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死派其实跟动保组织环保组织还有某个组织没有什么区别,剧里偏向废死,却拿不出废死的理由。
只有可笑的误判一个理由。。
笑死。
宝驹问替代役的死去的人怎么办,替代役没有正面回答。
欧美白左那套,有些人就是要去真信,什么人权?
死去的人因为死了所以就不配有人权了?
挪威枪击案,死69伤300,杀人犯以杀人为乐,顶多被判21年,进了七星监狱,里面什么都有,超市图书馆健身房游戏房……废死派是些什么玩意?
我不理解,无法理解。
影视结局,最坚决的废死派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杀了罪犯,同时也推动废死向前一步,我只觉得恶心。
我震撼大卫戈尔的一生结局,以死推废死。
一个是死自己,一个是死别人。
挪威枪击案,只不过是欧美白左们的一场政治狂欢。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3903181?utm_id=0
近几年看的最好的悬疑剧集之一。
必须承认的是,台剧现在的发展已远超内地,完全不在一个赛道上。
八尺门的辩护人的切入点并不特别。
外籍印尼劳工阿布杀害了雇主一家,由于被害者中包括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引发强烈的社会讨论。
围绕着案件是否该执行死刑,叙述了与之相关的民族、政治、司法独立、民主、自由、人权和舆论正义等多个问题。
第一在影片结构上,从案件入手嵌套了几层,节奏紧凑、逐步深入。
从印尼劳工和阿美族原住民雇主之间的矛盾,到原住民本身和台湾移民的冲突,到人权和民意的关系,司法和立法独立与政治的妥协,夹杂着父子间的对抗与和解以及几代人的成长和蜕变。
从故事结构上几条线索非常鲜明,节奏把控非常好,在合适的契机冲突升级或给出新的惊喜,一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又不至于用力过猛。
第二在角色塑造上,一贯保持了台剧细节至上的风格,人物塑造非常立体且保持人性的复杂性,没有纯粹的正面和反面角色,而是在各自的定位中保持着一定的合理性。
辩护人佟宝驹是法院公诉的老手,处事自如、深谙法庭规则,即将退休专任律师,但内心深处一直缺乏自我认同,明明是阿美族却拒绝回到部落、拒绝说阿美族语言,多年来与族人甚至父亲的关系也非常紧张;年轻实习员连晋平,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带着初心和热忱来到法院,认识到政局的黑暗后毅然与父亲决裂;郑令秋,身居高位的人权卫士,表面上不顾民意和立场要捍卫权利,但实际却只是一个权衡利弊的政治家,所有的一切都是她晋升的工具;而犯下滔天血案的阿布,你以为会是一个冷酷血腥的刽子手,却只是一个有应激创伤的少年。
这些角色刻画和台词设计都非常细腻,演员功力十足,加分不少。
第三是立意上,回到了台剧最擅长的人权选题,又夹杂宗教、原住民、家庭、政治等多个热门领域,此剧立意非常深刻。
杀人犯有没有人权?
法律的程序正义是否必要?
法律是否该考虑民意和舆论?
法律到底是绝对的公义还是人性和利益的妥协?
外来务工人员是否收当地法律的保护?
宗教信仰等个人因素是否会影响法官的量刑?
很多敏感话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和体现。
难能可贵的是,导演在其中并没有明确的立场和倾向,整体上非常克制,没有设置一些绝对化理想化的情节,只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让所有人说自己的话,让观众自己来体会和判断。
这样反而能够引发更多的反思。
第四在情节设定上,现在的很多作品,是很难有敢于挑战悲剧的。
即使是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了迎合大部分观众,都会设置一个美好的结局。
本剧的结局可以说是全员BE。
虽然两个男主角都得到了自我的认同和内心的和解,但并没有大众所期待的爽剧结尾。
既没有出现成功的英雄,也没有被纠正的美好。
所有一切在你以为99.99%确定的情况下突然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我认为这是导演最为成功的地方。
悲剧虽然令人难过,但只有悲剧才能令人记忆深刻和引发思考。
最后说几个让我自己最触动的地方,尽量避免剧透。
第一是一句台词:人权本身是与民意相反的。
这也是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就是民主与自由的关系。
大部分人的民主就是否决了少数人的自由,那我们到底该重视什么?
美国很多司法案件都是围绕这一命题来讨论的,比如最著名的黑人杰克逊案和焚烧旗案。
台湾无论是法官公投还是开庭审议,最终依据常理的法律和大法官群体的意见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权,是否是应该的?
正如剧中佟宝驹所说,死刑这么严肃的事情,实际由法官个人和当时政局的主流思潮或舆论民意所决定,最终变成了犯人的运气好坏。
第二是台词:你给了他们想要的,他们就忘记了自己应该得到什么。
这个就不展开了。
第三是两个家庭父子间的对决。
佟宝驹最终选择了与父亲和解,接受了自己身份也接受了父亲的不易,在个人立场上,最终他从公诉辞职选择了出世;而连晋平却选择了与父亲决裂,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处事方式,但他选择的确是入世,要深入到这个体系中去改变现有的状况。
两个主角的线索设定非常巧妙。
即使改为了八集的短剧,但不可避免仍会有电视剧的通病,部分情节有繁琐冗长之处,也有为了推动剧情设置不合情理之处。
但这不失为一部好剧。
首发于公号:杰拉德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出生在基隆八尺门的佟宝驹(李铭顺饰)是该地区的公设辩护人,因一件发生在中国台湾的渔工杀人案,被指派为犯下同族灭门血案的印尼籍嫌疑犯辩护,不得不与曾经的原住民亲朋好友们对簿公堂。
八尺门(历史地名)在今中国台湾基隆港东北,和平岛南。
因与和平岛间的水道狭窄似八尺之门而得名。
今为基隆市中正区公所驻地。
包括和平岛、桶盘屿、中山仔岛等岛屿。
面积10.1平方千米。
人口约6.2万。
西南部为基隆市街北片的一部分,日占时曾为商业区,1945年光复后设区,1960年代阿美族人(台湾原住民族。
是台湾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在此聚居。
今市政府、台湾银行等设此。
基隆内港东岸码头在区西南,北海岸有八尺门渔港和八斗子渔港。
和平岛有中国台湾北部最大的造船厂。
海洋学院、海事专科学校和水产职校在八尺门东南。
名胜有海滨公园、和平岛千叠敷、蕃字洞等。
- 人物介绍 -佟宝驹 | 李铭顺饰作为公设辩护人已满25年,即将退休。
在退休之前,被指派为犯下同族灭门血案的印尼籍渔工辩护的案件,这名印尼籍渔工因涉嫌杀害远洋渔业船长阿群一家而被逮捕,而被害人阿群是佟宝驹的原住民表哥。
佟宝驹的父亲曾经是一名船长,但年轻时佟宝驹的母亲因病去世,而作为船长的父亲因常年出海没能陪在他们身边,因此佟宝驹对父亲和其他原住民船员都心存芥蒂,因此与原住民同乡的关系也逐渐疏远。
曾经的佟宝驹,为了辩护人的案子亲尽全力,想要通过法律帮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但随着时间流逝,也逐渐对司法公正失去信心,以至于现在对于越发的躺平,一度想尽快退休并加入林鼎纹的私人律师事务所赚钱享福。
演员李铭顺为新加坡籍男演员,籍贯广东潮州,生于马来西亚,近年来与周渝民合作出演过剧集《逆局》,主演高分台剧《做工的人》,也曾发行过个人专辑。
他的妻子同样有很高的人气—曾经出演过多部新加坡电视剧女主角的演员范文芳!
连晋平 | 初孟轩饰公设辩护人专长替代役,台大硕士,剧中其父亲是法院法官,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自愿来到公设辩护律师的岗位工作,虽然他可以选择其他更好的地方,但却因为小时候现场旁听过佟宝驹为拾荒老人辩护的案件,深受触动。
“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这句佟宝驹曾经说过的话,也深深印刻在连晋平的脑海中,因此他来到这里寻找“答案”!
剧中年轻的连晋平的加入,让已心灰意冷的佟宝驹又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重燃辩护的“斗志”。
而“一老”带“一新”的配置,李铭顺与初孟轩在剧中的互动也颇具看点。
初孟轩曾主演过《天桥上的魔术师》,也参演过《台北女子图鉴》和《不良执念清除师》等。
莉娜 | 雷嘉汭饰印尼外劳工,曾经在原住民家庭中当佣人,经常会遭到男主人的骚扰,后来偶然机会认识了佟宝驹,为了能与印尼籍渔工沟通正在寻找翻译的佟宝驹也诚意邀请莉娜与他合作来当翻译,同时也将莉娜从男主人的骚扰中解脱出来。
彭正民 | 范逸臣饰原住民,为人义气,在原住民部落中威望较高,与死者船长阿群是好兄弟,与佟宝驹相识但关系并不融洽。
后来佟宝驹因工作关系帮助嫌疑人印尼籍渔工阿布辩护,因此彭正民对佟宝驹的印象也更加不好,两人的关系也是降到了冰点。
范逸臣,作为曾经知名的歌手、演员,在2008年主演过《海角七号》,也曾演唱过《放生》、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台湾版主题曲《I Believe》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2023年参加综艺《声生不息·宝岛季》,又让歌迷重新认识了现在的范逸臣。
陈令秋 | 潘仪君饰“消失”了很久的潘仪君,本剧中饰演法务部长陈令秋,年轻时曾是佟宝驹的女朋友,印尼渔工杀人案审理过程中,也在暗中帮助佟宝驹,剧中已有家庭的她又与黄健玮饰演的角色有一段婚外情,关系稍显复杂,前4集的戏份也相对较少。
潘仪君也曾在中国台湾台视94版《倚天屠龙记》中饰演纪晓芙及杨不悔,让人印象深刻。
人物关系图
这部看似讲述原住民与印尼外劳之间的纠葛,也是讲述司法公正,人们在利益金钱、人性人权、感情正义之间进行的抉择。
同时建议大家不要着急跳过片尾,可以听一下这部剧的片尾曲,由A-Lin演唱的新歌《天亮之前》,虽然这首新歌7月14日才会正式数位上线,不过可以提前在电视剧中听到,很好听的一首歌!
这部8集的剧集,目前已更新4集,每周日晚更新2集,喜欢司法剧的你一定不要错过!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Multi Arts,原文见此:https://mp.weixin.qq.com/s/3BRN6yNPHzp7zJeJMwOfvA“说实在的,现实生活里很难有什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机会,创作某种程度弥补了我想要挺身而出的冲动。
”——唐福睿七月,台湾上新剧集《八尺门的辩护人》高分出现,以一桩外籍移工凶案为背景,挖掘真相以及探讨司法正义。
很久未见的熟面孔李铭顺饰演为凶手辩护的公设辩护人佟宝驹,带领法院替代役连晋平(初孟轩饰)、印尼籍看护Leena(雷嘉汭饰)组成调查小组,一起回溯凶案真相并且为凶手进行死刑辩护。
在这个过程中,死刑是否应该要被废除的社会议题,再次被呈现。
(中为李铭顺,左二为范逸臣)外籍劳工杀害了自己做工船上的船长一家,为何杀?
是否死刑?
如果死刑又是否有机会改变最终判罚?
对于死刑是否存在,一直众说纷纭,民意调查与政党之间究竟是何关系?
死刑应不应当存在?
要不要废除?
支持还是不支持?
官民不语。
你现在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在未来被当成攻击你的武器,是说,还是不说?
尊重司法,还是尊重民意?
司法至上,还是民众至上?
所有以上这些值得被关注、被探讨的问题都在「八尺门」当中被抛出。
八尺门:基隆地名,位于正滨渔港与和平岛间之水道旧称。
1960年代阿美族人在此聚居,形成违章聚落。
1990年,政府将之拆迁改建为海滨国宅。
阿美族人后称此地为奇浩(Kihaw),意为海湾。
—— 搞创作,格局要大 ——「八尺门」的立意其实非常宏大,它将移工问题、原住民问题、政法问题等等这些都很难被简单表达清楚的问题融合在一起,并借由一个案件试图将其梳理清楚,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而它的剧作从文本层面就可以看出,是相当的成熟与完整的,才从基建层面保证了这个项目后期的工作。
因此可以判断它在立项阶段,就被定为了这将是一部不拘泥于台湾本土、华语圈层、东南亚范围的作品,而是具有世界性的共通议题之作。
我们仍旧回到那个问题,提出那个问题,何谓华语之作?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兼具被隐藏的“野心”之外,它也很好地保留了台湾的民族特色,即本土文化的地域性。
多种语言不仅在台词文本上得到了体现,也在故事中得到诠释。
闽南语、阿美族的语言,还有印度尼西亚的民族语言爪哇語,都在剧中与人物身份完美契合。
设定一位同样为印尼移工的看护作为通议角色出现,既饱满了故事内容与人物支线的丰富性,又提高了观众的接受度,缝补了语言上的隔阂。
将其自然地作为故事一部分而代入,也对外籍移工的生活状态有深切地了解。
海边码头上的聚会、基隆原住民村落的房子、紧凑狭小的劳工居住地、田间争吵时的风声、渔船作业的海浪,每一个环节的制作都深刻地进入,很细腻地刻画出每个群体所生活的环境。
「八尺门」以十分完整、成熟、沉着的态度地呈现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左:印尼看护/通议 中:外籍劳工凶手 右:辩护人)——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辩论——台湾最近的剧集很多都转向了现实主义题材,关注社会议题、探讨“政与法,官与民”的大命题,以具体的事件为对象,带来不同身份、立场、信仰人群的“辩论”。
无论是以女性为主关注幕僚的「造X浪X者」,还是以外劳命案为主探讨政法的「八尺门」,都呈现了社会前进过程中永远不可被忽视的这场重要“辩论”。
也许没有结果,也许永远不会有结果,但我们曾试图提出问题,并探讨它。
(该配图为「造X浪X者」)敢于表达对于当下的台湾剧集或者创作团队来说,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层出不穷的优质华语作品大概从19年就开始了,并且每年都稳定输出,很多观众也都习以为常。
因此,可以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台湾创作者要做的就是超越自己,「八尺门」或许就是一部在今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你如果不懂海,就等于什么都不知道。
这叫做战争。
外国人拼了命一直卖我们玉米、小麦、牛肉,我们只不过是抓个鱼而已,处处刁难我们。
这根本是现代的经济战争跟粮食战争嘛。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必须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生命权真的至高无上吗?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跟妥协的产物,不是吗?
一个人要有多幸运,才能向诸位一样,坐在这个舒服的位置上认定这个世界十分温柔,而我们拥有绝对的权力,对罪犯残忍。
——第七章 所谓真相——《八尺门的辩护人》是台湾镜文学的首部自制影集,改编自导演唐福睿的同名长篇小说。
导演唐福睿原本是一位执业律师,而后前往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读电影导演硕士学位,学成归来后投身于创作。
他的上一部作品也是首部作品,同样为关注现实的《童话·世界》,张孝全和李康生联袂出演。
以教师性侵案为社会议题的切入点,探讨与法律体制的「灰色地带」。
该片获得2022年第24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长片(提名)、最佳编剧奖(提名);第46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提名)。
初出社会的人权律师张正煦(张孝全 饰),首次承办案件便是震惊社会一时的补教名师性侵案,案主汤师承(李康生 饰)不仅利用童话故事哄骗年轻女学生,更假借交往名义与她们发生关系。
涉世未深的张正煦为求表现,想尽办法要夺下官司胜利,希望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却没发现心仪的对象女高中生陈新(江宜蓉 饰),正一步步落入汤师承所设下的圈套……在《童话·世界》之后,唐福睿便接着交出小说《最刑岛》(后改名为《八尺门的辩护人》),夺得第二届镜文学百万影视小说首奖,唐福睿再度担任编剧、导演,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本。
作家自由度最高,创作空间大,在担任《八尺门的辩护人》编剧、导演后,会明确感受到现实条件或预算限制,有些场景得修改、删减,但我不会觉得这是种拉扯,而是用不同形式说故事的转换必要。
——唐福睿
(导演工作照)对于文学作品改编成剧集的操作,我们见过太多了,因为这是当下市场批量生产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而「八尺门」在影像化后的表现却非常纯熟。
导演、编剧、作者的三重身份,或许是让他更加清楚知道问题出在哪儿的原因。
让唐福睿印象深刻的是,在小说出版前,他已开始改编剧本,为了影像化的需求,情节与场景上得不断制造冲突,改写过程中,有哪些是剧本写得比较出色的地方,他也会回头调整小说内容。
其实一开始小说只有前六章,聚焦在法庭上的攻防,而没有「第七章所谓真相」,「我不需要很武断地告诉大家发生什么事情,法庭现实就是如此,有时永远无法知道真相。
」但是进入剧本撰写,唐福睿发现杀人的视觉画面与声光效果是重要的,于是他在小说里补上第七章,用文字交代出凶案发生过程。
深入观察可以发现,现在台湾的高分剧集、现象级作品,都十分能打。
无论是从制作上,还是拍摄上,都“攻力十足”。
每一个选题都直击当下,尤其是现实题材的创作,颇具社会与人文关照,大胆且深刻。
幕后的团队组成也非常炸,几乎都是王牌配王牌的组合,除了奈飞这样大平台的介入,优质的本土力量共创也逐渐成为台湾作品输出的主要方式。
保持这股势头,未来将势不可挡。
华语作品的强输出,还是要看台湾。
-正文完-·关于镜文学镜文学Mirror Fiction以台湾为基地、放眼国际的小说与剧本平台,以培植具改编成影视作品潜力的IP为目标,搜罗名家作品、发掘新生代创作好手。
以作家全版权开发为目标,让更多创作者的作品得以正式出版、授权与改编成影视作品、电玩游戏、漫画、衍伸周边商品等。
每年都设立镜文学百万影视小说大奖的比赛。
·本文引用资料部分文字引用为剧集台词文本/字幕文本;导演介绍部分选自「剧够:幕后|《八尺门的辩护人》导演唐福睿:说话、配乐、背景的三种声音,展现身分认同与权势地位」·本文配图部分截图自「八尺门」,部分选自豆瓣,部分来源于网络
第一次看这个剧名的时候,我鲁莽的以为八尺门是翻拍的什么日本的小说,主角叫八尺门。
几番查证之后,得知八尺门是个地理位置,剧中肯定就是代指的基隆。
八尺门原本是形容和平岛和本岛之间的狭长水道,最初是出现在康熙年间(https://m.facebook.com/media/set/?set=a.1338369576188516.1073742365.100000464600876&type=3)。
当了解完剧名之后,编剧又抛给了我一个名词: 洗鱼。
捕鱼和做生意一样,需要证件,也有限额。
但远洋渔船为了能更多的获利就通过接船或者借证的方式将自己能捕捞的限额提高,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而这一做法,其实也造成了海洋枯竭的原因。
而一些船也会捕捞国际禁止的鱼种,譬如鲨鱼,这也是一种走私。
在洗鱼之上,远洋渔船上甚至还有凶杀。
根据2016年《报道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far-sea-fishing-taiwan-truth)的一篇报道,观察员(监管海上作业的成员)Keith Davis 在一艘台湾渔船上神秘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我想,作者在剧中也给了一个合理的猜测,那就是Keith早已经被杀掉了。
查完相关新闻,我大概完全理解了雄老板说的杀人,走私,洗鱼到底是怎么个流程。
了解完了基隆地理和远洋历史之后,不得不去了解一下废死联盟。
剧中的废死支持者陈令秋的原型应该是并未当选法务部长的王清峰。
王因为个人信仰,不愿意执行死刑,于是选择了辞职。
而现实中的废死联盟,也是因为几个司法冤案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成立的民间组织。
在查完这些不懂的名词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看的是台湾人眼中的一部分台湾。
一个凶杀案串起了人权,原住民,外劳,远洋捕捞业,法律,政治。
不管是佟大爷还是小官二代,不管是外劳还是阿美渔民,他们做了能做的,不能做的,他们没有赢,没有过上好日子,holy妈祖也没有保佑他们, 判决也抹杀了被告的存在。
即使有法律,所有的杀戮也都一样。
。
上一个台湾的电视剧是《我们与恶的距离》,同样是和法律题材相关。
彼时还没有进入踏入法律的门径,却已经被法律的精神所震撼。
听课的时候老师讲立法原则,要保持法律的谦抑性,刑法要建立在保护人权的基础上,控制司法机关的权力。
现在已经置身其中,逐渐的去参与,去体会这一切了。
在法治的世界里,活得最滋润的人,往往都懂得妥协。
可司法里面,最最宝贵的就是真相,真相就是正义。
如果我们当遇到捍卫正义的时刻,能有勇气和整体体系作战吗?
有能力去面对这一切吗?
剧中对精神病的司法鉴定意见质证辩论,真是精妙绝伦。
精彩摘要:1、对司法而言,作出一个值得民众信任的判决,才是最重要的。
2、如果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只为了讨好上面的判断者,民众怎么可能不怀疑他的公正性?
3、判决是为了被告存在。
不是为了法官,也不是为了被害人,更不是为了神。
4、体系反抗不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拒绝同化。
5、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你说要依照法律追诉犯罪,可是大法官根本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吗?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跟妥协的产物。
不是吗?
6、法官不语。
7、最后,来一个男主讲的段子(需要查一下台湾的这些原则就明白什么梗了):有一次,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大家说笑话比赛。
法官先说:“无罪推定。
哈哈哈哈。
”检察官说,“侦查不公开。
哈哈哈哈。
”律师说,“律师伦理。
哈哈哈哈。
”正当大家觉得笑话不分上下的时候,被告跑到法庭,对法官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哈哈哈哈……"台湾同胞能拍出这样的电视剧,可喜可贺。
“生在八尺门,做一个阿美族的人,用船板当门,要跟几百个人共用一间厕所,我爸是杀人犯,我妈,为了养活我,过劳死了,有人说,我可以念大学,在法院工作,真的是太幸运了,那不是运气,只有弱者寄望运气,而我不是,我靠的是努力,生存需要钱,我什么都肯做,就是不跑船,因为我那个混蛋老爸常说,在渔港,被宰的不一定是鱼,这句话,是他送我唯一的礼物,所以我逃过了,坐在被告席的命运,我逃过了,在海上超时工作,饮食不足,被暴力虐待,被恶意惩罚的命运,我也逃过了,被另一种语言,质问、审判,而且找不到证人为我说话,就算找到了,他却跟我一样,为了活下去,必须逃亡的命运,最后,我逃过了,没有人愿意花一点时间,来理解我的缺陷,懦弱,还有恐惧的命运,就差那么一点,他们都说对了,我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我不认为,我真的不认为杀人者无罪,但是在这个法庭上,在台湾的司法里,我们的死刑,却是运气问题,一个要有多幸运,才能像诸位一样,坐在这个舒服的位置上,认定这个世界十分温柔,而我们拥有决对的权力,对罪犯残忍”。
《八尺门的辩护人》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台剧,它以冷静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复杂图景。
这部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律政剧,而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社会题材作品,它通过一个案件,将种族歧视、劳工权益、司法公正等诸多社会问题一并呈现,让人在观剧的同时,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剧情:社会议题的多面镜该剧以印尼移工阿布杜尔涉嫌灭门惨案为切入点,通过公设辩护人佟宝驹的视角,展开了一系列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剧中不仅有法庭上的激烈辩论,更有对社会底层人群生存困境的真实呈现。
从阿美族人的生活挣扎,到印尼劳工被资本剥削的无奈,再到司法系统内部的种种弊端,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社会画卷。
剧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观众在紧张的案件推进中,感受到社会的复杂与冷暖。
二、人物:复杂人性的真实写照《八尺门的辩护人》在人物塑造上堪称一绝。
剧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充满了复杂性。
佟宝驹,一个理想主义的辩护人,他渴望为弱者发声,但在现实的重重压力下,不得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法务部部长陈令秋,表面上支持废除死刑,却在政治利益面前做出了违背自己理念的选择。
这种复杂的人物性格设定,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真实与无奈,也让剧集更具深度。
三、风格:写实主义的力量该剧的创作风格以写实为主,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诸多问题真实地展现出来。
从阿美族部落的破败景象,到印尼劳工的艰苦生活,再到法庭上的唇枪舌剑,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真实感。
这种写实主义的风格,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剧中,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问题的严峻性。
四、不足:节奏与议题的遗憾尽管《八尺门的辩护人》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表现出色,但仍有不足之处。
后半段的节奏明显拖沓,部分剧情显得冗长,导致观众的观剧体验受到一定影响。
此外,虽然剧中涉及了众多社会议题,但在一些议题的探讨上显得较为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剖析。
例如,对于死刑存废的讨论,剧中虽然提出了废死的观点,但这些观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显得有些“伪善”。
五、结局:现实的无奈与深刻剧集的结局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佟宝驹等人为了证明阿布杜尔作案时未成年而努力,但最终陈令秋还是签署了死刑执行书。
这一情节虽然展现了政治的黑暗和无奈,但也让观众感到极度的无力和寒心。
这种结局虽然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但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难以接受。
然而,正是这种结局,让剧集更具深度,也更能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六、总结:瑕不掩瑜的佳作《八尺门的辩护人》是一部瑕不掩瑜的佳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尽管存在一些节奏和议题深度上的不足,但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使其成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对于喜欢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的观众来说,这部剧无疑是一次难忘的观剧体验。
看完这部剧,对于罗翔老师说的:刑法的尽头是哲学,这句话我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想说的很多,内心感受也无比复杂,每每这种时刻都恨自己逻辑有欠缺,无法将混乱的思绪组成适当的言语。
分享几句剧里很喜欢的台词,以窥一斑我内心的波澜壮阔。
1. 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
2. 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
可是大法官们,根本就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么?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需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3. 跟你说一个笑话:台湾民众将近有7成,对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七成五认为,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的人,将近八成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
可是有八成五的民众支持死刑。
4. 有一次开庭,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说笑话比赛,检察官和律师都同意以后,法官就先说了:无罪推定。
检察官也接着说:侦查不公开。
律师也接着说:律师伦理。
正当这些笑话大家觉得不分上下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被告跑进法庭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八集故事,讲了凶案,全球经济,外籍劳工,法律,政治和法律和人,法律和穷人,和法律人,和政治人之间的关系。
紧凑也完整。
我知道台湾的电视剧这几年立意越来越高,探讨的社会问题和阶级矛盾越来越深,可是通过一个外籍劳工的行凶故事,深刻表达了死刑废除,带出了政治本质体会到了人心种种。
惊讶的同时又嫉妒到扭曲!
为什么我们的影视剧市场,还停留在师尊和爱情上永远驻足不前!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看似最悲悯的人,却有着最恶毒的心。
为了不杀而杀,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做着最伟大的事情。
生命不过是随时可以被牺牲掉的政治筹码而已。。。
法律,体现的是当政阶级的意志。
最后能守住的也只有自己的那颗良心。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什么时机下自己标注了想看,昨天鬼使神差在人人视频上搜索发现居然真的有,于是花了昨天下午晚上和今天早上看完了这部八集迷你剧,分享几个可以讨论的话题1)理想VS现实大概这是所有剧中都会提到的一种冲突与对抗,以此衬托主角的伟大达到刻画人物弧光的目的,同时也是对理想主义者的赞歌,在国产剧中通常表现为主角有着一条路走到黑的性格,还存在完全现实的对照组作为衬托,但是在这部剧中,更多的在刻画男主的纠结,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进行天人交战,一方面他受到爸爸那句“难道我们不是人吗”的影响,从此之后他的每一次辩护,都仿佛在为爸爸,为部落,为那些还在受苦的底层人民而战。
但另一方面他见过这个体系内太多的阴暗面,被坑被骗过无数次,他知道这种以不同化作为抵抗方式的选择同样会毁掉一个人,所以他一直不想让作为官二代的男二参与进去,不想影响他的仕途,而他自己甘愿犯险,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
2)谁是底层这也是这部剧着重讨论的,男主是阿美族,被告人是印尼人,一个是上一任被压迫的,一个是这一代被欺辱的,前者作为辩论方借着为被告辩论也在发泄着自己这么多年的怨恨,“没有坐在被告席不是因为你们没有做错事,只是因为你们很幸运,你们不用被欺辱,你们可以一直相信世界是温柔的,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
全剧最大的boss看起来是董事长,实则不是,是那些并不需要露面就能享受到一切的人。
我很喜欢的一幕是莉娜要回国的时候,他俩互相以对方的语言告别,这一刻多么希望压迫到此终结,没有下一代被压迫的人。
3)关于废死最开始我以为落脚会在人权论,因为我们要捍卫每个人的人权,但在男主心中并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他更认为每个人的环境、背景都不同,所受的压迫程度不同,而他作为公辩人他就是因为被告而存在,他必须完全的了解这个人的过往。
仔细想想我又何尝不是,凭借着简单的案情了解就在内心对被告有了决断,这何尝不是一种偷懒。
喜欢剧中的很多台词,摘抄一部分:“反抗不是拒绝合作,而是拒绝同化”“真正的邪恶是平庸,是认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是不愿意为了正道而放下执念的人。
可是大法官们,根本就不愿意宣告死刑违宪,生命权真的就至高无上么?
法律本来就是权衡和妥协的产物。
不杀,就不能阻止继续杀!
如果需要杀,那就要杀在最好的时刻!
”“跟你说一个笑话:台湾民众将近有7成,对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七成五认为,法律只保障有权有势的人,将近八成人认为穷人比有钱人更容易被判死刑。
可是有八成五的民众支持死刑。
”“有一次开庭,被告迟到,法官就提议说笑话比赛,检察官和律师都同意以后,法官就先说了:无罪推定。
检察官也接着说:侦查不公开。
律师也接着说:律师伦理。
正当这些笑话大家觉得不分上下的时候,你知道这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被告跑进法庭大喊:庭上,我是冤枉的!
”“你知道为什么你现在还在这个位置上面吗?
废掉你也是取悦群众的一种方式”“只要给群众他们想要的,就不会有人记得他们应得的”“所有的杀戮都一样”
“人权和民意本身就是冲突的”“死刑本来就是政治问题”听听这是什么话??捏着鼻子看完。觉得案件存在疑点就查清楚洗清楚疑点,硬扯废死是什么鬼。在我看来,所有支持废死的都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为了免于死亡的责罚,为了凌驾于法律和民意,为了凸显自己与“愚民”的不同。还有最后最可笑的是我也没看懂本是司法执行的问题,居然还推动废死,莫名其妙地呼应了“愚民”。行吧行吧。这就是你瓣最爱的不讲逻辑的一套我知道我知道。
最后一集,这编剧,这一个个的演技。金钟奖预定!台剧如今真的太令人震惊了!
弱势群体的权益 谁来保护?尤其是不完美受害者的弱势群体
看过原著后,李铭顺的表演对我来说太板正,缺乏魅力,另外影响上会加重女性角色身上的“性”的意义,陈令秋原本可以基于文本做得更加精彩,如今反而有点弱化了她的才能方面,琳娜的一条辅线被删去,那是她自我思索和觉醒的一个辅助,因为不是主角位,于影像叙事里这条线较难自然表现,但她和连晋平的关系就让我感觉变成了一种性缘关系,这应该不是故意的,只是视觉在此类“靠近”的度上确实较难,文字可以大方的写心理活动,但那仍然是心理活动,影像中就要用身体语言去表达,一位男性“靠近”一位女性,对演员来说,很难表现其究竟是为什么。书上有好几处我判断的名场面,比如到受害者家里拨打电话一幕,我觉得都没有拍出较好的戏剧张力。
看得我一整个大震惊!台剧进步了我知道,但已然进化到这个深度了吗???以一个印尼外劳杀人案件为杠杆,撬开司法系统乃至整个政坛和社会民生现状,编剧真是相当敢为且十分用心,将推理过程巧妙自然地与废死热点议题结合+公辩人阿美族的身份(夹绕带出原住民的生存境况)+通译印尼女孩所受遭遇(折射外劳身处的恶劣环境)+党派内以废死为政治博弈筹码而调动、操控司法进程和民意走向,每个议点皆可做足文章,能面面兼顾实在不易,佩服主创能深挖至此,真是让此地望尘莫及啊!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宏大主题之下小人物的情感幽深之处也描摹得很动人,非二元对立的人性刻画真实残酷,各种算计充斥之余,仍有人性的高光,仍有坚持追求真相的理想者。
查案还是得查清楚,扫黑除恶,和废死不废死没多大关系🌚🌚
各种性骚扰桥段是为了促进法律进步?被两个女的争才是v子的意义所在?里面的女性角色太工具化了,剧里每一个角色都超级刻板,完全无视了被杀的母亲和女儿的权利。还废死,这剧就不该拍出来
政治版大卫戈尔的一生,不是个人喜欢的类型,节奏过于缓慢,很台湾
台湾花莲一起海滨命案即印尼劳工杀人案而牵扯出台湾社会下众多不为人知黑暗面,司法腐败,官商勾结、死刑废除推展、外来印尼劳工生存状况、当地阿美族部落人土风貌及渔业公司滥杀无辜、非法海上作业捕捞走私而杀人灭口……大胆揭露,尺度极其残忍,勇于剖析独特拍摄手法运用算是独树帜。
把支持废死的都设定成好人 被影响利益的都设定成坏人 然后灭口跟废死做关联 有这时间还不如再看一遍《消失的十三阶台阶》 至少树原亮没杀人废死 何尝不是一种“一刀切”
看不懂为什么废除死刑,杀人偿命!
holy妈祖 杀掉一个人为了废死 放过一个杀了不知道多少个人的集团 6666
围绕一个案情清晰的案子,讨论的是案件背后的东西,司法并不是简单的找到真凶,按章处罚。简单来说,司法是社会的一部分,绕不开的就是政治。现在一看,绝对的mz就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社会问题终究是在找平衡,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
从台词说世界上没有人把台湾当成一个国家时就只有一星了,再多的一星是为王传一加的
“站在陆地上,才知道摇晃的是自己。”Holy妈祖!原住民、廉价正义、废死、外劳、非法渔猎………要探讨的很多,脑子不够用。剧里的外劳就算未成年、有心理问题,可是确实sha3人了啊,结果已造成,就该伏法。
法庭见人性,死刑博政治
演技 画面都不错 其他的让人有点恶心 三观不合 以后不看台剧了
就算剧情再好,也忍不了台独,而且频率太高!!!
也没有那么差
很深刻的话题,很大胆的题材,可是我不能共情。不管是精神病杀人还是激情杀人还是未成年杀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