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历史教授的带动下五人集体观看长达三小时的电影,这是我看过的最长的电影,次长电影是老李子演的飞行家。。。
影片分为上下部,本来是有中场休息时间的,但是影展就去掉了这个(我认为应该有十分钟休息时间缓一缓)。
电影的主题是战争,一开场非常浮夸,五毛钱特技的科幻感,以及跳着broadway风格的歌舞,让人有不适感,毕竟这个电影名字给人感觉是文艺片。
紧接着就解释了历史背景在那个时代日本人比较接受这种轻松娱乐的风格而不愿意去看严肃沉重的战争主题。
此次分割线,以下有部分剧透。
夸张荒诞的戏剧感和拍摄手法让人目不暇接,电影有几个观众穿越到了电影里去了,从无声黑白日本电影开始慢慢进化到有声彩色的,但是主题都是各个时期的日本的战争。
对于不懂日本历史的人看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会有些无趣,无非是一个个打斗的场面以及切腹,被杀的场面。
下部开始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画风了,完全是催泪弹,加入了好几个感情线。
三位穿越的男观众化身为不同故事里的男主角,上演了凄美的爱情故事。
无论是在满洲里战场和中国俘虏的故事,帮助为父还债的妓女而结缘的故事,还是冲绳两小无猜的新婚夫妇因为征兵而分离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
最后的高潮是广岛原子弹,在闪光的那一瞬间,很多人当场暴毙了,听见轰隆声的人有的活下来了,有的得了后遗症。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这两本书,它们也揭示了国家对民众的欺骗性,展现了民众的无辜,牺牲与苦痛。
有多少士兵不愿意杀人,不愿意背井离乡,战死他乡。
战争就是国家为了利益而牺牲人民的生命和幸福。
本片的尺度还是大的,有讲慰安妇,有残暴军官的血腥场面,有日本对于满洲里战争的反思。
不过我只是觉得人家的总局比较宽容罢了。
所以这样的一部战争电影是复杂多面丰富的,不是仅仅宣传士兵的英勇奋战,为国牺牲,将领如何机智谋略,取得胜利。
三小时的电影,内涵丰富,值得二刷。
从标题开始就有“主持人”直接告诉观影者:我们就是说给你听就是演给你看的,我们不假装自己在“电影空间”中,我们要跟你处在同一空间对话。
以完全打碎传统的电影空间和表达方式的手法书写了一部送给电影的情书和给全世界的启示录。
“人们说这是文明开化,在我看来就是野蛮开发。
”同样的话我也跟我朋友说过,希望人们能真正把彼此看作人。
希望世界和平。
阿门。
我能看出的只有这些24分22秒处,原台词:“德川幕府在此后260年间都维持日本和平,与此同时,世界其他角落并不太平”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至1868年江户开城,江户幕府共经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时265年。
日本1609年入侵琉球,1616年入侵台湾,1630年试图入侵菲律宾,1790年至1867年,与俄国在库页岛发生冲突。
25分36秒处,原台词:“1930年与40年代的日本把海外视作机遇与冒险,这引发了战争的爆发与扩大”机遇与冒险简直是探索者对未知的大陆的渴求?
这是海贼王出海了?
36分13秒处,原台词:“如果他们(坂本龙马和西乡隆盛和大大久保利通)能活久些,日本会不会完全不一样”西乡隆盛主张的征韩论,即通过外交或军事手段处理朝鲜问题,大久保利通主导台湾出兵,坂本龙马无类似言论。
40分41秒处,中国女孩原台词:“他们认为我父母是八路军特务(所以双亲被日本人杀害了)”因为在伪满洲国,父母被怀疑是八路军的特务所以被杀,自己也被日军凌辱,要是顺民的话就能好好活下去?
57分开始,川岛芳子出现,并杀了两名日本军官,原台词:“正当日本努力团结起其他东亚国家时,这个贪得无厌的家伙居然在倒卖鸦片”,同时形容她为传奇的公主?
所谓日本努力团结起其他东亚国家的本质是以反殖民之名行新殖民之实,任何无视他国主权与人民意志的“共荣”,皆是侵略的遮羞布,真正的亚洲团结,必须建立在彻底清算历史罪责与平等尊重的基础之上。
川岛芳子(1906—1948),原名爱新觉罗·显玗,汉名金璧辉,是清末肃亲王善耆之女。
她自幼被送往日本,由日本浪人川岛浪速收养,接受军国主义教育,后成为日本侵华期间的重要间谍和汉奸。
主要卖国罪行参与“九一八事变”与伪满洲国建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川岛芳子受日本关东军指使,从事间谍活动,协助日军控制东北。
1932年,她参与策划伪满洲国的成立,并协助溥仪从天津逃往东北,成为傀儡皇帝。
策划“上海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川岛芳子受命在上海制造事端,煽动中日冲突,为日军进攻上海提供借口。
担任伪满安国军司令,镇压抗日力量1933年,她被任命为伪满洲国“安国军司令”,协助日军镇压东北抗日武装。
长期为日本情报机构服务她利用满清贵族身份,渗透中国军政界,为日军搜集情报,并参与策反中国军官。
纯正的狗汉奸1小时12分14秒处,出现小津安二郎和山中贞雄,两人似乎是以正面反战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小津安二郎(1903-1963):1937年应征入伍,隶属日本陆军华中派遣军直属瓦斯第二中队,主要在上海、南京、汉口等地执行任务,其部队确属南京占领军序列,此人未在公开场合批评日军暴行或表达对华歉意山中贞雄(1909-1938):1937年入伍,隶属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38联队(参与南京战役的主力部队之一),1937年12月随军攻入南京,其所在部队是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实施者之一,1938年因痢疾死于中国战场,山中贞雄无明确支持或反对战争的言论存世。
1分51秒22分处,原台词:“在公元五世纪时琉球王国曾统一附近的岛屿,既属于中国也属于日本,但十七世纪初被岛津氏征服,直到日本在1879年设立冲绳县”: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出使臣前往中山国宣谕,正式册封中山王,中山自此开始全面效仿中华文化,国王也因此获赐“尚”姓。
次年,山北及山南两国也主动向明朝进贡,标志着琉球对中原政权朝贡体系的建立。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中山国王尚巴志统一山北、山南两国,建立起统一的琉球尚氏王朝。
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琉球王国发生内乱,户部官员金圆即位,改姓为“尚”,第二尚氏王朝就此开始。
大明嘉靖年间,第三任国王尚真王实现了琉球群岛的彻底统一,岛链总长度超过1000公里。
硝烟散去,琉球人过上了安稳日子,一边劳作生产一边朝贡,并趁着明朝实施海禁的贸易真空,在日本、朝鲜和暹罗之间中转货物,积累了大量财富。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日本萨摩藩主岛津家久派出三千大军入侵琉球,琉球国王被迫投降,从此同时向明朝及日本纳贡,日本强迫琉球割让北部五座岛屿,派日本官员参与政务、收缴琉球赋税,还接手并垄断了对明朝的贸易,至此琉球处于日本的实际武力支配下。
崇祯年间,日本趁明朝自顾不暇,勒令琉球只能向其朝贡,但随着清朝强盛,日本又“默许”琉球同时向清朝进贡。
明治时期废藩设县后,琉球国王再度被600余名来自鹿儿岛的警察俘虏,并被降为“琉球藩主”,位列华族之一。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明治天皇强迫琉球停止向清廷朝贡。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3月30日,日本悍然出兵占领了琉球首里城,公然宣布“废藩”,并抢走地契、一切文书及账簿,以销毁琉球“自是一国”的历史证据。
同年4月4日,日本宣布将其改为“冲绳县”,琉球王国正式覆灭。
所以琉球直到1609年前和日本没有任何从属、隶属的关系1小时54分54秒处,原台词“盟军入侵后,日本军队残杀了超过八百名冲绳平民”只有八百多?
冲绳战役日军指挥官牛岛满采取“全员玉碎”战术,默许士兵“自行解决生存问题”,实质是纵容劫掠与屠杀。
1945年4月开始,美军攻打日本南门,开始登陆冲绳,根据统计,冲绳本岛上的平民死亡人数达10万以上,而如果根据美军统计,此役中有142,058名平民伤亡。
日军禁止平民撤离交战区,甚至将平民驱赶至美军火力范围内,迫使其成为“肉盾”或搬运物资的苦力。
据冲绳县统计,约14万平民死亡中,许多是因日军胁迫而死于美军轰炸或双方交火。
日军向平民分发手榴弹,宣扬“玉碎”思想,煽动集体自杀。
例如,渡嘉敷岛事件中,约329名平民被迫自尽。
日军以“军需优先”为名,没收平民粮食储备,导致大规模饥荒。
许多家庭被迫以树皮、草根充饥,甚至出现人吃人惨剧。
日军炸毁水井、焚烧农田,进一步加剧平民生存危机。
日军将使用冲绳方言者视为“间谍”,在庆留间岛、座间味村等地,至少1,000名平民被处决。
例如,伊江岛村民因无法说标准日语被集体杀害。
躲藏于洞穴的平民常被日军以“可能向美军报信”为由杀害,甚至将整座洞穴炸毁。
随着日军溃败,强奸成为“常态”。
据《冲绳战女性受害证言集》,受害者包括幼女与老年妇女,许多被多人轮奸后杀害。
日军强征冲绳女性为“慰安妇”,部分受害者仅12-14岁。
冲绳长期受日本本土歧视(1879年被强行吞并),日军将其视为“可牺牲的边疆”,加剧暴行合理化。
2小时30分14秒开始至2小时40分58秒, 原爆文学的陈词滥调。
2小时43分26秒,原台词:“无论是战前、战中还是战后,国家都在欺骗它的人民”罪恶都是国家的,可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国家会欺骗人民,但人民也在塑造国家。
导演的论断本质是将国家本质主义化,掩盖了三个关键事实:1战前军国主义与战后民主体制的根本差异;2公民社会对权力的制衡能力;3历史进步的可能性(如德国从纳粹到反思的转型)。
当导演用‘始终欺骗’否定一切进步时,他恰恰在重复自己批判的那种绝对主义霸权逻辑——而这才是对历史真正的背叛。
2小时41秒03分,原台词:“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应该,自由地去为他的未来或现在而用力活着。
”2小时45分17秒,原台词:“地球上的人类都有战争的欲望,这也是正是我们无法扭转的过去,但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能力去改写未来,一个不再有战争的未来”还是忘记过去,拥抱未来的老一套说辞日本的反战,根本就不是一个和平思想,而是潜移默化劝人放下仇恨,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都可以过去,没必要复仇,你要为了以后而好好活着这样它们就能从所犯下的罪行中脱离出来,更是在反战中成了弱小者,侵略者对受害者说反战,为什么不是受害者复仇以后你们自己再去反战,放下仇恨,选择原谅?
真正的反战是跨越国界的苦难与良知,反战电影若只停留在“我们很惨,所以不要战争”的层面,那不过是狭隘的民族自怜。
同时本作在选择受到痛苦的人上也很有意思,我看出来的主要是伪满洲国的小女孩,冲绳岛的冲绳人和广岛人,广岛人是日本本土外,冲绳是被日本吞并的领土,伪满洲国是日本的殖民地。
今早刷到《海边的电影院》又获奖了,下午带着非常高的期待值来看。
这大概就是一个大林宣彦个人经历+战争史+电影史的混搭故事。
从观感而言我会觉得这是结构与《摄影机不要停》类似的杰作。
前面一个半小时看得仿佛闹着玩和迷惑不解,而且内心忍不住想说“就这?
”后面沉淀下来渐入佳境,还解释了前面许多令人迷惑之处,原来早埋下了伏笔,而且几处落泪。
如此一来,前面就像是个彩蛋,有演员与历史人物串场大杂烩,比如真的找了两个导演来演了小津和山中贞雄。
还有一点冷幽默和笑料,比如所有的外来词都不能使用因为是敌方词语于是都会被修正;比如坂本龙马和西乡隆盛一边喝酒一边重复大叔的秃头👨🦲(有毒,大久保利通还坐在后面跟着重复秃头)。
刻意的粗制滥造特效和全绿幕拍摄让人一直能记得自己是在看电影这件事。
一半过后转入沉浸式穿越,“观众”与历史开始有联系,几个故事逐渐沉重和悲壮,整个基调一下就变了。
国内的抗战片确实看过不少,但是日本人更了解他们的劣根性,对自己人的残酷和不把人当人的操作过于令人惧恨。
知晓“未来”的“观众”即使想拯救无辜的百姓,最终也是无能为力。
本片摆在台面上想传递的信息可以说是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电影可以用来告知历史,和改变未来。
通过电影了解历史的观众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不能事不关己,不能没有行动。
越接近结尾,前面的迷惑越被解开,越豁然开朗。
比如为什么女主角前面是黑白的?
“Pika 1 2 3”是什么意思?
真相太让人扼腕。
最后留下孤独弹琴背影的大林宣彦,是这段战争与电影发展的见证者,最后一部电影落幕的同时,他带着这些记忆的人生也一并落幕,所以最后一个镜头其实很特别。
(原计划日本公映时间是今年4月10日,导演也在今年4月10日因病逝世,但这部融合了他所有人生的电影却因疫情没有按时上映,平添悲剧色彩)P.S. 还是有没懂的地方,比如出场了N次的座敷童子到底是有什么作用😂 幻想爷爷上太空只是因为导演的喜好吗😂
“未来的事情谁都不知道,不管是2000年还是3000年,我想继续拍下去。
因为只有继续拍下去,这件事才会有意义——知晓那场战争的我,想让那些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年轻人们,在这所名为 ‘电影’的学校里,去感受那些恐惧、雀跃和感动的故事。
” 文丨Kieslowski.首发丨看电影看到死三个小时于一部电影而言或许长了些,但对于还想创作千年的大林宣彦来说,却短得只像是一个镜头的俯仰之间。
前作《花筐》开拍伊始,大林宣彦就被告知罹患晚期肺癌,将‘战争三部曲’的终章——《花筐》作为生涯遗作看待的他,在拍摄完成后戏谑地调侃自己遗憾没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死去’。
这给了《海边电影院》诞生的机会,作为他的‘天鹅之歌’,对于他的影迷和许多观众而言无疑是值得庆幸的。
2019 TIFF 《海边电影院》剧组再次回到尾道,这个让大林宣彦魂牵梦绕的故乡;再次编织一部关于战争、关于电影的浪漫史诗——《海边电影院》像是他‘尾道三部曲’和‘战争三部曲’的一次交汇,但直到影厅谢幕灯光亮起的瞬间间,‘pika’,我才反应过来——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林导演倾注了比以往任何一部作品更多的赤诚和野心。
1991《两个人》——大林宣彦镜头下的尾道时间拨回2019的某一夏夜,位于尾道的一家海边影院即将歇业,‘最后一夜的放映’为冷清的影厅招徕满了座上宾——负责放映的馆长;售票的失明老妇;乘坐飞船穿梭时空而来的Fanta爷爷;还有三位分别叫毱男、鸟凤介、团茂的青年...画外的旁白交代了13岁的女主希子的来历,她生活在1940年代的尾道,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尾道的风貌都没有经历太多的改变。
大林宣彦借此将四十年代和如今两个时间点的尾道在荧幕中交替并置,并以黑白/彩色的不同画面滤镜呈现,现实与历史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
随后,当希子来到影院,时间和空间又同时被打破,大林宣彦让希子穿梭于舞台和荧幕的同时,开启了她和影院观众之间关于‘什么是战争’的超时空对话。
影像与现实开始共舞,很快,三个青年也莫名地被卷入了这趟穿梭于战争电影的时光旅程...
伴随着歌舞段落联结了不同时空,一场几个年轻人与日本战争电影之间的马拉松之旅被打响——影片的前半程,大林宣彦密集地以不同历史场景编排、,像是带观众跳跃式地略览了德川家康的幕府时代-珍珠港海战-鸟羽伏见之战-新选组三人-近江屋事件-江户时代-日俄战争这些历史片段,更是将属于西乡隆盛、川岛芳子和宫本武藏等人的历史性时刻进行放大。
宫本武藏对决佐佐木小次郎场景的拼贴间隙被大林宣彦以大量个人的风格元素填充——不同色彩和形状的画框、反复变换的黑白/彩色滤镜、浮夸的绿幕特效、不自然的动作衔接和人物镜像错位;加上人物在各个历史场景的违和乱入和不断出现的字幕注释;如此自由而肆意的表现对于并不熟知日本历史或是大林宣彦风格色彩的观众来说或许会像是一场观影‘噩梦’,显然,大林导演这部封镜之作的前半场像是在炖一锅杂烩,且炖得格外用力。
燃烧的胶片但如若你体验过他当年在《鬼怪屋》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猎奇式的先锋派视听表现,你或许能够从大林导演的不断暗示——‘谎言之中会有真相’——中理解他可能是在有意为之。
大林宣彦的电影中特有的超现实表现方式从不追求传统的真实性,他曾解释过:真实性并不是我想展示给观众的,激情、努力、革新才是,以及这些因素共同创造出的能量。
可以说,他在《海边电影院》的上半场时间里揉碎了每一个观众对于真实性的期待,不仅如此,他还频繁地借角色之口不停地对电影自身进行指涉——‘这是战争?
还是一场电影?
’、‘电影是真实还是幻觉?
’,看得出,他很努力地试图在观众和这部影片之间划分出一段距离,想让观众时刻都清晰地意识到正在观看一部电影,显然,他想要的说的,不止关乎战争。
——他的赤诚让我相信关于‘世界和平’的童话影片在预设的‘中场休息’后渐入‘佳境’,回到了大部分观众所熟悉的节奏——场景间的穿越因有了主要角色的情感作为衔接而变得连贯;故事的背景板也移置到了于我们而言更为了解的一些历史节点。
大林宣彦依旧围绕着‘战争’这个主题以或虚构或还原的方式布置着那些历史时刻——它们关于会津之战中的娘子军和白虎队;关于太平洋战争前后受到征召令的一家;关于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前夕的樱花移动演剧团...希子作为影片的女主,名字直喻‘希望之子’。
影片中的毱男执着地要保护她活下去,换言之,他在守护和平的希望。
大林宣彦直白而又虔诚地在他这最后一部电影中编织着一个‘世界和平’的浪漫童话,童话的重点往往不在过程多么美好或是离奇曲折,而在于它虽不真实、却依旧有人相信。
《海边电影院》于我而言,是一部我愿意走进的成人童话,并不是因为大林导演的磅礴野心或是他身上猎奇而浪漫的想象力,完全出于如我在开篇所提到的‘82岁高龄下依然保持的赤诚’,而这份赤诚的来源正是他对于电影所具备的力量的信任。
2019TIFF 大林宣彦大林,你几岁了?
才五十!
你的人生至少还有三十年。
如果你还能再活三十年,你能为这世界创造更多的东西,如果你活不到八十岁,你的孩子、你的孙子会继续下去,到我四百岁的时候,该轮到你的曾孙继续拍电影,到那个时候,就不会有战争了。
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你要替我将电影拍下去。
1990《梦》制作幕后:黑泽明与大林宣彦的电影对话八十岁的黑泽明和五十岁的大林宣彦对望,眼中是共同对电影具备的力量的笃信。
三十年后的大林宣彦,依旧在践行,用海边电影院里青年从电影中体会‘什么是战争?
什么又是和平’这样一个故事,供荧幕前不曾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这一代’来观照自身;回应着黑泽明。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林宣彦在影片前半场不断通过文本和视觉刺激卖力地提醒着观众‘这是一部电影’的原因所在,他不止想跟我们诠释战争的伤害、让我们相信和平的童话,还想让我们一同笃信电影的力量——如果下一代仍有幸免于战争的伤害,我们仍可以用电影的力量传递和平。
《花筐》像是《花筐》中男主‘俊彦’的名字和结尾出现的导演椅,大林宣彦在《海边电影院》里也埋藏了关于他个人的线索——男主之一毱男回忆起童年的自己,转动着活动写真机、在胶片上画漫画放映、被外国导演称作内心有着映画魂,想必这些都有着大林宣彦的童年色彩;
还有那个弹奏着诡异的钢琴声出现了两次的老人(应该是大林宣彦本人饰演),大林宣彦像是在借旁白传递着他对年轻人的箴言和对于《海边电影院》的阐释:虽然这是一部奇怪的、现实与幻觉的界线模糊不清的电影,但其中有着他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果可以,他想永远地活在这部电影之中
‘永远活在电影之中’线索之间埋藏着他和电影的种种,其间满是对电影的不舍,还有什么比‘大师暮年,赤子之心仍在’更令一个爱好电影的人动容和唏嘘时间无法伫足呢?
伴随着爱、希望、绝望、苦恼、喜悦与孤独,我要继续我的电影创作。
仅此,电影就一定会以明亮、美丽、恬静的微笑表情出现,我便借此了此余生。
我愿就这样慢慢不停地说着、说着,在银幕上给自己的人生画个句号这个句号来得有些早,如果可以加个注释,想必是:用电影通往世界和平。
大林宣彦(1938-2020)
艺术、美术、音乐,几乎都有超现实的性质,在于其不含有“时间意识/属性”。
大林导演这部电影里,视觉层面来说,更是挑战了现实的感官,和做梦时的“光怪陆离”别无二致。
眼见一定为实吗?
清醒理智时的世界才是一切吗?
大林导演的答案是“内心的真实才是真实”(真诚)。
正是因为剥离了时间(但时间却是无情地单向度流动),相隔某段长度的时间的人们与艺术、美术、音乐发生联系时,常常会感到自己打开了一个被封在时间胶囊中的过去,当时的风景、人们的感受,都被好好地折叠在其中了。
这部电影的副标题叫“电影的玉匣”,是从浦岛太郎故事来的典故。
浦岛太郎从龙宫回来打开公主送他的玉匣,突然就变成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大林导演把自己分别投射到爷·fantasy、爷·cinema、马场毬男、还有自己出演的神秘老人上,真像浦岛太郎的故事一样:在电影的龙宫里畅游,不知不觉一生就这样度过,来到了生命的最后。
这是大林导演对他挚爱的电影无比温柔的告白。
回顾日本电影的历史,这种艺术形式从诞生伊始,就时常被军国政治所用,去宣传“为国尽忠”。
那些影像,有时是“陷阱”,在有关“伟大与奉献”的叙事背后,真正的杀戮、人类伦理情感的毁灭、生命的消逝,统统被掩盖了。
大林导演认为这个国家近代史的开端是一场充满错误的战争,如果“龙马先生和西乡老大活下来,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呢?
” 因为有了这个错误的开端,日本的近代史才会以战争为基调,最后才会以原子弹终结一切。
历史的开端决定叙事的走向,不得不说大林导演对历史的这点观察非常深刻。
但,穿过国家层面的战争,回到战争之中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在多数人心中,就像电影的三位男主角一样,存在着对“女主角”“希子(希望之子)”的追求和眷恋。
“希子”是爱、恋人、故乡、妈妈、和平的化身,男主角们穿越不同时空和背景的战争电影,发誓要守护她,但“希子”最后还是在原子弹投下那一天“死去了”。
不过,借由那个事件的目击者(大林导演本人想必也是原爆幸存者)对和平与爱的执着、传递,“希子”就能一直活下去。
正如阿甘本在《奥斯维辛的剩余》讨论的,在这里,人和电影,都是一种“见证”。
战后以来,日本并不缺少深刻的反战电影,它们给人带来残酷又荒谬的感受。
大林导演这部遗作,虽然核心的思想是对战争的反思,但我认为将其简单归于“类型片”,稍显轻浮。
特别是在这个(2020)特殊的年代,一个世纪前人类面临的困境丝毫没有变化,而我们人类本身(社会层面上),在伦理和理智上,甚至还有严重的倒退。
不仅是战争,人们互相杀戮与毁灭的阴影正像幽灵一样徘徊在我们身边。
希望电影的观者,以及更多的普通人们,认同并践行大林导演借这部电影表达的理念与愿望。
那样,在某个世界和这个笑嘻嘻、有点懒散又嬉皮的老头再相会时,他才会真的满意自己这部最后的作品--浩瀚宇宙中渺小地球上的一首和平之诗。
25.4.20英嘉北影节A8.5/10(从B一路上升到A)短评:应该是北影节迄今最震撼最惊喜的一部。
如果能略微精练一点、少一点说教和美化会更好,最好再加点纪录片影像。
可以改名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有宣传性但不止于表面。
无论广度厚度深度新意,都达到经典的水准,不像是最近的新片。
(遗憾的是此前从未听过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导演以及离世。
)虽然有些许说教和煽情,以及风格化的视听,但终究震撼力十足。
风格:最初不适应风格,半小时后入戏。
形式浮夸:美化和浪漫化显得失真,大杂烩式的快节奏剪辑,拼接式的动画特效,低成本制作,画外音和画框注释,过度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技法,横跨时空和次元、动不动就歌舞—都很难接受。
不过好在没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
有寺山修司的风范,对废墟的穿梭重现,色彩和音乐的大胆运用。
前期觉得有解构和重构历史之嫌,不过这并非扭曲和篡改。
真幻交织、在时空间平行穿梭。
如其所说-反映了内在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艺术。
倒叙凸显出悲剧宿命感,平行剪辑表现魔幻现实。
历史与民族性: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阴影下的日本近现代史缩影。
三个小时的魔幻现实史诗,或许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会》。
可能和日本的历史有关,暴烈与美是烙进人们心头的,还有创伤和反思性。
同样还有深刻的矛盾性:美与恶冲撞,还有现实与电影-真与幻的交织。
此外还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牺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剧性的根源。
作为中国人,必然对二战的呈现颇为关注,和想象不同,还是有反思视角的。
战争煽动民族情绪的狂热,从个体的悲剧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关于电影的一点思考:应当发问,离场时观众留下了什么?
电影的缺口-happy end应当留给观众完成。
就像片中所说:电影不会改变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
现场:前期陆续有人迟到,中期有人离场。
豆瓣评价明显两极分化。
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说前半段很差后半段还不错。
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一再复现的燃烧胶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贯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诗歌,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和电影史人物…影评-海边电影院25.4.20英嘉A8.5/10(从B一路上升到A)短评:应该是北影节迄今最震撼最惊喜的一部。
如果能略微精练一点、少一点说教和美化会更好,最好再加点纪录片影像。
可以改名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有宣传性但不止于表面。
无论广度厚度深度新意,都达到经典的水准,不像是最近的新片。
(遗憾的是此前从未听过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导演以及离世。
)虽然有些许说教和煽情,以及风格化的视听,但终究震撼力十足。
风格:最初不适应风格,半小时后入戏。
形式浮夸:美化和浪漫化显得失真,大杂烩式的快节奏剪辑,拼接式的动画特效,低成本制作,画外音和画框注释,过度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技法,横跨时空和次元、动不动就歌舞—都很难接受。
不过好在没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
有寺山修司的风范,对废墟的穿梭重现,色彩和音乐的大胆运用。
前期觉得有解构和重构历史之嫌,不过这并非扭曲和篡改。
真幻交织、在时空间平行穿梭。
如其所说-反映了内在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艺术。
倒叙凸显出悲剧宿命感,平行剪辑表现魔幻现实。
历史与民族性: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阴影下的日本近现代史缩影。
三个小时的魔幻现实史诗,或许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会》。
可能和日本的历史有关,暴烈与美是烙进人们心头的,还有创伤和反思性。
同样还有深刻的矛盾性:美与恶冲撞,还有现实与电影-真与幻的交织。
此外还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牺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剧性的根源。
作为中国人,必然对二战的呈现颇为关注,和想象不同,还是有反思视角的。
战争煽动民族情绪的狂热,从个体的悲剧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关于电影的一点思考:应当发问,离场时观众留下了什么?
电影的缺口-happy end应当留给观众完成。
就像片中所说:电影不会改变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
现场:前期陆续有人迟到,中期有人离场。
豆瓣评价明显两极分化。
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说前半段很差后半段还不错。
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一再复现的燃烧胶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贯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诗歌,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和电影史人物…影评-海边电影院25.4.20英嘉A8.5/10(从B一路上升到A)短评:应该是北影节迄今最震撼最惊喜的一部。
如果能略微精练一点、少一点说教和美化会更好,最好再加点纪录片影像。
可以改名为“扔掉武器上街去”。
一部伟大的反战电影,有宣传性但不止于表面。
无论广度厚度深度新意,都达到经典的水准,不像是最近的新片。
(遗憾的是此前从未听过他的名字,看完才知道导演以及离世。
)虽然有些许说教和煽情,以及风格化的视听,但终究震撼力十足。
风格:最初不适应风格,半小时后入戏。
形式浮夸:美化和浪漫化显得失真,大杂烩式的快节奏剪辑,拼接式的动画特效,低成本制作,画外音和画框注释,过度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技法,横跨时空和次元、动不动就歌舞—都很难接受。
不过好在没有落入《松子》之流的空洞。
有寺山修司的风范,对废墟的穿梭重现,色彩和音乐的大胆运用。
前期觉得有解构和重构历史之嫌,不过这并非扭曲和篡改。
真幻交织、在时空间平行穿梭。
如其所说-反映了内在的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形式主义艺术。
倒叙凸显出悲剧宿命感,平行剪辑表现魔幻现实。
历史与民族性: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阴影下的日本近现代史缩影。
三个小时的魔幻现实史诗,或许可以比肩《地下》、《椒麻堂会》。
可能和日本的历史有关,暴烈与美是烙进人们心头的,还有创伤和反思性。
同样还有深刻的矛盾性:美与恶冲撞,还有现实与电影-真与幻的交织。
此外还有根植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牺牲和必死的信念,也是悲剧性的根源。
作为中国人,必然对二战的呈现颇为关注,和想象不同,还是有反思视角的。
战争煽动民族情绪的狂热,从个体的悲剧揭示出意识形态的欺骗性。
关于电影的一点思考:应当发问,离场时观众留下了什么?
电影的缺口-happy end应当留给观众完成。
就像片中所说:电影不会改变历史,但可以影响未来。
现场:前期陆续有人迟到,中期有人离场。
豆瓣评价明显两极分化。
和我爸一起看的,他说前半段很差后半段还不错。
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一再复现的燃烧胶卷-叫喊着撕裂的鬼魅-希子;贯穿全片的中原中也诗歌,数不清的历史事件和电影史人物…
『海辺の映画館 キネマの玉手箱』关于大林新作,正如标题“电影的百宝箱”所暗示的那样,整部影片都充满着怀旧之感,像是童年的玩具箱,箱子这个空间就是保存记忆的空气的地方 。
影片开头就抛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电影是时空穿越的工具。
在尾道的这间老电影院里,观众席上的三位年轻人被卷入了电影的世界,而这部关于战争的电影自身也是一部关于电影历史的电影,电影情节发生的时空从戊辰战争中的白虎队跳跃至二战时的满洲,再到广岛的核爆,呈现形式也从无声电影转为有声,从黑白到彩色。
于是在电影院这个异化了的空间中,在这个保存着关于战争、电影、以及战争电影的记忆的“箱子”之中,观众自身成为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的接触点,成为了现实与幻想之间互通的媒介。
大林在用这种形式向观众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讯息,电影不只是这块四四方方的屏幕,观众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这场梦境,电影院这个箱子作为一种时空穿越的机器,它本身就是对观众的邀请,邀请你穿过屏幕,进入时空隧道,在这里你虽然无法改变历史,但你的“在场”、你的见证人的身份无法被轻易抹去。
大林真的很偏执地相信电影可以改变世界,说得老套一点就是电影可以让世界充满爱,他的这种热切的心情完完全全反映在了影片的开头,色彩斑斓的背景之上,几行文字简单地介绍了这部电影的工作者,背景音乐是自由奔放的jazz,光是这一个开头就充满了梦幻气息,像是马戏团门口招徕观众的side show,在尽力向你展示这块幕布背后有着怎样一个广阔的世界,有文学,有音乐,有色彩。
这种打开百宝箱之前这种让人心潮澎湃的感觉,完美地诠释了大林的电影爱。
编者按:2020年4月10日,电影老顽童大林宣彦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于2016年确诊肺癌后仍坚持电影创作。
走进大林的光影世界,眼前所见皆是光怪陆离的视觉实验,看似游戏人间的表皮之下掩藏着大林对现实社会的关照及他对战争历史的质问——大林的故乡尾道市毗邻二战中遭遇核爆的广岛市,他就在当地人对于战争恐怖的集体记忆中成长起来。
大林希望用他最擅长的方式——电影——来戏谑般地重建当年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好让生活在现世的年轻人也能目睹战争与暴力带给这个世界、带给全人类的创伤,并铭记和流传这一段段同样是由人类遗留下来的耻辱史。
长久以来,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经各种糖衣加以包裹和美化,通过艺术手段——比如电影——灌输到群众甚至是孩童的头脑中,但也有小津安二郎这般遵从自我道德准则的导演,拒绝成为日本的莱尼·雷芬斯塔尔,而是选择纪录下普通人在历经二战后不安的心理状态。
大林宣彦于是在《海边电影院》里将电影史与战争史合而为一,以代入角色视角的方式带领观众“闯入”战争电影中,揭露来自至高无上权威的脆弱谎言——“人们说这是文明开化,我却叫它野蛮开发”——日本诗人中原中也震耳发聩的反战宣言始终在大林的遗作中回响。
《海边电影院》作者:Deborah Young翻译:诗蔚(已获得编译授权)来源:The Hollywood Reporter2019年11月,大林宣彦导演作品《海边电影院》于东京国际电影节举行世界首映,相比于他的上一部反战电影《花筐》,《海边电影院》更为大胆疯狂,但影片最终的“反战效果”也更为铿锵有力。
时年81岁的大林宣彦业已创作40余部电影作品,他在拍摄制作《海边电影院》和《花筐》期间就已经开始与病魔作斗争。
这两部作品都展现了战争的恐怖面貌,以及战争如何夺走年轻人的那份纯真。
在《海边电影院》中,导演表达了他热切的渴望:他希望电影能产生足够的力量去影响人们对于战争的看法,并借此改变暴力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海边电影院》片长足有三小时,丰富多变的镜头由摄影师三本木久城拍摄,在剪辑上十分天马行空,大林对于实验电影的偏爱在本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在彩色与黑白画面之间、实景拍摄与CGI之间、老电影质感与类型电影之间不断切换,以此来实现大林理想中令人晕眩的视觉效果。
但是,影片角色们带领观众疾速穿梭于历史的枪林弹雨中,无疑会对来自不同地域的观众产生区别的效果,因为大部分西方观众或许会对日本的戊辰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感到陌生,而这两部分就已占据了影片叙事的前一个半小时。
只有当大林(他一手包办了本片的编剧、导演、制片和剪辑工作)将叙事推进到冲绳岛战役以及广岛市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人们或许才会被故事所逐渐吸引。
而大林在影片的下半部分也选择放慢脚步,让角色们身经百战,从油嘴滑舌的刻板人物成长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也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认同角色,并对他们产生同理心。
《海边电影院》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了迷人的港口城市尾道市,也就是导演的出生之地,可见影片突显了一定的自传性质。
市镇上唯一一家电影院“濑户内”即将永久停业,上了年纪的放映员以及早已眼盲的影院老板娘决定通宵放映一系列日本战争片。
正巧“天公作美”,让尾道市在这个夜晚雷雨交加,其他所有娱乐场所都关闭了,于是居民们纷纷涌入电影院,影厅里座无虚席。
骑自行车前来的女学生希子(吉田玲 饰)在影院里前后帮衬着,她的存在犹如一缕阳光,这也是在致敬大林多部影片中的少女角色(自从《鬼怪屋》开始就有的惯例)。
忽然之间,观众惊讶地发现希子出现在大银幕上,她不知怎么神奇地闯进了一部老音乐剧中,正伴着爵士乐欢快地合唱,还跳着踢踏舞。
三个年轻的朋友也进入了银幕,他们分别是心底善良并暗恋着希子的毬男(厚木拓郎 饰),志向成为历史学家的眼镜男凤介(细山田隆人 饰),以及梳着背头、憧憬成为黑帮老大的“小阿飞”茂(细田善彦 饰)。
在每一部战争片中,他们都以不同的身份和方式去跟彼此相处。
在众多重建场景的拼贴中,伴随着音乐录影带式的节奏,我们看到了手持武器的武士们正与封建幕府作战,而在下一秒钟,场景又切换到了一群唱着爱国歌曲的军国主义青年正在庆祝日本袭击珍珠港的胜利。
1868年,日本内战的戊辰之战成为了更多战争的导火索;不具名的某处,一支由妇女和儿童组成的逃亡小队被屠杀精光。
大林还崇敬地提及了一生热爱和平并恪守道德准则的弗兰克·卡普拉与小津安二郎。
这些不断跳跃的影片段落或许是大林刻意营造出来的效果,以此反映出历史如闹剧般的纷乱,即使这样做的后果注定会使得观众们的注意力逐渐难以跟上影片节奏,但这也足以值得让影迷们挑战一番。
影片终于在讲到二战中的冲绳岛战役时开始聚焦。
大林将场景设置在1925年战前田园牧歌般的热带岛屿上,爱情在这里绽放,紧接着大林就揭开了角色们悲剧的序幕:丈夫受领征兵命令,从此家破人亡,1941年,已经被战争折磨到麻木无感的他终于回到那个残败不堪的家,但家里早已什么人都不剩了。
更为触动人心的是片尾的长段落,希子以及三位年轻的男主角凭借他们所了解的历史知识,闯入了1945年8月6日这一天的电影场景中,这也是美国在广岛市投下第一枚原子弹的日子。
他们偶遇并加入了一个著名的移动剧团“樱队”,演员们虽在爆炸中死去,但他们在生前都竭尽全力改写自己的命运。
而在爆炸的那一刻——根据幸存者的叙述,先是出现一道令人目眩的闪光,紧接着是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轰鸣声——令人惊悚和恐惧,这绝对是大林所有电影作品中最让人难忘的瞬间之一。
看死君:日本已故名导大林宣彦的遗作《海边电影院》,自然是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日影重头戏。
回望疫情严峻的四月,这位日本电影的“活化石”因肺癌离我们而去,带给影迷们无尽的追思。
我们曾写下一篇《悼大林宣彦:核爆,幽灵,尾道的青春》来纪念他,而如今终于赶上他的遗作在上海电影节首映,这无疑是一场更郑重的缅怀。
作者|Kieslowski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导演大林宣彦生前曾说,“未来的事情谁都不知道,不管是2000年还是3000年,我想继续拍下去。
因为只有继续拍下去,这件事才会有意义——知晓那场战争的我,想让那些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年轻人们,在这所名为‘电影’的学校里,去感受那些恐惧、雀跃和感动的故事。
”
大林宣彦导演三个小时对《海边电影院》这样一部电影而言或许长了些,但对于还想创作千年的大林宣彦来说,却短得只像是一个镜头的俯仰之间,也难怪他发出“没有拍够”的感慨。
前作《花筐》开拍伊始,大林宣彦就被告知罹患晚期肺癌。
曾断然将“战争三部曲”的终章《花筐》作为生涯遗作来看待的他,在拍摄完成后还戏谑地调侃自己,很遗憾没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死去”。
2017《花筐》这便给了《海边电影院》诞生的机会。
而以此作为他的“天鹅之歌”,对于他的影迷和观众们来说无疑是值得庆幸的。
2019《海边电影院》再次回到尾道,这个让大林宣彦魂牵梦绕的故乡;再次编织关于战争、关于电影的浪漫史诗——《海边电影院》就像是大林的“尾道三部曲“和“战争三部曲”的一次交汇。
但直到影厅谢幕灯光亮起的那个瞬间,“pika”,我才终于反应过来——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林宣彦导演倾注了比以往任何一部作品更多的赤诚和野心。
时间拨回2019年的某个夏夜,位于尾道的一家海边电影院即将歇业,“最后一夜的放映”为冷清的影厅招徕满了座上宾——负责放映的馆长;售票的失明老妇;乘坐飞船穿梭时空而来的Fanta爷爷;还有三位分别叫毱男、鸟凤介、团茂的青年……
负责放映的馆长
乘坐飞船穿梭时空而来的Fanta爷爷
毱男
鸟凤介
团茂画外的旁白交代了13岁的女主希子的来历。
她生活在1940年代的尾道,并且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尾道的风貌都没有经历太多的改变。
大林宣彦借此将四十年代和如今两个时间点的尾道在银幕中交替并置,并以黑白/彩色的不同画面滤镜呈现,现实与历史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
羽原希子随后,当希子来到影院,时间和空间又同时被打破。
大林宣彦让希子穿梭于舞台和银幕的同时,开启了她和影院观众之间关涉“什么是战争”的超时空对话。
影像与现实开始共舞,三个青年也莫名地被卷入了这趟穿梭于战争电影的时光旅程之中。
伴随着歌舞段落联结了不同时空,一场几个年轻人与日本战争电影的马拉松之旅被打响——影片的前半程,大林宣彦密集地以不同历史场景编排,像是带观众跳跃式领略了德川家康的幕府时代-珍珠港海战-鸟羽伏见之战-新选组三人-近江屋事件-江户时代-日俄战争这些历史片段,更是将属于西乡隆盛、川岛芳子和宫本武藏等人的历史性时刻进行放大。
场景的拼贴间隙被大林宣彦以大量个人的风格元素填充——各种色彩和形状的画框、反复变换的彩色滤镜、浮夸的绿幕特效、不自然的动作衔接和镜像错位;加上人物在各个历史场景的违和乱入与不断出现的字幕注释。
如此自由而肆意的表现,对于并不熟知日本历史或是大林宣彦风格色彩的观众来说,或许会像是一场观影的“噩梦”。
显而易见,大林导演这部封镜之作的前半场像是在炖一锅杂烩,而且炖得格外用力。
但如若你体验过他当年在《鬼怪屋》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猎奇式的先锋派视听语言,你或许能够从大林宣彦导演的不断暗示-“谎言之中会有真相”-中理解他可能是在有意为之。
1977《鬼怪屋》在大林宣彦电影中特有的超现实表现方式,从不追求传统的真实性。
他曾解释过:“真实性并不是我想展示给观众的,激情、努力、革新才是,以及这些因素共同创造出的能量。
”
可以说,他在《海边电影院》的上半场里,揉碎了每一个观众对于真实性的期待。
不仅如此,他还频繁地借角色之口不停地对电影自身进行指涉——“这是战争?
还是一场电影?
”“电影是真实还是幻觉?
”
看得出,他很努力地试图在观众和这部影片之间划分出一种距离。
他想让观众们时刻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观看一部电影。
显然,他想要的说的,不止关乎战争。
他的赤诚更让我相信关于“世界和平”的童话。
影片在预设的“中场休息”后渐入“佳境”,回到了大部分观众所熟悉的节奏——场景间的穿越因为有了主要角色的情感作为衔接而变得连贯;故事的背景板也移置到了对我们而言更容易理解的一些历史节点。
可见,大林宣彦依旧围绕着“战争”这个主题,以或虚构或还原的方式布置着那些历史时刻——关于会津之战中的娘子军和白虎队;关于太平洋战争前后受到征召令的一家;关于在广岛原子弹爆炸前夕的樱花移动演剧团……
希子作为影片中的女主角,她的名字被直喻为“希望之子”。
影片中的毱男执着地要保护她活下去,换言之,他始终都在守护着和平的希望。
显而易见,大林宣彦直白而又虔诚地在自己最后一部电影中编织着一个“世界和平”的浪漫童话,而童话的重点往往不在于过程多么美好或是离奇曲折,更在于它虽然不真实、却依旧还会有人愿意去相信。
影片《海边电影院》对于我而言,是一部我很愿意走进其中的成人童话。
并不是因为大林导演的磅礴野心或是他身上猎奇又浪漫的想象力,而完全是出于如我在开篇所提到的“82岁高龄下依然保持的赤诚”。
而这份赤诚的来源,正是他对于电影所具备的力量的信任。
黑泽明曾说,“大林,你几岁了?
才五十!
你的人生至少还有三十年。
如果你还能再活三十年,你能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东西。
如果你活不到八十岁,你的孩子、你的孙子也会继续活下去。
到我四百岁的时候,该轮到你的曾孙继续拍电影,到那个时候,就不会有战争了。
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你要替我将电影拍下去。
”
1990《黑泽明与大林宣彦的电影对话》犹记得,80岁的黑泽明和50岁的大林宣彦的那场对望,彼此眼中是共同对电影具备的力量的笃信。
而三十年后的大林宣彦,依旧在践行,用海边电影院里的青年从电影中体会“什么是战争,什么是和平”这样一个故事,供银幕前不曾经历过战争的“我们这一代”来观照自身,并回应着黑泽明。
这也就是为何大林宣彦在影片前半场不断通过文本和视觉刺激卖力提醒着观众“这是一部电影”的原因所在。
他不止想跟我们诠释战争的伤害、让我们相信和平的童话,还想让我们共同笃信电影的力量——如果下一代仍有幸免于战争的伤害,我们仍可以用电影的力量传递和平。
如同《花筐》中男主“俊彦”的名字和结尾出现的导演椅,大林宣彦在《海边电影院》里也同样埋藏了关于他个人的线索:男主之一毱男回忆起童年的自己,转动着活动写真机、在胶片上画漫画放映、被外国导演称作内心有着映画魂,想必这些都有着大林宣彦的童年色彩。
还有那个总是弹奏着诡异的钢琴声的老人,则正是大林宣彦本人饰演。
他借助旁白传递着他对年轻人的箴言和对于《海边电影院》的阐释:“虽然这是一部奇怪的、现实与幻觉的界线模糊不清的电影,但其中有着我内心的真实情感。
如果可以,我想永远地活在这部电影之中。
”
线索之间埋藏着他与电影的种种,其间满是对电影的不舍。
是啊,还有什么比“大师暮年,赤子之心仍在”更令一个爱好电影者感到唏嘘与动容的呢?
东京电影节上的大林宣彦他说,“伴随着爱、希望、绝望、苦恼、喜悦与孤独,我要继续我的电影创作。
仅此,电影就一定会以明亮、美丽、恬静的微笑表情出现,我便借此了此余生。
我愿就这样慢慢不停地说着、说着,在银幕上给自己的人生画个句号。
”
这个句号,或许终究还是来得有些早。
如果可以再加个注释的话,那想必是:用电影通往世界和平。
作者| Kieslowski;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5BJIFF第23部。几乎无停顿的快节奏剪辑,一开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感觉真的很烦躁,导演像个失去理性的疯子。但是随着人物进入电影,进入不同时期的日本历史,在虚构当中发生自己的故事有了真切的体验心灵的起伏,中原中也的诗句不断出现在屏幕上,“反战”的分量渐渐重了起来。前面是无厘头闹剧,后面多了悲剧色彩和严肃思考,画面用了很多抠图,有点粗糙拙劣但是很贴合虚构的语境。影片到揭示希子和卖票奶奶的惨痛战争经历就可以结束了,恋恋不舍啰哩啰嗦地煽情说教,开头也先说教半天,创作者这样自负的高姿态有点让人反感,战争与和平本就不能由个体决定,不禁让人感叹一句:有完没完了?
挺好的题材,怎么拍的乱七八糟的,弄的挺瘆人的黑白影像,搞得好像看恐怖片。其实简单的叙述就可以了,反而会更打动人。
想要万分珍惜地将它摧毁,就像打散一束冰冷的花般。 反正总是有明天。
3.5 可能是期望值偏高,也可能是工作日的焦躁,不如之前花筐带来的惊艳,三小时的台词和剪影画式的听觉与视觉的轰炸稍嫌聒噪疲劳,有些段落甚至颇为反感乃至不适,当然客观上能感知大林宣彦在迟暮之际的爱、宣言和祝愿,正是观众你们自己演绎的浓缩的日本战争电影史和浓缩的日本历史,无可改变的结局,无可挽回的逝者,然而因为铭记的心而终获永生;对比他们这一代人,此刻坐在影院里的观众你,生活在和平年代,只是上映于2019年的本片,并没有预料到短短数月世界便已开始陷入了新形势下的“战争”年代,观众远不是和平心境来观看,而这一现实其实反而呼应了片中的句子,乌云仍然在人们的身后;大林宣彦极端强烈的个人风格应该说确实是独特的视听体验
超現實的意識流影片,拍二十秒的廣告可以,但要你硬生生的看個三小時,絕對是一場視覺的酷刑。
分数:45 话剧、舞蹈、歌剧……欧美风、印度风…… 乱,什锦大拼盘,看的乏味,欣赏不来,不对胃口,片子时间还特长,最后睡着了💤
看了一半,3个小时唧唧歪歪,实在受不了
在各种花里胡哨的影像拼接中,不变的仍然是反战的决心,荒诞的影像中不变的仍然是一具具尸骨,一幕幕惨剧,油哥说大林宣彦是很怀旧的人,借电影院怀旧是电影人的浪漫。(8/10)
果然大家都想到了千年女优…但是大林宣彦似乎就是不想好好讲这个故事,追求风格上的东西远超过表达,除了他一如既往的拼贴和迷影,中间一度用中原中也的诗串联日本战争史,中间的爱情也好友情亲情也罢,或者那些战争中“善良”的光辉,似乎表达的是反战。但是,如果一个用民族主题表达反战的导演,仅仅只是用“人性”来质问“战争”和残酷,仅仅只看到人的死,而不反问这个土地、这个民族、这种文化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恶果,那么这种反战主题仅仅是片面毫无深度可言的,也无怪乎的确能用这种乱花迷眼的画面、故意加快混乱的节奏来掩盖其肤浅
@西安丝路 人生走到最后一步,热热闹闹的,真好;但还要回到广岛原爆,又很苍凉。
BJIFF 第六部,很疯
大林宣彦对日本年轻观众的劝世警言,他将自己所有的思考都汇成一部反战史诗,让年轻观众通过这场漫游之旅彻底觉醒:不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成为日本人之前先做个人,要知道所谓文明开化,其实是野蛮开发,要抱着自己选择恋人的心情去追求和平,不要做只会袖手旁观的观众,否则世界不会有任何改变。
把嘴张开往里塞
能反思二战对周边国家造成的伤害就已经比很多日本导演强了,但依旧否定不了这是三个小时光污染的事实,这片子的剪辑就应该带回45年8月6号的广岛,让他在原子弹下殉国谢罪。
大林宣彦的遗作,这分数有点偏高了
#2020东瀛新风映画季#第一次看这么奇怪、无厘头、情节很跳跃的日本电影了,也很努力地坚持看完了,看之前买了杯星巴克咖啡带进影厅,中间还是忍不住打了一下盹,对日本战争历史也是很不熟悉,不过到了影片最后半个小时,有被导演的用心打动,用这么一部影片寄托着的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对年轻人的鼓舞,挺感动的。片子里也有不少妙词佳句,全片始终贯穿着战后反思,世界上的年轻人啊,一定有自己现在应该去做的事啊,要努力去实现世界和平啊,爱和宇宙一样大;过去的历史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但是未来的历史是可以掌握在我们手中,电影是一门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的工具……
#2020百老汇日本新片展#很喜欢,迷影情怀当然是最棒的,先锋又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增加的审美趣味和浓烈的情绪更令人记忆深刻,记住的是海边的风暴,各种可爱的小短片(还有抗日神片!笑死了),架空的舞台,堪比达达主义的五毛特效,和最后热烈的燃烧,好特别的观影体验!去看之前在百老汇群里听说竟然有很多人睡着了我着实难以理解。想在大屏幕再看一遍。20201202@深圳百老汇
影片前半段是眼花缭乱的拼接跳剪贴片,大林宣彦借电影之名把“真实”二字砸得粉碎,“谎言当中自有真相”,那电影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影片后半段故事线渐渐清晰,有了爱情线当背景,电影的温度立刻提升,导演借主人公发声,把那段战争按在地上反复摩擦。战争是什么?战争是破坏是伤害,是那道耀眼且致盲的光。“人道是文明开化,我谓是野蛮开发。”
看过十几部反映二战题材的日本电影,总体来说,日本的所谓“反战”电影,其实并不是在“反战”,它们只是在“反战败”,潜台词都是当初如果没战败就好了。有些在讴歌战火中的战友情,兄弟情,基情燃烧。有些在展现日本本土被轰炸后的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有些至今还在为军国主义者,战争狂人们歌功颂德。反映侵略战争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灾难的日本电影我一部也没看到,如果谁看过请推荐一下。
似乎說得通的史觀。 為了堅定主張和平主義,以及拚命向正在觀影的觀眾呼籲採取行動有所作為,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