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求大众了解每一个artist的个人经历和过往伤痛。。。
难道不是应该只关注他的作品么。。。
汤老湿再年轻几岁,染个黑发,说不定也能当诺兰电影的主演,he sure has a specific type.still 不能共情,中间记者的吐槽确实命中红心了星星坠落的时候,碰巧与你相关罢了着实建议见一见心理医生2017年还在用那么大一块录音机。。。
在电影开头看到同样在荒野生存里被引用的Rather than love,than money,than fame,give me truth 我就知道多兰的野心不小。
我从一个访谈那里看到,多兰自从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首映后是十分失望的,它遭到两级分化的评价,同时遭受了美国媒体的冷遇,他这部根据法国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北美地区找不到一位发行人。
约翰多与诺的死与生是多兰的第一部英语电影,并选择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从这个背景来看,成年的Rupet像是多兰的代言人,那个采访的记者像是普罗大众,多兰是十分自信并自恋的,电影里Rupet把控了采访的节奏,有数不尽的表达欲,从被采访者转换到采访者,从那个并没有看过他的书并对他不屑一顾的记者那里得到尊重。
一连串的反问“很难忍受吗”“你觉得我们来自于不同的世界吗”“为什么你就是追寻真相而我就是狗屎呢”“你觉得这故事不值得传播吗”,让我感觉多兰在而立之年已经找到方向,知道如何继续自己的电影事业继续自己artist的身份。
电影的两条线是非常清晰的,但相关性或者互动性并不高,两人笔友的身份并不对等,Rupet崇拜迷恋Donovan,而Donovan并没有相关强烈回应。
两条线很独立,信件的联系并没有格外出彩,各自的主角都各自在处理自己的mother issue,一些其他困境并由此成长。
剧情太单薄或者一本道,我觉得这是电影剧本的原因,或者是后来剪辑的原因,电影里那种割裂感十分打断情绪的连贯性,而且这部电影明明可以像玛丽与马克思一样有趣。
还是剧本的原因,穿插在电影后半段的鸡汤说教是讨人嫌的。
当然整部电影的可看性是非常高的,摄影音乐氛围是非常迷人的,更何况我和多兰轻而易举的共情,想起来初中当时疯狂迷恋来自星星的你里的金秀贤,同样是一个拥有超能力的角色,还有我和我妈的相护挖苦。
可以说,通过电影我可以去理解去感受他展示出来的样子,也许我不会真正理解他,但他永远不是在自说自话。
最后,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我们所寻所想在你看来都是那么不真实毫无价值可言,但这都关系我们本身,我们都是我们自己的表达。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被浪费了的杰作。
它有个很好的剧本雏形。
在经历骇人剪辑后,如今呈现的成品里也有许多出彩的细节。
最让我着迷的,是对主人公多诺万死亡的安排。
影片结尾处,多诺万遭遇种种烂事,千头万绪,似乎已终于「想开了」(当然,这过程拍得很粗糙)。
我看时已深信它能活下去,并疑神疑鬼地觉得电影开场的多诺万死讯通报大概是什么障眼法。
结果,多诺万就是死了。
长大了的小笔友冲记者,也即是观众们,说出自己的猜想:多诺万是一不小心安眠药吃多了,它不是成心自杀的。
嗯,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多兰隔着镜头的挤眉弄眼。
《死与生》实在有太多败笔,但这场主人公的「意外之死」很耀眼,它晃动着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最首当其冲的也是一套老生常谈:死亡是没有意志的。
它就是一场无道理发生的结束。
而被视作与死对立的生又是什么?
很不幸,它并不代表人「天然」或「自由」存在着,反而是此意义上的污染。
禁忌与律令印刻我身。
哪怕瞧瞧多诺万吧,这故事拍得那么差劲,但看到它避开镁光灯后的叹气,你是否感同身受?
万事如是杂乱,个体在生的状态中承受封闭的痛苦,永无法与它人达成纯净的连贯。
没有谁能逃开功利链条的捆绑——除非死亡。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生命戛然结束,难道不是极具诱惑力的吗?
多诺万意外死去,再不用自我蒙蔽着穿梭在污秽的生的世界中了!
这结尾的死亡让《死与生》变成一部喜剧。
毕竟,还有什么比死亡,比根除、拒绝生的世界对我们进行暴力改造,更极乐的事件呢?
如果多兰曾经被高估过,那么他现在或许已经被低估了。
多兰把同性关系和母子关系像连环画册一样反复书写,以至于观众渐渐习惯先入为主地把题材误认为主题,而没有发现多兰已经钻进了材料之下的深渊。
如果观众没有将片头打出的梭罗的话铭记于心,大概真的会遗忘了这是一个关于真理的故事。
围绕着约翰,电影编织了一个复杂的网——演艺圈、母亲、恋人、特纳。
如果要抽出这些元素的共性的话,那就是约翰一方面强烈地依赖着这一切,同时又深受这一切的折磨。
只要抽出其中约翰和威尔的交往便能知道这一点。
约翰无法和威尔在一起这一结果成功营造了这样一种错觉:如果他们能在一起,约翰或许就能幸福。
但是故事的最后,约翰最后一次回家的场景不仅震撼人心,也揭示了约翰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约翰在威尔面前眼中的无助和渴望,和他在母亲面前的绝望和愤怒,其实是同一种东西。
约翰和老人的对话则将所有的一切道破。
约翰认为自己盗取了一个符号身份,但是老人将视角逆转,用反问的形式让约翰明白,不是他盗取了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盗取了他的欲望。
约翰和特纳的关系更是继续推进了一步——特纳从约翰那里得到了约翰自己最缺乏的东西,从而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对男性的依恋,其意义在特纳和约翰身上表现得南辕北辙。
在看似琐碎凌乱得讲述中,电影在情感上已经抵达了非常深的地方,那是光和语言难以照耀的场所,但是多兰尝试用含蓄的镜头进行了表达,这都蕴含在他细腻的画面之中。
多兰最近的几部作品都不乏批评的声音,但是其实每一部都让人惊叹其表达上的进步。
而这部电影也着实让人放心,因为多兰所描写的特纳,不正带着他自己的影子吗?
他一定会一直追求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永远不会停歇也不会屈服。
这是多兰在这部电影中带来的祝福,能够见证这一切,也是观众的幸福吧。
终于看到了这部被业界饱受诟病的片子。
和极具争议的《只是世界的尽头》不同,这部多兰新作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
传统好莱坞叙事,主题冗杂浮于表面,约翰的人物情绪转折生硬,使之却缺乏共情能力和代入感。
以及一直以来被评论界吐槽的,多兰式恋母情节和同性恋的怪圈。
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当红明星约翰和英国小孩鲁伯特结为笔友,两人有着相同人生困境,互相倾述着情感的孤独。
直到信件曝光,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向两人压过来。
最终以约翰的死亡作为鲁伯特新生的开始。
不难看出多兰在这部电影中的小心思,其实小鲁伯特就是约翰的过去,而现在的鲁伯特就是约翰死亡后的新生。
就如电影中约翰在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我想沉沉地睡去,然后重新开始。
”
他的剧本将一个角色的人生故事,拆分为两个人,三个时间段。
将一个原本平凡无奇的成长类母题影片,重构出另一种意境。
这种命运的拆分和链接,替代了以往两条人物命运线的相遇相交,再彼此重新出发。
多兰通过死亡将约翰和鲁伯特的人生连在了一起,将约翰的重生具象化为一个人物。
这样聪明的做法,是一个29岁导演才会有的天分和创造力。
回到对于这部电影的评论现象,我觉得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多兰的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对现在电影评论界的一个有力回击。
(感觉这部电影,就是多兰对自己上一部电影评论积怨以久的产物) 在电影中鲁伯特(多兰)对记者说,你们觉的你们关心的才是重要的,战争,饥饿,灾难才是对世界的探索和研究。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称他们关心的情绪,情感只是上流社会的无病呻吟。
难道孤独,自我认同,人生中琐碎的痛苦就那么不值一提,就理所应当地被烙上肤浅的标签吗?
确实,现在的评论里,张口一个伯格曼,闭口一个费里尼。
科幻只有《2001太空漫游》,叙事就得《公民凯恩》。
《绿皮书》也不过是奥斯卡的标准流水作业,嗤之以鼻。
大家都以自己的审美标准作为电影界的圣经,所有新电影都是不完整的残次品,鸡蛋黄里挑蛋清还行。
什么才是一部好电影,这个问题就像几分熟的牛排最好吃一样,没答案更没有意义。
不过就像鲁伯特在电影里说的“似乎你以为我是来和你谈论某个偶像,或是备受尊重的艺术作品,或是宣传什么文化事件。
但我来这是和你聊影响力,身份认知,还有电视。
所以你要是想听什么虚妄的理论,或者引用这些话来嘲笑我,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无关商业,无关艺术,这只是一个男人拯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故事。
”
诚然也许这部电影,没有太多的哲学命题,没有毁天灭地的情感爆发,没有惊世骇俗的故事技巧。
但在鲁伯特和母亲雨中相拥时,当约翰的母亲对他说出那句“可我就是来自这个星球,而你来自我“时。
那份“庸俗”的情感,还是能带给我冲击和震撼,还是能引起我最单纯的情绪波动。
诚然这部电影也许不能掀起什么艺术革命或者揭示什么人性真相,但他就是一个“关于一个男人拯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故事。
”
Style is knowing who we are. 和北野武相似,多兰也一直通过电影解剖和认识自己。
不仅仅是吃手指的鲁伯特,囧雪约翰也是多兰的一部分,是多兰作为小李子粉丝和明星的两种角色,A面B面都是他。
芭芭拉最大的失败,不是放弃了约翰,而是未曾真正了解他。
这条真理只适用于普通人,对于公众人物、艺术家而言,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什么?
他们又需要坦诚什么呢?
为什么这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
我想只要从他们创造的作品里去品味和理解,就已足够。
“我为所有事忙碌,唯独忘了我自己…鲁伯特,我希望你好好生活,过上充满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生活。
但我最希望你认真对待生活,别让生活充满谎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影片开头那句梭罗的名言:与其给我爱,金钱,名誉,不如给我真理。
多诺万的死即新生。
8.5
今年9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里没有女性导演。
在红毯上,娜塔莉 · 波特曼把很多没有被提名的女导演名字,绣在了自己的衣服上。
她说,“我想用我微妙的方式来称赞那些今年出色工作却没有获得认可的女性。
”去年的基金会演讲,娜塔丽叫女性不要喝牛奶和吃鸡蛋。
文/毛旭峰近日,女性受性侵事件频繁爆出,涉及范围之广令人诧异。
女性平等问题,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难题,它一直是我们的心头病,因为它关乎人口、环境、种族、战争、道德、伦理等宏大的世界性问题。
女性主义也成为了二十世纪理论丛林中最关乎我们自身的理论,追求女性平等的社会运动也从未停止。
影像,是记录的绝佳方式。
以下三部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活状态。
在这些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与传统、男权作斗争的独立女性,她们传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女性的平等,只能靠女性自己。
1
印度的女儿 India's Daughter导演:雷思丽·尤德文编剧:雷思丽·尤德文主演:Jyoti's Mother Asha Devi/Badri Singh类型:纪录片/犯罪纪录片讲述的是2012年12月震惊世界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23岁的女性Jyoti Singh在车上遭轮奸和殴打最终因此死亡,四名成年被告被判死刑。
案件被曝后,震惊了整个印度,市民们走上街头抗议印度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纪录片采访了很多人,被强奸者的父母、强奸者及其父母、政府官员、律师、学生等等,在这一系列采访中我们看出印度国内存在的巨大意识形态差异。
一方面他们受传统价值观和宗教理念深刻影响,认为女性晚上就不该出门;另一方面平等、自由的思想又在逐步影响着他们,被强奸者父母卖出土地供女儿读书,期盼她通过教育改变自己。
这起强奸案反应的不仅仅是印度国内男人和女人的不平等关系,更是当下印度面对的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施暴人辩护律师说:“我们拥有最好的文化,但是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
”印度有着灿烂古老的文明,同时它又有着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种姓制度、男女极其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等现象。
强奸案所激起的游行、抗议活动让女性有了发声的机会。
纪录片在讲述案件的同时,将Jyoti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她是个医学生,有着开明的父母,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抱有希望且正在努力,她是一个值得被称赞的新女性。
而她受到这样残忍的侵害,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一个当代社会的新女性,却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害死她的不仅仅是毫无人性、存在反社会倾向的强奸者,更是印度国内广泛存在的对女性的物化和歧视。
2
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A Girl in the River: The Price of Forgiveness导演:莎梅·奥贝德-奇诺伊主演:Asad Jamal/Saba类型:纪录片/短片制片国家/地区:巴基斯坦该片曾荣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记录的是一个19岁的巴基斯坦女孩,不愿意和父亲选择的对象结婚,私奔去与自己喜欢的男生结婚之后,被爸爸和叔叔抓回来谋杀抛尸,却奇迹般地活下来并且尝试维权追责的故事。
故事存在着三对巨大的矛盾。
一对是女孩和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广泛地存在于这个社会,女人甚至只能成为第二等的公民。
女孩的家人无一例外地想让她宽恕父亲和叔叔,因为他们想在这个社区中安定地生活,他们想拥有尊严,她的母亲向阿拉祈祷:“我女儿做出这种事,让她去死吧。
”第二对是女孩和法律:巴基斯坦法律中存在“荣誉处决”这一荒谬的条文,即被告的男性家属可以被宽恕从而无罪释放,但女孩的律师及政府的公职人员清楚这一法律条文的荒诞。
第三对是对宗教理解的矛盾:一方面伊斯兰教教义要求尊重所有人,从未表达为了荣誉可以杀人;另一方面男性又笃信伊斯兰教义,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合乎教义和道德。
More than a 1000 women are killed in the name of 'honor' in Pakistan every year.这是影片开头的一句话,很难想象,这样的荒诞现实在巴基斯坦是十分常见的。
女孩表现出的一切都与传统针锋相对,她明白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看到摩托车光的那一刻,她便是真正的斗士。
她最终也不会原谅父亲和叔叔,和解是迫于无奈。
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无奈?
是对社会和法律以及宗教的无奈之选。
3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Snatches: Moments from Women's Lives导演:凡妮莎·卡斯威尔/Rachna Suri/Vicky Featherstone编剧:E.V. Crowe/Rachel De-Lahay/Tanika Gupta等主演:萝玛拉·嘉瑞/朱迪·科默/雪莉·亨德森等类型:剧情本剧为BBC “Hear Her/听见她”专题的核心部分,标志着妇女获得选举权的周年纪念。
创作灵感来自于敢于公开发表意见、挑战现状或做出反抗的女性。
片头的小标题叫Extraordinary Stories inspired by Ordinary Women(平凡女人的不平凡故事)。
本剧共有八集,均基于真实事件,涉及性侵、种族歧视、性解放、家庭暴力、女性权力等多个方面,从过去到未来。
与2017年BBC制作的Queers如出一辙,表演者以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有挣扎、哭泣、容忍;也有反抗、不屈、前进。
第一集中主人公用兔子和狮子的比喻来展现出社会中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差异,她对自己说“胆小的兔子,起来,勇敢点”,她拒绝沉默,她敢于发声。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这是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一书中的名句。
八集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当下女性在职场、家庭、社会、种族中存在的不平等。
女性主义其研究的是刻板印象、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挑战的是以男权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价值观。
八个女性如同八束火光,照耀一切不够明亮的地方,指引后人,如陈胜吴广起义一般“揭竿而起”,为自由而奋斗。
制作者试图创造一个不受限制、可供女性自由表达的真实空间,但这仅仅是拍摄手法。
剧中的故事在全世界各地上演,而她们却不一定有机会表达自己。
每一集的最后都有号召性的台词,这是用来鼓舞人心的修辞语句,而真正的平等却要来自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如果世界上一半的人类受歧视,我们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研究一再现实,要想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没有任何工具比赋权女习惯来得有效。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林奕含公众号“抛开书本”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这部电影依然是充满多兰影子的作品。
或多或少,鲁伯特是小时候的多兰,约翰是现在的多兰。
也可以说,鲁伯特是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约翰是我们所有成年人。
都说多兰的作品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
我不认为,我觉得多兰只是在一边拍电影一边剖析自己剖析“人”,剖析“人与人”。
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是悲欢并不相通,多兰在渴望平等,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明白“平等”。
我觉得多兰不必刻意如何,好莱坞不是影视成功的代名词。
像影片里的约翰,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自己要明白自己要什么。
而电影虽然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但是当导演拍电影时,就是属于导演的。
他要怎样谋篇布局,如何展现……这时出现的各种小想法,墙上挂张画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特写一组镜头,也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美。
和许多为剧情为角色设置的特定镜头相比,个人认为这样随机充满个人意味的细节,不仅很有个性还给影片带来更加随性的美,反而更加松弛一些。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剧情还是比较普通的,但是很完整,故事双线叙述得很规矩。
我觉得最吸引我的是开头,还有就是影片里面对自我认同感、人生的探讨,包括对是否要知道名人隐私的思考。
对于明星隐私这点,我觉得无论观众知道还是不知道明星的隐私,知道的是真是假,都绝对不会一直是好事。
明星天生就是一个会饱受议论的职业。
总归一句,人们是平等的,我们都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明白自己是谁。
但是还要明白自己做得再好也无法管制别人的行为,别为一些不相干的人而伤害自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是我们只想追求一定意义的平等。
不喜欢电影很正常,不喜欢lgbt 很常见,不喜欢黑人有很多人,不尊重女性也总存在……但是我们所有所有人生来平等,尊重是最基本的。
也希望身处不被接纳境况的人能首先坦然认识自己,才不会像约翰一样感觉自己偷走了别人的人生。
看完多兰导演的所有电影,喜欢这个自我可爱的孩儿!
二刷五星神奇的事情是什么呢 片尾曲曾经是我用了很久的闹钟铃声 今天第二遍看完突然想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过如果拍一部片用它来做片尾曲 结尾的场景是一个人在街上走路 越走越快 越走越快扯回这个片儿 先说问题 据说初剪版四个小时 现在的版本是两个小时 花了多兰两年的时间剪辑 以及众所周知删了劳模姐的戏份——显而易见能感觉到不止删了这条线——从观感上来说不妨拿这个片跟《双面劳伦斯》做个类比 跨越多年的一段回忆 籍由又不止籍由一个主人公的亲口叙述讲出来 但《双面劳伦斯》的两个主角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而这部片的两个主角甚至从头到尾没有见过一次面 生活状况和经验也相差甚远 所以从叙述手法上 现在的版本这样剪是有视点和共情的问题的 虽然我们完全能理解这两个人其实分享着一种共性 但他们毕竟还是“两个人” 而且 另外一层面的问题是 目前的版本里头两人的共性又太过“共性” 母子父子关系的刻画在rubert身上是成立的 但当同样放置在donovan身上的时候 是不是就不能用太过类似的桥段和设置来凸显这种共性呢 或者说 这个让我别扭的地方来自于中段(信泄露前后尤其是泄露后)对donovan和他身处环境和身边人的刻画 太过刻意地让他回归到隐士的状态以及和母亲的和解 就像剧中所说的 “我们两个都刻意不去追溯我们的过去” 但目前的版本上显而易见不是如此 如果更高明和舒服一点 应该不是周遭逼着donovan去追溯过去 而是donovan自己不得不去做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 无论是经纪人的解约 还是最后个人觉得最糟糕的那场老头讲鸡汤的戏 都显得越来越不妥当但二刷之后我还是打了五星多兰应该算是以自己目前对电影的理解下喜欢的一个最特别的导演 因为他在我喜欢的导演中是最喜欢最沉迷讲故事甚至往往有点想走偏去撒鸡汤的一个——但这么理解他的人想必并不会觉得他有什么好 换种方式说更妥当——在他身上 在他的讲述中 我总是千次百次看到一个自己身上存在的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讲述的情绪 即便是在多诺万这个片 这跟我觉得自己是donovan还是rubert都无关 里面有一句台词是成年的rubert跟记者说的 “你觉得我们来自于不同的世界吗 不是的……这是一个关于偏见的故事……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 我们所想所寻在你看来都是那么不真实 毫无价值可言……你把你的生活凌驾于真相之上 你觉得我们在上流社会苦苦挣扎 持着权贵的观念判断人们的观点 觉得我们生活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无法抱有怜悯之心 真是病态”恰恰是前几天 在想剧本的时候我在笔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关注的不是你们口中的大多数不是你们口中的少数不是阶级 不是贫富甚至不是单一的社会问题我关注的是边缘很多人身处边缘这些人委身于你们口中的中产、无产、精英当中委身于高楼大厦、穷乡僻壤里头委身于学校、公司、邻里乡间每个人都曾是从边缘被慢慢归化成众人但总有那么一些自觉自知的人不会不愿不能如此那样会让他觉得相比活着 死有趣多了多矛盾啊 因为这样负重顽抗地活着 也并不开心”当然 这不是多诺万这部片故事本身讲的重点 但是是这个故事讲述的姿态背后展现的东西 是多兰秉持的一种态度 这跟一个人从小长大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但从来都不是用“亚文化”用“少数人”就能理解的一个该死的文化研究的东西(我太讨厌文化研究了就像太讨厌电影理论讨厌剧作法一样)anyway 我不会说话 也不知道怎么清楚地说明白这个东西 但我相信这个东西能感受到的人越来越不是少数 这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问题 就像前几天威尼斯给阿莫多瓦的颁奖词里说的一样 在当前世界范围里头极右势力的抬头局势下 我们无比需要“你” 电影叙事的美丽对我来说 从来都不是在于剧作法 而是在于这个地方 而多兰的片从来都没有丢掉它
与其给我爱、金钱或名誉,不如给我真理。
——亨利·戴维·梭罗 十年前的五月,来自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20岁青年泽维尔·多兰带着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空降第62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并一举斩获包括剧作家和作曲家协会奖、国际艺术院线协会奖及年轻视野大奖在内的三个奖项,之后他的作品不断入选各大电影节(尤其受戛纳青睐),并被一次又一次提名/授予各大奖项,从此这个颇具天赋的魁北克青年以导演的身份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po一张多兰小公举的无辜小眼神 本周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选取的周限定影片是这位加拿大导演的新作《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这是多兰执导的首部英语长片,演员阵容也是相当豪华(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创作灵感为多兰8岁时因《Titanic》对“小李子”莱昂纳多产生崇拜并写信给对方,所以即使这部片不如其处女作有那么强烈的自传性质,但也依然包含着一部分的自我映射。
本期共14名群友参与,收到12条短评,平均分6.79分。
自制海报,丑的一批,大家将就着看 在正式开场前,伴随着一阵脚步与喘息声,屏幕中出现了一句名言,随即镜头开启,画面中的女子一边急促地敲着门、一边对住在屋内的人讲话,却无人应答。
随后,镜头虚化、声音逐渐消失,画面转至正在餐厅内面对面交谈的一对母子,谈话内容与之后电视上的新闻播报填补了之前的疑问。
再然后,时间从过去拉回至现在,一场不情愿的访谈打开了一段回忆,此后两个时空不断交错,故事自童话结束时开始,从男主角口中缓缓被讲述。
正式开场前的几个关键情节 还是那个多兰 但凡对多兰有一定了解的影迷都知道,他的大部分电影都离不开对同性认同与母子关系的探讨,这两个话题仿佛为多兰搭建出了一片舒适区,算不算得上是 “拿手好戏”还两说,但称其为灵感源泉却一点也不为过。
《我杀了我妈妈》与《妈咪》中的同性与母子元素 显然,这部也同样如此。
男主角为同性恋身份,导演不仅在其与男友的相处上零星着墨,又设定了一段丑闻被曝光后的多诺万去找男友却被对方婉拒的情节,这一情节推动了悲剧的发生,同时也更能衬托出明星与普通人的不同——你能接受得了多大的赞美,就必须能顶得住多大的舆论压力,“所有人和事都成了威胁,你渴望的那些公众的关注,终会变成你想逃离的原因”。
众星捧月
片中的多诺万与其同性伴侣
一切的祸端与彻底崩坏伊始 母子关系也依然是本片在情感线上的重头戏,甚至还不止一对。
多诺万与鲁珀特都与自己的父亲有着复杂的关系,且与母亲缺乏沟通。
前者大抵是迫于明星身份、工作繁忙,与家人的联系越来越少;后者被迫离开自己的出生地,慢慢地对成长也越发漠视,逐渐封闭自己。
鲁珀特的一封信开启了这段长达六年的书信之缘,许是相似的际遇令两人间的共情越发加深,多诺万帮助特纳选择了相信梦想,鲁珀特也与多诺万共享了部分孤独。
此外,本片中对家庭的描绘与前作《只是世界尽头》其实有些相像——表面看似热闹温馨,实际却如同一颗随时会爆的炸弹,先是气氛尴尬至令人窒息,随后不经意一点场面便覆水难收。
《约翰多诺万》与《只是世界尽头》中如出一辙的破碎家庭 @Supremacyacron 7/10据说多兰大部分的电影都离不开同性恋和恋母情结,而本片恰好依旧落俗,探讨的还真就是这个主题,通过时空交叉叙事撑起故事架构这种做法也屡见不鲜,小戏骨的表现确实值得加分。
@奔兔吉尔 4/10用好莱坞的第三人称旁白陈述体叙事法,夹杂回忆倒叙,失去个性变得温柔而无甚残酷之后的多兰全然失去了个人魅力,远在异国拍片甚至连音乐的品味都下降了几个level,多兰上一部「只是世界尽头」能拿凯撒奖最佳导演绝非侥倖,因为他跳出自身那套小情小调的东西,转向丧失情感的家庭深渊,那也是我乐于见到的转变。
「约翰多诺万」仍是那种与标题无关的少年成长主题,儿童记忆和同志情趣的蔓延,却在投身好莱坞的自我否认(尤其是在戛纳频频获奖后面对媒体与舆论的攻击)中沦陷,变成彻底纯狗血的抓马滥情。
@亲切的昊昊 6/10第一部多兰。
都说风格淡化收敛不少,但初次看起来无论是身份认同还是母子关系,亦或是近景特写传递情绪,风格化于我而言还是很明显。
双线叙事,大明星的苦闷太遥远无法共情,小男孩的困惑倒是有些感同,就是几处情感转折有些生硬。
也没有那么多兰 虽说在影片所涉及的话题上,多兰还是没能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但在其他某些方面却还是能明显看出他的改变,比如视听手法与情绪展现。
从处女作开始就热衷于“炫技”的他,甚至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风格—— “多兰美学”。
但好像从《汤姆的农场旅行》开始,他在众人心中的这一印象却在逐渐被打破,换言之,多兰没有那么爱炫技了。
事实上,在视听上多花小心思绝非坏事,用的好了,真的会带给人格外的新奇与惊喜感,慢镜头、特写镜头、高饱和画面、霓虹色彩、变画幅等都是如此。
但如若没有扎实的剧本加持,便难免会令人觉得华而不实,一味的滥用更是会适得其反,久而久之只会让人产生审美上的疲惫。
而在本片中,除了45度俯拍特写与慢镜头之外,“多兰美学”几乎已不见了踪影,倒叙与闪回成了他新的表达方式,虽然也都屡见不鲜,但配合着影片不温不火的节奏,观感倒还可以。
另外,在情绪表达上,突如其来的争吵虽然还是有,也仍然有些无缘由,但好在并非像从前一样吵闹且无休止,所以总体来说还是踏实且温和了一些。
《妈咪》与《汤姆的农场旅行》中的三处变画幅虽有炫技之嫌却很是令人惊喜 @cinedreamer_ 7/10美学风格比上一部《只是世界尽头》还要淡,但故事讲得反倒更踏实了。
回忆与现实不断交替,以采访的讲故事声或是流行歌曲作背景音,一面是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名利场,一面是多兰反复探讨、为我们所熟知的母子关系。
单色灯光、慢镜头、特写镜头的运用还是很多兰,但也没有一味滥用;尴尬到令人窒息的家庭气氛与突然爆发的争吵与前作如出一辙,却也并没有无休止至令人疲惫。
整体观感尚可,尽管剧情还是有些空洞,故事讲得倒还算完整,而且叙事方式也挺让我喜欢。
@Inv 6/10很清新,不再是先前强烈的风格化创作,甚至显得更加类型化。
情感的传达是精准,丰富又充盈的,而缺乏的是传达过程中风格化带来的一种眩晕又夹杂平衡的微妙感觉。
绝对有动人之处虽然整部片的节奏很慢,但回忆与现实的相互穿插搭配着男主角讲故事的低沉声音带给我的感觉倒还算舒适,况且情节上也不乏有动人之处。
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信件被曝光后鲁珀特与母亲的激烈争吵,以及在一曲《Stand by me》作bgm的环绕声中母子俩的雨中相拥。
其实听着鲁珀特描绘母亲的文章,便能从一字一句中感觉到从小缺乏完整亲情的他,心思明显要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细腻,这大概也是为何他表现得更加敏感又比较孤僻的原因所在。
另外,除了剧情本身的情感铺垫,Natalie与Jacob两人的精湛演技也为此加分不少,在多兰一贯爱用的特写镜头下,两人的情绪也被展现的更加细腻动人。
小男主Jacob令人难忘的动人表演,歇斯底里的劲儿真的很多兰了
从后视镜看到母亲随即下了车狂奔回去 @佚名 8/10自我认同和亲子关系就是与个人精神“生存”最息息相关的东西,所以这种压迫到脸上到毛孔的特写所营造出的紧张感恰是最需要被感知的。
你当然可以继续嘲讽多兰“毫无长进”的囿于自我,但是你不能否认这样的困境依然事实存在依然需要被关注被表达。
而叙事上,多线程倒叙起承转合情绪爆发落笔结尾,至少在逻辑和表述上没毛病。
说到音乐品味和颜值啊,唉,真的是在下滑呢~但是《Bitter Sweet Symphony》这种永远在我私人歌单上的音乐啊,怎么用我都不会嫌弃呢~@扶不起先生 10/10这是一部慢热型电影,开头的乏味无趣到结局的最终升华。
将娱乐圈中典型的谎言圈融入到生活,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充沛而富有活力的去感染观众,叙事上花费的心思算得上锦上添花,母与子之间的浪漫联系,吾爱、朋友、情人,多么和蔼有趣。
因为生与死抵挡不住有趣的灵魂,认清自我何需他人叨扰呢!@143. 9/10太喜欢这种叙事方式和情感诉求的表达了 一度想起了《特别响 非常近》那一轮哭成了筛子 这一次也一样、恐同 找寻自我 家庭危机 公众人物的生活 影片讲了太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处处点到即止 留给观者诸多念想、我猜 Jhon Know Nothing Snow 只是隐居了 继续当他的守夜人总司令、、@mdr skywalker 7.5/10第一部多兰。
以书信为媒介,双时空交叉叙事去描绘一段友谊中的两个人,看完也感觉像读完了约翰多诺万的一本回忆录,母子和解与同性友人也是个人听闻的多兰的一贯风格了,在这些基础上还有风光的演艺明显在名利场的心态写照,总体来说情感表现非常有张力,摄影风格个人也非常喜欢,但部分情节转折也有突兀感,这也是很多玩叙事结构电影里很难避免的问题了。
到底还是差强人意呐 但观感舒适也罢、某些情节动人也罢,抛开这几处优点,如若细细品味,会发现整部片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
“经不起细想”,这也是多兰电影中一贯存在的问题。
最最令我不解的,也正是电影中的最主线——约翰·多诺万的死。
其实我个人更倾向于鲁珀特给出的解释——“只是想好好睡一觉,却不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我还是觉得,一段笔友关系的曝光,总归不至于令他绝望至自尽的地步,就算是经纪人离开,就算是被情人抛弃。
但有一处前后矛盾不得不提(此处感谢勤学好问观察仔细的毛师傅@鬈毛毛发问),片中给出了信件被曝光后多诺万在访谈节目中坦然承认事实的一段,可在此之后其与经纪人交谈过程中,却又出现了一句隐约意味着他否认事实的台词,很困惑,而导演也并未给出更详细的解释。
此外,多诺万与母亲的争吵、鲁珀特与母亲的和解、女记者态度的转变都或多或少有些突兀,前面的情节铺垫不够,于是也难以令观众产生共情。
女记者态度转变前望向窗外若有所思 @董小__ 6/10始终没找到打动我的点,故事本身也就很顺很完整。
故事全凭一个人口述回忆,这就要对整个事件本身真实性产生怀疑,很多地方可能站不住脚,又没有过多解释,比如这份友谊的基础以及女记者的转变。
主要说的是明星身份对私生活的影响,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wild life 7/10最大的问题是节奏真的太慢了,虽然每场戏都很精彩,但是节奏的问题实在太明显了,让我很难有情感波动,双线叙事通过信件缓缓道来,这过程有成长,有感动,有愤怒,有彷徨,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也没有区别,在约翰的最后一封信时做到了巨大的高潮,非常成功。
PS:本施维泽好帅啊,我可以!
@笑语在午夜场 7/10@贝克街的大盗 7/10 两条线 都是友情与母子亲情 以及自我认同 通过书信笔友 交织在一起 开头跟结尾都很平淡 一个是缓缓叙述演员的私生活 一个是两人都与各自的生活家人达成和解 不是太有趣 高潮的冲突放在了中间 书信关系见光的那一刻 两人生活的冲击 相对比较有力一些 不过比起约翰这条线 我更喜欢小男孩那条线 对演员的自我怀疑冲突的人生没有太多的代入感 也可能是小男孩的演技比较吸引到我了吧@鬈毛毛 4/10#剧照比正片好看#系列。
多兰很傻一个地方就在,非要向观众展现出他是如何江郎才尽。
着实费了一番心思,这片也能带上他的大吼大叫风实属不易,倒是还要感谢多兰导演因此暴露了Jacob演技中过犹不及之处。
又见情感铺垫糟糕的流水账,印象中从不太会触碰酷儿群体不自信/突出酷儿群体酷儿身份情节的这次算是抽来几张另一副牌的牌。
不要就想着塞故事塞主题,那些因为审美疲劳和感情输出差而排队离场的观众谁还愿意沉下心来?
想让观众沉下心品味情感来为什么不先自己沉下心来。
@-MeilleurEager 6.5/10 断断续续看完 和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比起来差多了 片中两条线 先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将两个年龄差大又远在天边的人连接起来 再用采访的方式讲述了这两对母子之间的故事 剧情节奏有些过慢 好几次都想拉进度条 《房间》的小男孩演技还是一如既往的赞 看到波特曼挺惊喜 当初演杀手时她也才十二三岁如今却演母亲 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 最后希望导演兰下一次进军好莱坞不要再局限于同性和母子这两个题材了!
其实自这部片去年9月默默展映于多伦多电影节后,多兰的另外一部新片《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也已于今年戛纳电影节亮相过了,只可惜口碑扑街,目前的评分也很低,不过具体内容如何还要等资源流出后我们才能共同探讨。
另外,多兰的两个新项目——改编自舞台剧《劳里尔·高德罗苏醒之夜》的限定剧以及难得打破母子话题将聚焦父子关系的《Pornhead》也已立项,虽然他的近几部作品似乎都不太尽人意,但新项目也还是可以期待一波。
于我而言,其实我更希望的是多兰将自己作品的内容创作得越发饱满充盈的同时,又能从一而终地保持自我风格,正如绝大多数优秀导演所能做到的一样。
无论如何,私心为他加油!
那么,本期周限定的长评到这里就结束啦,文章较长,真诚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另外由于文中写了一些个人拙见,如有错误还望大家多多指正,本菜鸡在这里给大家深深鞠一躬!
往期长评请戳: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13162905/【春天的放牛班】是一个有趣的组织,平日的主要活动除了周限定观影还有电影节,门槛不高,只要你爱电影、平时有偶尔写写短评的习惯就ok!
大家平时线上一起看看电影,在群里开开车(不是)、kk歌(没有)、爆爆照、收收表情包,线下有机会还可以面面基、约约饭,总之还有很多好玩刺激的东西等你来一探究竟,感兴趣的小伙伴就请不要犹豫、快快加入我们吧!
入团请call放牛班领军人 @Supremacyacron p.s. 我团最近新成立了太极帮,入帮请call太极宗师、帮主毛师傅@鬈毛毛,定能为您打开养生新世界的大门,带给您非同一般的感受p.p.s. 其实这期原本是国庆期间的周限定,却在本该发长评之日不巧赶上了这为期两周的“动态功能升级”,于是就这样,很不幸又有点搞笑的成为了放牛班建团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周限定,虽然有点倒霉,但也算是见证“豆瓣史”了吧,所以也借发这篇长评的机会,恭喜豆瓣广播复活,无论如何,珍惜各位友邻,珍惜在小破瓣的每一天。
二刷五星 短评字数有限制 见长评
1、期待了好久,还是没让我失望!2、剧本结构清晰新颖,但是、重点是两个人物比较相似的成长历程分散削弱了观众的移情,特别是母子在雨中的戏简直莫名其妙。3、多兰变得克制了,更在意讲故事了。4、主题依然是熟悉的同性认同、母子互相依赖互相伤害、激流暗涌的家庭关系,本质是还是在重复过去的自己。5、这给我敲响警钟:导演在续作上应该重复自己的风格(因为这将会是你的标签),但在题材上一定要突破创新。6、导演有两种:一种是诺兰这种工业导演,只会越来越强,因为工夫一直在打磨。一种是多兰、毕赣这种作者导演,如果不去谋取工夫的进步,就会一直重复过去的自己,这是不可取的。
依然是多兰擅长的母子和同志题材,故事细节的刻画却丰富很多,多兰权衡得还算不错。有趣的是,映射多兰童年的Turner的故事线处理得非常好莱坞,尤其母子在雨中相拥和解的画面很典型;而美国巨星Donovan的线却保留了多兰以往的特色,那些焦躁误解争执性爱,两条线这样的处理值得玩味。
#剧照比正片好看#系列。多兰很傻一个地方就在,非要向观众展现出他是如何江郎才尽。着实费了一番心思,这片也能带上他的大吼大叫风实属不易,倒是还要感谢多兰导演因此暴露了Jacob演技中过犹不及之处。又见情感铺垫糟糕的流水账,印象中从不太会触碰酷儿群体不自信/突出酷儿群体酷儿身份情节的这次算是抽来几张另一副牌的牌。不要就想着塞故事塞主题,那些因为审美疲劳和感情输出差而排队离场的观众谁还愿意沉下心来?想让观众沉下心品味情感来为什么不先自己沉下心来。
文艺片的气质商业片的配置。(背景乐太出戏了)
多兰之所以能成为酷儿cinema的代表人物,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毫无保留。这么一个充满了性幻想(甚至是性乱想)的故事,不仅被他毫不留情的拍出来,还加入了很多虽然看起来笨拙,但同样unapologetically真诚的说教和讨论。焦躁而可怜的母亲,神经质且自毁的儿子。多兰对这对角色组合的重复翻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标志。意识形态从来就是表达的一部分,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作品和观众发生深刻联结的唯一通路。毕竟90%的人看完电影,能总结出来的也就是一句意识形态了。所以喜欢多兰是不需要理由的。看耽美网剧和看多兰,本质上有点像。谁又比谁高贵呢?
31/100分。Sorry,看一半睡着了。
每次多兰的新片出来,评论区一汪汪的痛心疾首总是看得我心惊肉跳,但真正看了之后都非常喜欢,这部同样是《只是世界尽头》的待遇。算是多兰作品中数一数二的复杂叙事了,三线交织,但丝毫不凌乱;是他擅长的母题,但完全没有新瓶装旧酒,而是又成熟了,多了反思,也多了和解。我觉得内心不敏感的人就是无法理解多兰的电影了,不强求,每个人都有心中喜欢的那盘菜,他正好可以做出我非常中意的味道罢了,说到底看电影还是私人的感受。可能有些人会觉得10岁的小孩子也太成熟了吧?感谢那些霸凌者吧,所有被霸凌的人只有两条选择:沉沦到抑郁深处;或是被迫成熟早早了解人生的糟粕。
3.5 多兰重复自己的好莱坞版本,三个时空每一场景都尽可能出色导致了叙事看起来很扁平散乱,扁和散在于多兰不肯取舍,不想取舍很可能因为不同时空感情线的同源性质,又是一部散文式的电影?
这次比较惊喜的是雪诺,角色真的很成功,表演也很喜欢,有几场戏情绪真的很到位。多兰第一部英语长片,再次证明不管是什么故事,大咖是谁,最终都要变成多兰,也再次印证我的疑惑,多兰所有作品里的女性角色都有共通点,甚至包括长相和妆容。我比较期待之后的作品能看到不一样的家庭氛围和人物形象,就好比我格外期待没有絮叨男主的Woody作品。
多兰应该把这个本子给伍迪艾伦,然后自己去演成年鲁伯特
多兰的故事总是很容易进入,但这次其实是重复的主题,依靠构图和配乐(大流行)来抓心。另一个只是世界尽头的故事,谁要这样的多诺万,邓布利多来了都救不起。
不停重复真让人累,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配乐一如前,这一切拼凑在一起一点也不自然,矫揉造作到无法顺利观看。不停处理自己内心问题的作者,寻找少数共鸣者还不停在片中用明显对话以及画外音来自证的作者。累人。真是浪费了一众好演员。
我已经期待了很久的多兰,就是不用再作为一个需要人人吹捧的自大天才,能满含情绪地讲好一个通俗的故事
这大概是多兰最接近商业片的一部片子,配乐、拍摄、双线视角,但感觉是商业版的“只是世界的尽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作为作者导演,多兰多年以来都是拍自己的故事,母子争吵,同性,孤独——这就导致了看多兰的每部电影都感觉在同一部片子,如果第一次看可以说惊艳,那后面就是感觉无聊了;就拿这部片子来说,如果能减少里面的病态的刻意的母子争吵,那我观影感受可能会增加很多;不是说擅长拍什么,就重复的拍什么,多兰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了;并且,我认为多兰是有能力拍别人的故事的,以旁观者的视角,传达普世价值;别tm跟我说那样就不是多兰了,没有人是唯一状态的,只要他拍,那怎样都是“多兰”式的电影;多兰已经三十了,可以学着变现了
those fragile boys,Dolan really loves them,however,it's kinda boring...构图,色调一如既往地文艺优美,但演员们夸张的动作,造作的台词,刻意的拍摄视角,煽情的电影配乐,时时刻刻表现出一种用力过度的虚假的电影感。by the way,雪诺太让人出戏了
记忆中多兰小时候就是写信给自己的偶像 这个故事其实挺yy的 电影整个展现并没有很好也难怪后期这么久 挺喜欢小男生的表现+1星 但真希望多兰能安心好好学下怎么突破这么久了还停留在原地的导演能力
可能是我太喜欢多兰,虽然故事确实是多兰反复一直拍的母子关系、同性取向等话题,但是故事还是很流畅且也可以让我共情的,除了女记者的转变确实显得比较突兀,对于流行歌曲的使用也有些太泛滥了。
兰哥拜拜吧
Jacob迷之像贺来贤人。太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