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刚看完张静初、范伟的《芳香之旅》。
我想先说说其他。
给我一双翅膀,我会飞向那里,飞向阿尔卑斯山麓和宫崎骏的世界。
一直以来,我都神往于那种景色,记得小学六年级暑假,央视每天上午9点都会准时播放暑假少儿节目,动画片《阿尔卑斯山的少女》便是其一。
女孩海基的经历让我惊奇,而她的阿尔卑斯山麓上外公的木屋更激发了我无限幻想。
每天去山上放羊,大片的草地和心醉的湖水让我难忘。
若真有乌托邦,对我来说这部动画片里的场景便是。
宫崎骏的世界里,似乎永远都是这些令我心动的地方,恍惚间,我觉得真实的地球上不再有,神州大地上不会有,倘若时光倒退从前,我的言论肯定会结束我的人生,呵呵。
我错了,我才明白。
上周无意间买了本2006第二期《中国国家地理》,策划主题是青海。
图文并茂的修正了我的幻想——青海,就连青海,也是我儿时乌托邦的全部景象!
今晚在电脑上看完我下载的《芳香之旅》,又是一记耳光。
不说景色了,换角度。
这部影片的镜头的取舍和叙事风格乃至情感的推进,我很是怀疑其幕后班底,说实话,很日本的。
当然不是不好,相反,而是很不平常的细腻。
这一点上在配乐中已有证明,梅林茂和他的团队,受累了。
特别是影片最后,让我想起了《岁月的童话》,很温馨、令人动容。
第六代导演所作的《芳香之旅》,其实是用我们年轻人的心境去努力探寻父辈们成长、躁动、成熟的脉络之旅。
完全还原或者全部正确绝不可能,但寻求理解和相互交流的尝试却已然成功。
曾经我们一味地用“遭遇”一词幼稚地帮爸妈总结过去,其实对于他们而言,“春芬”和“老崔”的故事更像一段难忘的芳香之旅,珍藏于心间。
对我而言,曾经深烙下来的“阿尔卑斯山麓”似的乌托邦,也慢慢的和稚嫩一起褪去了……
请原谅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芳香之旅》当成一部公路片,除了影片里出现的那辆看起来像是铁皮玩具的公共汽车,我看不出它和公路片什么联系。
如果说公路片的母题是寻找,那么它的主题是温情的,暗藏着隐晦的哲学思考,通过一次旅行,人们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体验 ,一种自我主体价值的确定。
可在这部电影里,所有本应温情脉脉的生活却被导演自以为是的变成了一场矫揉造作的闹剧,在影片的前半部,当我看着张静初扮演着一个心理年龄可能只有五岁的脑残少女,在导演的调教下在镜头前不停得做着夸张而幼稚的动作,看着她面对乘客面对着观众发嗲装嫩时,我真的想要呕吐,忍不住想要献给我们的杰出青年导演章家瑞先生几个烂番茄。
我相信张静初是一个好演员,在《孔雀》里她的表演时如此自然而纯朴,在这部烂片的后半部,张静初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可这仍然无法让我原谅导演的自作聪明。
表现一个花季少女的天真纯朴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完全可以不露声色把一个少女的特质展现给观众,可导演却选择了最恶劣的一种,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纯真的姑娘。
当我听到一个生长在云南一个农家姑娘说话却是一副港台腔时,我忍不住要愤怒,导演要不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要不是这其实是一部儿童题材影片,或者导演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观众。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参赛影片,它的观众只是各个电影节的评委,所以导演不用考虑普通观众的感受,他也确实在贯彻着他的宗旨——一切了获奖,因此与生活无关。
这部电影融合了很多国外电影节评委喜好的元素,这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的影片,这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影片,这是一部描写文革爱情的影片,这是一部反思时代精神的影片,从中拿出哪个元素都能成就一部影片的荣誉,而我们聪明的章家瑞导演把这些元素融合在了一起,可见他对获奖志在必得。
确实,他成功了,这部影片成为了开罗电影节最佳影片。
那些国外的评委们渴望窥视中国,然而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去了解中国,他们想要看到的是一个臆想中的在意识形态急剧变化下分裂的中国,这部电影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偷窥欲。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导演谄媚的态度。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讲述了怀春少女春芳和右派青年刘奋斗的无果而终的爱情。
导演在影片里处处展现着温情怀旧的情调,给观众造成一种假象——那是一个民风淳朴的纯真年代。
在60年代,人们想吃肉就吃肉,丝毫没有什么物质匮乏的概念。
这注定了这是一个与时代无关的影片,它只是满足了某些人对于时代的意淫。
令人怀旧的毫无瑕疵的爱情,两人一见钟情,从暗恋到表白,最后再遭受些阶级压迫,爱情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打碎,这样的题材已经被第五代导演使用了无数次。
以鲜花为喻,从天才到蠢材的堕落,这种套路被再次搬上了屏幕,并希望像一如既往的得到那些评委们的偏爱。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前30分钟里,我脑子想到的却是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只不过纯真的章子怡变成了矫情的张静初,而对于一个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设定,从外貌到背景都是如此相似。
好吧,我们承认世界上所有的故事都是相似的,只是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那么让我们看看导演如何讲述他的故事。
刘奋斗因为右派的身份被下放到采石场改造,少女春芳想去看望他,而老崔因为抱有对春芳的爱,纵容了她。
然后就是春香和刘奋斗在牛棚偷情,被逮个正着,刘奋斗迫于压力交待是春芳勾引他,随后被送走,春香对爱情失望,选择了老崔。
这样的三角恋的桥段早就让人看得乏味,可导演却乐此不疲,并自以为是的认为被博得观众的感情关注。
可是在那个时时刻刻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且不说自由恋爱的可能,一个右派分子和一个出身干净的少女偷情,其结果竟然处理的如此草率。
两人都相安无事,春芳而且还听从组织命令嫁给了一个被毛主席接待过的劳动模范。
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王小二和陈思扬因为偷情被游街,在这部电影里,两人偷情暴露后还能通信联系,周围的人对两人的关系也置若罔闻,这多么不可理喻。
如果说王小波称那个年代是他的黄金时代是一种反讽,那么在章家瑞眼里,那就是一个真正的民风纯朴的理想年代。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中,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精神也趋于现实,向阳号完成它的时代使命成为了破铜烂铁,年老的春芳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只能在贫困中怀念旧的时代。
导演努力营造一种关于时代的失落感,可与其说是引起观众的反思,倒不如说这样的阐述更能博得评委的好感,因为所有的思考都是停于表面,在旧的美和新的恶中,导演展现给大家的是一种关于旧时代的幻觉,在那个梦里所以旧的都变成了美好的,对时代的反思只是基于个人的惆怅,这不是不能说,而是导演不想说,因为评委们不会去思考,他们想看到的就是这种幻觉。
这部影片前后部分俨然在讲述两个不同的故事,前面是一个旧时代爱情,后面是一个新时代的守旧。
也许导演在弘扬一个不为物质多动摇的精神,可这种精神却缺乏一个基垫。
在那之前,春芳只是一个不懂人事的小姑娘,对爱情绝望,对生活失望,对老崔抱有误解,当她意识到老崔对她的爱后,误会消除,。
她就毅然成为了旧时代的卫道者,这种感情的变化缺乏一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影片。
放映机在雨中依旧能放映,被水泡过后的日记在多年后竟然保存完好,猪仔允许抱到车上,导演是在告诉大家那个时代不存在常识还是完全无视观众的常识?
或者导演在构思剧本的时候想的如何把能获奖的元素拼凑在一起,而完全没有考虑结构上的问题。
在镜头语言上,影片同样在表现着它分裂的倾向。
导演似乎格外热衷于对摇臂的玩弄。
在很多场戏的结尾都会出现一个摇升俯视镜头调度,这是好莱坞的经典镜头运动。
镜头展现一个奇观的视角,强调的是一种戏剧性。
镜头上升表示精神上升,或是强调人和环境的关系,可在很多场景里上升的镜头变得毫无意义,只是突出导演对于技巧的炫耀和他对于视听语言的无知。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抽疯的使用着繁琐的蒙太奇剪辑,他时时刻刻的引导着观众的视角,暗示给观众,你们是在看一场被排演的戏剧,这与生活无关 ,与体验无关,只是在讲述故事。
观众被看昏了,也学会了把自己的情感从影片中抽离出来,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导演终于意识到了应该用长镜头把观众拉入到影片中,可在那时这部影片早已经被分裂了。
昨天看了《芳香之旅》这部电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分别是由范伟和张静初来扮演。
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片名一样,你会从中感受到男主人公朴实善良人的人品。
男主人公只是平平常常的一个公共汽车司机,每天在开车两座小城镇之间路上往来,平淡地度过自己的生命岁月,没有勇斗歹徒,也没有奋不顾身救落水儿童,但是他正直善良、朴实的性格像盛开的茉莉花一样,发出淡淡幽香。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叫龙泽的小城镇的汽车站中,劳模老崔(范伟饰)是被上级派到这来开“向阳号”汽车的司机,春芬(张静初饰)是该车的售票员--一个本地女孩。
春芬在和老崔出车的过程认识了刘奋斗--一个被下放的知青。
青春的冲动加上她不安分、好气的心使她爱上了刘奋斗,可是老天不随人愿,他们在偷情时由于力度过大导致矿场一间棚子倒塌,恋情被暴露。
刘奋斗被带走,春芬被劳模老崔保了下来,并继续和他一起出车,后经车站组织领导撮合,面对命运,无奈的春芬与老崔结婚了。
婚后,春芬发现老崔是个性无能,在性方面不能满足春芬一个正值妙龄女孩的需求。
就这样生活也平静而又缓慢的继续着,无奈的她一天接到已回上海的刘奋斗的信,她内心又开始不平静起来。
但是面对生活的现实和无奈,她最终选择了放弃。
老崔偷偷的看到刘奋斗给春芬的信,为了让春芬和刘奋斗见上一面,开车去接刘奋斗,途中遭遇车祸,变成了植物人。
春芬从此担起生活上照顾老崔,工作上接替老崔继续开“向阳号”的双重重任。
退休后,春芬偶然开了老崔的日记,发现老崔是因为让她和刘奋斗见面而遭遇的车祸时,痛哭不已,并从中感受到了老崔平凡、善良、朴实的人格。
老崔在日记说他不能在生活中做到一个男人,但是在精神上他要做一个完整的男人。
事实上他做到了,他善良朴实的人品给出了一个有力的回音。
范伟在影片对片中人物的塑造比较成功,一改他以前在小品中的形象,成功表现一个平凡小人物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张静初表现也可圈可点,春芬的这个人物有些象她在《孔雀》中塑造的那个充满幻想的小姑娘,都无法逃脱现实的束缚。
《芳香之旅》中她演的人物年龄跨度大,从十七八岁到退休,可以说比较成功。
虽然电影平铺直叙,只有人物间朴实的对白,动作和表情,但是恰恰是这种表现手法,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本色。
现代生活的发展给人心灵上蒙上了层层阴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而我们正是缺少对生活本质的探寻,生活本没有那么多颜色,其本质就是三原色,平淡中章显出美丽。
<芳香之旅>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电影,我所感兴趣的并不是影片里大片大片黄得耀眼的油菜花地;也不是因为这个电影里的主角是演艺大腕范伟和张静初.而是电影所讲述的年代,和那个年代里一个平凡女子的爱情,以及她的一生.七十年代,我刚出生.那时中国的物质平乏,领袖人物是那个年代的明星,全中国人民都是他一个人的粉丝.所以在大家的精神世界里,领袖就是信仰,就是生命,就是惟一.那是一个没有个性、压抑人性的年代,大家都盲目快乐的活着,穿着款式、颜色一样的衣服;张口闭口说的都是同一位领袖的语录,连思想也是同一位领袖的思想。
那个时代是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红色年代;人人都争当先进,争着为社会主义多拉快跑.那个时期的爱情呢,自然也要听党的话,党让你嫁给谁你就要满心欢喜地跟着谁一辈子. 片子里的春芬是名售票员,因为表现好,被领导派给曾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劳模司机当徒弟.她青春、美丽、热情、能干。
后来她与经常坐车的下放改造的医生彼此产生好感。
那个年代,一个根红苗正的人爱上一个思想有问题的人是需要有很大勇气,需要克服重重困难。
再加上,那个雨夜,他俩的亲昵又暴露在广大工人阶级的面前,这场爱情便以失败收场。
医生被带走,春芬差点也因此失去工作,更残忍的是春芬的爱情变成是一生的伤痛记忆。
此后,领导充满关切地让春芬嫁给了师傅,师傅成了自己的丈夫。
再后来,丈夫因车祸变成了植物人,春芬一直照顾着他的生活,直到他死去。
而春芬已人近中年,一个女人的青春和幸福就这样随着那个年代逝去。
做为女人,我从心里替春芬难过;做为女人,我真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片子为什么取名叫芳香之旅呢,是不是说女人像是花朵,她的一生就是花朵开落的一个过程,春风过春雨落时,她含苞欲放;然后花开绚烂,之后凋落,化做泥土。
那些曾经的香气只留在时间的过往里。
甜亮的嗓音,灵动的倩影,飞扬的发辫,红色的围巾……你是否将这些鲜艳美曼的符号归认为是青春的印记。
朝气,活力,最主要的是还有着可期待的希望。
这希望较之于年少的春芳来说,是任其遐想的未来。
当与刘奋斗这个拥有与众不同气质的人邂逅在“向阳号”上之后,这个遐想开始插翅飞翔了。
他们的眼神在这辆纷纷攘攘的长途客车里无意而又有意的碰触,向阳号里碰撞出了微妙的情愫。
春芳因为痛经在那咕镇被送到了卫生所,恰好碰上了在那里当医生的刘奋斗。
他带着春芳去抓药,药师的问话却让俩人尴尬不已。
春芳忸怩的跑开了。
向阳号继续向前开着,但这次车后多了一个追逐的人,刘奋斗骑着自行车拼命追到车窗下,举着要大声的叮嘱春芳:大片一次四片,小片一次两片,记住,千万别喝冷水!
那一刻,俩人碰触的眼神中交融着关切,问候,还有一点点不舍。
那一刻,俩人之间最后一点隔阂和忸怩便荡然无存了。
只是那个年代的爱情怎么允许你开花结果。
春芳去看望被下放到采石场的刘奋斗。
那个下着暴雨的夜晚,两人因避雨躲进了牛棚。
在这个黑暗的环境中,荷尔蒙极具聚集,直到毁灭了两个人。
只是没想到爱情原来这么伤,这个伤,伤了春芳一辈子。
沉默了的春芳很少再有甜蜜的笑容和高亮的歌声。
车队的领导要给她介绍对象。
春芳带着忐忑的心情坐在电影院里,没想到等到的却是自己的师傅老崔。
放映的是朝鲜非常有名的《卖花姑娘》,电影院里人们哭成了一片。
黑暗的影院里,只有屏幕上反射的光线在春香的脸上不断地变化。
春芳突然发现老崔的眼里也淌满了泪水。
那一刻,她默许了命运。
袁惟仁的歌里唱到:后来,听说你嫁给了习惯,虽然你心里并不是那么地喜欢……婚后的生活就像老崔开了几十年的那辆标兵客车“向阳号”一样,平淡安稳,却毫无激情。
春芳平静地扮演好一个妻子的角色,生活仿佛已磨掉了她所有的色彩。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刘奋斗的信。
她用痛楚的勇气展开了信,灯下,泪水慢慢地在她的眼眶里蓄成一颗泪珠,挂在睫毛上随着眼睛眨啊眨。
这样的眼泪看得让人心碎。
人生有时候的难题在于,你到底是选择去追逐梦想还是选择面对现实。
老崔有着自己的温柔,对于年轻美貌的春芳,他憨憨地把感情含蓄在心里。
而自己的性无能使得他对春芳的爱更加小心翼翼和带着愧疚。
然而他终究是男人,他受不了春芳与刘奋斗的过往。
他用自己的方式偷偷地坚守和维护这自己的爱情,诚然,这依旧让他觉得无助和恐慌。
这是一个善良而又矛盾的男人。
但是他是那么地爱春芳。
这个受过毛主席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用自己的生命最后一次做了一件模范的事,他要让春香觉得“他的男人在身体上不是男人但在精神上绝对是。
”多年后,当春芳握紧他的手对他说到:是我错怪你了。
回光返照的老崔流下了他在这世上最后一滴眼泪,带着不舍终于释怀了这个世界。
许多年后的一个清明节,春芳带着祭品去看望老崔,公家车上,窗外沿途的风景已更改了颜色,变换了山形,窗内昔日之人如今也已满头白发。
恍惚间,春芳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向阳号”内。
车厢内挤满了乘客,熙攘的人们带着朴素的笑容,还有那么年轻的刘奋斗,老崔和自己。
春芳面带笑容地看着这一切,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苍老的脸上流满了泪水。
生活仅是生活,没有什么悲剧与戏剧。
无论过程怎样,它总将走向结局。
这个结局好像并不确定又仿佛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
生命就像是一颗青核,由最初的青涩渐变成坚硬的果实,那粗糙表面上的每一道棱每一个沟都是岁月摩挲的结果,纵表面丑陋,但内心实则早已结满了饱满的果实。
芳香之旅,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芳香吧。
虽然这个旅程之中是那么的无奈、酸楚、无助和绝望,每一步的前进都是世事对生命极尽疯狂的打击和摧残,然而当一个鲜亮的少女坚受住了这一切熬成了一个暮年的老妇时,也许她的内心已然收获了生命馈予她的芳香。
这个芳香,可以让她面带笑容回望自己这一生的非芳香之旅。
《芳香之旅》完全是为着张静初去的,初见主演表上还有范伟,未看时,起初还真真担心了一把,觉得会不会那个“忽悠不忽悠”“打劫不打劫”的影响,对一部原本好好文艺片产生不该有的心理影音。
可是结果总是出乎意料的,好像就是因为出人意料,范伟的表演在印象中反而出奇地好,而张静初,则完全不应该那个样子的。
不过若说演十六七岁天真烂漫的小姑娘,看到现在,确实如A说还是章子怡在《我的父亲母亲》最为打动人,张静初么,有点急于求成了。
只是小人物的悲欢,经过中国特殊的时代,总能让人唏嘘吧。
所以虽然一个朋友坚持说张静初演技并非好,但是这部片子还是值得看,总比什么馒头命案要好。
中国那么大,事情那么多,为何不是侠客就是特异功能呢?
这样的片子无论又多少欠缺,都应该鼓励。
不是太明白为什么叫芳香之旅,e文是the road 这个芳香是说的是女孩子的路吗?
大家都是好人,大家在一个大的时代的背景下,奇怪的活着,在毛泽东时代活着,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活着,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身不由己的东西。
比如,春芬的初恋,比如刘奋斗的出卖,比如范伟的忠于毛泽东等,现在看来,都是滑稽的,或者可笑的,或者卑鄙的。
但是,那个时代的怪胎的确是时代的产物。
而春芬的人生,正是在时代的引导下,向着奇怪的方向走去而那辆有象征意义的车,也是一个符号,30万公里,60万公里,一直到报废。
好像是社会的发展,或者人的一生一样。
是在是为春芬惋惜。
花季少女,初恋刚开始,就告夭折。
接着嫁给了大自己的司机,而这个司机却有ed。
虽然司机师傅很爱她,但是不能给她更多的性福。
接着,司机师傅成了植物人,她开始守活寡。
并且接替老公,继续司机的工作,还要照顾植物人丈夫。
再到丈夫死去,自己老掉。
也许这就是命运,这就是时代给你的。
而你也只有欣然接受。
人生如斯。
两个小时的片长不足以涵盖整个影片的内容,或许导演想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观众.整部片子主要人物并不很多,基本上是由张静初饰演的春芬和范伟饰演的老崔所贯穿的,而张静初将春芬这一角色从一个妙龄少女演到一个花甲老太太,时代的跨度很大,除去化妆部分,我个人认为中年时期的春芬最令我印象深刻,那一身破旧的工作服,那一辆自行车,加上一条旧围巾让人一下子就进入了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张静初和范伟的表演都很出色,整部戏前半部分节奏很紧凑,后半部分相对有些走过场.看完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很多,那个年代,那个我不曾经历过,却是父辈们全部青春岁月的年代,广播里的革命歌曲,毛主席万岁的口号,还有电影开场前的毛主席指示让我真的很好奇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可能有些人现在看到这些会觉得有些可笑:怎么那个时代的人那么傻?甚至有些愚昧,正如老罗所说那个时代人们虽然长得不一样,但表情都是一样的,都是面带笑容,神情刚毅,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精神上的寄托就成了生活的全部.影片开头里那个活波可爱,热情真诚的春芬,那些坐在公共车上奔向四面八方的乡亲们,那个善良淳朴的老崔,那一幅画面真的让我有些羡慕,对那个时代人们能如此互相热情真诚有些向往.虽然从那个时代走过来每个人都经历了苦难,挫折,但这样丰富的精神生活是现在这个时代所无法给予的,人们在苦难中成长,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或许有人从此倒下,但撑过来的人正是建设我们现在美好家园的栋梁.对于父一辈的人,可能体会更多的是苦难,是贫穷,是挫折,但更多的是那个时代所造就的一种性格,和对那个时代的追忆.影片最后有个镜头,春芬对着满墙的奖状和毛主席像的镜头给我很深的触动,或许现在很少有人家里还挂着奖状,更少挂毛主席像了,人们更喜欢更实际的东西了,哪怕供着关二爷的像也好保佑招财进宝.影片的结尾春芬去祭拜老崔,坐在豪华客车上想起了自己以前做乘务员的画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而车内的电视上却正放着周星驰的<功夫>,春芬笑了,是啊,一个时代就这么过去了.
很少看国产片,但这部《芳香之旅》却引起了我一些兴趣。
相对来说,更喜欢英文名《THE ROAD》我从来都是靠自我喜好来选片看的人。
而对片子来说,只要是真诚的,即使可以给我一点感动的,我就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喜欢。
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
最开始范伟饰演的劳模老崔对张静初饰演的春芬颇有好感,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老崔把肉和鱼省下给春芬吃,当时的春芬完全是个纯真的孩子,根本不会注意到老崔的苦心和关心。
而到后来的保护老崔那辆老式汽车。
这也就是一个旅程吧。
另外春芬喜欢的那条红色围巾,老崔结婚时穿的衬衣领口,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东西,透过故事,也可以让我们明显感到温暖。
一辆向阳号,一个憨厚勤奋的模范司机,一个纯朴天真的女售票员,几十位阶级不同身份不同的乘客,故事的场景很简单,但就在这一来一往的路上,爱情上演了。
刘医生一出场,就意味着爱情的开始,这种才子佳人的套路谁都能预料到。
但却不太能想到崔师傅后来与春芬的故事,因为一开始应该是那种长辈对小辈的疼爱。
于是,车晃来晃去,才子佳人的眉目传情,导致了刘奋斗后来的大批斗;搭档的默契合作奠定了春芬婚姻的基础。
年代毫不留情地打倒了小资产阶级的爱情,热热闹闹地成全了全国劳模的婚姻,而春芬成了夹在其中的人。
有人说这部电影与《廊桥遗梦》讲的是一回事,可我看的这版是以春芬在长途车上回忆结尾的,她再也没跟刘奋斗联系过。
不知导演是教导我们顺从并热爱现实呢,还是大胆地追求爱情,原来的春芬不是很大胆吗,怎么后来却猛然间想通去做了他人妻。
就算是导演要传达一个矛盾的心理,也应该表现出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吧,最重要的部分只以电影院里的几滴泪来解决,未免处理得太草率了。
不过还好,春芬最后的选择总还是跟“路”搭上了关系,没亏了片子的英文名。
再插一句废话,中文名莫名其妙,不知道“芳香”是什么意思。
张静初的表演还是着痕迹了些,剧情本身还是有点意思
老早前看过的
张静初很漂亮 还是受不了范伟和美女搭戏
导演应该去干点别的。
文革题材的,这部太一般了 //20070228; Burned,1CD.avi //20070318。
悠悠记得当年笑。
『补標』
其实是个挺感人的故事,只是时代背景有点宏大没有必要,有点牵强
唉……就这样吧,只能说还是有一点想法,无奈能力不行
不是一般的难看
还是那个感觉,张静初有点狠劲,傻傻的狠劲
张静初演得真好,美丽的女人.
研究一下昆字怎么写,
近年看过比较好的内地电影了,很节制。
很好的片子。
和乐在电影院看的
我要被气死了!!!!!!!那个小红是个什么鬼!编剧非得弄这么讨厌的角色吗!!!!
电影后半段的气质完全不同于前面,连同张静初后续的表演,彻底掩盖掉开局的做作与假。直到结束,仍有些意犹未尽。画面上再次重现年少时,那恍如隔世之感,才真正直抵心灵了。
那个年代的故事,张MM演绎的还行
受毒害太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