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革命者

革命者,The Pioneer

主演:张颂文,李易峰,佟丽娅,成泰燊,彭昱畅,李九霄,韩庚,梁静,马少骅,白客,秦昊,于谦,孙浠伦,章若楠,辛云来,朱梓瑜,张承,周杨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革命者》剧照

革命者 剧照 NO.1革命者 剧照 NO.2革命者 剧照 NO.3革命者 剧照 NO.4革命者 剧照 NO.5革命者 剧照 NO.6革命者 剧照 NO.13革命者 剧照 NO.14革命者 剧照 NO.15革命者 剧照 NO.16革命者 剧照 NO.17革命者 剧照 NO.18革命者 剧照 NO.19革命者 剧照 NO.20

《革命者》剧情介绍

革命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7年4月26日,距离李大钊被执行绞刑还有38小时。此时,我党各方力量仍在积极组织着对他的营救行动,而敌人也在千方百计对他施以酷刑,但依旧毫无进展。焦灼之时,一个年轻警察进入狱中欲对守常先生施以新刑,而关于守常先生一生的革命回忆,也就此拉开帷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杂技小精灵飙风特警未来蝙蝠侠:小丑归来新兵正传2胡杨女人翡冷翠十日谈乐高迪士尼公主:城堡历险我的租客是明星噢,糟糕!响尾蛇花青歌安妮的脸雪域天路统营的一天俄罗斯大亨恋爱潜伏星球大战:异等小队第三季索玛花开生死试炼木兰尼:逆转胜小子不二土夫子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狱门塾杀人事件高纬度战栗金刚不坏燃冬重任在肩第一季灵界中转站邻家心理医生插上!死亡旗松饼与麻薯

《革命者》长篇影评

 1 ) 心如止水

1.感染力不够,这种片子不应该抑或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抑或感受到革命的热力量(或者那种坚定/坚持),可惜两者都没有,全程平平淡淡(至少我是这样的)。

看这个不如看预告片,或者去B站随便找个混剪都比它好看且有逻辑。

2.时间线过于杂乱。

全篇以李大钊先生即将被处以绞刑为原点,开始穿插以各种雷同且毫无感染力的故事片段,1918到1916到1922到1920到1917到1923(大概这么个逻辑),要是不认真读旁白都不知道演的啥。

空间裂缝都没你这么不稳定。

3.人物杂乱,选角极其有问题。

要么演技不行,要么容易出戏,要么气度完全脱离原本的角色。

大多数兼而有之。

而且,同样也是“不看旁白也不知道演的啥”,完全没有代入感。

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剧情的安排也过于刻意、呆板、单线,一点也不饱满。

每一帧都在告诉观众“这是电影的艺术处理”。

lhl义愤填膺:“这不就是贺岁广告片,品牌方都想好了——中国银联”,太对了。

4.故事全程靠旁白推进。

演一小个片段,然后花长篇大论告诉我发生什么,我来电影院读书了?

5.有些镜头的确挺好看,但是绝大多数的光影过于夸张。

(我的理解)光可能是要代表希望、未来、光明,终将取得革命的胜利。

但是!

全程亮的眼睛都快瞎了,好比夜晚手机屏幕的亮度被调到最大,excuse me?

此外,关于枪声的音效可以响得把我从无聊的呆滞中吓醒。

6.打动人的不是电影,是那个年代的历史。

看完只能说觉醒年代yyds。

剧情、人物、演技、台词、拍摄手法以及各种细节都几近完美[强]仲甫先生和守常先生的形象简直刻在心里。

补充一下:①本身并非专业角度来评论这部电影,一开始只是写个短评,字数太多了系统建议改成影评就同意了,没想到获得了那么多的浏览量。

我这影评和其它那种语言优美、“情真意切”的影评自然不可相提并论,就是简单的个人吐槽向的评价。

②评价内容也很主观,但是也算是真实感受。

不喜欢可以,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请不要人身攻击。

 2 ) 《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壮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观影《革命者》后有感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当我看到电影荧屏上的这一行李大钊同志的《狱中自述》时,两行泪珠不自觉的流了下来。

是的,这两行热泪不为别的,只为了我们同怀一颗为党为民的心情。

李大钊同志逝世将近百年,这一场跨越时空的感情交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步入青春年华的我感到羞愧——大钊同志有如此大的心胸和超越同时代人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

两个小时的电影不长,但却牢牢的把握住了我的心灵,观影过后意犹未尽,于是又去网络上搜寻同志的资料: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连。

这一段简短的话语不足以概括李大钊同志,辉煌闪耀的一生。

但我们却可以管中窥豹,从寥寥数语中感悟到伟人的魅力。

是的,不管是电影中还是文字资料,都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讲述同一个人的故事: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一批共产主义者,他们在中国最腐朽黑暗的时代,吸取了先进的思想,首先完成了自我改进,同时又不计得失的投入到了唤醒全体中华民族的事业之中。

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人都是如此,他们都是黑夜中的一线光明,照亮笼罩在茫茫乌云中的中国大地。

他们的光芒是启蒙的光芒,是未来的光芒,是真理的光芒。

在我的心目中,大钊同志是中国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之一,他毫不妥协的精神比戊戌六君子更令人印象深刻。

大钊同志走赴刑场,面对刽子手面不改色,正义凛然地踱步前进,他的慈爱和温柔都给了中国人民,连同自己的生命一起为中国革命之路开辟了新天地。

此外我还要赞叹导演的巧妙构局,采用倒叙的电影手法,开幕即以同志的牺牲给人以震撼之效,迅速将观众带入状态,之后由紧转慢,慢慢道来大钊同志艰苦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共产党员应有的样子。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我们定当把李大钊同志的精神,从会贯通到方方面面。

最后让我们唱响国际歌吧,喊出一声声,电影中群众喊出的:“我相信”,以共产党员的精神面貌,不断冲击新的革命高峰!

 3 ) 《革命者》:多研究些主义,少用点蒙太奇

前言由于上周加班,没赶上首映,结果到了这周发现积攒下《1921》《革命者》《中国医生》三部主旋律电影。

看哪个呢?

我挑了豆瓣评分最高(7.5)的《革命者》。

结果,还是失败了。

我不是说这片从头到尾一无是处。

它的摄影、它的表演,都无可指摘。

但除去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它在内容上,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片,讲通顺一件事儿了吗?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片,讲明白一个人了吗?

没有。

形式大于内容,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点。

一、“创新”了叙事,混乱了内容许多年以后,李大钊先生在狱中等待绞刑时,将会想起轮船抵达故国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电影采用的其实大略就是这样一个《百年孤独》式的开头,从李大钊生命的最后时刻讲起他的故事。

不得不说,虽是模仿,但模仿得还是很巧妙的。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避免了对李大钊生平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他在狱中时,其他人与他直接或间接的互动,把他人生重要节点带出来。

二是通过预设他的结局,让人好奇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但是谁能想到这些人生重要节点竟然是完全打乱了时间顺序的?!

先是1916年李大钊回国,然后跳到1922年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又回到1917年李大钊领导游行抗议外国人杀人(张学良记忆引出),再回到1916年李大钊从《晨钟》离职后和乞丐一起洗澡(庆子记忆引出),接下来跳到李大钊1922年拜访孙中山、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蒋介石记忆引出),然后是1926年李大钊领导“三一八”抗议(赵纫兰记忆引出),后面又回到李大钊1916年加入《新青年》、1920年送陈独秀出京……我实在是很费解,这是《记忆碎片》,还是《致命魔术》啊?

诺兰的片固然难懂,但其中是有固定的逻辑可循;而本片这些人生重要节点的排列,是遵循什么样的逻辑?

即便有某种逻辑,这样排列有什么意义?

能比按时间顺序排列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李大钊的成长和发展吗?

我想这应该是对历史传记片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吧?

说实在的,从中我只能看到一种创作逻辑,那就是:最近献礼片有点多,这些人和事儿讲得有点儿滥了,又有《觉醒年代》珠玉在前,所以必须搞点儿事情拔高一下自己了。

还有什么能比“非线性叙事”更能体现自己水准的呢?

不,“非线性叙事”也有点儿LOW了,咱来个“散点性叙事”,更牛掰。

这些“散点”间的连接怎么办呢?

没有关系,做些PPT,打上字幕就可以了。

像在讲述各地共产党小组成立时,背景是一堆黄金齿轮转啊转的动画,加上一条又一条字幕说谁谁在哪哪创立了共产党小组,持续了足足十几二十秒,尬得飞起,可能还不如B站一些UP主做得好——人家至少还知道配地图。

此外,每个李大钊的人生重要节点,前有字幕做背景介绍,中有字幕做场外解说,后有字幕做归纳总结——那我要你这部电影干什么?

二、渲染了神性,忽视了人性历史传记片应该尽量褪去传主在历史上或者书本上的符号化形象,还原他作为一个生动的“人”的形象,这并非是不要那些符号,而是唯有这样才能使他身上那些符号更加合理可信。

而本片对李大钊的塑造,完全是一个符号化的圣人形象,三大特点:慷慨激昂、体恤众生、视死如归。

我们在这里面很难看到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除了吃过几次饭),看到的几乎都是一种鸡血拉满的工作状态。

其实有这些倒没什么问题,但是只有这些就是不自然的,会显得人物很虚、很浮、很漂。

随便举几个其他作品中有生活的例子。

《觉醒年代》中,李大钊因为拿不出钱带孩子出去吃饭,只能骗他们说吃肉有害健康。

《至暗时刻》中,丘吉尔上大号时得知要给掌玺大臣(the Lord Privy Seal)回话,便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令人回复“我被封印在了厕所里”(sealed in the privy)。

通过这些桥段观众是能感受到,噢,这些“大人物”其实跟我们差不多。

不过这些在《革命者》中都是不存在的。

我们看到的不是故事,只是对书本上的李大钊的一个情景再现。

三、用够了蒙太奇,没讲清楚主义其实蒙太奇和主义本身没什么联系,把它俩放在一起说只是因为我觉得很讽刺:这部电影能运用那么多让人眼花缭乱的摄影、剪辑手法,却没有讲清楚李大钊到底是秉持一个什么主义。

先说蒙太奇吧。

由于本片要不停地闪回,蒙太奇是必不可少的。

但本片的蒙太奇含量多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地步。

不光是围绕李大钊运用了大量蒙太奇闪回,围绕蒋介石、孙中山也用了很多。

比如镜头给到蒋介石时,剪了一堆“四一二”的镜头接进去。

这个尚且可以理解,毕竟“四一二”跟李大钊入狱也有点关系。

但有的时候,蒙太奇的运用是没有逻辑的。

在镜头给到孙中山时,有必要把宋教仁遇刺的镜头也剪进去吗?

将这两件事剪在一起的逻辑是什么?

是1913年宋教仁遇刺,导致了1922年李大钊拜访孙中山吗?

再说说主义。

李大钊是一个政治理论家,讲清楚他所秉持的主义是很有必要的。

我印象中,电影里唯一一处提及李大钊政治思想的情节,是他阐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民生是目的,民族是手段,民权是方法。

”这段表述有点奇怪,它的意思似乎是:民生是目的,是最重要的,而民族、民权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方法。

但问题是手段和方法在这里难道不是同义词吗?

政治宣言一般删繁就简,同一个意思何必要拆成两个不同的词来说呢?

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段表述来源于李大钊1924年5月一篇比较冷门的文章:《人种问题》。

原文说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民族主义是达到这目的的手段,是三民主义的主干;至于民权主义,乃运用民生主义的方法。

”所以李大钊的意思,第一,民权并不是“达成”民生的方法,而是“运用”民生的方法。

第二,民生虽然是三民主义的目的,但民族才是当前三民主义最主要的问题,这一点从这篇文章被命名为《人种问题》也能看出来。

比起三民主义改善民生的作用,李大钊更关注三民主义在中国人反抗帝国主义压迫斗争中的作用。

后来他在1926年1月《在列宁逝世二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干脆称:“中山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那么,电影中把李大钊的原话这么一“稍加概括”,把这两层意思都概括没了。

这并非我吹毛求疵,只是政治表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必须咬文嚼字、慎之又慎。

否则,既是对提出者的不负责,也是对听众观众的不负责。

此外,李大钊作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先驱,他一生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但奇怪的是,电影却并不去展示这些思想,反而去“深入挖掘”他的另一个影响没那么大的思想(还没挖明白)。

这就像是介绍一位经济学家,不去介绍他的经济学论文,而去介绍他的散文随笔一样。

这是什么道理呢?

难道是,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被人说得太多了,所以必须挖点冷门的出来吗?

结语1919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称:“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同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温和地反驳说:“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

”我觉得李大钊对胡适的反驳也适用于这些“主旋律”电影。

花里胡哨的技巧是挺有必要的,但是搞清楚你到底在讲什么东西也很有必要。

要知道,一段历史、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必然带来电影的伟大;观众可能会为这段历史、这个人而触动,并不必然为电影而触动。

还是说,你们只是打算趁着七一捞一笔?

 4 ) 革命者简评

从制作上看 师承管虎,上接八佰,自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以来,到妖猫传 八佰再到如今的革命者,中国影视艺术的制作水平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

国产大片不再像过去那样过分的执拗于现实主义而摈弃形式主义。

从本片看,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形式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光影的运用是目前国产电影的又一里程碑,极具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十分契合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再加上张颂文老师无与伦比的演技,堪称近10年最佳主旋律电影。

再回到影片细节,本片大致分为四大段,开头一段有点用力过猛,剪辑也较为碎。

第二段蒋介石出场,光影的运用与蒙太奇剪辑相映成辉,乃本片最佳。

第三段较平,为张颂文老师的表演回;第四段也就是结尾感染力十足,几处全景的构图都是画作,光的运用极其精准,值得拉片模仿。

总得来说本片上一流的制作,一流的演员,一流的故事和二流的导演。

有明显的瑕疵,但架不住其感染力之强,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看的。

 5 ) 后悔没去电影院看,整体来讲是很好的片子

看过的最为动人的献礼片!

太后悔当初上映时没有去电影院了!

我在家里投屏看,哭了三次。

如果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话不敢想象我会哭成什么样。

我通常不喜欢穿插叙事的影片,因为太过混乱,但是我却很喜欢这部影片的叙事手法,一是因为我对这段历史是熟悉的,二是因为导演对于剧情的把控非常有分寸,通过有关联、相呼应的情节穿插,很强地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而且很多情节设计,比如李大钊带领学生游行,面对国军时互相挽起手腕奋勇向前,以及李大钊行刑后人们自发唱起国际歌,以及李大钊和妻子的一些场景,这些情节都令我心潮澎湃,都使我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演员的表演力度也刚刚好!

尤其是张颂文和妻子相处的画面,长久以来,我看各种伟人与妻子相处的画面都会感到有一些不适感,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无意识地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略带轻视的、审视的眼神和语气与他们的妻子相处,而且长久以来,伟人的妻子通常都被描绘成“贤良”“温柔”的样子,我对于这种旧社会下的妻子“模板”感到很不舒服。

本片中的赵纫兰其实也是这样一个角色形象,但是张颂文和妻子说话时是温声细语的,因为这种温柔的语气,人们会觉得这个男人是真的爱他的妻子的,而他要远行不能照顾孩子,也真的是迫不得已的,观众会相信李大钊和赵纫兰之间的爱情。

另外不得不说,张颂文对于“演讲戏”的力度把控实在是太好了。

很多演员在学校系统学习过播音的技巧,因此对于很多演员来说,把一段演讲词说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并不难,但这恰恰也构成了他们的缺点——过于起范儿、过于标准、过于流畅,以至于观众能够很明显地感到“假”。

但是张颂文的每次演讲戏都会令我赞叹,他演讲戏有一个特点,他不追求“完美”,他的演讲戏里会有破音,有情绪波动时音调的不稳,有偶尔的模糊,有眼神的闪动,从张颂文在戏外的一些读诗活动来看,他绝对是具有“完美”的能力的,但是他在电影中却有意为之展现出“不完美”,但恰好就是这种卡顿、破音、变调才使得他的演讲有了一种令人忘记是在看电影的真实感。

他的每次破音,都是我流泪的点,因为当他破音的时候,我才开始真正地感觉这是一个活人,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这些伟大英勇的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不是意识到他的演讲稿写得有多好的时候,而是当意识到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的人时,我的眼泪才会不受控制地留下来。

有些地方,比如结尾的“我相信”的镜头转换,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过于“艺术性”,但是我恰恰认为这和全片的基调是相符的,全片从一开头就不是一个传统剧情片的开头,我甚至有一瞬间觉得这是一部两个小时的mv,但是一想到这是一部描述人人熟知的一段历史的献礼片,我反而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是非常好的。

首先,人们对于这段历史大多都已经非常熟悉,再额外赘述细节反倒是画蛇添足,甚至有捏造历史之可能;其次,作为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片,其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出人们的爱国情绪,这种注重情感表达的mv式的叙述方式就是最好的情绪调动方式。

本片的摄影也极为优秀,当时我去电影院看了1921,但是个人认为本片的摄影艺术性要远高于1921,很多镜头,我甚至可以说每一帧都是极具美感的,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每一帧都可以做壁纸的程度。

李大钊站在院子里折花的镜头,李大钊和陈独秀雪天坐在马车里的镜头,工人们头顶红色旗帜起义的镜头,结尾李大钊在火车上举起红旗的镜头(这里还要再夸一下从火车举旗等一系列激动人心的镜头到李大钊的绞刑绳子的这一镜头转换,一动一静的转接,实在是太妙了!

使得全片有了一种韵律感),等等很多镜头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还要再夸一下张颂文对于生活场景和演讲场景的演技力度的拿捏。

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戏是我最喜欢的对手戏,两个人真实地演出了多年老友的磁场,李大钊和学生在一起时是像一张锋利的纸张一样挺起来的,李大钊和陈独秀在一起的场景里,他又像弯折的纸张一样柔软,俩人吃饭的台词说得生活化十足,就真的像是两个老朋友在聊天,这一刻你会忘了他们是建立起共产党的伟人,在这一刻,他们就像是两个孩童,真诚又纯粹。

最后,不得不说当初让我选择看了1921而没有看这部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某位饰演教员的演员曾经有过交通肇事行为的这一传闻(虽然我认为这是真实的,不过在2023年再讨论多年前的交通违法是否确有其事也已没什么意义了),因此笃定这只不过是一部资本捧人、玩弄观众的片子,但是看了电影之后我觉得,或许有时候制片人没操守,但是导演和大部分演员还是有他们对于本职工作的信仰的,他们会努力把一部戏拍好的,或者有可能有时候导演在选角时也存在一些考虑不周之处,但他们的专业能力还是很可以的。

不管怎么样吧,希望以后少选那些有实锤违法记录的艺人,做好背景调查,不然这么好的一部片子现在连在央视六台重播都做不到,甚是可惜。

 6 ) 以数辈革新,命万代太平

在2021这一关键之年,电影行业的各大知名导演在党旗电影上绘下浓重一笔,徐展雄导演转换视角纪念创作,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同时,重要的是对无数在党背后的革命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以代表人物李大钊的革新路程与变化万干的时代背景下新崛起的标志性人物,掀起了一场激荡而有力的革新浪潮。

叙事结构决定着一部影片的讲述方式,本片围绕不规则的明暗线开始叙事,明线以李大钊被处以绞刑的倒计时作章,巧妙的讲述了被处以绞刑前作为主要领导人的他是如何带领新兴革命者对抗压迫主义的。

暗线隐藏在1922-192年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状况中,交代了政治大环境下各个劳动群体的崛起和登台和政权变化。

并通过闪回的剪辑技巧铺设倒序、插叙的叙事镜头片段来体现不同场景和相似场景被讲述人的情绪和潜意识。

虽非传统线性叙事,但将貌似碎片化的情节串联,使时空跳跃多变。

守常守的不是固有,不是根本,也不是规律,而是在现世生活下想百姓之所想,利民生之所需,给人民国家未来之希望。

守常并非“守常”:守的是人民的心,常替人民着想。

守常先生从始至终秉持着这样一副思想和初心,在报童晨子受迫害时,拿起文人的笔杆子和他深沉的心之所向掷地有声的喊出反抗;在生死面临抉择时毅然选择牺牲贡献,用监狱里一支蜡烛的自燃点亮现世的万家灯火。

提到守常的革新队友仲甫,观众能看到一个性格与其相差颇大的人物形象。

与守常相比,他不擅长隐忍,不懂得“存地失人,存人失地”这些道理。

但是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革命者,不怕牺牲,积极进取,不虚伪,不矫情,永远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奔跑,如同夸父追日一般,不死不休。

好的构图能够托出导演要表达的隐含寓意和画面主体的形象或意识对比。

片子开头监狱部分大量运用框架式构图,在矩形构图的基础上采用此种进阶式构图,除了镜头本就能清晰明了地拍摄所在的监狱场景以外,运用框架式构图能更加突出环境对李大钊的囚禁感和监狱所固有的封闭感。

与此同时,在意识方面的表达,导演运用重复式构图,单调的重复头灯,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比例,并且没有明显的其他杂乱物体出现,除了起到突出画面主体的作用,同时隐喻着这些劳工人民作为载舟体的意义:照亮了革命领导人前进的道路。

在黑暗中如何突出伟大,就要采用特殊的布光角度和拍摄方位,同样在监狱里,导演多次运用大逆光加俯拍视角,并且光源并不是强硬的机械有源光,而是来自窗外柔和又充满生气的自然光,突出了人物轮廓的高大和精神层面的伟大形象,甚至有一种特殊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光明的化身。

在摄影技巧上,本片大多运用浅焦镜头来突出人物主体,虚化背景,并且采用低饱和度的白天影调和高饱和度的黄灯璀璨夜晚进行对比,此刻,夜晚黄色的灯光代表权力的掌控和埋藏在灯火夺目背后的压力: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统治和压迫。

而白天则采用曝光式的处理方法,增加朦胧感和美感的同时也体现了革命者对革新道路的探索与前进。

革命伊始踏上火车,最后迈上绞刑台,但革命并未结束。

这场浩浩荡荡的革新浪潮必定在雨卷云舒后为万代子民的太平盛世留下辉煌的篇章。

革命者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 徐展雄 / 张颂文 李易峰

 7 ) 革命皮下的文青暴走

在影厅坐下,翻翻简介,是荞麦疯长的导演,就心呼不妙。

果然和1921一样,大型MV。

对文艺青年也不能要求过高,网友王胭脂表示:陈建斌?

怒斥学生,你们都是辣鸡,建议在全国艺术学院食堂公屏滚动播放…看到奇葩的张氏父子,真是中国现代史的搅屎棍,前朝余孽,然而握有重兵,就像阿米巴一样本能驱动,在历史的关键点制造戏剧的效果。

张作霖完全没有必要杀大钊老师。

就算昧于天下大势,基于军阀的游戏规则,考虑到将来与常公的博弈,他反对什么,我就赞成什么,每与操反。

进而想到一个问题,在1910、1920年代这一关键的转折期,东北是缺席的?

少有自己的声音?

萧红的文艺是特例。

实际上自安史之乱到清军入关,这一千余年,东北是第二关中。

这二十年的缺席是一个异数,有必要研究下。

 8 ) 喜欢的不吝啬喜欢 讨厌的不隐藏讨厌

革命者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

我的脚踏在黑暗和光明的交锋处上,或许有一天黑暗会把我吞噬。

可是为了你。

我愿意去直面黑暗。

因为我相信终有一天阳光会普照到你头上。

这是一部宏大叙事却依然不弃细枝末节的电影,这是一部献礼主旋律却依然坚持艺术追求的电影。

我不由自主的已经去电影院看了两遍了。

叙事结构。

最喜欢姐姐和我的探讨“特别像人们真实的回忆——想起过去,我们总是先想起最有冲击力的一个画面点,然后再往回倒一些,倒回到故事的开头,再从头至尾重现这一段故事”拍案叫绝!

这部电影的叙事大结构是“李大钊先生被捕后将要执行绞刑的38小时”在这短短的38小时内,通过不同阶级、年龄、关系的人们之行为言语,通过一件物品一座城市对历史时刻的彪炳,勾连串起李大钊先生短暂却又伟大的一生,并且对先生革命生涯的回忆也没选用时间推移的正序。

(选用38这个数字,也是致意先生不凡的三十八年吧)这样的一部人物传记型电影如果按照顺序来拍那就缺少了新意,可能会减少电影的存在感和特殊感。

虽然电影叙事线交织错杂,但其实对李大钊先生大致的革命路线比较了解、对历史感兴趣且喜欢涉猎的人们还是能看懂的,也因此才更能体会其中的魅力和别样。

不过有的人看的可能有雾水,可能他们不太清楚这段历史,也能理解。

但也有点为他们遗憾,少了一些获取电影冲击力的幸福。

浅忆的叙事结构是当时我看完印象最深的亮点!

挥之不去。

情节内容。

开场,我便泪流满面。

我很感谢这个开场,奠定了电影的整体基调,深沉而岁月,拨开历史泛白的光雾,革命者李大钊先生赤红的生命如燃烧的火焰、如鲜艳的赤旗,伴随红色的油漆在悲缅的雨中滴落人心。

而且开头的质感也很有纪录片的味道,让我感到了无比的真实可触所以极其感动,就正在此时此刻,恢弘的提琴协奏国际歌悠扬冉起,岁月沉淀,他们的事迹却永垂不朽!

这里彻底击破了我所有的防线,无比震撼,这也是我后来一直念念不忘的片段,也是我极力带着姐姐再去看了一遍的最有力的原因!

还难忘“三一八”事件,我第一次在影视艺术中看到此事件的展示,并且大刀阔斧的展示出了“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也忘不了临刑前剃头的革命者们对反革命者的蔑视,对牺牲的大义凛然,但也有对生命的珍视与不舍。

还有行刑者第一次安装绞刑架的生疏和措手不及,更让我们看到了惨烈!

视听语言。

这里不细说,略举一二。

天津煤矿工人罢工的顶灯是黑暗中反叛的顽强光芒,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张作霖的整场戏都属上乘,倒立的拍照、控制的坐姿、乌黑的房间、拉开窗帘穿入的太阳,反革命者衡量得失的冰冷天秤,暗喻讽刺的辛辣直接!

大钊先生和中夏先生他们一起领导工人运动的意象化处理如话剧一般艺术、美丽!

铺天盖地的红旗是血肉之躯的革命之手顶起的一把把镰刀和斧头!

火车站时钟的转场、友谊地久天长音乐的转场。

规整却也算不错!

蒙太奇。

蒋看戏的这一段密集剪辑,真精彩,我们知道了事情发展的结果,却也紧紧张张。

非常!

不喜欢!

的地方。

低级催泪的一堆“我相信”混剪,看得我说实话如坐针毡,完全降低了这部电影其他的所有水准,感觉是为宣传片而拍的一段,我们不需要这样的劣质催泪啊,润物细无声或恰到好处的强烈泪点不蛮好的吗?

不仅仅不喜欢这样的形式,其中的内容也逻辑缺失一些。

和大钊先生相处过的人说我能理解,后来革命者说我也能理解,但为啥展示了一些貌似八一之后的“我相信”可为啥又只停在历史的中间呢?

后续呢?

没太明白。

可能是我自己没明白,但我觉得真的这里才讲得不清楚。

原本“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

”这段话再配上1949赤旗的世界就把情绪点到顶峰了,真的诚恳的告诉导演这一段“我相信”剪掉多好啊。

最后说下小瑕疵和小私心。

开场提琴协奏的国际歌完美,但后面动不动就出现有点用的满了。

还有君宇同志那一段能再多写几个革命者的名字就更好了,还有三一八事实上世炎和乔年也在其中,我私心如果也加上两个名字也会更感动吧!

推广曲《青春》非常喜欢,那英的《国际歌》非常不错!

总结,喜欢的地方不吝啬喜欢,讨厌的地方不隐藏讨厌。

 9 ) 伟大革命者生命最后的时光

之前对于李大钊同志牺牲前的那一段历史了解得非常少,很多历史情节在课本上也都没阅读到过。

这部电影十分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李大钊先生牺牲前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当中依旧为了革命理想而拼命奋斗的历史故事,绝对是一部非常催泪的历史题材影片,它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更多的是希望后辈们能够永远将李大钊先生那种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我们生活在和平而繁荣的当下,应当永远铭记和缅怀革命先烈们,因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用无数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10 ) 革命者

李大钊先生,常常被人称呼为守常先生,他给人的感觉是如沐春风,反抗成功之后,他会和工友们说谢谢,然后默默地消失在人海里,就像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在那个会读书认识字之人极其稀缺的时代,守常先生是北大的教授,是新青年的编辑,还曾留学海外,如此大才之人,却丝毫未有傲慢之气。

他期待孩子们都能去识字读书,扛起中国站起来的大旗。

他喜欢和孩子们聊天,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未来,和他们成为朋友。

遇见已经工作的报童阿晨,希望他可以好好工作以后送妹妹去读书,遇见澡堂里的小朋友大庆,希望可以为天下人去做事

《革命者》短评

运镜挺好,故事稀碎,跑流程,塞了很多没必要的演员

7分钟前
  • 虎皮蛋糕
  • 还行

如此真实的人物被拍成这么虚假的,悬浮在空中落不下来。导演水平也太一般了,满屏圣光,痴迷于中近景,不敢用特写和远景,这就是个网剧水准。

8分钟前
  • 奥特曼和小怪兽
  • 较差

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这行字了~非常纯熟大制作的党建科普教育宣传电影,感觉是高中历史课本近代史知识点幻化成了声画影像和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很好,的确如管虎导演所说,李大钊活了三十八岁,却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字幕辅助来清晰地讲明白李大钊是谁做过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

9分钟前
  • 晚安
  • 推荐

能不能好好拍革命历史,那是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拼出来的,别闹着玩似的。

14分钟前
  • 电影已死
  • 较差

过于扁平的人物是无法打动人心的。

17分钟前
  • Lillian
  • 较差

观感比1921好,不是电影技巧方面,而是演员像那么回事了。但也限于视频网站上看看了,电视剧感太严重。李大钊的事迹千古不朽。

21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有几幕戏拍的确实很漂亮,但这恰恰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最大的问题,因为它大幅度地遮蔽了内核的表达,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有任何表达,看到最后你也没弄明白,李大钊的坚定与信仰究竟来自于何处,它只能依靠满的溢出的配乐来煽动最廉价的自我感动,空洞,无趣

23分钟前
  • 西奥
  • 较差

张老师也翻车了,尤其口音。

28分钟前
  • yoshizuki
  • 较差

国际歌一响,我和爱人就拼命掉眼泪,带着强烈情感的五分

32分钟前
  • 总督炒饭
  • 力荐

革命者领袖血的回忆

36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李演出了毛的风流,现实也是求仁得仁😅

38分钟前
  • 泉少
  • 较差

不容易。

42分钟前
  • 果果儿
  • 力荐

守常先生,现在如您所愿,所想!虽然您的肉体已经离开,但先生精神不死,您的精神与山河同寿,与日月同辉!

47分钟前
  • 失实事实
  • 力荐

时间线已经不能用混乱来形容了简直是破碎 导演自己理清了吗 以至于刚刚有点感触进入情景 立马又换了一段时间叙事 情感也立马跳脱出来 看得好累 这就是导演想要的吗 是不是非得拉拉片才能真正懂为什么要这么剪啊

52分钟前
  • 郝静梧
  • 较差

张桐的李大钊先生深入人心 很难再被超了

56分钟前
  • 你好海贼王
  • 还行

守常先生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

5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国际歌真的太好哭了,歌词写的真好啊,除此之外片子很平庸,塑造人物手法还是20年前的老一套,摄影还行,剪辑不行,可以说是剧情空洞,明明很多可以拍的怎么就不好好用呢?

1小时前
  • 广陌
  • 还行

让李易峰和佟丽娅来是导演反讽是不是是不是?

1小时前
  • 李漁
  • 很差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平等民主,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革命就有流血牺牲。唯有继续把共产主义更深入。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涅槃。

1小时前
  • 若ε❤з水
  • 推荐

真实的他更传奇伟大,实在无需历史虚无化。生:遗腹子,一岁半母亡。亡:第一个上绞架没有经验,受刑三次,四十分钟始绝。婚:十岁李与16岁赵结婚。启蒙: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受茅原華山影响接触主义。在日反袁反21条。国共和:加入国档,公告其苏裆园,第三国际身份。请愿,要求北洋政府承认苏,和其驻军外蒙。被捕:京jc突袭苏大使馆,在内抓捕李。以和苏俄通谋,里通外国罪名绞刑,时年37。

1小时前
  • Burzum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