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言论表示,你可以说所有你愿意说的,但你不能说谎。
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一些事情确实发生了,就像我们说的那样。
奴隶制发生过,黑死病发生过,地球是圆的,冰川会融化,猫王去世了。
”其实叙述性不算太流畅,但故事背景太强了,中规中矩的表现,并不算浪费时间,蛮好看的。
少撕些鬼子,多尊重历史。
这是一部主角为历史学家,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是否真实存在的庭审。
虽然这在许多人看来是确证的事实,但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否认这个事实。
正如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罪行一样。
有趣的是,这次的取证并不依赖于历史学家的素材挖掘或辩论。
而是通过最为客观公正的法律形式,通过法官取证的方式,来证明历史事实的存在与否。
通过长达数月的庭审论证,事实证明有关大屠杀的历史不可否认。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段话:第一:这个案件的意义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引发了比较大的反响,“哪个历史学家不在想,我的成果经得起这样的审查吗?
“有多少历史学家的著作经得起这样的法律审查。
这个案件对于历史学家,或者是任何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意义来说,就是要基于事实,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要经得起历史和法律、包括公众的审查。
第二:黛博拉在最后的记者会上说:“现在有些人会说这次审判的结果会威胁到言论自由。
我不接受这种说法。
我不是在攻击言论自由,相反的我一直在捍卫这种自由,同那些滥用这种自由的人作斗争。
言论自由意味着你可以说你想要说的话,但你不能说谎,然后还指望不为自己的谎言负责。
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一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像我们说的它们缺失发生了,黑死病发生了,地球是圆的,冰川在融化,艾斯维斯去世了......唯一感觉不足的是,作为一个理性的历史学家,主角利普斯塔特小姐被建构成如此感性化、情绪化的、烦人的女性形象。
这或许源于她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原因,只依赖自己。
能够为她解释的是,最后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低估了一个团队的价值。
里面还有2处有趣的事情,律师坚决要求利普斯塔特小姐和大屠杀的亲历者不能出庭作证,一切的陈述只能有法官进行。
许多人对这种事情的解读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或许是对的吧,想必法律界的朋友对此有更深的感悟。
一部关于历史问题的电影,但不沉重,却很过瘾,女主聪明,幽默,博学,当然会犯所有女人都易感情用事的错误,但依然可啊,夏洛克的哥哥和对手一个成为历史学家,一个变成运筹帷幄的律师,不变都依然是高智商。
大律师亲自绕奥斯维营走一圈,深夜喝酒吸烟为官司准备,研究对方近二千万字的日记后准确指出对方的错误,敬业,专业之情溢于言表。
他不像美国律师一样咄咄逼人,也不如皇家律师里那样激昂高扬,但他展现出了一个大律师的业务水平与道德标准是一致的。
整个律师团队分工明确,大家都说律师只看利益与胜诉率,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原则。
虽然女主和历史的受害者没有在法庭发出任何声音,但就如女主所说所有二战的受害者都会被铭记。
At first I this is about a long-past event, but no, this is a pretty recent trial -- that I have never heard of. Alex needs to read the news more. Well-acted and well-paced, though I knew Lipstadt would win, else they wouldn't have made the movie. My mom said Irving reminds her of Trump. Egads.
本该没有任何争议的史实,却有人跳出来质疑。
DENIAL,为了凸显自己而否认大屠杀;与之相较的SELF-DENIAL,为了真正益处的自我否定(圣经中译为“舍己”)。
舍己的意义,从来都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地孤军奋战、飞蛾扑火地燃尽自己,必须拼命地做成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而是看清全局,为了更高的目标、为了众人的益处、为了真相,愿意放手交托,以至于迎来共同的胜利。
曾经饱受伤害的群体,渴望为了逝者发声,开始进入战斗模式。
底波拉教授如同圣经中的同名“士师”,是勇敢的战士,而她出于对律师团队的信任,舍弃了自己多年来惯常的“为自己而战”的模式。
节制不再是隐忍,而是自由,是生命的果实......
在休假的最后几天好朋友推荐来看一看16年的法律大片《否认》,进入正题。
首先感觉商业大片应该算不上,毕竟从投资拍摄的角度都没有过多的投入,反而是在剧本和剧情上下的功夫要多一些,这也正事商业大片和经典大片的区别,就入肖申克当年并不被看好,时隔多年被大家挖掘出来靠口口相传到了今天的稳居榜一,这部片子一定没办法达到肖申克的高度,但单从剧情和导演及编剧要表达的内容上来看还是很值得一看的7.6的分数也不怨,看的人再多一些8分也说得过去,不过多少有点虎头蛇尾,虽然在结尾之前有法官发言的小反转但终是邪不压正,美好的结局。
几点感受:一是打蛇要打七寸,攻敌要攻要害。
老律师在和女主谈话时说,我们要吧重点放在欧文身上,而不是大屠杀这件事。
这就是七寸,而单独评判历史有没有对本案是没有意义的。
全文最精彩的莫过于律师抓住几次时机对欧文的攻击,成功给他扣上了反犹太和极端主义的帽子,以及他通过主观解读历史,来印证他的错误思想。
成功引起了群众的公愤(鸡蛋)和法官的认同(最后的裁决)。
二是专业的事还是要给专业的人做。
片中女主不止一次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战斗,包括让受害者发声,而她却不清楚这样反而会让受伤的人再一次受到攻击。
还有一段选单独法官做裁决而不是陪审团,我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12人陪审团反而会出现“群体盲思”,进而被欧文利用。
三是相信团队的力量。
相信团队,相信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律师丈量集中营的严谨,包括助手找欧文错误引用那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无用功的做法,包括听第一次办案的劳拉的意见,正是这些人的共同努力才成功赢得起诉。
其实对女主来说,最重要的是摆脱一个教授的思维用一个律师的思维去对待这件事,这才叫案件有了胜算,假如不是这样,就算最后能过剩也一定会被欧文利用,进而达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对欧文来说呢,借这个机会再火一把,像极了今天急功近利的各种网红(此处没有针对全体网红,只针对急功近利的),出名,赚钱都是好事,但不能什么名都出,什么钱都赚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求流芳百世,但别遗臭万年也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给我们的深刻道理。
不过话又说回来,法官的话其实也不无道理,假如欧文是相信自己的观点,而用资料来佐证这并无不妥之处。
就像不记得在哪里听过的一句话,大部分人是因为看见所以相信,一部分人是选择相信所以看见。
欧文其实算是后者,但这世界本无对错,只有事实,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是你的不对啦😄
戴维·黑尔的精彩剧本给否认大屠杀的法庭案件带来了话题共鸣。
银幕上的真实故事并不是全部真相,更不用说只有真相了。
那会有多无聊?理查德·兰普顿并没有拒绝历史学家大卫·欧文伸出的手,就像他在《否认》中所做的那样,在1998年审判的最后,兰普顿证明欧文是大屠杀否认者。
作家兼记者黛博拉·利普斯塔特是诽谤案的胜诉被告,她写道,兰普顿勉强与她握手,尽管是“敷衍的”。
但这不会对屏幕产生影响。
给剧作家戴维·黑尔一份脚本工作,他就会提供戏剧。
你可能会说,那一种虚构——为电影调整细节——与现实世界的后真相时代特朗普的谎言不同,因为作为欧文对“另类事实”的热爱的今天的继承人,这里的话题引起了共鸣。
黑尔的大部分剧本都很棒,包括欧文的几段拙劣的演讲,给了魔鬼最好的曲调。
我喜欢那种关于学者造就坏历史学家的极具说服力的长篇大论。
但是斯波,在这种形式下,可以使电话簿唱歌。
他的欧文是一个下巴瘦长的秃鹫,有着疯狂的眼睛,用他理性的谎言痛斥听众,他的欧文从薇兹和威尔金森那里偷走了星尘,两人都很好。
你可以把《否认》称为一部故事片,但它更像是一部美化的电视剧:专注、小规模、单一主题。
但它深入、机智、引人入胜,包括律师对想要表演的激情被告的建议:“感觉最好的并不总是最有效的。
”By:Nigel Andrews
没想到二战德国人对犹太人的屠杀,居然还有这么多的质疑。
此片看的沉重,我中间不得不停下来,吃点东西喝点水什么的调和一下。
对我来说,看点绝不是法庭上的策略,这策略让人压抑。
如果此片升腾起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疑问,我希望影片能以百万雷霆之石,粉压这点疑问。
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应该等同于人类对自己命运前途的探寻。
喜欢那些直面过去的电影,哪怕是疮痍满目的过去。
勇于面对,才能明了真相,才能指导未来!
The strange things, consciences.Trouble is , what feels best isn’t necessarily what works best.良心是个很奇怪的东西。
问题是,感觉最好的并不是必然有效的。
Bu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negligence which is random in its effect , and a deliberateness which is far more one-sided.但是粗心和蓄意之间是有差别的,粗心是偶然造成的影响,而蓄意却远远有失公允。
You cant’t accuse someone of lying, if they genuinely believe what they’re saying.你不能指控一个人说谎,如果当事人真的相信他所说的。
Do you have any idea how dangerous and difficult it was?Standing up to the enemy was arduous and uncertain and exhausting.But they have to do it.Only in hindsight that things get called heroic.At the time you’re just afraid.Afraid of how things will turn out.你能想象它是有多么危险以及困难吗?
站在敌人面前,是艰难的、充满变数的、令人精疲力竭的。
但他们必须这么做。
只有在事后看来,那些事才会被称之为英雄注意。
而那一刻,你只会充满恐惧。
害怕事情到底该如何收场。
Freedom of speech means you can say whatever you want.What you can’t do is lie, and then expect not to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it.Not all opinions are equal and something has happen.言论自由意味着你可以畅所欲言。
但这不代表你能因此说谎并期望不为此负责。
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平等的,有些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像我们说的那样。
因为是真实事件,片中大量涉及法律内容需要费心理解,但这也是影片的重要内容,理解了就看懂了它的精彩!
影片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也许是导演的个人认知或顾忌没有让影片思想性上有更高的提升与深层次的探讨,但能给观众呈现这样敏感的话题就值得多加一颗星。
感性的认知热情并不能赢得历史真相,理性的应对才会让历史真相多一分后人的尊重,一味地谩骂和无知的暴行只会让对手更加狂喜,赢得更多的受众,在民粹烈火复燃的未来,历史会面对更艰难的挑战
中规中矩。
单从电影本身来说很一般 无论是准备还是庭审期间都不精彩 女主的存在感觉很尴尬 不过是因为她是Emory教授为原型所以来看的 里面提出的想法倒是很有意思 是否能让法官来决定历史事件存在与否
大卫·欧文表现得像个傻逼一样,使这场诉讼缺少了历史的庄严,而沦为一场闹剧。
剧情没有波澜没有反转,这就是真实吧。或许我们一生都要和恶人战斗。
面对迫害时,能做到不沉默已经是高出大部分人了,别说能有反抗的举动了。人是很懦弱的,正如霍妮所说的“平庸的恶”。
很有意义的电影,但拍得真的不OK,最大问题在于究竟谁是主角?电影一直没突出这点、这就使得女主角和律师们的观点冲突、论辩的跌宕起伏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是总体来说,电影关于历史、关于集体记忆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庭审戏真是精彩,虫尾巴的反派真是厉害。
1.故事并不精彩;2.电影讲述毫无亮点;3.脸谱化严重;4.女主一向擅长表演肤浅婊,本片也没有例外。
法庭上的辩论还是不错,其他部分 太拖沓了
三星半,女主角的塑造与演绎都太失败了,令人厌烦。律师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很出彩,尤其Tom Wilkinson,不着痕迹不声不响,却成为推动胜利的关键。
受不了~
题材大于形式,影片的侧重点一直在女主内心波动与庭审辩间论摇摆不定,导致两方面都没有做好。虽然事件本身是令人震惊的,但平铺直叙的方式仅仅将该事件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探讨。此外,或许是剧本因素造成的,薇姿的人物塑造的不够成功,斯波的角色也并未完全放开~
看不出这样程式化的剧作呈现和读一篇文章带来的感悟又能有多大区别,稍微懂点这段历史的观众应该都能达到某种程度的共愤,但不是共情,因为至始至终观众都是作为旁听者隔着一层纱布去感应,除了事件之外(连法官的那席话都被当作悬念老实呈现),基本没有更挖掘的挖denial。薇姿的好几部作品都差口气。
只为讲述与小人争长短的电影都只能是一般的电影。
没有太多关注holocaust这个点,反而对英国法律法庭的展示感兴趣。
I don't debate with anyone who denies it, and on the court, the best method to beat the opponent lie in the inconsistency among all stories told by them.
法庭戏拍得一般,控方完全被压着打,到后期全无反击能力,就这水平还著书立论闹法庭?真是炒作不成反被zuo死。事件后续:David Irving因"否认大屠杀罪"在奥地利被捕获刑三年,当庭认罪,承认自己的观点错误。对待篡改历史的小丑,要找出铁一般的事实证据予以回击,而不能只靠感性的嘶吼。7.5/10
显而易见的历史事实如何被质疑?精彩的对决,法律内行的理智与外行的情感之间碰撞更令我玩味,法庭戏成熟对白和专业的设计真的令人赞叹
心疼蒂莫西·斯波
20.10.24 跟老爸看了个结尾。法官的问题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