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硫磺岛的来信

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岛家书,来自硫磺岛的信,硫磺岛战书,硫磺島からの手紙

主演:渡边谦,二宫和也,加濑亮,中村狮童,伊原刚志,裕木奈江,松崎悠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年份:2006

《硫磺岛的来信》剧照

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3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4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5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6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7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8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19硫磺岛的来信 剧照 NO.20

《硫磺岛的来信》剧情介绍

硫磺岛的来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途岛战役失利直接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失败,负隅顽抗的日军依然坚守日本最南端的小岛—硫磺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却上演了二战太平洋上最惨烈的战争。 栗林忠道中将(渡边谦 饰)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栗林中将大力改革日军内部的陋习和不足,并设计出一整套对付美军、以拖延为主的作战方案。虽然他和日军的二万名官兵都上下齐心,但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名美军士兵,栗林知道这将是一场没有归路的战争。 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法总动员初嫁触摸未来第二季中华英豪刺杀林肯寂静之地:入侵日我们的虚实人生遥之光海棠依旧抛开自我空间千万别眨眼魂飞魔路家事无理百战天龙第三季翱翔于天际的夜鹰空气人偶拆弹专家2深水迷案第一季绊脚石搞定岳父大人亡命驾驶然后,她找到了我呼救AQ少年之使命召唤海胆煎饼心底里的名字穿越时空之大清宫祠人间至味是清欢群居姐妹TV未放送第13话冰岛黑风暴

《硫磺岛的来信》长篇影评

 1 ) 我心中的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这部紧跟着《Flags of Our Fathers》拍摄的姐妹篇,同一历史背景下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集合日本的精英演员,借助Clint Eastwood的心和眼,我们又一次深刻的反思战争,找寻那比战争更加可怕的东西。

敌人来侵犯我们的领土,作为军人当然要保家卫国,但是战争因何而起呢?

你不炸人家珍珠港,美国人犯的上跑这么远过来打你吗?

国家的罪过理应由决策者承担,不该让人民受难。

虽然战争是国家意愿,不是个人的,但可怕的是国家总是可以把这个意愿通过各种手段悄悄的转化成人民的意愿,就像那位将军,他已经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就像双方的母亲写给儿子,“做正确的事,因为它们是正确的”。

基本上,我是含泪看完这部电影的,记不清有多少片段多少回忆多少信件让我感动。

前段日子我还在嚷嚷:“干脆把日本,韩国和台湾都灭了完了”,现在想想还真是幼稚,如果真的战争爆发了,我会勇敢的报名参军吗?

更进一步说,我会勇敢的面对枪炮吗?

我不敢,我恐怕连用枪口对着敌人都不敢。

本片才是Clint Eastwood真正的杀手锏,真正的帝王相,而《Flags of Our Fathers》只是做铺垫,造势的小兵,纵观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候选名单,《Babel》和《Littel Miss Sunshine》虽然足够优秀,但同本片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之上,不过由于本片为日语对白,再加上老克之前《百万宝贝》已经风光够了,这次再风光难度骤然加大,不管最后结果怎样,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非他莫属了。

 2 ) 这些历史背景你看需要了解下

挺好的片子,历史上的栗林是日军将领里面最西化的,因为早年曾有一段美国经历。

刚出场时,确实给我一种美国大兵的感觉、再加上宽容待兵,还有点担心他不够”日本“,看到后面还是放心了,因为最后带头自杀式冲锋、为天皇玉碎。

如果没有点历史背景,看着可能会比较累。

首先,二战中的日本军队深受军国主义荼毒,出了名的不要命、绝对忠诚于天皇,绝大部分的将领都是伊藤那样的人物,对手下非常残酷、一心想着为天皇玉碎,与这时候的栗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次,日本兵也是,日本兵在二战中是最不要命的、肉搏能力世界第一,最为典型的就是自杀式冲锋。

西乡的出现的确形象化了日兵,让人觉得,哦,原来日本兵也有怕死的,实际上在之前的很多影片中,日本兵已经形成了凶残、无情、不要命的脸谱化形象,就像伊藤手下的大部分玉碎的士兵,这个人物的出现把日本兵变成了一个“人”。

还有,硫磺岛战役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战役,一个非常小的岛,美军预计能5天拿下,结果打了一个多月。

这场战役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地道战”。

地道战二战时在中国战场屡见不鲜,但是被日军自己使用,在太平洋战场上还是很稀奇的,当时的绝大部分日军将领是不会想出这种战术的,他们的普遍想法就是挖战壕、埋伏到前滩。

如果这样做,美军五天肯定拿下硫磺岛,毕竟十几艘航母、几十艘战舰、几百架轰炸机,分分钟把20平方公里的小道夷为平地。

然而因为日军采用的地道战的防御战术,让空袭、海战没起多少作用,只能登陆陆战,却因为日军在暗处地道里难以进攻,从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总之,栗林和西乡这两个人物刻画得非常好,可能因为有些历史背景影片没有做深入交代,影响了不少人的观影感受。

我想起陆川的《南京南京》里面的那个日本兵,与众不同的莫名其妙,陆导演,还是要向经典多学习学习啊。

 3 ) 没有国家,只能看到亲情

如果不是因为全片使用的都是日本演员和日语对白,并且是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讲述故事,那么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很可能就是这部《硫磺岛的来信》。

一个多月前,我看完《父辈们的旗帜》之后,由于对这段历史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心中多少还对于老牛仔伊斯特伍德的絮叨和对所谓英雄的所谓思考颇为抱怨;而一个多月后的今天,在看完了做为《父辈》的姊妹篇的《硫磺岛的来信》之后,我不禁拍案叫好,原来这才是老牛仔今年真正的野心之作,堪称今年最杰出的电影作品之一。

当然,个人感觉要比最佳影片的翻拍版的《无间道风云》大气得多,细节刻画、故事节奏以及导演手法以达到以臻化境,登峰造极的地步。

谁让奥斯卡是美国电影学院的奖项呢,怎么会给你一部讲述日本人故事的影片?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一部深刻动人,从日本人角度讲述半个多世纪之前那场惨烈的硫磺岛之战的影片,竟然是出自一位美国导演之手,恐怕日本人脸红还来不及,更不可能去将什么日本电影节金麒麟奖颁给该片吧。

其实,对于《硫磺岛的来信》,我们最好的观看角度既不是从美国人的眼光,也不是从日本人的角度,而应该忽略国别的差异,从人类基本的亲情关爱的角度来观察。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但说到底,真的从一个影迷的观影经验而看,但凡电影史上所谓的“经典”,绝大多数都是将故事的感情重心落在人类基本的情感,或者正义理解等基本价值观念,或者是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上。

例如《阿甘正传》里贯穿始终的坚持执着的观念;《肖申克的救赎》中对于希望的永不放弃;库布里克的所有作品,在任何时候看都能深受启发……优秀的影片总是能引发我们的感慨和思索,还比如《硫磺岛的来信》,看过之后,我感觉战争本身是一切的罪魁祸首,而战争中的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国别的差异在这里升格为一种陌生而遥远的背景而存在,甚至让人忘记了战士们战斗的直接目的,但这种虚幻遥远的存在的力量却是无法抗拒的,人们的基本情感完全被其操控,进而扭曲变形或者倍受折磨。

也许这才是战争对于我们每个平凡的普通人的真实含义吧。

我记得在今年回北京的火车上,遇到一个和我同高中毕业的小师弟,半夜我们都睡不着,于是谈天说地起来,其间他很认真的问我一个问题:你说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呢?

当时的我,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在意,仅仅是很形而上的扯了几句,现在回忆起来恐怕也是属于很不靠谱的内容。

但看过《硫磺岛的来信》之后,这个问题突然又跳回到了我脑海里,人为什么要爱国呢?

影片中那些美国和日本的士兵参军打仗是爱国行为,但他们就真的爱国嘛?

也许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生活的更大意义并不存在于国家这一层面上,而仅仅停留在家庭的范围内吧。

家庭对于个体而言,才是一个确实的参照系,才是一个确定自身位置的背景图,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才有意义。

也许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本片中的来信,即家书才具备了如此强大的情感震撼力量。

说回到影片本身,这部影片取材于日本将军栗林忠道在镇守硫磺岛期间留下的家书,信中真实记载了当时战况的发展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日本演员渡边谦在本片中奉献了一次精彩绝伦的表演,可惜最终也没有获得什么奖项的肯定。

片中的另外两个小人物,西乡和清水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个角色充实平凡的状态,以及在战争面前真实的情感流露,无不让人动容。

虽然扮演西乡的演员看上去总有点像杜汶泽的“傻强”:)影片的一个情感触发点是一个美国士兵sam的家信。

其实家信在本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线索作用,时不时的写信情节让剧情和战况得以展示,同时揭示了人物的过去极其内心世界。

这本是一种很正常的编剧处理手法,但本片中将这种简单的方法用到恰到好处,精致而不失力道。

例如美国兵sam死后,曾经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金牌的西中佐从他身上找到了一封sam母亲写来的家书。

信的内容其实无非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以及家人关切的叮嘱和企盼,但这些简单的内容在当时的环境下听来却是让人无比动容,即使是出自一个美国大兵身上,但此时此刻,从哪个国家来的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切都不重要了,而对于家庭的思念才是不分国家,不分历史时期,不分种族的人类共通情感。

然而感动却是暂时的,炮声想起,所有人立刻再次投入这场战争,情感再次被放在一边,国家利益驾驭在个人情感之上,再次成了决定一切的虚拟而遥远的目标,被芸芸普通人去拼死争夺。

可悲,可怜。

而从编剧的角度来看,这个读信的设置不禁从情绪上起到了缓解和缓冲的作用,而且轻而易举的将本片的情感意义提升了很大一个档次。

这些日子在翻阅建国初期的电影杂志,满眼都是充满意识形态指向性的电影故事和口号文件,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被框在国家意识形态内的产物,而个人的感情以及价值选择却完全找不到踪影,而这些“东西”和《硫磺岛的来信》这样的“作品”相比,除了其史料研究价值之外,从艺术上来说,实在是太过狭隘和简单了。

我等着,将来有一天,当我们听到关于历史的讲述的时候,能够看到“人”的踪迹。

 4 ) 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整体感觉比<父辈的旗帜>要更好一点的影片虽然都是从人性出发, 但是硫磺岛来信更突出了日本士兵在岛上的心理活动, 而且演员形象都很符合人物性格看完之后找了一点关于栗林中将的资料,觉得在那么多盲目愚蠢的日本将领里,他的军事才能,他的体恤下属都是非常难得的, 虽然他也是一个效忠天皇和很军事化思想的人.影片里突出反映了渴望活着的士兵和战败玉碎的士兵"死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如继续战斗"这个是欧洲人对日本士兵的自杀永远无法理解的一点影片结尾,最终放弃希望向美军挥着铲子的人, 一直抱着地雷想和战车同归于尽的人却都活了下来.

 5 ) 硫磺岛来信+父辈的旗帜,才能更深刻感受导演思想

受朋友推荐,昨天看了这部《父辈的旗帜》的姐妹片,意外之喜良多。

首先,是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独具匠心的拍摄手法。

通常导演为将故事或人物刻画的深刻,向观众完整传达所想表达的思想,常常会在影片中运用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讲述同一个事情,比如张艺谋的《英雄》就将一个故事讲了三遍。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前述处理手法大多在一部片子中完成,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放大了对比的篇幅,通过《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两部电影来讲述同一个事件,分开是两个单独完整的故事,对比则让人深刻思考。

其次,虽然两部影片围绕硫磺岛战役展开,但影片关注的不是战斗的过程,没塑造一批战争中的光辉英雄形象,而是通过描述战争背后的生活,美国必须要靠宣传英雄来推销战争债券以维持,日本也必须强迫平民男子参军补充兵源,以此来宣传反战思想。

战争,没有谁是真正的胜利者。

 6 ) 灭绝人性的战争,只想记录几个心存柔软的男人

只想记录几个心存善良,柔软的男人:1,清水:对一只小狗和一户孤儿寡母的哀悯让他被逐出了宪兵的队伍,被”发配“到这个满地毒虫的小岛。

他说,原来美国人和日本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思念着自己的亲人,他们的母亲都在写着同样牵挂儿子的滚烫的催人泪下的书信。

2,西竹:西乡眼中充满男性魅力的奥运马术冠军,这个轮廓刚硬的男人,却会为倒在战火下鲜血淋漓的马流泪,他把仅存的一点救命的药给了生命垂危的敌军俘虏,用枪弹结束自己的生命则是为了不成为属下的累赘,是为了尽到自己做为一个军人的责任和职守。

——一个有情有义,硬骨铮铮的汉子!

3,西乡:一个柔弱的,没有实战能力的面包小师傅,却被残酷的战争发配到满目疮痍的硫磺岛。

他是一个打枪不准,面对惨无人道的军律会恐惧,会抱怨的不及格的士兵,可就是这个在军队从来没有被当做”男人“看待,受尽凌辱的男人,对将自己从屠杀下“拯救”出来的栗林上官视作自己生命中誓死捍卫的朋友,在强大的美军枪支包围下,这个柔弱的男人挥发出让人震撼的无惧的力量——这股强大的力量爆发来自于他单纯善良的本色,来自于对朋友义气忠诚的恪守。

和他们相比,那个在西乡们面前趾高气扬,残酷地对待同胞,欺凌弱小,牺牲手下一群有血有肉的士兵来效忠天皇的军曹,那个挥舞着鲜血淋漓的屠刀,信誓旦旦地要为天皇战死到最后一刻,看起来似乎强大无比的爱国上将中佐,却在面临美军枪管的那一刻,双手战抖地哀求不要开枪——在生死最后关头的考验下,两相对比,什么才是真正高贵的人格,什么才是值得铭记的人性,我想,只要是认真反思过电影的朋友,心中自有答案了吧。

数十年的岁月慢慢抚平了战争留在人们心中的创痛,硫磺岛的太阳日复一日地升起下落。

当年战火下血与泪的呼唤,似乎如游魂般在夕阳海水的激荡下徘徊在人们的心灵,——战争和军国主义对人类的伤害,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对人性的扭曲,人类的自相残杀,是一出永远不会落幕的人类悲剧么。

——所幸,在极端灭绝人性的战争环境下,还有这些保持善良本色的人们——清水,西竹,西乡,你们是卑微渺小的败兵,但你们却坚守了人格的尊严,你们心底善良的火花会照亮漫漫长夜,你们的鲜血印证了“国家/民族主义者”残酷狰狞的面目。

——观《硫磺岛家书》有感

 7 ) 洗地党可以休息一会儿吗?

没人查查看这个叫粟林的鬼子吗?

日军进攻香港的二号人物啊!!

在日军进攻香港的头几天内,就有多达10,000名妇女被强奸,其中包括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以及当时住在香港的其他国籍的妇女。

在一个主要治疗英国籍士兵的医院里,日军共屠杀了170名正在康复的士兵,以及一些医护人员。

不少受害者的耳朵、眼睛、鼻子、舌头以及胳膊被割下来,70名英国士兵在病床上被军刀捅死。

共7名英国女护士被强奸,有的甚至就在已经惨死的英国士兵的身体上被强暴,其中3人最终被奸杀。

香港富豪何鸿燊回忆说,当时不少英国女护士在香港大学附近被奸杀。

这一切都跟他没关系?

你信吗???

 8 ) 被时代泥石流吞噬

同一个导演一前一后先后两部二战末期美日两军海岛争夺战的电影 导演是美国的 视角却是日本的 如果按照一部好的战争片是反战片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 本片我给的三颗星 不高 其实美国人拍的战争片大多都不是反战 日本人拍的战争片貌似反战 就像本片一样 用一些活生生的士兵个体的厌战情绪和行为 来描写反战 那是因为日本败了 所以日本人拍的战争片仅是因为失败的悲剧而显得厌恶战争 而不是反战 而美国人拍的战争片却相反 因为胜利的喜悦而显得那些牺牲 那些死去的人的活生生的悲剧 被掩盖了 也不是反战 要论反战的彻底 韩国片无出其右 …… 如果说有发展的特色 那就是普通人被裹挟着的无力拒绝的感觉是特别的突出 从将军到士兵 全部被裹挟着走向灭亡 将军被军人的职责裹挟着带队自杀冲锋 士兵被裹挟着自杀殉国 面包师被裹挟着被迫参军 征兵小队伍被裹挟着向面包师下达死亡通知书一般的征兵通知 而上述全部的场景 都伴随着举双手为天皇尽忠欢呼 虽然参与的每一个人在那个时候 都明白自己下一步是死亡 冠以“时代洪流”的时代泥石流把每一个人都吞噬片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那么的有灵性 却没有办法摆脱时代泥石流 人类的聪明才智没有用对地方希望人类文明进化的快一些时代的泥石流带来的悲剧还在现实中反复上演人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9 )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茨威格曾说,历史是最好的传记作家。

二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也是因为二战本身的惊心动魄,波澜壮阔。

而且,每每看到德、日这两个轴心国大坏蛋最后阶段的殊死搏杀时,不管什么人都喜欢冠以“困兽犹斗”这类词汇。

曾经,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不断有“被洗脑”的年轻士兵冲上前线,为了“帝国的荣光”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难道,真的仅仅是“被洗脑”这么简单么?

后来看了很多二战德军士兵的回忆录,才开始逐渐解开心中的谜团。

至少,从这些回忆录身上,能够从以往并不了解的视角中获得了一些珍贵信息。

比如约翰.福斯那本《黑色雪绒花——党卫军士兵回忆录》中,作者多次强调说:在战争后期,战火开始燃烧到了德国本土,我们年轻人有责任和义务“保家卫国”(原本的入侵者现在变成了受害者,这便是战争的残酷与戏剧性之一)。

而且在最惨无人道的东线,也发生了大量苏军士兵强X德国妇女之类的暴行。

每一个德国的年轻人,奔赴前线去捍卫自己的家人不受侵害,从这个角度上看,也似乎没有太多值得苛责的。

况且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整个欧洲的公敌除了纳粹德国,还有布尔什维克的入侵。

作为德国年轻人反抗布尔什维克的风暴席卷自己的国家,也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

作为个体,参加德军未必一定得先成为所谓的纳粹信徒,很可能只是出于一种德国公民的责任感。

同样在这部《硫磺岛的家书》中,未必一定出于对天皇的效忠以及追随武士道的殉难精神才去岛上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就像剧中主角之一小鬼子兵西村那样,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面包师傅,爱自己的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宝宝,然而在这个悲剧的时代下,面对“为国效力”的强行征召,他根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我相信无论是在德国还是日本,以这两种方式去参军的年轻人,一定都大有人在。

前者主动,后者被动,但两者皆不是我们经常被灌输的那种脸谱化的、一味被洗脑的、只有粗暴没有情感就像一架杀人机器那般残酷无情的法西斯士兵形象。

尽管有人吐槽或者批判说老牛仔“美化”了日军士兵,但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句地图炮说日本兵都没有人性,这更加是一种赤裸裸的污蔑。

剧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情节,来自于粟林忠道与西村的一句对话:“西村,你是一名好士兵。

”“不,长官,我只是一个面包师傅。

”姜文曾不解为什么一个日本平民那么友善,穿上一件军服就变成了杀人魔头,后来他拍了《鬼子来了》。

而在《硫磺岛的家书》中,老牛仔却淡淡地告诉我们,鬼子脱了军服,他也只是个面包师傅。

西村就是这样的一名“面包师傅”。

他来到硫磺岛后,并没有什么一定要为国捐躯的想法,也并不打算将来成为英雄躺在靖国神社里被后人参拜。

虽然他自己也明白,生还的几率基本上没有了。

但还是想努力活下去。

嗯,活下去。

这样的人,未必一定能代表所有的日本士兵,但一定大有其人。

甚至还有一个曾经侵入我大中华的鬼子兵,在激烈的战事交锋面前,仍旧能够保持一颗小清新般的文艺情怀:“现在眺望定远城外,风景异常清明秀丽。

柳吐新绿,河水淼淼,油菜花一片金黄。

平原千里,一望无垠,远处迷迷蒙蒙,但见白云如絮。

加之天气晴朗,把春风骀荡、春日和煦、春日迟迟这些汉字的形容词拿来套用,与此情此景完全合适。

明丽的春光任何汉字的形容词都可当之无愧。

尤其是杨柳之绿、油菜花之黄,颜色鲜艳近似原色,极为悠然自得的构图,那就纯然是一幅Crown Leader 2的插图。

”——摘自《小津安二郎的书信》这名日军就无需赘言了,将来成了国宝级大导演。

如果他只是一个被天皇洗脑到极致的日本鬼子,断然写不出如此轻松、超然的日记来,也绝不会把拍电影和开豆腐店联系在一起了。

或多或少有些“恶搞”的还有这部影片结尾。

走投无路的西村面对美军的包围,之前一直怕死的他,此刻却“一心求死”了。

这是一出很绝妙的情节设定,由于之前他的同伴清水投降美军后却被射杀,因此绝望之下的西村拿着一把工兵铲在那里歇斯底里起来。

但好歹老牛仔还是给了这群注定成为炮灰的鬼子兵们最后一丝怜悯:他,西村,一个不想当兵的面包师傅,因被美军生擒从而戏剧性地活到了最后!

 10 ) 请问,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为了正义,真正的正义。

"伊斯特伍德借母亲给士兵的家书两度说出了这句话。

可是战争会有什么正义而言。

日军誓死守住硫磺岛,为了挡住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进攻。

可是,对于中国,他们却认为进攻是一种荣誉,掠夺是应该的。

这就是丑恶的强盗逻辑。

所以尽管整个片子都贯穿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以及被人化甚至是美化了的日军,但看到几乎所有日本人死掉,我还是笑了。

伊斯特伍德估计要哭了。

抱歉,我是中国人,就算是很狭隘,我也没有办法爱或同情日本人。

《硫磺岛的来信》短评

荒謬的戰爭

7分钟前
  • 蘭台公子
  • 推荐

片子太长,没有明显的高潮,所以看得有点累……

9分钟前
  • 杨子虚
  • 推荐

纯战争片是闷片的极致,就像天朝的《大决战》三部曲一样冗长散乱。美国人以日本人视角讲的故事,就是披着日本文化外衣的美国价值观内核,显著的文化差异被导演生硬的捏在一起,即使是不了解日本的我,也觉得日本人根本不会像片中描述的这样想这样做。

14分钟前
  • fomalhaut
  • 较差

越看二宫和也越像我同学果子!这片一气呵成,不过日本的反战片看着还是让我觉得怪怪的,要不然我想这片真的可以松松过五星的

18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推荐

带我错过了所有的哭点。。。。

19分钟前
  • 404
  • 还行

美国拍得比较露骨的主旋律片

21分钟前
  • pubb
  • 较差

国仇不能忘。不可让步。

22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很差

发现日本的士兵都是自杀死的……还有二宫果然是男主角,命好硬……

23分钟前
  • 安澜
  • 还行

你想死无人拦你,干马儿何事?

28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较差

日本军人可怜那死在他们屠刀下的平民百姓怎么说呢?他们是自动死掉的?这种为侵略者洗地的电影居然能在被侵略的国家赚一大波眼泪,真魔幻现实!

32分钟前
  • 砖头
  • 很差

硫磺岛战争之日本篇

36分钟前
  • Ghost
  • 力荐

7.6/10

41分钟前
  • 陈牛
  • 还行

连二宫都发闷

45分钟前
  • chrise
  • 较差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影片中战争的画面也在硫磺实地拍摄足够惨烈,而一般的战争片总会给正义与否下一个定论,可导演却意不在此,他认为战争就如人生,没有绝对的正义一方也没有绝对邪恶的一方。对于参加战争的双方来说,死去的英魂都是值得敬佩的。

49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推荐

第一次看到有电影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所思考。生与死,尊严和效忠,都抵不过何处是家的疑问?战争从来就没有意义,为什么人类还如此乐此不疲呢?人性永远难懂,也永远值得我们直视和反思。日本方面的演员阵容表演十分出彩。

53分钟前
  • Morgan
  • 推荐

小沉闷

54分钟前
  • such
  • 还行

被大师拉着看的。

56分钟前
  • 鑫鑫鑫❤
  • 力荐

有点磨叽,真的还好。。。2.5

58分钟前
  • JET
  • 较差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就不过尔尔,看似是反思战争,但是屁股已经坐歪了。从影片里基本看不出为何日本发动的亚洲及太平洋战争是邪恶的,日本为何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

1小时前
  • 张博
  • 较差

日本武士道精神,不是很喜欢

1小时前
  • 燃え寸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