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性的双面性,展示残忍、阴暗的另一个自己。
布鲁克斯先生是个成功的上流社会人士,热衷慈善,德高望重,家庭美满。
这样一个满分男人,人格里却有着另人不为所知的一面:另一个他自称马歇尔,不断诱使布鲁克斯以杀人为乐。
刚开始看有些头晕,搞不懂马歇尔和厄尔之间的关系,后来明白马歇尔其实是Mr.brooks的双重人格,厄尔足够冷静和机智。
最搞不懂史密斯先生,他是一个十足的蠢货,鉴定完毕,他愚蠢的出场就能预料到他被杀的命运。
第一次接触这种题材的美剧,剧情好评结局潦草~我们总会期待美好,所以避谈人性之恶,于是大丽花总在内心最深处绽放,直到浮出水面才让我们瞠目结舌:真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平时看不出来啊,藏得太深了太变态了。
布鲁克斯先生,道德放一边,人性摆中间,直面灵魂处最黑暗的部分,去表现分裂力量的暴力美学。
在给这部片子添加标签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加“双重人格”,但最后放弃了,因为以这部片子的呈现方式来看,马歇尔与厄尔不是各行其志,而更像深深了解彼此的多年老友,是同谋,是另一个自己,或者说,根本就是自己。
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A一直是大好人A,直到有一天发现B其实就是自己,从而惊慌失措地卷入人格斗争”的套路。
至于马歇尔和厄尔呢,不妨看成一个人的两套心理机制的并列对话。
出于现实道德及罪恶感,厄尔长期以来努力实现自我对本我的压制,而平时在旁唆使杀人的马歇尔则为真实的欲望与快感代言。
他们并非本质不同,只是所属意识层面不同,行事原则不同,事实证明两个人的深层需求是一致的,两个人都聪明优雅,他们是协商与合作关系。
厄尔曾通过社团活动的帮助将马歇尔压制了两年,故事开头时马歇尔如幽灵般卷土重来,影片并未忽视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变化:厄尔先是逃避拒斥,不过用不了多久就和马歇尔一起快乐地大笑,就像知己兄弟把酒言欢。
说到底,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位恶魔。
有人与他对抗到底,有人游移不定,有人向他妥协,有人与他握手言和,有人与他共谋大计。
有热心观众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有力的冲突,因而失去了叙事的力量,其实不然,影片的核心冲突不在于外界施加给厄尔的阻碍(包括女警察和志愿当杀手的笨蛋跟班),而在于厄尔的内心:想洗手不干回归宁静的愿望VS深深存在于血液中的杀人的欲望。
女儿犯案的事件促使厄尔作为杀手的主体性生成,他在马歇尔劝阻的情况下拿起了屠刀。
女儿的怀孕促使他放弃了人间蒸发的完美计划,因为他想看着婴孩长大,想维护美好家庭,想看宁静的结局。
这场抗争的结果是厄尔最终未能从内心的挣扎中解脱出来,他只能深深地沦陷其中,在孤独的精神悬崖边不断向遗弃他的神明祈祷,甚至挚爱的女儿也成了他梦中的魔鬼。
宁静的幻景注定不可能实现,他将在不安与挣扎中继续日后的人生。
女警官的线索确实和主线互动很差,厄尔和女警察之间的张力直到最后都没有形成,不过厄尔对这位女子特别在意的原因想必和他女儿有关,女警和厄尔的女儿都是富二代,不愁钱不愁前途,但在女警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女儿所缺乏的信念与斗志,他更害怕女儿实现“抱负”的方式是成为一名愚蠢的惯性杀人犯。
他感到心中的天使蠢蠢欲动,那份不安正是最后噩梦的由来。
要让观众对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产生认同,最便利的方法就是设定他深爱着自己的某位家人(妻子也好女儿也好),影片也采取了这个方法。
可惜各条线索交织散乱。
如果我是导演或编剧,可能会尽一切可能强化厄尔与女儿之间的情感张力。
最后我们发现影片中的任何人都不能真正走入厄尔的内心,没有人真正了解他,观众也不能真正了解他,他始终是那个孤独而优雅的危险男子。
杀手可以超然脱俗,凌驾万物,但这种主角设定的犯罪片最好能展示足够惊艳的杀人技术和犯罪场景,然而这位布鲁克斯先生除了那张时刻提醒你“我很沉着冷静酷”的脸以外,似乎不剩多少特技了。
他太成熟太酷,把自己包裹得太好,结果少了点真,难以真正打动人。
尽管如此,个人还是喜欢这部片的气质,很淡很冷很克制。
看片有感:1.可怜天下父母心,也可怜普天下所有变态杀手的父母心2.刚看了十二宫事实一再证明,无差别杀人真的很难侦破各位杀人爱好者要牢记了这是第一准则3.关于结尾我想这是导演,以这种方式给出2种可能的故事结尾假设导演构想了2个各有特色的结尾又不想取舍他会怎么做呢?这也许是一种选择相比而言,第一种显然更震撼,更宿命,更凄美但是不太实际--他女儿不可能那么蠢--所以作为梦境刚好而第二种,是好莱坞的规范,就是brooks必须在最后回到杀人的原路上来无论是不是为续集造势,都必须这么搞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一定要是恶魔重现4.好电影总是相似的不多赘述
周作人说,我们心中都有两个鬼,一个是绅士鬼,一个是流氓鬼。
王朔说,我们内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保罗说,我是喜欢神的律。
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
这部电影是否绝望,是否牵涉你的灵魂,取决于这个世界到底是善恶二元、胜负未卜,还是必有一个“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的盼望,越过死亡、恐惧和我们心中的布鲁克斯先生,显出得胜的冠冕。
若不然,“宁静之涛”就算优美,又有何用;若不然,就连忏悔,也不过自说自话。
真心受不了十条评论有八条都在说精分第二人格。
这部顶多和psycho有关。
和分裂有毛线关系啊。
所有一切都可以用精分来解释?
too young too shallow。
明显MARSHALL的设计是为了向观众交代男主的心理活动好吗。
这部片子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导演功底深厚故事平缓铺陈开来。
涉及到父女之情,父亲为女儿打乱了自己的理性和原计划。
夫妻之间有亲昵和亲情可是妻子对于男主的深夜去向毫不怀疑。
一开始我期待并不高,看到一小段枪战的时候倒是有些惊喜。
主情节的操控很有力。
即使在脚本上有些“无巧不成书”的意思,这倒也可以谅解了。
也许这部电影并没有致命ID那么出名,可是我觉得比致命ID好看。
见仁见智吧。
致命ID的线索安排太故弄玄虚。
以上。
有點《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的變態版,又是一宗人格分裂的故事。
在人面前中規中矩的中產階級布魯克斯先生,其另一面是連環杀手。
或許,這不應該歸納於人格分裂,只是一個人內心的二種聲音,二種沖突,比較形象地描繪出來。
由始至終,他都很冷靜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有個鏡頭,非常深刻,他開枪杀人后,閉著眼,陶醉地旋轉了一圈,享受著杀人樂趣,真是無比的變態和病態。
——首先我要说《布鲁克斯先生》是部精彩的好电影,即使你知道剧情,甚至知道结局,过程仍然非常值得玩味!
——其次,我想说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讲述关于人格分裂的,我们不能仅仅从影像的显示上去看,即米歇尔和厄尔看似两极,其实却是统一的,因为他们是人性深处的矛盾体内的联体。
——如果说厄尔杀人是因为成瘾的话,那么米歇尔的喜欢吃、zuo-ai、杀人则是潜意识推动力;偷窥+摄影爱好者为什么喜欢杀人呢?
刺激,征服,酷!
女警员有钱有势,为什么执着于追寻指纹连环杀手呢?
因为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给她老爸她虽然不是个男孩,但是她可以像男孩一样强势!
这些是什么?
这些都是欲望。
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去做最最满足自己内心世界的事,做杀手,或者将罪犯绳之以法。
——电影里还表现了戒瘾的场面,瘾是什么?
瘾是欲望,欲望的实现进而加强导致上瘾,因此需要控制,厄尔在不停地与自己做斗争,但是欲望是强悍的野兽,总是不停地挣脱束缚,尤其是经受现实的不断刺激之后。
——我很期望女警和厄尔交手,但电影结束得恰到好处,开放式的结局恰恰预示着无数可能,甚至杀手的女儿也可能对自己的亲爱老爸动手!
Mr.Brooks 是一个强者。
他可以偷偷进入别人的屋子,准确地射杀,又不会被人抓住。
不论是专业的警探,还是傻头傻脑的摄影师,都只是他手中的玩物。
撇开他做的事情不说,其实这样的强者很是让人崇拜的。
当然他也有弱点,就是他的女儿,这说明他还不是神,是一个接近于神的男人。
套一句孔乙己的话,我是为数众多的在豆瓣看电影听音乐读书而极少发言的一个人,所以只说这两句,余下的留给自己感动。
2021.10.28
社会上有瘾君子,有赌鬼,有酒鬼,这些都是成瘾造成的,现在似乎如何事情都可以成瘾,网络成瘾,赌博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性成瘾、电子游戏成瘾、烟酒成瘾等。
成瘾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却无法自控。
厄尔·布鲁克斯先生就是个成瘾的人,不过他这个瘾可太TM吓人了,杀人成瘾。
布鲁克斯先生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和慈善家,跻身于美国上流社会,平时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可是一犯病就想杀人,对杀人有强烈的渴求和抑制不住的冲动,不杀个人就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睡眠。
其实就是心里严重扭曲的变态狂。
他心里住着一个叫马歇尔的恶魔,一直想影相随鼓动他杀人作恶。
妻子明显感觉到他的情绪变化,他总是找个适当的理由搪塞过去。
又一起命案发生,这次杀的是一对曾在舞厅出尽风头的夫妻,应该看得出布鲁克斯非常痛苦,他不想再杀人,可惜他心里那个恶魔马歇尔像个幽灵,一直在恐吓逼迫他,马歇尔仿佛知道他的所有想法,掌控了他的思维和一举一动,让他只能按程序作下去,不能有任何杂念和偏差。
大都市的夜晚灯红酒绿,色彩斑斓,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每一扇窗户的里面演绎着人们的各种不同的浪漫生活,这也成一些偷窥狂的机会和猎艳的目标,偏偏这对夫妻做爱时喜欢不关灯和不拉窗帘,于是被一个叫史密斯·巴福的偷窥狂发现过足了瘾,没想到无意间把布鲁克斯的罪行也一块拍了下来,很快作为年度公众人物的布鲁克斯被认出,万没想到,史密斯既不报警,也不敲诈勒索,他提出要入伙,原来这个史密斯也好这口,看来大都市里重口味的人还真不少。
“一旦你开始喜欢杀人。
你将沉迷其中,从而毁了你的人生”,面对布鲁克斯的忠告,但史密斯心意已决。
一个自投罗网的疯子。
一直负责追踪这个因犯罪现场总是留下受害者的拇指纹而定名为“拇指纹杀手案”的波特兰警局的特雷西·艾特伍德侦探被自己的离婚案子搅和的焦头烂额,她那个丈夫杰西一看就是个吃软饭的小白脸,还是超级无赖那种,他的代理律师看着是个端庄淑女,其实就是那种以法律为底线的恶律师,什么无耻下三滥的主意和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艾特伍德侦探在走访调查中和史密斯相遇,还帮助史密斯拾起掉在地上的黄信封,没有发现任何疑点,失之交臂。
却不知,那个黄信封里正是艾特伍德侦探梦寐以求的犯罪证据。
艾特伍德侦探对案子的调查还一直没有进展,这边史密斯把艾特伍德侦探的名片交给了布鲁克斯,布鲁克斯一下子知道了调查他的警察的名字,罪犯知道了警察,而警察却对罪犯几乎一无所知,这可太搞笑了。
史密斯第一次和布鲁克斯合作,才知道原来布鲁克斯没有事先制定好的杀人计划和目标,而是随意开车兜风,直到看见想要杀的人。
这让史密斯很惊奇,还有一条原则,不杀认识的人,怪不得警察一直毫无线索,一无所获。
“地雷”的秘密原来在这里。
自认为高人一筹,随意杀人取乐,这就是他们杀人的犯罪动机。
后面一个货车强行超车变道,差点撞车,就杀他了,正合史密斯之意“赞,我一直想杀掉这种在路上让我不爽的混蛋。
”确定了目标,布鲁克斯并不急于杀人,他要做周密的调查和部署,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杀无准备之人,这种严谨也是警方迟迟破不了案的原因。
布鲁克斯轻易的黑进波特兰警局的网络,把艾特伍德侦探查了个底朝天,在布鲁克斯眼里,艾特伍德成了透明人。
艾特伍德被越狱犯米克斯绑架未遂,这个越狱犯偏偏让布鲁克斯意外遇到了,于是布鲁克斯心生一邪恶之计。
女儿简被卷入一宗校园谋杀案,布鲁克斯感觉到女儿简就是罪犯,被抓只是时间问题。
这让他悲痛欲绝,难道真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女的因果报应?
也许父女俩相同的基因缺陷导致都有寻求快感的冲动性格。
区别就是父亲心思缜密,而女儿却愚蠢至极。
布鲁克斯再次替女儿扫除后患,制造了一起一样的校园谋杀案,形成连环案,成功的排除了女儿的嫌疑。
布鲁克斯和史密斯终于开始行动,杀了货车司机和他的女友,尽管史密斯在杀人现场吓尿裤子了,但是杀人的感觉让他超爽。
却不知艾特伍德侦探已经追踪到他家来了,更不知他们杀的是艾特伍德丈夫和他的律师,替艾特伍德省了一大笔离婚抚养费。
艾特伍德意外击毙米克斯和他的女友,布鲁克斯盗回了史密斯私藏的照片和内存卡,然后放心的杀死史密斯,并让史密斯成为了拇指纹案的罪犯,布鲁克斯要回到成瘾者互戒协会继续戒瘾,努力学会控制自己,一切似乎皆大欢喜。
可是,这天夜里布鲁克斯先生做了一个噩梦,女儿简毫不留情的杀了他,血流成河。
恐怕从此以后布鲁克斯先生将和噩梦伴随终生。
人人都是布鲁克斯,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永远是存在两个小人。
当然,我们并不是精神分裂到这种程度,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心目中也会出现另一种比较邪恶的想法,或许这种想法不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但是我们肯定是有过,人的善恶都是相对的,而布鲁克斯是重度患者,他已经沉迷于这种杀人游戏,但是他有时候还是很想逃离这种生活的,所以他去专门的协会去救赎,他很佩服追查他的警官,所以他间接的去帮她,杀死了以离婚来敲诈她的丈夫,其实这也说明布鲁克斯先生是矛盾的,内心也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只是很多时候,善良被邪恶控制。
但是我们每个人也不是布鲁克斯,他的精神分裂导致他对事情痴迷到不用怎么休息,大脑也肯定是高速的转动,对事情的过程和结果把握的几乎不留下蛛丝马迹,这就是智商,高智商的人生不需要任何解释。
所以对于这种人的结局,导演也设定了一个很好的预示:那就是自己的女儿把他给杀掉,虽然最后只是一个梦,但是未必不会发生,因为他的女儿和她一样,痴迷于这种杀人游戏。
有时候做事情不是喜欢 ,而是喜欢做事情的这种感觉。
剧本稍差,结尾松垮。可惜了我的男神。
布鲁克斯先生是情侣去死去死团的么?
很分裂
再看半小时删个狗激霸
最后的梦实现了吗?
不好看
导演够弱,摄影够糟,惊悚桥段被拍得那么没劲,阴暗的一面只是提供大量无趣的对白。
这可能是最早看过的精神分裂片儿了
今日不小心重温,才发现看过,双面人,演的很细微,不错。
我爱这个无言的结局!
双面人性
结局非常政治不正确~ 但很好我TM就爱破坏俗气的道德的你
还不错~
对凯文科斯特纳没有好感,总是演一些道貌岸然的东西,黄石加上这部彻底以后不看他的了。导演也是一个没作品的。电影烂的不得了,和评分差距太大。
不错!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 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没亮点
KevinCostner 。。。。
看完后觉得结局那段相当扯。不过,表面他虽然很爱他女儿,实际上也有极深的不信任。和他自己说的一样,他们流的是一样的血。 其他的,表演木讷,剧情乱七八糟,想当初看预告片的时候很激动,再一次失了望。
磨磨唧唧,全是对话,没有任何精彩的剧情,怎么会有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