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The Whale,庞然大物,我的鲸鱼老爸(台)

主演:布兰登·费舍,萨迪·辛克,周洪,泰·辛普金斯,萨曼莎·莫顿,实谛·史达仁,杰西·辛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鲸》剧照

鲸 剧照 NO.1鲸 剧照 NO.2鲸 剧照 NO.3鲸 剧照 NO.4鲸 剧照 NO.5鲸 剧照 NO.6鲸 剧照 NO.13鲸 剧照 NO.14鲸 剧照 NO.15鲸 剧照 NO.16鲸 剧照 NO.17鲸 剧照 NO.18鲸 剧照 NO.19鲸 剧照 NO.20

《鲸》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Samuel D. Hunter创作的同名戏剧,讲述在爱达荷州乡村一个破旧的公寓里,重达272公斤的英语教师查理(布兰登·费舍 饰)隐居避世,固执、坚决地要把自己吃死。查理在中年时期为了同性情人抛弃家人,但情人过世后因为悲伤和内疚暴饮暴食,并且尝试与17岁的女儿艾莉(萨迪·辛克 饰)修复关系。 随着查理越来越接近不可避免的命运,他的朋友丽兹(周洪 饰),一个愤世嫉俗的无神论者护士,以及埃尔德·托马斯(泰·辛普金斯 饰),一个年轻的传教士都试图在查理身上找到能被拯救的意志,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然而,只有与查理关系疏远的女儿艾莉才能让他看到目前绝望状态之外的未来,艾莉虽然尖酸刻薄、充满仇恨、浑身是刺,查理却能在她身上找到最后一次赎罪的机会,甚至可能是一丝希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甜蜜寂寞女孩东京白日梦女2020律师Sodom比得兔好女难寻大热门虎纹少女丧尸足球财富极客们〜警察局的怪人们〜柳炳宰:浑身不自在我的夏天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火爆天王新樱花大战蒂尔家常菜马尔多罗行动特搜9特别篇特搜队最后的案件一勺糖堀桑与宫村君OVA黑暗荣耀第二季狱前教育搏击人生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未知死亡听说爱情来过盖世傻侠马科斯·特里默的沉默精诚大医

《鲸》长篇影评

 1 ) 每一个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看完只能妒忌剧作家的才华,真的。

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可以被理解的,而我一向认为,最伟大的冲突,就是只做对的事情,却被逼到死路与死路的选择。

虽然这个剧本不完全是这样,但是他的每个角色的行为和动机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哪怕是错误,也不会被认为是生硬编造的冲突,只是让人叹息罢了。

于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可以被塑造出来并且抓着人一直看下去,是真的了不起。

查理犯了一个错误,传说中每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出轨。

的确,一个人一生可能不止遇见一个情投意合的伴侣,并且有可能遇见一个比婚姻里更情投意合的伴侣。

一个聪明的普通人,会做出廊桥遗梦式的选择。

因为普通的人,有普通的良心和牵绊,爱而不得,却守住了内心的道德和价值观,只是一种爱而不得遗憾;一个愚蠢的普通人会放弃了婚姻去选择爱,伴随而来的是永远无法填补的愧疚,最终会让所谓的爱也失了味。

简单粗暴一点说,真爱家庭二选一,选择家庭的会失去真爱,选择真爱的会家庭真爱都失去。

当然,这只是普通人的情况,完全邪恶自私的人,不会被愧疚困扰,甚至还可以红旗不倒彩旗飘飘,两边都不耽误,乐在其中,这些不在讨论之列。

于是查理就做了这个愚蠢的普通人,他不仅愚蠢,而且懦弱,因为他比不上艾伦,他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只能放纵自毁的欲望去获得缓慢而痛苦的死亡。

艾伦也是可以被理解的,他是软弱的,因为他无法停止去做他认为错的事情。

Liz是可以被理解的,她用付出爱来缓解亲人逝世的悲伤,因为她的世界只有现世的短暂。

Ellie是可以被理解的,她在没有足够阅历的年纪,用攻击来弥补缺失。

所幸看这部剧作的人也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有普通人的愚蠢,有普通人的懦弱,有普通人对于善的意义的执着,有普通人对于虚无的恐惧,有普通人无法原谅的过去,有普通人难以释怀的心结,有普通人的立定心志由我,更有普通人的行出来却由不得我。

最后,以作者所受的教育背景,我并不觉得是在歌颂或者赞美或者洗白什么,甚至不是在争取同情,就是简单地叙述并哀悼一个事实。

很简单,在爱里没有惧怕,如果不是这样,那不是爱,是情欲而已。

而爱即使危险,也会让人欣然赴死,就像彼得为爱主可以倒钉十字架,至死仰望天堂的方向。

 2 ) 唉

走不出去的,在绝对的痛苦面前,救赎就显得那么的无用___后记___wc,真的后劲好大...同性恋、肥胖、 “出轨” 、传教士、家庭关系等等好多因素堆叠起来指向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救赎”。

在所有悲惨之间其实还是觉得liz是最可怜的。

Charlie最终获得了他所渴望的目的,Ellie缓和了父女关系,Thomas得到了谅解等等,似乎人们都已各种方式得到了拯救...而liz依旧在人世间依于痛苦而活着....死亡不是最终的毁灭,亦并非最终的归宿,而是在所有记忆消散被遗忘时,人们才获得最终的ending...不要尝试去拯救一个人,那是无用的,心里顽固确定的那个事情,再如何努力也是无法改变的...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3 ) 《鲸》:反自我救赎的另类题材。

男主的核心人设既是独特的,又是具有代表性的,因为自己的欲望和一时的冲动判断而被迫在沉沦与痛苦中度过余生。

男主的一身异常庞大的赘肉你可以看着是他心灵堕落与心灵折磨的外化,是他难以卸下的心灵重负。

从这个层面,包括男主未获“拯救”的结局来看,很是反鸡汤,具有相当的现实性意义。

但是,我认为影片把象征自由的“白鲸”与男主相紧密联系和对应实在牵强,男主有无数机会可以自救,却选择放弃自己,选择沉沦,这其实带给了亲人和朋友更多痛苦,这种不能自我负责的软弱,我不能从中找到任何积极的精神或意义。

即便是对自己最在乎的女儿,男主仅仅给女儿存钱,而八年未见,这也远远不是能够弥补的。

这是影片的一个致命败笔,令主题显得空洞而混乱。

总体看来,布兰登·费舍贡献了他从影以来最好的一次表演,从现实主义中提取出的挣扎和诗意仍然让人印象深刻,有震撼和打动人心的可取之处。

 4 )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比喻

电影《鲸》(The Whale,2022) 讲述了一个为爱情抛弃妻女的中年男人,在恋人自杀后陷入内疚吃成了500多斤,他以在线教授文学论文为生,电影是他生命最后一星期在公寓的故事。

而就在今天,主演布兰登·费舍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几乎是在《瞬息全宇宙》的满贯获奖阵容中来了个鲸跳

Brendan Fraser accepts the award for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at the 95th Academy Awards in the Dolby Theatre.(Myung J. Chun/Los Angeles Time观感上,它更像是舞台剧的电影版:在不断响起敲门声的封闭空间,上演沉重肉身的压抑和惊悚;观众在第四面墙前,围观一个拒绝被救的庞然大物。

人们喜欢看与自身大得不成比例的生物,从恐龙、鲸鱼、大象,到金刚,到绿巨人。

他们带着相对人类超现实的行为和情感逻辑,放大了力量的壮观、破坏性和困兽感,形成奇观。

这个典型的单一场景剧中,主角一直在场上,通过四个关联人物不断上下场,实现情节推进。

尽管场景单一,但场面调度和走位都以拥有骇人重量的主角为重心,人物始终处于极端情绪,仿佛并不在意结局,观者好奇、共情于举步维艰和不堪回首的情绪。

但人物的经历并不大众。

影评中大范围的泪目、暖心一类的评语,多半缘自结尾负重绝望的鲸鱼人,因为女儿的谅解,终于站起来的亲情渲染和片刻救赎。

可惜这样的人物弧光在影片结束后会很快散去,因为那个困境形象和比喻适合主角,不是大多数观众。

我认为剧本确实出色,人物饱满的情绪一直在罪与罚式的反宗教中撞击,拍出来了对庞然大物的无济于事的救赎,以及虚伪和冷漠。

最重要的,是剧本通过一个比喻,传递了文学杰作的光亮和意义。

美国小说家约翰·加德纳曾打趣道,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只有两个情节:一个人去旅行,和一个陌生人进城。

从电影第一幕经典的陌生人闯入启动情节起,窗外湿漉漉的大雨,关于美国19世纪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的一段独白式评论,如同临终祷告般,不断贯穿整部影片。

小说和现实成为一对比喻。

小说中,以捕杀鲸鱼为终生目标的船长,那只被捕杀的可怜又庞大的名为莫比迪克的鲸鱼,以及关于终生捕鲸这件艰难又没意义的事,如同生活的困局。

影片中,那些房间内望去的雨中外景正是聂鲁达说的,还有什么比雨中静止的火车更忧伤?

但当我们这么想时,却又因为共同透过小说无济于事的长篇累牍,暂时忘却了生活的困顿,从而获得了一刻救赎,感受到某种虚无的意义。

有时候,从苦役中找到诗意的救赎,只是一个恰当比喻的距离。

所以这个故事模板可以换成房间里的___。

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之于中年离家出走的艺术家高更,老人与海之于暮年硬汉海明威,城堡和甲壳虫之于徘徊不前的卡夫卡。

当我这么想时,我回忆起几年前的春天去斯里兰卡最南端的海边小镇Mirissa,深入印度洋去看蓝鲸。

船行一小时停下,就无动力地飘荡在海面,开始等待。

那时因为剧烈的晕船我几乎无法站立,但当大家惊呼鲸鱼出现时,我扶着栏杆探身去看。

海浪的漩涡中,远远看见鲸鱼带着水花跃出,光滑的身体弧线露出水面向下潜,直到巨大的剪刀形状的尾鳍立起,最后沉入海底。

鲸鱼那么大,即使是半个身子的跃出都是那么了不起的样子。

看到如此超越日常的景象,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了不起。

船边不远,一对对很小的海豚在水面连着向前跳跃,那么轻盈愉悦。

看着,也仿佛自己被从人生的深海中,愉快地打捞出来。

看完乘船返回镇上,到酒店睡了一下午。

如果非要用个比喻,那自此我的人生分为了两个段落,一是见鲸鱼之前,一是见之后。

于是,我给那头鲸鱼起名,菲利普迪克。

摄于斯里兰卡美瑞莎镇海滩以下是电影中的“救赎独白”:在那本了不起的书,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的第一部分,作者以实玛利自称,在一个海边小镇,他和一个叫魁魁格的人睡在一起。

他和魁魁格去了教堂,然后登上一艘船。

船长是个名叫亚哈的海盗,只有一条腿。

他非常想杀死一头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

随着故事不断推进,海盗亚哈遭受了千难万苦,他穷尽毕生精力追杀这头鲸鱼。

我认为这很可悲,因为这头鲸鱼没有任何情感,它只是头可怜又巨大的动物。

我也为亚哈感到难过,因为他认为只要杀了这头鲸,他的人生就能变得更好,但事实上这根本无济于事。

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将我们从他自己的悲惨故事中解救出来,得到片刻救赎。

这本书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之后它让我为我所拥有的感到庆幸。

——「鲸」(2022)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5 ) Script Analysis: Pessimistic Storytelling & Features

Pessimistic character: the main character doesn’t push the storyline. He just sits indoors and people come to him. He doesn’t seek a goal. The story is pushed by other characters. But in traditional script structure, all stories are pushed by the main character, who seeks something or avoids something.Pessimistic storytelling: Story is told by other people, not the main character. He never tells his story by himself, it’s always people around him tell the parts of stories they know to each other.Ending: the only sunshine shines on his daughter’s face, then his face, and the whole room. It’s the only sunshine in the whole film, which makes it extremely powerful.This ending can be interpreted in two ways. Practically, he couldn’t stand up. He just dreams of standing up and embracing the sunshine while sitting in the sofa. Creatively, cuz his daughter asked him to come to the door, he doesn’t want to disappoint her. So he practices and finally comes to her.The movie is like an exaggerated version of different people we encountered when needing help. Most people are just like the missionary and pizza guy. Missionary guy is kind and eager to help, but he never thinks about things from Charlie’s perspective. He only thinks from his own point of view and just selfishly wants to convince him how important God is. Pizza guy is also kind and wants to know more about Charlie, but was in shock and ran away when he saw the truth.They are all kind, but either selfish or can’t shoulder more responsibility. Missionary guy are like people who show they’re warmhearted but actually just care about themselves and want to make themselves look good and smart. Pizza guy is a kind coward.

 6 ) 本身就具备非常坚实的文学厚度,而影像的艺术改造又让它焕发了更为强悍的力量

这部电影本身就具备非常坚实的文学厚度,而影像的艺术改造又让它焕发了更为强悍的力量。

越是在形式上最保守的单一空间结构里,可能性越是能够擦出最不寻常的龃龉,让四比三画幅下更显局促的房间包裹了更大张力。

叙事中心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肥胖患者,一个处在生命边缘的庞然大物,本身就是一个盛满故事结果的容器,通过被凝视的病态,也建立起和一些抽象喻体的亲密关系。

电影先是抽丝剥茧地向过往推导故事,逐步把破碎的人物动机和价值图谱修复完整,终于将千丝万缕系于一发,那便是立在针尖上的真相。

电影用反宗教的立场胜似宗教地解析了罪感文化。

不饮不食和暴饮暴食是一类向身体发肤施加报复的罪感,抛妻弃子和同性之爱是一类以情为债的罪感,散布仇恨的恶语和不忠不诚的谎言是一类言行道德的罪感——以内向性为镜,轻罪照样可以重罚,对可感之罪的掂量和感受,构成了电影文学性的基准。

电影更擅长刻画打乱因果联系的迷局。

信教的爱人早早失去了主的庇护,笼罩在圣光之下的却是被宗教伤害的肥胖症病人,救赎病人的却是他女儿青春期的邪恶,邪恶恰巧将一个传教士带离了无地自容的困境——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含混矛盾,制造了一场立体的、萦绕的文学语境。

电影把明喻暗喻揉进了叙事肌理,完成了和日常逻辑的结合。

“鲸”的意象用来反复印证人体的巨大,在揭示他之所以恋慕“鲸”、之所以成为“鲸”后,“鲸”便成了对逝去爱人和女儿童年的双重意念追寻;线上教师的黑色屏幕、与外卖员的声音对话,作为肥胖症病人的身份掩体被一件件卸下,更多双眼睛成为了他消化罪责、正视堕落的见证;“吃”的动作是病人无声的主张,间歇的节食和间歇的暴食,意味着病人生命观的起伏蜕变,也牵引出情绪的明暗交替——这些紧贴身侧的喻体,对房间中的大象进行了可视化的勾勒,完成了不落窠臼的、保留灰度的高级修辞。

 7 ) 一部让你自我感觉良好的电影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同名影评在本号被禁言期间由子账号 诗中的艾德琳 于2023.3.9发布) 基本上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会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观感。

究其原因,可以说一部描写病态肥胖现代人,试图用吃死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极乐大餐》式电影,无论最终走向的基调如何,观者的自我投射,都可以和现实中过得挺惨的布兰登·费舍增肥又特效化妆、字面意思的毁容式出演的查理形成相当大的距离,这份距离,其实在影片题材和故事构想的设定上,就保证了任何观者或评论家可以给予影片足够的审视。

不同于《极乐大餐》直接展示伊壁鸠鲁式的嬉笑怒骂现象情节,就可以传达出绘声绘色的批判与哀乐神殇,《鲸》的基调基本完全相反,而且在表达的意义上,更需要某种根本的证明。

因为就描写作为现代病的病态肥胖来说,其本身、或成因、或后果都缺乏足够的深度,就连主角查理也会哭着对前妻大喊道:“I need to know that I have done one thing right in my life!!!” 这作为一出必然会带有审视效果的悲剧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看起来主题深度的直观缺乏,不免会让观者和评论家们非常倾向于把这样一部电影归结为对“没有生活和放弃生活之废人”进行毫无节制地剥削的廉价感动电影,这样的情绪,以男主角查理最后牺牲,和达伦对其牺牲超现实化的处理达到高潮。

但值得注意的是,重达272公斤,隐居避世,固执、坚决地要把自己吃死的英语教师查理,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其实“愿意”牺牲自己,他自愿接受自己的死亡,而且他并不重视死亡。

他用颓废等死的后半生来换取所谓的“真实”,纵观全片被反复提及的,很大程度上,查理在追求的真实,正如他最后一堂课时,开启摄像头,让自己的学生看到一个几近废人的教师时,写在书本上的那些“精彩又诚实的文字,才真正重要”那样的真实。

一种寄托于文字中、回忆上、历史里的不朽彼岸的存在,也就是他开篇用来“镇痛”,结尾用来“升天”的女儿曾经写过的《白鲸记》文字一样的彼岸构成的世界。

为了一个更好的理想去牺牲自己,死亡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其实已经丧失了意义,因为将死亡视为某种假象,此刻真正死去的,是死亡本身。

而且死亡作为终极的匮乏来说,首先意味着“摆脱折磨”,其次便是“意义缺失”,恰如伊壁鸠鲁关于死亡的经典论述:“所有坏事中最大的那个-死亡-与我毫不相干,因为当我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有来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

前者的{破除信念},与后者{信口空谈}看似把价值判断当做了自己的敌人,即艺术家只是“描写一个废人的生活”而已,但这本身其实就增加了价值判断的欲望,应该说,查理并不是在真正地排斥痛苦,相反,痛苦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治愈。

不过,痛苦中皮开肉绽血淋淋的伤口,只有在近距离观看的时候,才能看出来是伤口,当在足够远的距离遥望之时,完全可以成为“绚烂的花朵”样式的美丽。

可以说,足够远的距离带来的审视,完全可以赋予病态肥胖这样的现代病以意义,解释痛苦,促进和解。

所以,审视距离本身会成为一种价值证明,它可以带来生活意义图景上的改善,但代价却是精神健康的损害(对于查理来说还有生理健康),它把查理变成了更温顺的绵羊,让他能更逆来顺受地忍受痛苦,欣然地接受他人对他的负面评价甚至人身攻击式的责骂,让受难者相信可以从这种受难中获得回报,并让其产生负罪感,一种亏欠自己、亏欠自己的未来和不朽(女儿)宗教式罪感。

而原罪,是无法被偿还,只能被赎救的此岸重负,就在《白鲸记》里,从历史的遭遇和现在的任务中,几近疯狂的亚哈船长穷尽一切要去杀死那只“侮辱”过他,叫作莫比迪克的牲畜,完全是因为他自己解读出复仇白鲸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既定的天命,亚哈船长有担忧,他担忧“恶毒的”莫比迪克表面上看起来其实只是一副无自我意志和自我意识动物的模样,实际上则是从创世之初就困扰和惊吓人类的恶魔,它不直接杀死我们,却是让我们活下去,但只能剩下一些残肢与更破败的意志悲惨地活下去。

可以说,解读出自己的命运,和响应自己的命运,其实就是一回事,这就好比一个人埋头挖好一个坑时,他自己必然也就站在了坑底一样。

当纵欲式的现代废人,以自暴自弃的悔恨,达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惩戒禁欲,他也就有圣徒殉道阻挡罪恶的觉悟,虽然这似涅槃重生式的自我感动里存在着飞蛾扑火般的不自量力,但残害生命的表现形式,实际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有歌颂生命的深层面相。

不过,禁欲与生命歌颂,总是不可调和地对立,强者与弱者的道德与优越,只在“一鲸落、万物生”的认识上,从彻底充满道德激情的虚无主义,走向对生活抱有一丝绝望的虚无,这里面,前者是必须加以警惕和克服的腐蚀,后者则是需要被理解与凝视的澄明,虽然看起来是镜中与镜外一体对面的两个镜像,但否定世界与肯定虚无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特别是如果现实中就真实存在一个,连电影里那种保留一丁点自暴自弃的自私自利都不被允许的地方的话,可以说,任何高大上的、正义的、完美的、不容任何人评价或置喙的安息日道德点缀,都抵抗不了那个地方对生命本身的敌视。

 8 ) 当白鲸挣脱泥沼

这是一部情感浓烈又克制的佳作。

影片的人物设定非常简单,剧情也并不复杂,时间跨度很短(Charlie生命的最后几天)——因为Charlie这个人物本身就很值得挖掘。

整部电影的setting几乎只有一处:Charlie的家。

这个六百磅重的身体,由于过于臃肿,四肢无法自由的运动;他深陷在座椅上的时候,隆起的腹部可以用作茶几;无法弯腰,无法站立,更无法独立行走。

心衰导致的气喘和高血压,使他看起来时刻像是一个将死之人。

Excessive obesity is repulsive.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是Charlie准备入睡时候,脱掉了上衣,第一次以半裸的姿态出现在荧幕上,肥腻的身体流淌下来,不禁令人作呕。

过度的肥胖为什么让我们反胃?

是因为失去了人本应具备的形态?

是因为极度的肥胖,暗示着纵欲无度、疾病与死亡?

The cost of being honest. 电影里Charlie远程授课,一直没有打开过摄像头。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他决定be honest, 在学生面前终于打开了摄像头,并且拿着摄像头从上到下扫描了一遍自己的身体。

学生们还在诧异之余,他把电脑抬起并扔到了房间的另一角,摄像头里的他变成了一团漩涡状的画面,与学生们彻底告别。

对于Charlie来说,对于自己的身体的坦诚,就是要直面人们对他的厌恶。

外卖pizza小哥是个阳光开朗的人,每次送外卖,都隔着门窗快乐的和Charlie聊上几句。

然而当他终于看到Charlie的真实面孔的时候,惊愕的说了句“Jesus”然后就跑开了。

"People are amazing." Charlie这个角色最让人感动的是他的positivity。

很可惜,对于自己,他已经全然放弃。

但是对于别人,尤其是女儿,他永远相信女儿是好的,是善良的。

就是因为这种信念,使得可悲的他也具有可爱的一面——他时不时闪耀的幽默细胞,他对学生的耐心与循循善诱,他对文字的敏感与执着,都让人幻想着,曾经的Charlie或许是位迷人的男性。

然而影片只是给我们呈现了他生命终结前的这些最残忍的日子,令人惋惜。

It's all about love. Charlie与旧妻Mary的互动非常动人。

Mary一开始还摆出毒妇的模样。

后来等女儿走了,她和Charlie回忆起那天在海边他们一家三口的快乐日子(海洋在影片里大概是自由的象征),她停留在他的胸口,听着他即将死去的心脏的声嘶力竭的搏动。

再多的恨意也无法完全抵消爱意,他们曾经那么爱过彼此。

Charlie和Liz的互动也很微妙,他们共同深切的缅怀着一个人。

Liz也是被生活锤打过的,充满了对世事的不屑。

她深爱Charlie,但是深知Charlie,认同死亡对于Charlie想要一死了之的想法,所以没有过度的挽留。

Moby Dick. 故事里Charlie一遍遍的背诵女儿小时候写的关于Moby Dick的文学评论,文字质朴又灵动,也是Charlie的救心丸。

“I just want one thing done right in my life.” 最巧妙的设定在于,女儿竟然忘记这是自己曾经写出的文字,当她把这些文字最后一遍读给爸爸听的时候,自己也得到了文字的救赎。

那一瞬间,她忆起了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的自己,那个时候她还有父亲,她还可以爱与被爱,她还可以信任别人,她还愿意流露真实的自己——那个时候,她还能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尘封的文字,有魔力。

电影结束的恰到好处。

Charlie解脱了,解脱的一刻他充满希望——他看到女儿借由忆起了曾经的自己,他多么快乐,多么解脱。

女儿身后的家门半敞着;阴暗的房间里,只有女儿站在光明中。

他也要奔向光明——他竭尽全力从病痛的泥沼中挣脱出来,缓缓站起,就这样,最后一次,他病态的白皙的脸庞在阳光下几乎透明,他的瞳色变的湛蓝明亮,宛如那日的大海,而他也终于消融在那片海水之中。

 9 ) 自我膨胀(附电影剧本)

首先看电影前得抛除自己此前关于种族、性别问题的既有看法和情绪,不然就尽吵架了。

这是非常写实的电影,注重坦率的自我表达,外在可能不那么美。

排除个人口味区别,确实拍得挺好。

男主看莫比迪克想到自己,观众看他和女儿的故事也会想到自己。

开头授课中提到写作中需要注意的规则,束缚克制(目的是更有效的沟通);结尾却坦率直白(果然让学生和外卖小哥错愕,把人吓跑,沟通失败)。

也有很多悬念帮助推进剧情。

节奏虽然慢,但不算太无聊。

-剧情中可以看出,男主是个很自私/自我的人。

对应电影提到的Song of Myself诗,“自我在膨胀”(所以鲸的意向不只意味着躯体的膨胀)。

这种自我膨胀不光体现在角色身上,也体现在电影本身,电影并不在乎男主和女儿之外的其他角色,这是很残忍的事。

男主当然意识到这点,所以一直自责但也无能为力。

男主反复念女儿四年前写的文章,“This essay is you”,那是他心中女儿该有的样子,有点道理。

但女儿显然不完全这么认为,她甚至忘了这是自己写的,这只是她的一部分。

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男主的自私和自以为是。

更进一步甚至可以认为男主和女儿都是作者自己的人格分裂出来的,现在的自己和中二时期的自己。

那就更自私/自我了。

自私/自我本来不是一件好事,但Song of Myself中自我的概念其实扩大了(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适用于每一个人,大家想的东西有共性,集体无意识在起作用。

因为同样的原因,这部电影就有了价值。

-男主的爱人已经死了,他和女儿都对男主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女儿开始把男主抛给传教者)。

男主现在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儿还年轻。

两个主角(男主和女儿)都遇到了不好的事,都开始自暴自弃。

两人关系复杂微妙。

女儿更强势,男主反之。

两人对对方的要求/愿望(站起来/积极体面生活)都是对方能力之外的,所以结局必定不会好。

dyke:对女同的蔑称女儿写的:This apartment smells. 死臭的房子This notebook is retarded. 笔记本也是弱智I hate everyone.你们都傻逼 见多识广的男主发现正好是川柳。

“川柳是一种诗歌形式,音节与“俳句(はいく)”同样,也是17个音节,按5,7,5,的顺序排列。

但它不像俳句要求那么严格,也不受“季语(きご)”的限制。

川柳的内容大多是调侃社会现象,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随手写来,轻松诙谐。

”电影结尾有小飞象,还挺震撼。

人只有在死前才能做到能力之外的事/做了能力之外的事就会死。

吐槽:美国的医疗体制,看不起病;全片能救人的就只有中二青春期女性?

美国吃的还是便宜。

...————————————————————施工中

 10 ) 出轨的男人

仅仅是一个人的记录-记录当时但,思想是会变的不为以后保证--一个结婚的家庭的男人,与一个男人相爱了。

这就是故事,开始,也是结束。

已婚后,不论你爱上的是同性还是异性,对婚姻中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打击---看的时候总认为,查理是爱上一个男人,这个家才散的,但并不是--对于与查理相爱的男人,他是怎样死的呢?

因为不同意被安排的婚姻,被父亲赶出教会,让这个从小接受的过太深的教会教育,也一直在教会文化中生活的人来说,他“自由”了。

-如果退出是自由的,那世界就没有什么组织了。

-对于女儿艾丽,正如查理对他前妻所说的,这是他一生做对的事。

对在那呢?

--她打开了那扇门,那门有光

《鲸》短评

草莓酒

5分钟前
  • mtdzxzz
  • 力荐

一篇与戏照应的小散文

9分钟前
  • 无她
  • 还行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14分钟前
  • 寂寞热带鱼
  • 力荐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16分钟前
  • 一张鳄鱼海报
  • 推荐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18分钟前
  • livlie
  • 力荐

克制又勇敢。主创们很厉害~

23分钟前
  • Moranja
  • 推荐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2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30分钟前
  • PHI1334
  • 推荐

好喜欢

32分钟前
  • momo
  • 力荐

3.0。

36分钟前
  • heisenberg
  • 还行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38分钟前
  • B-Rabbit
  • 力荐

看得我死了

41分钟前
  • lamf
  • 力荐

高潮是你和她在一起高兴的快要死掉的那种感觉年上莫名有咩姨的感觉

42分钟前
  • Felicia帆
  • 力荐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45分钟前
  • 🧸
  • 力荐

心潮澎湃才是爱

49分钟前
  • Levi
  • 推荐

挺浪费时间

54分钟前
  • 四季宝
  • 很差

渐入佳境。夏日就这样一去不返。台词写得很有散文诗的味,非常喜欢。最后突然想到打雷姐的summer wine和summertime sadness.

58分钟前
  • 未闻蝶恋花
  • 力荐

吻戏呢?!

1小时前
  • bringIhomeshaw
  • 还行

又是summer camp!年下刚一出场就是调皮捣蛋的感觉,好像总会惹事生非,可关键时刻还是帮年上解决问题,她对艺术理解和纯粹的追求令人动容。海边的咖啡,乱入婚礼现场,顽皮的跳海,放生牡蛎,之后就是我不经意间倒在你的怀里,那一刻似乎总是严肃的年上我相信你的心绝对化了,一衣同穿,有没有她的温度?年下又从后面追上来,又是皮皮的,你闹她笑🥹当年上宠溺的把哭笑两个面具给年下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暖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但是一切都在这个夏天,年下在年上老公前不经意的脸颊一吻是她们的告别,年上载着老公飙车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还有孩子们 这个夏天也是他们情感萌发的夏天,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戏剧节,我们也都舍不得这感情

1小时前
  • Sweety
  • 推荐

最后玛利亚开着车载着丈夫,默默地湿润了眼眶......草莓酒被永久封存在了那个夏夜的玻璃瓶中......

1小时前
  • 冬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