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两部新片上映,其中《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以530万元的实时票房超越《华丽上班族》成为本周上映的新片里票房表现最好的影片。
”9月4日16时,光线影业微信公众号发布票房数据。
最终,在排片率仅为4.25%的情况下,《亚马逊萌猴奇遇记》这样一部适合全龄观看的影片,首映当天便取得650万元票房(截至9月4日20点30分)。
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不乏好莱坞动作大片、歌舞片、文艺片、爱情片、战争片等类型片,《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却在上映2小时即拿到500万票房,其上座率从上午5.94%到晚上21.52%持续攀升,力证影片的水准和影响力,连特意赶到中国参加首映礼的法国导演蒂埃里•拉格贝尔本人也觉得非常惊喜。
在当日大盘未能破亿的情况下,《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成为票房担当,在排片并无优势的情况下逆袭创造642万元票房。
无独有偶,7月,《大圣归来》也以公映当天10%的排片率收获1792万元的票房,之后票房一路飘红。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可能将成为又一个“现象级”票房奇迹。
从这些映前“被低估”,映后却以观众口碑的推动获得成功的影片不难看出,中国的电影市场正在经历变革。
不少电影人认为,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在波动,逐渐转向成熟。
邀请大腕参演、砸钱做特效、制造噱头吸引观众已不再是票房的强心剂,“娱乐至死”也不是观众走进影院的唯一目的。
尽管“唯票房论”依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院的排片,但“娱乐”已被重新定义,它不再等同于表面的喧嚣、感官的刺激,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意味着精神意义上的愉悦。
毕竟,如果买一张电影票只为娱乐,只会让电影愈来愈“廉价”。
因此影院不再是商业片独揽天下,而是更多元化,给观众以多种选择,院线生态才会更好,观众也越来越有耐心,而是只是把看电影当做一种快餐消费。
尤其在近期,愈加能看出观众在选片时已不会被宣传“牵着鼻子走”,不少影片在票房表现不俗的同时,也获得极好的口碑。
而观众对这类电影的讨论也更深入电影本身,而不局限于娱乐八卦。
《大圣归来》、《烈日灼心》等影片即是最好范例,电影以质取胜,观众也绝对买账。
此次《亚马逊萌猴奇遇记》之所以能带动一股观影热潮,不外乎也是如此。
它是一部全由动物出演的影片,虽无对白,但却不是“动物世界”,它剧情丰富,悬念迭起,加上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制作人布鲁诺•库列斯的绝妙配乐,使得很多观众在观影结束后表示,正是因为没有语言的干扰,他们才可以真正进入亚马逊热带雨林,倾听自然的声音,这才是最好的语言。
然而,为了能让观众有这样的观影体验,拉格贝尔前后花费了7年时间。
影片拍摄极为辛苦,导演对镜头要求甚高。
一位摄影师为了拍到美洲角雕,在40米高的树上呆了整整6天,因此,影片里的镜头才能做到独一无二的。
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当下,这样的拍摄方法几乎等同于手工制作与机器制造的差别,但潜心做好电影每一帧的“匠人之气”,才最能打动观众。
因此,好电影,观众是等得起的,而只有不以功利心制作出的电影才是观众所需要的,这也应该是电影的底线,《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就是一个佐证。
更难得的是,这部影片没有年龄门槛。
有观众表示,从影片中,孩子看到的是“自然“,成人读出的是“社会”。
孩子看到小猴在自然中求生的艰难,成人看到的是猴子“背后”的自己,一路走来,摸爬滚打,酸甜苦辣,百般滋味,终究长大。
事实证明,没有喧嚣与商业元素,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愿意看一部“安静”的电影,这才是电影最好的生态。
《亚马逊萌猴奇遇记》,又是这种以动物为主角,没有一句台词,光是凭这个故事观众能认识大自然的珍奇动物那种。
虽然拍这类型片,除了像前面说的展现奇珍异兽,还有就是热带雨林。
虽然风景独特秀丽,但就这部看下来我不是很喜欢,不知道为什么。
我觉得故事还是不够精彩,有大起没大落。
总之,爱看不看。
这是一部没有对白的3D影片。
故事架构其实十分简单,讲的是一只从小关在笼子里,被一个墨西哥小女孩养大的亚马逊小猴在一次飞行运输过程中意外坠落到亚马逊热带雨林;离开了人类圈子庇护的他,怎么样从笼子里逃生,又怎样开始学会自己找吃的,接着学会和真正的“同类”打交道,最后给自己的生命取向一个完整完美的交代的故事。
按照这个逻辑,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放逐”、“寻觅”、“深入”和“知返”; 在“放逐”过程中,小猴先是被一群奇怪的“貘”(形象参见经典动画《神奇宝贝》里的索利普)救出了笼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次他获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可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份自由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走出了飞机的他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有,他能做的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踩一步是一步,渴了抬头喝雨水,饿了学地上的各种生物吃各种乱七八糟的食物,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很长时期的寻寻觅觅:昨日放到碗碟里的还是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今夕却只能对着一轮残阳一汪剩水在枯藤老树里犹如一条丧家之犬。
踏上了“寻觅”之旅的小猴尝试着吃了很多以前没吃过甚至都没见过的东西:野果,山菜,菌类甚至是树叶,而在漫长地觅食过程中,他毫无意外地食物中毒了,倒在一堆灌木中睡了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被另一只同类的亚马逊猴弄醒了,很惊讶地发现自己在这个星球上还有同类以后,他很高兴地跟着那只犹如天使的同类回到了种族聚居的地方。
随着自己渐渐地“深入”雨林,他也学会了很多本应属于他的“天性”。
在群落里,一开始大家对他还不错,打猎用餐都邀请他一起行动,可后来猴老大发现这个同类虽然看起来跟他们一样,但行动缓慢,碰到大型天敌的时候警觉性也很低,便认为他是一块种族的“短板”,从此不再过多理会他。
他也深知自己跟这群“同类”实际上已经大相径庭若干年,虽然拥有一样的毛发和身体构造,却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但是如果自己冒然离群行动,那无异于自掘坟墓;因此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吃同类打猎剩下来的东西。
白天猴老大带着小弟出门打猎,他就远远跟在后面,等弟兄们吃饱了喝欢了,他再从隐秘的地方跑出来拣点剩菜剩饭;晚上趁大部分动物都休息的时候再自己出门探险,寻找自己的归宿。
走着走着,在一天凌晨,忽然从正前方传来一阵伐木电锯的声音。
小猴子能感觉得到,这便是他寻找多时的,那个虎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的花花世界。
跑过了一堆又一堆倒下的树木,又走过了一摞摞垒起来的檑木,忽然一座小木屋出现在了他面前,抬头一望,忽然发现一个小女孩正在向他招手,还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类似饼干的东西。
他犹豫了。
在他的世界观里,一边是痛苦的追逐,一边是追逐的痛苦。
但是最后他选择了转身离去,如同从来没有来过这个木场。
他来到河边,亲手摘下了那个曾经陪伴他长大的红色项圈,沿着河边又回到了雨林深处。
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被称之为“伟大”,不是因为拍摄前期的资金多,更不能因为后期的广告或者票房收益高。
而是每个观众能从这样一部可能看似普通的作品中看出人间百态:有的人觉得看到了“自然”,可有的人能感觉到“社会”。
有的人把自己的情感套用到猴子身上看到了生活的辛酸苦辣,但有的人可能只是觉得导演在意淫而已。
影片一开始,飞机失事加上亚马逊雨林突如其来的大雨,小猴躲回飞机上的笼子里,拽着它的毛绒玩偶。
颤抖的小身躯和惊恐的小眼神瞬间俘虏了我的心。
片名虽然叫萌猴历险记,整部电影却并没有用太多惊心动魄的“历险”去博人眼球。
在我看来,电影的主演也不是小猴,而是整片亚马逊雨林和不断出场的所有动物们。
片头,小女孩放下小猴对它说说Bye,惊恐不安的小猴只身踏入了未知的亚马逊大雨林。
片尾,小女孩向小猴招手想带它离开砍伐日益严重大森林,小猴坚定的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
首尾自然呼应,为影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嗯,没错,昨天我又去看电影了。
同样的,还是没有太多了解就去了。
所以,再一次发现自己深陷儿童剧场。
我这么说,完全没有要得罪那些有娃的家长们的意思。
但是,说真的,当一个成年人抱着正经看电影的心情走进播放厅却发现身边尽是小朋友,叽叽喳喳有如在幼小且整场不绝于耳时,心情很难不沮丧。
我想起最近一次同样的场景好像是在看光头强时上演的。
咳咳,言归正传吧。
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一只圈养的宠物僧帽猴偶然情况下被野外生存了。
在经历了由生疏笨拙到适应接纳,最终真心爱上自由滋味的一系列奇遇之后,主动扯掉象征"被养"的颈圈,真正回归自然。
不必多想什么深奥的哲理,单纯欣赏就好。
睁大双眼摒住呼吸,丛林中奇幻多彩的生物会吸引你,跟着小猴子一路行去,不时为它捏把冷汗,那个危机四伏又生机勃发的大森林其实是我们小时候都幻想过的乐园,只是你大了,很多事情你就忘记了。
画面拍摄的太美,你会觉得我们仿佛是上帝之眼,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而整部片子流畅自然真实,几乎让人以为这简直是一部纪录片了,或许正是影片最成功之处。
ps,最后提醒家长们一句,如果要带小朋友看,最好提前做点功课,至少知道那些动物,鸟类,昆虫的名字。
这样一个中文片名,偏偏影片里面展示的却是一只杂色猴子,满脸的老气,实在不知道哪里萌了,说实在的,心里是有落差的。
从始至终,我都不觉得这猴子可爱,或许是因为它皮肤又黑又粗糙,或许因为它像人却又不成比例的脸,或许因为它缺乏自然的生气。
当然,后面的遭遇更谈不上神奇了。
这样一个为了吸引眼球却文不对题的媚俗标题,实在有糟践这部影片的嫌疑,也破坏了中文语境。
我想了一个——亚马逊莽荒记,献丑咯。
整部影片采用了中距离的镜头,保持着客观平和的叙事基调,虽然有些平淡,但真实自然。
这样一个中文片名配上不太有特色的海报,一度让我以为又是好莱坞迪士尼的3D动画电影,不知道多少人有这样的误解呢。
最初我就是带着这样的预想来看的,结果第一个镜头就惊到了我!
这该是花了多少工夫,多么巧夺天工的技巧,才能打造出这样与自然毫无二致的3D效果啊!
掠过山林,展示在眼前的是偎依在山海之间的人类城市,依然可以以假乱真!
两位大叔盯着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距离较远,我仍然不能确定这是真人还是3D电影!
我也是眼拙!
直到镜头拉近,清晰地呈现出这个黑乎乎的猴头和一位不太明媚又有些凌乱的小姑娘,这时我才大呼上当。
我是在一台笔记本电脑上看的这部电影。
由于有前面的各种心理落差,我的初印象已经不是太好,明白这是一部真人(真物)电影后,我就想啊,这样一只真猴子,后面绝对演绎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所以一直有中途关掉的冲动。
似乎中途关掉过一两次,又似乎只是暂停了一两次,但最终还是看完了。
让我最终留下来看完的,主要原因不是这只猴子的命运悬疑,而是画面的精美和自然的生机,以及我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好奇。
那么,就先说一说这部电影的画面效果吧。
宽幅的画面给人稳定感,也能呈现更多的背景信息,当然,现在几乎所有电影都是这样的画面比例。
从空中俯瞰亚马逊平原,水域广大,植被遍布,景象非常壮观,真可以作为地球的名片了。
置身在茂密的丛林中,不得不感叹这片土地的生机之盛。
各种树木的枝叶遮天蔽日,地面被绿油油的植物和残枝败叶层层覆盖,清澈充沛的水泽随处可见。
这里真是动植物的天堂。
阳光,雨露,绿树,水泽,看得人心旷神怡,看得我都有一种回归自然的冲动。
虽然我也强烈地感到,这种环境绝对不是对人类友好的。
在这样美好而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僧帽猴米亚开始了回归自然的旅程。
导演安排了一次坠机,让米亚意外地逃离了人类世界,被迫置身于亚马逊丛林的某处。
我总疑心,一只被人类豢养多年的动物,是很难适应大自然的,它要想回归大自然,面临的将是史诗级的挑战,如果成功,那真可谓是一部传奇。
但是本剧中,这只猴子面临的危险不够多,也不够烈。
它可能不会主动出去觅食,最后可能把自己饿死。
又或者在生存本能的驱动下四处乱闯,又会遭到各种毒虫猛物的侵袭,即便死里逃生,也必定是险象环生。
但米亚遇到的真正的生命危险只有误食毒蘑菇和遭到猎豹攻击两处。
瀑布蟒蛇两处都莫名其妙地安然无恙,猛禽的攻击本来也不会对它造成太大威胁。
或许是因为周围有摄制人员存在,或许是导演编剧的刻意安排,总有些不真实,这实在是很遗憾。
尽管如此,在这样一个原始的自然环境里面,跟拍。
编织这样一只小动物的故事,而没有显得凌乱或表意不清甚至是失控,也是颇为难得。
米亚颈子上的红色项圈很显眼,特别是当它跟同类在一起的时候,有标识作用。
又代表着它和人类的联系,既自然又显得别有匠心我读书不多,记性也不好,没办法记住很多大家窥见天机的精妙言论,但脑中始终徘徊着一个似曾相识的声音,肯定不是我自己的发现,应该是某位或者某几位大家言论的大意,联系上这部电影,越往后看,这种意识就越强烈:再客观的记录,也是人的一种主观,哪怕是最平实的纪录片,也不可能记录事实本身,事实是混沌的,多面的,全时空的,而人的认识始终都是清晰的,片面的,限于一时一地的,摄影机镜头捕捉的影像也是这样,何况本片最多也只能算是现实风格的故事片,而不是纪录片,影片明面上讲的是动物回归自然的历程,展示了自然的独立性,但背后隐藏的人与自然的联系却无处不在。
失事飞机的驾驶员走后,到片尾人类聚居地之前,镜头里面基本没有人类的影子,唯一跟人类直接相关的就是米亚的项圈了。
除了这个项圈让人联想到米亚曾经在人类社会的经历以外,镜头对场景的选择,镜头焦点注视的对象,镜头组接展示的完整的故事内容,每一样都透露了人的主观,人的个性。
拍摄人物的镜头有些草根气,DV风,但大部分自然场景都显得非常美,相信绝对不是无意为之的;这种主观选择在各种动物镜头中表现得最明显:各种奇形怪状的昆虫,各种专属或不专属南美湿地的青蛙,还有些别的动物,看似是米亚看到的,实在是导演和摄影师在为大家当导游,在为大家介绍各种南美珍稀动物哩。
稀少还有客观的标准衡量,珍贵实在只有人说了算,要是我,才不会去拍那些恶心的蜗牛,还有瘆得心发麻皮肤起鸡皮疙瘩的蜈蚣哩。
而且吧,猴子最好的归宿是猴子窝,人的归宿还是人类社会啊!
导演你就这意思吧!
全片都展示的是这只猴子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故事线索非常清晰,单调也是必然的,近似于主体静态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就像是一次徒步的旅行,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部亚马逊丛林游览日记,小清新的风格吹得人心旷神怡。
安坐在家就能够享受到如此人间美景,实在是要感谢冒着危险辛勤制作本片的人们的。
请珍惜和保护地球物种的多样性,不要去伤害它们,可以不爱,但请不要伤害,它们真的都很美又有灵性。
个人很喜欢这种类型的影片。
主创团队用七年的时间才完成整部影片,拍动物题材的,真的太不容易了,总觉得要对动物有深爱才能拍出好作品,也谢谢他们的付出,可以看到这样的作品。
成功的涉及动物的影视作品总能更体现人的温情。
一只马戏团的僧帽猴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猴子比较小,微观景物拍的更多,不过拍的还是很美。
看它最后融入了一个猴群,真的很为它开心,猴子是群居动物,只有真正融入猴群才能在雨林里生活下去。
总有一天,我们需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
起初还以为这世界总是充满阳光与霓虹,却被现实中一场一场冷酷的雨水浇的毫无脾气。
世界的变化使我们根本无法停止脚步,我们能做的便只是努力适应,等待变化,再拥抱变化,周而复始。
没有人会告诉我们生存的法则,去看、去感受,在汗水中成长,在泪水中坚强。
摔得遍体鳞伤后,也想过放弃,却又总是在最后拾起当初那份独立闯世界的倔强。
慢慢的,我们学会了行走的规则,前进的诀窍,我们发现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不仅是阳光与霓虹,也有雨雪风霜,因为它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一起见证我们成长。
希望某天,我们可以自己亲手,剪断拴在身上的风筝线,收起头顶的保护伞,解开脖颈的项圈,继续前行。
一部几乎都是动物出演并且没有旁白的电影,注定与高朋满座的商业电影无缘。
上海的影院排片表不太给力,而实际观影时发现居然有一对情侣观影中途退场,显然大部分人的观影习惯和口味与这部电影大相径庭。
还有观众的观后感都是此片归类极不明确,即不是正规的剧情片,也不算是彻底的纪录片。
纵观全片,剧情主轴隐约可见,表现手法偏向纪实。
如果要追究表达主旨,那么指向性也不算明确,每个观众心里会有不同论断。
随着剧情不算明朗地推进,我从中看到了其他2部电影和2部纪录片的影子——《少年派》和《丛林赤子心》,《荒野求生》和《动物世界》。
我个人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这部电影的。
首先,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亚马逊地区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所有动植物特有的艳丽色彩。
除了叫不上名字的动植物以外,热带雨林标志性的几乎每日一雷阵雨成为了那里所有生物的每日一测验,每种生物都在天敌与天气的考验下逐步进化完善。
除了主角僧帽猴呆萌可爱,也不乏其他模样逗趣的生物。
食蚁兽的长鼻子特写镜头让我以为是谁家的吸尘器吸头,在风中伫立的角鹰从背面看像披着大衣沉思的领导,那棵在高处长有丰硕果实的树全部树干布满了锥形大木刺,像极了古代的刑具。
第二,萌猴作为外来的和尚,通过一系列的艰难困苦(实在因为脸盲症延伸到了动物身上,萌猴和雨林里的当地猴傻傻分不清楚),从被猴群排斥到边缘化直至最后猴群领导层默认了它的存在。
萌猴从被人类呵护的温室花朵,变成了山谷里坚韧不拔的野草。
萌猴是聪明的,第一顿饭就是鹦鹉嘴里抛下的果实,鹦鹉摘下来再扔下至少说明这些是新鲜的。
后来找到猴群,厚着脸皮模仿它们,再加上天性学会了用石头砸开坚硬的果实。
最后,萌猴在影片结尾遭遇和抵御了一次诱惑。
它被电锯声吸引,来到了充满熟悉的人类味道的地方,面对小女孩手里的诱惑,它犹豫了,但是最终选择回归充斥未知危险的雨林。
那里的雷阵雨、猛兽的攻击、猴群的排斥,成为一心求生的萌猴野化的必修课程,而它也交出了令它自己满意的答卷。
当萌猴找到自己在雨林的位置时,它毅然扯掉了脖子里的红色项圈,从此宣布它不再是人类的宠物,也不是雨林的过客。
这一段落的笔墨不重,但对于萌猴的成长历程是不可或缺的,“小圣”终于回到了它的“花果山”。
最后影片有几个疑点,影响了我对主题的判断。
一,飞机失事后,飞行员还清醒地移动身体到了飞机舱外,如果他生还为何不救回萌猴或者至少释放它;如果他不幸遇难,那就不会让观众以为人类缺乏责任心。
二,追杀萌猴的豹子是怀孕还是发福?
追杀的时候动静不小,但是速度很慢,这分明是逛淮海路的节奏。
据说是当地野生动物园的明星,但是这身材貌似没保持好。
三,这个不能说是疑点,主要是我的猜测,最后环节萌猴扯掉项圈是一种仪式化的行为。
另外,是不是也考虑因为无对白,项圈是用来区别于当地猴子的象征,便于观众理解剧情。
四,文广局是不是对这部电影动刀子了?
最后的定格镜头就是一片绿色的雨林,就是这个突兀的画面把电影剧情瞬间切断。
而豆瓣网出现的许多动物截图,在影片里都没看到。
总而言之,影片最后还是希望人们的思维焦点引向动植物、人类、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上。
而多少年来,人类把自己凌驾于其他动植物以及自然之上,导致动植物种类减少、自然环境恶化。
如果把眼光放近处,那么对于每个人的启示就是成长和成熟最终都要经历重重考验。
是我喜欢的纯动物电影,人类在这类型影片中,就是个引线或者点题的“道具”。
导演用了7年时间,把这部电影送到观众面前,国内的导演,现在谁还会有这样一份心?
电影镜头未有多唯美,但真实而漂亮。
小猴子从一开始对自然茫然恐惧懵懂到逐渐融入,在音乐的衬托下水到渠成。
当它放弃回到人类身边,把项圈解下来的时候,这只大自然的孩子就真正回归了!
在自然中活着,虽然各种艰险,但那是真正的活着!
电影情节比较单一,但细节值得玩味。
不推荐带小孩子看,这不是动画,也并不搞笑,孩子没那个耐心,同场的退场好几个。
也不推荐成人看,除非跟我一样喜欢纯动物电影或者喜欢《动物世界》、《人与自然》。
PS:如果虫子镜头少点就好了!
译名败笔,没有奇遇,重点也不是突出僧帽猴的萌属性,这是一个关于生存、适应、回归的故事。动物众多且极具代表性,3D效果不错,热带雨林的残酷和美妙尽在其中。适合作为科普片纪录片欣赏,爆米花指数较低。
浪费金钱 浪费时间 浪费生命
她在旁边睡着了。。
比较适合有孩子的带小孩看…被影院里的小孩吵的狂翻白眼,现在的家长都不造电影院要安静观影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么?
记录了一只人类驯养的萌猴回归大自然的过程,以及最后人类破化大自然的写照。。。感觉蛮好的。
一部清新美貌生态片,亚马逊丛林真的很美,小萌猴萌萌哒!
相比于其他动物剧情片或者人文纪录片,此片非常无聊。
挺无聊的。 2015-11-08
没什么意思,只能当纪录片看。
影片展现了安静的力量,挑的小猴子也很表情帝。全家都坐一起观看,虽然没有旁白,却比纪录片有意思,最后看到它拿下自己的项圈,就知道故事要结束了。。。
我居然在电影院看动物世界
又是一部展现大自然各种珍奇品种动物的风光片,不过已经看惯了。
影片没有对白,一架失事的飞机,一只迷失的萌猴,在广袤壮丽的亚马逊雨林里学会独自求生的种种经历。很萌很搞笑!
好像剪过啊这也要剪?不够紧凑 类动画但没啥情节 归纪录片又气场不足 帮忙开锁的狐鼬好聪明 犰狳都有、、阳光穿过带着雾气的森林真是美极了 掉水里那段好惊险 就是配乐鼓点好重 吃蘑菇中毒的偷蛋贼还是挺可爱的 树懒的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
一定要看 太细了& 3.5星给动物们
虽然以猴子的视角来记录,可终究掩盖不了故事的乏味,内容平淡让人困乏再加上很低的亮度。结尾砍伐树林瞬间从动物世界变成了保护森林公益片。比较好奇里面的动物是驯养的还是?亚马逊的黄昏很美,请别再破坏了。
差点睡着。小朋友说得没错,这不是一部动画片,这是真实的亚马逊。看得要睡着可能是因为导演很难把控萌猴与其他动物,尤其是非猴类动物之间的互动,以致从前到后波澜不惊,亚马逊的壮阔与奇异,看着看着就倦了。可能像动物世界那样,赵老师来解说会好些。
当初看的昏昏欲睡
影厅里除了我以外,其他的都是父母带着孩子,于是观影过程中,我耳边一直响着比如“爸爸,小猴子为什么要吃毒蘑菇啊?”“因为它饿啦” “那如果我去告诉小猴子蘑菇有毒它还会吃吗?“那就不会了”等等各种孩子们的提问以及大人的回答
呵呵了,好片没人看,烂片众人顶。向这样的创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