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折磨了我很久,都铎王朝迷了很久。
当我第一次直到有一个女人叫做伊丽莎白,她有个亨利八世做老爸,她有个血腥玛丽做老姐,她有个叫安。
博林的老妈,这个老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英帝国的宗教改革,从此以后英王开始不听罗马的话。
涉及历史政治的东西总是叫人觉得乏味,或者觉得其中有很多深不可测的门门门。
门门门在重庆话里就是细节,隐含的问题,不可言说的情节,大有可八。
然而女人总是叫人血脉喷张,连微胖的亨利八世也不可避免的成了一个花心猎艳的典型皇帝。
才有了后人对于这段故事的无限神往和追溯。
两个女人,背负着家庭的期望,唯一的目标就是取悦皇帝,换取家族的荣耀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我们看到,一次一次的,女人成为了政治的筹码,成为了历史的转折。
总是这样,你取悦了一个灵魂,埋葬了更多的灵魂,你的伟大高尚野心勃勃都可能被人无限引用。
就连终身未嫁的伊丽莎白,也总有那么多的人在纠结她到底是不是virgin。
越人有多爱西施,吴人就有多恨。
一方面你是巾帼英雄,枕头杀手,另一方面你就是红颜祸水,国之殇。
快哉。
将冗长的神秘的病态的恶俗的历史和政治交由女人去背负,君不见身后那些不苟言笑目光里闪烁出可怕的冷峻的光芒的男人们是如何的可怕。
女人的作用是吸引男人,如果你不能吸引他,你就无甚意义了。
安吸引了亨利八世,拥有了伊丽莎白,却不能生下一个儿子,完整自己的皇后使命。
于是上了断头台,以通奸罪,甚至还不及自己的前任凯瑟琳公主的那份优雅和沉稳。
玛丽没有能够完全吸引亨利八世,于是落得平凡。
到底谁是幸福的那一个?
电影拍的很一般,甚至还没有电视剧《都铎王朝》好看,虽然两个女主角都是大牌,但总觉得那份气质显得有点俗。
看了两遍,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字幕,纠结的看完,大体在欣赏他们的表情动作和服饰,才发现原来好久没有这么看过电影,才有那么多以前忽略的东西再次吸引我。
失落,恐惧,梦靥犹豫,暴虐,不可一世如果你的任务是勾引皇帝,请为自己写好一段忧伤的墓志铭,并且承受后人评说。
武则天都懂。
因为剑已出鞘,没有成败了就。
只有生死。
我仿佛看到西施和范蠡泛舟小河的洒脱,能有几个女人如此幸运?
——如果不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波林家那个女孩也不至于五百多年后还被人津津乐道。
——如果不是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波林家族对大英帝国而言何止是划了一道伤痕。
这部片子要在电影院看才过瘾,因为华丽的服装、布景,还有绝色的帅哥、佳人。
而故事,也毫不逊色。
说白了,其实就是拿英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创造黄金盛世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她爹娘和姨妈三个人的三角关系说事儿。
她爹是亨利八世(亨八),她娘是波林家的女孩之一安妮(Anne),她姨妈就是波林家的另一个女孩玛丽(Mary)。
她娘的事情多少人写过、评过,赞过、贬过;她姨呢,在王后姐姐的阴影里一呆就是几百年,总算被好奇的现代人史海钩沉浮出水面写进书里拍成电影了。
虽然关于Anne和Mary姐俩谁长谁幼一直有争议,但不争的史实是:两姊妹都曾是亨利八世的女人。
明媒正娶的断头台上成刀下鬼,始乱终弃的下嫁平民后了此余生。
这也是电影的主线。
在权欲、利益支配下爱情、亲情被扭曲;在情欲、私心操纵下道德、伦理被舍弃。
姐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得到昙花一现的名衔后,反误了卿卿性命;妹妹随遇而安无所求,失去攥在手心的沙砾后,收获了天伦之乐。
而那个让姐妹反目的男人,用一生六次婚姻却无壮丁续香接位的命运向世人昭示:作为君王大可我行我素背信弃义众叛亲离,作为男人却未必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如鱼得水。
江山与美人,有时竟如鱼与熊掌般不可兼得。
是“高处不胜寒”还是“深宫无真爱”?
留与世人也无法评说。
首身离兮心不惩的姐姐(Anne)22年后若泉下有知当长出一口恶气:曾一度被视为私生女的伊丽莎白在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的宫廷争斗中终于渔翁得利登上女王的宝座。
或许是母亲惨烈的经历象一场无法摆脱的噩梦,25岁加冕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位45年,终身未嫁,以Virgin Queen的身份周旋在男人世界中,用得自父亲的权力、地位和母亲的美貌、智慧抑或是心机开创了都铎王朝乃至英国历史上的黄金盛世(The Golden Age)。
再闲扯一下演员、表演:扮姐姐的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和演妹妹的斯佳丽·约翰逊(Scarlet Johnsson)都是名副其实的绝代佳人,也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当红花旦。
凭心而论,两个人的表演都很好,尤其娜塔丽,因为角色张扬、戏份多且发挥空间大,外行都能看出来比在Closer中进步不止一小截。
只是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让天生性感、艳丽的斯佳丽去演性格温顺、低眉顺眼的妹妹,却让长相端庄、乖俏的娜塔丽扮蛇蝎心肠、妖艳媚惑的姐姐。
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The Girl with Pearl Earring)中,斯佳丽演的女仆就比较吃力,不关表演,只怪她那周身散发的气质与角色不兼容。
边看边想:如果两枝花调个个会是什么效果呢?
当然她俩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都铎王朝贵族家的千金小姐,怎么说也没有理由满口新大陆腔啊?
真应该找RENEE大妈取取经,补补课才好。
扮男主角亨利八世的是出生于澳洲的克罗地亚后裔ERIC BANA。
生就一副王者之相让他在影片中游刃有余。
虽说历史上的亨利八世年轻时瘦弱不堪,电影里还是要帅男出场才养眼,才能让观众接受姐妹俩都陷入情网、由爱生恨的剧情。
可圈可点的是英国老牌气质美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 Scott Thomas)。
算上《马语者》(The Horsewhisper),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和斯佳丽演母女了。
穿上宫廷贵妇盛装的她在影片中将一个爱女心切却无能为力的处于从属地位的母亲形象塑造的入木三分,眉眼间的爱怜、无奈与痛楚便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
虽然片中群星闪烁,有一个演员却不能不提,就是扮演亨利八世正牌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Katherine of Aragon)的西班牙演员Ana Torrent。
没有她精湛的表演,就体现不出亨利八世的荒唐好色、安妮的阴狠毒辣。
两个中年女人的戏丝毫也不输小辈,可见“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徘徊沙滩上”。
要不是两个美女绝对不会看完这样的片子可两位美女都选的什么片子啊尤其是NP几乎没什么长进更喜欢她在蓝莓之夜的惊鸿一瞥
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是随着《都铎王朝》这部美剧热播才搬上大银幕的。
不过显然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诠释那段传奇的历史:故事的主角不是臭名昭著的安妮博林,而是她的姐姐玛丽博林。
对历史不了解的观众可能会对这部影片哈欠连连,但如果看过《亨利八世》以及《都铎王朝》,就会对几个导演不同的表现手法做出自己的比较。
玛丽的纯真善良和安妮的工于心计对比强烈,亨利八世的感性多情又同他在政治上的冷酷铁血相生相伴。
正所谓在一个男人的王朝下,两种性格决定了两种命运——女人虽然仍旧是弱者,但最终是那最善良的一个,感动了国王的心。
玛丽最终没有救回断头台上的安妮,她同自己的平民丈夫过上了虽非荣耀但却风平浪静的生活。
这就是所谓的:有所失必有所得。
如果安妮博林泉下有知,自己的女儿有一天会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受爱戴的国王——伊丽莎白一世,她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死是值得的?
又或者她更希望自己能同善良的姐姐玛丽无惊无险走过平凡的人生旅程?
于是,镜头定格在玛丽哀求亨利八世赦免安妮的那个画面。
国王说:“你为什么要替那个女人求情?
”玛丽回答:“因为,她是我的妹妹。
”
先说原著。
我是先看的原著,先抛开符不符合史实不说,情节是很吸引人的,比较神奇的是,作者完全有让读者参与故事的本领,整个阅读过程中,我都觉得自己是波林家的一员,恨它贪婪,自私,但在他水深火热时,自己又为它哭的稀里哗啦。
我其实没有细想这本书,并不是说它没有深度,没有养分,但作者的心思大部分都花在剧情上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才达成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总之,两个波琳我都不讨厌,其实一直不太喜欢安妮,但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她死的时候我为什么会哭得那么痛。
看完原著之后,本来没打算看电影版,但昨天晚上手贱下载了高清版,就不能不看了。
电影不及原著有美感,情节改动较多,对人物形象塑造不够丰满,叙事手法拖沓且流水账,娜塔莉波特曼还行,其余的演员都好鸡肋。
原著对女主人公心里的描写,和对氛围的营造是亮点,这些在电影中都无法体现。
当然,电影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相比书中的结尾,我觉得电影中的结尾更温情一些,反倒显现出了亨利八世仁慈的一面,虽然和史实有很大出入,但也让我心里舒服很多。
总之,看完书后再看电影,那绝对是画蛇添足。
而且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对书中人物的定位,很可能会受到导演个人理解的影响甚至改造。
很少有电影能超越原著的,读书吧,想象力是无限的,相比之下,电影只是个给原著删减,打码,动作化的二道贩子。
恩, 这是一部估计人人都期待很高的片子,那两个招人爱的女演员,加上帅哥Eric.可是看完了,一句话可以归纳就是西洋版地金枝欲孽。
叔叔从头睡到尾倒也没啥可遗憾地,那么有姿色的斯加利和娜塔利连点暴露镜头都不给,就见着亨利八世跟个teenager一样一会儿追这个, 一会儿被激将法激起欲望又不顾一切的追那个。
俺们从小看多了听惯了宫廷西里妃子争宠的孩子觉得情节简直是弱智简单到一个境界了。
故事,演技,思想啥也没拍着。
唯一给我留下的就是俺趴在wiki上把Mary Boleyn和Anne Boleyn的资料学习了一番。
故事基本符合史料。
"The Other Boleyn Girl", 改編自Philippa Gregory的同名原著. 看前聞說反應不佳, 為了看我喜歡的Natalie Portman和Scarlett Johansson, 無論有多壞的評語我也不加理會. 此片一早決定要進電影院看.劇本出於Peter Morgan筆下, 前作有大名鼎鼎的"The Queen"(2006) 及"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2006), 難怪這回的劇本也是那麼令人有信心.英國導演Justin Chadwick沒有為人熟悉的前作, 都是電視製作經驗較多. 原來也是電視演員.看畢電影, 倒覺得不俗, 雖不至於非常喜歡, 但起碼值得一看. 有兩個朋友看完都說電影頗精彩及非常喜歡.對, 進戲院看是因為Natalie Portman和Scarlett Johansson. 她倆都沒有令我失望. 當今荷李活女演員中, 她倆應該是我最喜歡又欣賞的了. 選角是非常成功. Natalie Portman有長女Anne的氣質及傲氣, 還有那種不肯認輸的特質. Scarlett Johansson可說是個多元化的演員, 看了她演戲多年, 真是什麼角色也相當稱職. 這回她飾演的是二女Mary, 雖然一生都在姊姊的影子下, 其實她才是電影的主角. 在電影中, 在Henry Tudor(King Henry VIII)(Eric Bana)眼中, 她是最值得愛惜的那位.命運弄人, 天意弄人, 利慾薰心. 自古至今, 有權有地位的, 許多東西都是隨手可得. 為了權勢, 為了地位, 人都不擇手段. 故事看得人心傷.飾演母親的Kristin Scott Thomas當然一點也不遜色. 她那雙眼睛比任何一位劇中演員更會說話. 而Eric Bana, 其實一向對他印象一般. 身邊許多女性朋友都說非常喜歡他, 覺得他十分有型. 這回的確很勝任Henry Tudor一角. 最記得那幕, 當他對Mary(Scarlett Johansson)說他揀選她是因為正如他自己一樣, 她是次女.電影不足以令人讚賞的或許是攝影不是一絕, 和沒有深刻的配樂. 當然也有好幾個很美的鏡頭.兩個女人, 一個令他和國家決裂, 一個給他真愛. 不能否認, 故事很好看. 或許應該要看看原著.
天才们的巅峰对决总是让人期待。
10多年前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在《盗火线》里进行了老妖精级别的巅峰对决,《丑闻笔记》里的朱迪丹奇和凯特布兰切特进行了老妖精和中年妖精的火拼。
按照这个发展势头下,应该马上就会有一部小妖精们的决战。
所以我看到这个片子的人物表时,打心眼相信这应该就是那种传说中的公主之战:娜塔莉波曼,斯嘉丽约翰逊,两个新生代里最有前途的童鞋,这种阵容最起码能保证看得不打瞌睡吧?
事实证明,在不打瞌睡这个底线上,还是成功做到了。
但是,也就只能保证不打瞌睡鸟反正我在看完后2小时内就删了--只有80G硬盘,得给新片腾地方嘛。
这个片子的每一分钟都给人种似是故人来的感觉,服装布景像《伊丽莎白》,说话的拧巴劲和难看的男性形象像《玛歌皇后》,最要命的就是剧情,越看越熟,后来算想清楚了:这不就是一英国后宫版的《希拉里和杰姬》(更出名的翻译是《她比烟花寂寞》)嘛,不信童鞋们比较下:1一对姐妹花,绝对一个是牡丹花一个是苦菜花,反正就是不能让人觉得她们是一个娘胎出来的。
2苦菜花绝对是深明大义,贤惠温柔,毫无野心的王宝钏式女性,牡丹花绝对又刁钻古怪又目中无人,有点小本事。
此外,在性问题上,牡丹花一定要搞点出格的。
(杰姬跟姐夫睡了,安和亲弟弟····)3毫无疑问,他们都会被同一个男人操。
4毫无疑问,男人都对不起她们。
5毫无疑问,他们的家庭一定很有病,很冷血。
(杰姬病了,父母第一句话是“她还能不能拉琴”,安流产了,父母第一句话是“还能不能再生”,历史何其相似啊,这一刻,不是一个人在战斗)6倒大霉,领便当的肯定是牡丹花,笑到最后的肯定是苦菜花。
7牡丹花死前,苦菜花一定会在场。
9连架构都一样!
童年出场--渐生分歧--你死我活--急转直下--冰释前嫌--一人死翘--回到童年··················懒得写了,有兴趣的童鞋可继续补充。
其实不止《希拉里和杰姬》,类似的片子肯定还有很多,有的是女性版有的是男性版而已。
好招不怕万年用,我毫不怀疑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还会出现更多的女性版,男性版,女博士班,双性版,ET版····作为观众我只有一个很卑微的建议:以后,真的,不用起《另一个波邻家的女孩》这种一看还以为是悬疑片的名字了,免得我们又上当浪费感情,直接取名叫《牡丹花和苦菜花第五部》,《牡丹花和苦菜花总动员》,《牡丹花和苦菜花归来》,《牡丹花和苦菜花之未来水世界版》之类即可,一目了然。
好标准的心机恶毒反派姐姐,好标准的清纯善良圣母妹妹。
要是妹妹的三个男人——国王、原配和备胎好看点,就妥妥的玛丽苏偶像剧了。
一句“我知道在家当老二的不好受”就直接对一个始乱终弃的出轨烂交男死心塌地,成为所谓的真爱了。
您的爱和感情也太随便、太轻贱了。
你姐说得没错,你就是太轻易把自己给别人了,然后对方穿上衣服就喜欢另一个了。
喜欢这种男的只会成为你的人生案底,以及恋爱脑晚期病例书上的症状描述。
而且妹妹还是有原配老公的,原配就和牛头人一样。
妹妹这人设就崩得不行了,根本站不住脚。
对国王这种男人真的只有谋求某些利益的价值,姐姐就显得正常人多了。
但编剧老想把姐姐往纯坏人上写,聪明到这里居然成了心机。
而且电影一开头就通过父亲的台词灌输这种观点,有种被喂使的感觉。
到后面姐姐的聪明人设也崩得不行。
明明一个这么会玩点到为止、欲擒故纵的人,会在当王后这件事上对国王咄咄逼人,导致他发疯?
然后就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强报戏,恶毒女配的标配下场来了。
好一出正义审判,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赤石。
然后姐姐持续降智,想借种好歹找别人啊,非要乱轮吗?
而且还不关门,咋不去大街上干这种事。
还是卧室其实就是菜市场,怎么啥人都有啊。
剧情编得太不合理了,编剧让姐姐边发癫边说“我不能思考了”也不能让人物如此撒叉的行为逻辑和人设前后矛盾合理化。
而我们的圣母妹妹也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愿圣父原谅你们。
这都啥跟啥啊,不是父母健在吗?
去告诉爸妈啊。
然后就自己跑了,眼不见为净是吧?
而且她妈从头到尾也和隐身一样,只会在旁边很凶地嘴一两句,但从来都不做些什么。
这样就很怪,一方面又很批判这些,一方面又很不作为,人物性格就很割裂。
而且还有最套路的吹弹可破的姐妹情,反正肯定是要撕的。
这个嘴永远都不会去解释,只会在一旁委屈巴巴的。
这只会显得人物自己都不重视这份姐妹情。
明明是宫斗王者的姐姐居然有如此悲催的下场,妹妹却能全身而退,还收获一备胎。
看上去是在宣传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实际上是编了套现代版三从四德,不裹小脚,裹大脑,不立坊,立规训。
感觉是在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标标准准玛丽苏烂片模板,好多剧情设置都太典型了。
英国在拍这种类型烂片上也是不遑多让于大陆。
这样居然都能有7.1分,也给高太多了。
还有,究竟是哪个小可爱翻译成鸠占鹊巢的,有什么关联吗?
浪费了我三个小时。
对都铎王朝的认知是从纪录片“亨利八世和他的6位妻子”开始的,纪录片有两个版本:Lucy Worsley的《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后》Secrets of the Six Wives with Lucy Worsley,和BBC的《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Henry VIII and His Six Wives。
前者更生动有趣,Lucy Worsley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学家。
如果要理解本影片的历史正史,可以看一下这两部纪录片的其中一部。
在正史中,Mary Boleyn只是一个背景的存在,说她成为亨利八世的情妇,生下私生子后,被抛弃。
她的姐姐Anne Boleyn,吸取了她的教训,坚持成为王后,生下合法的子女。
亨利八世为了能够和第一位妻子Katherine离婚,不惜脱离罗马教廷,确立新教在英国的地位。
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位妻子Katherine的女儿玛丽女王,后来残酷镇压新教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
英国的宗教改革和新教,并非为了反抗罗马教廷的贪婪和残暴,不过是出于一个国王的私欲。
影片和正史有出入的地方:Mary Boleyn并不是影片中所描述的傻白甜;Anne Boleyn 并未和Mary争宠,Anne在成为亨利八世的情妇之前,Mary已经被抛弃。
另外一个小细节是:Anne Boleyn被砍头,应该是把脖子放在行刑台上,并不像电影中,跪在那里,直接一刀下去。
亨利八世的6位妻子中,有两位被砍头。
除了 Anne Boleyn,还有他的第5任妻子 Catherine Howard。
Anne的舅舅是Catherine的伯伯,第三代诺福克公爵Thomas Howard。
她俩是表姐妹,都嫁给了亨利八世,都以通奸的罪名被砍头。
影片最后提到,第三代诺福克公爵Thomas Howard 的儿子、孙子以及曾孙子都以叛国罪被处决。
其实,第三代诺福克公爵和儿子是同时被判叛国罪的,他儿子被处决,在他计划被处决的前一天,亨利八世死了,内阁认为新王即位时处决犯人不是好兆头,他才免于一死,后来被玛丽女王释放。
他的孙子继承爵位,成为第四代诺福克公爵,后因参于策划反对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也以叛国罪被处决。
至于他的曾孙子是怎么被处决的,没有查到。
宦海浮沉,英国的政治斗争、宫廷争斗,真的是非常残酷和血腥。
关于都铎王朝,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纪录片(算是正史),相关的影视剧的顺序是《日月精忠》,《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本片),《九日女王》,《伊丽莎白》1和2,电视剧《都铎王朝》。
本片剧情一般,但服饰华美、演员阵容强大。
两大美女,Scarlett Johansson 明艳动人,相比之下,Natalie Portman有点黯然失色。
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和小雀斑Eddie Redmayne居然在里面跑龙套。
服装人物都很漂亮。
只用下半身思考的男人能当上皇帝的话,日不落帝国能有这么长的历史这绝对不科学!所以剧情不是对历史的正确解读随便看看就行嗯=。=。。然后贤惠温柔没有任何向上爬的野心简直不是俺嫁的路线虽然这里面实在是美得我好想哭QAQ←为了防止掉坑我做了多少保护层结果全被她撕开让我不得不喜欢是要怎样!!!
英格兰皇室的家庭伦理剧,情节基本可以概括为:小三捕蝉,小四在后,小五笑而不语…… 看点完全在于两大女主,也就是小三和小四的对决。
斯嘉丽嫁了个农村男,波特曼准备把自己进贡给king,几番勾引未果,king倒看上了斯嘉丽,把她召进宫,把农村男发配出疆;于是斯嘉丽把自己进贡给king并成功搞大肚子,同时波特曼和一个屌丝爵士秘密结婚,事情被斯嘉丽暴露,被贬法国;为了防止大肚子被搞,波特曼成功法国“留学归来”,把king玩弄股掌;
我去,我简直服了这编剧。聪明睿智的anne居然主动要求和自己的亲弟弟乱伦?!难道是想告诉给位观众,历史上anne通奸罪和叛国罪的罪名是可以有的??这片子太扯淡了,绝对的野史啊。演员倒是养眼
什么样的女孩匹配什么样的爱情,人不善良到最后就会变得可悲。精虫上脑的男人最无耻,嫉妒心泛滥的女人最可恨。此片刨除脱离历史外,是女人的一本爱情教科书。
有吉姆·斯特吉斯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埃迪·雷德梅恩。。。。BC我是记得的剩下两个是怎么混进来的。。。其实当初是冲着波曼去的。波曼和斯嘉丽也太不像姐妹俩了吧。电影太一般了。
卷福酱油了一把~囧~和玛丽跳舞来着~这俩姐妹真是彼此彼此……外戚干政必没好下场╮(╯-╰)╭面瘫的斯嘉丽一点气场也没有哇~囧~就是幅木讷的画……姐姐把戏都抢光光啦!(和弟弟乱伦什么的……想来她弟的确是喜欢俩姐姐的 -_-)最后伊莉莎白的定格……巨丑啊……不能找个标致点的萝莉么╮(╯-╰)╭
完全浪费了这两个女人的才能
画面挺不错的,无论色调还是质感还是构图以及运动。但是故事就单薄做作了点,没什么意思。就当看俩美女的热闹了。
亨利八世的故事总是为人津津乐道,而安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她的出现不仅让他成为最高的宗教首领,并为他诞下其后统治英国长达45年的伊莉莎白一世。娜塔丽•波特曼没把安演出神韵来,倒是斯嘉丽•约翰逊让人眼前一亮。PS 神探夏洛克里的卷福居然演斯嘉丽的原配窝囊丈夫呀。。
A man's love is worthless.Love is of no value without power and position. The man is nut under the magnificent clothing.Elizabeth' mother.I really prefer.
亏我期待了这么久?就是个这?扒了宫廷的外衣,随便换个晋江小说都比这好,想要悲剧喜剧宫斗言情要什么有什么。两位女卡怎么看上这个剧本的???
历史剧?无历史性。宫廷剧?无阴谋论。
改编得很离谱。娜塔莉波特曼的安妮博林远远不如娜塔莉多默尔的,各方面,颜,演技,身材等等。玛丽博林也没有那么圣母。不过我狠差异身为美国人的娜塔莉和斯嘉丽居然能把英国英语说那么好,看来是下苦工练习的了
就因為這部電影,斯嘉麗給我的印象一下子超過了娜塔麗
Henry VIII, 英国国王,真是个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蠢货啊!
卡司我很喜欢,而且又是有关历史的电影,个人觉得在这部电影里,虽然斯嘉丽妹子的角色有点弱气,但是娜塔莉妹子的演员确实更胜一筹哈~
一堆好演员也隐藏不了儿戏一样的情节
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真理,做人不能太贪心。傻人有傻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