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核磁共振

R.M.N.,仇恨谜林(台),仇恨透视(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Rezonanța Magnetică Nucleară,NMR

主演:马林·格里戈利,朱迪思·斯泰特,马克里娜·巴勒迪亚努,奥尔索利亚·摩尔多万,拉兹·安德烈,约瑟夫·比罗,奥维迪乌·克里桑,佐尔坦·迪克,切拉塞拉·约西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法国,比利时,瑞典语言: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德语,英语,法语,僧伽罗语年份:2022

《核磁共振》剧照

核磁共振 剧照 NO.1核磁共振 剧照 NO.2核磁共振 剧照 NO.3核磁共振 剧照 NO.4核磁共振 剧照 NO.5核磁共振 剧照 NO.6核磁共振 剧照 NO.13核磁共振 剧照 NO.14核磁共振 剧照 NO.15核磁共振 剧照 NO.16核磁共振 剧照 NO.17核磁共振 剧照 NO.18核磁共振 剧照 NO.19核磁共振 剧照 NO.20

《核磁共振》剧情介绍

核磁共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圣诞前夕,结束国外工作的马蒂亚斯,返回到他土生土长的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多民族山村。马蒂亚斯一边担心着儿子鲁迪从罗马尼亚母亲安娜那里受到的教育,一边渴望着再次见到他的匈牙利前情人奇拉。 他发现他的儿子和整座村庄都笼罩在一种奇怪的非理性恐惧和不安的阴影之下。当奇拉管理的面包店雇佣了两名外国工人时,根深蒂固的冲动和怨恨涌现,冲突横生和情绪爆发,社区和平的表象被打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二分之一的夫妇逃出轮回有罪小纬回来过,在他离开之后圣哥传第3纪特工次世代洛克王国3:圣龙的守护真的不骗你3玫瑰香水最后的兵团任长霞妖幻三重奏使女的故事第一季猛鬼爱情故事屋内有人老爷升堂证词东京犬爱情故事诡咒和谐课程十三号仓库第四季麻理惠的怦然心动之道救妻同学会小谢尔顿第七季十二猴子第三季曼谷保镖杀出个未来i人质危机再见初恋双重追击

《核磁共振》长篇影评

 1 ) 潜藏于密林中的恶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门必修课叫《导演基础》,讲课的是一个广州本地的导演。

当时我们上她的课可以说是一种折磨,因为她要求我们每个星期都必须看七部电影,那样的话就是,一天一部。

那段经历虽然别扭,但是我们全班十几个人大多数都养成了日常观影的习惯,如今观影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看完电影后敲敲键盘,写下我的感想,是我未来希望能够长久坚持下去的一件事情。

话说回来,我对于蒙吉的初印象也来自于这位老师,后者是蒙吉的狂热影迷。

我们在课上反复拉片《四月三周两天》,这段故事无论何时讲起来,都是滔滔不绝的。

如果没记错的话,那门课结束的时间,《核磁共振》也就面世了,这位老师可能或多或少讲了起来,而我今天才看完它。

也许是因为最近的观影都很一般,《核磁共振》流畅的剧本十分吸引我,灰蓝的影片色调为作品添加了太多诗意,而要将一部富有诗意的电影看下去是需要毅力的,《核磁共振》吸引了我,也让我重新把目光投向蒙吉。

matthias的儿子rudi在上学途中的树林里看到了可怕的东西,从此不肯说话,影片随着matthias从德国务工回到村子里开始讲起,对“可怕的东西”进行揭示。

男性对女性的霸权面对matthias的归来,妻子ana显得既无惊喜,甚至可以说很烦躁。

丈夫不顾家,不声不响地离开家去打工并非仅此一回。

并且,ana对matthias出轨的事情也是心知肚明,同时也极其反对丈夫教育儿子的方式。

然而,她的见识和能力注定她只能被丈夫欺凌,面对他的不忠,不担当,ana只能默默忍受。

matthias自豪于自己的生活技能,在屠宰场工作过的他是杀猪的一把好手,他也乐于教儿子使用武器,屠杀野生动物,传递一切macho的能力给儿子。

面对rudi织毛衣的行为他感到反感,在村庄这样的小社会维持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似乎已经植入进了每个像matthias的大男子的脑子里。

然而,matthias也是矛盾的,因为他与csilla旧情不灭。

根据二人用英语调情的片段来看,matthias也许走出过村庄,接受过更开放的教育,并且和csilla是青梅竹马。

因为种种原因二人进入不同的世界后分手,csilla事业有成进入本地的面包厂管理层,而matthias只能与普通的ana结婚生子,过所有村里男人一样的生活。

这不是《平凡的世界》那样孙少安和田润叶的爱情那样点到为止,他们二人旧情复燃,做着背叛家庭的勾当。

走出去过的csilla,是用苹果手机和电脑,学大提琴,家里摆满了书的独居女性。

当与前夫离婚后,她决心要独自一人活出和村里的妇女们不一样的人生。

自由开放的爱情观让她屈服于情欲的深渊,一次次和matthias进行婚外情。

csilla也不是没有过对爱情的幻想,当她问matthias他是否爱她的时候,matthias在床上说“i love to fuck you”, csilla苦笑了一下,说“i love to fuck you, you love me to fuck you”。

“fuck”一词的主语从来不单属于男性,csilla在精神上不愿屈从于matthias的摆布,后来她也确实不把自己作为对方的私有财产,她虽然孤独,但是独立不依附,就像在最后她不依附任何一条霸权。

“必须要杀害动物才是男人吗?

”,matthias在父权结构下的暴力是弥漫在树林里的第一条恶。

固有族群对外来者的霸权种族问题,难民问题,和恐怖主义在欧洲不是新鲜的话题。

蒙吉在洞察罗马尼亚社会方面依旧卓越,此次更是将讨论的矛头伸向了整个欧洲的普遍语境。

面包厂急缺工人,然而由于发不出工资,不得不在斯里兰卡招了两个工人。

他们勤劳沉默,友善礼貌,起初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然而在村庄这样的小社会中,总有极端保守的意见和开明自由的声音,随着第三个外国人的加入,舆论上对于外来务工的敌意和歧视逐渐加重。

大多数村民要求将他们驱逐,牧师,村长和面包厂的代表不断开会讨论,在大礼堂的村民会议(并不包括三位外国人)中,蒙吉贡献了一段非常精彩的长镜头调度。

将近一百来号人拥挤在镜头前,保守派的群情激昂,支持外来务工的人们也勇敢地据理力争,matthias处于二者之间,一边他也默许了对驱逐外人的同意,一边他又不想让主张保护工人的csilla生气,他尴尬又滑稽,不小心举手被当作是发言的设计让我不小心笑出声。

在这段镜头中,存在着本地人,匈牙利人,德国人,吉普赛人,法国人等等。

每一个人都不能说自己是纯粹的本地人,祖先或多或少都有殖民和被殖民,迁徙与流亡的经历。

辩论到最后,众人将罪责归咎于欧盟:“他们修建了高速公路,却要我们做他们的动物园!

”。

达成一致的会议却不能改变什么,于是驱逐斯里兰卡人的呼声重新来到台面上。

这种排外的霸权建立在被时间巩固的相同文化语境下,建立在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恐惧下,建立在大多数人的集体无意识下。

从前迁徙过来的人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文化并且融入,几百年后甚至更短,几十年后他们的后辈就开始排斥和他们的祖先一样远道而来的人。

人类这样互相排斥的文化,不仅发生在罗马尼亚,同样也发生在欧洲其他地方,以及亚洲和美洲。

宏观社会对小社会的霸权来自更发达国家的人总是带着理想主义的使命试图“拯救”更落后地区,例如作品中的法国人ben,一个满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人试图用他的“博爱思维”来感化这个村庄的人们,只会发现自己被无情地耻笑。

ben代表着经济富足后的上层建筑,对于当地人来说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同样,让他们去理解国际化、民族交流融合的思想简直难于登天。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世界秩序正在残酷地摧毁这个小村庄。

村里大部分的人都离开家乡甚至出国打工,各种肤色和文化的人不停打破小村庄的宁静,国际组织来村里“数熊”,也被认为是残暴的干涉。

对于男人们来说,女人如csilla可以读书,可以离婚与各种人“胡搞”,可以对性暴力和剥削say no,本身就不可思议。

他们会将原因全部归咎于外来思想的入侵,然而这是不可逆的事实。

顶层秩序对于人的改变有好有坏,就连面包厂据理力争想要留住外国工人的努力,也只是因为女厂主想要获得补助,如果这一点实现不了,那么她也不会有什么人人平等的高尚思想,这让csilla很是失望。

大国对于小国的霸凌,秩序对于个人的异化,潮流对于传统的挑战,蒙吉流畅的叙事将这些元素层层铺开,再最后爆发出来,然后以matthias父亲的死戛然而止,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老人的离世让人们意识到,原来在他们厮杀的头顶上还有更大的意识形态在悄然改变他们。

写在最后以及对《花样年华》的联想《Yumeji's Theme》,来自《花样年华》的大提琴曲,在片中反复出现。

影片中蓝色的山脉,冰冷的阴湿的小径,稀薄的人群,配合matthias和csilla的婚外情故事,让人很难不联想到苏丽珍和周慕云的禁忌缠绵。

虽然本片中情欲并不诱人,更多是野性发泄后在冷雪夜中呼吸的一丝火星一样,微弱,乏味,充满背德感,但这个处理让我感受到蒙吉的巧思。

三种不同的恶,最终归结到最后一种恶,那就是我很同意一位朋友在短评中所写的,更高的社会顶层结构才是深夜里威胁我们的熊。

影片结尾matthias闯入密林,被五只熊包围,一回头,《Yumeji's Theme》重新从csilla家传来,这似梦非梦的朦胧场景中,matthias没有立场,没有反抗的惊恐。

5只熊代表着一种压迫和恐惧,在影片前面从未出现,一直深埋在这个村庄的深夜里,甚少被人提起。

村庄之于外面,罗马尼亚之于欧洲,欧洲之于世界,女人之于男人,外来人之于排外的“本地人”...这些凶狠的熊,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蠢蠢欲动。

2025年2月5日于香港

 2 ) 病入膏肓,死路一条

大概在更优越的国家里受到的歧视,一定要在歧视不如自己的种族身上找补回来吧。

议题真犀利,劳资关系,贫富差距,种族矛盾,少数多数问题,甚至比较幼稚的“卫生问题”,还有民粹,意识形态,都在18分钟的固定长镜头完成。

这个场景总觉得眼熟,好像“美国西部白人教堂讨论黑人权利议题”;另外驱赶外来者的几个蒙面人的装束是模仿3k党,但貌似没人提出这个词。

他们讨论时,对德国的崇尚“比那些为娇贵的本地人捡垃圾的劳工更像德国人”,在德国被认作是吉普赛人,回到罗马尼亚又以是“高贵”的匈牙利、卢森堡移民而自居,而圣诞舞会上的舞曲又是游击队之歌《Bella ciao》(就是《啊朋友.再见》)是反抗侵略者的歌曲。

这里谁是侵略者?

是被他们妖魔化的斯里兰卡劳工?

是欧洲的左右阵营?

是生养生息几个世纪的吉普赛人?

还是曾经作为难民和殖民于此的奥匈移民?

好像他们都有理,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视角审视的外来者就都是“入侵者”,是敌人,敌人是不洁的,是低等的,是身上捆zd的,他们夺走了工作,他们大批涌入,大量繁殖,稀释了“我们”的种族,他们带来病毒和恐怖,是不开化,就像“西方老爷”看“我们”,“我们”的标准衡量他们,就像“西方老爷”以欧盟的标准测量我们种的黄瓜。

这都是病,这病,罗马尼亚治不了,欧洲也治不了,先去做个检查,做个脑核磁,扫描下病灶。

儿子们根本不关心,他的职责就是当好儿子,当好男人,他要用枪保护他的情人,其他的他都不关心,支持反对外来劳工,他不签字,情人希望他能站在情人一边,他扭捏作态,他就是一个充满渴望的荷尔蒙象征,孔武有力,身材威猛又怎么样。

他的儿子可是在失去了他父亲时候才发的声,那是不是意味着历史的捆绑的消亡,意味着“在各大帝国间2000年屹立不倒的”自以为是之崩塌。

这个病是不是无药可救,回天无术了。

心爱的人还是抱了老欧洲的大腿,尽管他看上去矮小,瘦弱,腼腆,有点“娘娘腔”。

 3 ) 众人为自己,蒙吉反大家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在城邦中,众人,永远都是最普通又最特殊的角色,他们数量众多,他们可以审判他人,他们代表着正义,他们之间永远存在分歧,他们可以暂时达成妥协,他们都拥有自己私密的欲望,他们当然也可以理所应当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罗马尼亚“国师”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新片《R.M.N》,就讲述了一则在罗马尼亚村庄中发生的罗马尼亚众人的故事。

可以说,蒙吉导演凭借电影节体系的提携迅速崛起成名,和罗马尼亚摆脱布贰什维氪猪猡的走狗齐奥塞斯库们祸国殃民的歪路后,文化言论审查的消失、不再强行弹压社会矛盾、国家发展回归世界正轨、且全民审视自己曾经的赤色罪孽需求救赎、再次重建市民社会环境的契机,一直在从本土故乡汲取创作养分,也用电影在某种程度度上纪录和反映着罗马尼亚社会的种种问题。

《R.M.N》近结尾村文化中心将近一刻多钟的长镜头,就将欧盟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罗马尼亚中,让人难以忽视又极难结论的议题现实展现了出来。

一颗巴赞式长镜头加略微晃动的不稳定“固定镜头”共同组成戏剧框架的一场一镜,无疑让观众“不加修饰”地直接眼见为实到了“现状真相”的荆棘。

摄像机与观众融为一体的感同身受的身临其境,仿佛中间没有导演或隐藏作者存在的真实情境,可以使观众充分明白事态的无解;与此同时,其实即便在戛纳观影的评委都离实际罗马尼亚千里之远,更别说万里之外一方小小屏幕观看的其他观众,观众们自己的、现实的、足够远离的生活情境审视距离,同样可以让观众泰然处之地坐观其变。

不过深入探究这段众生相展示,可以发现,观者的感同身受,更多是其实是直接来自借各位角色之口,彼此互动时抛出的概念、辩论、反驳与谩骂等实际的台词对话......而这个一场一镜的“巴赞式”长镜头,其实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固定大景深镜头,蒙吉不但在轻微摇晃着镜头,而且焦点始终有人为侧重......在一种拒绝拆分前后景的戏剧性叙事表述,又执着于三一律引导观众注意力的调度中,情感共鸣的拒斥,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打破观众的移情,因为现今很多情感共鸣归根结底就是“金句启动式”的,比如电影中“请文明发言,西方在看着呢!

”、“对结果不满意的时候,怎么就突然不要民主了?

”、“外国人雇佣你,就是为了剥削你,但他们给的工资确实也高!

”等等;而离间想要达成的所谓思考,让观者主动拼接理解电影的愿景,在三一律“唯美愿景”的理解下,识别离间手段本身类似于“这个长镜头真牛逼啊!

”的过程,也渐渐扭曲成了离间的目的。

共情与间离并存,是戏剧或者巴赞式长镜头的“理论特性”难以掩盖的,也是每个电影中角色在故事世界自我定位时的巨大多样性,同时也可能是所有观者投身于真实现代世界之中时,与剧中人类似的那种多样性给与的。

就像村庄中村民的家属亲戚或朋友们是罗马尼亚人,去欧盟强国打工(例如德国),作为外来者的他们夺走属于他国人的某些东西,而斯里兰卡的劳工们来到罗马尼亚讨生活,恰似他们一样抢夺了本应该属于他们自己的属己之物......“我们对这些人没意见,只要它们待在自己的国家里!

”的矛盾诘问回荡于虚构和现实,给与蒙吉的创作以戏剧性,也同样赋予道德与好恶互相拉扯的张力。

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外来的斯里兰卡人好不好,与村子里的各类“原住民”喜不喜欢这些斯里兰卡人看似完全错位,实际却紧密相连。

情节上,从刚来了一个斯里兰卡人时候的无所谓还挺好,到来个两个斯里兰卡人时候的微词抱怨,和来了三个斯里兰卡人时候的愤怒害怕,最后至构想中来了无数的斯里兰卡人后的不堪设想......看上去“好不好”的道德判断,实际上是伪装起来的“喜不喜”的好恶判断,在所有外国合法劳动都符合欧盟法律的硬规则之下,村中的道德说白了就是村民喜不喜欢而已。

像极了某克思的阶级道德论,道德在这种思想视域下,都具有阶级的属性,道德维护的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力与利益,宽容、宽恕和忍耐压根就是不道德的、虚伪的、迷惑的、令人不齿的,它们本质上就是统治阶级构建出来,压抑不让无产阶级反抗的统治术而已。

所以斯里兰卡人把手直接插进面团之中,会造成面包不再可食用?!

到底是不是同“法国的黑人、穆斯林要求法国人尊重他们的传统和习惯,为此不惜暴动”与“去往德国避难的难民们抢劫、强奸、殴打收留他们的德国人”都是一样“污蔑”的“道德事实”吗?

答案或许是,因为污蔑是个贬义词,世界上当然没有“污蔑”的道德事实,实际也很难有存粹的“道德事实”,这取决与一个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局中之人无法甚至不能准确地知道一切,他们无法下判断。

在这个角度上,往往只能各打五十大板,也只能接受好恶是一个比道德更切题更好的解释,道德判断是精心伪装的好恶判断,其实是正确的。

也可以说,道德或许即是利益,道德是好的概念,利益是好的感觉,感觉当然在人最直观、最符合常识的判断上,远强于概念。

而众人之利益就是正义,而正义就是道德的,然后,道德之众人用好恶瓦解道德。

不过奇怪的是,那些半夜向斯里兰卡工人租住房投掷燃烧瓶的村民,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的露出面容,直言讨厌这些外国人,甚至要转向为指责自己人的女主为“罗奸”?

在村镇中心的集会上,不喜欢外国人的村民们为什么非要说一些莫须有的病理学问题、个人卫生问题,最后甚至转到其他问题之上,而不能直言困境呢?

答案大概是,其实好恶本身就蕴含了难以彻底排除的道德属性,我们很多时候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就是基于道德,我们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事物是因为它道德,不喜欢另一个事物是因为它不道德,每当费尽心机都找不到所谓“道德瑕疵”之后的好恶,就会发现好恶和道德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可想,道德判断有时候确实是伪装的好恶判断,而好恶本身也有着强烈不可分割的价值判断的道德属性,众人之道德并不是真理绝对权威,众人之好恶也并不能任意我行我素。

不难看出,道德其实是一种视角主义的存在。

如同最后辩论终结在半残疾老人的自缢,突如其来却又早有预兆,直观让观者感叹哀痛,而在开篇小男孩,在画外空间观者看不到的死亡,则让观者疑窦不解......换个视点,就即能看到问题的现象(频繁自杀),又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村落凋敝)。

或许蒙吉在片中引入男主这样不甚有道德倾向、随时可以切换好恶的“中立”视点,即是用以综观问题,同时也给予问题一种倾向,一种蒙吉已经熟练的、甚至或许都陷入窠臼、并且观众总是期盼他去主动回应某种意识的转换:面对难解的问题,展示比下结论更重要!

这种意识,就是视点之外的视野,也正是故事之外实际的东欧世界,和回归正常普世社会之中之人的厉害之处:超越视点的唯一合理性。

回望电影,展示与超越合起来的视角,赋予故事&长镜头直接展示罗马尼亚与超越罗马尼亚最直观、最符合感觉、又最概念的道德直觉,即民主政治。

而在民主政治构成的秩序中,智慧和同意不可能两全其美,因为如果所有人都极其智慧,那么直接达成根本共识即可,完全不需要投票,而之所以要投票,就是知道达成共识的困难。

因而智慧不能取得完整的同意,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达成基于智慧的完整共识,这被称之为解决问题时文明的体面或体面的文明,而不是某种狗屁不通的所谓阶级局限性或软弱。

反观今天那些至尊式的道德和好恶,背后皆是权力和暴力,它们永远都是众人至上,把反人反文明伪装成为伟大刚强。

 4 ) 罗马尼亚人自己的贾樟柯

精彩的人类寓言故事,影片切片式样的剖析罗马尼亚国家的矛盾与病症。

种族议题一直是人类族群经久不衰的话题,人类的本质是与认可的主体达成共同认同的基础上排挤他者。

故人类不可能团结,正因为人类的团结来自于破坏团结。

歧视转移同为罗马尼亚外来人的匈牙利人,因为人数达到一定基数遍掌握了话语权,开始抽刀向更弱者,将一切矛盾的根源指向少数外来人(吉普赛人、斯里兰卡人),与此同时却又献媚于经济条件更为发达的德国。

但在异国德国工作的罗马尼亚人又何不如此一般,在他国上工作建立社区,鸠占鹊巢。

正是他们经历过这段经历,害怕自己夺取来的被他人所夺,便合力利用“民主”在初始绞杀。

罗马尼亚人惧怕自己的家园被其他有色人种的占领,但面临人口流失却又别无他法。

道德指责影片中空降的法国小哥有何不像是互联网或任何他国大众舆论的指责。

他们并不屑于去了解对方的历史细节或区分民族文化。

在不了解实况和矛盾缘由的背景下,带着强烈的个人中心主义去主观评判。

就如影片中招致当地人的痛骂,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拥有你所拥有的优势,何况在他人眼里,你也是一地鸡毛。

循环发展老一辈的人不愿参与讨论这些议题,沉默少言,游离于主流边缘,在一天天身体的消磨后选择上吊自杀。

而年轻的孩童同时也被剥夺了言语能力,他们拒绝捕杀野生动物,拒绝参与讨论。

但在老一辈上吊死去时,却开口说出我爱你,而这三个字则是日常生活中如男主一样的大男子最难以启齿的词句。

我想这是一种启示,一种寓言,开口说话的孩童某种程度上也给了罗马尼亚一种希望。

共同责任结尾男主面临一群伪装成熊的当地人,他完全可以选择成为“熊”又或是帮助斯里兰卡人,而这就是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我们每个普通人需要做出的选择。

可以如男主一般,遵守祖先传统规训保留着狩猎本能,高度强调自己的男性身份,同时想把这种理念传承给自己的后代。

也可以如女主般自由主义,将婚姻与情欲分离,充分共情他人,但同时又不得不面临现实的割裂。

我们任何人都要在这个时代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并深陷其中,承担责任。

 5 ) 又一部具有东欧质感的影片

东部欧洲各国的电影总是有着某种相似的独特的质感。

从波罗的海到爱琴海(甚至延伸到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也无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或是近些年。

在这些片子里,你能看到萧瑟的农村,或是过气的城镇,以及生活在其上正遭遇着时代的震荡而隐隐不安却仍固守着传统的人们。

有时候是战争,有时候则是看似不动声色发生着的剧变。

所有的矛盾以一种静谧的方式走向不得不将压力释放的临界点,展示出她正在或即将走向的撕裂中的巨大张力。

在《核磁共振》里,是特兰西瓦尼亚的小山村。

原本这里就是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和操持德语之人的杂居之所,或许曾经还有视为烦扰的吉普赛人。

进入当代,本地人沦为欧洲共同市场的廉价劳力,外出谋生;而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工厂为了更低的人力成本和获得申请欧盟补贴的资格,不得不雇佣来自于南亚的外来劳工。

冲突悄然而至,直到一触即发。

影片后段,村子文化中心里集体辩论约十五分钟的长镜头堪称经典,将重重矛盾下各执一词的众生相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电影之名R.M.N.,既代表了罗马尼亚,也是男主父亲在医院接受的“核磁共振”在罗马尼亚语中的缩写。

每个人都能清楚地在成像中看到由症结所引发的显著变化,猜到那将意味着什么,但是能做的不多。

最终,集体辩论以一起全村见证下的悲剧告终,而这部隐喻饱满的影片最终也以一种接近于超自然现象的方式结束,徒留看电影的人吐出一声叹息。

 6 ) 众人为自己,蒙吉反大家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同名影评在本号被禁言期间由子账号 诗中的艾德琳 于2023.2.14发布) 在城邦中,众人,永远都是最普通又最特殊的角色,他们数量众多,他们可以审判他人,他们代表着正义,他们之间永远存在分歧,他们可以暂时达成妥协,他们都拥有自己私密的欲望,他们当然也可以理所应当地追求自己的利益...... 罗马尼亚“国师”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新片《R.M.N》,就讲述了一则在罗马尼亚村庄中发生的罗马尼亚众人的故事。

可以说,蒙吉导演凭借电影节体系的提携迅速崛起成名,和罗马尼亚摆脱布贰什维氪猪猡的走狗齐奥塞斯库祸国殃民的歪路后,文化言论审查的消失、不再强行弹压社会矛盾、国家发展回归世界正轨、且全民审视自己曾经的赤色罪孽需求救赎、再次重建市民社会环境的契机,一直在从本土故乡汲取创作养分,也用电影在某种程度度上纪录和反映着罗马尼亚社会的种种问题。

《R.M.N》近结尾村文化中心将近一刻多钟的长镜头,就将欧盟中的“第三世界国家”罗马尼亚中,让人难以忽视又极难结论的议题现实展现了出来。

犹如结尾,一颗巴赞式长镜头加略微晃动的不稳定“固定镜头”共同组成戏剧框架的一场一镜,无疑让观众“不加修饰”地直接眼见为实到了“现状真相”的荆棘。

摄像机与观众融为一体的感同身受的身临其境,仿佛中间没有导演或隐藏作者存在的真实情境,可以使观众充分明白事态的无解;与此同时,其实即便在戛纳观影的评委都离实际罗马尼亚千里之远,更别说万里之外一方小小屏幕观看的其他观众,观众们自己的、现实的、足够远离的生活情境审视距离,同样可以让观众泰然处之地坐观其变。

不过深入探究这段众生相展示,可以发现,观者的感同身受,更多是其实是直接来自借各位角色之口,彼此互动时抛出的概念、辩论、反驳与谩骂等实际的台词对话......而这个一场一镜的“巴赞式”长镜头,其实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固定大景深镜头,蒙吉不但在轻微摇晃着镜头,而且焦点始终有人为侧重......在一种拒绝拆分前后景的戏剧性叙事表述,又执着于三一律引导观众注意力的调度中,情感共鸣的拒斥,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打破观众的移情,因为现今很多情感共鸣归根结底就是“金句启动式”的,比如电影中“请文明发言,西方在看着呢!

”、“对结果不满意的时候,怎么就突然不要民主了?

”、“外国人雇佣你,就是为了剥削你,但他们给的工资确实也高!

”等等;而离间想要达成的所谓思考,让观者主动拼接理解电影的愿景,在三一律“唯美愿景”的理解下,识别离间手段本身类似于“这个长镜头真牛逼啊!

”的过程,也渐渐扭曲成了离间的目的。

共情与间离并存,是戏剧或者巴赞式长镜头的“理论特性”难以掩盖的,也是每个电影中角色在故事世界自我定位时的巨大多样性,同时也可能是所有观者投身于真实现代世界之中时,与剧中人类似的那种多样性给与的。

就像村庄中村民的家属亲戚或朋友们是罗马尼亚人,去欧盟强国打工(例如德国),作为外来者的他们夺走属于他国人的某些东西,而斯里兰卡的劳工们来到罗马尼亚讨生活,恰似他们一样抢夺了本应该属于他们自己的属己之物......“我们对这些人没意见,只要它们待在自己的国家里!

”的矛盾诘问回荡于虚构和现实,给与蒙吉的创作以戏剧性,也同样赋予道德与好恶互相拉扯的张力。

电影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外来的斯里兰卡人好不好,与村子里的各类“原住民”喜不喜欢这些斯里兰卡人看似完全错位,实际却紧密相连。

情节上,从刚来了一个斯里兰卡人时候的无所谓还挺好,到来个两个斯里兰卡人时候的微词抱怨,和来了三个斯里兰卡人时候的愤怒害怕,最后至构想中来了无数的斯里兰卡人后的不堪设想......看上去“好不好”的道德判断,实际上是伪装起来的“喜不喜”的好恶判断,在所有外国合法劳动都符合欧盟法律的硬规则之下,村中的道德说白了就是村民喜不喜欢而已。

像极了某克思的阶级道德论,道德在这种思想视域下,都具有阶级的属性,道德维护的就是统治阶级的权力与利益,宽容、宽恕和忍耐压根就是不道德的、虚伪的、迷惑的、令人不齿的,它们本质上就是统治阶级构建出来,压抑不让无产阶级反抗的统治术而已。

所以斯里兰卡人把手直接插进面团之中,会造成面包不再可食用?!

到底是不是同“法国的黑人、穆斯林要求法国人尊重他们的传统和习惯,为此不惜暴动”与“去往德国避难的难民们抢劫、强奸、殴打收留他们的德国人”都是一样“污蔑”的“道德事实”吗?

答案或许是,因为污蔑是个贬义词,世界上当然没有“污蔑”的道德事实,实际也很难有存粹的“道德事实”,这取决与一个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局中之人无法甚至不能准确地知道一切,他们无法下判断。

在这个角度上,往往只能各打五十大板,也只能接受好恶是一个比道德更切题更好的解释,道德判断是精心伪装的好恶判断,其实是正确的。

也可以说,道德或许即是利益,道德是好的概念,利益是好的感觉,感觉当然在人最直观、最符合常识的判断上,远强于概念。

而众人之利益就是正义,而正义就是道德的,然后,道德之众人用好恶瓦解道德。

不过奇怪的是,那些半夜向斯里兰卡工人租住房投掷燃烧瓶的村民,为什么不能大大方方的露出面容,直言讨厌这些外国人,甚至要转向为指责自己人的女主为“罗奸”?

在村镇中心的集会上,不喜欢外国人的村民们为什么非要说一些莫须有的病理学问题、个人卫生问题,最后甚至转到其他问题之上,而不能直言困境呢?

答案大概是,其实好恶本身就蕴含了难以彻底排除的道德属性,我们很多时候对一个事物的好恶就是基于道德,我们很多时候喜欢一个事物是因为它道德,不喜欢另一个事物是因为它不道德,每当费尽心机都找不到所谓“道德瑕疵”之后的好恶,就会发现好恶和道德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可想,道德判断有时候确实是伪装的好恶判断,而好恶本身也有着强烈不可分割的价值判断的道德属性,众人之道德并不是真理绝对权威,众人之好恶也并不能任意我行我素。

不难看出,道德其实是一种视角主义的存在。

如同最后辩论终结在半残疾老人的自缢,突如其来却又早有预兆,直观让观者感叹哀痛,而在开篇小男孩,在画外空间观者看不到的死亡,则让观者疑窦不解......换个视点,就即能看到问题的现象(频繁自杀),又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村落凋敝)。

或许蒙吉在片中引入男主这样不甚有道德倾向、随时可以切换好恶的“中立”视点,即是用以综观问题,同时也给予问题一种倾向,一种蒙吉已经熟练的、甚至或许都陷入窠臼、并且观众总是期盼他去主动回应某种意识的转换:面对难解的问题,展示比下结论更重要!

这种意识,就是视点之外的视野,也正是故事之外实际的东欧世界,和回归正常普世社会之中之人的厉害之处:超越视点的唯一合理性。

回望电影,展示与超越合起来的视角,赋予故事&长镜头直接展示罗马尼亚与超越罗马尼亚最直观、最符合感觉、又最概念的道德直觉,即民主政治。

而在民主政治构成的秩序中,智慧和同意不可能两全其美,因为如果所有人都极其智慧,那么直接达成根本共识即可,完全不需要投票,而之所以要投票,就是知道达成共识的困难。

因而智慧不能取得完整的同意,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达成基于智慧的完整共识,这被称之为解决问题时文明的体面或体面的文明,而不是某种狗屁不通的所谓阶级局限性或软弱。

反观今天那些至尊式的道德和好恶,背后皆是权力和暴力,它们永远都声称众人至上,把反人类反文明伪装成为伟大刚强。

 7 ) 全球化的民族情绪与资本剥削

蒙吉触碰了一个极难的议题,试图阐释一个处于东西之间的小国在经济与民族等问题中日益激化的矛盾。

加入欧盟的罗马尼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经济实惠,依然与西欧发达社会格格不入,在西欧务工被排挤的男主回到自己的国家,目睹了一场将罗马尼亚经济社会矛盾对准三个斯里兰卡人的暴行。

民族情绪从来都只是其他问题的表层出口,蒙吉尝试呈现更深入的剖析,最终落在了全球化时代的资本剥削问题。

村里的人们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国家安居乐业,因为他们看到自己在西欧工作被剥削,而自己本来的土地却被东方的人们所占据。

本国人流离失所,无处可去。

那么为什么每个国家不能够提供相应的酬劳,人民共同建设自己的国土呢?

蒙吉在村民与村长的大会上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

国家的发展需要资本的积累,而资本的积累往往依赖剥削,西欧国家如今的发达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当年对底层阶级的剥削。

在今天全球化的社会,资本家很容易获取到来自发展程度更低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而本国的劳动力对于更发达国家来说同样是为廉价劳动力。

在这种层层迁移的劳动中,剥削与被剥削成为了恒久的常态,文化冲突被不断激化,人民的反抗也在全球化的新背景下由对资本家的揭竿转变为对外来人口的民族化情绪。

在一个孩子失语,老人自杀,年轻人流离在外的国度,荒凉景色中人们对于三个斯里兰卡人的愤怒似乎成为了唯一团结这个国家的力量,然而暴力不过引发了更多的暴力,无能带来了更多的无能,面包厂即将裁员,没有工作的人只多不减,更多的人选择离开,祖国向更贫瘠走去。

相比以往的作品,蒙吉在本片中的叙事松散许多,不再聚焦在极少数的主人公身上,而试图展示某种群像。

但蒙吉似乎还不擅长处理这种形式,人物就显得不够鲜明丰满。

固定镜头的饭桌聊天和村民大会依然是蒙吉的拿手好戏,暗夜里危机四伏的背影长跟镜头也依旧没有缺席,但是否已经有些失去新意?

宁静祥和其乐融融的晚餐被火枪打破,强烈的冲突比起前作中暗地里的石子攻击变得更加外露。

孩子片头看见的林中自杀和后边老爹的自杀带来某种宿命轮转的意味,结尾也给其一向现实主义的作品增添了一丝魔幻的色彩。

(最后,在这部电影里频繁听到《花样年华》的经典插曲还是感觉过于混搭有些出戏= =)

 8 ) 结局真正的表达意图,或许和我们所想的不一样

结尾森林中站立起的5头熊给观众留下了许多遐想的空间。

片中的熊到底有什么隐喻?

目前看到的最普遍的解读是:「熊才是原住民」。

在充满民族矛盾和排外情绪的罗马尼亚村庄里,熊的出现是对人类这种狭隘争论的讽刺,毕竟熊才是这篇土地上早于人类的原住民。

这是很多豆瓣网友的解读。

在波米的《反派影评》节目中也是这么解读的。

但这是否是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的本意呢?

在一篇Elissa Suh的访谈文章中,导演谈到了他想在结局中表达的一些想法:ES: There's a bit of surrealism to the ending of the film. Without giving too much away, can you tell us a little about what you want the viewers to take away from the final scenes?CM: With cinema, the things that you want people to get out of your film can't and shouldn't be verbalized precisely in just one single way. So if I want people to take something from the ending, I want them to understand that there's a character at the end who more or less has to choose between two different kinds of worlds, one of which is darker, corresponding to our subconscious, where things might pop up. They might be human, they might be animals, they might be instincts, or creatures coming from his imagination, or just an impersonation of his anxiety. I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but they are brutal and tempting him, luring him to go over there.此外,在伊桑霍克与导演的视频访谈中,也提到了熊的意象的含义。

这两次访谈中,导演蒙吉的表达是比较统一的。

从中可以揣测导演在结局中所想表达的可能与众多网友的解读并不相同。

以下是看了这两次访谈后的个人理解:电影想要展现人们内心两股力量的斗争。

一种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与理性,另一种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潜意识的本能与恐惧(例如排外的民族情绪)。

人类活动的村镇社区和围绕社区的熊出没的森林正是代表了这对冲突,而男主(也包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森林中的熊所隐喻的是人类动物本能的一面,而并不是什么「原住民」的讽刺。

 9 ) 野心太大了,了无新意,沦为四不像了…

看电影嘛,主要还是看情节和内容哈。

至于长镜头啊,什么的,那是拍摄技巧之类的,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剧情的吧。

全村开会那场戏啊,我看就跟我们网络辩论差不多吧。。

村民们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什么新意呢?

导演如果是想把所有的观点都罗列一边,不如拍纪录片好了。

另外,本片到底要表达什么主题呢?

我看有劳资纠纷、宗教因素、民族因素、排外情节、亲子教育、婚姻关系、人与自然、等等等等。

反正啊,导演估计想表达的内容很多。。。

也就是所谓的对这个村子拍了个核磁共振,把所有问题都拍出来了吧。。。

但过于凌乱了。。。。

或许没有主题,就是导演的本意吧。。。

 10 ) 随笔

罗马尼亚语是白色的,匈牙利语是黄色或橙色的,其他语言是玫瑰色或紫色的空镜头对于环境状态的延续 一种真实状态的追求失业的人在家庭寻求地位 恐怖片的歇斯底里总是儿童和女人 男人对于家庭处理的失控让儿童和女人在他们眼中变得恐怖失语的儿子花样年华寒冷的导插不上嘴的等待 不得不的礼仪本能的生存方式无能的狂吠 失权的狂躁与熊博士的舞蹈后疫情时代的病毒担忧夹缝中的罗马尼亚与匈牙利 军事力量不够强大的十字通道移民政策与人心的冲突 政策的经济补助吸引商家畸形的关系需要一场核磁共振 但很可惜 核磁共振也是文明的产物思想的冲突 土地 资源 联盟 民族性 现代劳动关系 自然 宗教 歇斯底里 双重标准欧洲的动物园个人的死亡缓解问题 宗教的力量从何而来小孩说他看见上吊的人(外来人?

狗熊?

爷爷?

魔幻色彩)爷爷死亡后开口的小孩原住民之前的原住民内心的原始在杀戮时刻被唤醒 被野性包围陷入迷茫城市带着敌意,小镇不友好村子肮脏且要价奇高我们遇上了艰难的日子早晨渐渐察觉啤酒淡淡的陈腐气味

《核磁共振》短评

欧洲动物园,本能排外与文明融合,全球资本主义剥削下的种族主义冲突

7分钟前
  • 离魂异客
  • 还行

核磁共振成像不就说得很清楚,脑子里长了一个东西。影像学检查还有啥能比MRI更清楚的方式了?病灶那么明显,可是”医学”根本就找不到解决治疗的办法,然后老爹就莫名其妙地突然上吊,预示着前面的一堆问题无解且无奈,好牵强。蒙吉的叙事跟掌镜能力跟以前比感觉“慵懒”了好多,复杂的长镜调度越来越少,静止机位倒是给了不少。我不认为开会讨论那场戏拍得好,大远景呈现不出来每个人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等非画面形式无法表现出的但又是最能打动人心的细微细节的地方,跟听一段音频有什么区别呢?优点在于给了个被忽视的民众发泄说出来这些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却又无法治疗的“病灶”的途径。罗马尼亚电影的隐喻性很强,加上复杂的长镜调度和扎实叙事情节冲突明显所以耐看。本片的话,可以掐掉三分之二的时间浓缩成80分钟版本也问题不大。

11分钟前
  • 异形
  • 较差

这边抽一鞭子,那边给一嘴巴,长镜头辩论的每一秒钟都这般烹煮社会议题,冷眼旁观众人嘴脸再用一场死亡令无止无休的争论戛然而止。以为《花样年华》的配乐搭在这里会违和又出戏,没想到一处比一处用得妙,飘动的旋律被赋予了魔力,丈量着共处一室的男女主之间微妙复杂的试探步,向情不自禁去,向深不可测去。同样是二封,戛纳不给蒙吉给奥斯特伦德?

15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推荐

“我对他们没看法,但他们不应该在这里”,当罗马尼亚成为二十年前蒙吉作品中的“西方”,小村子龇牙咧嘴间的古老敌意,同样野蛮、暴力。大陆影迷若略知特兰西瓦尼亚和欧盟现状二三(感兴趣与否是另一回事),欣赏更无碍。充当外劳的罗人,在德在外受侮辱歧视。这不妨碍他们在村里头,聚众敌视想象中的“穆”、“黑手”、“爬虫类繁殖”,驱赶在眼前晃过的面包工,同样不妨碍罗族与匈族杠几嘴。老爹试图把伊索的道理授以儿子,最后却迷茫不知。MacBook传出来的摇曳音乐,与其说是情欲招魂,不如说是来自东方的想象?贯穿全片的雪景时空,都忧郁、迷人。那么轻,却又那么重。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稚童林逢祖缢形,床上情丝外语凝;燃瓶破却跨国奏,歧视凭依医学经;仇富嫌贫民粹盛,不期彼辈此中停

2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蒙吉爹地,你怎么了?

22分钟前
  • aof
  • 较差

这世上有人就会有冲突 没法让思维方式得到统一 因为本就不在一个基础上 多说无益 排外到处都是

26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6

30分钟前
  • 莹航
  • 还行

寓言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玩儿的就是思想 罗马尼亚人去到欧洲被人歧视 自己国家人工不够却要引进亚洲廉价劳工 然后歧视他们。集会的戏更是戳欧洲肺管子 巴黎现在又有多少白人。足球都是纺织园战术了 哈哈 。

38分钟前
  • ReMinD
  • 还行

看到最后懵了,还以为孙子预见了爷爷的死亡,结果一群“熊”冒了出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一个封闭的电影结局有多么重要,因为你不封闭,大家讲东讲西都可以,最后全都成了一群菜鸡;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说,一个十多分钟的聊天长镜头,会有多么的无聊,这个长镜头当然也完美呼应了我们前面总结的主题:你不封闭,全都有理,也或者全都无理,讲到底还是一群菜鸡......

41分钟前
  • 东遇西
  • 很差

二十分钟长镜头偷情真的太震撼辣,公民大会沦为偷晴的背景板,再端着的自由人也忍不住要吃民粹分子的大局吧,可惜蒙吉的连贯性太差,一场景一镜让电影太分裂,时而荒谬,时而刺激,时而幽默,一切都乱糟糟的,结合的不好。

46分钟前
  • 春天司柏林
  • 还行

议题属性严重,且未掌握到糅合方法,以至于沦为普优学徒。

47分钟前
  • 木皆
  • 较差

我承认我俗不可耐,这个片看的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48分钟前
  • O哟哟
  • 较差

被安排在第一个周末的《无限悲情》和《核磁共振》注定是一个小高潮。如果说前者引爆了媒体一片“金棕榈给他!”的呼声但也伴随争议,罗马尼亚导演、金棕榈获得者蒙吉则是稳定输出一部深刻的社会议题影片——冷峻、工整、流畅、机警,没有闲笔,所有的悬念和铺垫都有始有终,同时力道控制得恰到好处。人物关系内部的编排、外部和主题的勾连都简洁却深刻。片名《核磁共振》与整部影片核心的关联也甚是缜密但并没有命题作文式的过火点题。移民、欧盟经济这样的大话题与家庭、性别、人性与人际微暗幽深的连结这样的“小”话题毫不突兀地交织在一起。贯穿影片一直到片尾的《花样年华》插曲可以说是一次“恶趣味”的致敬。最后一场戏则更是精妙有趣,给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风格剧情片带来有力魔幻(而非通常想象中的平淡或是匆忙)结尾。预测有奖拿。

53分钟前
  • 陀螺电影
  • 推荐

除了政治因素外,我没看到本篇的太大亮点。排外和歧视是老生常谈,我反而觉得有立场的女主要比没事儿扛枪打猎的男主更硬汉

54分钟前
  • 河椅电影
  • 还行

移民问题欧美很常见,我们这几年也有了相关话题,将来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地步。高潮在后期大家的辩论,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展示矛盾,这情节感觉跟倒霉性爱挺像,民主国家就是好,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气势汹汹的拿枪追杀熊,到了林子里看到一群熊,自觉的怂了。

55分钟前
  • 汾河水怪
  • 还行

【1387】为什么,为什么要放《花样年华》主题曲,还放那么多遍,为什么,为什么啊!前面真的好平淡,抛出的关于人类工业发展和战后欧盟关系的问题,直到文化中心的固定镜头和结尾的熊才有点意思。片中确实给脑做了核磁共振,嗯,确实该给人类们做做脑核磁看看你们是不是有病了。看到上吊在树上那里,就想到了今天的新闻。

59分钟前
  • 狱友190589366
  • 较差

蒙吉的电影总是很有意思,单镜头的群像戏和结尾就很像四月三周两天。

1小时前
  • 飞行员
  • 推荐

罗马尼亚的一次核磁共振,社会、宗教与排外,燃起的焰火和反对的浪潮,从辩论到割席只用了十几分钟,带动了电影里的看客、包括我们的情绪调动。枪打在熊身上,也打在这个村子身上,打在每一个人身上。

1小时前
  • 抛掉奶盖上街去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