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物塑造出彩,几个人都很有特色,纳豆的不善言辞 老许多话但孤独的司机 冷静的黑道大哥 tmd挂在嘴边的贩毒分子 说出一路顺风的小武 。
事件排布不错:尤其喜欢由借车带到老许自白的部分,那一段的配乐和画面就像有人在黑夜里讲故事一样。
拆沙发 电话联系交易-上一次看到还是《骡子》,没想到是通用的 宾士车上的黄色小灯一闪一闪讲出老许的前史,发现导演好喜欢用这种光源吃小笼包 成为最后的一个伏笔两人关系的变化:休息区问其他司机 下车吃饭被敲竹杠老许返回救人 一个馒头 宾士车 没有父亲 老许的故事 -借车 拿钱付钱买小笼包最喜欢吴中天的最后一场戏不好:纳豆的塑造吧。
1、出租车司机老许登场,许冠文,港式普通话!
主动到车外递烟招揽乘客,可见生意之差。
贪钱的司机不甩客?
2、“开了20多年车了”“20多年前从香港就过来了,现在都不算香港人咯”香港移民潮?
20年前香港回归。
1990年代香港到台湾的第二波移民潮。
3、许英杰?
许氏四杰许冠文、许冠武和许冠英、许冠杰,而这里只用了许冠英+许冠杰,看来喜欢两个小弟弟。
4、河南七十多岁老大爷拿板凳出去,蹲在上面吃饭?
5、“小老板,你知道我一天赚多少钱吗?
扣了油费,1200块。
我每一天都要拿1200块钱回家,赚多了是我的,赚不够,还要我自己拿钱出来贴啊”6“你知道台北有一家很好吃的小笼包吗”“很多日本人去的那家”——鼎泰丰?
一定要找一个不用钱的车位,却离小笼包店很远啦“老婆和丈母娘那个老女人的脸啊,很难看的”“我们吃饱了要等你很久了”“两手空空的,没有帮我买外带,什么都没有”“喔你们多等一下我开车回来接你们”“我是开计程车的嘛,我老婆说要自己做叫计程车回去什么意思啊!
”7、险境中的抒情过后,立马恢复小市民的市侩与算计。
8、医生吴一德=“无医德”9、金士杰老师的相片,纳豆他爸?
“又高又帅”10、“莫名其妙地他妈的过了二十多年”“香港跟台湾距离很近的,我以前偶尔回去看看朋友看看亲人的,现在都没有了;但在台湾,我有了一个家一个老婆一个孩子为什么我觉得我拥有的东西就越来越少了”2017年3月13日
9070,算了,我收你9500啦,70零头我不要啦,交个朋友,小老板,交个朋友……看一次笑一次!!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只能说到《阳光普照》的时候导演风格和艺术思想表达才真正通透了。
本片还是杂糅了很多类型片元素,没有融会贯通,昆汀式的话痨,对剧情无帮助且没有更多指向性,喜剧公路片的两个人设,不管是阶层还是个性对立都没有很深的读解价值,既没有人在囧途系列的密集喜剧梗交织和鲜明的性格冲突,也没有绿皮书那样的文化内涵深层解读价值,好像都有涉猎但都没深入。
不管是黑色幽默的消解黑帮人物之间古关于一路顺风或沙发塑料的荒谬,还是严肃讨论底层小人物命运选择的无力感,整个片子导演的表达是慌乱的,信马由缰的,是小鹿乱撞的。
主旨不明确,想致敬的类型题材过于混杂,自己的电影风格和态度,尚在成型之中,还没笃定到<阳光普照>时候的一锤定音。
公路片的时候,加入葬礼的桥段非常蛇足,既不搞笑对剧情也对人物成长没帮助,老司机如此占小便宜且抠门是怎么转换态度的,就因为他碎碎念一番就改变了?
且后面帮纳豆治疗枪伤,免费送他回台北,纳豆之前对他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善意,不但害他卷入送毒事件,而且并没有坚决的诚意是肯定会给他路费的。
包括后来面对突然卷入的黑帮枪战,他居然都没有抱怨纳豆,且没有感动多么惊骇?
你卷入了送毒案,不问因果,絮絮念自己的小笼包,这事不可信。
如果是像《杀手没有假期》那样,A杀手本来因为失手杀了个小孩就打算自杀所以生无可恋,做做好事算了,B杀手也因为生活绝望就想把活下去的热情和希望寄托给A所以愿意牺牲自己,这都是有明显人物逻辑线的。
包括纳豆怎么就胆大包天就敢拿毒品钱回来给老司机,且还善心大发买小笼包?
老司机说来说去都是自己20多年来开车养家攒钱但还是没有得到老婆的尊重,想吃个小笼包都计划了很多年等等。
这条线能撑起他对纳豆义无反顾地帮忙和谅解吗?
感觉导演赋予很多性格标签或有意思的桥段硬加到人物身上。
让人物很奇怪地各种小反转,纳豆毫无主见胆小如鼠,居然就敢运毒,最后还自己就把钱吞了,如果是他设计了老戴他们的车祸,还还可以说是个深度腹黑装蠢萌的故事。
老戴的角色也是,前面的剪刀手线索直接就丢掉了,幕后主使也没有交代,一会为送个毒,还自己躲在车后面跟踪不露面,一会又亲临凶杀现场,手摸血迹,誓言报仇,既然报仇,眼睛不眨杀了一个,转眼就不明所以放了一个。
还大言不惭跟手下说,干我们这行,树敌这么多,还怕多个阿文吗?
能看出这里有昆汀意识流话痨和命运的随机选择性的荒谬感,但整体还是没有类型片调性的支撑,就显得非常散乱。
人物逻辑都缺乏交代,所有的转折事件和人都没动机。
叙事不工整没关系, 但类型一定要清晰,你不能东一脚严肃现实主义,西一脚荒诞黑色幽默,天上一脚留白叙事,地上一脚又人物情感饱满。
所以许冠文老戏骨的老司机,就显得片段很精彩,细节表演都很好,但整体就乱一批,温情和荒诞两头都没着落。
钟孟宏导演是早年影视广告届大宗师,摄影尤其是出神入化,不管是人文调性还是纯美学调性,都是巅峰存在,以摄影身份入住电影领域,电影长片对于一个广告片导演来说,其实一直是梦想也是悬崖。
很容易翻车。
例子太多。
筷子兄弟,教授易小星等等,包括早年的丁晟,真出来的可能就宁浩一个。
非常难能可贵的是,钟老师在本片中几乎放弃了卖弄自己最拿手的高逼格摄影手法,尽量还原台湾生民的原始生活状态,市井气,而且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非常值得钦佩。
本片也能看出钟老师在转型期个人风格的逐步奠定和确立,台湾本土化写实风格,聚焦于小人物的生态环境,心路历程,在下沉时代风云里,个人命运选择的无力感和荒诞性,小人物的自省自律和自我救赎。
该类题材和类型以及导演风格在之后的《阳光普照》大幕开启时,尘埃落定,大放异彩,震惊四座。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试图归类这部电影的类型。
里面主要讲述了一个运毒的故事。
一个毒枭指使一个运货工运输毒品到台北。
这个毒枭选择了计程车来完成这次长途的运输。
里面也有关于犯罪的残忍镜头,但我却不乐意将其归类到犯罪片。
如果是犯罪片,连个警察都没有。
怎么可能营造得出戏剧冲突呢?
典型的犯罪片,除了邪恶的一方,必然有正义的一方。
双方构成戏剧的张力。
而在这部电影里面,正义的一方是缺位的,电影的立意,并不是表现犯罪。
那么这部电影算不算剧情片(故事片)呢?
就我观影的偏好,我觉得不算。
因为这部电影实在没有什么像样的剧情。
无非是这么几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就是毒枭找同伙聊天,讨论拆不拆掉塑封的沙发。
第二个场景就是运货工和出租车司机一起去台北。
剧情单调的很。
我非常乐意举出一部我觉得比较好的剧情片《心迷宫》,里面的剧情非常繁复悬疑,整个故事的走向,反转多次。
观影的时候非常过瘾。
《心迷宫》的剧情也非常紧凑。
而《一路顺风》的剧情是散漫的。
《心迷宫》剧情中挖的坑都会填下来。
小说家契诃夫在谈论剧本创作的时候,提到过一种观念。
即: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
而《一路顺风》的剧情是没有遵守这一基本假设的。
在我看来,这种基本假设是在满足人的一种偏好。
没有人愿意看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所有的细节和剧情都必须得到解释。
而《一路顺风》,或者现在更多的电影。
已经不再遵守这一基本假定。
即使冒着可能冒犯观众的风险,导演也乐意表现出真实世界的设定。
就是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无法解释的,很多细节是得不到理由的。
但是这种额外的细节却并不同于早期香港电影中的桥段。
早期的香港电影中,会有一些与剧情不搭配的桥段(细节),这种桥段是为了融合优秀的电影细节。
两者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在我看来,额外的细节和桥段虽然很相似,都不能很好的揉入到电影中去。
这两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桥段是为了迎合观众。
当经典已经深刻地留在了观众的脑海里,再现经典可以讨好观众。
而这种额外的细节则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真实。
剧情中的细节也可以表现人物,但有一个缺陷,受限于剧情。
传统的创作观念,强调在剧情中表现人物。
但是始终会受限。
因为剧情往往是非常态的,这样很难挖掘常态中的人物特点。
我们看美国的英雄大片,我们看不到生活的真实。
剧情始终是非常态的,主角在非常态的剧情中,表现出来的特征都是非常英雄主义的。
即使上演遭遇失败的剧情,也只是为了营造冲突。
就我个人而言,看这种遭遇失败的剧情,已经提不起任何兴趣,因为我总是认为,这种试图模仿常态下的人,有着明显伪造的痕迹。
这种传统的创作观念的电影,你始终明白他是电影。
而不是真实。
而摆脱了服务于情节目的的额外细节,有着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
它可以是一种借用。
我认为额外的细节既然摆脱了情节,对它的追求可以完全出自于美学和导演的个人趣味。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细节直觉上就是美的。
它是难以分析的,它激起了人类的一种共同的情感,但是却难以分析。
在《一路顺风》里面,最有趣的额外细节,有两个。
一个是两个毒枭讨论生活美学。
一个是运货工和出租车司机在葬礼上试图蹭饭吃。
第一个额外的细节是两个毒枭拌嘴,讨论沙发的事情。
一个毒枭认为新沙发就应该被使用,要把沙发塑封拆掉,另外一个对其批评自己的生活美学很不满,最后两人一起拆掉了塑封。
另一个额外的细节,就是运货工和出租车司机试图在葬礼上蹭饭吃。
这个细节在冯小刚的《非诚勿扰》上也使用过。
他们当时也是蹭了黑帮一个家族的葬礼。
关于《非诚勿扰》这部喜剧,后续还会讨论。
这个细节是非常有美学价值的。
我可以尝试解释解释,为什么会有美学价值。
一般的理论认为,伟大的美学作品往往引发的是情感的共鸣。
比如全球华人都会背的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引发的就是人类都有的思乡之情。
而这个细节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被很多电影使用,给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是我们也有共鸣。
人总是会参加许多葬礼,但是去吊丧的人试图表达悲伤,但实际却难以悲伤起来。
这种尴尬的情境是很多人都有的。
而这里的细节,试图去葬礼上蹭饭吃,更是强化了这种尴尬。
这里是选择了本片中我喜欢的两个细节,略微作了分析。
而电影就是电影,还是要亲自去看,才能感受到这些细节的趣味。
说到这里,我想谈谈本文的主题,那就是为什么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喜剧呢?
一般意义上的喜剧又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典型的喜剧分成两种,一种是嘲笑,一种是自嘲。
嘲笑的喜剧我们看了很多,比如赵本山的喜剧。
或者是郭德纲的相声。
这些喜剧都是典型的嘲笑。
所谓的嘲笑,是嘲笑他人。
观众在阅读这种嘲笑的时候,是感受他人的笨拙或者反差的。
这种嘲笑本质上是图一乐,即流行的一句话,“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大家开心一下。
”另一种喜剧是自嘲。
观众在阅读这种自嘲的时候,是在感受自己。
这种喜剧一般很少见。
我最近看过的这种喜剧是《路易不容易》。
这种自嘲往往拿自己寻开心。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减压的方式,帮助调整对自己的认识。
缓和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之后的尴尬。
而《一路顺风》却不再是这种典型意义上的喜剧。
观看的时候,我不能判断这是嘲笑,还是自嘲。
如果是嘲笑,这种嘲笑却带有反思性。
他会让你反思自己。
但又算不上自嘲。
因为尴尬并没有消失。
尴尬处于了一种沉默状态,他并没有消解。
本片中有一个典型的情节。
出租车司机和运货工被关在了后备箱。
他们两个就聊天。
因为第二天就是出租车司机的生日了。
他回忆起了自己去年的生日。
他说起自己的生活,说到他带着全家人去吃小笼包,为了庆祝生日。
他把老婆孩子丈母娘先放了下来。
然后去找一个免费的停车位,为了省钱。
找到之后他就回去,发现老婆孩子丈母娘还在等,以为还没有排到队。
他就说,再等等就轮到我们了。
可是老婆等三人回答他说,她们早吃完了,在这里等你。
“哦”,他说,“那我回去把车开来吧。
”老婆等三人回答他说,“不用了我们去坐出租车。
”最后留下来他一个人在这里。
这种喜剧效果不再是以自嘲或者嘲笑来划分了,它讨论的范围是人珍视的情感。
鲁迅曾经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而这里发生了一种混合。
有无价值有无美好不是绝对的了,是相对的了。
它既可能是有价值有美好的,也可能是无价值无美好的。
而毁灭给人看还是撕破给人看。
也不再是相对的了,它既可能是作为悲剧毁灭给人看,也可能是作为喜剧撕破给人看。
而且引发的效果也不再是绝对的了,有的人认为是喜剧有的人认为是悲剧。
这种种都变得不再确定了,它既可能是,又可能不是。
喜剧与悲剧的界限都变得难以明确,观影的人,可能既想哭,也想笑。
这里可以把《非诚勿扰》和《一路顺风》对比一下,《一路顺风》的融合做的非常好,而《非诚勿扰》的融合却没有那么好。
但是《非诚勿扰》的观影体验上却融合的非常好,而《一路顺风》在观影体验上会停滞。
在我看来,这两部电影非常类似。
略微的区别在于《一路顺风》情感上融合的比较好,《非诚勿扰》在观影体验上比较顺畅。
而且基调上也有不同,《非诚勿扰》有世俗的玩世不恭的意味,《一路顺风》有着文青的矫情和严肃。
写到这里,我已经讨论完了我感兴趣的地方,下面我再提一提,一些值得一提的地方。
第一是电影艺术本身,在我看来这个电影有些地方不符合电影本身的艺术规律。
有些地方会放一些静止的景象。
比如这部电影里面,有一个地方是出租车司机开到了一个没有路的地方,然后走下来忧郁的远眺。
在我看来,这种场景是不符合电影艺术的。
这种场景只适合摄影。
摄影才是静止的艺术,而电影是流动的艺术。
伴随时间轴的推进,观众必须感受到电影的流动节奏。
而不是停下来感受静止,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难以忍受。
电影流动的节奏可以慢,但不能停。
第二,这里面也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认识。
无论是两个毒枭这组,还是出租车司机和运货工这一种。
都体现了这种认识。
两个毒枭本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戴立忍扮演的毒枭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而庹宗华则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
两者都是那种试图掌握命运的人,但是对待事情的认真程度不同。
所以庹宗华被杀了,但是戴立忍却仅仅是受伤。
庹宗华被杀是因为小弟的出卖,而戴立忍受伤是因为小弟患病撞车。
他们两个的对比,展现了对奋斗的认识。
自己的态度很重要。
但其他的人靠不靠谱也很重要。
拿戴立忍来讲,如果他不是贩毒,不是和这些素质一般的人合作。
可能他会做的更好。
当然不管是谁,他总是要和素质不行的人合作,很多时候事情的失败也在这里,而不是领头的人不行。
不管奋斗者态度如何,对事情本身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人类理性的一个筹划,失败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而出租车司机和运货工则是随波逐流的人,他们往往被生活推着走,跟着生命流。
他们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背负着受过伤害的感情生活着。
这两组人都是非常真实的反应了我们时代的人生活的处境的,反映了我们生活的真实状态。
荒废了一样的保龄球馆,被海水淹没的村落?
还有可能活了几百年的树,我都很喜欢,剧里的超长的皮沙发,我也喜欢,大概我和庹哥的美学风格是一样的。
刑逼的场景又让人学会了两个冷知识,一是不要以为说狠话,对方就不敢怎么样,甚至可能会不耐烦,在你话还没说完之前就领便当了。
二是戴着安全帽被爆头,血才不会到处喷。
拿锯子隔着安全帽开头血腥程度虽然不高,但恐惧性极强,以至于我以为自己是在看《电锯惊魂》,嗯,这才是刑逼。
等了半年多,终于等到钟孟宏的《一路顺风》的资源,赶紧点开,一个上午的郁闷竟然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消散了许多。
一直以为《一路顺风》会是如《健忘村》那样画风奇特、让观众爆笑不已的台式喜剧,结果发现却仍然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台式温情影片。
纳豆vs许冠文:人生除了受苦,还有未来在《一路顺风》里,纳豆只是个无所事事,经常靠偷窃过活,最后走上运送毒品道路的loser。
在“送货”路上,他碰到了捷运司机老许(许冠文饰)。
老许二十多年前从香港到台湾,曾经怀抱希望,如今也被生活磨得只剩下计较生日那天能不能吃上一屉小笼包。
这样的两个人,本来以为会一路顺风,结果不经意间碰上了黑帮的内斗,不仅没拿到钱,还差点丧命。
纳豆和老许在荒野里兜兜转转,却怎么也找不到出路。
正像老许曾经的人生,以为在台北有了一个家就可以获得温暖,现实却是连妻子都嫌弃他的寒酸。
对于一个拼命寻找安慰的人来说,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此。
如果最亲近的人都无法支持你,那么你的人生还有什么?
值得深思的还有纳豆在宠物医院和兽医的对话。
纳豆:“一千五,这么贵?
”兽医:“跟你差不多大的狗都二千五,比你贵,一千五算便宜的啦。
”谁没有过“人不如狗”的时候呢?
芸芸众生,都是一样平凡的生物,而世俗高低贵贱之分却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刻薄,也越来越没有尊严。
但是,生命还是得继续,最多像老许说的那样:“过去活得怎样没有关系,还有未来啊,你可以做个好人。
”虽然纳豆和老许的故事线很像好莱坞公路片,中间乱入的葬礼也有点意味不明,但精彩的剪接还是让老许的说教变得不再如鸡汤广告。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信任与交流吧。
大宝VS庹哥:你不要随便批评我的审美品味啦除了纳豆和老许,《一路顺风》里我最喜欢的一对CP就是大宝和庹哥。
看了那么多黑帮、警匪电影,《一路顺风》里的大宝和庹哥是我觉得最“可爱”的两个大佬形象。
没有黑色风衣、没有前呼后拥的手下,有的只是穿着白衬衫、戴着眼镜和穿着白背心、戴着金表的两个普通的大叔在咖啡馆闲聊的姿态。
喜欢看他们两个坐在长达十几米的绿色沙发上你一句我一句地相互吐槽对方的穿着打扮;喜欢庹哥像小孩子那样给大宝讲并不好听的笑话。
这一幕幕都像极了我跟我朋友间的相处方式,这样简单的快乐和温暖照亮了我心中阴暗许久的角落。
当然,配角小吴也很出彩。
作为老大大宝身边的小弟,小吴虽然谨小慎微,却也没有其他黑帮片中小弟的老气横秋和战战兢兢。
面对大宝的关心,小吴隐瞒了自己的病情。
虽然一句“一路顺风”让大宝起了疑心,但小吴还是为大宝是否会受到对手的报复而担心。
“一路顺风,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突然想说而已。
”应该是我看过的黑帮片里最温暖的一句话了吧?
小吴一直对大宝忠心耿耿,知道自己即将命不久矣,随口而出的四个字,简单却充满深情(并不是基情....)。
有人说过,只有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才能拍得出关乎生活和生命的好电影,期待这样的好电影可以再多一些。
《一路顺风》的名字,总让人联想起粗制滥造的公路片,结果观影的过程,出乎意料,几次忍不住想要落泪,原来是外表甜蜜、内里最后一丝饱含苦涩的黑色幽默。
影片有两组人物关系,一组是贩毒大哥大宝、他的司机兼打手小吴,买毒大哥庹哥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小弟阿文、小梁,另一组是运毒虾米纳豆和计程车司机老许。
影片的节奏调控失当正在于此,第二组是主角,第一组的故事发生仅拍成背景,而没有成为第二组的必然因果,两者没有成为环形蛇,互相穿插、显影。
片中的高潮,是计程车司机老许与运毒小弟纳豆被丢在宾士车车厢,随着一闪一闪的小鸭灯,老许突然无厘头地讲起之前在纠结明天生日去不去吃小笼包。
他想起去年生日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吃小笼包,他的原则是要找不违规、不收费的停车场,等他停好,才发现已经离小笼包店好远了。
他走回去,妻子、岳母、孩子都已经吃完,并且在门口等他好久。
他又准备跑回去开车,妻子说她们自己叫计程车。
老许想不明白,跑了一整夜的车,直到天亮。
朋友发出感慨:“他怎么不离婚呢。
” 一个香港人来到台湾,妻子孩子都在这边,朋友故人都已远去,中年离婚,能够收获什么呢,可能收获到一个人孤独老去、无人送终的结局。
所以他才说:“自己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少,似乎只有这台破车了。
”市侩是一种生存策略,脸上堆满虚伪的笑容像苍蝇一样围着纳豆,答应跑去南部,加价不少。
不小心闯入黑道灵堂,没有礼金,撇下乘客就走。
但是老年男人强撑的困窘,锡纸一样戳人的外在,里面还是藏着颗热乎的心。
会跑去黑道,花两千把人救下来,即使这趟跑空,还是把纳豆枪伤的诊疗钱付了。
他跑着跑着忽然很疲惫,不明白是为了什么为了谁,好像就是挂着名的丈夫、父亲,每天交一千二百块回家,一整个白天没回来,家里没人打一通电话。
在濒死之前,他下定决心对自己好一点,如果活下来,第二天过生日去买小笼包吃,至于带不带妻子孩子,他没有说。
纳豆一直坑蒙拐骗,找到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就是运毒,被枪误伤,只能去宠物医院治疗,拿出所谓爸爸的照片,被老许一顿嘲讽:“千万不可以他妈学人家说照片上是你爸爸。
”黑暗中他哭了,他也不知道这眼泪究竟是因为第一次有人关心他家里情况,还是第一次有人想让他学好骂他。
老板又给了他新的指挥,即使他枪伤未愈,一瘸一拐,还是骑着摩托车,一个人在黑暗中走了很远的路,去取东西。
反正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一个人去南部赶路取货再回来,这一次出了一点小意外。
但是这点意外也带来了不一样,他回程时至少有了一丝希望,他得给老许结车费,还要给他温热的生日小笼包,即使这个摩托车是他再次施展旧手艺-偷的。
忽然想起《小偷家族》,彼此相濡以沫的方法总是带着些原罪,这世上本来就没有在阳光下无可挑剔的善意和爱,感激相遇、感激即使身在底层,也如飞蛾投身烛光焚烧起一丝光亮。
人在路上总会出事,没有一路顺风的事情。
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
电影也只能忠告观众一声:注意安全。
01.先来看看这两种残忍的死法。
盲猜这应该效仿的是《剪刀手爱德华》和《德州电锯杀人狂》。
将死之人,都会说出对的答案?
不是,说的都是保命的答案。
只说对方爱听的好话。
大宝碰巧说对了答案,捡回一条命。
到了阿文的时候,他说的都是真话。
有一个求生的机会摆在他的面前,他并没有珍惜。
结果阿文也活下来了。
对方要是想干掉你会找一万个理由,不想干掉你也是一样。
对于讨厌的人,也总能挑出看不顺眼的地方。
否定别人的审美,就是人身攻击。
-劳斯莱斯和麦可乔登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他们怎么联名的啊买的东西只有用了,才会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结。
沙发如此,车子也是一样。
可是人总是喜新厌旧。
老人和旧车一样讨人厌。
02.一个话唠司机加一个废柴送货员,互相不对付。
纳豆看报纸找了一份匪夷所思的工作,电影《入殓师》中有过类似的桥段。
司机大哥老许,开了一夜的车还不休息,看来是个不喜欢回家的人。
老许说话总回头不看路,讲事情双手离开方向盘。
平时说话没什么人在意,他才会养成这样的习惯。
虽然成了家结了婚生了娃,还是遭到家人的各种嫌弃。
去年生日,去吃一家很火的小笼包。
排队很多人,他就先去停车。
跑了很远停好车回来,家人都吃完了也没等他。
走的时候还坐了其他人的出租车。
这件事情他应该能记一辈子吧,每年生日都会想起来一次。
今年生日的前一天,老许又开始惦记小笼包。
看见人多以为有好吃的就凑上去,结果碰上陌生人的葬礼。
没吃到东西还要自己掏钱随礼,都是贪吃惹的祸。
本来可以趁机逃跑,讲了一堆开脱的借口都没用。
因为良心过意不去,司机还是乖乖地跑回去了。
九千零七十抹掉零头,张嘴就来九千五。
葬礼随了两千五,加一起车费就变一万二。
因为一场枪杀案,两人卷入其中。
看热闹不仅要钱,还要命。
钟导真的很爱奔驰车。
-我第一次坐奔驰车-好稳好安静两个人明明卧在后备箱,司机还是和往常一样话很多。
临死之前,总要做一件最想做的事情只是吃一顿小笼包。
司机讲那么多话,是为了打消恐惧。
这跟在葬礼打算上逃逸一样。
一路摇摇晃晃的后备箱,更像安逸的小床。
至少老许终于不用再做决定了,反倒有种解脱。
这算是一种温和的死法。
可惜,两个人也没死成。
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一转念又变成了陌生人。
任何时候,感情都不要来得太快。
纳豆找了兽医看了病。
医药费要了一千五,又是老许垫付。
这差不多是司机每天跑出租能赚到的钱。
不过,纳豆自始至终都说会给老许付钱。
没了出租车,纳豆偷了一辆摩托车上路了。
一开始展示的偷车的技能,没办法的时候又派上了用场。
纳豆拿到钱又回来了,还给老许买了小笼包。
做什么比说什么更有说服力。
03.大宝和小吴这对搭档,能共患难很难共富贵。
在道上混的,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仇人那么多,再多一个阿文也无所谓。
但是,兄弟不能这样。
小吴因为身体出了状况,他才会在机场给老大来了一句:一路顺风。
没想到惹来老大怀疑。
另一种温和的死法,送给了小吴。
小吴患有眩晕症,开车时突然发作。
眼前就会出现天旋地转的世界,人和车都会失去平衡。
补充一点,变老的症状——人越老越怕过生日。
人越老拥有的东西越少。
唯一拥有的东西是谋生的手段。
影片由黑道与出租车(运将及乘客)两条线交织而成。
一开场就是黑道大哥死里逃生的故事。
无法预料,惊心动魄,但这种“非常”却正是黑道的日常。
他们是游离于社会正常秩序的法外之徒,过着高风险的生活。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只是跟正常社会相比,破与立的代价太大。
黑道的代表是两个个性做派就完全不同大哥,分别由戴立忍和庹宗华扮演。
生活有时像个圈钟孟宏是玄学家也是哲学家你听过台北有一家很好吃的小笼包么千万不可以他妈的拿人家的照片来说是你爸爸
挺文艺的片子,没人能真的一路顺风..........有些地方有些拖沓,其他还好........
这个电影很独特很难定义,你说是黑帮片吧,大多数时间都是个老司机在絮絮叨叨,你说是公路片吧,又存在第二条黑帮主线,你说是严肃题材吧,它一直在逗你发笑,你说是喜剧吧,人死的快准狠就好像演死人的演员不要钱似的。两条主线穿插进行。1老大和自己的合作伙伴提到在泰国九死一生的经历。2小偷通过应聘获得了一份送毒品的工作,因为司机过于热情上了一辆破出租车,路上遇到葬礼蹭饭不成还折了礼金,终于达到目的地两人却目睹一场火拼。3提前感到不安的老大救出两人并调查火拼幕后黑手。4小偷在兽医店治疗子弹擦破的伤口,又接到命令去拿到赃款,最终与老司机结账并庆祝生日。5由于司机眩晕症导致车祸,老大重伤。
看到许冠文的时候,又是一阵悸动。这种细水长流神神叨叨的公路片有了台式特有的清新,就像腐烂的人头上长了一顿小花一样。对戴的态度一直很中肯,换个角度看看,艺人能如此明确的表明立场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他们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不知道什么是明哲保身?所以,是部不错的电影。
真的就和开长途高速一样的感觉。
冲着许冠文看的,很满意。对钟孟宏的话,略失望。叙事重心再明确一些,会好很多。加一星给“许英杰”和“金士杰”这两个小梗。
我是不是年纪大到欣赏不了了
非常普通一部片,要关注小人物,又不到位,玩大陆玩惯的关系交错,又只是碰到而已,什么都不温不火
一部既无趣又有趣的电影 许冠文太会演了
不算公路片也不算黑色电影 钟孟宏的特点是那种魔幻现实主义 但过度抒情和添置笑料时候就很蹩脚
锯头盔那里真是捏一把冷汗。然而除此之外,并没什么新鲜东西。一个可以尽情展示暴力和破坏的片子,搞得还文艺范,就是台湾这种强行文艺的精神害得自己没什么出路。情节很弱,麻烦扩张一点,再激烈一点。
假如他晚点再拆那层塑料 他死的那天血迹就不会留在沙发上了。
失望,在公路犯罪喜剧和台湾文艺片强调之间游离,类型风格捉摸不定,导演野心挺大,但做出来的效果实在不够立体,纳豆和许冠文两个角色的塑造都过于肤浅,二人的这段旅程也没有碰撞出火花便猝然收尾,结尾强行煽情也就变得很尴尬,浪费了许冠文的表演,这挺可惜的!
为啥鸡瘸的不是右腿?
为了想吃到的小笼包也要继续往前走啊(看到片尾credit果真猜对了那是鼎泰丰....这么多年没白吃==)好搭档能够迸发火花,这大概是看纳豆最顺眼的一次。他和许冠文的戏好喜欢。倒是戴立忍那部分觉得有很多硬伤,除了吴中天在杀人的那场戏表情很到位。《昂》作为全片后半段的重要支撑,选得很恰当。
“老许,生日快乐!”
两个二百五想去葬礼蹭吃蹭喝,结果最后倒贴了十个二百五。
拍的很闷,节奏奇慢无比。好在有一个算是舒服的结局。总体上观影体验并不好。
除了摄像很喜欢,其他不是很懂好在哪里
镜头语言这么有特色一眼便能分出来的导演去年发现了一个徐皓峰,今年发现了钟孟宏。镜头语言有特点也很有意思,和失魂一脉相承,这部的故事上好了很多,这么看来倒是很期待大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