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恐怖片,这才是鬼片应该有的样子,非常精彩。
李碧华三个短篇小说改变成三个各自独立的篇章,导演和演员都不相同,却都拍出了极好的效果来,我非常喜欢。
我很想结合剧情来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钟爱,但我转念一想又发现,这真的不能透露剧情,倒不是说这三个故事充满了各种反转,而是这故事其实不复杂,简简单单的故事,不烧脑,也没有强行给它去找各种所谓的合理的解释。
这电影难得的是在于表现手法上,每一个篇章里的导演们都非常会用镜头,也非常会表现出恐怖片应该有的那种氛围感,这个氛围感不是说靠着大家熟稔的音乐来凑的,而是真正意义上完全把大家带进去的那种感觉。
更为难得的是,恐怖故事里也彰显出香港最底层社会民众的真实生活状态。
并且每个故事后面都有自己所要表达内涵,难能可贵。
看到一位豆瓣同仁的剧照点评:013-09-16 16:08:46 lice5这几年都在演屌丝大老粗 同龄的香港男星还在装嫩吃老本 所以 任达华值得尊敬有感而发:看了这部,真心对他刮目相看了,我对他的印象,之前是有偏见的。
他是用心在演戏,或者说在塑造人物。
短短半个小时,融入了他对生活现实的思考,对那些生活在最底层人的同情,至少他看到了,关注到了他们的生活现状,表现了对社会的反思。
我看过这部短篇小说,原著里这个人物比较平面化,完全是个反面角色,是个引子。
而任达华对这个人物的处理更加人性化,更加丰满,把小人物的无奈、挣扎刻画得很真实。
他对这个人物是很用心的,包括人物的造型,动作眼神、特定的语言、他的租屋,让这个人物很好地传递出任达华想要表达的观点。
人物眼角有疤,眼神有些木讷无光说话、看人时有些抽搐,极端时脸会有点扭曲,走路有些佝偻。
他的租屋只不过是过道尽头一层木板隔开的小小的长方形,一张木板床一放,几乎就满了,连走路都得侧着身子,压抑得喘不过气,他的身上泛着油光,仿佛你能问道一股汗臭味。
他的生活很简单,一瓶白开水一只面包。
然而,一而再再而三地丢饭碗,和日涨(价)夜大的面包,让这种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生活也变得艰难。
被炒时,他一脸无奈,有怨气又不能发泄,只能转身面对无情、沉重地生活和冷漠的人群。
看似猥琐、肮脏的一个中年人,却承载着社会、生活等更方面压力的表述。
细细看看镜子,你没有觉得自己多少有这个人物的影子吗?
任达华作为一个明星,一个型男,能够这样用心刻画一个生在最底层的小人物,这是可敬的。
他借这样一个人物,来看社会。
也提醒有些人,换个角度看看和自己生活在一起那些,也许你根本就不曾意识到的小人物的生活。
“盖楼的没有楼住,切叉烧又没有叉烧吃。
无端又被炒,这个世界不公平。
”他只能呆坐在木板床上一边啃着面包一边抱怨。
面包店要关了,房租交不起,没有吃的,没有住的,他总结了一句“人穷很凄凉的。
”这真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梅尧臣的《陶者》、张俞《蚕妇诗》、白居易《卖炭翁》……都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平。
夜深了,他来到墓地,望着墓碑,许久从口中流出一句话“这就是豪宅。
活着住豪宅,死了还要多霸点地。
”借着这个人物的口,任达华道出了这个世界的辛酸和不公。
悲剧人物终究悲剧收场,更添悲剧色彩。
最后这个人物手牵着他收留的两个小女鬼,游荡在夜的街上,寻找收留。
每个人都想找个归宿,有个窝,有自己的生活。
可是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像他一样的人,生活艰苦。
想起群租问题,其实更深层看也是社会问题。
有个接受采访的群租者说,谁愿意挤在一起?
谁不想住大房子?
我也想住两室一厅,一室一厅也可以,但是住得起吗?
任达华还是很认真地剥开光鲜亮丽的表面,想将那些人们也许刻意回避,不想面对的深处的世界呈现在银幕上,共鸣也好,反思也罢,这就是现实。
只有面对了,才有改变的可能。
也许这更像是文革之后出现的问题小说的思考。
而且这部电影中很多意识流的尝试,使得影片氛围更加诡异;两条线索,最后相交,明朗的设计也是用心的,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管《赃物》是否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任达华对电影艺术是真诚的,值得尊敬。
《迷离夜》最后一个故事《惊蛰》果然是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故事由陈果导演,邵音音主演,在看故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习俗:打小人。
相传惊蛰之日,也叫白虎日,惊雷四起,万物逢春,蛇虫鼠蚁妖魔鬼怪都苏醒了,所以小人多作怪,当天靠着白虎神威震慑四方,打小人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惊蛰当日,会出现很多老太太,手持鞋底板,在湾仔鹅颈桥下聚集打小人。
这些打手来自香港个个角落,大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口号,一边打一边念,比如:打你个小人嘴,让你有东西不能吃;打你个小人肚,让你肠穿又肚烂;打你个小人脚,让你有鞋不能穿……,这种咒语是自创的,也有代代相传的,总之能有多毒辣就多毒辣,能有多犀利就多犀利,反正每个打手都有一套自己的FreeStyle。
那么有人问,这打小人到底有没有用,非常难说,这种打小人的习俗其实在不同的地方会演变成不同的方式,比如将讨厌的人的生辰八字,嵌入纸人用针的压胜之术;日本的用钉子钉在树上;也有人说是东南亚的蛊术。
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解恨和宣泄,打过小人之后,看到讨厌的人受伤或者生病,都会联想到是打小人作祟,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已。
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邵音音演的角色叫朱婆婆,她平时捡捡破烂,在惊蛰这天,会去鹅颈桥下打小人,打一次50元,全套300,而且要花很大的力气,可以说是非常辛苦,一晚上只要你肯花力气,那么赚的钱比捡几个月的垃圾要赚的多,这一天朱婆婆来晚了,因为她的儿子带着孙子难得回来吃饭。
朱婆婆摆摊没多久,就来了一位富婆,富婆原本要打二奶,以及二奶的肚子,后来转念一想既然开打了,那就连她的媳妇一起打。
在她的眼里,儿子娶了这个女人,就目中无娘了,现在夫妻两人撂下孩子又出去旅游了,大小老婆都要打,富婆还贴心的把结婚照上儿子的那一半扯去,让朱婆婆看准了打。
打完之后照片不能烧,富婆要拿回去压在香炉底下,压满一年,再烧,真是又狠又阴毒,富婆走了之后,正好和一个女孩擦身而过,但是回头这个女孩就不见了。
富婆走后,朱婆婆撒了一些米去晦气,正好撒到了隔壁的老婆婆,还引来了警察,最后给了点钱息事宁人,邵音音把一个斤斤计较的市井老太太演的十分到位。
朱婆婆第二个客人是卢海鹏演的黑社会大哥大梁震婴,朱婆婆笑了他的名字(我理解的这个梗是和粤语林正英发音相同),他想打那些阻碍他上位的小人,他嫌弃朱婆婆力气太小了,自己打,越用力越好。
差不多夜已深,朱婆婆也准备收摊了,她发现有个女孩子坐在她的摊位前,她奉劝女孩早点回去,她已经很累了不再做生意了。
那个女孩也没有想要走的意思,朱婆婆一回头,发现这个女孩子披头散发,只穿了一只鞋,她心里一惊,赶紧坐下来,做完她的生意再走。
女孩子要打四个人,三男一女,不知名小人,而且要亲自打。
朱婆婆看着女孩打小人,回到箱子里,拿出一只染血的白布鞋,告诉女孩,穿上鞋,上奈何桥会舒服一些。
女孩接过鞋子,没有穿,而是狠狠的打起来了。
随着女孩每一次敲击小人,往事历历呈现在朱婆婆面前。
当天晚上,她亲眼看到这个女孩被三个男生劫持上了一辆轿车,也是亲自在车下捡到这只带血的鞋子,几天后报纸上赫然印着女子疑似被人奸杀,就是这个女孩子的脸。
朱婆婆不敢发声,只能静静的看着女孩子打小人,小人已经打烂了,当年劫持她的三个人,第一个在按摩院血溅当场。
第二个在天台打麻将,突然起身开始了他的表演,纵身一跃从天台下去了。
朱婆婆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心里十分恐慌,她赶紧打电话给她儿子。
她儿子,孙子还有媳妇一起坐电梯出大厦,但是电梯到达底楼后,媳妇和孙子动弹不得,儿子一人接听朱婆婆的电话走了出去,高架上发生了一起车祸,高架碎片直接插入朱婆婆儿子的胸膛。
朱婆婆看到儿子的惨状,她后悔当初不该放任儿子犯下弥天大错,当天就是看到儿子参与了这场劫持,所以默不作声,现在追悔已经来不及了,女孩还在打小人,三男一女,现在就剩下个女的了,只见一辆车突然行驶到朱婆婆面前翻车,把她压在了车下,其实细想一下,助纣为虐的人更可怕。
朱婆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定死在眼前,但是无能为力,她只有不断的念叨着是自己不对,用自己的命去换儿子的命,女孩终于停下手中的鞋子,流泪不止,原本熄灭的蜡烛重新燃烧起来了,朱婆婆被人从车底拽了出来,她虽然大难不死,但是心如刀割!
这个故事讲完了,我不由的重新去找了一下导演的作品,原来他就是《三更饺子》的导演,早期还拍过很多各种电影,戏路也十分宽广,这部电影和原著区别蛮大的,原著内朱婆婆和犯人没有任何关系,她只是因为害怕而没有举报,最后只能看着女孩惨死,她留了一只鞋,等女孩回来取,相比原著,无脑护犊的电影版朱婆婆更有冲击力。
其实在上一个故事,我就很希望陈小婷能干掉渣男老师,但是最终用释怀来结束。
这个故事的女鬼,我真是由衷的佩服,给个赞字,她报仇的干净利落,绝不伤及无辜,朱婆婆媳妇和孙子,被她定在了电梯里,真的是好鬼啊!
三个故事都讲完了,最后一个《惊蛰》比另外两个故事更为完整,而且情节铺垫自然,人物演绎的也很有张力,属于本场最佳。
感谢@unundead的回复,果然对粤语不懂,我瞎说了,谢谢哈梁震婴=梁振英上任香港特首所以才有所謂“為香港消災”的說法。
跟林正英八竿子打不著
自己感觉,其实真正“打小人”的高手是那个中年女人。
片中开头,中年女人下车后,看见了一个光着右脚的女孩儿,应该不是巧合,或者她能与这个女孩儿沟通。
当她拿着一张“儿子”的结婚照去找“打小人”的老太婆时,撕掉了照片中“儿子”的头像,又说要把相片压在香炉底下。
老太婆说她是个高手。
试问谁会狠心去害自己的儿媳和儿子,而且还故意撕去“儿子”的头像。
由此看出,中年女人就是想让“儿子”死相那么惨的。
或许她知道害死女孩儿的人就是他,女孩儿可能是她的女儿。
片中提到,她的儿子和儿媳去旅行,而断头死的那个男人根本就在香港和朋友打牌。
片尾结束,中年女人诡异的一笑,突然让我明白了,中年女人一手策划了这场惨剧。
为自己惨死的女儿(猜测)报仇。
和一班朋友去公寓过夜时一起看的。
当时看到编剧是李碧华,还在想是不是作家李碧华,因为没看过她的作品。
三个小短剧。
任达华的那个虽然很假不恐怖,但是想表达的对社会的控诉还是表达的很明显很有意思的。
第二个短剧,师生恋的那个,就显得比较tvb式狗血了。
最后一个堪称三者最佳,小惊险+小思考+小推理。
剪辑按这个顺序排列三部剧,也算合理啦。
#电影分享《李碧华鬼魅系列电影迷离夜》 《赃物》任达华自导自演。
细节太多,每一个出现的鬼都有故事。
《放手》手心一个字,[爱]变质了腐败了,别执着,放手吧。
《惊蛰》“打小人”是流行于广东香港的巫术仪式。
借助这种当时来报复些小人,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3个故事的细节都有好多,看完才知道原来还有原著可以看,又有书看了。
在中国恐怖电影最低迷的谷底;这影片的出现其实对希望做出了诠释;中国恐怖电影发展历程上需要这样的电影;当你看中国恐怖电影时,其实很难找到像这部电影这样尊重“恐怖”的电影了;中国恐怖电影分数上不去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不尊重恐怖”大量的伪恐怖片;几乎把恐怖片带入了一个偏激的异端;就好像恐怖片不去揉一些低俗的幽默进去就没法拍;就好像四川厨子不放辣椒就不会做饭;大量的评论者会赞许那些伪恐怖片里面的传统元素;简直是助纣为虐!
因为中国恐怖片本身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精粹那部分;用恐怖题材塑形去隐喻人性和说理的文学作品成功案例数不胜数;比如聊斋;一部以传统民间文化为媒介基础,用生活中的角色塑造,并以恐怖元素引导剧情,同时表现,叙述都能够通顺的影视作品的制作难度本身就很高;然而这部影片都做到了啊;影片的带入、阐述、结论、说理、叙事、都很到位;逻辑清晰;对鬼的质问折射人性;三段式叙事内容饱满;然后说,制作团队:任华达在此之前,我怎么不记得他导电影?
这很可能是他第一步导演作品吧?
陈慧琳我是不记得在此之前还在中国哪部恐怖片出现过?
第一次拍恐怖片吧?
姑且说他们都是第一次;那我更要给5星了;这片子真的很好;没有造作,没有浮夸;没有虚伪;是我看到少数没有传销元素的中国恐怖片;这就是一部恐怖片;而且看后引人回味;恐怖片并不一定要恐怖;但一定要尊重恐怖;爱情片不一定有爱情;但一定要尊重爱情;好的团队不一定之前干过;但一定要尊重自己在做的事情;5星给摄制组对中国恐怖片的尊重;以及这部电影给中国恐怖片带来的希望;最终评价:纯度很高的大片级恐怖片;
这可以说是一部鬼片,而不恐怖片,分为三个小故事,让你看起来不会觉得太长,感觉恐怖片都有点拖时间。。。
分开来说,第一个是《赃物》,先贴上片尾旁白,“人和鬼都在找一个归宿。。。
”,讲述莫名其妙的男主处处碰壁,然后又莫名其妙的去偷骨灰讹钱,最后莫名其妙的自己杀死了自己。
要吐槽的地方当然有,恐怖的地方也有,这种市井小人物、社会底层的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恐惧感,生前男主一直都抱怨这不公平,死后上了包租婆的身,却说一人一个娃娃,非常的公平。
我不知道这准确的表达了什么,也许暗示一件事情的结束,另一件事情开始都是公平的,最后被上身的包租婆打的那个胖子我认为就是包租婆本身了,剧中也没有透露太多的信息。
所以…《放手》“手心的一个字,【爱】变质了腐败了,别执着,放手吧”。
讲述渣男乱搞女学生,然后女学生报复的故事,与其说这篇是鬼片,到不如说是爱情教育篇,算命先生给你好好上一课,具体的看剧吧。
《惊蛰》“血债一定要 血偿,但报仇后,只剩下一片虚空”。
讲述一位阿姨为了包庇自己的儿子,在惊蛰打小人的那一天碰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最后都被血偿了…,片尾的旁白也都讲完这部片子的意思,反正最后漂亮小姐姐在公路上漫无目的的走着,非常贴切。
最后这个系列还是挺不错的,有一条弹幕说得很有意思,看《阴阳路》太长,剧情有时候太拖,这部剧刚刚好。
- -
《迷离夜》最后一个故事《惊蛰》果然是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故事由陈果导演,邵音音主演,在看故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习俗:打小人。
相传惊蛰之日,也叫白虎日,惊雷四起,万物逢春,蛇虫鼠蚁妖魔鬼怪都苏醒了,所以小人多作怪,当天靠着白虎神威震慑四方,打小人会事半功倍,所以在惊蛰当日,会出现很多老太太,手持鞋底板,在湾仔鹅颈桥下聚集打小人。
这些打手来自香港个个角落,大家都有一套自己的口号,一边打一边念,比如:打你个小人嘴,让你有东西不能吃;打你个小人肚,让你肠穿又肚烂;打你个小人脚,让你有鞋不能穿……,这种咒语是自创的,也有代代相传的,总之能有多毒辣就多毒辣,能有多犀利就多犀利,反正每个打手都有一套自己的FreeStyle。
那么有人问,这打小人到底有没有用,非常难说,这种打小人的习俗其实在不同的地方会演变成不同的方式,比如将讨厌的人的生辰八字,嵌入纸人用针的压胜之术;日本的用钉子钉在树上;也有人说是东南亚的蛊术。
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解恨和宣泄,打过小人之后,看到讨厌的人受伤或者生病,都会联想到是打小人作祟,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已。
我们的故事正式开始,邵音音演的角色叫朱婆婆,她平时捡捡破烂,在惊蛰这天,会去鹅颈桥下打小人,打一次50元,全套300,而且要花很大的力气,可以说是非常辛苦,一晚上只要你肯花力气,那么赚的钱比捡几个月的垃圾要赚的多,这一天朱婆婆来晚了,因为她的儿子带着孙子难得回来吃饭。
朱婆婆摆摊没多久,就来了一位富婆,富婆原本要打二奶,以及二奶的肚子,后来转念一想既然开打了,那就连她的媳妇一起打。
在她的眼里,儿子娶了这个女人,就目中无娘了,现在夫妻两人撂下孩子又出去旅游了,大小老婆都要打,富婆还贴心的把结婚照上儿子的那一半扯去,让朱婆婆看准了打。
打完之后照片不能烧,富婆要拿回去压在香炉底下,压满一年,再烧,真是又狠又阴毒,富婆走了之后,正好和一个女孩擦身而过,但是回头这个女孩就不见了。
富婆走后,朱婆婆撒了一些米去晦气,正好撒到了隔壁的老婆婆,还引来了警察,最后给了点钱息事宁人,邵音音把一个斤斤计较的市井老太太演的十分到位。
朱婆婆第二个客人是卢海鹏演的黑社会大哥大梁震婴,朱婆婆笑了他的名字(我理解的这个梗是和粤语林正英发音相同),他想打那些阻碍他上位的小人,他嫌弃朱婆婆力气太小了,自己打,越用力越好。
差不多夜已深,朱婆婆也准备收摊了,她发现有个女孩子坐在她的摊位前,她奉劝女孩早点回去,她已经很累了不再做生意了。
那个女孩也没有想要走的意思,朱婆婆一回头,发现这个女孩子披头散发,只穿了一只鞋,她心里一惊,赶紧坐下来,做完她的生意再走。
女孩子要打四个人,三男一女,不知名小人,而且要亲自打。
朱婆婆看着女孩打小人,回到箱子里,拿出一只染血的白布鞋,告诉女孩,穿上鞋,上奈何桥会舒服一些。
女孩接过鞋子,没有穿,而是狠狠的打起来了。
随着女孩每一次敲击小人,往事历历呈现在朱婆婆面前。
当天晚上,她亲眼看到这个女孩被三个男生劫持上了一辆轿车,也是亲自在车下捡到这只带血的鞋子,几天后报纸上赫然印着女子疑似被人奸杀,就是这个女孩子的脸。
朱婆婆不敢发声,只能静静的看着女孩子打小人,小人已经打烂了,当年劫持她的三个人,第一个在按摩院血溅当场。
第二个在天台打麻将,突然起身开始了他的表演,纵身一跃从天台下去了。
朱婆婆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心里十分恐慌,她赶紧打电话给她儿子。
她儿子,孙子还有媳妇一起坐电梯出大厦,但是电梯到达底楼后,媳妇和孙子动弹不得,儿子一人接听朱婆婆的电话走了出去,高架上发生了一起车祸,高架碎片直接插入朱婆婆儿子的胸膛。
朱婆婆看到儿子的惨状,她后悔当初不该放任儿子犯下弥天大错,当天就是看到儿子参与了这场劫持,所以默不作声,现在追悔已经来不及了,女孩还在打小人,三男一女,现在就剩下个女的了,只见一辆车突然行驶到朱婆婆面前翻车,把她压在了车下,其实细想一下,助纣为虐的人更可怕。
朱婆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定死在眼前,但是无能为力,她只有不断的念叨着是自己不对,用自己的命去换儿子的命,女孩终于停下手中的鞋子,流泪不止,原本熄灭的蜡烛重新燃烧起来了,朱婆婆被人从车底拽了出来,她虽然大难不死,但是心如刀割!
这个故事讲完了,我不由的重新去找了一下导演的作品,原来他就是《三更饺子》的导演,早期还拍过很多各种电影,戏路也十分宽广,这部电影和原著区别蛮大的,原著内朱婆婆和犯人没有任何关系,她只是因为害怕而没有举报,最后只能看着女孩惨死,她留了一只鞋,等女孩回来取,相比原著,无脑护犊的电影版朱婆婆更有冲击力。
其实在上一个故事,我就很希望陈小婷能干掉渣男老师,但是最终用释怀来结束。
这个故事的女鬼,我真是由衷的佩服,给个赞字,她报仇的干净利落,绝不伤及无辜,朱婆婆媳妇和孙子,被她定在了电梯里,真的是好鬼啊!
三个故事都讲完了,最后一个《惊蛰》比另外两个故事更为完整,而且情节铺垫自然,人物演绎的也很有张力,属于本场最佳。
《迷离夜》与《奇幻夜》,我连续两天晚上看了。
《迷》中任达华打前战,《赃物》,其实内容很接地气。
讲的是无论是活人还是死人,都想有个归宿的故事。
死人要“灵位”、活人要地位。
里面有一个小鬼女孩,一直在大街上跑,遇到林雪那个好吃鬼,还有等等白脸鬼,其实都是想找个归宿啊。
归宿,就是一个睡觉待着的地方。
可惜这样的地方,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一个奢侈的要求。
无论是死人还是活人。
其实这部呢我觉得很有现实意义,任达华的表演很接地气,更重要的是故事。
好多人都觉得这部没意思,那个小鬼跟主题没关系,其实都是没有好好看。
小鬼和那些人一样,都是苦苦寻找一个归宿,一个灵位,一个能够收留自己的地方。
《赃物》的片名应该改叫《归宿》《放手》,故事比较老套,一个婚外恋的故事。
不过呢,还是有点感受的。
《惊蛰》,打鬼。
《奇幻夜》中,第一部《妖枕》,印象深的是最后一句话,“沉迷在梦中的人,都是逃避现实,不愿接受现实。
”《迷藏》,印象深的是校园里的那些画,最后那些人都成了画上的人。
《伞魔》,还好。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最悲伤的事情,假期结束了。
关于一些短暂 关于一些回忆 关于一些夏日的痛虽然不是在夏季“无论发生什么 夏日终属于你”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年上拿蛋糕上的面具也太宠了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假期结束一样 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乏味中 只有那个晚上好像有些不同 但又什么都没改变
😭
看得我死了
假期
草莓酒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3.0。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夏天海边,为你的任性花掉五千放生的生蚝。闯入陌生人的婚礼吃饭跳舞,这是一场梦还是真实。假期结束后你还记得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好动人的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在那样真正亲密的时刻,倒下的酒瓶声其实是心跳声…高潮后又回到寂寞与无趣的日常…但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可以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尖的缝隙中流走,这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它都永远属于你。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俩人之间的克制与隐忍真的是太绝了。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