),我们基本上就是以这张文凭为基础考进北大的。
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林连玉先生被褫夺公民权、好多人被大马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中学。
但是,来到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一切。
不止中国,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被我们称为“族魂”的林连玉,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来争取母语教育的权利。
于是,中国的同学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你们会说汉语?
”时,我真觉得这是巨大的讽刺。
尤其,当中国同学问起我:“为什么你们也说‘中华妇女’?
”时--尽管不理智--我还是立时火了:“为什么日军侵袭时,马来西亚的华人要出钱出力?
为什么同一年发生缅甸风灾和四川大地震时,我们华人对后者的捐款额要远远大于前者,我们难道就没有资格称自己为‘中华民族’吗?
” 当我来到北大的图书馆文学图书时,看着满目的“美国文学”、“印度文学”。。。。。。
当我看到“新加坡文学”,而没看到“马来西亚文学”时,我更感到十分凄凉,以至于讽刺。
我们浴血抗战,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有完整的“马华文学”,而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是得不到承认的。
反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
“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捍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
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
第二、独立的存在独立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孤立的存在。
“马来西亚华人”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中国朋友最大的误会囧);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
于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和文化产生了,独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跟其他马来西亚人(例如马来人、印度人)的差别很明显,黄皮肤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额外显眼,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马来人其实真的是很好相处的,什么种族冲突全是政府搞出来的---整个群体都受到马来族极大的影响,这就铸成了我们好多的共同点,而与他们的这些共同点恰恰就是我们和中国人的相异之处。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口头表达。
首先是口音,我朋友总说:“看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像外国人,但你一说话我们就马上知道了。
”在辩论赛场上时,我的一口马来腔更是显得极为突兀。
所谓马来西亚口音,大概就是广东腔+福建腔,翘舌少、轻声较少(个人认为)、没有儿化、语调趋平。
其次是词汇,以中文词汇为主体,再加上各种方言、马来语、英语的词汇,各种语气词“啦”、“咯”、“哄”层出不穷。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打“马来西亚VS中国”,马上就能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
但是,我以为:更深层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脑子里。
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艺峰师兄领着我们留学生辩论队讨论一个辩题,他最感叹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国学生讨论,第三个衡量标准一定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
”看看中国同学的课就知道,什么思修、毛概、邓小平思想、军事理论,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
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家就决定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即使同样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承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
但是,我们那里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汉、观音娘娘、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
不止大量的神庙,我们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并且还在华人社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由于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我惊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中国风气的开放。
校内校外,情侣相拥亲吻的情况无所不在,这还真不是我想象中的中国。
当然,我们那里也有很开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上要比中国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乡相比)。
此外,许多大马华人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真的很多“学术牛人”,大体上比我们那儿的人要勤劳的多。
中国人多竞争大,我所认识的每位同学一个个都是从高考的腥风血雨中杀出来的英雄豪杰,他们那股永不言倦的冲劲着实让我们折服。
相较而言,马来西亚人则比较慵懒,更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玩起来比较放浪形骸,比较不顾形象,大声吵、大声笑、大声闹。
既不是马来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仿佛就是另一种程度上的混血儿,所以或许我们有点孤单。
但是,这或许就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又成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
所以,即使我们这个群体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让我有机会选择,我仍然愿意出生在马来西亚,当马来西亚的华人。
第三、悲壮的存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俗语在马来西亚人身上得到绝佳的体现。
在过去,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曾经联手争取了国家的独立;但是,随着马来人逐渐独掌大权(再注:对马来人的抨击仅限政治人物),华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渐衰弱。
首先,马来语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
再来,马来西亚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为:“使马来语成为唯一的教学媒介语”。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
由于华人比较刻苦耐劳,比其他的民族来得富有,无形中造成了民族间的矛盾。
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动马来人屠杀华人。
于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借此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顺势上台,颁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
在经济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其实就是马来人和其他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在教育上,大学也实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
此外,对中文教育的打压更是变本加厉,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中学都领不到政府一分钱的津贴。
打压归打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依然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
如第一篇所述,我们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领域人才辈出。
大家熟知的梁静茹、曹格、光亮皆是马来西亚华人;大家现在人手一支的U盘是马来西亚的潘建忠发明的;在华语辩论界上,马来西亚以其犀利的辩风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马来西亚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华人。
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现实。
大马华人自己创办的独立中学培养了无数英才那又怎样?
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学府都承认我们的统考文凭时,唯有马来西亚政府不承认!
马来亚大学在辩坛创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样?
在政府控制下的马来亚大学还曾经试图禁止马大的辩手参赛!
梁静茹、潘建忠等辈就更加可悲了,许多人都以为他们是台湾人!
潘建忠自己就说过:“如果我留在马来西亚,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成就。
”因为在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空间有限,报国无门又无法自我实现,不出国发展还能怎样?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成长是成长了,可是那跟政府什么毛关系都没有。
因为我们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时,我们政府眼看马来西亚出现人才外流的滚滚洪流仍然可以视而不见!
在马来西亚大力提倡向外吸纳人才时,去看看,有多少马来西亚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
有一次,我们国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访问,探访一间医院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马来语跟他致敬!
这是何等的讽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为“令人骄傲的存在”,可是后来改成了“悲壮”。
的确,我们有很傲人的成就。
可是,在我们有心报效祖国时,却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国门。
马来西亚那么一块宝地,没有天灾、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又居于世界要冲,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摇身变为世界强国绝非难事!
反观新加坡,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又是弹丸之地,可是,现在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着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强大!
这种感觉真的很复杂,真的很难以言喻!
谓之“悲壮”,我想应该甚为贴切。
后记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从小时候开始就自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
从小读的书就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
影响我一生最大的一套书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国历史漫画图集。
在我小小脑海中,出现的总是滚滚的黄土和快马飞驰的勇将。
长大了一点,看过《中国人史纲》、《中国寓言》,偶尔会翻翻《唐诗三百首》。
那时,我真的自认为我是中国人,我的文化之根和这里的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我的梦想就是回归中国。
英文我认为不重要,因为我要去中国,从没认真学;马文我更是碰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马来文自嘲。
可以说,我很偏执。
我只有认为有必要的东西我才会认真去学。
到了高二,我的国际视野才宽广到足以让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我从那时开始才急起直追,算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绝没到“好”的程度。
但是,马来文,我始终不愿意去学习,在统考中马文拿了惨兮兮的“B6”还常拿去说嘴。
去年9月,我来到了中国,就读于中国最好的大学,学习着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来都像梦想成真。
但是,来到了这里,我才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我是马来西亚人。
我才第一次感觉到:我有可能是爱国的。
在祖国成长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维等,都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即使我可能算是马来西亚里最中国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国同学相处得不错,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体会到我们的不同之处。
不管怎么样,在中国,只要是外国人,就真的只是外国人。
那么我到底该何去何从?
这是我一整个学期都在思考的问题。
在迷茫中,在摸索中,我才会写出上面的三篇文章,试图找到马来西亚华人的定位,试图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决定自己以后要到哪里发展。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留在中国还是去到西方,就注定了只能收到单方面的信息,很难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此外,留在中国,或许就只能是成为一个尴尬、孤立的个体。
去到西方国家,那更是彻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维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之中,甚至还可能面临他们的排斥。
可能,我仍然会回去马来西亚,即使我们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压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个难以实现自我的空间。
但是,我或许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继续给国阵施加那千万分之一的压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个开心的人。
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质生活不丰裕,即使很难真正地实现自我,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乡、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幸福或许就那么简单不是吗?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天涯论坛链接: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5152926-1.shtml网易教育论坛 (来源:人人网)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http://edu.163.com/14/0331/08/9OLDRP5800294III.html百度贴吧》马来西亚吧:http://tieba.baidu.com/p/1076671089
一个洋女婿与传统华人岳父的冲突,马来西亚版的《拜见岳父大人》,或者说《我的盛大希腊婚礼》。
当年看了《我的盛大希腊婚礼》,我就想写一场“国际婚礼”。
开场的音乐很正,配合公路的画面,简直让人忍不住就要“和你去兜兜风”。
全片的音乐都很不错。
有些情节有点突兀,是想写就写,像男女主从英国(泰国)回来,刚好遇上中国年,是不是要有所体现呢?
团年饭啊,难道马来西亚华人没有?
可是片中吴家的除夕饭也太随便了点。
还有第二天一早发利是这个。
压岁钱是年三十晚上发的,马来又不同?
还有女主在和男主吵架时才突然爆出怀孕了,而其实两人回来本就是准备结婚的,婚姻大事,女主不可能不在决定之前把自己怀孕的事告诉男主。
轮渡。
“谢谢老师。
”很中国嘛。
想起我的小学中学。
马来华人还贴春联。
白话口音不算标准,偏向粤西,听着更多亲切感,我粤西人。
热气球这个,受到《7号房的礼物》影响吧?
给结尾照片旁白催泪了。
彩蛋的改编歌很有意思。
第一次看馬來西亞電影,也是第一次看馬來西亞華人電影。
支持我看下去的理由是,我想知道大馬華人文化。
無法支持我看完的原因是,電影居然是用MTV式的拼貼方式完成,一些鏡頭一度讓我以為是home video,全素人的不專業演出(我支持受過訓練的素人演員)看了很痛苦,還有放不下身段又做作,那位飾演女兒,從國際選美出身的女演員。
說故事的手法太弱,劇情和華人世界會拍的內容無異,沒有特別之處。
最重要是剪接、故事流動性都發生極大的問題,經常突然跳轉畫面,令我無語。
#還好是電影台播出可以轉台#華語片有的問題在這裡全都看的到
人生入梦。
每个人生下来都要自己去经历去感受。
这里有幸福也会有不幸,有难过也会有苦痛。
马来西亚是个马来族为主的社会,他跟新加坡不同。
华人融入当地社会需要更多的包容。
埋在地下的种子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闪射理想之光吧,心灵之星!
把光流注入,未来的暮霭之中。
埋在地下的种子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种子怀揣着对春天的渴求,冲破泥土的禁锢,迎来了春风的轻快; 蝴蝶怀着对世界的梦想,冲破茧蛹的封闭,迎来了鲜花的芬芳; 鸣蝉怀着对新生的憧憬,冲破蝉蜕的束缚,迎来了微风的清凉。
唯有心怀梦想,才有了一飞冲天的壮举;唯有志在蓝天,才有了盘旋翱翔的雄姿。
温情的色彩透露着点点滴滴着平凡的小幸福,父亲不善表达的表情下依旧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爱意,无论是对女儿,还是对女婿的认可,包括那晚长寿面都是那么让我们这些作为子如此暖心,包括父亲本想进班长祠堂看望班长最后一面,但只是因为害怕冲了女儿的喜事忍住,是啊,这就是父母对我们不善表达下流露的淡淡的爱意。
人世间的父母基本都如此,不知道怎么跟子女相处,一味的以自己的方式去尽力给孩子幸福,可是,在大多孩子看来都只认为这是不幸,并不是孩子太任性,只能说还不成熟。
剧中无论是父亲的不善表达,还是女儿的己见,都是大多这个世界的父女相处写照,我们从影片中感受着别人父亲的爱意,同时更深刻的探思与自己父亲间的相处,在我这个二十几岁的年纪,好像周围的朋友大多都如此,回家都很冷漠,不善与父母交流,可是,这个永远抹杀不掉永存的亲情。
父母,终究是爱我们的,而我们,如影片中的女儿一样,终有一天,也会对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
“十二生肖”的故事:他们年龄有相差,但没有一纪,为了凑足中华民族传统的十二生肖,于是给自己从中各选了一个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小时候他们度过了一段非常有印象的学校生活,尽管每个人的个性不一,却也成功的为后来的岁月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回忆起来,总哈哈大笑。
时光飞逝,时间没有等人,五十年就很快过去了,毕业照里的青涩不见了,可孩子气依旧在这帮老顽童身上。
为了给迟暮的老年人找到一个完美的理由重聚,牛的家庭小故事登场了:故事发生在独具中国特色的新年。
牛是全叔,他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小牛——美蓉,出落得青春动人,她自小被爸爸赶去英国学习,多年回乡没有通知爸爸,带回一个非黄皮肤的老公——班杰,可爸爸却更希望女儿嫁个同种人。
除了观念的不同,分开太久的隔阂更是父女之间的严重障碍。
最终,爸爸同意了女儿同班杰结婚,但必须宴请宾客,至少满五十桌。
一辆摩托车,爸爸同女婿就上路了,语言不通,依旧完成了派送请柬。
他们在路上的过程串起了那些许久未见老朋友的重逢:游神队伍中的老鼠阿发、已有孙子孙女的虎连八记、天天和儿子斗嘴的兔仔阿兴、被传已经去世的龙阿林、爱称自己是猫的蛇法蒂玛、中风差点离世的马阿东、在歌唱台表演的羊咩咩刘文正、坐着轮椅住在福利院的瘦皮猴许顺财、后悔没有应班长咖啡约的黑鸡、嘻嘻哈哈爱玩笑的狗仔、有着放飞热气球梦想的猪班长朱忠明。
马的故事:女儿出嫁第二天中风,差点离世,他老伴说,人老了,今天不知明日事,好在女儿已经出嫁,哪怕现在两脚一伸也甘愿了。
兔仔的故事:一个没大没小的儿子——大肥鬼,嘴上不饶人,却对阿爸很孝顺,对老婆也疼爱,他为了得子,祈神,酬神,相信天公,为了家庭,一切都不是问题。
猴子的故事:夫人离世,腿脚不便,坐轮椅,在福利院生活;年轻时施加了太重的学业压力给儿子,儿子自杀,每每想到儿子不能成家立业便哽咽落泪。
猪的故事:从小就想做成功一个热气球,在学校操场飞天。
“虽然我们老了点,但我们一定要把那些未完成的梦想实现”,这是班长的原话。
在他去世后,所有人拼接了他生前收集到的五彩垃圾袋,完成了他的愿望,骨灰也被撒在了那颗“人妖树”上。
……这几个礼拜,一路下来,女儿体谅了父亲,父亲重新认识了女婿,女婿理解了华人的传统,华人文化并不只是关乎传统,更是从爱延伸出来的。
婚礼上集体照片再次定格,十二生肖虽有稍许改变,每个人的脸上却由心洋溢着笑容。
亲情、友情、爱情都涵盖到了,爱和梦想也演绎出了。
“人妖树”在多年之后也开花了,时间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但最终everything will be okay
周青元简直小李安!对于大马事故人情的描摹,加上洋女婿带来的土洋矛盾到调和,活脱脱喜宴的三分影子,只是少了同性元素罢了。。。李世平演的父亲颇有些郎雄当年的风采,怒赞~
中西文化差異!很溫馨~
很温馨的小众影片,马来的电影看的比较少。剧中的老父亲和情节让我想起了李安三部曲里面的父亲,我觉得这部作品可以跟李安三部曲媲美,另外这部作品节奏更加欢快,有点小治愈,就连葬礼环节里面加入了踢腿的小细节,悲伤的情节瞬间又愉悦起来!
跟着电影节看片
倔老爹和洋女婿,邻里乡亲,节日庆典,平淡、家常、温暖,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保留和传承。天下华人一家亲,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一辈子都不能被切割的血脉相连。
成了公路片。又成了“高兴”。最后还是回归本真。这些人还念根。
看了没多久就弃剧了。。很怀疑这个分是不是乱打的啊?那么难看的电影
有泪有笑的公路片 洋女婿最后对华人传统的理解非常到位: 根植于爱 抛不离亲情 能看到这样的马来西亚电影真的很棒
第一次看大马国的电影,也管中窥豹地了解到了一些大马的华人群体,感佩于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呵护和保留。
7.0/10 就还挺乱的虽然有真情
干!吃羊屌
中国式亲情,马来华人生活
关于亲情、理解、乡愁,不错的温情电影
比MV流畅..开场的多语无缝交接简直笑死..老爸和老外都很好.
融合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公路电影,传统东西文化的交融拍的很接地气,热气球那一段还蛮感人的。全球华人同根生,没有偏见友善相处该多温暖。
大马华人对中华民族的感情和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值得尊敬。
第一次了解马来西亚华人,中华传统原来在那里。
槟城开往北海的渡轮好眼熟^^
生在马来西亚这种多母语的地方,得剩多少事啊!
照理说这类电影评价好或不好都会让我感到很闷,但是这本片子还好,有点小清新,但是不虚无,小陈一定会喜欢。东南亚华人老了都那么老顽童么还有说话难道都是杂揉点英语的?孝顺孝顺,做不到孝,也要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