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24帧

24 فریم,廿四格(港),24格(台),二十四格,24幅画面,二十四帧,24 Frames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法国语言:无对白年份:2017

《24帧》剧照

24帧 剧照 NO.124帧 剧照 NO.224帧 剧照 NO.324帧 剧照 NO.424帧 剧照 NO.524帧 剧照 NO.624帧 剧照 NO.1324帧 剧照 NO.1424帧 剧照 NO.1524帧 剧照 NO.1624帧 剧照 NO.1724帧 剧照 NO.1824帧 剧照 NO.1924帧 剧照 NO.20

《24帧》剧情介绍

24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二十四段每秒二十四格的电影真理,也是馈赠给世人的遗愿纪念。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在静态摄影与动态影像之间,百转千回、细细探寻,也搭建起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间的关联。下起雪来白茫茫一片的林地,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屋,鸟儿振翅飞过原野,鹿与牛缓步迁徙横越,世间万物在阿巴斯灵动诗意的凝视中,每一个按下快门瞬间的之前与之后,都随着景框里的窗框树影摇曳,天马行空地流转时光,在影格与影格之间,梳理电影的本质。 “电影始于葛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是法国新浪潮大导演高达对阿巴斯电影美学的赞誉。从摄影出发,拓延影格之间的空隙,《24格》发想自阿巴斯个人收藏的照片,历经三年的时间与伊朗技术团队合作,运用数位影像工具,以3D动画、摆拍的方式,重新想像这些画面的前世今生,与其创造出来的情感触动。摄影与电影之间反覆且亲密的追寻与叩问,一曲温柔而绵长的影像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波惊恐死神三周跳粒子九回时间旅行假面战队五骑士欲望商店恐怖面纱横沟正史短篇集2金田一耕助起舞!灯泡之战天空的姻缘蜡笔小新:超级美味!B级美食大逃亡!C.H.U.E.C.O.九纹龙史进之替天行道后海不是海甘南情歌野性地带极速60秒信义反击莫茜唇齿之间第一季飞侠小白龙眼泪女王夺命街头我很帅放送禁止ワケあり人情食堂再战江湖追随者勇士柏拉瓦传奇

《24帧》长篇影评

 1 ) 懂者很懂

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的影片,创新作品。

用24个镜头,每个镜头固定几分钟,模仿电影每秒24帧,每个镜头里面,虽然镜头不动,但内容动静结合,而动的物体,全部是反映自然,有动物,有飞鸟,有风雨,有雷电,有冰雪,有植物,有云雾,有海浪,有草原,有人景观;有孕育,有生死,有争斗,有友爱。

整个影片黑白影调,画面非常唯美。

没有对话,没有字幕,有声音,全部是自然和生活的声响。

哲理非常隐晦,但意思非常明确,懂者很懂,不清者自然不清,靠经历和悟性来体会。

 2 ) 回忆的24格

其实影片过半,我才匆匆拿出笔记本记录之后的每一帧。

上一部这么自觉地想要记录什么时,是《寒枝雀静》。

哪怕只是几个意象的重复组合,依然带来丰富的观感。

这实在是一件很奇妙的事。

24格不是在记录,是在回忆。

前面几帧我一直在疑惑中,因为有些地方很不解,像马脚一样拙劣地显露。

一些技术的痕迹(狼和鸟的爪子,踏进草地雪地尤其明显),还有第二帧,半摇下车窗之后,为什么风不会挟着雪飞进车内?

我渐渐感觉到,画面是分层的,背景,动物以及风雪,他们不在同一处发生。

静止的背景上,可以是飞鸟啄食,也可以是鹿在奔走。

这一层风雪可以在窗前也可以在林间。

所以画面显得既真实,又不真实。

就好像回忆里慢慢剥离出时间,地点,事件。

这个感觉在frame15突然明朗。

第十五帧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帧。

几个人的背影在中间,前景和背景慢慢变化——夜色渐深,雪越下越大。

突然,铁塔亮起灯,前景里频繁出现路人。

而那几个背影,没有被夜色隐去,也没有因为灯光更加清晰,就这么近乎永恒地,望着。

在这一帧,以及之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错觉,镜头甚至出现轻微的晃动。

像把握不准的一支笔,渗出了一些墨水。

回忆里拼凑出的画面不是现实,动静在交替,画层在切换。

所以雪飞不进现实。

鸭子,海鸥,鹿总朝镜头深处走去。

总有东西阻隔在记忆与现实之间:车窗,门户,网,石......除了frame15,我还喜欢frame4,离群的鹿的等待;frame13,一只海鸥在死去那只的尸体边徘徊陪伴。

像在诉说爱,诉说“love never dies”。

在关于海的每一帧,我都想起在长岛的一次经历。

一只黑羽的鸟立在一块大石头上,海风很大,但是它偶尔动一动爪子。

抓拍完之后,去海滩上看低飞的海鸥,一瞬间,天暗了下来,开始下雪。

我躲在海边房屋的檐下,雪阻隔着我和海。

那是我的回忆最接近24Frames的一帧。

2018.04.15 傍晚

 3 ) 电影最纯粹的面貌 只剩你和电影面对面

(短评写不完的备忘)阿巴斯用电影的形式来说明电影是什么,丢掉一切修饰,它纯净地只剩下你和电影,24帧固定镜头里,你和电影相对而坐促膝长谈。

1揭示电影与绘画的区别与关联,画面内一旦有了运动和声音,电影就可以区别绘画而诞生。

2.3回归电影最纯粹的一面,把单镜头的魅力和力量最大化,静静观察平静的冲击和每一次汹涌。

4.10.11.21枪惊林中鸟等,声音营造的画外空间远比任何外部冲突更有力量。

5单纯呈现音乐与生俱来的叙事效果,适时加入会为画面无限增值。

6-9.13-14.17-19.20电影几经变迁,仍是风吹树叶自成波浪,凝视自然展现它渐进现实的天然属性。

12自然的光影同样发挥功力,投映在幕布的鸟和声音,即可成为电影。

15前景运动后景静止,并置照片与影像,音乐游走,雪花飘零,极致动人的美。

16交由观众任意阐释,也是电影的魅力之一。

22抽掉人为创造的故事,依靠画面自然叙事。

23构图角度的选取亦可充分表意,仰拍木堆,闻声而倒。

24用最纯粹的电影形式——画面内的运动和声音框入播放的电影,回溯叙事开启的电影的魅力,自反并告白,是最大的礼赞。

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电影最纯粹的面貌,没有故事没有理论,只有固定的画面和声音的力量。

抽离所有,真诚的面对电影才是最重要的。

此时电影不需要任何“理论”阐释,若有,或许是对它的一种“亵渎”。

阿巴斯展最后一部安排《24帧》再合适没有,于我而言,这是对“电影止于阿巴斯”最生动的读解,格里菲斯创造人为叙事,在故事已经成为电影必备的此时,阿巴斯回归它本质的属性和最纯粹的面貌,重新告诉我们电影原本是什么。

 4 ) 4.5 静默的诗篇:梦中出走的银白马驹

可能是因为先读的阿巴斯的诗集,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马的形象,意外地发现,通过灰白的画面处理,雪地拥有了马的鬃毛样的质地,温驯的骚动;海浪如同岩浆激情地翻滚,就要把在梦中游历庞贝古城的奶牛惊醒。

阿巴斯诗歌中所传达出的,生命与生命之间,霎那间的激情与持久的对峙,同样呈现在了影片里。

通过将颜色抽离形成色彩的二维空间,画面潜在的对抗拉到了极致。

自然光变为画面中所有事物构成的一个整体所拥有的光泽,而非外源性的。

声音、画面、行动,这些本身就能提供足够多的意象,言语是多余。

就如同影片开头所揭示的该片与绘画的关系,电影影像本真的魅力在于它是绘画所不能,是静止的多余,是前一秒与后一秒,是绘画的延伸。

观者可以像在美术馆观赏一幅画一样观赏本片,阿巴斯甚至通过镜头语言强调这一距离的必要,体现在观者与画面中心角色之间永远存在遮挡,窗户、雕栏、岩石、雪……大多数的画面与行动由动物完成,(Frame15:画面中心出现了人,但全程背对观者,匆匆闪过的路人与吟游歌者只作为移动的前景存在)而动物所表现出的“客体的静默”,“如果你凝视一只动物,你会感觉那里面藏着一个人,而且他正在取笑你。

”阿巴斯拒绝了影片与观者之间可能发生的对话,动物不会对人类的目光给予任何回应,如同一个吸纳所有光线的黑洞,固着的存在,不反射任何光线与意义,除了它自身。

这一点恰恰与绘画相同。

最后,我认为,诗人是能探触到事物因兴奋的战栗表面立起的汗毛的人,表象后真实的能量吸引着他们,于是,他们愈发贴近彼此,借一种可以脱离存在的实在的语言,延长这一战栗的时间。

阿巴斯的影像所传达出来的,正是事物这一神圣的颤抖。

 5 ) 找回想象力,电影的解辖域化

《24帧》是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遗作,也是他关于电影本身的思考。

每秒24帧是现代电影的基础,大多数人会致力于充分利用24帧/秒来建构一个线性的结构,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但阿巴斯反其道而行之,将24个画面作为24个独立的宇宙,每一帧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仿佛全部自然发生,观众是被邀请来驻足观看的,在看似静止的画面中感受时间的流动。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刚开始有昏昏欲睡的时刻,因为我在期待有趣的情节发生。

但适应了三帧过后,我愈发清醒,不再期待导演抛给我什么情节,而是自己想象画面的下一秒和下下一秒。

导演给的画面里大多是窗景、雪原或者开阔的海边,再加上一些鸟啊、牛啊、鹿啊之类的动物。

然而,这些画面都非常简洁,他给出的永远比观众期待的少一些,而正是这些缺少的部分,形成了留白,让我体会到主动想象的乐趣,似乎是一种“少即是多”的艺术。

这让我想到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利提出的,叫做“辖域化”、“解辖域化”和“再辖域化”。

“辖域化”指通过编码、组织或固定化,为事物、关系或流动赋予边界、结构和秩序的过程。

它可以是物理的(如国家划界)、社会的(如制度规范),或心理的(如身份认同的形成)。

顾名思义,“解辖域化”就是打破指打破既有的辖域化结构,使事物脱离原有的边界、规则或固定状态。

“再辖域化”则指在解辖域化之后,新的秩序、规范或边界重新形成。

对照很多电影,传统的电影叙事具有“辖域化”的力量,它将流动的影像固定在特定的意义之中,仿佛形成一条可视的轨道,将多义的画面简化并串联为故事线索。

而这部《24帧》是“解辖域化”的,阿巴斯将影像从叙事的桎梏中释放出来,开放和包容的观感使得观者的想象力得以自由游牧,不再被迫沿着剧组铺设的单行线前进。

由此,观众发挥想象,对这部电影的留白进行的再创、解读或评论,形成了“再辖域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回到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以五花八门的表达重新固定流动的力量。

我不想赘述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故事,根本没讲故事。

以下附电影的每一帧的开场图片,以供大家展开想象。

 6 ) 我们生活的美好时代

微信公众号:movie432 首发于 MOViE木卫终于,在HKIFF夏日国际电影节(SUMMER IFF),看了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24格》(24帧,24 Frames)。

我毫不犹豫认为,它是2017年第一部年度十佳(影片在戛纳国际首映)。

我喜欢阿巴斯,但一直无法称得上无条件喜欢,比如,我不喜欢《十》。

《24格》引发了一个曲终人散的问题,哪个片子是阿巴斯的遗作。

去年阿巴斯辞世,我把他献给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小短片《重启未来》(2013),看做他最后一个片子。

2016年九月,我在丝绸之路电影节,又看了《如沐爱河》(2012)——他最后一部剧情片。

今年六月份在上海,看到了纪录片《与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76分15秒》,短片《带我回家》,好像已经盖棺定论了,但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这一次,终于在看了《24格》,情难释怀,终于算是完成了一次与阿巴斯的漫长告别。

作为阿巴斯的遗作,《24格》的存在,多少有些仓促,不尽如人意(至少不属于作者本人思深思熟虑,与世界告别的那种创作)。

这部电影在形式上,与《五》和《十》有点近似,有点挑战观众,容易被认为彰显逼格,睡意香浓。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它是以 CG 却又质朴的方式,返璞归真,拥抱大自然,以孩童的眼光看世界,用拆解一幅名画的框内元素,去跟观众心平气和地讲述,如何看电影这件事。

当然,阿巴斯自己是否这么解释另说。

这只是他看到电影与世界的方法。

短评如下:“阿巴斯的孩子,长镜头。

阿巴斯的孩子,雨和雪。

阿巴斯的孩子,野马,小鹿和奶牛,鸽子,乌鸦和海鸥。

《雪中猎人》引出24段画面,围绕万物生灵,把动与静,近与远,明与暗的变化,通过构图的分割,视线的聚焦和景别的深拓,写出了空与无,属意瞬间一刻,还有弹拨时间的极致美感。

电影的孩子——阿巴斯。

”一点都不用惊讶啊。

早在《五》的时代,有人就说,喜欢电影的最后一段。

因为深夜的蝉鸣、虫叫、蛙声,风雨入耳,会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里的一切......电影发明出现之前,那不正是人类世界的另一个童年?

《24格》的雨和雪,驯鹿、海浪和埃菲尔铁塔,并没有出现我的童年生活中。

如果要说最直观的触动,我会喜欢的是林间小鹿一段:景深处的幽冥神秘,呈现为光线被吸摄后的黑暗,通往另一个地方,那是顽童时代对生命与时间的永恒困惑。

答案就在其中,我却不敢靠近。

《24格》多数五分钟长镜头,注视着动物们的角度,始终能引发与孩童相似的好奇心。

你好奇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好奇这个世界本身,到底是怎样的存在,进而催促着长大以后的冒险欲,看更多、更大、更远的世界。

这部电影,真实呈现了一个孩童发呆或走神,又可以突然惊醒的时间本质。

对这部电影,阿巴斯自己说:“我一直在想,艺术家旨在描述一个场景的真实(现实)能到什么程度呢。

画家只抓住真实(现实)的一个画面,没有之前的来路,更没有之后的去处。

对于《24格》来说,我从一幅名画开始,但之后就切换到我这些年来拍过的照片,我纳进了在我捕捉那个瞬间(照片)的前后,大概四分半钟——我所想象的东西进去。

”这相当于阿巴斯做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尝试,把绘画、摄影和电影集合在了一起,深度思考。

人类经历了绘画、摄影到电影的技术和文明进步,但一直以来,尤其是今天的观众,很少去反思,这个过程到底意味了什么。

观看绘画时的感知全开,摄影作品所谓的“决定性瞬间”,电影的流动性时间——即便是空镜头,静物也会产生绵延效果,似乎在《24帧》体现得淋漓尽致。

阿巴斯用到的画作,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老彼得·勃鲁盖尔在16世纪的油画作品:《雪中猎人》(Jagers in de Sneeuw)。

画中描绘了一群猎人打猎归来,画左上方的枝杈上,停着几只黑色的鸟儿。

白雪皑皑的地上,孩童看着篝火,天空旋过一只大鸟。

是的,这幅画会在2017年内被不断提及。

也许它被阿巴斯提及、变成去世前最后一部电影是个偶然,但是,《雪中猎人》所贯穿的世界电影史,简直会震惊到你。

《雪中猎人》是引发塔可夫斯基创作《镜子》和《飞向太空》的重要灵感之一。

自不必说,自诩老塔门下走狗的拉斯冯提尔,会在《忧郁症》里,疯狂临摹了《雪中猎人》,还有其他一些惊世画作。

那几只停留在寒枝上的乌鸦,麻雀或者鸽子,它变成了2014年罗伊·安德森拿下了威尼斯金狮奖的《寒枝雀静》。

这幅画,到底表现了什么呢?

罗伊·安德森说,他的片子是关于我们的所作所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有人说,《雪中猎人》在(老塔电影里)是讲回家,描绘了理想中的乡村生活,人类的生活、欢乐与爱。

通俗说,即是所谓的田园牧歌时代,对人类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想象,而是精神与灵魂的归处。

所以在我看来,《飞向太空》是饱含了对全人类的爱。

阿巴斯也如此,甚至更广袤,博大一些。

《24格》顾名思义,由24个段落的画面场面所组成,全部一镜而过。

电影是“一秒24格的真理”,总听过吧。

1《24格》从《雪中猎人》画作开始:平静的画面上,先是炊烟升起,再是鸟儿腾跃,又有小狗撒跑,牛群开始移动。

天空下起了大雪,更兼有鸦、雀、犬、牛的声音……所有你在看画时所会想象到的环境世界,声音现场,它们全部被电影“制造”出来了。

你可以粗浅地认为,静止的是画,流动的是电影。

阿巴斯描摹的是,既是画家当时的眼前一切,画家的想象世界,更可能是作为观者的主观意识,或是导演本人的。

声音有什么可稀奇的?

如果你还记得《刺客聂隐娘》决斗前,破晓时分的原野上,传来了一些奇怪的动物叫声。

有人好奇问拟音师,那是什么?

人回答,牛叫啊。

一个牛叫,却让现代人,电影院的观众觉得神秘,陌生,震撼又无从辨识。

或者,这也是《雪中猎人》与我们的距离。

我们诞生于原乡,又离开原乡,最终越走越远,破坏、改造并遗忘了周围自然。

2从第二格开始,阿巴斯开始尝试拆解《雪中猎人》的雪、树、鸦、牛等多个元素(24格里面也并不全部都是)。

这一格是黑白画面。

一辆车子从画面左边向右方行驶,摇下了车窗。

两个野马在漫天纷飞的大雪中,耳鬓厮磨,十分优美,浪漫,带有对生命的热恋与抒情——正如配乐里的罗曼男声。

3依然是黑白。

一群奶牛在海边经过,三三两两。

有个奶牛伏地不起,雷鸣的天空不时发亮,一道闪电打了下来……海水冲刷拍打,愈发猛烈。

落幕。

4驯鹿群在黑白的林间雪地上,来回跑动,似有惊慌。

又有只驯鹿,往回走,似乎在寻找失落的同伴。

被切割的画面水平,有如极简的现代摄影作品。

这完全就是最典型的阿巴斯摄影风格。

5一只担惊受怕的小鹿,小心翼翼地觅食着。

风雪交加。

它身后的森林,光线晦瞑,昏暗诡秘,潜藏了无数的结局可能。

6窗外,树影婆娑,好似心恸。

一只鸦落在了窗台上,画面之外,萦绕着女歌手的声音。

7大雨不断。

一群鸦停在了海边的栏杆上,一个,两个,三个,来来又回回。

8海边兀立着几个柱杆,落了几个海鸥。

画面被等分为前中后景,汽艇切割着海面,竖杆确立着视线准点。

海鸥群起乍飞之际, 大自然原来如此。

9戈壁草原上,风雨袭来,雨势愈大。

两个休憩的狮子,迎接着一场大雨的到来。

10 雪地上,一羊群正挤在一处避寒,一只忠实的牧羊犬,守护着它们。

远方有狼嚎。

11冬天雪地的枯树下,几头饿狼,散去又围来。

12窗外,有个鸽子落下了它的影子。

这一段是彩色的,出现了奇妙的光线明暗变化(来自后期技术)。

13有个海鸥,落到了地上。

一群海鸥,围了过来。

这简直是一个犯罪类型片。

14画面被分为里与外,外面是动的鸟儿,落在了马路上。

里面是静的。

里面还有阴暗分隔。

车子经过,鸟儿惊飞又回来。

15你以为有几个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着埃菲尔铁塔。

慢慢地,你发现,一切都在起变化。

灯亮了,响起了歌声,你恍惚走了神。

16你好啊,海边的鸭子。

这一段是闪回与呼应《五》。

17鸟儿在雪地上,打出了一个窝。

18鸟儿在雪窝里进进出出,却不知被猫看在了眼里。

19与小鹿相似的画面场景构图,奶牛经过,有个睡着了。

电影院里的观众,你们该醒醒了。

20窗外,一两个鸦,像跑12宫格子那样,在雪地上跳动。

21窗外有个鸦,树欲静而风不止,屋子内传来了一个人回家的声音(可看做对第24格的呼应)。

22一只海边的小狗,像海鸥和插旗,大声吠着,宣告这是属于它的地盘。

23树木被砍下了一堆又一堆,鸟儿飞走了……24破晓前的剪辑台,iMac上放着《黄金时代》(又名:我们生活的美好时代 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1946)的 Final Scene。

逐格前进,变化。

年轻的女剪辑师伏案不起,沉沉睡去。

窗外是摇曳的树木疏影。

一曲咏叹风格的《Love Never Dies》,结束了电影。

这个结尾,不仅是我这一年最爱的电影结尾之一,很可能是观影记录里头排得上号的,就像阿巴斯拍过的那部《橄榄树下的情人》。

变化的字数,预示了《24格》是一部容量极大,指向暧昧的片子,它甚至无关实验,装置艺术,而更像导演的私人手记和点滴心声。

譬如第23格,作为单独的一段,它意图太过明显,好似绿色和平环保宣教,但如果跟《雪中猎人》这幅画一番联系,它又是极度伤感的。

树林没有了,鸟儿无枝可栖,作为猎人的人类,该往何处去。

片中也有几个帧,好像过于相似,比如同样的鸦和窗。

但《24格》是一部带领观众怎么看电影的片子,这关于动物表演指导,无关CG电脑处理,而是我们怎么看去一部电影。

留意它的光线变化,声音导入,物体移动,空间切换,悬念设置,镜头移动……等等等等。

比如看大银幕上的前、中、后景(第8格),比如通过声音设计,立马进入到电影空间感(第21格),比如如何去表现寒冷——许多电影无法传达真实的温度体感,在于毫无想象力(第10格),还有导演的高明障眼法和斗智斗勇的欺诈(第15格)。

再到最后一秒营救,突然的杀机,通俗情节剧……《24格》几乎完美地用动物替代了真人演员,达到了另外一种真实。

《24格》的朴素,在于它几乎没有出现人类,但人类又无处不在。

作为放枪的猎人,作为开车的司机,作为骑艇的游人,还有拍电影的家伙们。

《雪中猎人》时代的温馨美好平静,人人有事可为,洋溢着遥远模糊但却动容的田园幸福,它令作为阿巴斯最后作品的《24格》,带有一种与世界和解的宽容。

我们希望他去天堂,他选择永远留在人间。

 7 ) 阿巴斯作品里的最爱

1. 阿巴斯作品里的最爱;于本人就是精神鸦片,越嗑越嗨,真的一秒钟都没睡着[破涕为笑]2. 一个镜头里的静止和运动。

调动包括光线构图声效音乐等等各种元素,在3-4分钟的时间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内容,让观众去想象并获得某种感受。

神奇的是为啥那些动物的运动也像职业演员那样精准和充满灵性,作者是怎么做到的[捂脸];3. 前不久刚好看过川端康成的《阵雨中的车站》,同样是表达一个片段,但个人观感《阵雨》完败于《24帧》,私以为电影艺术这种形式起到了相当作用;4. 电影是否需要叙事,是否需要看懂,为什么说电影是一种关于视听语言的艺术,这部片可以回答一二;同样也说明了在流媒体盛行的时代,为啥还要去电影院看电影;5. 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就是(1)每一帧都太“干净”了(也许就是作者的艺术追求);(2)雨雪窗鸟海树等元素重复得太多(重复本身并不是问题的问题);(3)居然不是杜比全景3D;总而言之,幸福是在电影院看阿巴斯,幸运是在电影院第一次打开《24帧》!

 8 ) 海边呼吸的奶牛,浮世一场梦

1.名画的长镜头。

2.为动植物立传的电影。

雪中嬉闹跳舞的两匹马。

3.海边呼吸的奶牛,浮世一场梦。

涨潮了,乌鸦很着急。

4.回头的鹿,它有它的意志自由。

5.猝不及防的猎枪,其实早有前兆。

6.窗前听爵士乐的竹子,有乌鸦作伴。

苏轼和郑板桥应该很喜欢。

7.瀚海栏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

不停接吻秀恩爱的乌鸦,单身鸟看不下去。

情侣最后还是各自飞。

8.每个个体的空间有限,在各自的孤岛上听风。

如同当代人的都市生活。

9.有岩穴不用,狮子安然接受淋雨。

下雨天是繁殖天。

10.狼与狗本是同宗,如今却是敌人。

户外雪天,哀羊生之多艰。

11.狼的生活同样不易。

这漫天大雪仿佛是那棵树散发出来的。

12.玩剪影的鸟,你的孤独何鸟能解?

你终于自己走出牢笼。

13.面对伴侣的死亡,我们能做些什么?

14.争什么?

15.如果故事很难讲,那就配上雪花。

右边那个男人的距离。

16.藩篱与自由。

17.别人之恋爱,之吵架,都与我无关。

18.争什么?

19.睡醒了吗?

树叶的确没有动。

20.小心翼翼地,有了个伴。

21.轻功了得,但是孤独。

后来它来,恨不相逢。

22.忠犬?

狗能感受到故主的气息。

你能听得懂它的哀伤吗?

23.阳光明媚,但是缺一个你。

鸟儿哀叹被砍伐的森林。

24.逝去的爱情。

 9 ) 今天,像昨天。

我对阿巴斯的那种喜欢是无条件的,甚至可称得上盲目。

从初看樱桃的滋味后的那种懵懂到如今有关他的一切都相当热衷,阿巴斯是我认知里少有觉得对他的一切称赞都可谓真诚,毫无谬赞之说的人,我们常常用戈达尔那句著名的话来赞美他。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而终于阿巴斯”可很少有人仔细设想过这句话的初衷。

除了表达戈达尔作为阿巴斯的观众视角想表达出的那种崇拜之外,这句本初的释意。

对电影这种艺术最原始的那层思考却往往被忽视。

阿巴斯的影史地位,毋庸置疑,每每提到伊朗电影我除了玛克马尔巴夫之外的其他全部印象都来自阿巴斯。

阿巴斯对电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阿巴斯对电影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他这一生走过的路,一条名为探索电影的本质与电影的边界之路,一条无数电影工作者们穷其一生都在走的路。

阿巴斯可能是最接近终点的一人。

《24帧》是一部神奇的作品,不仅仅因为这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一件礼物。

更是因为影片本身的旖旎之姿,实在让人贪恋。

《24帧》的表现方式,十分特别。

基本上是由24个类固定长镜头的静动一体画面构成,主要是阿巴斯本人的摄影作品为主体,加上些动态效果的处理,用数字技术来呈现他对电影的崭新理解,它不是纪录片,也不是戏剧。

非常接近实验电影,更直白的说他是一个崭新的艺术装置,就像我们去现代艺术展上看到的那些可以在展厅里供大家瞩目的艺术品同理。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首影像的诗,一首探索的诗。

什么样的影像可以称作电影?

什么样的载体才可以叫做诗?

电影和诗的边界在哪里?

艺术是模糊的还是准确的?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曾看过无数专业的影评人、影视工作者用各式各样的专业知识和角度来回答。

往往问题没解决,观众、读者懵逼了…可能我们总在一些时刻,为了我们那所谓的专业性 忽视了了一些本该时刻存在的感受。

阿巴斯回答的太好了!

我们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最强的感受的就是美,失语的美。

这是最直观的东西,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它就是什么。

它带给了你美的感受,那它就是一件彻头彻尾的艺术品。

一阵风,一场雨,细雪,云雾…电影的本质不过是一段能带给我们感受的影像,世间万物皆可为诗。

对艺术的要求本该是宽泛的,我们却总要把它上升到理性与非理性的探讨当中,争论之余遗忘了那些最直观的美感。

说实话,有些羞愧,观影过程中 我昏昏欲睡。

突然想到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花絮里的那段采访“外面的世界那么乱,我的电影能让你在电影院里找到宁静,让你小睡一会,你应该感谢我”…戈达尔的那句话很悲观,语气里满是失望,他对电影工作者们失望,嫌他们忘了电影这项艺术带给人最初的那份感动。

害怕没有人在向阿巴斯那般上下求索。

电影不会终于阿巴斯的,只是很难再有这般人…他是位先行者,是位谦逊的导师,亦是一位求知的学徒。

他提醒我们别忘了感受,那是世界留给我们最真切的礼物,是电影最初的目的。

他把电影拍成诗,把生活过成诗,他从不读小说,诗集倒是翻的稀烂……影子跟踪我,时而在前,时而在旁,时而在后,多么美妙啊今天,像昨天,一个错失的良机…

 10 ) 阿巴斯?阿西吧?

帧指动态中的静态构成图像,一秒的流动用二十四帧静态画面是人的眼睛捕捉动态的最低标准,低于这个帧数视觉会告诉大脑:不真实。

但帧并不完全是静态的,在所有静态绘画的创作里面,往往通过一个静态画框内容要表达出许多,这被称之为艺术的感触。

我们会对静态帧画面产生动态的联想,这样的艺术触觉不需要被教导,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是流动的。

却看到有人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煞有其事的把它进行了包装成一部电影来解释。

艺术家总有种自恋,仿佛唯有他掌握了对事物观察的定义。

对这样的充满逼格崇拜的世界,只有一个办法可以鉴别它们。

在心里替换掉导演的名字,假设是毕志飞张艺谋郭敬明之流捧出如此作品,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如果有一丝信仰的动摇,足以证明,你是一个雏。

当然,阿巴斯毕竟不是阿西吧,如果没有点内涵,才完全是疯子。

在每一幅画面里都包含着数个不同物体,声音,乃至自然背景的动态速率差异。

这个细节比较生动形容出来动态流动的本质,让人察觉自己的感触,懂得分辨世界就是一种美的获得。

《24帧》短评

萬物皆詩

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看到1/3 处,就判定,不会是我们巨蟹座的导演吧?一查,果然是。知道梁朝伟买张机票去欧洲喂鸽子为什么是真的?他也巨蟹啊!不知道多少人觉得这个片子无聊透顶,可对于巨蟹的我来说,我就经常有这样的时光,尤其是未被教化的时候,小时候5、6岁,还没有上学,没有被要求一定要把时间填满,我虽然有很多一起玩儿的玩伴,但却总是选择自己待在一个角落,选择这样一个完美的取景框,过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就是在那里看过往的汽车(小时候汽车非常少),这就是我们巨蟹座的内心世界,不需要陪伴,不会寂寞,不要打扰,陪伴我们的是风吹过的树,潮来潮去,时有时无的鸟鸣、狗吠、鸡叫,所有这些大自然的声音都在陪着我们,哪有什么空闲体会孤独?!所以我们应该是宅男宅女最大的星座,而且老了也不需要去养老院打发余生。

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黑白的色调,孤独的镜头。冷眼旁观,寂静无声。如果看成一部电影的话它有二十四个镜头,如果有台词的话它是乌啾鹿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9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力荐

屏保

14分钟前
  • Shortcuts
  • 很差

依赖暴雪,依赖雨水,依赖海浪,依赖鸟,依赖狗,依赖家畜,依赖野兽,依赖画框,依赖音乐,依赖枪声。除去这些之外,剩下的东西就叫做电影吗?

19分钟前
  • 煮蓝
  • 还行

展馆作品

23分钟前
  • 苏乏
  • 还行

严格来说这只是以影像来呈现阿巴斯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对现实的重新解构。

27分钟前
  • 异度恋
  • 还行

阿巴斯,我滴神!羡慕他的窗外总有摇曳的树和会叫的鸟。最喜欢的地方,奶牛在海岸边睡觉,睡到海浪快要拍到自己的时候自然醒了。Frame 22 惊现小奶狗!保持安全距离哈哈。最后的吻别。

31分钟前
  • Laura107
  • 力荐

我在飞机上看了接近1个半小时,把旁边的姑娘惊着了,她说,你是在看屏保吗!居然能看2小时! 阿巴斯你成功了,这片可以称为长镜头不动之王了。

34分钟前
  • 恶鸟
  • 推荐

这么好睡的电影不睡着简直暴殄天物

39分钟前
  • 莫雅
  • 还行

没看完

41分钟前
  • 很差

【阿巴斯回顾展】第24帧影迷落泪

44分钟前
  • 黑特-007
  • 力荐

故弄玄虚,跟针管书法大师一个风格

49分钟前
  • 寒雨亭
  • 很差

影像画

51分钟前
  • Aislinn
  • 还行

适合老年了痴呆了喝着糖水看

52分钟前
  • 静斋
  • 较差

每次看阿巴斯都覺得,他總是能讓醜陋的世界變得稍微可愛一點。

54分钟前
  • ccc
  • 推荐

真的没必要。静态相片有其存在意义,何必转化为动态影像。动态化后暴露出的尽是虚伪、刻意、空洞、自以为是。不伦不类#waste of time

56分钟前
  • monphy
  • 很差

你觉得阿巴斯会拿这个出来介绍说:“大家好,这是我的新电影”么?

59分钟前
  • 烂石头
  • 较差

他像一个孩子,对大自然的飞鸟走兽充满好奇;又像一位老人眷恋世间的一切!第24帧落幕,热泪盈眶,这是一个怀揣哲理、无比真诚的孩子送给电影世界的礼物。

1小时前
  • 姑苏上炕
  • 力荐

極可能是今年的最佳觀影體驗,再次證明了電影院大銀幕的魔力。詩般的影像,每一格都看得入神,彷彿跟阿巴斯這位電影大師走過一生,一起幻想,一起回味。最後一格出現The End的時候竟然忍不住哭了。太神奇了。

1小时前
  • l.m.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