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就像苍蝇,我们总自作聪明以为预测他的行动就可以抓住,但其实每次都会扑空。
丢失的童年,丢失的双亲,丢失的梦想,他总是想留住一些美好的事,留住盖在手上的沙砾,留住车窗外的风,留住父母的承诺。
女孩的出现在不经意间打开了他阴霾许久的一生,像是偶然钻进洞穴的一束光,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想去抓住,爱情就像苍蝇一样又扑空了,相遇、相识、相知的结果不是相爱。
细腻又敏感的少年啊,这一生都在失去,所有出现生命中的东西他都无法控制,某个夜晚,他的灵魂与身体在楼顶的风中摇曳晃动,他告诉自己跃出去吧,这次他可以抓住命运了,他想用生命留住自己的理想。
进场之前,乃至观影期间,老实说,我是未曾察觉这部作品竟是如此的丧。
断肢踏破路上的坎坷,一路朝着男孩奔走,这本是能令人产生某种近乎虚妄的幻觉,觉得失去的都能重投怀抱,哪怕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一趟奔走,本就并不现实。
图片来自豆瓣我甚至鲁莽地猜测,其实从动画一开始,男孩就已经从心灵深处开始死去。
在陆续失去双亲的过程中,他的灵魂先于他的右手被切割、被甩离出他的肉体,也许有人会觉得生活高于梦想,生命大于一切,梦想丢失了,生活始终还是能够继续得。
在循环往复的日子里,他早已失去了寻找爱和暖的欲望,他甚至不比那外卖盒里的披萨幸运,因为披萨还会有人觉察到它的破碎、凌乱和不堪,而他却早已与这样的自我觉知相隔千里。
图片来自豆瓣现实的一切不过是,悲剧都已发生了而人还在便继续生活的简单循环。
直至在大堂对话机里,那个为自保佯装是太太的未婚独居女顾客,在男孩确认这笔订单无法送达,因为“这披萨没能在车祸里幸存”,便不经意地给予了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嘘寒问暖,后续又隔着对讲机,在大雨里陪伴着男孩多说了几句话。
女孩这毫无意识地举动,不料却让对方灵魂的触角以为遇到了光与热,于是灵魂便试着伸出那潜藏依旧的触须,去追寻这一道希望的光影。
图片来自豆瓣我们总说,不要将生命全托付在一个人,托付在一种印象和想法,甚或是假想当中,这样会令自己变得脆弱不堪。
可是人啊,尤其是那些被生活折磨和摧残到快要失去全部盼望的个体们,永远不愿意相信眼前的稻草不能用力抓,他太迫切希望被拯救了,哪怕对方只是燃起了他自救的冲动。
灰暗中尘封的那些梦想和爱,其实在波澜不惊的皮囊下,一直无声地啃咬着他,但他对此却无能为力。
因为早已失去了所谓追梦的动力。
灵魂里住着的那个停止长大的小小钢琴家和小小宇航员,始终没有能力冲破,这日渐发育成长却又同时在迅速枯萎的皮囊。
图片来自豆瓣这个故事里有着太多的隐喻,像是在梦境里一切理所当然,但又无从得知来历的设置。
它与意识直接相关,却又不愿意直白地告诉你它的含义与所指,我只有在事后,甚至只能靠猜测,去还原它们有可能藏有的含义。
命运如同那只行踪不定,一定不会听话待在原处的苍蝇,总是在人们伸手去抓的时候,出乎意料又预期之内地消失在掌心当中。
它并不会兀自地消失,而是掌心以外的地方,反复地飞舞和降落,它让人心烦和注意力转移,但更多其实是令人无可奈何。
图片来自豆瓣尘封的卡式录音带,实际上是那些被紧紧抱着不愿放下却无从追回的记忆,其中甚至包括了一段记录下了车祸当天,人生和未来崩塌破碎开始的那个时间节点。
作为一个愈发胆小怕事的成年个体,我更愿意相信,对于孩童而言,大概是因为有爱有温暖和有看似坚定的保障,才敢于去冒险和将风险视而不见,理所应当式的去追寻自己设想中的生活,以及那些令自己感到好奇的琐碎之事,他们能够从中得到收获和乐趣,是真心实意地喜欢。
图片来自豆瓣相较于我们容易被篡改和遗忘的记忆,录音带成了对于过去的唯一证明,证明梦想存在过,证明被爱过,证明活过,才能有力量,去对抗被抛离出双亲怀抱后,所要面对的种种来自现实的摧折。
而烂尾楼令我联想到的,是那些本有着无数美好设想的童年,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无法再继续建造,甚或是意识到重建都需要耗费超乎想象的代价,使得它只能留在那儿,日渐凋敝,连同曾经有过的努力,横亘在那儿。
它既是锚点和归途,也是梦魇。
图片来自豆瓣而烂尾楼上的雪屋,既是男孩对女孩的表白,也是他试图对日益荒芜的内心,所进行的重建尝试。
男孩之所以令女孩生气,是因为他多少带着骗取同情而不自知的方式,以利己的心态借用他人的善意(以及木材)追求女孩,他不明白看似自然而然的善意背后,也同样有着对人最单纯的信任和期许,心慈善良的同时,人也都是乐观又脆弱的。
女孩心疼她的叔叔,却来不及帮助这已在心灵废墟里呆得太久的男孩,他努力爬过了最坎坷的段落,可她错过了拉他一把的机会。
图片来自豆瓣作为看客,我认为不能怪责女孩的反应,她本没有义务对他人之空想和虚妄的印象,给予对方所期盼的答复。
即便我们不能简而论之地认为,所有的奋不顾身都不过是自我感动而已,她所能理解的故事在男孩去到叔叔家里当学徒一刻才正式开始。
其余,在故事以外的情节,都因为太过于寻常而早已被遗忘。
图片来自豆瓣断肢的秘密征途恍如一次次幻肢痛的情况,作为一个没有视觉神经和大脑躯干的部分,它完全没有能够实现这趟离谱归途的能力。
这种夸张的设置,不过是因为它搭载了男孩前半生的记忆,乃至是他的人生的全部。
它摸爬滚打、被欺凌和伤害,承受着惊恐和不安。
可以想象,在这段归途持续的时间里,男孩有过多少个被前半生记忆和愧疚折磨的漫长黑夜。
最后男孩的断肢回来了,女孩也都能理解他了,而那个趴在起吊机上长吁一口气,继而又躺下的他,最后到哪里去了呢?
图片来自豆瓣而我比较悲观,只觉得一个发现自己遇溺太久,并且快要失去与现实对抗力量的人,奋力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却仍不得救时,兴许最后那燃起过的微弱火花,也都会猝然熄灭。
图片来自豆瓣这种开放式的结尾,未曾言尽之处,最让人哽咽。
看过的好几部欧洲动画作品,都令我惊讶地发现,动画不仅仅只是一种影视作品的呈现形式,它并不必然是乐观正面令人振奋和充满希望的,它也可能令人在感伤痛苦中思悟人生。
相较于美式主旋律的Soul,差不多的题材,显然这种陈述和表达,要来的更令人回味悠长,也同时,更扎心一些。
“除非我们做出完全不可预测和不可理喻的事情,比如,走路假动作然后猛的跳上起重机,用假动作绕过命运过后,一味奔跑,然后自求多福” 很自然的解释了为什么最后断手没有接上身体,没有跳楼而是跳上了起重机。
最最喜欢片中视角切换,从外部视角切换到手的视角,真的很奇妙的运镜手法!
尤其是断手握伞乘风俯瞰城市夜景那段看的我头皮发麻!
看到动画因为预算被诟病帧数不够哈哈但还是非常流畅,很多从手出发的奇妙的角度,好几个镜头的平面构成也美绝了。
片子节奏很好!
故事断手找身体的主线很清楚,期间插入回忆片段相互呼应,苍蝇,宇航员,起重机,北极熊,冰窖屋.... 保持超现实风格的同时还很难得的不让观众犯困(x 导演对断手触觉处理也是让人恰到好处的共感,有点子The Uncanny Valley效应了哈哈哈,地铁老鼠舔手,蚂蚁爬手,盲人钢琴家抓手,和婴儿握手指都让我意外的感同身受。
(中间一度不适到和朋友说掉san哈哈哈哈
故事分为两条线,一条为男主角Naoufel,另一条为他断掉的右手Rosalie。
男主角Naoufel可谓是悲惨的不能再悲惨了,原本的他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受父母影响,梦想成为一个会弹钢琴的宇航员,而因为一次意外,父母双亡,他成为了孤儿,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长大之后只能送外卖。
在一次送外卖的过程中,他意外被女主角Gabrielle所温暖,于是爱上了她,他通过努力到了Gabrielle叔叔的木工店做学徒,与Gabrielle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故事彷佛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接下来,Gabrielle得知了男主角Naoufel是刻意接近她的,认为Naoufel欺骗了她,便离开了他。
背景音乐好听。
失去自我的青年,不断地被抛弃,被救赎,再被抛弃。
断掉的一只手一直在找他,终于找到的时候,发现他终于放下了过去,这只手也放下了自己。
看的时候总是想总结感悟,感慨外卖小哥不容易,以后要对陌生人好一些,有时候陌生人的一句话就能让一天充满阳光。
感慨干活要用心,要注意安全,要……想想又何必呢,为什么不能因为想看而看,为什么一定要去感受他的隐喻呢。
语文考多了吧。
确实好看,抓人眼球,老鼠温柔地舔舐指头上的番茄酱,却在下一秒忽然目露凶光。
被狗当成玩具叼走后,却发现狗狗的主人是一位盲人。
以为历险就到此结束了,坐在钢琴上听着美妙的音乐,却在下一秒被当作老鼠差点丧命于犬口。
是目前大家最喜欢的反转,看完之后也不禁感慨,编剧真的是个后妈,如果是我笔下的人,我真的不舍得把经历这么多的磨难让我这么揪心。
没必要去追寻,这只手代表的什么这个人代表的某个群体,他就是一个有意思的,在周六中午让你想一直看下去并不断回味的的电影。
周六,偷懒,躺床上。
可以说是2019年最具创意的动画 Pt.1 从文本到形式灌注的创意——影片优点动画在叙述上用了倒叙的方式把事故放到开场,而后一条线交代在事故发生前纳乌菲尔的生活;另一条线讲述事故后断肢寻找纳乌菲尔身体的旅程两条情节线来回穿插,最终在断肢找回身体而纳乌菲尔也决定要放下过往的这个夜晚,两条时间线自然地融合其中第二条线作为主线,在片中更多地承担了凸显整个动画创意和风格的功能,断肢作为这条情节线中被赋予生命和视角的主角,它同时又是这部影片里最为重要的一个意向具象上它是纳乌菲尔身体的一部分,导演巧妙地在断肢从高楼坠下的时候、在断肢聆听盲人演奏钢琴的时候、在断肢抓着雨伞被车辆擦过旋转起来的时候,这几个时间点闪回一点点拼凑起纳乌菲尔的童年回忆和儿时对未来的憧憬,这个过程中,导演赋予了断肢抽象的意义,它象征着纳乌菲尔活在记忆与悲痛中的那部分所以形式上看上去是断肢跋山涉水,奇幻地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身体,实际上却是纳乌菲尔一直都没有从记忆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失落地生活在巴黎的边缘角落,没有人生方向。
眼前的现实中小时候的梦想已成泡影,而他显然不愿意和这样支离破碎的现实达成和解哪怕是加布里尔的出现让他获得了一些寻找新的方向的动力,但我们知道他还是怯懦地回避了这个关键的问题...
理解了这一点,再回看影片的结尾——纳乌菲尔在木板上纵身跃过,身后是记录了他的童年与那次车祸的录音机,积雪上纳乌菲尔的残肢缓缓挪出镜头,就像童年里那个美好的夏日,纳乌菲尔在沙滩上留下了手印奔向海边,这一次,它也要看着纳乌菲尔一往无前地奔向下一段人生...
到这其实就不再难理解整部动画的核心:伴随苍蝇的纠缠,意外一次次降临到纳乌菲尔头上,虽然爸爸告诉了他抓住苍蝇的诀窍,但是最终的代价却是手被卷进了锯齿里,意外就像最终从断肢指缝里飞走的苍蝇一样,你预判不到,也回避不了,下一次它可能还会找上你纳乌菲尔比其他很多人都有更充分的理由沉溺在过往与伤痛中,但如果他想要重拾人生方向继续前行,他就必须放下记忆与伤痛,割舍掉属于过往的那部分自己,从而自信地面对眼前破碎的现实,迎接一个意义上更完整的自我,重新出发
除去在意义上为主题所服务,整个第二条线里几乎每个场景都可以说是想象力的代名词从一开始残肢从一个医学实验室逃脱,到醒过来一路和各种生物搏斗
还设计了残肢偶然看见河里的天鹅和第一条线纳乌菲尔结识加布丽尔的情节产生互文
其中最让我觉得最惊艳的地方,是残肢撑着雨伞飞越的场景,摇曳在马路上的断肢眼前划过无数来往穿梭而过的车流,从车灯到行星的一个图形匹配剪辑,断肢想象自己漂浮在行星密布的太空中这一场景也是影片,继断肢遐想纳乌菲尔在演奏钢琴的场景后,再一次向观众诠释断肢背后承载着纳乌菲尔记忆中的梦想,赋予断肢以象征意义
所以,整个第二条线这条主线其实成功地从文本到形式,完成了对于主题的表达以及整部动画的风格呈现,并且导演也没有刻意回避一些猎奇和捎带血腥的元素
使得观众会很容易代入纳乌菲尔或者手的视角,体会他们的人物状态,从而浸入到跌宕起伏的情绪空间里...Pt.2 超现实主义外壳下的小瑕疵说了这么多算是动画的优点部分,接着聊一点个人觉得的本片的瑕疵——整部动画虽然在外在上借用了超现实的形式,也就是整个主线断肢寻找身体的旅程,但显而易见动画主要的篇幅是在交代现实中发生在纳乌菲尔身上的故事虽然主线中断肢找回了纳乌菲尔的身体,但我们都看到他除了用方糖在橱柜里堆了个‘雪屋’提示加布丽尔
实际上并没有和现实的这条线发生联系或者说产生影响,从这一点出发,再看在场景上——导演用3D真实地还原了巴黎这座城市的样貌,再看整个动画的内核,其实不难发现这是一部指向现实主义的作品
既然如此,我就要说回动画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纳乌菲尔重新拿起录音机和记录了童年时车祸的磁带,以这个行为作为心理动机,触发了他最终决定直面并且放下过往和伤痛从我的视角是觉得有些突然而且缺少了挣扎的过程的,毕竟他眼前的现实已经不仅仅是童年失去家庭的打击而已,他现在又要面对的是身体上的残疾,可以说是身心的双重考验,单单凭一个晚上的思考就愈挫愈勇这一点让我对于人物情感的体会是断裂、跳跃的
而且再看本片最终在一个情绪高点拉下帷幕,加布丽尔和纳乌菲尔虽然各自来到了一个新的人物状态,关于后面故事动画都做了留白处理,给了观众一个半开放式的想象空间但是我想说就算纳乌菲尔在心理上有了新的起点,现实中他却似乎没有一个能够能重新出发的地方,等待他的,很有可能是更加严峻和残酷的现实,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观众,最后从动画中感受到更多的是,弥漫而去的疼痛感,因为我也同样觉得结尾处的自我和解,或者说是希望的建立,有些脱离于现实
当然,正如导演自述,这部动画的预算比较有限,相比<克劳斯:圣诞节的礼物>和<普罗米亚>这样大制作的动画,也不难发现这部独立动画最终呈现的的质感受到了预算限制的影响,包括我提到的瑕疵很可能也是由于动画的篇幅受到了限制Pt.3 外延部分不过总的来说,从目前这部动画收割的一系列奖项以及在各大外国电影网站上观众不俗的评分来看,些许的瑕疵难掩这部独立佳作的光芒其中最有分量的应该要数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周单元大奖和安妮奖最佳独立动画长片两项了,奖项的背后单提导演杰赫米·克拉潘的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不熟悉不过要是说到他的另外一部动画短片<91公分之外>,很多人应该看过这部之前的作品短小但是精悍,同样也是超现实的一个故事,短短十几分钟就能够直击观众内心深处,也是一部极具创意与风格的动画,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9分
这一次从以往的短片迈向第一部独立长片动画,可以说导演收获了更大程度的认可,以后也应该会看到他更多的长片动画作品涌现PS:最后再提一下这部动画的配乐,不得不说丹·莱维创作的配乐跟全片的风格和情绪氛围高度契合,在人物情感的表达上也起到了明显的助推效果,所以在大大小小的奖项中也能看到拿了不少最佳配乐或是最佳原创音乐奖,也可以说实至名归-End-
“在35楼听不到雨的声音,只有呼啸的风声,有时一阵风刮过,仿佛整栋大厦都在摇晃,这种感觉就像,就像全世界都喝醉了一样。
” 首发于公🐖号:所以Ciao《我失去了身体》是我两年前看的,当时就被其所展现的想象力惊艳到。
如今重温一遍,电影营造的孤独感与抽离感更加准确击中了我的内心。
有些情绪,当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时间越久,就越能体会到个中滋味。
电影的主角是一只“断手”,讲的是这只断手有了意识,寻找身体的故事。
在寻找的过程中,不断闪回主角曾经的记忆,最终电影结束时,两条主线交汇,当断手找到了失去的身体,主角也找到了新的人生轨迹。
很难想象一只手可以拥有了独立的意识,电影一开始,“断手”从医院“越狱”,在巴黎的街头穿梭,掉进过垃圾桶,遭遇过老鼠的袭击,历经千难万险,回到“身体”的旁边。
“断手”这条故事线几乎没有台词,全靠分镜、音乐以及画面的表现力。
虽然法式的画风并不细腻,但简单几笔也将“断手”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后来略显疲惫,最后勇往直前的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音乐选择了电子乐与管乐结合,有一种复古的科幻感,与在巴黎迷失的“断手”气质相符。
最精彩的莫过于“断手”历险过程中的一系列镜头语言,以“断手”为第一人称视角给观众一个身临其境又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尤其最后在天台撑着雨伞纵身一跃,紧接着一段蒙太奇镜头,浪漫到极致。
主角是一个迷失在生活里的人,童年因意外事故失去双亲,长大后做了一名外卖小哥,工作上屡屡受挫,一次偶然的经历与女主角在门禁两端相遇,就是文章开头的那段话。
给了主角重新热爱生活的希冀,在一切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主角又因为一次意外,被切断了右手。
在一段关于“宿命论”讨论中,主角曾说,可以用假动作来欺骗命运,也就是做一些反常识、反常理的事情。
比如在天台边上走着走着,突然转身跳向对面的起重机,正常情况下没有人会做这个动作。
没有保护措施很危险,而且跳到起重机上也没有任何意义。
而主角追求的,就是那打破命运枷锁的快感。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我们不知道他离开了还是跳下去了。
但是无论哪种,宿命依然是宿命,所有假动作也是宿命的一部分。
整部电影看完可以让人回味很久,我最喜欢的就是它对“孤独感”的勾勒。
“断手”本身就是一个孤独的意象,在它的冒险经历里,只有一个婴儿和一个小男孩并不排斥它,其它所有的人,动物以及它们所构成的成人世界,没有一点温暖,全是冷酷与漠然。
“身体”也是一个孤独的意象,举目无亲,生活拮据,工作不顺心,一起同租的室友,披萨店的老板,或者路上偶遇的司机,没有人能与他建立真正的情感链接。
即使人潮汹涌如巴黎,也依然在人海中孑然一身。
“孤独”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很少会有人来谈论,很多人觉得那是文艺青年的矫情产物。
但是每天生活在筒子楼里,赶着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公交与地铁,在格子间里盯着电脑屏幕。
这个世界的热闹和城市的繁华与你没有太多关系。
“抽离感”就是这样而来,好像可以把自己从眼前的场景中抽离出来,像摘下了3D眼镜,像你是酒桌上唯一一个没喝酒的那个人。
孤独就是在醉醺醺的世界中保持清醒。
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决定在下一场雨中突然收起雨伞,这就是我用来对抗宿命的假动作。
首发于公🐖号:所以Ciao
断手隐喻着主角自己,它努力追寻主人的身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希望回到最初的美好,弥补当年的缺憾。
在闪回中我们得知,主角小时候曾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因车祸一落千丈。
长大后,爱上一个女孩,可还是以失败告终。
种种不幸,让主角留恋过去无法释怀。
当影片结束时,断手终于回到主人身旁,却无法把自己和主人连接起来。
此时断手才明白,失去就是失去了,再也无法挽回,比起连接,分享回忆和见证主人的继续前进也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伴随苍蝇的嗡嗡声,切割机撕裂木头的蜂鸣声,拉开了故事的第一幕——黑白的回忆——儿时抓苍蝇的记忆,引出主题“抓不住的苍蝇,握不住的命运”。
撞击的眼球,跌晃的断臂,蒙太奇,惊悚,紧张的逃离,奋力一跃为后续埋下伏笔与相互对应。
再次来到黑白的回忆,婴儿的触摸,感知世界的新奇,灵活的手,笨拙的手,钢琴家的礼服,宇航员的星空。
苍蝇再次出现,命运开始转折。
地球仪的转动声,风的呼啸声,苍蝇——父母因他而身亡。
星际穿越式的配乐,镜头给到了苍蝇与男孩指间接触,男孩畏缩了,逃避的也是命运。
彩色——成年的男孩成为了名外卖员,孤寂的背景音乐,寂寥的夜晚。
镜头回到断臂,垃圾箱中,惨红色的调色,恐怖元素乍现。
手再一次抓不住,被现实生吞活剥。
短镜头继续表现着断臂穿梭的世界,危机四伏,冷色调带来的凛冽。
暖色调——回到外卖,女孩的出现,雨天,男孩被现实活剥后赤裸的展现在女孩面前,刁蛮的女孩不耐烦的男孩,糟心的夜晚中男孩羡慕着女孩在35楼那令人醉心的宁静。
茫然与迷失。
吉吉(女孩爷爷)的同情下,他被收留了。
断臂。
琴声响起,弹起的回忆,蒙太奇表现着如果父母还在那不一样的人生;孩子啼叫,失去的爱,坠入水中发出对生活的窒息感的控诉;建造的冰屋,红色的帽子,宇航员的梦。
断臂的冷峻,追寻着内心深处的远方,唤起自我救赎之路,享受着飞跃的宇航员骑士冒险精神。
巨大的苍蝇,命运笼罩的梦魇,悲剧的蒙太奇,切割机的丧钟。
最后,男孩纵身一跃对抗着那一切早已注定的,什么都改变不了的命运,“我们错误的以为可以,这是个错误,除非我们做出完全不可预测和不可理喻的事情。
”
整体蛮压抑的,从开头的血泊开始就挺惊心动魄的,情节上,首先是断手的过往与现在穿插叙述,直到事故发生,现实合并;后面另一部分的时空交错主要通过那份录音——男孩奋力的一跃与女孩在断手的引导下听到录音重叠起来,构思真的很巧妙,让人看得很舒服。
全片最爱的部分是那只手拿着雨伞飞向远方的那幕,看到车灯闪烁盘旋和立在那里的小宇航员时就已料想到男孩梦想的星空了,就是看到那里嘴角才开始上扬:-)中间还有许多不同的元素,包括苍蝇、冰屋以及断手本身等等,以及影片结局的猜想,我愿意相信后面断手会继续流浪,而男孩会继续生活——虽仍抓不住命运也仍会继续试着逃离命运。
我也看了许多解读,只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hhh,大家对于不同元素的想法也不尽相同,但我觉得能让人感到震撼能令人有所思便是一部影片极大的好处了。
Last but not least,配乐好绝!!!
完全可以带动观众情绪的那种,而且影片因为有许多关于声音的记忆,所以对于录音、配音也很用心。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摄影很美...但是...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BJIFF 240425 党史馆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3.5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