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部非常台湾风的电影,这种阴郁和牯岭街少年一样,一不留神就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很饱满。
第一个,小翔追着爸爸的衣服在河里跑了很久,终于捞上来晾干。
这也许是他爸爸唯一一件可以穿的衣服,追它,却是为了入葬。
这件衣服和第一张画的意义相同,“回去找一张照片,和一套好点的衣服”。
第二个,长镜头,金士杰给小翔饭吃,教育他偷同学的便当不对,并狠狠地惩罚了他。
但随后讲起自己的经历,泪不打一处来。
他大概是在小翔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他愿意去指引这孩子如何走过人生,他和小翔说烧青蛙的故事,教他自立生活、保护自己。
第三个,小翔和老师对背大学之道。
其实没有太明白这个镜头存在的意义,但它让我觉得这孩子更加非同一般,继而欣赏起这老师来。
用迎接挑战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没有简单粗暴地瞧不起、“你滚出去”,就是对人性最大的尊重。
第四个,手枪仔那个彗星撞地球的家还有盲人弟弟。
手枪仔的可爱在于,即便生于这样一个家,他仍然乐观积极地讨生活,他并没有逃避自己作为这个家顶梁柱的责任。
而他对世事的洞察,又是何等“深刻”(譬如房市那一段,转瞬应证)。
暂且不论其生存之手段,其实在那样条件的家庭,他又有多大可能去做正当的营生呢,和郝蕾一样,只能在底层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斗争。
最惊悚的镜头,是继父说到没有人有可能找到小翼的时候,镜头转向了水泥桩上的球鞋,咯噔了一下……其实我一直在怀疑,郝蕾知不知道真相呢?
她让小翔离继父远一点,说明她知道小翼的失踪非同一般。
但是不是因为对生存的渴望,让她自己拒绝去相信她早已看到的真相?
究根结底,生存是戏中每个人的主题。
其实,这电影离生活一点都不远。
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
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
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
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
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
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
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手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
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三星半。
小男孩演得很好,画面也不乏美感。
内敛着爱他的爷爷,不务正业但却内心仍然善良的朋友,生活窘迫的母亲。
小翔自从生父过世之后犹如随风摇摆的野草一般,无力地挣扎地活着,欢快的时光一个是在爷爷的单车后座上,一个是在朋友的摩托车后座上。
郝蕾的漂亮不是艳丽花瓶的美,而是精致五官下的锐利与苍凉。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
这是我见过的最特殊的遗像,一是画的,二是真实跟虚构夹杂在一起的画像,在小翔眼里,他的爸爸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真实但有点丑的人,三是这是一个小学生亲自给自己的父亲画的,不知道他在画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样的,看起来很平静的小孩,内心会不会其实很哀伤。
第二张画: 朋友的明显特征。
这个世界很残酷,但还是有很多默默以自己的方式帮助他的朋友。
一是捡破烂换钱以帮助没钱吃饭的小翔的校工,校工自己也是个父母备受战争祸害早亡的可怜孤儿,甚至这种困窘一直陪伴着他直至晚年,他嘴上很冷漠,但其实一直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差点误入歧途的小翔,即使以物换钱,也是找的被遗弃的房子里的遗物,而不是去偷偷抢抢。
二是在公厕因缘际会结识的手枪仔,虽然手枪仔看起来游手好闲甚至净干一些鸡鸣狗盗之事,但他其实义簿云天,也盗亦有道。
小翔给一张纸,他认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带着小翔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带他混江湖,在小翔幼小的心里,这个人肯定是好朋友的存在。
偷别人家东西,但看到家里有盲人专用的盲文书,动了恻隐之心,还回去了信封里可能是人家一辈子的积蓄。
第三张画: 梦里的哥哥。
明明没见过长大后的哥哥,小翔却精准梦到了在海边堤坝上走着的哥哥,也许是他哥来托梦了,告诉他自己被失踪的真相。
猜测哥哥应该是被继父家暴活活打死了,后边被砌在海边的堤坝里吧,他才敢这么笃定没人能找到,也因为心虚才辞掉了在水泥厂的工作。
总感觉妈妈也或多或少知道自己的第一个小孩是遭遇了不测,但生活的压力与变故让她无心追究。
第四张画: 自画像。
被继父威胁毒打,想着找手枪仔诉苦,但却发现,原来手枪仔自己的人生也是百孔千疮、自顾不暇,父亲行动不便,弟弟双目失明,他做那么多偷偷抢抢的事,也是为了维持这一家子吧。
可能总是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去面对解决吧。
我一向不太喜欢这种压抑的感觉,整部片子没有情绪的出口。
温暖的色调诉说着冰冷的故事,即便你不想知道真相,但生活就放在你眼前。
它不考虑你是否能接受,这就是现实。
各种矛盾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可表面却如乡村静谧的风景。
好似所有的元素都在重复这样一种奇怪的模式。
继父在把小翔从警局带回后,先是客气地说:“我们一起好好生活。
”然后又一脚把他踹翻在地,继而是冷静的威胁,最后竟像慈父安慰自己的孩子,温柔地摸摸他的头。
母亲再遇小翔后,两个人远远地坐着等车,一路上并无言语。
其间,她递给他橘子,他还是摇头。
“我不就是想讨好你嘛。
”母亲的漫不经心中带着微微的焦躁。
世上本该最亲的两个人却疏离得不知如何相处。
她会直言不讳地说:“我有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
你对我们来说才是外人。
”但她也会在下夜班后,悄悄把给新衣服新书包放在熟睡的他身旁。
母亲与继父的关系也是无可奈何。
他们爱过,也互相防备。
他做过的事情,她心如明镜。
于是有了她对小翔的话:“你哥哥丢了,你叔叔也很后悔。
”“我不在的时候,你离你叔叔远点儿。
”而他,在深夜对死去的小翼说:“我那时候很爱你妈,所以她进去了我很烦躁。
但是我不该对你下手那么重的。
”至于手枪仔,在看似吊儿郎当的背后,也有着自己的心酸。
一次厕所偶遇,他匆匆带小翔进入他的世界,放佛两人从此有所依靠。
直到进了警局,他秀给小翔看的浮华轰然倒塌。
也许老校工的两次出现,才给了小翔真正的希望。
开篇时,他给他尊严——永远不要指望别人来可怜你。
结尾时,他给他方向——像那些少数跳出火筒的青蛙,纵然满身是伤,但终有活路。
《第四张画》是一部台湾台湾本土剧情片。
讲述了了小男孩朱文翔在父亲去世后被母亲接走,和冷漠的母亲、阴狠的继父一同生活。
在新的环境里,小翔认识了新朋友“手枪仔”,并跟着“手枪仔”做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这是他少有的快乐时光。
但哥哥小翼却每每出现在他梦中,让他不得安宁。
同时,小翔异常的举止,也引起了学校的女老师更多的关注。
作为一部成功的剧情片,《第四张画》的剧情设置相当用心,整部影片的剧情围绕四张画展开。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交代了故事展开的背景:小翔的的父亲去世,他被曾经抛弃了他和父亲的母亲接走;第二张画——朋友“手枪仔”的明显特征,告诉我们小翔在新的升华中交到了新的朋友,故事得以发展;第三张画——梦中的哥哥,由此引出哥哥冤死的谜团,剧情发展到高潮;第四张画——在电影中,我们只看到镜头定格在镜子里倒映的小翔的脸上,第四张画也许就是他的自画像吧!
故事在这里终止,留下一大串未解的谜团。
整部电影似乎仅靠这四张画就连接了起来,而这四张画背后所代表的又是小翔所缺失的亲情、获得的友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和对自己未来的迷茫、不确定也是影片要向观众展示的。
剧情方面另一出彩之处在于影片中铺设的伏笔。
例如,当“手枪仔”和小翔溜进一户人家行窃,却发现这家里有本儿歌电子书(盲人看的书)时,“手枪仔”说:“这家里有个小孩子,身体不好。
”就把偷来的钱放回了原位,这与之后:“手枪仔”家里有一个看不见的弟弟相照应。
而小翔初到母亲家时看到继父养了一大缸鱼,并天天喂它们,看到后面我们就知道继父是个在夜市摆摊“捞金鱼”的。
朱文翔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其角色的塑造是整部电影的关键。
小翔是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虽然从小没有母亲在身旁,他仍然快乐的成长。
他拥有一切小孩子的天性:善良(在路边看到一条晒干的小蛇都不忍心踩过去)、爱玩(一个人玩滑梯,注意到旧房子里的洋娃娃)、爱问问题,贫苦的生活也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乖巧懂事(他每天到医院照顾即将死去的爸爸,他会洗衣服、做家务)。
但父亲去世的打击的母亲家里的冷漠让他变得不爱说话,性格也开始扭曲(他相信“手枪仔”的说的“老师说的都是没有用的话”,开始顶撞老师,他陪着“手枪仔”到别人家里偷窃)。
小翔的形象就在这些细节中一笔一笔被刻画出来。
而她的母亲吴春兰、继父、学校的社工金士杰、好朋友“手枪仔”、学校女老师这些形象也在这短短的105分钟的影片中被刻画的相当鲜活。
他的母亲吴春兰从大陆来到台湾,本以为这里会有好日子过,却没料到生活会如此艰辛。
终于,在拿到台湾的身份证后,她带着小翔的哥哥小翼走了,遇到并嫁给了现在的老公。
在第一次见到小翔时,她对小翔的态度是冷漠的的——根本不像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态度。
带着疑惑,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她,她离过婚,坐过牢,坐牢期间儿子丢了,现在在酒吧做三陪女。
我们不疑惑了。
但在点滴的生活中,她还是不自觉的流露出了对小翔的关心:当小翔大晚上跑来找她时,她会问小翔饿不饿;当猜到小翼的死因时,她叫小翔离她的丈夫远一点;她为小翔买了新的衣服和书包;她为小翔和丈夫争吵。
或许她不能做到和其他母亲一样,给儿子全心全意的爱,但她也在一点一滴的改变着,尽她的努力给小翔好的生活。
影片中多次展现出她抽烟的形象——熟练而妩媚。
这是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才会有的。
本片的结局是典型的开放式结局。
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小翼死亡的秘密是否会被揭开?
继父是否会得到应有的惩罚?
小翔的生活又将怎样继续?
其实,影片的结局并不是故事的结束,故事早在每个人心里以不同的方式延续。
而小翔,这个可爱善良的孩子,我们也只能给他更多的祝福。
这部影片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金士杰给小翔讲烧青蛙的故事。
“你的人生才刚过了一点点。
”“你要像这些青蛙一样跳出来。
”这也是这部影片中最激励我的两句话。
无论身世怎样的险恶的环境,只要不放弃,绝望也能变成希望。
总而言之,《第四张画》是一部相当成功的电影。
它像一脉香药缓缓注射进你的动脉,带你体验遗忘的那种感动,带你寻找缺失的那些东西。
这是那些商业大片所不能及的。
我认为郝蕾确实有能力把每一部电影都演成代表作、即使是配角也可以成为整部戏的灵魂。
一个伟大的演员永远不会觉得自己就是电影的主角,把电影整体放在第一位、在整个片子里考察自我才是他们会做的事情。
表演到丝丝入扣、恰如其分需要功力、更需要修为。
当年金马奖评委认为郝蕾不是以煽情演法放大角色的悲哀,心境的疲惫尽收在她的眼底。
她的每场戏都亮眼,一个小动作都表现出人物深度。
这样的表演例如在教室里给老师诉说的一段:“我们曾经有一个孩子、后来我出了点事儿、就坐牢了、我丈夫有一天说孩子找不到了、我们报警了、但是没找到。
”那种面无表情又暗涌着泪水的表演我只能说真的很高级。
当然每个人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态度不同,如果觉得某些龇牙咧嘴、歇斯底里的表演技高一筹我也无法反驳。
《亲爱的》中鹏鹏与鲁晓娟走在喷泉旁,鲁晓娟答应一定把妹妹接回家然后鹏鹏主动牵起她的手时眼神微妙的变化、从难以置信、到激动、到坚定、再到释怀。
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她可以用眼神传达出故事、给予观众最美的表演。
《浮城谜事》中第一次透过咖啡厅的窗户看到丈夫跟别的女人从酒店出来。
记得郝蕾说过剧本上对这场戏的描写只有“五雷轰顶”四个字、自己也想了很多种方式、但始终不能精准的表达。
最后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不动声色、却也传递出心里的惶恐和未知。
至于有争议的作品我也不想做什么评论、如果按我一个朋友的话来说、郝蕾演得已经让她有生理反应了。
颐和园里的余虹永远上扬的嘴角、永远骄傲着不妥协的面孔好像就在昨天、可岁月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
第四張畫-2010第一张画:爸爸。
影片的开始便是医院。
太宰治的小说《惜别》中的少年鲁迅周先生跟医科同学回忆起父亲重病的时候所谓的名医开的古怪药方和药引,什么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对、败鼓皮丸、平地木……甚至弥留之际的大声喊叫唤回垂死者的灵魂,完全是恶毒的欺诈。
——这些这些,小翔自然都没有做,他静静地在医院病房,看着父亲的气息微弱至死,连眼泪也没有滴下来。
大人说“带一张爸爸的照片来作遗照”。
小翔回家找了半天,除了爸爸的身份证,只有小时候和妈妈的照片。
于是,他画了一张爸爸的画像。
大小眼,细细的线条,这个男人画得有点丑,然而丑得有点真。
不知道小翔画画的时候有没有哭。
倒是校工爷爷打小翔的时候,他哭了。
“你的人生,才过了一点点。
”这话是金士杰跟小翔说的。
金士杰的故事,就跟表演工作坊里舞台剧演过相声说过的无数个相似的故事一样,空袭之后,失去了房子父母和家,至今还记得日本军人唱歌的声音。
的确,在爷爷面前,小翔那无比的凄惨怎么也惨不下来。
第二张画:朋友。
小翔被妈妈郝蕾带走,跟继父戴立忍一起住,认识了小混混,成了朋友。
他们一起干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在交班费的日子一起打劫小朋友、入屋偷钱发现有本盲文书便又把钱放回给人家。
我的好朋友,小翔的画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然而,老师娓娓教导,却依然无法让小翔理解这样一幅画在成人世界的含义。
第三张画:哥哥。
在小翔的记忆里有一个哥哥叫小翼,但是现在,他只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婴儿弟弟。
他总是梦见哥哥在海边的堤防一个人走着。
逐渐,整个故事浮出海面。
校工爷爷来探望小翔,他说要退休了,要回大陆看长江看黄河看上海。
他跟小翔说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干烧青蛙。
他希望小翔能够做一只坚强地勇敢跳出来的青蛙,就算受伤了,也要努力跳出来。
第四张画。
老师让他们每个人都仔细观察镜子里的自己,然后画出来。
我们期望经历过这些故事的小翔,画出一幅怎样的画呢?
畢曉海饰演的小翔,让人想起了《一一》里的洋洋,洋洋喜欢拍人的后背,因为对方总是不知道自己在拍他在看他。
小孩子的视界总是让大人惊讶。
更何况是一个像小翔这样一个敏感的小孩。
爸爸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是这样一个样子;大哥哥纳豆不知道自己在小翔心中最明显的特征不是圆圆的笑脸;哥哥永远不知道弟弟会永远记得自己……所有这些,小翔都记得,而且都画出来,他的画就是他的记忆,他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四张画,记录身边的最爱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事物。
小翔没有画他的妈妈,辛苦拿到台湾的身份证,做着一份含辛茹苦还强颜欢笑的夜间工作;小翔没有画他的继父,在夜市摆捞鱼小摊,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哥哥;小翔没有画校工爷爷,金士杰生活的那个时代比他还惨,他给予小翔更多的爱和支持。
小翔没有画的这些人,其实反而更多地留在观众的心里,因为他们演得真是好;观众或许更希望小翔画一些更阳光更快乐的事物,然而,小孩子的心,就是一个无底洞,他看到的跟你看到的总是不同。
郝蕾跟小翔说哥哥小翼,她说“小翼,一个多好听的名字。
”若干年后,妈妈努力忘记过去的伤痛,她甚至忘记了儿子的样子;她带小翔回家的时候,剥了一个橘子给小翔吃,小翔不吃,她说“我不是要讨好你”;若干年后,她有新的丈夫和孩子,对于小翼,她几乎只记得他的名字,小翼和小翔,父母对子女的无尽希望,希望他们都能插上翅膀飞起来,就像金士杰所说的跳出来的那些青蛙一样得到自己的幸福。
你的人生啊,才过了一点点。
看完电影,最忘不了的就是金士杰和小翔的脸和这句话。
一个充满责备、爱和希望的话。
四幅画期中作业:- -,其实,电影里出现的,远远不止四张画。
首先整个电影的画面都好像是风景画一样:当校工老头用自行车载着小翔的时候,当手枪仔用偷来的摩托车载着小翔的时候,虽然用了不少长镜头,但是一点都不觉得冗长拖沓,单单背景的风景便足够的赏心悦目了。
更有时常转场时出现的风景镜头,天和水都是蓝的那么纯粹透彻,整个电影都有一种暖色复古的色调,所以这部电影得最佳摄影奖真的是实至名归。
接着还有两幅比较重要的画,一幅是当小翔吃玉米的时候看着墙壁上的画。
这幅画我觉得特别诡异,是一位母亲给一个老太太喂奶,还有题字“乳姑不息”,这幅画中还有一位小孩子。
还有一幅也给了特写的是当小翔和手枪仔入室“盗窃”的时候,有一间卧室里面有一幅裸体女人画,这又是一幅画。
虽然有好多裸体女人画都带有神圣的意味,但我觉得这幅画上一幅“乳姑不息”的作用一样,都是为小翔母亲职业叙述的展开作暗示和铺垫用的。
抛开这些“别人”画的画,说小翔自己画的画。
小翔画的画其实就是在讲他自己的故事,四幅画分别是四位对他很重要的人,父亲,朋友,哥哥,和自己。
小翔的父亲我们没能看见“活的”,他的死给我们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但是这个人对小翔之前的价值观以及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小翔和父亲显然缺乏交流,他接受到的教育和关爱很少。
比如说小翔一直都不太会说话,经常考虑死的问题,这和他过早接触亲人的去世有关系,当然也有父亲教育的原因。
具体他的父亲是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父亲,为什么会让小翔的母亲离开他,这些影片都没有交代,我们只能自己去想象。
第二幅图是小翔好朋友的生殖器。
其实手枪仔给小翔的正面影响还是多于负面的。
当他带着小翔骑机车的时候,我们看到小翔终于展开了难得的笑容,在之前和之后小伙子可是一直都是一种面无表情的表情。
父母亲是爱他但是无力给他幸福和快乐的人,校工是同情关怀但有时候也会嫌他话多的人,只有这个小混混真心地夸赞他,有问必答,把他当朋友一般和他聊天开玩笑,还说要和他“浪迹天涯”,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没有朋友的小翔因为这个大朋友生活中多了多少快乐。
小翔为什么没有交上别的同龄的朋友呢?
有一幅画面就是一大堆小孩打打闹闹蹦蹦跳跳跑在前面,小翔“淡定”地走在后面,脚步亦轻快。
他是不会主动结交别人的那类人。
其二我们可以想想他和其他小朋友们有没有共同语言的问题,别的小孩可能抱怨“今天妈妈给我做的菜不好吃”“爸爸不给我买新书包”,这些问题小翔怎么和他讨论下去,他根本就过了多少年没有妈妈的日子,而现在连爸爸都没了,洗衣服都是自己来,做饭只不过吃泡面罢了。
别说什么新书包新衣服了。
反倒是这个处境和小翔一样艰难的手枪仔和他一见如故。
手枪仔的确非常可怜,他住的地方家徒四壁,“彗星撞地球”一点不夸张。
家里除了他只有残疾的父亲和弟弟,养活家人的重担自然落在了他的头上。
他到了谈恋爱的年纪,对性的问题更是显得很感兴趣,却找不到女朋友。
他虽然不好好干活,干点小偷小摸的事情,但是这些坏事又实在是可笑而显得可爱,他居然去抢小学生的班费,偷钱也懂得“盗亦有道”,看到盲人点读的书也许是想到了自己家那个盲弟弟,于是把大额的钱又送了回去。
有人说“两恶相遇方知其善”,跟小翔的继父一比,手枪仔的善良就很凸显了。
但是手枪仔的未来也是很迷茫,那个算命先生虽然看起来也是一个混饭吃的,但是手枪仔很有可能就是混着混着在街坊邻居的同情与帮助下混一辈子。
手枪仔是朋友和哥哥的混合体,他在冥冥之中填补了小翼的空缺。
第三幅画终于引出了一个重要的人,这个人是这个家矛盾的根源。
这幅画中的哥哥前倾着身子,在海边的堤防上似乎是急切地走路的样子,好像是在找一个出口,在寻求一个解释。
哥哥死去的年龄和小翔的年龄相仿,因此刚开始看到那个梦境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小翔。
他们的名字很有意思,有了翅膀“翼”才可飞“翔”,这也暗示了哥哥的空缺对小翔的影响有多大。
兄弟情深,是血缘之间神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天生便有的。
因此小翼会给小翔托梦,小翔始终念念不忘他的哥哥。
我想正是因为小翔和小翼太像,所以继父才在忏悔的前提下仍然不能对小翔的存在耿耿于怀。
算命的说了一堆好话,又说“去世的兄弟来找他表示大难临头”,其实更凸显了小翔未来未知的路的不确定性。
第四幅画是未完成的画,导演用这幅画留给了我们广袤的思想空间,因此电影的名字叫《第四张画》而不是《四张画》。
前三张画,或者不止小翔自己画的画,都是为第四张画做铺垫的,因为如果前三张画代表着小翔接触的人,生活的环境,遭遇的事情,第四张画:自画像,则代表着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未来,在他心目中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这第四幅画体现了他的人生观以及内心里的许多东西。
其实所有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忍不住往下想他接下来的日子会怎样,他和继父会和平共处吗,他的弟弟长大之后会和他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长大以后会不会因为家庭的影响性格变扭曲。
我想这也就看他能不能完成校工张爷爷给他留下的愿望,就是“跳出去”。
张爷爷活到这个年龄,离开大陆50年(怪不得小翔会经常担心他死的问题),阅人无数,看过的经历过的事情自然也很多,他一眼就看出来继父为人不好也就不足为奇。
他不让小翔自我怜惜,因为他的人生“刚过了一点点”,还有无限的可能,未来毕竟是要自己努力求取的。
他讲“干烧青蛙”的游戏,形象地告诉小翔未来的阻碍想必很多,要克服的东西很多,这些也许小翔现在还是不能明白的,但是他肯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地明白“跳出来”的可贵。
身份证与自我身份证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小翔找照片的时候翻出来的父亲的身份证,一次是小翔母亲给老师讲述经历的时候拿出来自己的身份证。
小翔母亲为了得到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下了青春与幸福的赌注,从大陆千里迢迢来到台湾,被台湾人歧视,混了这么多年仍然在酒店里做低贱的工作。
得到了身份证,身份真的得到验证了吗?
自我真的找到了吗?
在生活的重担和重压下,她无力经营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无法表达自己对小翔的爱,竟然说出:“给你橘子不是为了讨好你”这样的话。
但她是爱儿子的,在儿子找到他的时候,她虽有不耐,却心疼地问:“你肚子饿不饿?
”,她在深夜给儿子送去衣服和书包,但她的生活已经太混乱太糟糕,丈夫讨厌自己与前夫的孩子,并且对于丈夫和小翼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她在内心深处也是隐隐约约明白的,只是不愿意相信,或者根本就不愿意想。
也许她认为已经失去了一个,不想再失去一个亲人,所以她只能跟小翔说:“离你继父远一点”。
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出路,或者她根本没有想过出路的问题。
曾经想过,在努力想得到一张台湾身份证的时候想过,期盼过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是后来破灭了,再后来就这么得过且过地过着,她也就忘了当初想要过美好生活的心情了。
这又是寻求自我的提问,一个大陆的人怎样在台湾找到自我?
二.光影效果钟孟宏似乎特别剪影效果,尤其是一老一少临别前谈话的时候,画面中显现出很大很大的树和一高一矮的人的轮廓,真像是一幅画,美不胜收。
这样的画面因为没有纷繁的颜色而显得特别简洁,表情被省略掉,只能看见人物的动作,更能突显人物之间的关系。
还有之前小翔捡衣服的时候也是逆光,能看出来他慌乱的动作。
有一段夫妻夜间谈话,继父夜不能寐,下了吴春兰一跳。
这片段中幽暗的蓝色灯光,背后一杠子密密麻麻的鱼,增加了画面的压抑感和不透气感。
母亲采用正脸,继父用侧脸,象征了两人与小翔之间的关系。
三.表现手法电影里运用了许多隐喻、象征、对比的手法。
和母亲离开时坐车,驶向黑暗预示了即将迎来的受继父压迫的生活。
时常出现的天空都是乌云缝中射来阳光,以及乌云运动时阳光多少的变化,象征着小翔与生活中种种逆境的抗衡,以及“跳出来”的挣扎。
小翔刚来到母亲的新家时,坐在自己的屋里,屋子显得特别大特别空,很简陋,和人物内心的空荡荡形成呼应。
当继父和小翔进行谈话之后,出现了两次鞋印,一次是在脚形状的石头上,一次是在石群下面的石头上,拉近又拉近。
我觉得这应该是暗喻了小翼应该是被打死之后葬身大海,这就更是呼应了小翔梦里哥哥的“走在海边的堤防上”,这脚印同样是印在了继父的心里,是永远的一个心结。
吴春兰剥桔子的片段,红色的指甲,绿色的桔子,强烈的对比色,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
手枪仔偷来的红色摩托车,以及背景中大块大块的绿色,都是颜色对于情感效果的渲染,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导演对于两次人物谈话时的构图设计也颇有意味。
一次是小翔与手枪仔分钱的画面,两个人坐着讨论,这时候两个人中间有树相隔,隐喻着生命中的不同轨迹和各种现实的限制。
吴春兰与小翔老师的谈话时,中间也有间隔物。
这不仅表现出小翔老师对于吴春兰家庭种种的不了解,也暗喻了台湾与大陆人民之间的阻碍和种种问题,由此影片的意义更是提高了一个层面。
这个电影中还出现了好多次雕像,比如影片开头的母子像与父子像,以及后来的孙中山像,观音像,最后的渔夫抱龙虾的雕像。
最后渔夫手抱龙虾的雕像和前文手枪仔讲自己和父亲抓龙虾的故事呼应。
整个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行路中的长镜头,一个是小翔坐在张爷爷的自行车后座上,有两次是坐在手枪仔的摩托车后座上,最后一次是离开了张爷爷和手枪仔的小翔独自行走。
其实短短的一条路就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一段有他的陪伴,那一段有他的陪伴,可是谁都会离开,最后的路还得自己,靠双腿,行走于世,自己面对所有的曲曲折折,自己面对成长中所有的逆境,自己寻找出路做“跳出来”的人。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
一直很期待,很想看。
去年在北大见到郝蕾,很激动,很开心。
一如我对她印象中的样子。
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她。
可是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整部电影让我忘记了郝蕾,她所演绎的角色,还有戴立忍,小男孩,校工,胖哥哥,台湾的景色和背景音乐紧紧融合,成功演绎成了一部精彩的影片。
背景音乐和单车,让我想到了菊次郎的夏天。
台湾电影多阴霾. 那小孩子几镇静. 老上海"吃个饭你哭什么,你才几岁啊,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活得艰辛. 我衷心地喜欢那个小男孩,也喜欢他的画,可是该不会他长大就来拍这样的灰霾电影了?不可逆料……
誤會再三.導演本無意我庸人自擾之
反刍型的忧伤只会让人感到厌倦.我再也所谓的"文艺"不回去了,也再也不会喜欢这样的电影.
其实。。还是有点小失望的
讚一個!小孩不壞.....! 目前《第四張畫》已經入選台北電影節、瑞士盧卡諾影展、多倫多影展、釜山影展、東京影展、溫哥華影展、夏威夷影展、西班牙瓦拉多利國際影展、莫斯科當代電影節、法國南特影展等十大國內外知名影展,可謂是「十全十美」! 呵呵....
文艺片里的人物能正常点吗?以孩子的视角去承载这么黑暗的故事太残忍了,戏剧化的角色、戏剧化的故事,导演对于要表达的思想太急了,好比教室里借演员的口背那些学说,这一切戏剧化的程度未免太高于生活了。真希望哪天国产文艺片能正常点。★★★
哥哥是在海里的水泥墩里吗?因为上面有一只鞋子底面,上面是23.5,加上戴立忍跟警察说之前是做水泥的工程公司,还有跟小翔说几千几万年都找不到哥哥的……毛骨悚然
看的就是画面和郝蕾的表演
啥内容也没有就是耗时间
为什么你们就不能好好的讲个故事!!!
演员的表演都很赞,但是……台湾小清新片的叙事风格我真的一直都比较接受不能
用錯了郝蕾
故事很平淡。但是色彩和节奏我还算喜欢。最重要的是~我真的是超级喜欢郝蕾啊!演技没话说!
一群演技派
有点小失望,可能是期待过高
好题材拍的烂电影!
郝蕾有一种跋扈、颓废、妩媚的美,素脸下冷冷地露一道闪亮的伤口给你看。第四张画没有出现,让我痛苦了好几天。。。
有很多台语是没有翻译的,但是很吸引我,是部不错的电影!
我是没看懂么??
很无聊的电影,。。只是为了女神。郝蕾貌似因为这个片拿了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嗯。。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