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力图展现国粹中医精髓的国剧《老中医》近期开播,引起了不小的追剧热潮。
与其说《老中医》题材新颖,不如说是因为老戏骨的坐镇才让不少观众期待。
在流量明星主演的影视剧人人“得而诛之”的年代,看一部老戏骨的影视剧无疑是一种享受。
但原本备受关注的此剧开播后却让观众大失所望。
老戏骨还是老戏骨,但编剧不再是那个编剧。
编剧高满堂是曾写出过《闯关东》《温州一家人》等好剧的国剧圣手,但这一次却失手了!
剧情以一起“医疗纠纷案”开始,吹响了歌颂老中医的号角。
而仅仅从这起医疗纠纷案就暴露了该剧的两大缺陷。
01 案件编排忽略时代背景
由“上海中医学会”不难得知,故事背景在20世纪30、40年代。
20年代初由丁甘仁、夏应堂发起成立上海中医学会,其中丁甘仁便是江苏孟河名医。
也因此,上海老中医孟河派名医十分多见,地位也很高。
但按照剧情主人公翁泉海也医术高明的孟河派名医,既然如此,53岁在上海还立足不稳与医术高明相悖。
况且孟河名医被告上法庭这事放在那时候可是轰动上海的大事。
02 案件结束太过唐突
剧情节奏被导演把控的很好,时不时紧张的氛围制作也让案情发展扣人心弦。
但显然,编剧把握冲突的能力出现了问题。
案件在矛盾初显,证据被毁的情况下,竟然由对手赵闵堂劝说当事人作出“假证”以让步,从而结束案件。
这也使得整个过程检察厅如同虚设。
抛开剧情设计问题,对于“中医”的专业性知识引导也让懂中医的观众开始“挑刺”。
03 中医十八反十九畏
简而言之,这是中医中对不同药物合用导致副作用而形成的口诀。
对由十八反造成病人死亡的剧情,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十八反是被证明的过时理论,在剧中反而被尊崇有些不妥。
事实上,十八反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共识,行医者临床更是会严格遵从,剧中编写应该是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
04 医不扣门医不叩门是指医者不能主动上门,哪怕是朋友、邻居。
这里有两个理:一是责任主体的划分,二是求医者需有虔诚、尊敬之心。
而在第二集翁泉海看见有人在外张望,就走到门口跟人说:先生你是要看病就诊吗?
这显然是犯了大忌,只能说细节做得不到位。
当然,该剧并非“一无是处”。
总体上是优大于劣的。
除去剧情的硬伤,演员的演绎一点没让人失望。
陈宝国的演技称得上已臻化境的地步。
帝王将相,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军医匪等等几乎没有陈宝国不能驾驭的角色。
难得的好演员,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而冯远征则有说法了。
冯远征是出生于中医家庭,爷爷就是陕西的老中医,对中医有着独特的情感。
与中医的情结,还有冯远征主演的《大明劫》,他在片中饰演的是一名江湖游医。
这一次,在《老中医》中再次结缘中医,应该对角色更加能信手拈来。
实际上冯远征对角色把握确实很精准,作为一名中西医兼顾的医生,身上展现了中医为代表的“仁”,当然作为对立面的西医也是冯远征这个角色对抗翁泉海的一大内在要素。
曹可凡的演出相对于陈宝国和冯远征则略显生涩。
这与他不常演戏有极大关系,不过还好瑕不掩瑜,他演的很像一个中医商人!
许晴算是该剧的一大惊喜,五十多岁的人还肤白貌美的,令人羡慕不已。
表演也一改此前作品的“艳丽”,回归妇人本色。
总之,对整部剧而言,剧本的硬伤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演员没人拖后腿,反而编剧功力显得不够。
隔行如隔山,正如中医的博大精深,要想拍好一部关于中医的电视剧,仅仅靠去“考察”是远远不够的。
从人物设定来看,剧中还有一段类似“三角恋”的设定。
许晴饰演的葆秀是遵父母之命嫁给了翁泉海,但翁泉海其实不喜欢葆秀。
小斯琴高娃饰演的岳小婉也喜欢翁泉海,也知道翁泉海不喜欢葆秀,这就形成了一段很纠葛的爱恋。
目测,翁泉海应该是不为所动的那个。
这样的情感路线无疑是让这部角度清奇的国剧沾染了国剧的通病——情情爱爱不能少。
另外,国剧的通病还包括为衬托第一主角,往往极大程度的“黑化”对立面。
《老中医》也有所体现。
吴雪初、赵闵堂两个原本与案情不怎么相关的人,竟然自己跑进来搅和,最后还促成了和解。
这就是非要把两个人推上“自私自立”的“奸诈”地步。
事实上呢,他俩开的药方,病人家属不按医嘱,把与翁泉海开的药混着吃导致病人死亡,跟他俩就没关系了。
剧情上的不少漏洞使得该剧与观众期待形成了巨大落差。
也使得老戏骨也无法让这部剧“回光普照”。
影视剧发展到现在,任何人都清楚,一部影视剧最核心的是剧本。
一个好的故事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才能让演员有表演上的极大发挥。
因此,希望以后的国剧不要以所谓的良心制作为噱头,只是邀请几位老戏骨就以为能撑起整部剧,先打磨好剧本才是重点!
我是一名电视剧迷,啥剧只要对我胃口都会追,而且基本不弃剧。
这部老中医一上映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奋,因为我就是出身中医世家,难得有一部中医的电视剧,而且又是黄金档,老戏骨的强强联合,都让我雀跃不已。
但是一连看了5集,我郁闷了。
这也太脱离现实了吧。
女主洗冤潜进宅子,跳水救证据,这让我感觉看谍战剧。
男主50多岁在上海还没闯出名堂,到底多大来的上海,而且居然去问男二的方子,这简直不可思议,学徒唱方子能不能看完再唱,别看一个字就唱啊,最扯的是铃医出去买药,就因为想着家中老娘的那口水买药迟了差点害死病人,宣扬孝道你可以先把药送来再回家啊!
真是无语了!
太失望了!
本人并着中医情怀打了三星,希望这部剧能够高开高走,毕竟是老祖宗的智慧。
感觉剧名跟剧情不符,本来以为是专业剧,跟美国的《豪斯医生》有的一拼,结果来了一堆斗地主,本来蛮期待的,结果又让人失望。
剧情明显太过于突兀和剧情线条错乱!
不过主要是老戏骨飙戏还是勉强可以看的下去。
接下来看看剧情怎样,不然估计看不下去。
希望接下来剧情越来越好!!
才能对得起老中医这个名号!!!
这部剧我从去年年底就开始期待,因为许晴和冯远征,两位质量保证的演员。
但是看了之后,真的是越看越气。
什么鬼剧情啊。
主角自带光环我可以忍受,但是内一副老干部样子给谁看呢?
从来都是他没错,他的方子没问题,有问题不是你这个病人有问题,就是底下的人有问题。
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没有他说教不了的人。
什么都是他有理。
在他没出现在上海之前,上海的人到底怎么看病的。
怎么他一出现,就变成解救世界的救世主了呢?
名医都治不了的病他全能治。
剧本难道是陈宝国老师写的。
这个剧2颗星,一颗给许晴。
一颗给冯远征。
该剧的最大亮点就是,到目前这35集里,下跪的次数要是认第二就没有其他影视剧敢认第一(宫廷剧除外)动不动就下跪,创下了整个剧组下跪的记录,同时创下了个人下跪的记录(好像是斧子),服了服了。
还有十集剧中,后面的下跪镜头恐怕还有。
等全局完了我好好数一数。
翁泉海识破了御医诊所的阴谋,倒闭了。
又误会了大女婿的真心诚意的伺候,气走了。
他自己又整天的装疯卖傻,此时的诊所里谁在坐堂呢,怎么没有交代一下啊,难道没有病人了吗?
为了抓眼球,第一集总要起个势,挽个结,冲突激烈,所以满堂先生一起势就是所谓医疗事故大审,谁知检察官开口就是所开药方有可能造成病人死亡!
这样无厘头搞笑的理由居然变成板上钉钉的案件,真正是荒唐的可以,获得的只能是满堂倒彩。
而且满堂先生明显功力不够,对民国司法体制近于无知。
当时的法官称为推事,检察官也不会穿中山装出庭,而是有专门的法袍。
总之,像这样没有根据的医疗事故,最多只能是民事纠纷!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写过《闯关东》、《老农民》等优秀剧本的高满堂,满心要为医道响亮发声,没成想却又给中医挖了一个大坑——《老中医》第一集就整出个“十八反”弄出人命的桥段,简直了。
要知道始于梁代陶弘景、后经金代张子和编为歌诀、已经遗祸千余年的所谓“十八反”早已是过街老鼠,在这里却被奉若圭臬,并借势央广大肆鼓吹。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与“十八反”配伍禁忌一起流传医史的不是相关性的警示案例,反倒是历代医家以所谓“反药”治疗各种沉疴痼疾危难重症的效方佳话,别说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了,就连张子和本人也在通气丸中同用海藻甘草。
中医历史上以讹传讹却被视作金科玉律的糟粕何止于此?
1998年出版的《重审十八反》一书中,作者王延章通过亲身尝试和临床实践,认为十八反同用无任何毒副作用,唯见互助之佳效。
已故的杏林泰斗当代大医朱良春先生就是最坚定的“十八反”的反对者,他利用各种机会呼吁为“十八反”平反,有意思的是朱老先后师从马惠卿、章次公,是根正苗红的孟河医派传人。
不知道接下来《老中医》还有几多槽点,起一身小米粒也许在所难免。
完美主义者表示接受不了,果断弃剧继续啃书。
(转自钱老师)演员的辛苦值得肯定。
思考之后决定暂时改为二星,未睹全剧之全貌,不能妄下评论。
看剧如看病,最终疗效好就比较值得肯定,过程偶有坎坷也在所难免。
是我片面,看完后续剧情再下定论。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江苏孟河翁氏医派的后人翁泉海到上海滩立足,并立志弘扬医道传统的故事。
初到上海的翁泉海自医好了几位疑难杂症病患者后,便小有名气,逐渐在上海站稳脚跟;之后开堂授课,普及中医知识;在中医中药生死存亡之际,他与上海中医药学会的另外四名中医赴南京请愿,此后更是声名鹊起;通过与西医浦田在中西医擂台赛上的较量,他更是认识到双方各有所长,二者的关系并非是对立,而应是取长补短的共存关系,应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之后整治了中医界为神为仙,称神称仙的邪恶风气;1937年上海沦陷,翁泉海同葆秀、高小朴等一众人,誓死保护“陈芥菜卤”的秘方;最终,翁泉海传人的重任交给了传宝,是救了葆秀一命之人的孩子,是英雄的后代。
至此,翁泉海完成了对中医医道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那么,翁泉海所坚守的、弘扬的医道精神是什么?
纵观全剧我认为,是“医者要治病救人,仁心仁术,为了让中医得到更好的发展,流传得更久远,还要有敢于疑古的魄力,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够兼收并蓄。
” 关于治病救人,是通过上海三位名医吴雪初、赵闵堂和翁泉海的比较衬托呈现出来的。
纵观三位的一生,身为医生,吴雪初更多图的是名,他热衷于结交达官贵人,将与他们的合照挂在诊所;赵闵堂图的更多是利,他好收病人的谢礼,更看重自身的利益;而翁泉海为的只是治病救人,从不多收诊费,不收礼,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为医者须厚德精术,求真求诚,求正求善,方能够实至名归。
”他将德放在术前,在他看来医德比医术更重要。
治病救人就难免要涉及医患关系的问题,三人也都曾遇到过,但处理方式却有所不同。
吴雪初给一位白血病患者诊治时使用了祖传的针刺疗法,导致其出血不止最终亡故,患者丈夫找上门,而吴自觉理亏,试图破财免灾,但那人却借此机会敲诈勒索,吴仗着他墙上的那些“老神仙”与患者丈夫硬碰硬,在牢里他还幻想着那些“朋友”会救他出去,没想到最后竟是翁泉海伸手帮了他,证明患者的死亡与吴并无直接关系。
赵闵堂遇到这种情况的第一反应是躲,是拖着。
譬如胎死腹中的孕妇是如此,狂症病人乔大川亦如此,遇到治不好的病他便不想管,以免砸了自己招牌。
翁泉海与二位相比更冷静淡然,处理得也更稳妥。
如果药方不见效甚至致病患死亡,他并不急于与病患或家属争执,而是先安抚情绪,并查看自己的药方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
这也许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医术有足够的自信,如若涉及医疗事故,病患一纸诉状将自己告上法庭,只要他笃信自己用药得当,也并不慌张,因为他问心无愧,如故事开头因误服两种药而亡故的老爷和得了狂犬病的孩子。
由此也可以看出,处理医患纠纷时首先应着力找到问题所在,症结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推诿。
关于疑古的胆魄,则体现在翁泉海开讲堂时对传统经典的质疑,以及对翁家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的改进两方面。
自翁泉海在上海滩站稳脚跟后便开堂授课,给听众们普及医学常识,并纠正一些历来的错误认知,如吃什么补什么等,他的父亲指责他不尊重经典,是数典忘祖之辈。
但他却说:“国医不泥古方,又不离古方,师于古而不泥于古,是谓良医。
”我们现在也在讲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怀疑精神在当时着实难能可贵。
而赵闵堂紧随其后也开设讲堂,他二人的观点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两相抗衡之下如针尖对麦芒,仿佛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我认为这两人的观点无所谓正误之分。
因为赵闵堂代表的更多是“现实”中的想法,而翁泉海则代表了“理想”中的医生。
但这二人在之后不断的交往争斗和相处中看到对方的可贵之处,逐渐由对立到惺惺相惜,最终成为挚友。
另一个是翁泉海改进祖传秘方强肾固本汤。
他认为此方有疏漏需加以修正,做出此举需巨大的勇气和胆魄,这件事注定会面临重重阻碍,因为这不仅仅是怀疑的问题,而是不敬祖宗,严重的话甚至会被宗谱除名。
但当他面对翁家族人,面对二叔三叔时却毫不畏惧,因为他的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福泽后人,使翁家医派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实翁家二叔也早就发现秘方有所疏漏,但却没有翁泉海这样敢于提出来的勇气。
可见单有怀疑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说出来的勇气和胆略。
至于包容的胸怀,从翁泉海主张“中西医结合”中便可略知一二。
自翁泉海赴南京请愿归来后,名望与日俱增。
日本西医浦田在饭桌上口出狂言,认为中医不如西医,翁泉海则忍不住辩驳了几句,浦田便提出要与之比试,看中医和西医到底谁更强,正是这次比试让翁泉海了解到西医的妙处,并认为如若二者共同为患者诊病,效果会更好更快,进而他主张中医应取长补短,而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不仅仅是对西医,对中医内部也应如此。
譬如后来得知的老沙叔是东北名医骆北风,他因病故去后托侄子将骆家几代人的药方和研究交给翁泉海;而陈芥菜卤的秘方想必葆秀在临走之前也交代给了翁。
老沙最后说得好,他说:“中医中药不是一人一姓的,是我们国家的,只有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给有能耐的人,让他们发扬光大,这才是正道。
”是啊,这也是集百家所长之意,许多名家都将秘方私藏起来,轻易不会示人。
恐怕也是担心失去了一技之长而难以立足,但长此以往的话,一旦没有找到中意的接班人,也就意味着秘方的失传,这将是中医界的损失,是一大遗憾。
只有将自家的东西拿出来,一起不断完善改进,这样中医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不得不说,这部剧的剪辑混乱,情节过渡不自然,人物出场也不合理,不顺畅,很多事,很多情节安排得不合理,着实差强人意。
单说前面的几个疑难杂症病患者的出现,没有逻辑,也非循序渐进,好似是插曲,对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不大。
翁发现来了是真正的凶手,且栽赃嫁祸他人,心思缜密的他,怎么会让自己的身边,一个人都没有,就连每次危险时都会出现的老沙叔也在很久之后才出来,翁与来了在房内殴打的时间并不短,为何大家没能察觉。
如果说夜深了,大家都睡了,为何小铜锣会在厨房熬粥给师父送去。
因而小铜锣的下线总觉得没多大必要。
以及最后几集的剪辑尤为混乱,有些不知所云,是仓促之下为之的吗?
真是可惜了……
按照惯例,一个电视剧的前两集,应该是精工细作,最下功夫,最有看点,最有卖点的。
现在前两集就这样毫无吸引力,令人怀疑这个剧有没有诚意,值不值得看下去。
首先是剧情幼稚得如同儿戏。
医生给一个病入膏肓的人看病,已经给家属讲清楚没法治疗了,开了安慰的药方,病人死了,家属不讲理,闹闹也会有的,哪怕把医生告上法庭,就是赔点钱罢了,医生能招来牢狱之灾吗?
也不知哪个年代才会有这种事。
这么说,清朝孟河名医马培之给慈禧病重的妹妹看病,病人也不治身亡了,慈禧是不是该抓马培之治罪了?
还赐啥匾额“务存精要”?
何况剧中这个病人又不是啥了不得的权贵,只是有点钱,老婆也痴痴蠢蠢的样子。
再说民国的上海,据我看到的实例,有人家宝贝的孩子吃了中医的药死了,这总是大事吧?
家属就贴小广告说庸医杀我儿,羞得那医生没法抬头,这已经是相当轰动了。
要是能把医生告上法庭,关进大牢,你说人家会不干?
至于冯远征和曹可凡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在那儿惶惶不可终日,更是太扯了,哪跟哪啊?
出了这点事就能让一群医生都牵进去,世上还会有医生吗?
其次是主要人物立不住。
就主角翁泉海那个人,作为孟河医生,都已经53岁了,在上海居然还没立住脚跟,可见医术很是平常。
从晚清到民国,孟河医派的医生不少都是年少成名的,二十几岁独当一面也寻常。
看剧中既然提到中医协会了,最早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吧?
普及一下上海中医学会: 上海中医学会1921年南名医丁甘仁、夏应堂在上海创立,时为沪上三大医学会之一,1929年会员已达千余人,执行监察委员会委员有戴达夫、丁仲英、谢利恒、程门雪等数十位中医名流。
学会成立后,由丁甘仁、谢利恒、王一仁、恽铁樵等医家倡议,定期组织学术讨论会,互相切磋中医学理医道,共商解决疑难病症之法,藉以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诊疗技能,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1928年12月,改组为“上海特别市中医协会”。
这个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不少骨干也都是孟河人, 当时孟河医派在上海的影响是何等大?
冯远征那个角色自己也是中医学会的,竟然轻视主角翁泉海“孟河人”的身份,说是常州乡下人,等同铃医,请问他是现代穿越过去的吗?
在中医学会骨干的名单里,程门雪(1902—1972) 还不到30岁,已是上海了不得的名医,除他之外还有一批这样的年轻人。
学会里年纪大的,也是成名已久。
剧中翁泉海真正该令人轻视的,应该不是孟河人的身份,而是53岁还没在上海立住脚跟吧?
同为孟河来上海的医生,历史上丁甘仁先生50岁可已经是上海中医界的领袖了。
更令人惊叹并眼红的是,一个53岁没在上海混出名堂的乡下医生,竟然开着那么大的诊所,住着那么大的房子。
这个翁泉海不是开了外挂,就是乡下的家里太有钱了吧。
然而,他一个人在上海孤军奋战,连个学徒都没收,居然衣服也要自己洗,谁替他挂号、抄方、抓药等等?
管理药材那种累活谁干?
他居然一个人都忙得过来,可见是没什么人找他看病吧。
连出了事都只有暗恋他的许晴一人去替他跑腿。
说到许晴演的这个人物,也是个开了外挂的,为了替翁泉海找证据,居然学起三笑中唐伯虎卖身华府那勾当来,还获得了成功,太儿戏了。
这个人眼睛有问题,不知她看上翁泉海什么。
从一二集看,翁泉海完全是个渣男,老婆死了七年,他只顾一个人在上海享受单身,没怎么管过乡下老家的两个孩子。
许晴一个大姑娘,替翁泉海在老家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年纪总该靠30了吧?
在那个年代标准的老姑娘,在16岁就结婚的孟河乡下更是老得很难嫁出去了。
翁泉海的老爸要他娶许晴,那是很在情在理的。
翁泉海就以记住人家的恩情了,但没爱情,事业没成功等等为借口不肯娶,这是何等渣?
真为人家考虑,就在人家青春年少时好好为人家找户人家,别让人家给你带孩子啊。
你这是要人家嫁不出去,给你做一辈子免费保姆啊?
总之,这个剧的前两集在戏剧艺术上很差,没有深度,与孟河医派的精神也相距甚远。
——————————————————分割线昨天又看了三、四两集,更是胡编乱造,冯远征饰演的那角色各种作妖,上窜小跳犹如小丑,就为了衬托主角翁泉海的伟光正。
反倒显得翁泉海混得太差,只能与小丑为伍了。
剧情离奇得让人想起《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行医的经历,有兴趣的可以作个对比。
深深怀疑翁泉海那种江南儒医不是高满堂熟悉的人,冯远征老婆那角色才是他熟悉的人。
再有名的编剧写到自己不熟悉的人,总是隔着一层,敬而远之,只能写得人家各种装逼了。
三、四两集总算看到翁泉海坐堂行医了。
但孟河医派的传统不是那个样子。
电视里老师写方,学徒唱方?
现实中应该是老师唱方,学徒抄方。
师从孟河医派丁甘仁父子的上海名医陈存仁(1908年-1990年)在回忆录里描述过:…… 有一天我迟到了十分钟,别的师兄就凑上去写方,丁老师一边唱药方,师兄一边写方,那位师兄因为听不懂他的常州土话,紧张太甚,落笔踌躇,丁师面有不悦之色,便问“陈某人怎么不来?
”一会儿我到了,丁老师问我:“你家住在哪里?
”我说:“住在南市,相距此地有五里路,是步行来的。
”丁师在那天门诊完毕之后,吩咐管家的挂号先生说:“明天起让陈师兄住到这里来。
”指定一个小房间使用。
下面这个图片是记录片《孟河医派》中截取的,就是民国老照片,戴瓜皮小帽的中医坐诊,对面是学徒在抄方。
看了四集,我也够了。
以后不会看了。
这个电视不是在宣传孟河医派,而是在抹黑孟河医派。
真正想了解孟河医派在清末到民国有多牛逼,还是去看纪录片《孟河医派》吧。
我为什么要给这糊剧写影评,我也不知道。
总体来看,这个剧把很多冲突和无奈淡化了捋直了给你看,家庭戏战争戏充斥其间,故事嘛就看个热闹即可没有太多内涵。
所以我们就来看看演员吧!
我要夸夸冯远征,演得实在灵动,把个惹人厌的磨叽精演成整个儿一惹人爱的大宝贝儿看他和丁嘉丽对戏着实是我这两天的欢乐之源。
以及,我,猝不及防地,居然被陈宝国×冯远征萌到了!
实乃相爱相杀,陈宝国和两位女人的感情戏不及他俩甜度的十分之一!
这一点请编剧好好解释解释。
直接上图——
不正经脸,这可能是我萌过年纪最大的一对cp。
——哎不对,不是还有万磁王和X教授么?
正经脸,老演员们可真是宝贝呀,老戏骨靠演技支撑我2倍速刷剧的动力。
你看陈宝国冯远征丁嘉丽,多么生动!!
年轻一代中,陈月末王雷也很好!
事实证明冯叔变态、深情、搞笑样样拿捏得当,是块响当当的大宝贝啊!
请编剧们善待大叔们,给他们好剧本演吧!
题材真的很好,做为年代剧的爱好者妥妥不能错过,但是就前几集剧情发展老看,真的导演跟剧情衔接不行啊,太乱了。失望
剪的乱七八糟的,很多剧情莫名其妙,小朴角色戏份好多啊,是因为陈宝国儿子吗?而且演技真的很浮夸,整部戏很失望
看宝国叔剧长大,给宝国叔演技五颗星,演啥就是啥!
编剧流水线化的坏果子。
这题材这几个名演员,被编剧跟导演弄成一锅……不直说了……最爱看赵闵堂
除了冯远征老师全剧没有任何亮点~为了拖集数给狗都加戏真的是很丧心病狂了~而且为什么每个所谓的年代戏最后都变成了抗日神剧??!!
陈宝国和冯远征的强强组合再次让观众感受到棋逢对手的既视感感,目前还好,角色的剪切还没有显示出故事内容是否有欠缺,希望慢慢能看到大宅门里的气势、老农民里的精湛演技!
关于中医描述还算中肯,没有过于迷信,也没有一棒子打死。剧情的很多内容,也影射了当今乱象。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包罗万象。老戏骨们演技爆表,好看!
情节不够严谨,且有点乱,无聊,还不如《神医喜来乐》好意思呢。两颗星给演员陈宝国!
略显老派,无论从故事架构还是从导演的表述,甚至是演员的表演风格都透着过时感,但是也不至于6分吧!
剪辑是啥玩意啊,剧情也有点失望
做蛋糕的背景电视,本来卡司如此非常期待的,但是听了几集,实在是觉得剧本不行,情节很凌乱,可惜啦。
比较松散
最近很喜欢中医的题材,还找了相关的小说来看,真希望中医能好好的传承下来,真的博大精深。可惜现在对中医的误会太多了
冯远征的角色是搞笑担当吧。
现在电视剧流行高开低走,而这部电视剧却意外的低开高走,越来越好看。
打小不相信中医
正午粉真的好喜欢到处刷存在感,跑到老中医弹幕里面吹自己踩这部剧。还细节,知否的文盲台词怎么出来的?那服装不伦不类好意思吹?新剧00年左右就用win7系统。这部剧要是正午拍的可能豆瓣分数会在9.0以上。服化道都超级好,画面很棒,长镜头用的也很到位。看了看豆瓣评论,原来那么多专业“中医”来打分啊,说不符合中医。我记得当初外科医生的时候,连我这个外行都看出来很多bug了,但是那部剧还有7.4分。而且那部剧的剧情很老套偶像剧。严重怀疑有人黑这部剧
剧情不合理,人物个性不够明确,故事套路无新意,乱的赶脚。
弃剧。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写过《闯关东》、《老农民》等优秀剧本的高满堂,满心要为医道响亮发声,没成想却又给中医挖了一个大坑——《老中医》第一集就整出个“十八反”弄出人命的桥段,简直了。要知道始于梁代陶弘景、后经金代张子和编为歌诀、已经遗祸千余年的所谓“十八反”早已是过街老鼠,在这里却被奉若圭臬,并借势央广大肆鼓吹。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与“十八反”配伍禁忌一起流传医史的不是相关性的警示案例,反倒是历代医家以所谓“反药”治疗各种沉疴痼疾危难重症的效方佳话,别说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了,就连张子和本人也在通气丸中同用海藻甘草。中医历史上以讹传讹却被视作金科玉律的糟粕何止于此?1998年出版的《重审十八反》一书中,作者王延章通过亲身尝试和临床实践,认为十八反同用无任何毒副作用,唯见互助之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