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队总经理开头的时候和海鹰队交易,三年第一轮换到状元。
那就说明海鹰队有其他心仪的人选,没有对bo产生很强的兴趣,为什么到后来海鹰队还那么希望得到bo,而且还愿意付出一个自己队员的情况。
海鹰队完全可以在7顺位选到自己心仪的队员,而且还得到后两年的一轮签啊。。。
刚开始还感觉海鹰队的总经理很厉害,没想到到最后变成了大傻子。
自己认为的,希望知道的解释一下
也许是受到了“点球成金”的启发,把戏剧冲突放在了比赛场外。
作为主角的总经理凯文科斯特纳一边对着老板说“不要干涉我的工作”,一边对教练的要人部署置若罔闻,你既然这么固执,那就把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选择那个线卫范铁”,最后顶不住老板的压力,用球队未来三年的首选权换来今年的状元签,ok,作为一个与狼共过舞的男人,这样的决定,太窝囊了,凭着片中这个大学明星四分卫的尿性,铁定是第二个JaMarcus Russell(07年水货状元四分卫),你也只能太平半个赛季,球队将在未来三年选秀中陪读,这个也不用操心了,差不多您老人家撑到办公室情人临盆的时候也就打包回家了。
那个跑锋詹宁斯,球队需要这样的人,忠诚(来到父亲战斗过的主场),敢于站出来(即使是为朋友打架),他可以分担掉膝伤四分卫的一些进攻压力,受伤的主力四分卫其实已经恢复健康,更奇迹的是比受伤前更强,这在NFL历史上可不多见,为数不多的有泰坦队的文斯-杨和 汤姆布雷迪。
教练很希望得到这样一个优秀跑锋来补强进攻线。
到了选秀现场前几分钟,总经理大人还像疯子似的拼了老命找大学明星四分卫的弱点,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给自己最后放弃这个准状元一个合理的借口,在战略室里他听到大家跟他说“这人没有弱点”之后,凯文举了两个例子“莫塔纳被认为身材不够强壮,曼宁被认定臂力不够,最后他们都成功了”这个例子是要论证“每个人都有弱点”还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战胜自己的弱点”?!
不要给自己的举棋不定找借口了,人家生日聚会队友没来你脑洞大开,一个达阵后的线卫顶撞裁判你看不到,我知道我知道,你看到是一个为了姐姐战斗的好弟弟(也许还看到了攻守兼备这优点),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比赛里你会怎么想,放弃下半场去产房等待孩子诞生的麦迪,明明是一个好爸爸的样子,为啥被这么多人骂。
最后到选秀现场,凯文最后还是决定坚持早上的想法,兜了一大圈,用状元签换来一个本来第7顺位就能拿到的球员,同时失去未来三年的首选权,好吧,庆幸你爸爸没有亲眼看到这个局面,老板也不知道是问钢铁侠还是猎鹰借的飞行装备,一眨眼功夫就回来准备干掉这个混蛋。
这时候,各家经理都被凯文这个史无前例的愚蠢举动惊呆了,大家寻思“这家伙一脸狡猾不可能干出这种事情,其中必定有诈”,好一出空城计啊,正常的规律应该是第二位或者第三位马上抢下这个明星四分卫,即使用不着,也先留着,然后交易或者怎么样,白捡的谁不要。
可大家如同寓言故事“咕咚来了”一样,从大学赛场的首席到选秀场的无人问津,这分明就是geno smith的翻版,兜兜转转到了第六位美洲虎队,凯文这时候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个机会,他抓住了美洲虎队的菜鸟经理,连蒙带骗用三年第二轮顺位忽悠走了这个宝贵的今年首轮第六顺位,然后带着这个顺位筹码去跟早上忽悠他的海鹰经理一较高下。
最后海鹰队迫于球迷的压力,选择收下明星四分卫,把之前骗到手三年首选权外加一个角色球员还给了凯文。
皆大欢喜,凯文10分钟的临场反应弥补了10多小时的无用功,最后还捞了一点便宜,弥补了现在要用状元薪支付原本只要第七顺位薪水的落差,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要了两个球员。
如何预测这个赛季呢,我估计主力四分卫的膝盖最后在不断加码的深蹲中崩溃,线卫状元在跟裁判的争执中暴走,被驱逐。
至于那个跑锋可能跟扮演他父亲的Terry Crews一样,早早的从绿茵场退役,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
这部片总体我觉得很不错,只是剧情有点太扯。
首先梳理一下这个电影里涉及的球队和选秀顺位。
西雅图海鹰是状元签,克利夫兰布朗是7号签。
而最热门的状元秀是波卡拉翰,一个大学明星级的四分卫。
克利夫兰原本的打算是用7号位选择防守线卫冯提麦克或者克利夫兰本地跑锋。
海鹰拿着状元位找布朗来换7号位加次年选秀权,就说明他们根本不想要那个新秀四分卫。
否则无论如何状元秀是不能轻易放弃的。
后来布朗在状元位还是选了冯提麦克,然后找别队交易换到6号位,到这里都还算正常。
可是BUG恰恰出在最后。
布朗拿着6号位反过来威胁海鹰说要抢那个四分卫,这时海鹰为什么怕被抢?
一开始换来7号位的时候应该早就做好准备要选别的人而不是卡拉翰,否则主动放弃状元就很不合理!
在有选择的基础上海鹰为什么会受布朗威胁?
这一点是最大的bug!
虽然电影里解释为可以节省几百万的签字费,但是送回三个选秀权加一个球员就为了选那个一开始他们就没打算要的四分卫?
尽管电影里复仇成功带给观众很愉悦的观感,但是对NFL选秀稍有常识的人,未来三个首轮选秀权有多重要肯定都知道,拿来换状元签都觉得有点亏,何况是只提升一个顺位!
NFL选秀毕竟不同于NBA,篮球一个球队只需12人,最多也就15人,而NFL一个队则会有50多人,分成三组每组都要有至少15人,所以NFL选秀的数量价值比选秀顺位价值要更高。
也就是很多队宁肯要两个较低顺位也不会过多追逐一个高顺位。
我在数据上列一下,这样更直观一些: 原本的计划:布朗队第七顺位,可以选到冯提麦克或詹宁斯中一人。
海鹰队第一顺位可以选择卡拉翰。
美洲虎队第六顺位,选择谁未知。
按照电影实际发生:布朗队第一顺位还是选择了冯提麦克,付出后三年次轮选秀权换来第七位选择了詹宁斯,另外附赠一个板凳队员,但多花了状元的签字费几百万。
海鹰队第六位选择了波卡拉翰,失去一个替补队员,但省了几百万签字费。
美洲虎队放弃选秀,但得到了未来三年第二轮选秀权。
表面上看起来布朗得到了三个球员是大赢家,但是实际真如此么?
还有个最优化的选择:布朗直接找美洲虎换第六顺位或者找第八的球队,付出三年次轮选秀权应该可以换得到,这样布朗可以在第六第七或者第七第八选择冯提麦克和詹宁斯,虽然没拿到那个替补,但是省了几百万美金。
(NFL的替补球员大多一两百万一个)。
这个BUG恰恰是电影的高潮,失去了最大高潮的合理性,整部电影就显得缺乏说服力。
所以这部电影我只能给到5.9分,因为其剧情存在很大漏洞。
小索尼·韦弗(凯文·科斯特纳饰)作为美国橄榄球联盟中的来自克里夫兰橄榄球队的总经理,每每到赛季中的选秀时刻,都是他与诸多同行斗智斗勇的火热时刻。
如今,又到关键时刻,无论是本队的老板还有挑刺儿的主教练,甚至那些挑剔的球员和球迷,都能给小索尼·韦弗带来不少麻烦。
为了球队的赛季目标,为了自己的事业理想。
韦弗需要不断地权衡自由市场上和处在交易期中的那些有用甚至无用的球星们。
还好,在美女助手艾丽(珍妮弗·加纳饰)的帮助下,韦弗充分利用了自己手头有限的资金,并在选秀大会上成功挑选到了适合自己球队的球员,进而将之打造成联盟中的又一支劲旅。
◎幕后制作 这部由好莱坞老牌硬汉凯文·科斯特纳联手“小本嫂”珍妮弗·加纳共同主演的橄榄球题材新片《选秀之日》,根据NFL橄榄球大联盟的真实故事改编。
从卖相上看,影片颇具一年前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棒球题材励志电影《点球成金》的风范。
很有“东施效颦”的意味儿。
甚至本片剧本曾在好莱坞剧本“黑名单”中榜上有名。
不过,单从电影本身来看,这部由真实事件而来的《选秀之日》还是很具看点的。
或许是体育励志题材近些年的碌碌无为,使得近年来此类型片有转向的苗头。
以往令人热血沸腾的赛场拼搏的劲爆风格,如《挑战星期天》、《最长的一码》等片,渐渐被《点球成金》、《弱点》以及这部《选秀之日》这类着重表现赛场之后的争夺以及情感的抒发。
说是跟风也好,或者是“例行公事”也罢,该片的看点或许除了故事本身之外,还有就是近年来持续发力的好莱坞老将凯文·科斯特纳的表现了。
从表现“新超人”的热门商业大片《钢铁之躯》到著名小说改编的谍战动作片《一触即发》,再到与吕克·贝松合作的犯罪动作片《三日危情》,凯文·科斯特纳一展老而弥坚的强悍风范。
可谓重现当年的“伴狼英雄”之风范。
如今,在其较为热衷和熟悉的体育类型片中,更可谓轻车熟路。
何况身旁还有本·阿弗莱克的爱妻珍妮弗·加纳的倾情赞助。
另外,好莱坞著名演技派明星、奥斯卡影后艾伦·鲍斯汀也在该片中出演,饰演凯文·科斯特纳的母亲。
片中也不乏几位NFL橄榄球大联盟中现役的球星们的本色出演,其中,德州人跑锋阿里安·福斯特戏份最多。
虽然是狗急跳墙但最后还是力挽狂澜,只能说博弈的时候有个狗屎运而已。
但的确是做了很划算的买卖。
1。
优秀的线卫(防守阵容里面的位置)用状元签拿下了,其实也不算坑,现在NFL越来越重视线卫这个位置了。
之前桑得拉阿姨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就讲的线卫。
所以防守整容忽然就加强了。
2。
优秀的跑锋(进攻阵容里面的位置)用7号签拿下了,能力不用说了,光是忠诚度就够让人满意了。
进攻阵容一般有四个很看能力的位置,四分卫,锋卫,跑锋,接球手。
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四分卫和跑锋了。
现在队伍四分卫成长为最佳状态,再加个优秀的新秀跑锋,进攻阵容一下就很具竞争力了。
3。
通过用6号签换7号签,太划算了,3年首轮选秀要回来了,还白白要了个球员回来。
电影里是说此球员是special team里面可以run back的选手,其实这里讲解一下。
NFL球队都有三套阵容,一是进攻阵容,二是防守阵容,三是踢球阵容,special team就是踢球阵容。
比如对方开球,我方在后半场接球后长途奔袭推进;或者我方进攻受阻,只有靠踢球得分的时候,双方基本上都上的是踢球阵容。
综上所述,用3年的2轮签,第1轮就搞定三套阵容的核心选手,并且安抚了成长起来的核心四分卫,这完全是太划算的买卖了。
顺便说一句,对海鸥来说,这买卖做的也不算亏,就是没赚到而已。
bo在7轮拿到,节约了工资帽700万美元,不是个小数目,搭进去一个踢球阵容跑锋,腾出了薪资空间,也不错了。
再怎么说也是个超明星四分卫啊。
至于当了被坑了的黑豹队来说,未来3年,每年前2轮就可以选3个球员,重组计划是肯定可以实施的。
说穿了,今年的赢家是主角,将来谁赢还不好说。
电影《选秀日》由伊万·瑞特曼执导,是一部以NFL选秀为背景的体育题材电影。
故事围绕克里夫兰布朗队的总经理桑尼·韦弗(由凯文·科斯特纳饰演)在选秀日的24小时内,如何面对巨大压力,做出决定未来球队命运的关键选择。
《选秀日》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体育电影,它不仅仅是关于橄榄球的比赛,更是关于决策、策略与人性。
影片的紧张感主要来自于选秀日的倒计时,桑尼需要在多方压力下作出对球队最有利的选择。
他面对着球队老板的高压要求、球迷的期望、教练的不满以及个人生活中的困扰。
这种多重压力下的决策过程成为了影片的核心,看似平静的办公室场景充满了悬念与紧张感。
凯文·科斯特纳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他成功塑造了一个既果断又不失人性温情的总经理形象。
桑尼在面对巨大的职业压力时,展现出坚韧与冷静,但他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脆弱与挣扎。
科斯特纳通过细腻的表演,使得桑尼这个角色既真实又富有层次感。
电影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职业体育世界的真实描绘。
编剧巧妙地将商业谈判、选秀策略、球员心理等多方面元素融入故事中,展示了选秀背后复杂的利益博弈和人际关系。
影片通过多个角度,展现了选秀日的紧张与不确定性,观众仿佛置身于橄榄球赛场的幕后,感受到了那种胜负难料的悬念。
尽管影片节奏紧凑、剧情紧张,但它的情感深度略显不足。
桑尼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影片中显得有些平淡,尤其是他与母亲、女友之间的关系,未能深入挖掘。
虽然这些情感线索在推动剧情方面起到了作用,但它们未能在情感层面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此外,影片对NFL的迷恋也可能让非橄榄球迷的观众感到疏离。
虽然影片试图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介绍选秀规则,但对这项运动缺乏了解的观众可能很难完全融入故事。
《选秀日》是一部紧张且具有娱乐性的电影。
它通过一个职业体育世界中的关键时刻,探讨了决策与责任的主题。
虽然在情感深度上有所欠缺,但凯文·科斯特纳的出色表演和影片对选秀日紧张氛围的营造,依然让这部电影在体育题材中独树一帜。
对于橄榄球迷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而对于非球迷而言,它也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去理解职业体育背后的世界。
文/几何乡
仔细想一下会发现得这个电影逻辑很强。
sonny一开始跟海鹰的交易是为了确保拿到vontie,电影里的细节也讲了vontie有实力而bo有瑕疵。
之后按原计划在第七轮拿到ray jennings,确保了今年球队的两个核心人选。
之后的交易开始眼花缭乱,除了两个主力人选到位,竟然还赢回未来三年的first round选择权外加一个板凳球员,而这一切付出仅仅是今年多给vontie一些工资(因为vontie是状元)以及以后几年的第二轮选秀权给jaguar队。
整个过程中,真正损失的其实是jaguar队的GM Jackson,他放弃了第六顺位没去选自己真想要的人。
Jackson因为没有准备好预案,并不了解bo到底怎么样,因此馅饼掉到眼前也不敢捡。
只好为了不让别人看笑话而将自己的选择权让给别人(sonny)换回后三年第二轮的机会。
对于seahawk来说,换来换去自己并不亏,毕竟得到了bo还省了工资。
但这事儿原本可以海鹰的Tom自己去找jaguar的Jackson来换,但是这俩人都没想明白怎么回事儿,最后全被sonny给绕进去了(如果tom自己找Jackson他就能省下一个板凳球员还能保留交换来的未来三年的首轮选秀权)如此看来,之前泄露出Cleveland Browns选择bo这个其实是个烟雾弹(也许就是sonny搞的),因为有这个烟雾弹所以前6家球队都没做好预案准备(都不打算选bo),其中最菜的就是jaguar的Jackson了,当bo落到他这里,选择权竟然变成了个负担。
总结一下:sonnny大胜jackson大败tom原本可以大胜但是最后只是稍许占了点点便宜而已sonny知己知彼,对每个球队的想法了如指掌(包括对seahawk其实想要bo都做了调研)而且知道Jackson是菜鸟,这是是其赢的关键。
sonny的赢是正大光明的赢,其前后都没蒙骗所有的交易伙伴,要想长久混下去信誉是第一位的。
sonny则自己深思熟虑,早早写下“no matter what”纸条,无论如何要都要拿下vontie,这是所有交易当中的最重要的方针。
先取得这个之后再考虑赚其他的。
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想好这个最重要方针,不论出现什么新情况也不要在核心目标上妥协。
核心目标完成之后才应该考虑额外多赢点什么。
咱们平时也要记着,在交易(比如购物,比如买股票)中时刻想着,到底什么才是你真正要的东西。
体育题材的电影不多见,可但凡拍摄了,往往又是充满正能量、令人难忘、受益匪浅的。
(当然类似于百万宝贝那样的悲惨型或者搏击俱乐部那种癫狂型并不多见)。
上一部看到我较为欣赏的体育题材电影是《点球成金》,这次,有幸看到了题材非常相近但表述风格有异的一部佳片——《选秀日》。
两者最大的相同点就是,都用一个在美大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作为故事蓝本,《点球成金》是棒球,《选秀日》是橄榄球。
然而我即看不懂棒球,也完全不了解橄榄球,但这完全不影响我欣赏这2部优秀的电影,因为,两者都是极佳的经理人教科书电影,是的,我说的是教科书,因为尽管故事结构不尽相同、发展脉络也各有所长,但两者都是从一个球队经理的角度去讲述各自的球队经营故事。
所以,对于一个自认为是"伪职业经理人"的我而言,自然喜欢从职业的角度去解读电影,看看片中的经理到底给我们做了怎样的示范。
一、忠诚度也许我们国内的体育环境和体育文化真的达不到美英帝国的深度。
不论是英式足球、美式足球,还是橄榄球、棒球、冰球,这些体育俱乐部都有极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俱乐部经营模式,以及最宝贵的财富——忠实的球迷们。
忠实到什么程度?
这些可爱到球迷,大部分会一辈子只喜欢并支持一个俱乐部,哪怕自己所爱的这个俱乐部并没有超级巨星,也没有短期内夺取多么优异成绩的希望,但忠于就是忠于,这就像一段完美的婚姻般持续一生,绝无第三者插足的机会。
(相信我们国家目前的体育环境里,这样的体育氛围难以做到)。
而片中男主角就是这样一个忠实球迷家庭里诞生的人。
他叫索尼(Sonny),正当壮年,老父是一辈子的克里夫兰队球迷,甚至在晚年还当上的球队的教练;而他则是这支希望之师的经理,负责球队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
尽管上任没多久,但对自己老板的绝对忠诚和负责让他获得了老板的信任,拿人钱财替人办事,在这方面索尼没得挑剔。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索尼将这份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他觉得自己血液里流淌的只有克里夫兰队的队魂,尽管繁重复杂的工作压得他有点透不过气,甚至离了婚,老父亲也因为自己将其辞退而含恨去世,生活因为工作变得一团糟,但他始终觉得这份工作就是自己命中注定要好好完成的事情,为克里夫兰带来一座冠军奖杯是自己将要奋斗一生的梦想。
忠于老板,更忠于自己的梦想,这让充满铜臭味的商业体育世界里多了这样一类人,他们是孤独的理想主义夜行者,脚下的路看不清,但内心那一团隐约闪烁的火焰成为他们坚持前行的唯一信仰。
二、用人之道片中故事的背景,是某年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的年度选秀日,顾名思义,这是一整年里,每一支球队唯一一次给自己选择明日之星的机会。
在大学里表现优异的球员,会被职业联盟通过打分的方式评选、排序,得出一个被职业球队选秀的顺序号,而综合各项打分排头名的球员则被成为当年选秀的状元。
每个职业球队根据自己前一年的比赛成绩,会分配到一个选秀到顺序号(成绩越差的球队选秀顺序号越靠前),根据这个顺序号来先后进行选秀,换句话说,排位越靠前的球队,越可优先选到自己心仪的、排位同样靠前的实力球员。
故事的主人公是球队经理,他手里握着选秀的大权,就算是球队老板、主教练、技术分析团队、财务经理,也只能有建议权,最终选谁,还是得听经理的。
于是故事的核心矛盾就在三个选秀球员的取舍之间展开了。
波•卡拉汉是本年度的状元,全美炙手可热的明星球员,似乎所有人都爱他,所有球迷都追捧他,所有球队经理都渴望得到他。
他是一名大学时期成绩斐然的四分卫。
雷•詹宁斯是和索尼一样,坚信自己体内流淌着的是克利夫兰的血,其父亲也是球队过去的传奇人物,是一名出色的侧翼进攻球员。
莫泰•马克是一名球风朴实的防守型球员,没有华丽的球技,也没有球迷的追捧,只有2个需要他抚养的侄子。
在选人方面,索尼非常相信自己的直觉,且有自己独到的评估角度。
首先莫泰•马克给他打电话,他感到有些反感,因为这等于是提前拉关系走后门,所以很生硬的拒绝了。
然后雷•詹尼斯的父亲给他打电话,说我有一直在好好培养我的儿子,相信他不会让你失望,而索尼也并没有马上表态,表示还要评估。
最后,索尼亲自给波•卡拉汉的经纪人去电,询问情况,理所当然,电话里听到的都是华丽、完美的面子话,对索尼的选人没有任何的帮助。
怎么办呢?
外界一片呼声,不管是老板还是球迷,都希望索尼努力签下状元郎,而自己的教练组又有不同意见,主教练觉得球队已经有很好的四分卫了,不能用球队未来三年的选秀权去交换一个实际用处有重叠、又大大拉高球队预算的菜鸟状元;技术分析团队则认为卡拉汉是完美的球员,任何数据分析都这么显示,球队没有理由放弃这样的球员;财务经理则认为无论如何不能超过球队的整体薪资预算;老板那边又跑来施压,大概意思是球队输赢都是后话,当下能招徕大牌明星球员、刺激球市、满足球迷,才是最重要的。
在不断的和圈内资深球探沟通、打听消息,甚至跑到卡拉汉的大学去和他的启蒙教练了解情况后,索尼得到了一些可以参考的信息,如卡拉汉的生日派对竟然没有任何一名自己的队友来参加,如卡拉汉在一次诚信测试中有撒谎,并在被揭穿后重复撒谎以求圆谎的记录,加上他反复观看莫泰建议看的一场比赛,看到卡拉汉心理素质上不稳定的因素。
而在调查卡拉汉的过程中,他也同步在了解另外两位球员的背景。
他发现莫泰是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球员,而雷•詹宁斯则是球队迫切需要、又绝对忠诚的球员。
对比之下,索尼得出了结论,他的用人之道显而易见。
波•卡拉汉是典型的好大喜功,虽口才了得,相貌堂堂,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但成功更多的是依靠团队,而不诚实、喜欢邀功、夜生活糜烂,则让他人际关系极差,这样被人为的贴上明星标签、表面光芒万丈实则内里空虚的人,在团队里就是一个隐形炸弹,也许能短期内发挥些作用,但长远看绝非球队的建队核心。
而诚实、耿直、忠诚、朴实、专业的莫泰和雷,才应该是球队建队的基石。
三、协调内外部关系电影用了几段冲突戏,凸显出索尼的管理风格和个人魅力,实属职业经理人必修课程。
1、首先是对莫泰的第一个电话后的反应。
莫泰在吃了闭门羹后将索尼的态度公布上推特(类似于我们的微博、朋友圈),索尼知情后虽然非常生气,但仍第一时间打电话回去,告诫莫泰如果想在职业球会里混,经理们不会喜欢这样大嘴巴、喜欢传播八卦的球员。
这就是职业素养:你可以对我的选择有意见,但请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害自己的每一条路都被自己的口水封死。
而对年轻人的包容和职业操守的灌输,则是极让我佩服的职业习惯。
就算你不喜欢我的选择,但只要你想在这个圈子里混,就必须得学会尊重行业、遵守规则。
2、球队原有的主力四分卫布莱恩在听说索尼打算用很高的代价签下状元郎卡拉汉后(卡拉汉也是四分卫,他的到来意味着布莱恩要被打入冷宫,因为布莱恩过去两年受困于自己的膝伤,并没有能发挥出正常的实力),非常生气,跑到索尼的办公室打砸了一轮,注意,这是一个员工跑到老总办公室去打砸,在我看来简直不可理喻无法原谅。
但看看索尼是怎么处理的。
他安排完繁琐的工作后,先去和体能教练了解了一下布莱恩的伤势恢复状况,得到的答复是布莱恩比受伤前还要强壮、出色。
然后冷静的走到还处于火山爆发状态的布莱恩跟前,虽然他还没开口,布莱恩就说:把我交易出去吧!
但索尼还是异常冷静但又坚定的说:听说你刚刚砸了我办公室?
布莱恩:是的,我很不爽!
索尼:好的,但我不管你爽不爽,你不开心,你应该打电话给你的经纪人,叫他来和我谈,这是他的工作。
布莱恩:不,索尼,你自己和我谈,这是男人之间的对话,你欠我的。
索尼:我欠你的?
记得么?
当初是我在选秀日选的你!
而且当时你膝盖有伤,没人想签你,我还给你提薪、续约,因为我相信你!
布莱恩:那你为什么还选卡拉汉来代替我?
索尼:你懂为什么。
布莱恩:那就把我交易出去!
索尼:不,我只做对球队有利的事情。
布莱恩:巴拉巴拉巴拉说了一堆自己在恢复期的努力,表明了自己的忠心和能力……索尼:你说完了么?
布莱恩:没有!
索尼:那就赶紧说完,然后继续你的训练。
我想交易你就会交易,不想就不会。
你只需要担心你自己!
不要管什么波•卡拉汉!
而且最重要的是,你处理好你自己的事,不要拿你的事来烦我,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然后留下哑口无言的布莱恩,转身潇洒离去。
完美的交涉!
索尼在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清晰表达了几个观点:1)请遵守职业操守,有意见叫经纪人来和我谈转会的事,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来;2)表达信任,尽管你现在大伤初愈,新赛季的发挥还无法评估,但我依旧信任你,选卡拉汉是出于各方压力考虑,并非要把你逼走;3)不会因为你的情绪影响我的决定或选择,我只做我坚信对球队有利的事情;4)球员就应该专注训练和比赛,不要越界干预我的管理工作。
3、当听到莫泰的建议,索尼本能也觉得卡拉汉有问题,但又一时半会儿说不上哪里有问题。
于是去技术分析室和分析员要求要重新研究卡拉汉的所有比赛录像。
面对分析员的敷衍(不断的闲聊卡拉汉泡妞无数的八卦),索尼体现出了极大的容忍和有底线的反击。
包括对一直反对自己的选择的主教练,教练一直用自己拥有过的总冠军戒指和辞职来胁迫索尼听从自己的选人建议,而面对这个老板花了3000万才签下的冠军教头,索尼还不能来硬的,只能不断的转移话题,阐述自己的选人原则。
并且在多次的对峙和交涉中,反复强调:U do your job,I do mine!
各司其职,这简单的四个字,做起来有多难,只有身处漩涡中心的经理人才明了。
一个团队在面临重要转折点或者重大项目的时候,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主动自觉、各司其职是多么的重要。
而盲目乐观、懒惰推诿、经验主义、强权主义又是多么的不可取。
在这8个成语之间其实距离并不大,团队在其间摇摆不定的时候,需要掌舵人如手术刀般精细的把握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刀下病除,从而让整个团队都处于一个良性的运转状态内。
在这些冲突中,索尼无法将自己的情绪和压抑宣泄,只能以更顾全大局的方式,根据不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去和他们沟通——对球员的暴怒,他冷静对待,表明态度;对技术分析员的不理解,他坚持己见、强势下令;对教练的咄咄逼人,他迂回交涉,软硬兼施;对老板的指手画脚,他缓兵待发、先备粮草;甚至对团队里新来的一个接线员,他都保持了极大的耐心与容忍。
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要索尼爆发了,那一定会全盘皆崩。
对此,我只能对索尼极高的职业素养和个人修养,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
四、商务谈判技巧索尼在选秀日与多位其他球队的经理人进行的电话磋商堪称电话营销术的经典,电影很巧妙的运用了分屏呈现技术,在电话两头的人就在屏幕的两侧同时出现,这让观众可以在听他们交涉的同时观察到对话双方的脸部表情、眼中的神态,十分有趣。
由于涉及到大量剧透,我就不罗列其中的经典对话了,只是做总结陈列:1)在谈判中,哪方先露出底线,哪方就先输了。
2)尽管是商业层面的谈判,但如果能了解你的对手更多谈判之外的信息(如对手的性格、周遭环境对其的影响、做事的习惯等),绝对有助于你赢得这场谈判;3)对趁火打劫、坑了你一把的人,你有机会反击的时候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不要赶尽杀绝,给人留条后路就是给自己留后路;4)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5)冷静,是商业谈判第一要素,任何时候不要失去冷静的心态。
6)任何商业上的抉择,最终都需听从人的内心,忠于人的信仰,尊重人性,否则,人性一定会惩罚你。
说了半天,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话题可以告一段落了,本人才疏学浅,能从电影里看到、悟道的东西仅此寥寥而已,希望能对读者有点点帮助。
最后还是得赞一下电影和故事本身。
这个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不论你是否了解橄榄球运动,都不会妨碍你看懂并喜欢上它。
各个特点鲜明的角色被凯文•科斯特纳扮演的索尼有机的串联起来,整个故事脉络清晰,围绕着选秀日当天的进程而发展,让人越临近要做出最终选择的节点越感到紧张,紧张于索尼的选择,也为最终故事的转折和尘埃落定而大呼过瘾。
希望你不要错过这样一部好电影。
——比大帅2014年9月1日
在前面的剧情里也说过,桑尼上任两年几乎被称为“搞砸了一切”,克村街头可见“SACKED SONNY”,选秀日当天与海鹰的3首轮换1状元签的交易本来就是赔本买卖,最后还用这个状元选下Vontae Mack,本来可以用7顺位选下的人,目的就是桑尼本人的意愿,确实没有考虑老板、教练的建议。
对同事也经常脾气不好,不管是本来性格如此还是来到布朗压力剧增的结果,桑尼几乎快要处于完全失败的境地。
最后就是上天眷顾的时刻了,第2、3、4、5顺位相继没有选BO,给了桑尼从rookie GM 卡森以及老练的麦克“打劫”的机会。
而影片出场的几位球员,本来的状元BO,技术层面上是几乎没有漏洞的,不过影片或明或暗也都指出BO在性格或者私生活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选秀当日在小绿屋,当没看到自己被选为状元就紧张得跑到外面去了。
真状元Vontae算是当届新秀顶尖水准,不过之前并没有被很多人看好。
跑锋Ray,半酱油人物,是布朗队位置上的重要补充。
布朗队四分卫Brian Drew,体能教练的评价不错,不过会存在伤病隐患。
不否认,决定看片前先来看了豆瓣的评论。
相比那些正面或是力荐的评价,那些类似“根本看不懂”的评价让我坚定地看了。
我知道,这片子必能引起一个资深体育迷的共鸣。
虽然对NFL接触不多,但由NBA对美国体育的商业运作模式还是比较清楚,而由于10年的卡龄,对Draft这种事件尤其敏感。
记性好时甚至一度可以说出差不多10年里NBA每年的Top 10 Draft Picks和Lucky13。
好像Draft和Trade比比赛本身更能吸引我。
我看电影主要是看故事看情节,演员的演技甚至更深层次的东西关注的比较少。
从故事情节来看,前面1个半小时的节奏确实有些慢,如果仅是这样,我也能给及格,因为挺真实,而且能看懂。
但我相信不可能就这么平淡的结束了。
果然,最后半小时的争分夺秒,瞬息万变,以及凯文的运筹帷幄直接让我泪奔了。
可能有些观众觉得太扯太假。
我没有查阅NFL是不是真有7th Pick + 2 First Round Picks + veteran换6th Pick的,但类似的情况绝对年年都有。
起码在NBA,比较近的就有勒夫换两个状元和选秀权。
一年的选秀状元,当年最优秀的大学/高中/海外球员,First Pick Overall,也仅仅是一笔交易的一小部分,是服务于球队利益的一个筹码。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4大联盟能够左右自己命运的球员也就那么几个。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这个片子里没有体现出来,那就是赞助商。
那些球迷疯狂追逐的超级明星们在球队老板和赞助商眼里,就是他们挣钱的筹码和工具。
道理虽然是这样,但结果是老板挣钱了,球员挣钱了,观众们买票叫好,乐此不疲,这就是美国体育,绑架了全世界体育迷的美国体育。
体育,就是这样,不需要比赛,同样可以让人热血沸腾!
一个可能性不高的故事,悬念造得很精彩。突显个人魅力的设置让剧情简单化了,但后半段依然嗨到。最简单直接的刺激:想看一个重重困局中的人杀出荆棘。仅凭台词。就像早年看赌神电影一样刺激。
橄榄球片在Any Given Sunday之后谁能出其之右?
根本看不懂。
励志
16.4.9 又一部不以运动桥段为主打的优秀运动电影。第一次看到符合这种条件的片是诗意的《点球成金》,而这一部则把形式和效用的矛盾推到顶峰——能看燃。外有节奏把控,内有燃情智取,爽出一朵奇葩。
都没觉得科斯特纳有什么好看的电影。而且都是一人为中心。加纳也长的不怎么好看。对橄榄球更是一点兴趣都木有。
情节过于刻意,情景的描绘过于粗糙
商战爽片。
《短线交易指南》
7,片子最大槽点是选了个nfl最大笑柄的布朗人做主角队(今年1胜15负真是太打脸了)不过对于选秀夜各种操作和应变倒是展现得不错。其实美国体育看得都知道选秀就是赌博,赌对了就有可能收获佩顿曼宁,赌错了,加马库斯拉塞尔等着你。
作为球迷再烂也得当安利
前面叨叨叨说了这么多专业名词差点就看不下去了……中段开始悬念浮现,最后各种反转,还是可以的
精彩,确实精彩。
Costner内几年(14、15)成体育励志片专业户了吧都?个人不喜欢为了制造紧张气氛而浓缩一天的剧,类似《24反恐任務》。所以整体一般。与女友、与母亲的和解都非常牵强。但激赏结尾部分壮怀激荡般的大逆转,确实酣畅淋漓。
噗,这片子和moneyball之间差了100个Rudy吧。魔球的事情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都10年代了全世界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联赛是这样做事的吗?GM和主教练各自为政?GM做完了交易才开始要球探报告?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球员都跟透明人一样,根本不存在信息差,想起前两天篮网和76人的交易,倒回去看看当年球探对ben simmons的评估精准到有多么可怕。影片里面的GM一个个都跟一帮饭桶一样,国内的FM,2K王朝玩家上去都比他们强。sonny不仅愚蠢而且被动,从人物上他就很难得到观众的共情,所以这个片子前70分钟看得人会便秘,另一帮更蠢的蠢材并不会让sonny显得更聪明,OK?
14年看过了。嘴炮爆米花
没这么简单,太表面化
视角选择不在残酷的赛场,而在没有硝烟的选秀场,从一开始的失误被人牵着鼻子走,到最后一片混战下的绝地反击,应证了那句话,生意就是生意。真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原型和最后的结果。
我想安利所有人都来看NFL
本来的常规操作,结果跌宕起伏。有些地方忍不住翻白眼,有些地方也确实好看。听说布朗在联盟战绩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