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北京城毫无悬念地挤成了一锅粥,因为天生讨厌喧嚣的场面所以俺非常知趣地躲在小窝里,一部接一部的看着从网上DOWN来的电影打发时间。
昨晚大雨倾盆,今天乌云压顶,气氛渲染得很阴郁。
于是俺配合一下上天渲染出来的氛围。
看了一部二战片《Hart's War》。
本以为又是讲述纳粹德国灭绝人性的屠杀暴行,所以这部片子存了好久一直没看,说实在的,虽然职业与之有关,但是俺一直不喜欢看杀人。
看了之后才发现出乎意料,屠杀不是本片的主题。
影片中故事被安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德国战俘营。
中尉汤姆·哈特原是耶鲁法学院的学生,应征入伍到欧洲参战,意外被俘,经过审讯后被分到此战俘营。
此地战俘按照国籍分开管理。
美国战俘的最高长官是麦克拉马拉上校,职业军人,一个神秘又受尊敬的人物。
尽管比哈特出场晚了不少,但是毫不影响他一出场就变成了电影中的核心人物。
他那特有的眼神,冷峻而又充满温情,配在威严、自尊与刚强的军人脸庞之上,令人肃然起敬。
相比之下,哈特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童子军,家世的显赫使其可以远离残酷的战场而又能获得军人的荣誉。
如果没有被俘,没有遇到麦克拉马拉上校,或许直到战争结束他也弄不明白军人的荣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发生在这两位德国战俘营中的美国军官之间以及他们周围的其他美国军人之间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军人对荣誉的崇敬与理解。
像美国惯于向世界各国宣扬其民主与自由一样,本片多少带有一点理想主义的宣传和布道嫌疑。
尤其是德国战俘营的管理方式,由于缺乏足够的铺垫,可能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
但是不管怎样,抛开一切背景与目的,只就本片而言,俺由衷地敬佩美国军人,尽管国籍不同。
另外,种族歧视自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背景,不能因为这个就鄙视人家。
大多数情况下,荣誉与英雄主义行为密不可分。
以前看过一本书《拒斥死亡》,对英雄主义有精辟论述:“英雄主义做为人最根本的冲动,自有其深刻的根缘,那就是死亡恐惧……如果人纯然是天使,就不会恐惧死亡;如果人纯然是动物,就不懂得恐惧死亡。
而人既是生理性的肉体,又拥有自我意识,因文化而生成符号性的自我,因而命中注定要直面死亡,恐惧死亡”。
看了本片之后越发感觉精辟。
不要以为英雄就不怕死,他们只是把坦然地接受死亡作为其对死亡的精神抗争。
他们明白,人类无法在肉体上与死亡抗衡。
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对英雄从容就义的敬佩仅仅停留于“不怕死”的赞叹与缅怀中。
军人的荣誉是通过这充满英雄主义激情与悲壮的抗争产生并铸造出来,这也是一种战争,一种超越了时空的战争。
无论活着、陷入绝境还是死亡,真正的军人总是会义无反顾地投入战争,为之流血,为之牺牲,也因之而光荣。
军人就是为了战争而存在、而死亡的。
真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长使英雄泪满襟。
只有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一坨华丽包装的屎吗,剧情发展生硬老套,bug无数,围绕种族歧视生搬硬套,不合理的地方实在太多,全靠演技支撑,居然还有人评论说是从二战题材中挖掘不同材料,Excuse me?
这明显是主旋律强上二战,完全的无脑流水线商品啊!
这要换上国人来演,妥妥的被骂雷剧,洋人拉的屎都是香的吗!?
两颗星敬两位大师的演技
堪称完美的片子。
1、情节有悬念,一再反转、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2、主要演技出色,细节到位,没有多话。
布鲁斯·威利斯最帅气又最有诚府的角色;3、三观正,从个人成长到对团体的责任、荣誉,但不做作、不假;4、片中能学到不少管理技巧,少校对招供且撒谎的中尉的处理,中尉与室友的关系、如何维护黑人军官的尊严。
5、德国军官对战俘特别是战俘军官的尊重,规则意识,让人惊奇(如果基本符合史实的话)。
这点与日军的残酷、野蛮有天壤之别。
参看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坚不可摧》。
可能文明层次不一样吧,德国毕竟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教会法规则的熏陶。
我感觉,本片的目的其实是表现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
德国美国都是法治传统极为深厚的国家,所以,在德国战俘营中,争议也依靠法律来解决。
这是国防军的战俘营,不是党卫军的集中营,所以,本片也反映了西方对德国普通作战部队和反战争罪的党卫队的区分态度。
当然,本片为了表达法律至上的理念,把战俘营的德国军官刻画成了一位信仰法律的人(还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毕业生)。
在历史上是否德国战俘营真的如此公正,我不清楚,还有待查证。
影片开始,以为这是一部描述二战的影片影片中段,以为这是一部描写种族歧视的影片当然,影片都顾及到了以上的内容,但是这时我觉得这么豪华的电影叙述的意义是不是太简单了。
当上校被枪杀的时候,我脑海里先是停顿了一下,接着呼啸而过大量的信息与记忆(至少也有500GB),瞬间被冲击了。。。
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犯错,那就需要另外的人承担更多的重量,但是这个世界,人们的主流思想一直在矫正自己的错误,不断调整方向,就像一部部经典的电影,小说,音乐,思想应该都是积极的,人类才会不断前进。
我们可以鄙视老美诅咒老美骂老美腐蚀了全世界人民的思想却不能不从电影中得到感动那聚光灯照射下的身影那骄傲地换上自己国家的军装那句我们都是失败者那最后的望向战友的一眼35人的逃脱是为了炸毁敌方的军工厂如何不感动如何不落泪荣誉和勇气责任和牺牲伟大就在于此我不得不赞扬
牺牲一个人还是牺牲35个人?
又是一个经典的哲学命题探讨。
不同于康德的静态实验条件,这一次条件或者说本体显得更加复杂。
时间是在1944年,二战胜利的前夜,地点是在德军的一座美军战俘营里,前提是上校布鲁斯为代表的军官们发现了一个德军的兵工厂,即便是在战俘营里,这些士兵也不忘记依然还身在前线的事实,他们自发的组织了结尾的炸掉工厂的一个军事计划。
男二被设置成了一个代表权贵的耶鲁法学院的中尉,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脑子里想着法制,身体却出卖了情报,在追求个体正义的最后,他最终选择了自己承担死亡而没有出卖上校,这个转折是从怕死到无畏的一个经典的战争变化,用德军长官的话来说,战争足以改变一个人。
出卖情报时的男二还是一个刚刚从后方初入前线的牛犊,在见过了足够的死亡之后,他有了新的理解。
美国人实在太会玩了,从拯救大兵到辛德勒到诺曼底,所有战争类型的电影已经覆盖到了理性思维的各个角落,精英文化深植在这个群体之中。
很难用电影的语音来表达这部作品的好坏,他是对文字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本以为是二战题材的枪战片,飞机、坦克、鲜血;结果看到最后发现是情感片,勇敢、荣誉、责任。
一部战争片,表面上打着种族歧视的幌子,里面是暗渡陈仓的故事。
盟军的上尉特别高尚,除了科林非常厉害的演技以及年轻生涩的颜值以外(PS刚到战俘营那段回忆审讯真的是演得太棒了,哪怕知道他是懦夫还是满满的心疼),纳粹上尉的塑造惊人得有人格魅力,痛失儿子的父亲、可敬的对手、热爱音乐的耶鲁学长、心思缜密的秃鹰,以及冷血的屠夫,很不一样的纳粹军官形象。
上一次看到如此人格丰满的纳粹军官还是在无耻混蛋里面,默默吐槽一句,德国人长得,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啊,太尖锐了。
比如西方军队的骑士精神,与之相反的种族歧视,美国人的种族歧视,黑人为争取平等做出的努力,美国人与世人眼中花花公子形象截然相反的军人荣誉和牺牲精神。
很嘲讽德国人,片中讲德国人随意杀害苏俄战俘,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而二次大战中,他们正是败于苏俄之手,被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几十万德国战俘也死于苏联战俘营,真是对他们的报应。。。
片中的最后十分感人,但太好莱坞式了,真要把德国的兵工厂炸了,那个德国军官不杀光所有战俘,希特勒也会杀光的,影响太恶劣了。
比想像的要好一些,一开始以为是战争片,拨开这层马甲,发现这是关于种族歧视的,最后发现,这还是一部战争片。
布鲁斯威力的光芒照耀了整部影片。
最后关头,他站了出来以指挥官的身份承担了全部责任,虽然身在战俘营,但是却一直在进行着战斗。
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德军上校一定要杀死麦克纳马拉上校吗,其实他明白,纳粹的失败已经是无可避免了,时间也到了1945年初,阿登反击战已经完全失败齐格菲防线岌岌可危,那时,前线的德军已经不考虑怎么打仗了,东线的想着怎么向美军投降,西线的想着直接投降,他何不作个顺水人情,来个战场起义?
有什麼比我為國出征為國犧牲但我的同胞我的戰友僅僅因為我的膚色而排擠我歧視我陷害我甚至想殺了我更諷刺?他們對我的敵意甚至超過了對敵人。但出逃炸掉軍工廠的設置迅速把這一切掩蓋成了一個高級軍官為保護戰友殉節
重看…
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刚以为是战争片,它变成了战俘营生存片,刚以为是生存片,它变成了种族片,刚以为是种族片,它又变成了律政片,刚以为是律政片,它变成了越狱片,然后它又不知所以的变成了荣誉大片!
电视放又看了一遍。
故事一直在跑偏,开始以为是战争片,后来变成俘虏变节,再变成种族歧视,再变成庭审正义,再变成逃亡剧,结果却是深入敌后搞破坏,这种主题变奏,实在太销魂。如果用三十六计表示,庭审是空城计,上校返场是李代桃僵。总的来说,形散而神不散,都是美国被俘大兵大战德国纳粹,属美国神剧之一。
2002
威利斯...
亮点还是布鲁斯的那张冷脸,剧情一般,最后的牺牲有点突兀
老片了,2022年才看,看完没有多大的感触,每个人都刻画的不饱满,不知道谁对谁错,而且看的过程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拖曳!
少见的多层次战争片 荣誉和责任在此发挥到了最大化
没有太多战争场面的战争片
大无畏,军人的国家荣誉感和奉献牺牲精神,老布每次都能精彩带动观众的情绪。
能够从二战题材中挖掘到不同的材料与视角 越到结尾越是感人 表演都很不错 特别是德军长官的矛盾心理把握得很好 前面稍微有些拖 但后半部分的节奏掌握得就很恰到好处 Colin Farrell的气质的确是演Hart的不二人选 还好不是Edward Norton演的 相差挺多的
为什么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下讨论这种话题
当科林法莱尔很嫩时。。。
垃圾
10——8.5分
荣誉 勇气 责任 牺牲
阿凡达男做小配角~~~~
本片是部文戏。几乎没有动作枪战场面。哈特在纳粹集中营配合麦克拉马拉上校的越狱行的。我相信上校起初是想牺牲掉黑人少尉斯各特。但在哈特牺牲自我的感召下,上校最终决定在完成爆破德军兵工厂任务之后,牺牲自己,保全全体战友。哈特、斯各特和上校用自己的行的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荣誉、责任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