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耻混蛋

Inglourious Basterds,希魔撞正杀人狂(港),恶棍特工(台),无良杂种,无良杂军,戴罪立功,无良杂牌军,混蛋野战队

主演:布拉德·皮特,梅拉尼·罗兰,克里斯托弗·瓦尔兹,伊莱·罗斯,迈克尔·法斯宾德,黛安·克鲁格,丹尼尔·布鲁赫,蒂尔·施威格,哥德昂·布克哈德,雅基·伊多,B·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美国语言: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年份:2009

《无耻混蛋》剧照

无耻混蛋 剧照 NO.1无耻混蛋 剧照 NO.2无耻混蛋 剧照 NO.3无耻混蛋 剧照 NO.4无耻混蛋 剧照 NO.5无耻混蛋 剧照 NO.6无耻混蛋 剧照 NO.13无耻混蛋 剧照 NO.14无耻混蛋 剧照 NO.15无耻混蛋 剧照 NO.16无耻混蛋 剧照 NO.17无耻混蛋 剧照 NO.18无耻混蛋 剧照 NO.19无耻混蛋 剧照 NO.20

《无耻混蛋》剧情介绍

无耻混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分五章进行。二战中德占法国,德军上校汉斯(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Christoph Waltz 饰)号称“犹太猎人”,在一次屠犹行动中,少女苏珊娜(梅勒尼·劳伦特 Mélanie Laurent 饰)侥幸逃脱。与此同时,八名美国犹太士兵在中尉奥尔多(布拉德·皮特 饰) 的带领下潜入德占法国刺杀德国军人,其行动神出鬼没,手法残忍,对德军造成相当威胁,被称为“杂种”。三年后苏珊娜来到巴黎继承了姑母的电影院,结识了德国战斗英雄,电影《国家荣耀》的主演弗里德里克(丹尼尔·布鲁赫 Daniel Brühl 饰)。对苏珊娜一见钟情的弗里德里克说服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西尔维斯特·格洛斯 Sylvester Groth 饰)在苏珊娜的影院首映《国家荣耀》,希特勒(马丁·乌特克 Martin Wuttke 饰)本人也将出席。苏珊娜决定借放映之机烧毁影院;而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真探第一季仿生人妻子恶魔崇拜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烈火红岩朋友永远是朋友转生贤者的异世界生活~获得第二职业,并成为世界最强~娜迦:永恒的羁绊球舞青春真爱不死第二季隐墙抓痒神探鬼舞村:诅咒起源下流祖父我罩袍下的口红母爱无悔流人第三季今天的明日香OAD男友降临!蛇蝎女佣第三季唐璜帝国时代:亚洲王朝公牛历险记无人生还天河之恋REAL⇔FAKEFinalStage谈判专家梦回三江山间传来牛铃声末世殖民地

《无耻混蛋》长篇影评

 1 ) 谁才是混蛋?我还真不知道……

这片子里的纳粹们好像还是很符合一部分人对他们的印象的——按照梁文道的话说,就是:“彬彬有礼,双手沾满血腥,却还是能弹得一手绝妙的贝多芬。

”德军上校汉斯,可以一边同藏匿者谈笑风生,一边抽烟斗喝牛奶,然后微笑着将枪口对准地板下无辜的犹太人。

屠杀中幸存的女孩苏珊娜朝远方没命地奔跑,汉斯上校在门口饶有兴味地向她逃去的方向凝望——他们的背影,连同门框及门外的景物,竟然构成了一幅水彩画的意境。

上校甚至举枪高喊:“再见吧!

苏珊娜!

”……不知他饶她一命,究竟是因为手枪射程不够?

还是他正幻想自己是歌德海涅呢?

这才是真正的恶魔,可以于谈笑间轻易摧毁已下定决心帮助犹太人躲藏的一家之主的意志;可以温柔地给漂亮女明星套上小巧的高跟鞋然后再一把掐死她……喜欢烟草,喜欢名酒,喜欢美女……吃苹果派时从不吝惜自己对搭配奶油的固执,然后再将礼貌和殷勤披作自己的外衣,于无声处置万千生命于死地。

曾经看过一些纳粹德国时期青年军人的照片:他们三三两两凑在书架前,用很帅的姿势读着一本什么书;或者在游泳池里打闹嬉笑,一脸的阳光;又或者坐在琴凳上,专心致志地演奏着什么——如果不加标识,我们或许无法想象他们中有人是视人命如草芥,把成群结队的犹太人赶往死亡之地的魔鬼吧?

这就是一种复杂性,就好比《钢琴师》里那名留给观众印象颇深的纳粹军官一样——没人会想到他居然能欣赏艺术;又如《美丽人生》中的某个纳粹医生,他的爱好居然是喜欢收集谜语!

哪怕你把眼光苛刻地放在第三帝国最高元首希特勒身上……这家伙是个素食主义者,很少沾烟酒,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对身边的女性工作人员十分纵容和好说话……所以说,人性是复杂的——哪怕是历史中的正面形象,人性也还是复杂的。

坦率地说,我看见奥尔多中尉指挥那几个杂兵去割纳粹的头皮的时候,我是有些反感的——血淋淋的很恶心,因为我讨厌电影中过于露骨的暴力镜头。

包括他们暗杀德国士兵,用木棍把俘虏打死,还有小酒馆里的流血事件,我统统有点不适应。

后来回过味儿来,仿佛感觉导演在玩弄一个游戏:似乎电影里的德国人在杀人时并没有给太多的流血镜头,反而是杂兵们的虐杀手法处处充满了血腥和残忍。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只要他们站在正义的一方,血腥些残忍些没什么——因为对敌人宽容,就是对自己人残酷。

奥尔多中尉不是那么说了吗:他可不想教纳粹什么是人道主义。

不过,同立场无关,我想相当一部分观众会反感于那些血腥镜头——无论施虐者是来自于纳粹,还是来自于正义的一方。

导演想拍的,是不是就是这种矛盾的感觉呢??

个人以为,导演恐怕对于善恶双方的交手更多持一种“不予讨论”的态度,即使在影片结尾处,他用奥尔多中尉的刀子,给纳粹之恶的代表汉斯上校打上了永远的恶之烙印。

然而“不予讨论”的意思,并非放弃善恶观,而是将讨论的权利赋予观众,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家都不要争论了,只有那些真正的战争受害者——他们的家人被屠杀,生活被毁灭——才最有资格去讲自己的感觉。

于是,处于善恶夹缝中的第三方出现了,那就是影片一开始,侥幸逃离汉斯上校魔爪的孤女苏珊娜。

可以说,最终复仇成功的,是苏珊娜的计划——虽然她被弗里德里克杀了。

尽管奥尔多中尉很彪悍,杂兵们个个英勇,却仍旧只把计划成功了一半,只有苏珊娜,在熊熊火焰包围的银幕上,笑到了最后。

银幕上的她,有权利去述说德国人对纳粹犯下的罪恶——因为她就是被这罪恶毁灭掉的其中一分子。

她的邻居死于纳粹的罪恶,她的家人亦死于纳粹的罪恶……比起任何没有亲身经历这种罪恶侵害的自说自话,显然苏珊娜的控诉,才最有力量。

奥尔多中尉可以为了人道主义,去用暴力惩罚纳粹的暴行——然而在以暴抗暴的另一面,不能否认,只有那些犹太人以及被屠戮者,才是最最纯粹的复仇人。

英俊的第三帝国战斗英雄弗里德里克,最终杀死了苏珊娜,然后他陪她下了地狱。

可以这么说,苏珊娜从一开始就不爱他——她的最爱是个黑人,在这场对纳粹的烧烤派对中,黑小伙儿坚定地陪她走到了最后。

我想弗里德里克如果知道了真相,恐怕得暴走吧?

那几乎是一定的,看看他在放映室冲苏珊娜发飙就可以看出:他几乎快被这个女人逼疯了。

弗里德里克根本就没把杀人当回事儿——对于他这种从少年时期就接受纳粹洗脑教育的人来说,苏珊娜对他闹的所有别扭他统统都搞不明白。

他不明白苏珊娜为什么在听到他说自己杀了三百人之后便愤然离去,他不明白为什么找人把苏珊娜带到聚会上她会摆出不悦的表情——他什么都不明白。

因为在他的人生价值观里,为了第三帝国杀人就是正确的,既然正确他就是战斗英雄,而作为一个第三帝国的战斗英雄,身边所有的女孩就应该把他奉为偶像,受他追求就应该喜形于色然后当成天大的恩典接受下来。

放映室那一幕,弗里德里克说的意思很清楚:他杀了三百人,她为什么就不爱他呢!?

他想不明白,而苏珊娜也不可能从他的角度去想——他的阵营杀了她的家人,她怎么可能去爱一个杀了三百人的杀人犯呢?

我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到弗里德里克同苏珊娜邂逅的场面时,一定在猜想罗曼史终于开始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人一直都是平行线,甚至连相交都远远谈不上。

弗雷德里克之所以在电影放映中中途退场,并非是他良心发现:最有可能的解释,是他第一次作为一个第三人,从银幕上“目击”了那场战斗,突然产生了不适。

他不是个人道主义者(想想他受到的洗脑教育),所以谈不上反省什么,然而他觉得这些镜头很不令人舒服,即使他主演了它们,他还是感到心灵憋闷到窒息……没过多少时间,他便同苏珊娜双双毙命于对方枪下。

他在死前同苏珊娜有一次简短的争执,从表面上看,他是想让苏珊娜给他一个有关爱情的答案——可实际上,弗雷德里克想知道的,是他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苏珊娜死得很美,犹如一朵刹那间怒放的火红花朵——弗雷德里克死前最后的神情,或许是他终于明白了“死亡”意味着什么。

他是个从不珍惜死在他枪下的三百条生命的人,或许苏珊娜的死,最终击垮了他——放映室里的两具尸体是那么的年轻,它们在生前有着相爱的可能,却又为什么会彼此相杀?

这个问题,导演又留给了观众。

电影的结局,就是一个YY——历史上的希特勒并没有那么死翘翘。

按说烧烤派对结束了,死鱼活鱼都该一网打尽,可偏偏汉斯上校技高一筹,假如奥尔多中尉没在他脑门上乱刻一通的话,这家伙的晚年怕会活得非常滋润。

很多年前有那么一本书叫《生而有罪——纳粹子女访谈录》。

这些书中出现的纳粹子女们,几乎是一辈子背负着罪的无形烙印而踽踽独活。

他们身上并没有被刀刻下什么标志,所以我能够理解奥尔多中尉为何如此热衷于搞他所稀罕的纹身艺术——有些事情,既然暴力解决不了,那也就留待历史和历史后继者的裁决吧。

有知识是不是等同于有良知?

——这是那些彬彬有礼的纳粹们可以让人去思考的东西。

用血腥暴力去以暴制暴是否合理?

——这是奥尔多中尉之流以身作则给观众留下的问题。

难道苏珊娜和弗里德里克就不能相爱?

——附加的这个问题,是我矫情。

总体而言,导演是聪明的,他把很多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没有说教,只有镜头……他说,就让我们去看吧,看饱了算。

如果看饱了还有时间,就问问自己:谁才是真正的混蛋?

PS:感觉影片中最出色的演员是汉斯上校的扮演者Christoph Waltz,那副神情和气质真是够可以的……OTZ……我还在想,如果让《越狱》里的T-BAG去表演,会不会也很强悍~~

 2 ) 杰作·未完成

《无耻混蛋》预告片曾以“混蛋的杰作永远做不完”为题,大吊影迷胃口。

那刚好对应了电影最后一句台词,皮特饰演的混蛋头子面带微笑,跟身旁手下同时冲着银幕前面的观众说,我觉得这会是我的旷世杰作(当然前面还有希特勒力赞戈培尔的一席话)。

几乎所有人都把它理解成昆汀的自白了,那么这是他的骄横狂妄还是自信体现?

看下北美票房和舆论口碑,答案显然会是后者。

这电影还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昆汀作品,游戏版的拼贴戏耍、露骨的血腥暴力、时而激昂有力时而煽情到死的配乐,昆汀没有任何转型的苗头,他不需要脱胎换骨,因为他的灵感就是源自无形的海量老片。

中间他还不忘提醒别人,自己依然是个恋足癖的事实。

《无耻混蛋》的对白如此尽兴,笑料频出,昆汀尽情地炫耀渊博的电影知识,架空二战颠覆历史。

他化解了历史的严肃刻板,又把一堆爆米花电影通通踩在了脚下,谁跟你说表现二战一定要拍诺曼底还有硝烟战场。

如果你吃不消这一套,那么昆汀就是一副你奈我何的讨厌姿态。

可多数人又爱死了《无耻混蛋》的那股疯狂劲,面对冠冕堂皇的正义,他化腐朽为神奇。

虚构出希特勒和戈培尔等人物的夸张言行,移除邪恶光环,只是古怪常人。

历史结局看似一样,但过程大大不同。

昆汀有意模糊了自己的道德立场,纳粹屠杀犹太人是错,于是片中塑造了一个犹太幸存者,用英文来控诉,宛如复仇女神般在银幕上殉难。

另一队人马好比天生暴力杀人狂,不需要渲染他们跟纳粹有何等深仇大恨,反正就是杀杀杀,统统干掉,哪管对待手段还人道不人道。

如果把这种加害看做人类蒙蔽理性后的情绪宣泄,史实事件跟电影画面就有了共通之处。

相比较于道义上的考虑,《无耻混蛋》在电影层面上的优点无疑更值书写。

片中几个段落都有精彩的对峙戏,紧张的、悬疑的、恶搞的、嬉笑的,应有尽有。

滔滔不绝的对话中,往往话锋一转,接下来要么大开杀戒要么是虚惊一场,玩味十足。

影片里没有传统英雄,风风光光出场的更有可能落得一个狗熊下场。

不再有好人不死、精神长留之类的闷雷哑炮,大家都是戏的一部分,演完就撤。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无耻混蛋》的大主角居然是个纳粹,其他人倒成了零星点缀。

人人都以为两股刺杀人马将会汇合,结果混蛋团瞎猫撞到死老鼠,别人暗中帮了大忙。

到影院那里,大家都觉得可以满意收场,结果昆汀还用一个小小标记让你哭笑不得。

对这家伙来说,给予影迷惊喜是他的永恒使命,最好的作品永远是在未完成。

就说《无耻混蛋》吧,将来的加长版绝对不是招摇撞骗的幌子。

被剪掉任何一寸胶片,昆汀都是恋恋不舍,结果呢,《无耻混蛋》还是长达两个半小时。

他大概有这想法,看我作品,仅仅过上一遍是不够的,乖乖再买张DVD去。

【http://www.licaiyizhou.com/Upload/Paper/64967.pdf】

 3 ) 我就乐意这样低俗了

昆汀·卡布奇诺老师这个很宅的小男人,以作弄豆瓣的娃儿们为人生一大乐趣。

每次昆老师的新作出来,影评人们就开始了引经据典的漫长旅程,唯有矮小柔弱的昆老师独自一人迎风玉立,笑而不语。

你们不是整天在那叨逼叨什么第九区,什么阿凡达吗?

听听哥讲的是什么,Georg Pabst的《White Hell of Pitz Palu》,没听说过吧?

你们不是整天喜欢写一些很愤青的影评吗?

给你们看看影评人在哥的电影里是怎么死的,笨死的!

你们不是喜欢说这个歪曲历史那个歪曲历史吗?

哥还偏偏就要恶搞历史了,来砍我啊?!

卡布奇诺老师的东西也就是如此了,要找到他的牛鼻点,必得在看其他大片看吐了之后。

我掐指一算,今年的影坛就出了这么几朵奇葩。

就说《红领巾智擒达菲鸡》吧(洋名叫Up),这部苦情片全力模仿《艺术人生》风格,让著名主持人猪军老师看得泪如雨下,当场跪求合体,豆瓣上评论排山倒海,我定睛一看,果然是有什么样的电影就有什么样的影评。

这边厢,朱军泪容宛在;那边厢,《知音》编辑部全员附体。

我们一起来欣赏下排名最前的那几个强悍标题:“最华丽的冒险是与你相守”“屋外流水落花,梦暖如昔”“你是我一生的冒险”“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一起老”“回忆是一座囚牢,只有爱能赦免”“我记得天空倒映在你的眸间”……有人说看Up前五分钟就忍不住手贱要打五星了,我说我看到这些标题就要毫不犹豫地给你影评打上五星了。

马景涛大哥要是看到这些文章,一定会报以整整五分钟的哭嚎,其声不忍闻。

胡绳老师点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时说:“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往往是一方面为自己心情上的复杂的矛盾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沾沾自喜,溺爱着自己的这种微妙而纤细的心理,以为凭这点,正足以傲视于一切市侩。

”和Pixar生活在一个时代的昆汀老师挺不容易的。

他不懂温柔,不会煽情,虽然玩电影玩得也好,可是在腐朽沉沦的资本主义社会,脱口秀、真人秀、网络视频、党派竞选的种种,已经像电影一样新奇好玩(我们天朝就更戏剧化了,今年自杀就是个蛮火的题材);更不用说那些新的玩家,用什么IMAX 3D、Project Natal等等昆老师也不懂的东西勾引新生代小宅男。

贾樟柯点评道:“整个社会已经那样戏剧化了,你怎么做电影呢?

好像没必要看电影了。

”话是这样说,可是导演的使命正是从戏剧化的表象中提炼出原原本本的东西,而技术有时候就是那浮云。

神机PS3号称可以模拟地球,却败在工业次品三红机和机能次品三坟机的手下。

技术的Sony太迷信技术,忽略了用户的实际体验。

Pixar和工业光魔在技术上也已经登峰造极,可是他们的电影未必比什么特效都没有的《十二怒汉》或者《公民凯恩》伟大。

曹禺老师点评道:“我们常说自己眼高手低,其实经常是眼不高,手才低的。

手高是要下苦工夫的,但是眼高是第一,这样才能写出好东西。

”(嗯还是回头讲这部电影吧,免得又“被日记”了。

)罗兰巴特讲:“在现代主义中不存在诗的人本主义。

”到了后现代了又如何?

每一部后现代主义的magnum opus,都是心血之作,也是狗血之作。

刚看完《无耻混蛋》的时候,我想梳理一条中心思想,想了半天,除了“美国人是SB(不仅SB还不讲信用,鄙视之)”和“十年生死两茫茫,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么两条,就再也想不起别的什么了。

看最后两位勇士在烈火中“就义”那段,我笑而不语,我心想昆老师你这搞的是《里见八犬传》么?

大哥你玩殉国你死了有何用啊?

是的,希特勒成筛子了,戈培尔成马蜂窝了,二战结束了,但这都是苏珊娜和她男人干的,和愚蠢的无耻混蛋老师们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我要是那两个家伙,我一定特纳闷,潜伏的兄弟们啥事没干就在酒馆里挂掉了,老大被德国国安请去“喝茶”了,女明星似乎被拉去潜规则了,荧幕上莫名其妙出来一个女人头,然后发大火了,这都哪跟哪啊?

幸好德国人民素质较低,没有在大火中让希特勒老师先走,不管他,弹幕全开,放地图炮杀光了再说,爽了就行了……罗素老师早在一百年前就点评道:“Patriotism is the willingness to kill and be killed for trivial reasons.”由此可见,昆汀老师低俗的时候,那是真的很黄很暴力,搞的东西比赵本还山寨,比孙红还雷人,比北野武还吴宇森,浪费的番茄酱,比Saw剧组还多。

但是昆老师稍一认真,马上就有一大堆傻逼文科生们赶来,复调、多角度、拼贴、圆形叙事、起承转合、德里达等等往影评里一阵乱贴,毕业论文里没用上的包袱全扔这儿来了。

这些华丽的辞藻,大部分在形容昆老师这部新作时依然好用。

虽然昆老师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取名叫什么狗,什么低俗,什么私生子,但是就像韩寒说王朔:“他说自己没文化,那是先把自己降到一楼,方便往楼上骂,关键是有些人不明白,真以为他没文化。

”昆老师言下之意,我就乐意这样低俗了,你才高雅呢,你全家都高雅!

贾樟柯点评文革时的中国文艺时说:“传奇加通俗,这是革命文艺的基本要素。

通俗是为了传递给最底层的人政治信息,传奇是为了没有日常生活,没有个人,只留一个大的寓言。

”卡布奇诺老师也是传奇加通俗,可是他的传奇属于个人的恶趣味,他的通俗是为了打破那些大大的寓言,留下一批那么荒唐,那么傻逼,却又符合某种审美精神的个体的群像,徘徊在现代启蒙理性之上作个永远的捣蛋鬼。

是的,进入了后现代的世界有太多无可奈何的事。

你可以凭高雅的旗帜干尽低俗的勾当,却只能借低俗的手段下载高雅的文化。

遮羞的无花果叶已经比裸体本身更淫秽,“历史纪录片”已经变得比歪曲历史的kuso片更低俗。

一不好色二不露点三不低俗的好电影,大概是属于史前时期的品位了,只有柳下惠老师才导演得出来。

记得《艺术人生》采访张学友那期,老张郁闷地反问朱军:什么叫德艺双馨?

 4 ) 《无耻混蛋》:谁无耻,谁混蛋?

SDMS评分:94分平安夜一个人待在家里,在《玛丽与马克思》和《无耻混蛋》之间犹豫了半小时之后,我选择了后者。

把《无耻混蛋》看完已经2点多钟,发现不写点什么,实在是难以入睡。

昆丁·塔伦蒂诺以前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很邪的导演,从录像带出租店里摸爬滚打出来,没完没了的话痨和淋漓尽致的伤残镜头是他忽悠全世界的两大绝活。

在《低俗小说》之后,看了《杀死比尔》再看了《死亡证据》,我想,这个导演也就这样了,掐着自己的肾上腺拍东西,跑进疯人院要一些剧本创作的灵感。

所以,我真的以为《无耻混蛋》会是一部讲一群流氓是怎么虐待纳粹的泄愤电影。

尤其是当史提格割头皮,唐尼提着棒球棍敲碎了一个纳粹长官的脑袋的时候,我心里还说呢,果然开始肆虐了。

然而在两个半小时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昆丁已经放下屠刀,立地成大师了。

这部电影完全是用一种极为强劲的表演张力在吸引着观众,这种气势从开篇的第一场戏就弥漫在每个演员的一颦一笑中。

《无耻混蛋》在宣传的时候,一直是把布莱德彼特作为主角,实际上,在这部电影中,彼特除了歪着嘴说几句带有浓重田纳西口音的英语之外,并没有太多亮点。

而那支招摇过市的恶棍部队其实也没怎么发挥作用,什么棒球棍唐尼,纳粹杀手史提格,都跟走秀一样出来一下子就歇菜了。

所有的重墨都描在了那些一丝不苟到变态的纳粹身上。

饰演汉斯·兰道的克里斯托弗·沃茨绝对是一个天才,他那种张弛有度的念白节奏,把一个心思慎密、老奸巨猾的犹太猎手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以前大部分的时候,我总是认为昆丁的对白是一种为了追求风格而有意为之的东拉西扯,说一个段子,念一段圣经,就像好多人写文章喜欢学钱钟书老人家掉书袋一样,学得不三不四、人模狗样的。

而在《无耻混蛋》中,昆丁的话痨功夫已经炉火纯青,他用汉斯·兰道和盖世太保两个角色不断地说明着一个问题——话痨的最高境界就是让话痨在气氛营造中遁于无形。

整部电影最出彩的几次个人表演,在我看来,一次是汉斯·兰道在奶农家里讲人们为什么讨厌老鼠的段子,一次是汉斯·兰道说吃酥必须要等奶油,一次是盖世太保猜金刚……当然其他还有好多精彩的对手戏,像戈培尔受到希魔赞赏之后感动而泣等等,我也难以一一赘述,更难以用我浅薄的文字来还原那些演员们堪称伟大的表演。

其实,仔细回想不难发现,这些精彩桥段的背后都是有一个套路:那就是对话双方一个努力掩饰,一个捕风捉影。

正因为话不能挑明了讲,所以昆丁的拐弯抹角的对白才格外显得对路,而那种过关或败露的基本悬念也足够把观众的心吊到嗓子眼。

昆丁对于血腥的把握,一直是比较让人放心的。

这次也果然是高手下厨,咸淡适中,那场酒吧里的群射戏,激烈的火花,绽开的血肉,再加上几道刀光,让人看得无比销魂;再到苏珊娜和德国英雄互射的时候,美女胸前的枪口就像蝴蝶展翅一样美妙;而最后唐尼把希特勒射成马蜂窝的镜头,也让人在电影尾声重温了一次昆丁式的变态。

如果要说《无耻混蛋》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那就是这个故事本身缺乏一气呵成的连贯性,不过昆丁自己已经像章回体小说一样把它分成五段了。

这个做法有效地掩饰了段落与段落之间在承接上的僵硬和死板。

而如果把每一段戏都单拎出来赏析的话,那再挑剔的观众我觉得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了。

结尾处,当彼特再一次把纳粹符号刻在敌人额头上后,在彼特身边的战友赞赏他刀功精进,而彼特自己也大言不惭地说,“这是我的旷世之作”。

这句对白放在最后,显然是昆丁·塔伦蒂诺等不及外界的赞誉,先自封“旷世之作”陶醉起来。

看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那些纳粹的奸诈,那些恶棍部队的残暴,那些双重间谍连缴械的孩子他爸都要射杀的冷血,其实都是为了完成他们各自的使命,都是一本正经和天经地义的,而真正要说谁无耻,谁混蛋,其实就是昆丁他自己。

 5 ) 希特勒是怎么死的?

希特勒是怎么死的?

昆汀告诉我们,是看电影看死的。

只有《无耻混蛋》能做到这么百无禁忌:演着演着,突然就插一段介绍人物的剧情(介绍戈贝尔博士和翻译工作以外的关系),突然圈出人群中一个胖子,画个箭头注明是“德国空军二号头子”,还要叮的一声,让人绝倒。

最后,还安排希特勒死于电影院,二战停战于1944年。

姜文的《让子弹飞》在报纸上一片叫好,比起大师来说——套用陆川哥的“《2012》的导演看完《阿凡达》要跪下”——姜文大叔只能跪着赚钱了。

且慢,有没有觉着,《让子弹飞》(2011)的配乐,有那么点像《无耻混蛋》(2009)?

姜大叔的痞劲儿和大哥范儿,一如山寨pitt——我不是对姜大叔不敬,他的片算是比老谋子的桂林山水印象派风格好上两个档次的了——就是相对皮特而言,人长得憨厚。

喜欢《低俗小说》的颠覆传统的叙事风格的,《无耻混蛋》里有;喜欢《杀死比尔》的暴力血腥的,《无耻混蛋》里也有小小骇人的残暴镜头。

不会失望。

虽然是满不在乎的调侃历史,调侃纳粹,chapter5(影片分了5章)里还是有让人心头一颤的情节。

德国士兵Fredrick Zoller在放映室被Susannah击中倒地,susannah看着银幕中少年的特写,而其人却已躺在自己枪下,突然生出柔情万分。

在这瞬间的忘情,Susannah死于Zoller最后一枪。

而后,她的复仇女神的影像又在烈火中延续、变形。

爱恨情仇,生死存亡,5分钟的戏。

能把电影把玩到如此纯熟的,唯有昆丁了。

向昆丁敬礼。

 6 ) 《无耻混蛋》:关于电影的电影

二战期间,一小队由犹太人组成的盟军士兵(绰号“无耻混蛋”)被空投到纳粹后方,他们的任务非常直接——虐杀纳粹。

以各种残暴的手段——包括用棒球棍将人直接打死,割掉敌人的头皮等——在德国军队中散布恐怖。

他们不仅不可思议地在敌人后方活了下来,而且事实上,他们做得如此出色,以致希特勒都对他们有所耳闻且为此大为光火。

最后,他们参加了一次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你绝想不到的是,刺杀成功了!

希特勒和他所有的高级军官都被烧死在一个巴黎的电影院里,于是二战1944年就提前结束了!

纯粹的胡说八道!

这是篡改历史!

如果有人一边援引历史,一边这样义愤填膺地指出,那么实际上关于这部电影他等于什么也说。

很明显,这部电影不会比《低俗小说》跟二战的历史有更多的关系。

塔伦蒂诺一向以颠覆电影类型,创新电影叙事形式著称,《无耻混蛋》延续了他一贯黑色暴力的风格,在叙事上,或许因加入了过长的对话而显得拖沓,但那些精心设计的对话场面以其强大的心理张力和演员的精湛表演而凸显出来,自成一体。

对于所有昆汀的粉丝来说,这些便已足够,普通观众却总不免要追问电影到底讲得是什么!

“what the hell is it about?”罗杰·艾伯特影评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普通观众的心理。

对此,我要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无耻混蛋》是关于电影的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人们谈论着电影,欣赏着电影,甚至拍摄了一部电影(尽管是一部纳粹宣传片),电影中至少三个重要角色从事的是与电影相关的职业(如果戈贝尔博士和那位只露了一下面的德国著名演员Emil Jannings不算的话):在巴黎经营着一家电影院的犹太孤女Shosanna,电影批评家Hicox上尉,还有德国电影明星Hammersmark小姐。

电影中随处可见对影史的重温和对经典电影的戏仿、致敬。

这就像是塔伦蒂诺所做的一个关于电影的白日梦:只有在电影中,犹太人才有可能反过来虐杀德国人,也只有在电影中,二战才可能结束于1944年,且结束于一家电影院里。

六十年代出生的塔伦蒂诺尽管较之“电影小子”(斯皮尔伯格、卢卡奇、斯科塞斯等人)——美国最早一代学院派电影人来说属于晚辈,他却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电影教育。

他在曼哈顿的著名音像店Video Archives里做营业员期间,观摩了大量电影,在一家私人表演学校学了基本表演技巧,他的电影知识和技巧都来自个人的积累和琢磨,他最初展露头角的地方也不是好莱坞,而是像圣丹斯这样的独立电影节。

较之学院派的严谨和理论功底,昆汀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更容易培养出一种非理性的“电影崇拜”。

对电影的狂热激情使他更自觉地去革新电影的技法和语言,也使他倾向于把电影看做万能的——哪怕改写历史。

在《无耻混蛋》中,我们仿佛看到昆汀在和学院派较劲:尽管没受过正规的电影教育,但他并不比学院派缺少对电影史和电影技术的了解。

Shosanna的电影院第一天放映的是德国默片时代著名导演G.W.Pabst的《White Hell of Pitz Palu》,这部拍摄于1929年的德国高山电影(mountain film)由Leni Riefenstahl主演,Riefenstahl与第三帝国的关系自然早已众所周知。

第二天,Shosanna在招牌上换上了亨利·乔治·克鲁佐导演的《乌鸦》(Le Corbeau),这部由克鲁佐和德国在法建立的大陆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电影是法国影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战后,克鲁佐还因此被禁影两年。

后来,我们在电影院里还看到了克鲁佐的另一部电影《L'Assassin habite... au 21》的海报。

简单的几个细节,就将敌占时期的法国电影环境表现了出来:到1944年,法国的大部分电影院已经只能放映德国电影了,或者就是像《乌鸦》这样由德国公司投资,法国导演拍摄的电影。

除了法国电影,当时德国电影的情况也在片中被人提及。

Hicox上尉本人就是一名德国电影专家,在被派往法国执行Operation Kino(电影院行动)之前,Ed Fenech将军让他解释“戈贝尔领导下的乌发电影公司(UFA)”,一旁的丘吉尔则问他戈贝尔在德国电影中的地位是不是和好莱坞的传奇制片人路易斯·梅耶相似,Hicox表示,梅耶还不够格,合适的比较对象是大卫·塞尔兹尼克,戈贝尔的目标是以他的纳粹宣传片来替代二十年代的“犹太知识分子德国电影”。

这些内容,看过克拉考尔的《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和相关研究的影迷自然不会陌生。

而塔伦蒂诺在此处的提及,在情节上几乎不具功能,唯一的目的就是展示他对电影史的熟悉和对电影的热爱——他要以这些为素材来制作一部电影。

在电影的技术方面,昆汀也做了不少文章,除了插入的那段具有剧情作用的解释35毫米硝酸盐胶片多么易燃烧的短片之外,Shosanna和她的黑人男友拍的那段“犹太人复仇”的短片也制作得一丝不苟。

那部短片是用便携式摄影机拍摄的,这种摄影机不具备录音功能,因此Shosanna的声音是用录音机同步录制的,于是便产生了将音轨加到胶片上的问题,同时冲印胶片的过程需要复杂的技术条件,一般电影院是不具备的。

当然,为了叙事的简洁,导演当然也可以完全忽略些问题,而昆汀没有,他插入了Shosanna和男友用暴力逼迫别人为他们做这两项工作的过程。

最后,制成的短片与戈贝尔拍的电影如何被剪辑到一起的过程也以特写镜头完整地展示出来,很显然,塔伦蒂诺很陶醉于此——展示制作电影的过程。

如果仅凭以上论述就断言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电影在《无耻混蛋》中发挥的功能远不止此。

除了营造人物活动的真实环境,电影本身至少还具有以下这些功能:推动剧情、刻画人物和制造画面奇观。

从大的方面来说,整部电影的主要情节就是纳粹拍摄的宣传片《国家的荣耀》在Shosanna的影院首映时的刺杀行动,电影自然不可缺席。

细节上,当Hicox上尉扮成的党卫军军官因为口音问题被纳粹怀疑时,他借的是《White Hell of Pitz Palu》这部电影来扯谎,称自己来自Pitz Palu,家人和他都被拍进过这部电影。

又是一部电影制造了剧情的跌宕起伏。

刻画人物方面,德国的战争英雄Fredrick Zoller第一次在电影院遇到Shosanna,他们谈的就是电影。

Zoller说他从来更喜欢Max Linder超过卓别林,遗憾的是Linder从没演过一部像《寻子遇仙记》(The Kids)那样好的电影,里面那段追逐戏实在是太棒了。

能够欣赏卓别林电影的人你很难想象他会是一个战争罪犯,哪怕他只欣赏一部。

Zoller尽管是德国的战争英雄,但他却是个“非典型纳粹”,在他骨子里有着英雄主义和浪漫的一面,但属于纳粹范型的凶残和妄自尊大一面也有流露。

所以,我们看到尽管他喜欢《寻子遇仙记》,但他喜欢的不是卓别林的深情和人性,而是电影中的追逐部分。

Zoller性格的复杂性在后面他观看根据自己的事迹拍摄的《国家的荣耀》时也有流露,面对电影中残酷的杀戮场面,尽管那是他的亲身经历,Zoller却感到很不安,频频摇头。

在英雄主义的激情退却之后,他似乎感到了画面上的残忍。

而“典型纳粹”的反应(比如希特勒和戈贝尔)是对着画面露出狂喜的笑容。

电影的最后,当纳粹的宣传片突然中断,电影屏幕上出现一张Shosanna巨大的脸对着台下的纳粹喊道,“you're going to die”,同时她的黑人男友点燃屏幕后面几百卷35毫米硝酸盐胶片时,电影展现了异乎寻常的画面冲击力。

当火焰沿着屏幕下端急速蔓延,观众仿佛和台下的纳粹一样,混淆了电影和现实的区别,陷身于恶魔般的电影院。

当几乎一切都已烧尽时,放映机仍旧把Shosanna的脸投到滚滚的浓烟上,空气中回荡着她疯狂的笑声,就像真正的恶魔现身了一样。

而所有这些画面效果,都是借助电影的衍生物——电影院、放映机和屏幕完成的。

作为塔伦蒂诺风格的一部分,《无耻混蛋》从未忘记把自己看作电影传统的延伸。

片名(Inglourious Basterds,故意拼错了一个字母)来自1978年的意大利B级片《戴罪立功》(Quel.Maledetto.Treno.Blindato,英文片名Inglorious Basterds),故事讲的颇似著名战争电影《十二金刚》(The Dirty Dozen)的犹太版本。

片头那一段 Ennio Morricone作曲的口哨声一下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瑟吉欧·莱昂内的西部片里。

布拉德·皮特演的Lt. Aldo Raine则是向美国著名演员Aldo Ray致敬,该人物模型即来自Ray所主演的一系列战争电影。

当皮特一行冒充意大利人跟随Hammersmark小姐来到Shosanna的电影院时,他们的表演模仿了美国著名的家庭喜剧The Max Brothers……导演以自己的作品像前辈导演致敬是常见的事,但当这种致敬达到一定数量,成为一种借鉴和深化电影内涵的关键因素时,便具有了美学价值。

它们颇类似于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到的“碎片”。

尽管塔伦蒂诺对这一理论的实践尚处于初步阶段,他对电影传统“碎片”的摘取也出自一种影迷般的兴趣,传统在他电影中起作用的方式无外乎戏仿和拼贴等方式,他却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自觉”。

《无耻混蛋》从电影史中提取人物和范型,讲的是与真实历史无关,却与电影和电影史有关的故事,其画面和美学效果的取得也离不开电影及其衍生物,是一部不折不扣关于电影的电影。

《无耻混蛋》主要给人的体验是一种暴力的娱乐和心理紧张的宣泄,此外无他。

但它的娱乐似乎以消解二战时犹太人的苦难为代价。

为此,知识分子趣味十足的《纽约客》的影评人David Denby 指责塔伦蒂诺逃避道德责任,“像一个青少年一样做着白日梦。

”不错,这部电影确实是一个关于电影的白日梦,它自始至终就与电影之外的世界无关,它指向自身。

电影大导演中,有像黑泽明、伯格曼这样关心历史、价值、永恒等问题的智者,也有像布列松、小津这样将宗教、哲学和电影风格完美地熔为一炉的大艺术家。

而塔伦蒂诺则比较接近于希区柯克,他以往作品(《落水狗》、《低俗小说》)中的社会性、道德性不会超过希区柯克电影中那些隐晦隐喻的水平,他同希区柯克一样所真正关心的只是电影能在观众那里取得的效果。

正如《纽约时报》的影评人MANOHLA DARGIS所说,“他严肃对待的不是历史,而是电影自身,对塔伦蒂诺来说,唯一在乎只是电影制作本身。

”电影中缺乏道德和社会价值,这也许是一个遗憾,却绝不是一个错误。

今天昆汀已经是一个国际知名的导演,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对电影怀着狂热之爱的人,一个超级影迷,他怀着“拜物”似的兴趣对待关于电影的一切。

以他对电影的爱,他拍了这部电影,把它献给能够分享这种爱的人。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7 ) 昆汀的自白

关于二锅头得承认,皮特长得确实比我帅,但我总觉着我俩在骨子里是一路货色,都有一股折腾不厌,毁己不倦的范儿。

我看过他的履历表,十几年来他演过的角色都很合我的重口味,什么小白脸、神经病、暴力狂,乡巴佬、变态杀手,大傻逼,糟老头,好不容易混个警察,还被人牵着鼻子整得五迷三道的。

因此,我很希望皮特能出演【无耻混蛋】中雷人的雷中尉,记得那天我提着剧本上他豪宅,可没想到他竟然装逼,不答应,还满口文青式托词,我一急,扭头到后备箱拎了5瓶二锅头回来,一夜赖着不走。

嘿嘿,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吧?

只不过第二天,皮特把他QQ的签名栏改成这样——“饮酒要适量,交友需谨慎”,呵呵。

关于剧本我庆幸美国没有填简历的社会风气,不然我混口饭吃都难,关于“学历”一栏,打死我也只能填“高中”。

我有个坏毛病,没文化,却爱充文化人,很多剧本都是自个捣鼓出来的。

问题是我写的一手烂字,估计连中国最有名的大夫都认不出来,所以手写是条死路。

电脑我也不爱,麻烦,死在我烟头下的塑料键盘都快尸骨成山了,等了这么久,也没见到金属键盘上市。

后来,我在文物店淘到一款老式的打字机,不仅耐烧,关键是耐摔,因为我还有一个臭毛病,灵感憋不出来的时候,我见啥摔啥。

毕竟是又老又衰(摔),机器经常失灵,我也懒得修,这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打出来通篇都是错字和病句。

【无耻混蛋】的剧本总长165页,据说刚出炉就在网上疯传了,可我不急不怕,165页,天,谁能看得懂我叫他爹。

呵呵,吃过亏的不仅是群众,还有投资方,当年写完【低俗小说】的时候,不慎“马尿”灌多,没校对就把原始剧本交上去,结果挨了一顿臭骂。

这是旧事,暂且按下不表。

关于致敬致敬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它不是洪水猛兽,不是大毒草,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同行总喜欢把这么崇高的活儿藏着掖着。

我爱致敬,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儿,这当然与我的苦出身有关。

我16岁退学,没几年就进了曼哈顿的一家音像店打工糊口,那时店里唯一的福利,就是能免费看片。

另外,我的脸长得不怎么符合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审美观,加上工资微薄,导致泡妞没门,泡夜店没钱的局面,可咱是年轻人,无聊啊,怎么办?

于是就整麻袋整麻袋往家里搬录像带。

日复一日,片复一片,我渐渐陷于光影之中无法自拔,什么闻鸡起看,悬梁刺眼,凿壁偷电的事我都干过,我没进过科班,可有令人发指的观片量,浸淫其中,研究、领会、掌握众多电影知识和技法,就好象能时时聆听到各位前辈穿越时空的教诲。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尽天下A片,心中自然无码。

”可以说,我的成功之路,是一盒又一盒录像带铺成的。

做人,要饮水思源不是?

至于【无耻混蛋】,我已经很自觉地在我的官网上坦白了两部电影,一是1977年的【戴罪立功】,二是1969年的【伦敦上空的鹰】,都是出自我的意大利老师恩佐·卡斯提拉里之手,如果把【无耻混蛋】比喻成一个鸡蛋,那么上述两部电影就是一公一母两只鸡。

有好事者,说我不老实,不说实话,还有两部电影没提,一是67年的【十二金刚】,二是77年的【铁十字勋章】,不过他说的还算靠谱,我也没辙。

下面这位就很扯淡了,竟然说能在【无耻混蛋】里找到15部电影的影子,对此,我只能无奈地报以五个字——“法克爱死猴!

”关于希特勒我不是犹太人,可我极讨厌很坏很神经的希特勒,小胡子总爱在讲台上得瑟,手舞足蹈,叨逼叨个没完,我心想,你个死变态,神气啥,你叨逼叨,叨得过我昆汀吗?

电影开拍之前,我有个愿望,曾和投资方沟通过,大意是能不能把那个把希特勒打成筛子的“混蛋”换成我上,在自己导的电影里秀个脸,这勾当我干过不是一次两次了。

没想到事与愿违,老板除了叫唤12次“法克”外,还批评我总爱三心二意,说他们同意我把希特勒整死已经是电影史上前无古人的创举了,叫我别得寸进尺。

后来,我又有新创意,打电话给靓汤,问他愿不愿意把去年施陶芬·贝格的遗愿在今年给实现了,没想到阿汤哥没答应,理由是他的光辉形象不能被一帮歪瓜劣枣的“混蛋”给毁了。

木办法,不能指望大家的觉悟都像皮特兄那么高啊。

此路不通,我再生一计,反正我的鬼点子多的是。

——在希特勒对两个手下唧唧歪歪正带劲的时候,他身后不远给他画像的画师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What's that? Sorry! 在这我就不剧透了。

 8 ) 酒吧火拼顺序

佐罗干了盖世太保几枪盖世太保干了英国佬英国佬干了盖世太保几枪盖世太保同时误伤了女演员的腿维克干了离他们较近一排右边的那个士兵(就是刚开始猜牌时猜对‘印第安首领’的那个)佐罗又拿刀干死了盖世太保女士兵射了佐罗几枪离他们较近一排左边的那个士兵(就是那个点5杯松子酒的那个)射了维克一枪佐罗干死了女士兵维克射了那个点松子酒的那个士兵几枪佐罗干死了女士兵旁边的那个矮个子士兵酒馆老板干死了佐罗维克干死了酒馆老板喜得贵子的士兵干死了女招待维克和那个点松子酒的士兵对射互不分胜负喜得贵子的士兵干死了维克和那个点松子酒的士兵

 9 ) 最是那一瞬间的暴力美

最是那一瞬间的暴力美  什么是暴力美学?

昆汀•塔伦蒂诺是公认的暴力美学的大师,他的暴力因素从《被解放的姜戈》里就可见一斑(我是先看的这部,后看的《无耻混蛋》)。

但我始终认为,暴力美学不应该只有暴力,这是个偏正词语,关键在于美学。

  什么是美?

单纯的暴力,我认为,绝对不美。

《无耻混蛋》里的割头皮、在纳粹头上用刀刻下卐字痕、用棒球棒打烂敌人的头,这些都是极端暴力。

恩,很吓人,但是美在哪儿?

我没有看到。

  直到我看到了影片接近结尾的那个情节。

看到Shosanna中枪倒地那一瞬间的感动,才让我真正感觉到了暴力之美。

  身穿大红色礼服的Shosanna美艳动人,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复仇。

白色军装打扮的Zoller帅气逼人,在以他本人为蓝本的电影首映式中接受着同胞的掌声,然而这位德国军官所关心的也只有一件事,他苦恋的法国女人到底对她有没有意思。

  Zoller终于厌倦了电影,他离开座位、奔向后台播放室寻找Shosanna。

Zoller没有想到,迎接他的不是他苦苦寻觅的爱情,而是心上人的谎言和子弹。

  随后的剧情我认为是全片的精华所在,并且是可以成为昆汀•塔伦蒂诺的经典桥段。

  这里我想仔细说说被震撼的过程。

由于这个过程与导演的蒙太奇和背景音乐的选择紧密相关,因此先把这段情节的蒙太奇简要写出来。

Zoller中枪后,之后的几个画面依次是:1、Shosanna紧张地下影院观众席扫视,看到没有人听到枪声于是放心了2、这时她回头凝视中枪倒地的Zoller3、Zoller倒地没有反应4、Shosanna转头再去看电影屏幕5、屏幕上正在上演Zoller与敌人激战的镜头6、Shosanna回头再看Zoller,眼神中似乎诉说着什么。

(此时背景音乐响起)7、Shosanna再转头看电影银幕8、Zoller在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孤身一人奋战的Kopp坚毅而又帅气十足、孤独因而略显伤感,他使劲地闭上了双眼,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后来在反复播放这一段时,我猜想此时电影里的Zoller应该在思考战争、杀戮的意义在于什么。

因为当Shosanna质问Zoller,说“这是你的首映,你应该在下面陪着大家”的时候,Zoller的说法是,他是杀了很多人才获得了军功,从而自己的事迹得以被改编成电影的。

但他不喜欢看的恰恰是电影中描写他自己杀人的场景。

)9、Shosanna看着画面,在思考,但由于Zoller的一声呻吟猛地将头转向了Zoller。

10、倒地的Zoller在地上最轻微的挣扎11、Shosanna选择慢步走向倒地的Zoller,眼神中似乎透露出一些怜悯,甚至爱意。

Shosanna抚摸Zoller的腿。

长镜头加全景。

12、Shosanna抚摸Zoller的特写。

背景音乐进入高潮。

Zoller突然转身向Shosanna开枪。

13、Shosanna中枪的华丽慢动作。

14、Zoller拿枪指着倒地的Shosanna,似乎在思考、似乎在犹豫,但还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开了最后一枪,随即两人双双死去。

15、两人倒在播放室的俯拍画面我的震撼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被纯粹的情节震撼。

因为意想不到。

  当看到Shosanna向Zoller开枪时,我认为她的举动合情合理,因为复仇是头等大事,况且她是不是喜欢Kopp影片也没有明确交代过。

我的理解是她从来没有对德国人动心。

但当我看到Shosanna去抚摸Zoller时,由于背景音乐以及之前几个特写镜头(上述镜头8和9)的原因,我仿佛看到了一种情感的线索。

我本以为接下来的剧情是,Shosanna和濒死的Zoller互诉衷肠,双方悔恨彼此没有抓住这份感情,Shosanna把自己是犹太人并被纳粹侵害的历史告诉Zoller,然后Zoller选择不怪罪Shosanna,安静死去。

但是Zoller的枪声打醒了我。

“不好意思,这里没有爱情”,导演仿佛在这么说。

这也是为什么被震撼的最直接原因,即故事上的出人意料。

  第二层,被蒙太奇和背景音乐的完美结合震撼。

  上文列举的这10几个镜头持续时间不到1分钟,然而就是这1分钟,将之前两个小时的沉闷与压抑一扫而光。

这短短的60秒,是画面剪辑与唯美音乐的完美结合,浪漫的气息呼之欲出,突然之间的情绪转变仿佛醍醐灌顶,让人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

  我相信是导演精心设计的60秒。

演员刻意做出的一个眼神的变化、背景音乐中小提琴的浪漫音调,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爱情,以为男女主角要上演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然而气氛烘托到顶点的时候,冷酷的枪声把所有观影者打到了地面。

想小清新?

没门儿。

那不是哥的套路。

昆汀仿佛就用这么一种戏谑的心态玩了观众一把,提醒大家,在他的电影里,暴力美学才是王道。

而什么是暴力美?

唯美的中枪慢放画面(上述镜头13)告诉了我答案。

暴力之所以成为美,恰恰是当这种美脱离了纯粹的暴力的时候。

看shosanna中枪倒地时,我心中没有任何暴力的概念,而这反而就是暴力美之所在吧。

  第三层,被影片引申的寓意震撼。

  这一桥段的背景音乐名为Un Amico。

这首曲子最早在1973年的法国电影《Revolver》里被使用,当时的版本是有歌词的。

从歌词当中,可以发现导演的良苦用心。

  以下是完整的歌词。

Si le ciel entend ma prière, mes amis ce soir je chante pour tous ceux qui n'ont rien, rien sur la terre, pas d'amis pour les attendre, les comprendre chaque jour, leur redonner un peu d'amour.Le bien et le mal se ressemblent et les hommes s'y laissent prendre. Je ne sais plus que faire et il me semble que l'enfer est sur la terre,les amis qui m'entourent, des amis d'un jour.Le bien et le mal se ressemblent mais le ciel s'y laisse prendre. Un ami reste toujours un ami quand la vie n'a plus d'amour. Depuis toujours ma prière, c'est d'avoir sur terre, au dernier soir de ma vie, la main d'un ami pour dire adieu à la vie, les yeux d'un ami.  歌曲的高潮阶段,即Zoller向Shosanna开枪的画面,配合的歌词刚好是Le bien et le mal se ressemblent et les hommes s'y laissent prendre.大意是:善与恶太过相像,人们总是陷入两者之间。

我觉得,昆汀选择这首曲子,是想告诉大家,战争中的善与恶是很难判定的。

就像Shosanna和Zoller互相杀死对方一样,他们的选择不存在绝对的善恶之分。

在那样一个你死我活的战争年代,为了国耻家仇杀人,是合理的。

男女主角不得不因此在最后时刻放弃爱情,则令人唏嘘不已。

  总之,三层震撼,震得我各种共鸣各种感动各种胡乱思考。

对我来说,我从此认识了昆汀,认识了暴力美。

正如导演借布拉德•皮特之口说出的 I think this might be my masterpiece。

是的,对我来说,这一桥段就是他的大师级的经典!

 10 ) 一场直指历史的后现代游戏

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位善于进行后现代创作的导演,这一点,早已众所周知。

碎片、去中心、拼贴、迷影,这些无比贴切地概括昆汀的影像与叙事特征的词汇,直接来源于对后现代性的研究。

《无耻混蛋》是一部非常直白的后现代电影,它以最精致的建构——影像和叙事结构,反对了宏大叙事对历史,尤其是对战争历史的建构。

它无数次将矛头对准“话语被建构”的普遍性,在故事的最后,政治叙事试图对个人复仇与政治阴谋进行遮盖,同时却遭到这二者的反噬。

如果说在后现代电影经典文本《低俗小说》中,昆汀的创作还仅仅是个人趣味中具有后现代特征,《无耻混蛋》则绝对是昆汀极为自觉地后现代自指。

一、战争,还是现代性下的人间地狱?

现代性开始于启蒙理性,面对宗教与封建势力,强调人本身的价值、赞美人通过自觉的理性行为实现人的价值,这一观念在16世纪给予宗教压迫和封建剥削以最彻底的颠覆。

但理性很快驶向逻辑霸权的道路,对单链条因果逻辑下“理性”的绝对推崇贬斥了情感、道德,人性以最理智面目出现时,恰恰是反人性的。

面对二战,我们除了说德国纳粹的崛起彻底戳破了现代性的神话,是否还能从中看到更细节的东西?

二战多么完美地体现出了现代性啊。

这一点无关武器和军事战略的发展,虽然它们同样关乎由理性直接决定的“工具化”。

针对《无耻混蛋》,我想说的是二战中被大量运用的工具化宣传。

二、反历史建构的双重结构如果我们将工具化宣传定义为一种自觉地意义建构,这种建构以被曝光的形式,存在于《无耻混蛋》全片。

虽然人人都能从叙事上看出昆汀对历史的戏说和“改写”,但他将这种“反历史”的手法——我更愿意称之为反权威、反宏大叙事——散布在影片各处,并最终连结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昆汀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宏大叙事意义建构的细节揭露,它们是关于战争、立足于国家和二元意识形态上的,全部都体现为某种政治立场上的宣传手段。

昆汀指明了这些意义建构,同时通过对建构过程的披露,实现了对“腹语式”意识形态建构的颠覆。

在希特勒办公室这场戏中,昆汀利用镜头调度十分巧妙地完成了这一过程,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在这场戏中,有三个主要机位。

交代空间结构的镜头处在办公室天花板的一角(这里我们不考虑CGI和搭景),我们称它为镜头A。

为叙事服务跟进希特勒与两位军官对话的镜头B和C,位于希特勒、军官之间,BC的位置和它们的拍摄方向遵循常规的轴线原则,以及由A确定的方位。

轴线确定在希特勒与军官之间,ABC皆位于轴线的同一侧虽然A和B、C的景别差距非常大,但这三个机位共同圈定了叙事主场所的范围。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机位E,完全脱离出由A、B、C确定的叙事场,它位于希特勒和军官之间,但拍摄方向与其它镜头完全相反。

这个景深镜头的前景是希特勒、后景是希特勒的画像——A、B、C 确定的叙事空间中不存在的画像。

A中只有明亮庄严的大厅和一张纳粹侵略地图,E则是画像简单地说,E是ABC整体的反打镜头。

它的意义,自然也不是参与具体叙事,而是象征。

当然,所有观众都能从景深意义上看出E的讽刺性:气急败坏的希特勒与后景处他伟岸的形象构成明显对比。

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远不是这种浅显对比。

昆汀更进一步显露了自己的意图——在这个镜头中放入了“画师”形象。

此时,画像不仅仅是一个与焦虑的希特勒本人形成对比的形象,它不是“画像”,而是“正在被建构的一个虚假形象”。

一幅伟人像,只能衬托伟人本体的可笑与滑稽,正如它在大多数电影里的功能。

“正在形成的画像”却将镜头的表意重点引向自身——一个虚假的、与事实错位的具体形象正在被建构。

画像是希特勒及德国纳粹巩固自己政权的手段,戈培尔拍摄的电影《民族的英雄》以及纳粹官方对首映礼的重视,全都是在宣传上进行意义建构。

考虑一下此时愤怒的希特勒在说什么:为了证明他们不是鬼魂,抓住他们,我要把他们的尸体挂在埃菲尔铁塔上——这种手段难道是泄愤吗?

这是对Basterds幽灵的摧毁、对恐惧的摧毁、对纳粹力量的宣示,仍然是一种建构。

我们都知道,纳粹德国对宣传力量有多么看重,又是如何深谙宣传手段的工具意义,但同盟国们一点也不落后——至少是在《无耻混蛋》中。

在影片第二幕,也即Basterds出场时,队长说明了这个小队的意义:

Basterds不是抵抗军式的游击队,对于进行无差别攻击的Basterds,打击纳粹军事占领行动完全不是他们的目标。

投放他们的意义是投放恐惧、打造幽灵、散播纳粹的末世气氛,因此他们的行动也具有高度象征性特点——割头皮。

Basterds,就是同盟国进行建构行动的执行小队。

由纳粹士兵讲述引发的闪回,极其精彩地重现了一场Basterds打造幽灵神话的运作细节,在这一段落中,他们分工明确、恐吓技巧娴熟、战略手段扎实。

这一场戏强烈的节奏感和视听运用的丰满都具有鲜明的作者特征,同时,在结构上它实际是希特勒办公室的附属场景,由列兵回忆来结构这一Basterds段落。

办公室场景对这一段落的结构方式,体现出了昆汀将纳粹的建构行动与Baterds的建构行动进行并置的意图。

列兵陈述的办公室场景没有选择与上一场戏共同的轴线布置。

虽然场景相同,但在列兵描述Basterds时昆汀设置的是完全相反的一套镜头——由E确定的空间范围。

由此,希特勒那幅正在打造的画像,与Basterds的行动细节形成了明确的并置关系——希特勒和Basterds在进行象征界层面的对抗。

与ABC完全相反的轴线方位除了在镜头语言、台词层面进行对二元势力意识形态建构的确指,昆汀更进一步在叙事上明确了他“反宏大叙事”的思路。

《无耻混蛋》叙事的核心事件是“电影院行动”,这场行动却是复式形态的,即分为盟军的行动和Shosanna的行动。

前者是国家层面的战争叙事,是会被书写到战争史中的表征层面的行动,而Shossana的个人复仇行动,注定会被宏大叙事遮盖、掩藏。

但《无耻混蛋》对宏大叙事进行颠覆,借此恢复个体叙事在核心事件中的绝对意义。

“电影院行动”实际是由Shosanna完成的,虽然Basterds的确在此之外完成了他们的任务(击杀戈培尔和希特勒),但其中有一个巨大的悖论,Basterds任务的完成完全建立在一场政治交易的阴谋之上——“犹太猎手”Hans为换取政治利益包庇了这场行动。

昆汀再次指向了国家、战争叙述背后的动机和潜在的复杂性,宏大叙事被颠覆、被揭露出其政治阴谋底色,而只有Shosanna个人意义上的复仇行动,才是完整的、纯粹的,而且是决定性的。

回顾全片,我们也能发现,Shosanna这条故事线,是唯一不涉及自觉意义建构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无耻混蛋》也绝没有再建立宏大叙事、个体叙事之间绝对、静止、封闭的二元结构,Basterds被赋予了意识形态建构工具以外的复杂性——从一开始,Basterds的犹太种族构成就显示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可能成为个体复仇。

故事结尾,上尉对军事命令的违背、解构,以及他刻画纳粹符号的行动,都是对Basterds作为政治工具身份的打破。

有印第安血统和印第安行事风格的上尉,在个体意义上,阻断了“意义建构”流动、转变、多层置换的特点,通过刻刀,他刻下了无法被脱掉的纳粹制服,这是一个与具体身份相对应的稳定形象,而不是被悬空的意义建构。

《无耻混蛋》英文原名Inglourios Basterds中的形容词Inglourious,即是glorious的否定形式。

Glorious,荣耀的、光荣的、令人称道的,这是成为历史表象的宏大叙事的象征,如此说来,《无耻混蛋》的主题,必定是inglorious。

《无耻混蛋》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文本,呈现出多元、多义、碎片化的特点,电影本身具有非常非常丰富的混杂元素。

对于这样的文本,如果不是从“后现代”特征进行概念上的总括,要在具体层面将它描述为结构严整、意义明确的文本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也无意这样做。

这篇文章只选取了一个具体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其中,放弃了许多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的令人激动、惊奇的小细节,因为它们与文章的观点无关,也不应该被揉进这一观点之中。

本文的成文,完全源自昆汀在影片中放置的一个小小元素:

Shosanna办公室里,Hans身后那幅三联式海报这张海报,是一本名为《恋物与好奇》书的封面,这本书首次出版于1990s年代,故而在我看来是影片中极不和谐的一个元素,自然也就引起了好奇。

《恋物与好奇》首版封面,已有中译本事实上,第一次观影时,在注意到这张海报之前,我仅仅关注到了“希特勒画像”的反建构特点。

《恋物与好奇》的核心观点是通过好奇心的指引,自发探索文化现象(作品)背后的建构细节,打破恋物,从而实现反建构效果。

正是通过这本书,我整理出了本文主要思路。

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在电影《春风秋雨》的条目下我转载过这本书的节选《[转]劳拉穆尔维对Imitation of life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分析》,也许可以借此具体理解《恋物与好奇》作者的思路。

另外,关于本文提到的上尉的印第安风格,可参考开寅发布在公众号“虹膜”上文章《昆汀最被过誉的影片,今天来揭个底》,本文对“印第安”的观点直接建立在这篇文章对《无耻混蛋》西部片风格的分析之上。

《无耻混蛋》短评

嘿,哥们儿,开始你还是个“犹太猎人”,最后你竟然帮着美国人把希特勒给杀了,然后二战就提前结束了,你可真够无耻的,怪不得得了影帝。。。剧情够狗血,结尾好吓人,不过节奏还是很舒服的,配乐很喜欢!

8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

平铺直叙扯犊子,缺了叙事手法昆汀的剧情简直没法看了

10分钟前
  • A_W
  • 较差

CCTV6 2023.8.14 第一次看如此大量高密度的对白戏却感觉一点也不枯燥。演员们的极致飙戏,共同呈现出这一场优美而又华丽的意淫。酣畅淋漓,血肉横飞,精彩绝伦。

14分钟前
  • wyx
  • 力荐

这是一部一口一口吧嗒烟那样过瘾的电影。什么叫快意恩仇,什么叫打倒帝国主义,什么叫为正义必有所牺牲,什么叫真汉子铁娘子稀缺金属。连着看了两遍。

15分钟前
  • 周眠
  • 力荐

很多德国演员。这片多少有些高估,也就随便看看的程度。想塑造痞子?先把《暗夜骑士》看10遍。

17分钟前
  • 时间
  • 还行

老子就是不喜欢这部电影,打两星都觉得多了

22分钟前
  • TimberNord
  • 较差

有点冗长给破坏节奏了,看到最后有点累。。。

27分钟前
  • 元子
  • 还行

血腥 还有美国人那种自大 在这片子显露无遗还有 德国人都那么纠结么 说个话 唧唧歪歪

32分钟前
  • 明眸断水
  • 较差

我会告诉你们本片的精华全在日版预告片里么,PS法版制作精良花絮分量十足

36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血腥的暴力美学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中得以酣畅淋漓的体现,这部以二战为背景的昆汀之作,简单凌厉的表现手法与复杂的暗杀悬疑合二为一,令人一直屏息于那有以黑色幽默为渲染,张力十足的剧情之中,不拘一格的疯狂,方有此独出机杼的二战传奇。

40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力荐

剧情很一般,片子太长,高潮太短,看得好想睡觉。

44分钟前
  • Never-land
  • 还行

引用某影評人曾說的話:「一些得令的導演,由於創作泉源枯竭,只會從B級或C級垃圾片堆中覓食,美其名說向它們致敬,終究下過是垃圾再造垃圾而已。」

45分钟前
  • Ariza
  • 还行

华而不实,剧情是典型的美国英雄主义的意淫,如果不是昆汀和彼特谁还会给它这么高的分数?刻意营造了老式B级战争片的感觉,却拍不出《十二金刚》《敢死突击队》那样的深度,就连OST都是完全从老片中东拼西凑来的,这样一部作品还能说是什么经典?!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因为昆汀的名字而看了这部电影,看片过程中很容易让人想起杀死比尔,但是这片子和杀死比尔根本没法比,完全没有感觉,给两颗星足矣。

48分钟前
  • 不羁の雲
  • 较差

学好外语很重要!

51分钟前
  • 王xx
  • 推荐

为本片击节叫好并顶礼膜拜的只有两种人。第一种是真正的伪昆丁迷。另外一种则是真正的伪Cult迷。

54分钟前
  • 梦朝大海
  • 较差

那气氛烘托的太好了,果然如最后一句台词一般,这就是昆汀的大师级作品!配乐方面,昆汀还是那个昆汀,配乐,配乐太完美了!这是属于昆汀的作品!

57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红衣女子因为恻隐之心送了命,是少数几个正常点的黑色幽默。。。

58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够黑色。昆汀元素十足 不过他对于暴力血腥细节的恶趣味还真是让疼头痛啊 哈哈。单个小段基本都很有张力。总体虽然相对而言比较松散 但主要是为穿起小段而服务的。演员表现都还算上乘。音乐还成。可为什么我就觉得它没到4星的程度呢。

1小时前
  • DF
  • 还行

所有的环节都驾驭的非常成熟,还有那些惯用的搞作,精良到难以置信,昆丁简直像一个大师一样。所有技术指标都是满分,像是一首字正腔圆的诗,一幅瑰丽的长画,跳脱了我的固有印象,可为什么正是这些溢美之辞折杀了我的惊喜,从chapter2就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了,看来我得重新扭转对昆丁的理解。

1小时前
  • 糕41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