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相宜,一直是程耳电影的一大特色。
记得我第一次看罗曼,发出的最多的叹词是“啊”,不仅因他的非线性叙事,打乱线索,常常令人意想不到,还在于突如其来的冲突打破思维定势。
本来好好的一场谈判,突然拔枪,由静而动,而在激烈的交火中,尚有陆先生从容不迫的步履、有老五身染鲜血却凄美的面孔,再配上歌剧一般的背景音乐,高级的电影画面便呈现于眼前。
无名延续了这一特色,甚至更为登峰造极。
几场打戏,不论时长、动作的复杂性、场面的宏大,都较罗曼上了好几个台阶,极大地满足了我这等喜爱快节奏交锋的观众,肾上腺素激增。
因谍战的刺激和演员精彩的演出,暗流涌动中又有高潮迭起,整部电影张弛有度,简直没有一分钟可以浪费。
转自微博@无谓2328
《无名》的结尾,王一博饰演的叶先生去到香港,被人问何时来到香港,他说“民国二十六年”。
民国二十六年,便是1937年,一个影片正片中多次被提及的时间。
看过全片的我们知道,叶先生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去的香港,那么他说1937年,除了隐藏身份,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也许讨论清楚这个原因,我们也就理解了这部电影。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把目光,放在叶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本身。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叶先生是没有来历的人。
《无名》中,其他人的来历都有些许交代,王传君扮演的王队长,是在上海有家的人,有父母妹妹;梁朝伟扮演的何主任,来自广州,且有妻室,他的妻子是周迅扮演的陈小姐;黄磊扮演的软弱者张先生,在广西有一块可以望见漓江的地;大鹏扮演的唐部长,是何主任的表哥……惟独叶先生,他的来处没有交代,他唯一的俗世牵挂方小姐,也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经历过什么,没有交代,我们唯一知道的是,他们1937年之前有过婚约。
1937年有卢沟桥事变,有南京大屠杀,在战争全面爆发下,身如飘萍的年轻人,家国不保,婚约也是游丝软系。
此外,影片中其他的细节,也在昭示这个青年的“没有来历”。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他的语言。
导演程耳一定是在语言表达性格上动了心思的。
比如森博之扮演的渡部,一直说日语,大鹏和梁朝伟一直是说普通话,所以我们在影片中会发现一点很有意思的对峙感,森博之和大鹏和梁朝伟三人说话或者两两对话的时候,都在固执的使用自己的语言,仿佛他们在用话语表达话语权的抗争一样。
而王一博是不同的,他和王传君说上海话,和森博之说日语,他唯一大段的普通话,是对张婧仪扮演的方小姐说的。
而我们知道,那一刻,他才是他的本真。
而除了这些影片中表现的身如飘絮,在影片结尾香港部分,王队长的妈妈问叶先生家里还有什么人的时候,叶先生仰脸看她,眼神空白而无辜,王妈妈瞬间心软慌乱,仿佛触破了什么似的转移话题。
这里要感谢王一博的眼睛,这种眼睛微长而下三白的人,不抬脸直接向上看人的时候,是阴鸷狠辣,可是他整张脸迎着人看过来,眼神清澈到几近空白,就是无辜而幼态的。
在影片中,这两种眼神交替出现,人物正邪切换自如,这成为这部影片悬疑感的重要因素。
我亦飘零久,肠中转愁盘叶先生是很苦的人和大多数影迷一样,我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看来理解电影,而不是听主创说了什么,但是当我看完影片后,尤其是看过第二遍第三遍之后,耳边回想起之前看到的采访中,王一博说的“叶先生是很苦的人”。
如上文所说,或许为了强化叶先生的飘零和孤寒,影片中设置他是没有来历的人,所以他在整个故事中,牵连最深的两个角色,就是王队长和方小姐。
最残酷之处在于,王队长杀了方小姐。
叶先生和王队长,其实蛮有落地为兄弟的感觉,他们是不同的人,但是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等待,一起杀人,一起做一些无聊的小事,也在经年的杀戮中,把他人的生死看做是无聊小事。
在这种境遇中,身边的其他人,是豺狼或者羔羊,他们或许是彼此眼中为数不多的“人”,袍泽之谊日益深厚。
但是他们终究是不同的人,方小姐早就是王队长眼中的猎物,而她是共产党,给了他名正言顺杀她的理由,他在他父母处受到的煎熬,成了他杀害她的动机,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唐部长的“选择时机让他们知道我知道”,比如特务机构的末日等,共同促发了这个结局。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也有一点质疑,叶先生杀了王队长的时候,是锄奸和报仇,为什么,他会在那个时候流泪下来。
但是仔细回想一下,会发现这个情节设置,是精妙的。
叶先生第一次和王队长变脸,是王队长问“感情问题?
”叶先生脸色大变,问“你怎么知道(当然是上海话)”,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关系的暴露,便是危险的来临,所以叶先生回过身来第二次问“你怎么知道”的时候,目光锁定王队长的脸,他不只是想要知道他怎么知道的,他还要推测,他知道多少。
在这一刻,他是防备王队长的,并且转身的变脸我们也知道了,他其实已经对王队长起了杀心。
后边的线索虽然都在指向王队长,但是叶先生还是给了王队长一次机会,或者说,叶先生表面上给了王队长一个机会,他只是卸了王队长的子弹。
但是在他转身后,扳机响了。
再看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这里的流泪设定,王一博闭了一下眼睛,然后泪流下来,如果说,得知方小姐死讯时候他的哭,是他痛苦的剧烈的开始,那么此时,他的眼泪,就是给这剧烈的痛苦一个结束,就在这一刻,他与这个世界紧密的联系,都断掉了,他的爱人死在他的兄弟之手,他的兄弟正要杀他,那他需要亲手给他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画一个句号。
这里有但是不多的兄弟情设定也很有趣,他们俩似乎一场赌博,谁能杀了谁反正认命吧,所以王传君发现子弹被卸掉后,二人没有搏斗,我打你一枪,没有打中,那么你来打我一枪,又黑暗又坦荡,很末世兄弟情。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叶先生是狠绝的人如上文所说,叶先生是很苦的人,他的痛苦之一在于,他狠绝的抛却一些东西,他可以放下自身情感和好恶,去营造另一个形象。
首先被他放弃的,是他的语言,叶先生是全片,唯一没有自身方言,没有自身语言习惯的人,他和渡部说话,便用日语,和王队长说话,便用上海话,他娴熟的运用对方家乡的语言和礼节,让对方和他的相处,是熨帖的,这种熨帖无疑会让人放下一半戒心。
老实说,上次让我有如此这般“美人计先要会骗人” 的感觉,还是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凯歌却奏凤仪亭”(dbq).其次,叶先生隐藏了他的饮食习惯,和王传君一起吃上海早点,和渡部屡次一起吃日本饮食,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饮食都代表了超越饮食本身的含义,比如对于文化的外延,对于分享的意愿等。
渡部得意的让何主任习惯日本料理,便是一种文化的侵略,而叶先生多次和渡部共同进餐日本的食物,便是一种投诚和顺从。
叶先生也是智绝的人王一博是一个好演员,叶先生也是一个好演员,王一博在《无名》中的优秀之处在于,他演出了“叶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如果你觉得上边这句话有点绕,那么我们不妨从叶先生两场“本我”和三场“我的表演格”说起吧。
三场表演格叶先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戏中”,或者如导演程耳亲自操刀的歌词所说,是在“镜子中”,他在豺狼环伺的地方工作,稍有疏漏便是灭顶之灾,这种“演”,一方面是对他生命的保护,另一方面,其实是对他人格的保护,他要时时抽离那个真正的自己,才可以在这血腥和罪恶中继续走下去,“一切犹在镜中”有时候是一种必须的心理暗示——“那个人不是我”。
个人认为在这种表演格中,有三场非常精彩。
一场是“我没有被团结的价值”。
当时汪精卫已经死了,特务机构朝不保夕,渡部说“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这时候叶先生说“我没有被团结的价值”“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短短几句话,让他说得极具效果,在渡部感叹自己没有亲信的时候,叶先生垂下眼睛,说“我没有被团结的价值”,从渡部视角看,是孤单落寞的,然后他继续说“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抬起头看着渡部的眼睛说“或许能杀出一条血路”。
这种希冀的眼神,仿佛鱼肠剑自己递出了他的刀柄。
渡部欣欣然握住,以为自己培养了“后来的激进者”亲信一枚,却不知是袖剑自己找到了他的位置。
一场是叶先生和何主任生死缠斗之后,满身伤痕吊着胳膊的叶先生再次和渡部喝酒,细心观众会发现,这时候喝酒的背景,已经从餐馆变成了渡部的办公室,叶先生亲信值陡增啊。
战损叶苍白冷峭,用一点点不信任一点点希望的眼神,便骗来的渡部的满洲军事防备图(这里细节上一篇文已经说过,就不赘述了)。
有趣的是他上任主任时,脸上淤青血痕的,吊着胳膊,可是偏偏衣冠楚楚,走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气势来,值得玩味的是他的讥诮,他用一根手指挑起委任状的封皮,躲过身体轻佻而讥诮的去看委任状内页。
他在嘲弄渡部的愚蠢,他也在嘲弄自己的“成功”,层层计谋下,最浅薄那一层就够敌人上当的了,他要如敌人期待的表现出一些傲慢和得意,但是那一点藏不住的讥诮,才是他的真实。
第三场当然是卡车上,叶先生和何主任对视后,目光紧紧锁定彼此,叶先生的目光越来越挑衅和嚣张,然后做了一个枪击的动作,大家知道在表面上的“事实”是,他们枪击了陈小姐,所以这个动作对于何主任的挑衅是非常致命的,何主任如愿上钩,冲上卡车来撕打叶先生,叶先生也是轻佻的向后一多,动作和表情和躲那张委任状颇为类似,只是脸上恶意和得意更多,这些当然是渡部喜闻乐见的,果然渡部大笑起来,心中对叶先生的亲近和信任更多了一层。
我们知道一场场戏演下来,叶先生取得了渡部的信任,深究下去,是因为叶先生足够了解渡部想要什么,渡部想要一个狠戾、“一条道走到黑”的“后来的激进者”,于是叶先生就扮演一个天真的屠戮者,把自己打磨成天真的邪恶和冷硬的锋利的宝剑,并亲手把剑柄递到渡部手里,他以为他得到了亲信,他知道他完成了潜伏。
两场“本我”叶先生整部戏都在扮演“后来的激进者”,只除了他去见方小姐那一场,以及后来杀掉渡部那一场。
叶先生去见方小姐,是他全片唯一大段说普通话的时候,并且在盥洗室里,他既不天真也不狠戾,而是一个普通的成年男子的样子,他自己,没有伪装的样子。
窃以为这一段表达爱特别好的地方在于眼神跟随。
叶先生来告诉方小姐“最近风声紧,不要做了”,方小姐既不信任他也不会听他的建议,反而是,冷冷打量他。
这一段,方小姐上下打量叶先生,叶先生也跟随方小姐的眼神低头看自己的衣着,方小姐厌恶的拉开距离,从镜子中看他,他便也去从镜子中看自己。
很悲情的气氛里,观众会心的感受到,程耳是懂爱的。
当然程耳也是懂恨的,叶先生被方小姐刺伤又忍耐的背过身去,方小姐目光跟随观察他,在爱恨交织中,她为了仍保有伤害他的权力而快意,程耳在一部谍战片的间隙,插入一些爱情的无奈与真实。
这时我们再看香港的叶先生说自己是37年去香港的,可以看出,在37年之前,他有他的爱人,或许也有家人,有自己的普通但是年轻的生活,但是一切终止在37年,从那一刻起,他便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枚袖剑,一切结束后,他试图麻痹自己,那段充满血腥和压抑的时间,是没有发生过的,“一切犹在镜中”。
这一段王一博的表演很耐看,作为叶先生的愤懑与悲伤,作为一个爱情中的男人的自尊受挫,这些情绪从灵魂深处生发出来,涨得他脸色苍白嘴唇颤抖,方小姐转身离去后,他自嘲而愤怒,他自嘲笑的那一下,他原地转圈,无处安放他的情绪,他的坐立不安,这些衔接到后来他在暗巷中暴打日本兵,暴虐的肘击,愤怒的拳拳到肉,剧情流畅而节奏紧张,成为这部影片中非常耐看的一个片段。
而在监狱盥洗室杀渡部的那一段更是经典。
渡部以为叶先生是他圈养的亲信,而叶先生以为渡部是他圈养的猎物。
最后亮底牌的时候,猎物猝不及防,叶先生赢得很彻底。
当叶先生不需要再伪装的时候,我们得以看到真实的他,让这部影片平添厚度的一个设定是,手刃豺狼后,这个真实的他,有些许的痛快,但是更多的,是浓重的悲伤。
渡部絮絮的和叶先生吐露颇多,但是在叶先生的视角,只能看到这个人已经没有继续为之潜伏的必要了,并且决不能让罪恶累累的他回到自己的家乡。
叶先生点燃一根烟——当他需要杀掉一个重要的人物时候,反而沉稳下来——他说“请等一下”,他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他动一下脖子,青筋暴起,面色“薄”了起来,眉眼突然锐利,脸颊和唇部的紧绷,好似所有的仇恨和压抑,在从他的骨缝中、毛孔中,漫溢出来,若这是动画电影,此刻想必已经黑气缭绕了吧。
但是即便没有,我们可以看出,此刻的叶先生,已经是一尊杀神,他所有的沉潜隐忍和磨折,都在给此时的他“开刃”。
有人会用《无耻混蛋》中皮特给克里斯托弗做标记时候的台词做对比,其实是不恰当的,皮特是痞气的玩世不恭的“正义者”,但是叶先生不是,叶先生是负重的潜伏者,他背负的血债和血腥,他需要痛苦的抛却和抽离才可以继续下去的残忍,如果非要比较,他复仇者的身份,和《无耻混蛋》中炸掉希特勒的红衣苏珊娜更像。
所以当渡部轰然倒地的时候,你会觉得痛快,可是当叶先生洗掉剃须刀的血液,当他最后一次在镜子中打量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时候,你只会觉得悲伤,浓重得化不开的悲伤,那个微微仰拍的镜头,他高大而压迫感十足的走过来,我却只想到片头,广州大轰炸时候天空浓重的爆炸云,遮天蔽日,无从消散。
角色的遗憾反而是影片的厚度,虽然剖析叶先生的两场“本我”,仍然充满遗憾和悲伤,孤独和无奈,无论如何自我催眠,真实就是“一切并没有在镜子里”。
但是恰恰因为如此,影片是多维而蕴含丰富的。
它不是一个人的爽文,而是一个时代的史诗,他由一个两个无名者,去诉说更多的无名的英雄或者凡人,是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的诠释和探讨,是侵略和反抗下的,人性的赞歌和悲歌。
关于演员赋予角色的魅力程耳导演不吝于自己的夸赞,说王一博扮上叶先生那一刻,是“某种高光时刻”,也不止一次说过,王一博扮演的叶先生,就是他当初写这个剧本时,想象中的形象。
可见在表演之前,王一博的形象,已经是叶先生这个角色的加分项。
成片看来,叶先生英俊、冷峭、天真、狠辣,是一个亦正亦邪,但是充满魅力的人物。
英俊当然是演员的自身条件,难得的是腔调,衣冠楚楚是不够的,还要有举手投足间的倜傥和自如,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王一博的古装片和年代片的,因为他有一种很奇妙的敏捷和徐缓的结合,类似于所说的“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在危机四伏的时候,这种特质有一种危险的魅力,极端危险和极端可靠。
在暗巷痛殴日本人后,叶先生有个扥领带的动作,拽和爱俏结合得浑然天成,据说这个动作来源于演员自己的发挥。
而在官博释出的剧照中,一张颇为优越的站姿图也有类似感觉,几乎可以代表叶先生在影片中的一个侧面——杀人如麻的冷漠和潇洒。
叶先生这个人物逻辑完成,除了他狠戾堪用,还有他对于渡部的恭顺和依附,在这个形象塑造上,王一博的沉默和细瘦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感谢187的王传君吧,在高大的王传君形影不离的映衬下,180的王一博的“天真”有了外形上的加持,让他的依赖和孤寒都更加的可信,所以在谁是共党的猜谜游戏中,渡部果断认为王传君才是。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说演员的信念感和力量感。
程耳在电影上映前便说过,无名是他完成度最高的作品。
而一部电影的完成,需要一个或者几个,有力的灵魂去承担这个故事的起承转合。
王一博无疑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
剧情内,他一贯的狠绝隐忍,搭配梁朝伟的沉稳老练,让这部128分钟的电影,每一分钟都充满气韵和张力。
而剧情外,是他们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他们性格中自带的不放弃,让这部电影充满魅力,窃以为,这是要比外形,更加难得的特质。
文章的最后,要感慨一下,任凭哪一位年轻演员,能和梁朝伟搭戏都是幸运的,但是王一博尤其幸运,因为戏路上,二人都是情绪带动表演的类型,比如梁朝伟问张先生“你怎么会有陈小姐的枪”那一段教科书式的表演,梁朝伟的紧张和松弛,是由内而外的,情绪带动眼神,眼神带动微表情,这样极具感染力和魅力。
而王一博在盥洗室和方小姐的对手戏,以及他在监狱浴室内手刃渡部的戏份,你会直观的感受到他情绪的生发和爆发,只有情绪到了,才会青筋暴起,只有情绪上真正的羞耻和愤懑,才会眼睑和鼻头殷红而面色苍白。
我个人非常喜欢用感受和逻辑演戏的人,相信这样的演员上限会超越所有人的期待。
刚看完,很精彩呀,节奏带感,演员个个都演技在线。
梁先生每次出来就感觉无比紧张。
结局也特别精彩,有深意,完全超乎意外。
梁先生自然不在话下,最惊喜的是王一博的演技,天哪,真的特别赞👍同场的一位东北老姐姐也说演员都演得很好,第一次看王一博的电影,没想到这么精彩。
她感觉叙事跳跃了些。
不过我看过罗曼蒂克的消亡史,就知道,这是导演的风格。
很棒!
看了毒sir的影评决定来看,想着买早点的票子看看到底值不值得,果然很值得。
一如既往的程导的风格,但比以前的更容易理解,空境超美,非常有那个年代的感觉,加上演员们的演技都很不错,音乐音效都非常完美的契合,各种上海话日文等语言穿插,营造了当时年代的氛围感,会带家人好友们继续二刷!
可以说,《无名》让我们更加信任,电影,是导演的艺术,而程耳这部作品,的确给每一位爱电影、认真看电影的人,贡献出了最大的诚意和才华。
试着分享一点感受,放心看,不剧透。
关心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故事发生在上海的“孤岛”时代,有些故事在收官,有些故事在展开,程耳妙就妙在布局,电影的前半部分观影过程,有些看似已经展开的故事即将结尾,有些看似已经结尾的情节却只是开端,但是这些布局环环相扣,没有闲笔,也没有废笔,你会发现自己在观影过程中所有的思考都是有用的,这些思考的细流,在最后一刻,被程耳啪的一下,导入一条明河,前方一片汪洋,也光芒万丈,你觉得自己的智商和审美得到了极大地尊重,可以说,我们有思考有智慧,就是为了用来这么爽的。
太淋漓的观影体验了,谢谢程耳。
最近的原因,好久没有看电影了,然后我重新发现,象征手法,搬到大屏幕上,是如此的的具有表现力,说两个已经出现在预告片中的了吧,一只狗和一只羊,都是杀戮中的动物,一只狗在空中的飞机上,他的主人在轰炸这片土地,一只狗在被轰炸的土地上,在雨中,在断壁残垣中,瘸着一条腿,艰难的寻找避难所而不可得。
乱世人不如狗,狗也不如狗,程耳的镜头会说话,真的让人仿佛听到那个年代的惨痛和呼号,对了这一段的配乐也很绝,凄怆响亮,悲愤彻云。
那只羊现在出现在《无名》的电影中,它以后,会出现在各种结构电影的教材中。
在这只羊出现之前,是一组非常惨烈的镜头,然后镜头一转,一只洁白的羊站在光明中,仿佛有圣光一样,它无辜、纯净,即便不可能,你也会在这一秒钟,去妄想一些救赎相关,但是下一秒,它变成了一锅肉,老实说,我的心中,在那一瞬,被勾起来最大的仇恨,不可救赎,不可消弭,仇恨的起源在于之前的故事,但是这只羊仿佛是一个引子,他直接引爆了你的情绪,手法太牛了,拿捏观众情绪的能力也太厉害了。
(对了,这里说一下,别带十岁以下的孩子去看)。
说一下演员的表现吧,有的人会说,我因为谁谁谁去看的,我因为谁谁谁不去看的。
我想说,如果你是影迷,如果你喜欢有质量的电影,如果你喜欢程耳,那你一定要去看。
所有演员,所有线索,都在导演的掌控之中,我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但是他实实在在的做到了,这个故事非常的“利落”,线索和节奏都恰到好处,他想表现的都表现出来,他想传递给你的,你也会接收到,观影体验非常的精妙。
梁朝伟不是你以为的“易先生”,完全不同于阴郁沉默的另外一重气质,而他完成得也超级厉害,这部中的他应该是他最近最好的角色了。
对了,他在影片中台词竟然超级多,普通话原声台词,和采访中的他仿佛换了个人,很棒很棒。
而这部中的形象,我们可以理解为戏中戏,他又智慧又果断还有情义,文戏很棒不用说了,打戏竟然意外的精彩。
王一博的形象也可以说,和他过去演过的所有形象都不沾边,因为他的戏,涉及很多关键性情节,说了就剧透了,我只能说,阴狠、压抑、邪气表现得太好了,我知道过了今天,很多人会讨论他卡车上的笑,我只能说,当时,让我想起爱德华诺顿,如果你对这个演员本身没有偏爱的话,看了这个笑容,你会恨不得冲进屏幕打他。
而他表现最好那一场戏,现在我还不方便讲,程耳把最后一个线索留给他展开,真的很大胆,所幸是他接住了,那一刻我真的血液凝固不敢呼吸,太震撼了。
周迅,每个毛孔都会演戏,这里她也不是顾晓梦,她只是陈小姐,更坚韧,更坚定,更成熟,窃以为,调教周迅梁朝伟这种之前有过类似形象并且表演非常成功的演员,比调教王一博这种年轻人要难多了,但是程耳还真的就,让每位演员,表现都这么完美,熨帖,太服气了。
大鹏也不像大鹏,可能对于大鹏来说,最成功的的就是当他演一个严肃角色,没有人笑,他做到了。
他的每一场戏,观众都没有像一般人看到喜剧演员一样笑出声来,大鹏是这里最大的“官”,也是最狡猾的骑墙分子,对了,大鹏这个人,导演用了很多呼应和象征手法,在昭示他的结局,等方便剧透时候我会重点写,这次可以说的是,一个镜头他站在两面旗帜的中间,巨大的旗帜,一个中间的他,画面干净而表达力十足,哪怕是对象征手法一知半解的小孩子,也会看出其中透露的骑墙、投机。
江疏影好像一朵行将枯萎的芍药,她对情节的作用,主要是侧写出大鹏的阴狠,也对应了王一博的一句台词。
张婧仪是这其中唯一没有反转的角色,所以她的愤怒、仇恨都比较直接。
最后要说,程耳真的擅长布局,擅长埋线,一个血点子,暗示一场暗鲨,喷溅的血液,暗示一个阴谋者的失败,一滴泪,代表了深藏的情感和误会,当你足够细心,环环解密,然后最后和导演一起揭晓答案,真的是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这篇影评先写到这,希望你看过电影之后,我们再来讨论,真的很久没有这么好的观影感受了。
奔着梁朝伟周迅张婧仪去看电影,结果变成了流量明星演技大赏……大年初一踩坑烂片。
剪辑:两个小时全是片段拼凑起来,一个场景说着说着话,还没搞清楚角色身份就切到另外毫不相干的一个场景??
例如梁朝伟和黄磊说话的片段,聊到为什么弃暗投明,就切走了,大概一个小时后才又切回来继续演。
根本不知道主线是什么,电影想表达什么。
剧情:混乱,为了捧王硬塞了很多打戏,梁和王有一段双方打得难舍难分,头破血流,表情扭曲,从房间打到楼道再跌落楼梯仍然绝不出胜负的戏,尤其在王是知道梁和自己都是潜伏的背景下,这场戏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大年初一安排这么血腥而又无用无聊的戏码。
声音:音乐声效很有气势,每次剧情无聊到走神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音效突然一下子把你吓回来…演技:无论什么角色,每人都有静默抽烟思考的镜头,然而演员的演技并不足以让这些镜头表达出故事感,浪费时间。
王的演技更是让人看不明白角色在干啥,看谁包括看心爱的未婚妻都一脸仇恨,很出戏,明明电影海报上梁朝伟才是主角,结果电影里面还没有王的戏份多,无语。
看完了,这部电影是真的不错。
那个何先生和叶先生的打戏真的好激烈,在大荧幕上看真的好震撼。
无名里面吃饭的戏拍的好讲究,细节做的真的很不错。
王一博这次的表演也让我很惊喜,演的真的很不错。
叶先生和日本人的打戏让我看的好过瘾。
这两个多小时看了这么一部好的电影,很满足。
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二刷三刷,程耳的电影美学是真的很优秀。
通过这部电影了解到好的演员和导演很开心。
9点左右看的吧,看的过程中我一直看手机,怎么还没播完怎么还没播完,很尬,感觉是不是在看文艺片……没有剧情…演技水平也很一言难尽…为什么这种电影一定要请流量呢?
想不通……春节档电影请也请个有演技的吧……看到微博一片刷出来的好评,能不能正视一下真实的观众感受……看完就真的很无语,就很后悔,大年初一我为什么选了这部啊
《无名》几乎是近来最让人有讨论欲望的电影了吧,不说超质感画面,成功的故事框架,布局独特的故事线索,只是其中隐喻那一部分,就够我们分析很久,沉浸很久。
比如关于食物的隐喻,影片中出现了蒸排骨、呛虾、拿破仑。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象征情节,便是分享食物,尤其是分享同一个(份)食物,代表着分享和和平,好像是一种结盟的默契——我们掰开了同一个面包,就不会掰开对方的脑袋。
但是这部一开始,王一博和王传君吃早餐,王传君点了蒸排骨,被王一博吃掉了大半,后来的车上,王传君一直在抱怨这件事,并且说“你知道什么是早餐吗?
早餐就是自己点自己的”,不愿分享的意愿非常明显,这也预示了两人立场不同和最终对决的那一幕。
有人问为什么王传君扮演的角色S了,其实,他必须死,他和王一博的角色,一同杀戮,一同休闲,一同吃饭,偶尔聊天,他们的不同结局,才能给观众看不同选择者的不同出路,也是导演和观众一起探讨主角出路的一种方式。
而影片中多次吃饭的情节,且多以森博之为主,也在呼应汪伪和日方试图在缔造“和平”,但是这和平是虚假的,当你不想演下去,就可以提前离席,所以梁朝伟提前离席。
也在表明他彻底自掀身份。
几人吃饭,森博之永远是吃得最多最自如的一个,他觉得自己是这桌的主人,用虚假的“和平”做借口,没有心理压力的和这些人勾结,欺负他们的同胞,和这部戏的其他情节一起表明他们的嚣张。
王一博多次和森博之单独吃饭,而在多人饭桌上吃得很少,给森博之传递的感觉便是可以和他达成私下的投诚和交易,这也是他最后成功的原因。
饭桌上多次出现呛虾,有没有人觉得,呛虾和井下的劳工很像?
在红酒或是水泥中,还有活气,但是死是必然结局,虾还在挣扎,可是那些劳工只是静默着,其中一个人还捻着佛珠,真的很悲怆,而另一方面,呛虾和汪精卫死后的特务部也很像,只是他们比劳工挣扎得更剧烈,有人还在侥幸,森博之觉得自己无论去哪,哪怕是战俘都会被优待;有人布局,比如大鹏知道这个组织迟早取消,怕人多口杂的泄密,于是安排王传君和王一博自相残杀;梁朝伟迫不得已暴露后,把自己做成一张弓,射出最利的箭,最利的箭完成了任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所以影片最后王一博在香港吃呛虾的时候,真的让人触动,他和他的同胞不再任人鱼肉,不再是挣扎在死局里的呛虾,他们独立、自由,这时候咔哧咔哧的吃掉那些虾子,是解脱、是自由,也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我很喜欢拿破仑,很甜蜜的食物,充足的糖分和美好的口感,可以给人以最大的慰藉,影片中的真夫妻梁朝伟和周迅,用拿破仑传递消息,感觉有充足的信任和沉重的浪漫,而梁朝伟为了保护周迅和其他秘密,被迫暴露,和王一博凶狠缠斗,非常有魅力。
梁影帝鲜少有这么“正”的角色吧,这些道具和情节结合一起,会让人自然而然的把斗争、牺牲和牺牲后换来的美好,联系到个人身上,更加感人。
关于土地的隐喻。
说这个之前说一下梁朝伟和王一博的形象转换。
在片子开头广州被轰炸的时候,梁朝伟是劳工的身份和面庞,在防空洞中沉郁凝视外边,然后镜头一转他衣冠楚楚的去斡旋于特务之间。
而王一博出场便是衣冠楚楚的特务,但是一切结束后的香港,他穿着夹克,是很普通的市民装束。
这可以看做是,战争让普通人离开他们普通的生活投入战斗,而无数人希望的战争结束不过是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也在昭示山河破碎必然身世浮沉,而梁朝伟和王一博都不是软弱的人,所以有着投入战斗的决绝,也有着回归普通的幸运。
但是有的人没有办法回归,比如软弱的张先生,凶残的森博之。
有趣的是,黄磊和森博之都提到过自己的土地,他们对自己的土地充满向往,但是一个是需要他人付出惨重代价才可以回归,一个是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想要隐匿到自己的土地上,必然有人不会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
梁朝伟对黄磊的提问,和最后王一博对森博之的对话有某种相似之处,两人都非常的淡定,梁朝伟微笑着,循循善诱,王一博说你让我想一想,然后点燃一支烟,虽然两人心中都是坚定的锄奸念头,又有些不同,梁朝伟是淡定的,甚至会让人临死都如沐春风,一击得手。
王一博是邪气的,他青筋暴起,他说等等的时候,你会觉得,经年压抑的仇恨在他的心中冲撞而出,当他不再伪装,对于森博之来说,他就是恶魔。
同样的锄奸行动,梁朝伟演得更像“我是来度你的”,而森博之没有被度的价值和必要,所以他必须死得恐惧而狼狈,死后也要谢罪的姿势。
他们多次提及自己家乡的土地,无论是被伤害的和给予伤害的,综合影片中多次的俯视这片土地的视角,有人在保护这片土地,有人在造下满身罪孽后想要无辜的隐匿到自己的土地,这两者必然不可共存,影片的这一段,尤其王一博对森博之说的话,我真的是血液凝固,不先透露了,大家自己去看吧。
影片中还有一点关键道具:报纸、旗帜、领带周迅和梁朝伟潜伏多年,他们送出的情报当然不止一次,但是在影片中有迹可循的,我感觉是森博之说出德对俄宣战后,梁朝伟的眼神,和后来的拿破仑蛋糕,可以看出这里梁朝伟赶在第一时间送出了这份情报,因为当时延安和苏联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这份情报至关重要。
然后多日后,镜头一转,拍到报纸上刊登出德国对苏联不宣而战的消息,这个镜头语言应该就是在呼应前边的拿破仑传递吧。
报纸的另一个关键作用,是王传君杀害了张婧仪后,故意把报纸扔到王一博可以看到的地方,于是开始了他们二人的试探和拉扯。
报纸第三次关键性出现,是刊登了大鹏的死讯,明示了这位骑墙派的结局。
关于大鹏的画面,有一个非常的有象征意义,就是大鹏站在两面旗帜中间,画面简洁而有冲突感,站在旗帜接缝处的大鹏,骑墙的身份呼之欲出。
王一博的领带多次出现,这里抱歉一下,我暂时没有二刷的条件,所以需要稍后写一写。
最后说一下关于片名的隐喻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早早的注意到,整部片子,中国人大部分是没有名字的,而日本人,比如森博之这种重要角色,是有名字的。
我觉得这代表导演的一种思想,无名者,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是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被伤害被践踏的人,也是无数的反抗着的牺牲着的人,他们痛苦 、悲伤、沉默、反抗、狠戾,作为个人他们可以是无名的,无名的他们在创造历史。
但是加害者,必须有姓名,必须不可隐匿!
昨天坐在影院里,听王一博对森博之的那段台词,我的心里响起一个声音“反抗者可以无名,加害者不可隐匿”,后来我把这句话作为我上一篇影评的题目,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听到的历史的回响,是我们的不可或忘。
谢谢程耳。
也希望作为导演的他,和作为演员的他们,无名可以成全名,功成可居。
我爱所有认真对待历史和电影的人们。
无名!
好看!
不带任何离滤镜,我愿称之为类型风格化谍战片天花板。
精致,浪漫,狠戾,绝伦[作揖]程耳导演的画面严肃冷静而又深刻。
开场十五分钟即迎来泪点(不剧透但走进电影院你一定能get到!!
)影片中的对白长而不腻,炸点随着篇幅展开而累加,平地起惊雷。
画面音乐节奏不必赘述,可无名这个电影把每一个女性都拍的太美了!
尤其江疏影与梁朝伟对坐的时候(这个也要去电影院看,不剧透但你一定能get我的点!
)更深层的在于对每个角色,无论正反的刻画。
pssaa我真的要狠狠夸一夸王一博!
叶先生这个角色太过于立体,太过于深刻,太过于迷人且温柔了,一定是一个可以写进王一博终身履历的角色,太牛掰了真的太牛掰了。
无名值得大家细品,二刷走起!!!
感觉就是精彩二字不足以评判这部电影!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人物和镜头是废的,看完回味了很久!影片结束了出字幕的时候没有人退场,把主题曲也听完了,大概都是回味无穷吧!
程耳真的太会拍了几个空境 没有台词 画面就极具冲击力真的情绪一下就被抓住了几处暗喻也给的特别恰到好处 一下就能懂每个镜头都有他要表达的东西 没有什么无所谓镜头两段打戏特别特别爽 没想到影帝六十岁的人了还这么能打 王一博自然是帅得酣畅淋漓 看完首场 迫不及待想二刷了。几处细节要再品一品!
1.除了梁朝伟和森博之,其他男演员给我滚去减肥,战争年代哪怕是权贵也不能这么肥头大耳的吧,胖肿成这样一出来戏就掉了;2.影片堆砌了一堆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但是在故事本身没讲好的情况下只能显得故弄玄虚,剧情没重点,没有一个点可以激发对历史,对事件或人物的思考;3.但也不能说不好看,镜头美术服化道视听语言都很考究,梁朝伟和周迅对手戏非常棒;4.其实根本问题是抗日和内战题材本身已经走到尽头了。视角独特的《赛德克巴莱》,波谲云诡的《暗算》《潜伏》,如编年史一般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小屏幕佳作太多,哪怕仍然有审查的桎梏,我也实在想不出来这种类型还有什么点可以挖掘。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我们不能老是囿于历史而汲汲于耽溺于受害者的身份,不是说忘却仇恨,而是要面向未来,去思考包括电影在内的新的竞争方式了。
什么烂片,没有字幕,主演方言,剧情一塌糊涂,演技差的离谱,实在看不下去!浪费钱!一生避雷这几个主演和导演!!!!
程耳在发什么疯
说是梁朝伟主演,但戏份没王的多,难怪没有积极宣传,确实不想骗影迷,周迅演员表二番,但戏份好少,都是给王抬轿吗?剧情混乱,没什么主线,浪费时间和钱,粉丝狂欢的电影
我的建议是︓拍的很好下次别拍了
这个导演真是绝了,每次都能集齐一众大牌明星拍烂片,我服,今天两张票算我老公脑子抽抽,非要看梁朝伟,还不给我和他分开看
三星中两星给梁朝伟,一星给保持住自己审美风格的导演。扣的分在剧情,倒叙和交叉叙事其实只是在单薄的剧情多了一些形式上的复杂。罗曼蒂克我喜欢的点在于藏,一些剧情和角色经历用导演对老上海的审美还有演员演技藏住了,用叙事来回和台词藏住了。无名藏得不够,虽然能看出来尽力了但大部分人看到一半应该都能猜出吧……
不知道,这很难评
看前半段感觉三星,后面慢慢抽丝剥茧看的很爽。导演风格太冲了,尤其是剪辑。运镜调度、色彩、配乐都很有审美。本片最大的彩蛋必须是周迅本人啊,群像片还能如此出色。王一博在大荧幕面前挺挑角度的,跟梁朝伟搭戏多少还是被比下去了。感觉《无名》在春节档非常不占优势啊,这片压根不属于合家欢,适合静下来看。大过年的还是得避开老人和小孩…容易踩雷。
先来评分,因为是梁朝伟周迅加一星因为是wyb扣一星,我很不敢相信我能在电影里看见抖音同款的那个超级丑的描边黄色字体,大字幕和台词扣一星,因为影院里某个角色一出现某些观众就开始神神叨叨的开始激动,再说电影,有些画面的确还是不错的,好了夸完了,剧本真的很一般,希望不要在影片介绍上写悬疑,表演上更没得说,肿眼泡瞪我瞪了快两个小时,为什么年纪轻轻能把油腻表演的这么好,这一点确实是有表演功底的,剪辑确实没理解为什么这样剪,为了把一句话就能概括的剧本看起来更精致?可是包子馅就那一小点肉,团再大的面也不能就叫大肉包吧,别的不想聊了,剪辑上根本也没能把悬念弄出来啊,甚至都能猜到下一句台词……
中间看的昏昏欲睡
没怎么念过书的人,不会演戏是意料之中的。没想到专业院校学过四年的也不太行……
看完了,很好看。王一博虽然有瑕疵,但演得还行。梁朝伟和周迅总让我恍惚间看到《色戒》和《风声》的错觉。电影剪辑也很有意思,整体不错。
黄磊劝周迅跟他一起叛变革命去广西种地的时候 我还觉得 没毛病啊种吧干嘛不去啊 后来发现她老公是梁朝伟 那确实不行哈哈哈哈哈 你去吧我不去了
重生之易先生审王佳芝
睡着了…电影院里的大家都唉声叹气的,还有人直接走了
拙劣的王家卫模仿者
审美还在,原谅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