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lm started with a director looking at an action film shooting site,the illuminating huangpu river background,foreign staffs and even the pretensious acting all indicated a nouveau riche like industry.Later we knew,this director,as our protagonist,were stucking in distress.He want to make a film but the fund and script problem hanging there like a ghost.There is this scene,he asked his actress girl friend who were shooting the long march in front of a green screen to coorperate in his film,then,only to met a cold shoulder.I'm kind of impressed by the way the story laid out,using limited dialogues and scenes to express the relation and situation.But when you followed the crew to the forest,things got blurred and uncorrelated. In fact,this film got piles of allusions and implication that I almost felt it's a notebook of not telling you anything.Alone the way from the big city to county then to the village,what they encountered become raw,plain even mysterious.Local officials indulged in drinking practice,pig being slaugtered in the yard,silent tour group meditated in cave.The story are supposed to follow the journey of this film crew but what was actually depicting is the foating dynamics of men and women.Everyone express their feeling or affection indirectly.Producer,direcctor,actor,cinema photographer,each character has saturated personality that lightening the tedious marching..A widow suddenly apeared and showed huge egerness to the director when they're interacting.Certain scenes were so mataphoric that they somehow lost continuity.Manifold subtexts makes the film interesting to analyze,on the other hand,it take huge patience to watch their journey.Nothing actually happened between them beside the funeral.They finally heard The Tales of Darkness.Overall,the film has multifarious matephors and great cinema language that derserve some applause,these qualities scaresly apear in domestic film.But when it comes to acutal watching experience,one may find it challenging to resist the hypnosis.
两周前偶然地买了点映场的票,在此之前并没有看过导演的其它作品,坐在电影院里等待电影开始时,我已经完全忘记了买票时对这部电影所做的任何功课了,一半也是拜这个含糊其辞的片名所赐吧。
所以当高丽那张整容痕迹明显的脸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心里闪过一丝顾虑,女主角都长这样了,这片子还能好?
后来听导演说,他原本是想把在上海这一段放在片尾的,但为了让片子显得光明一点就放在了开头,这个理由更新了我对电影的认知,并觉得这方法也许比为了适应中国电影市场硬接一个大团圆结尾更高明。
影片拍摄的很细腻,在讲什么不知道,但对片中的几个角色留下了很深刻的映像,所以事隔一周后仍然想为他们写点什么,尽管记忆可能已经出现了偏差。
故事的主要情节从一户村民家开始,度春的大长腿实力抢镜,我当时想这个女孩是有多无知,才会在这么个满是老男人的偏远山村如此肆无忌惮的裸露她年轻美好的身体啊,于是我对度春便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觉得她只是导演的小跟班,机械地完成着导演交代的任务,后来她中途出走,我也觉得她是因为吃不了苦而不负责任的抛弃团队。
但后来,我被一次次打脸,慢慢发现度春竟是这个团队中最自信、准备最充分、最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的人。
观影结束后短暂的影迷交流会中,有人对度春在影片中几处过于文艺的表达提出了质疑,觉得这样很“出戏”,虽然我承认文艺作品中不乏无病呻吟、华丽空洞的废话,但总的来说语言变得变得更复杂、高级、凝炼、抽象是为了更准确的表达人类的所思所想,度春强烈、清晰的自我意识需要这样"文艺“的表达。
然后是个人目的成谜的丁制片,交流会上有人问起制片是个什么工种,因为她不能理解能文能武的制片为什么要对这个看起来非常不靠谱的导演不离不弃。
影片中有很多导演、度春、小白独自沉思的镜头,但制片没有,周遭环境的改变似乎从来不足以引起她的注意,她的高跟鞋连同其它所有不适合爬山的装备一起帮她维持着高级写字楼里的优雅,让她可以在操着方言的村民与远在异乡的外国友人之间、在破败的小旅馆与挖药人的临时住所之间切换自如。
春苔是那个最让我有代入感的人物,影片中的四人组之间有着各种暧昧不明的情愫,但都点到为止,这种暗流涌动的情欲与无可奈何的克制在春苔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的我,明明对亲密关系有着强烈的渴望,却因为难以承担任何行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而只能选择克制。
其实很羡慕影片中的四人组能有一次与外界隔绝、亲密相处的机会。
我想不只我一个人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所以像爸爸去哪儿这样的真人秀、先结婚后恋爱这种类型的电视剧才会那样受欢迎。
小白是那个尚在门外,不懂自己为什么不被重视的我,他没有与制片、导演平起平坐的实力,也没有度春那样清醒明白,只能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
看完影片之后看了很多别人写的影评,涉及很多专业的电影知识,都是些我插不上嘴的东西,让我怀疑我些这篇影评有什么意义,我是不是应该默默的给个五星好评就好了。
最后是老罗,如果说以上所说的几个人是“我们”,那老罗就是”他“,我想所有观看这部影片的人没有人会在老罗那里找到共鸣,他是每一个文艺青年会与之打交道的外部世界,你不喜欢他,不信任他,但又不得不依靠他,而他还真的就莫名其妙地把你带到目的地了。
但反过来想,老罗是不是也觉得“我们”莫名其妙呢,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是老罗在黑夜中注视着在调情的导演和度春,那眼神里分明写着嫌弃。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期待《冥王星时刻》有些时日。
看完感觉,是部有趣的电影。
另一种失望的情绪,却油然而生。
失望的点,不在故事,而是导演自己都没有想明白,非要安插一些文绉绉,翻书本,自以为深刻学问,期待观众恍然大悟的台词对话——像朋友那样。
“别走在我后面,因为我不会领路;别走在我前面,因为我不会跟随;走在我的身边吧,像朋友一样。
”
避雨无论它是关于创作焦虑瓶颈期,还是要给观众展现“看不见的东西”,《冥王星时刻》的故事主线,其实一目了然,相当友好。
导演拍摄小队一行人,走上了勘景找素材的道路。
他们迷失山中,有不断行进中的身后跟拍,几次弦外之音的溘然梦醒,甚至是大叫有野人,天黑落雷雨的亚热带杀机,还有突如其来,要流淌出银幕的滚烫情欲。
入山的过程中,导演借助男与女、老与少等多重人物组合,不断撩拨观众的好奇心。
你以为有故事发生,至少,总要发生点什么吧——在劝酒以外,在抢夺资源和话语权术之上的戏剧冲突。
结果呢,在那趟采风之旅中,《冥王星时刻》什么都没有发生。
夜戏围绕那个想拍电影而不能的导演,片中安设了多种女性角色,有的甘当后援默默支持,有的与之进行言语较量,还有投怀送抱最终心如死灰的,以及开场划过、百分百直男审美投射的母其弥雅。
从可能性的角度来说,她们似乎构成了许多种电影观众。
可说到底,过于生硬和书面的感慨,却不能为电影要探讨的话题背书。
尤其是考虑到对话经常发生在那些荒山野岭,完全是袒露私密的晦暗空间之中,依然不想脱掉衣服的膈应感觉,来得尤为强烈。
譬如以下对话的发生。
“你可以去死吗?
”“我可以去死,我视死如归。
”“对内心孤独都可以妥协,在年轻女人身上贪图片刻自由。
这不是视死如归。
”“那我死不瞑目。
”
对话洪常秀电影也经常探讨要死要活的大男人幼稚病,是带着挖苦与讽刺,而不是老师上课的一板正经。
抛开故事与主题不谈,刘丹(制片人)和曾美慧孜(小寡妇)身上,一收一放,各有死火山与活火山一般的情欲,她们都是很棒的华语电影女演员,绝不是引发几段风流韵事的想象那么简单。
身兼地陪、本地通和政府意志代表,有着多重身份的老罗,从劝酒一场开始,就释放出压迫与侵略性,腔调拿捏,像极了同样来自恩施州利川市的一位老朋友。
这位话多的本地人角色,他的贴切与融合,更加反衬出王学兵与导演角色(很大可能是个艺术片导演),还有与整部电影氛围的格格不入。
如果对照洪常秀作品里的导演卡司选角,不难看出王学兵的缺失。
他确实在努力表现从生理到心理的焦躁,却不是向内的,而是向外的。
尤其是在结尾的白事饭席上,他的失败感,放置在周遭环境,与对飘渺城市的结尾总结,同样显得突兀。
茫然如果那么多的台词,与多位女性角色的周旋猫藏,依然无法解释他的痛楚由来,而要依靠名为《黑暗传》的丧歌,无名他人之死,包括语焉不详的洞穴和神秘人群,那想穿过那些生命的黑夜,可不是简单操练,推衍几盘棋局就行。
想起来前段时间观看章明前作,叫《秘语十七小时》。
故事发生在江边上,是一条涌动着情欲,与观众进行大型挑逗的历史长河。
世纪初的这部电影,有如今看来颇具眼光的演员搭配,那次强意为之的野游,由白天堕入黑夜,鲜活而有趣味。
如此对比来看,章明的河流,即便经历一场暴雨,却处在了枯水的止滞状态。
上路
宇宙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一个个人物的细节所表达的角度和情绪,就像是挖出了我过往的记忆碎片(尤其小白和小春的对待)。
不过在后半段就像沿路爬坡的喘息声,我只感受到了无限的疲惫和压抑。
主人公们的对话在片内片外都表现的可有可无有气无力地让人忽视。
王准一路上避而不谈的剧本似乎也随着这条喘息带挥之而去,逃避的焦虑,浑噩麻木的疲惫,早已失去了控制自我的自律和思考能力。
(有个年轻女孩和熟妇,已经毫不自知了,像是被那句“红红胖胖”洗了脑,对之后的雪茄导演脱口而出) 灵山是什么,冥王星的时刻。
一个偏离轨道后的自我放纵,一次次黑暗又透着点摸不着头脑的“曙光”,就像是每一次贤者时刻后的宏大远界。
《黑暗传》,即便是找到了听到了,也和心底里早已模拟好的《黑暗传》相差甚远。
疫情至此,我回顾至今的这几个月,我也在找灵山,每一次都不断地改造自己的灵山模样,设定找到它的计划,计划一次次的被更改就像是冥王星和海王星的相互碰撞。
后来变成了要找到的怎么样的灵山才好,而不是我想要什么灵山。
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度(堕)春的灵山,看起来更像是为寻找堕胎的理由,为了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年轻女性对这经历的意义(个人更偏向是希望仰慕的、代表着孤独的王准能够有给她的孤独一些启发,人类根本的情欲似乎在一个和现实环境脱离的深山里一触即发,有时候觉得都不想再提)其实我并不理解老罗的不靠谱满嘴跑火车,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年纪上使不上劲(特别是尿尿那一段和他们要走了坐在一旁的他猛然惊醒),以及对年轻人们的情爱暧昧的窥探和猜测。
本来只想写一点点,只是想形容片子像电路图里的开关,一个个小起子都“bo”一声打开了,镜头里对他们的细节刻画都会让不同角度的人有不同的猜测,到最后却是无限的疲惫。
不能说特别喜欢看吧,但春苔接漏水抹脸这可以说是深入人心表达到位了(如果之前也有些许为各个角色,或者某些特定桥段增加这样的共鸣刻画,也许看到最后会让人意味深长吧
被贴以“低调、神秘”评价的章明,通常被归入中国“第六代”导演群体中的一员,但究其拍片经历与独特的影像气质,其实并不能简单地按照成名和活跃的时期来归属。
大部分影迷初识其作品,是从1996年的《巫山云雨》开始的,颇有诱惑力的海报与影片介绍,或许会被误认为香艳刺激之作,而真正能堕入其中并为之沉醉的观众显然不多——压抑的基调、略显生硬的表演、跳跃的叙事、晃动的手持长镜头,对观众的观影口味无疑有一定挑战性。
事实上,从《巫山云雨》肇始,章明几乎所有的作品外象无一不具有如上特征,虽有内容题材的变化与结构的微调,一以贯之的美学特点与作者标识元素具有高度辨识度,从作者论的创作周期绵延与核心观点的保留贯穿来讲,章明绝对是中国影坛不可缺少的导演。
今年推出的新作《冥王星时刻》是章明从影廿余年以来首次亮相大银幕,并入选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无论是对导演个人的创作生涯前景规划,还是对内地小众独立文艺片的生存环境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常,一部电影最先让吸睛的外观因素是其故事情节,而在章明的电影中,故事的轮廓往往简化为线条大纲,即使在梗概中能窥见戏剧化的事件,但最终都止步、稀释于影像之中。
《冥王星时刻》从情节的角度看,基本可算“其实并没有什么故事”,而是以接近公路片的范式,将场景置入神农架林区,依旧是以往重庆、湖北、四川交界处的地缘风貌设定。
艺术片导演王准带领着制片人丁宏敏、演员白金铂和摄影度春,前往深山采风,主要目的是采集当地丧歌《黑暗传》的素材,由当地向导老罗陪同。
途中除了遇到几个山民、几间废弃的屋子,几乎波澜不惊,直至后三分之一处寄居一村民家中,视角逐渐移向一个名叫春苔的寡妇,在万千暗潮涌动中,四人走出山林,望见山下灯火闪耀,外观表象虽未发生变化,内心却已“轻舟已过万重山”。
影片采用章明惯用的两段式结构,这种结构在2006年《结果》中就已经运用纯熟——前后互映,细节对应严实,结尾富有意味,而且可能是与洪尚秀最靠近的一次——如果我们在看完《这时对那时错》后回望更有此感。
更让人玩味的是,宾馆房间内电视机里放映的正是《结果》,与自己过往作品的互文,是更为宏观的“回溯”与勾连;而微观的“回溯”则是在一部作品的内部,貌似略显割裂的两段在内里的潜伏和呼应。
开篇的上海拍戏段落,篇幅短,交代浅,隐约可知王准的身份和困境,从后面大体量的山林段落提及的只言片语可推知,两段的时间设置并不顺位。
爱因斯坦少年时读《纯粹物理批判》后,写了这么一段深刻的读后感:“时间是一切现象之先验的形式条件。
相反,空间只是外部现象之先验的形式条件。
一切表象,不论它们有无外界事物作为客观对象,都是心的决断,是属于我们的内在状态,必定受到内在感觉或直觉的形式条件,即时间的制约。
”因此,失重的两段式视为正向、逆向结构都可以,或者索性视之为导演在创作困境的一个梦亦无不可。
这种模糊时间的手法也契合片名「冥王星时刻」——间于黑暗和光明之间的那个时刻,晨昏晦明之际,天地混沌之时,如黄昏(葬礼桥段)或凌晨(登山顶鸟瞰的结尾),都在文本的形式和内核上达成了高度统一。
影片追寻的核心《黑暗传》是全片的戏眼,初次潜入言谈间便有一种神秘古远之味,祖辈口口相传的口头文化,在时光的沥炼下,焕发出绵长的生命力,蕴藉着东方山林民俗传说的神秘气氛,且被包裹上某种惊悚的外衣——无故唱起《黑暗传》之人将遭遇悲惨下场。
因此采风组孜孜以求的亲耳聆听并不易得,须得等待生活中自然死亡的到来,如此可遇不可求的时机亦是某种「冥王星时刻」。
如果说前半段一直处于梦幻浮云般游荡(包括成为麦高芬功能的《黑暗传》本身),那么后半程将此意念坐实落定,不仅知晓其具体内容,更将情感爆发点锁定于春苔。
《黑暗歌》揭示的宇宙大爆炸前的混沌,从天地鸿蒙、人类蒙昧之时唱起,悠悠诉说人类简史,言辞古朴深远,曲风悲怆凝重,回旋在葬礼上空,深重得如岩石般亘古不变。
它是人类回望的深渊,是自照的镜子,是穿透角色肉身的灵魂凝视,藉由这首神秘的古谣,人们在黑暗中籍籍无名、寂寂彷徨地摸索,最终抵达不无微光的应许之地。
这就是章明东方式的自省之道,与阿彼察邦的热带丛林迥异的是,他无意于描摹实体状的轮回异生(野人仅仅灵光一现于言谈间),也规避独立艺术片常见的密林超现实事件,他将囿于创作困境的意识流动投射于外部世界的呈现与重组。
因此,是否可以这样总结:在冥王星时刻的半明半昧里,恰是每个人不可言明心事的映照,从入山时的混沌迷茫,到下山时的混沌初开,每个人都经历了一场自我的洗礼。
四人采风组的网状关系结构之交错,也颇有几分洪尚秀味道。
中年组是男导演王准和女制片丁宏敏,两人无论在日常中还是工作上都相互扶持;青年组有男演员白金铂和女摄影度春,作为同龄人共享某些时刻和心得;其他的交叉有:导演与摄影的精神交流,演员对导演的仰慕与支持,演员对制片的怜惜与帮助,摄影与制片作为同性共居一屋的互动。
这些交叉的关系架构,编织成暧昧又疏离的人际网络,在两两互动、多人互动中,都包含有试探、犹疑的味道,也使彼此的关系程度处于「冥王星时刻」,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曾一度接近,然而最终仍沟壑重重。
在人与人情感的出发点之间,他们既梳理了自身的惶惑,也在空间布局上寻到适切的落脚点,镜头在他们之间的调度显示出人物关系和叙事推进的层次。
而接近于“旁观者”身份的老罗更增加了互动的丰富性(他的偷窥视点颇有解读空间),人物关系的串联如水波涟漪,荡漾起无限可能,其产生的角力于是便拥有了戏剧性。
后半程视点发生默默转移,以春苔汩汩流淌的情欲漫溢画面,鲜活蓬勃的欲望在山岚缭绕的氤氲中漂浮,在迎合自然规律的死亡时分滋生,在生死界限的探触中鲜明,手持跟拍让人想起《郎在对门唱山歌》开场令人惊艳的长镜头和场面调度,一切都深具章明式的标识性创作元素。
曾美慧孜不动声色而写满欲望的表演获得好评无数,眼角的风情万分克制,但只消眼波一流转,渴爱的神色便如同那打翻的水漫地四溢;小心翼翼地远远望上一眼,身影恰似已盼望千年,凌乱的发梢,微醺的脸庞,轻舔一下嘴唇,各种微妙的心理戏呼之欲出。
她的出现标志着「冥王星时刻」的结束,与度春下山寻找「灵山」的幻灭一般,在长夜告罄的时分,又将迎来一个漂浮无依的日子。
直至看完本片最后一个镜头,或许我们还同片中角色一样,仍处于虚浮的梦幻状态——不知所云,不无所得。
不惟是山地场景笼盖着树林的氤氲之气,整部影片都覆盖着一层朦胧、蒙昧的梦幻感。
度春短暂离开采风组遇到的“止语”人群,偶然落下的雨,随时发生的打盹,以及镜头跳切出的超验性,部分是剧本事先的规划,部分是剪辑所致,还有部分是即兴灵感,但殊途同归,在阴差阳错间造就了语境的多义性,于是我们在影院里目睹了一个平日难得一见的诗意灵性天地。
在中国大陆第六代导演中,章明似乎是一个“异类”,他的影片气质神秘、低调,正如同他本人那样,似乎一直以来都被电影市场和媒体观众所遗忘。
但与此同时,他无疑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一个存在。
章明导演在平遥电影展暌违五年,章明带着他的新片《冥王星时刻》重新回到观众们的视野中。
难得的是,影片成功入围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
不同于戛纳主竞赛的嫡系操作,导演双周则一直是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它的先锋性和创新性也使其备受赞誉,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而严格的标准。
事实上,这正是章明导演异于主流之处,同时也是他游离于整个第六代创作思潮的特点所在。
他并不热衷于聚焦宏大的历史社会议题,也无意于将镜头对准边缘化群体。
他所关注的,往往是每个平凡的普通人最为日常的生活片段,以及个体情感在彼此相处过程中,摩擦出的难以言说的欲望纠缠与暧昧情绪。
在《冥王星时刻》里,导演又一次以他那深沉而神秘的手笔,展现出极具东方主义色彩的自然景观,而这种刻画在他的作品里似乎是一以贯之的。
从早期的《巫山云雨》《秘语十七小时》《结果》,再到最新的这部《冥王星时刻》,无论是水雾氤氲的三峡风貌,还是人迹罕至的海边乡镇,导演镜头下所展现的地理景观几乎都带上了独属于他自己的烙印。
而这种远离都市的创作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导演镜头下的人物塑造,充满了潮湿、朦胧、欲言又止的孤独和漂流之感。
《巫山云雨》
《秘语十七小时》影片《冥王星时刻》主要讲述了年轻导演王准,为了筹备他的新片《黑暗传》,来到湖北的深山密林勘景采风,随行的分别是他的制片人、年轻的男演员,以及电影学院的女学生。
然而,尽管有向导老罗的陪同,但最终他们还是在深山里迷了路。
王学兵饰演王准导演他们不知道这部电影能不能拍成,也不知道这趟路的终点在哪里,却在旅途中经受了身体和心理的多重考验。
兜兜转转,他们将自己内心的迷茫与脆弱,暴露在这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
在黑暗里,他们面对着自己的欲望,在一线光明中,寻找着生命的答案。
在这部影片中,很难说章明导演是否将自己多年以来的困惑,投射在了饰演导演的男主身上;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影片所要探讨的,仍然是导演一直以来所关注的,人与人之间的欲望纠葛,以及情感的失语和勾连。
影片中,女学生与导演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学生问:“你为什么一定要拍《黑暗传》?
”导演回答:“因为我一直处在黑暗中。
”学生接着说:“我好像从来没有看懂过你的电影;看你的电影,总感觉很孤独。
”或许,这是章明借角色之口道出了长期以来埋藏在自己心里的感受。
正如他的电影并非以故事性著称,情节上也经常会有难以解释的事件或桥段。
而这种对于戏剧冲突的弱化,却反而加强了人物关系的连接,一切的一切都是依托于现实和自然。
他所要传递的,是角色的精神状态,那种溢出于情节线索之外的,人物的游离和情绪的自发呈现。
其实在章明导演的早期作品中,这种独特的作者性就已经有所体现了。
那种散漫、混沌、漂泊的思绪,基于人物的心理状态,经常会让观众感到摸不着头绪。
然而镜头下暗含的,却是波涛汹涌的欲望纠葛。
在《冥王星时刻》中,导演在片头和片尾分别安排了一场上海都市戏和山村葬礼戏。
开头的上海都市与之后的山野旅途,在风格上会显得有些断裂,但很难说这是否就是角色睡着时做的梦。
而结尾那场葬礼,又让这趟“寻找《黑暗传》”的旅途有了一个看似结束的终点,然而几段人物关系是否也自然而然地迎来了一个终点,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开放的山林在这里反而成为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角色身处其中,那种对接下来旅途的不可知性,人物之间的、人物与自然环境的、人物与自我内心的多方面的冲突,在导演看似漫不经心的镜头下,往往展现出更深层的情绪张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开头那段都市戏,男女演员在一起时,房间电视上播放的是章明早前的作品《结果》。
在如今各种“导演宇宙”都已经被提烂的情况下,章明导演通过这种方式,让过去的自己和现在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勾连,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做法。
再联想到片中导演借角色之口发出的疑问,这种主观情感投射便更为显著了。
电影《结果》其实,早在《秘语十七小时》里,他就让角色们回归到曾经《巫山云雨》中的那座巫山,来了一次新人的“故地重游”。
而在《冥王星时刻》中的处理,大概也是导演本人对于影片结构的一种遥相呼应吧。
而《结果》中的前后两段,与《冥王星时刻》中都市和山林的场景切换,在风格上其实也是一脉相承的。
讨论章明,很难不将他与韩国导演洪常秀进行比较,两个人的电影都充满了强烈的个人特点,并且都热衷于描绘男女两性在面对感情、欲望、生活时所呈现的种种反应。
对话场景是尴尬的、自由的,又是轻松的、充满生活化的。
就是在这些不经意间,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语言的交换和时间的流淌,达到某种细腻而自然的统一展示。
韩国导演洪尚秀同时,在章明导演的影片中,也不乏对于符号化元素的展现。
水,一直都是导演善用的一大元素。
水象征欲望,也预示着张力。
因此,在章明的影片中经常能看到下雨的场景,因为只有在雨中,人物的内心状态才会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那种无处安放的欲望以及敏感脆弱的内心,也能够更为清晰地凸显出来。
此外,民俗化的内容呈现、乡野城镇的风貌展示、自然神秘的空间景观,这些都是导演一直以来所描绘的主题。
影片结尾处,当一群人登上一个小山丘,看到了遥远处的都市灯火,似乎是给所有人的黑暗处境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但是他们能走下去吗?
一切仍不得而知。
这或许便是导演本人所要追求的——即便当一些概念被具体外化了之后,落脚点仍然是无形的情感传递,正如欲望,正如死亡。
在他的镜头下,生活或许是无聊的、无序的、无缘的,人物关系也可能说不清道不明。
但导演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无解之解”,也是他对很多问题的答案。
章 明 导 演 独 家 专 访采 访 | 陆 支 羽看死君:章明导演好,您这部电影为何会采用《冥王星时刻》这个片名?
有何寓意?
章明:我也不知道我怎么想到这个名字的,可能跟我那段时间的混乱性有关,我就觉得当时那个心情,搞不清楚未来是光亮还是黑暗。
那段时间我特别低落,也没有电影可拍。
当时《黑暗传》这个片名被否定之后,我就要另外再想一个名字。
所以,《冥王星时刻》这个片名,正如我当时的心情,那个时刻就是冥王星时刻,其实是这样来的。
但是后来,我在电影里面有一些视觉化的呈现,比如说他们在抵达葬礼的时候,也刚好是那个时刻,就是鉴于黑暗和光明之间的那个时刻。
还有他们在山顶上看见城市灯火的时刻,同样也是一个冥王星时刻。
其实我本来是想,整个电影都做成看不见是白天还是黑夜的感觉,就是鉴于明暗之间。
但是后来又发现,那样做的话要很长的周期。
因为你每天只能在两个时间段拍,要么是“天亮了,但太阳还没出来”,要么是“太阳落山了,天还没黑”,只有这两个时间,要不最多就只能在阴天拍。
这样的话,每天可利用的时间就很少,周期会变得无限地长,可能会需要一百天,但是我们的资金,我们的周期不允许。
而且摄影灯光,觉得他们这样做也很难。
所以这还是比较现实的事情,没法按我想的那么极端的方式呈现。
看死君:从当年的《巫山云雨》到如今的《冥王星时刻》,您的电影作品总是有一种神秘的气质,而且这次还以寻找神秘的《黑暗传》为线索。
这么多年来,您是如何维持这种创作风格的稳定性?
章明:这其实是别人总结,我自己没有这么自觉,绝对没有这种主观性,说我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风格。
我觉得还是我这个人自己流露出来的东西,我没有去理性地总结这个事情,都是人家的说法。
但这样说可能也没错,我也不觉得它是褒义或者贬义,我觉得它是中性的。
说你的电影有神秘性,也不一定是好事情,但肯定不是坏事情。
看死君:《冥王星时刻》是你距今投资最大的一部,跟以往的创作相比有何不同?
章明:剧组大了,周期也要长些,钱就多在这些地方。
而且转场多了,其实也更为艰苦。
因为人一多,你操心的事情就多了,互相之间的问题、矛盾很多,你要去协调。
你作为导演要去管这些事情,而这都会影响你的创作状态。
尤其是,比如说我们录音部门有个助理,他的兴趣是拣石头,而且他还不愿意加班,每天按八小时,你时间过一小时,他就不愿意干。
那就很麻烦,他马上拣石头去了,去拣那些奇怪的石头,然后快递回去。
他干工作就没那么有劲,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我们经常会临时改计划,因为各种原因。
比如说葬礼,突然听说某个地方有葬礼,我们就得赶快去拍那个葬礼。
就是影片中的那个葬礼,它其实是真实的,并不是我们组织的,而是真正的一个葬礼,我们跟家属打好招呼,然后就把演员放进去。
这就必须赶着别人的时间来拍。
但最后那个唱《黑暗传》的葬礼是我们自己组织的,拍了两三天。
看死君:您的《冥王星时刻》入围了今年戛纳的导演双周单元。
相比以往参加国际电影节,这次感受有何不同?
对当下看似更多元、却也更少涌现佳作的艺术电影市场怎么看?
章明:就是资本的介入比过去更强烈了,大家想要的更多。
人一旦受到诱惑,就很难自主的,这其实是很正常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
比如说给我一个亿要拍东西,我能不能抗拒这种诱惑,我觉得我很怀疑自己。
当然,这还要看具体的条件,我基本上还是有一个创作的自由度。
我个人特别厌恶,比如说制片方,所有的东西他都给弄好。
他可能是出于好心,但我觉得这是违反创作规律的。
就像我曾经想拍一个电视剧,找我合同一签,剧本也给写好了,但拍了十天我就撤了,因为他把我的人全部都开除了。
摄影、美术、灯光,本来都是我自己找的长期合作的人,我自己信任的人,全部开除,都换成了他们的人。
那我觉得,这种事情我绝对没法干了,那我就撤。
看死君:影史上有不少导演以创作困境为题材拍过电影,比如费里尼的《八部半》、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等。
对您而言,《冥王星时刻》中的创作困境,跟您自身的导演生涯有没有什么样的联系?
章明:拍这部电影时,我并没有想到《八部半》这些电影,但是我拍完之后,剪辑的时候,我倒是想起科波拉导演的《现代启示录》了。
同样是一个小队,他们是沿江而上,我们是沿山路而上,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或许有一些相似之处。
但《现代启示录》是在战争过程中沿江而上,最终回到非常原始的部落。
而我这个也是最原始的,因为是走到底了嘛,再走下去已经没有路了,因为最终又回到了城市。
这就是我剪片子的时候的想法,想起来跟《现代启示录》倒是有点相似,尤其是整个回溯的过程,有相似之处。
但最终呈现出来的还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他们是完成一个任务,我这个可能是在找一个解脱之路。
看死君:为什么会选择王学兵来饰演男主角?
他的导演身份似乎与每个角色都有一定的暧昧,能具体聊聊吗?
章明:那会儿,我找了一圈45到50岁这个年龄段的男演员,我发现很难找,就是我想象的那种具有所谓导演气质的男演员,还是太少。
最后我发现,王学兵相对来讲比较适合这个角色,尽管跟我最初的设想还是有距离,但他在表演上都尽可能地都在往这个角色身上靠,包括他的状态,说话的语气,还有他的发型。
我也并不会强制性地非要按照自己原来的思想,所以还是按照演员的情况来。
至于说,他与每个角色之间的那种若即若离,与其说是暧昧关系,不如说是那种“不能完成的关系”,也注定没有办法完成的关系。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种暧昧,这没有问题。
我个人更倾向于说它是一种不可完成的关系。
非常典型的,就是他跟那个村妇,他们之间便是不可能完成的关系。
虽然我们都能够理解,他们两个人心里在想什么,但显然他们是不在一个空间里面的,只是刚好有了那个机会,让他们交集在一起。
然后男主角想进入她的空间,便夜宿在她家。
村妇第二天醒来想进入他的空间,就又跑过去。
但是实际上,这终究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实际上,我很多电影,都是在讲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看死君:您曾说“拍什么电影,都是一个妥协的过程”,这次的《冥王星时刻》您争取了多少,又妥协了多少,有留下什么样的遗憾吗?
章明:这个数据很难量化,比如说我自己希望未来也许会有个更长的版本。
也许会比目前这个差不多要长四五十分钟。
那样能更完整、更充分些。
看死君:影片中有场戏,女摄影师拿着摄影机对着王学兵转一圈说,我的电影拍完了。
然后王学兵回应他,你可以当导演了。
为何设置这样一场戏?
章明:其实他们是互相在调侃,互相在防备,或者互相在试探。
因为想要越过那种不可能的界限,就是很困难。
本来我是想,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冥王星时刻,每个人都有灰暗的那一面,拿不到台面上来说的那一面,或者不好意思公开说出来的那一面,互相都在试探。
对不对,你可以发现他们两个人有前世,他们又不好意思打破这个界限,每个人的关系都是这样的。
就是她跟那个导演的关系,导演跟那个小女孩的关系,然后女制片人跟她的男演员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的。
看死君:为何选择刘丹饰演的女主角?
她这个制片人角色需要多方协调很多事情,但在这趟采风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章明:刘丹是因为,我看过她以前演的很多电影,我觉得她演戏很不错。
我觉得在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女生里面,我比较认可的那种感觉还比较少见,但她的形象各方面我觉得也挺适合演这个角色。
她让我觉得,很像那么回事情。
我特别在乎电影在这些细节上的真实性,就是这个人物的装束,发型,以及所有的那些细节。
我希望观众能信服,就是很相信这个事情,我比较在乎这个东西。
很多电影我看不下去,是因为我一看就觉得不可信,让我看不下去。
因为那些细节让我难以入戏。
所以我对自己是这么要求,就是审美洁癖。
看死君:影片中有一场戏让我印象很深,就是王学兵跟摄像师两人在对谈时,然后突然下起了雨,好像有一种梦境感,随即雨又停了。
章明:那是即兴的。
因为那场戏我们拍了好几次,有一次是因为突然出大太阳,光线又不行了,就换到另外一个时间段去拍。
拍的时候,突然下雨了,那我就想,或许可以变成有点超越的场景。
我觉得在某一刻,这就是电影的表情,它就是那样的一个状态,一个电影化的表现。
看死君:女演员曾美慧孜今年凭借《三个丈夫》提名金马奖影后,正好她也在《冥王星时刻》中有参演,而且这个角色很有意思。
为何会设计这样一条略带情欲气息的副线?
她身上有什么样的特质吸引你?
章明:最初的想法,就是他会遇到这么个人,遇到一个在深山里面的村妇,这是最初设想,对方究竟会干什么,其实我都没有想好,到拍的时候,都没有真正想好。
但是最终变成那个样子,也有些偶然因素。
比如那盆洗脚水,是因为当时道具不小心搞翻了,我就有了一点灵感,我说干脆就这样拍,让水会滴下来。
这个不是事先设想好的。
那天晚上,本来可以12点前收工,因为这么一改变,就变成了第二天早上才收工。
就是搞了一通宵,虽然我比较反对拍通宵。
但是那个时候没办法,就拍了一个通宵把那场戏拍完了。
然后还有一个通宵是在山上小木屋,那个我一直拍的不满意,后来我觉得那场戏要重拍,就是那个采药人老夏和王学兵聊天的戏,我就让他们重新说,让他们即兴说,只是给他规定了一个范围,于是他就谈怎么认识他老婆的。
最后拍出来的效果还蛮好,这也是即兴的灵感。
看死君:影片中有大量的雨景。
下雨的戏是怎么拍的?
章明:都是消防车上去的,特别困难。
那个消防车总是下了两分钟的雨就没有了,又要去很远的地方蓄水,那个地方又不能调头,我们就专门挖了一个坑,让消防车再调头回去。
消防车也很笨重,开回去,等半天,再来下雨。
不过,很多下雨的戏我都剪掉了,现在保留的很少了,但其实我拍了很多下雨的戏。
看死君:影片结尾落点于山林下的一片城镇灯火,有车水马龙声,为何选择以此作为结尾?
章明:原来上海部分是在最后的,在目前的这个结尾以后,就是上海的片场,但是现在上海剪短以后,就放到前面去了,那一场就变成结尾了。
这样的结尾让大家看起来有点希望。
如果上海放到后面会变得特别绝望,其实我自己倒是想拍一个绝望的电影。
看死君:影片中提到的野人,可能会有影迷想到《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当时这个设定,是因为跟神农架这个地区的野人传说有关系吗?
章明:神农架这个地方,包括我们老家,跟神农架是交界的嘛,一直都有红毛野人的传说,我们小的时候,一直在听,大人吓唬你的事情,都会讲这个事情,说你要怕红人,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两个竹铜戴在手上,红人过来拉你,它就主动拉掉,它就抓不住你,因为小时候就听这个传说,就是后来神农架一直把野人当成他旅游的卖点,就是一直他的传统。
说那个东西很自然,就是这样的。
看死君:您后续还有什么新片计划?
会和哪些演员合作?
章明:我马上年底之前准备拍《热汤》。
故事主要发生在上海一带,主要在上海,就是拍一个写实的电影。
这个项目算是我和华东师大联合发起的一个项目。
按电影局的立项分类是都市情感类,演员现在在找,还没有敲定,但依然是一个低成本的电影,所以不会有什么大的明星进来。
有四对男女,但主要的一对,男的是搞人工智能的,就是一个很当下的事情。
但最初剧本没通过,后来完全重新写,现在终于审查立项通过了。
作者| 无念;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采访| 陆支羽;编辑| 骑屋顶少年
作为中国大陆“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章明一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
他的作品和他的为人一样,神秘、低调,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电影市场和不断膨胀的产业面前,他的存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又是那么地不可或缺。
暌违五年,章明带着他的新片《冥王星时刻》(2018)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中来。
此前,影片入围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并宣布定档今年的12月7日。
很难想象,这个早已在世界范围内收获了无数赞誉和肯定的作者导演,《冥王星时刻》竟是他在国内首部大范围公映的作品,而这距离他拍出长片处女作《巫山云雨》(1996),已经过去了22年。
《巫山云雨》(1996)日版海报这种局面或多或少地展现出艺术片作者在面临整个市场时的尴尬处境。
事实上,章明导演一直都认为自己的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中国现实意味。
相比“第五代”学院派导演热衷的宏大叙事与作品中展现出的历史民族性,“第六代”导演则在有意无意地规避这种特点。
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于当下急剧发展的中国社会中普通百姓以及边缘人群的形象塑造。
这种对于现实人物的情感素描,在章明导演的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
他想要知道,在脱离了宏大的政治背景和时代语境的创作约束之后,这些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想的究竟是什么。
一、现实的欲望纠葛观看章明导演的作品,时常让我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陌生感”。
这种“似曾相识”是来自于导演对于现实的细腻展现,而陌生感其实是建立在这种真实的基础上,建立在导演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思考之上的。
在导演看来,如果选择人尽皆知的熟悉对象,那么便无法跨越每个独立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巨大鸿沟。
这便是导演在创作中所构思的——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陌生感。
当我们站在现在的时间点去欣赏《巫山云雨》这部影片,仍然能看出其中闪现的与众不同的时代性和导演在探索影像空间所流露出的先锋意味。
这部诞生于20多年前的作品,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读和忽视——人们或是因为这个极具撩拨挑逗意味的片名、或是DVD盒上那个“欲盖弥彰”的封面进来,却因为“生涩难懂”而感到被欺骗,继而愤然离去。
《巫山云雨》DVD封面事实上,这部影片的出现是极具历史意义的,它呈现了一种最为平凡而普通的现实欲望,同时在这种隐而未现的神秘氛围里,展现出了一种“被期望的”情感——正如影片的英文名“In Expectation”,这种“期待”所体现的维度是各方面的。
翻涌湍急的江水、层峦叠嶂的青山、江上轰隆驶过的汽船、还有县城崎岖交汇的小路,在影片中,整个地理环境,不仅作为故事的诞生基础给整部影片带来强烈的空间质感,同时也展现出了多层次的社会结构。
县城同时作为过去乡村的发展结果和未来城市的雏形,章明导演打破了传统“城市—乡村”的二元范式,重新构建了县城的话语空间,在这种封闭的空间和文化体系中,不断刻画着改革开放以来,长期被历史、政治、社会等宏大议题所遮蔽的普通人的现实情感。
而这种影响,在他的新作《冥王星时刻》中,仍然有所展现。
《巫山云雨》中的情感流露和欲望展现是隐藏在表层之下的波涛暗涌,你很难说得清这种湿漉漉的质感是因为所处的空间环境,还是人与人之间忽远忽近的关系所致。
信号员麦强孤零零地生活在三峡峡区的信号台上,陪伴他的是江上汹涌的波浪。
“仙客来”旅店的服务员陈青,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在逼仄狭窄的房间里,倒在墙上的影子似乎在诉说着内心的烦闷与孤独。
看似毫无交集的两个人,却因为一起意外被卷入在一起,观众们跟随着镜头,去探寻深埋在平静下的人物内心的焦灼和悸动。
更重要的是,镜头掠过的画在建筑上的水位线,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这一切都即将被长江所淹没。
所有诞生在这里的难以名状的心事,都将会被翻滚的江水席卷。
环境的暗示无形之中赋予了整个故事巨大的压力,一切似乎都处在“一如往常”和“将要喷薄而出”的边缘,因而它展现出了一种来自原始欲望的呼唤和内心深处的状态。
二、梦境的时空勾连《巫山云雨》 并不是章明的作品里唯一一次出现巫山这个地方。
作为导演的家乡,他对于这个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情感。
因而他在作品中多次将故事背景放到了这里,除了展现小城生活的人生百态,也通过影像勾连起不同作品和不同时空之间的呼应关系。
在导演接下来的两部作品《秘语十七小时》(2001)和《结果》(2006)里,章明进一步放大了这种人际关系难以言说的暧昧和朦胧感,并且糅合进了类型元素,让整个故事在铺陈情感时,不忘悬念的设置。
《秘语十七小时》讲述了一群好友来到巫山游玩,一张“爱你到死”的匿名纸条却像一颗小小的烟雾弹搅动了所有人的心事,让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所有的戏剧张力和冲突都围绕着这六个人展开,观众们唯一需要做的便是跟随着导演所营造的氛围,一步步陷入其中,静观其变。
暧昧如同漂浮的幽魂,氤氲在潮湿的欲望中,巫山犹在,不见“云雨”。
章明运用类型片的思路谱出了一首《巫山云雨》的变奏曲。
《秘语十七小时》(2001)到了《结果》,导演将故事的背景搬到了中国的北海。
在那里,完全陌生的两男两女因为一个共同的男人相遇相识,而整部影片事实上又几无什么戏剧张力可言。
两段看似重复的情节,却因为视角的切换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这里,章明仍然是按照悬疑片的路子去安排影片的结构,但是却抽离了故事的戏剧性,影片所呈现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现代感,而非古典叙事的手法。
观众们在被赋予了对故事的期待后,到头来却发现所有的谜语都没有答案,这种让观众希望落空的观感,是导演一直以来擅长的“小把戏”。
《结果》还有另外一个片名《怀孕》,很显然后者显得更加直白,却失去了前者带来的文字美感。
《秘语十七小时》和《结果》中,都有着导演对于现实和虚幻的对立呈现,同时也继续着导演本人自然神秘主义风格的书写。
《结果》(2006)在观看这几部影片时,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冥冥之中的相似性。
这种观感是自早期的“巫山三部曲”一直延续至今的,这些跨越二十几年的作品,在影像上达成了一种梦幻般的串连和呼应。
明明是不同的时空,却又好像发生着相似的故事。
明明是不同的人物,却又像是在写同一个人。
《秘语十七小时》诞生于《巫山云雨》的五年之后,因为《巫山云雨》中极其作者化的表达让他这五年内很难找到投资,之后也一直如此。
到了《秘语十七小时》,章明有一个片商和他共同合作,因而他的创作状态是和前作完全不同的。
据说在一开始,他拍了一部恐怖惊悚片,但是因为没办法过审,所以不得不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导致看起来整个叙事上似乎缺乏一定的连贯和完整性。
但即便是现在,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导演在创作时所坚持的那些作者性风格。
而《结果》的诞生又是在《秘语十七小时》的五年之后了。
三、从批判社会到反思自我《新娘》(2009)是章明更加独立的一部作品,按照导演的话说,完全是朋友出资,几个人在一起的“即兴之作”,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导演最具批判意味的作品。
四个平庸的中年男人,各自承担着生活的不幸,几个人以给丧妻的老齐找女人结婚为由,想制造年轻新娘的“意外死亡”来骗取保险费。
相比之前的作品,这部影片在故事性上要丰富许多,纪实的镜头呈现和粗糙的生活质感也让影片变得更有灵气,也更加真实可感。
有趣的是,如此具有张力的故事,在形式上仍然是一种“去戏剧化”的生活流的情节呈现。
章明导演在这部影片里注入了他独特的幽默感,这种幽默感并不依赖夸张戏谑的转折和变化,而是根植于现实生活,在经年累月的积累和感受中达到的一种对于人物性格的描摹和塑造。
而它的终点是对于丑陋人性的嘲弄和批判,但是观众却很难对人物产生憎恶,剩下的只有无奈和叹惋。
《新娘》(2009)在章明导演从影的这些年里,很多时候都需要依靠和政府或是官方部门合作,拍摄相应的“命题作文”或是主旋律电影,才能筹到自己下一部作品的资金。
但即便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约束,导演仍然能在规定和压力之下,找到属于自己的个人表达。
《郎在对门唱山歌》(2011)、《她们的名字叫红》(2012)、《9号女神》(2013)等其实就是这样的“命题作文”。
《郎在对门唱山歌》相比之前的作品有着更加高度自觉的语言体系,手持跟拍长镜头充分地展示了古城环境的空间特质,同时也带出了整个故事所具备的年代感。
古朴的石板小路、萦绕耳畔的山歌、还有古城人民生活的质朴纯粹,地方特色和文化展现尽收眼底。
即便是前后两段稍显割裂的叙事,仍然难以掩盖住这种小城爱情故事的轻巧劲道。
在这部片中,导演仍然保留着对于县城青年的遐想与思考,同时通过镜头的跟拍,巧妙地勾勒出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县城人际关系网。
选择公务员子女还是选择音乐系老师?
选择北京的打拼还是选择县城歌剧团的安逸。
在理想面前,这些问题更像是一个个填空题困扰着女主角。
而正如导演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感情的问题、现实的问题、未来的问题,这些都没有具体的答案。
《郎在对门唱山歌》(2011)《她们的名字叫红》,导演再次将背景放到了他的老家巫山,通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他和两个女孩之间发生的故事,并向观众们展现了他眼中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因为有巫山县人民政府的资金支持,这次的故事显得非常通俗且不乏幽默。
仍然是两段式的结构,仍然有对于县城青年的爱恨纠缠,虽然后半段的平行剪辑失去了一丝地理空间的回味感,但西方的思维与东方的土壤相互碰撞闪烁出别样的火花,在人物的失意中又流露出无尽的诗意。
《她们的名字叫红》(2012)这次的新作《冥王星时刻》从对社会的批判更多地转向导演对自己的批判。
影片讲述了年轻导演王准,为了筹备他的新片《黑暗传》,带着他的几位剧组成员来到湖北的深山丛林里勘景采风,在那里虽然有向导的陪同,但他们还是迷了路。
他们不知道这部电影能不能拍成,也不知道这趟路的终点在哪里,只有在旅途中经受着身心疲惫的多重考验。
兜兜转转,他们将自己内心的迷茫无解和脆弱孤独暴露在这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在黑暗里面对自己的欲望,在一线光明中寻找生命的答案。
这部影片所要探讨的,仍然是导演一直以来所关注的,人与人之间的欲望纠葛,以及情感的失语和勾连。
在片中,剧组里的女学生与导演曾有过一段对话。
学生问:“你为什么一定要拍《黑暗传》?
”导演答道:“因为我一直处在黑暗中。
”学生这时说:“我好像从来没有看懂过你的电影。
看你的电影,总感觉很孤独。
”章明借角色之口说出了长期以来埋藏在自己心里的感受。
正如开头那段都市戏里,男女演员在一起时,房间电视上播放的是章明导演之前的作品《结果》。
导演似乎是借王准的视角,反思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对于艺术、人物状态和情感关系的理解。
那种散漫的、混沌的、漂泊的思绪,其实是基于人物的心理状态自然发生的欲望情愫。
开放的山林在这里反而成为了一个封闭的空间。
角色身处其中,那种对于接下来旅途的不可知性,人物之间的、人物与自然环境的、人物与自我内心的多方面的冲突,在导演看似漫不经心的镜头下,展现出更为丰富的自然性。
《冥王星时刻》(2018)入围今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冥王星时刻》在很多时候和《新娘》形成了一种跨越十年的文本呼应。
曾美慧孜所饰演的生活在山区里的寡妇春苔,对来自城里的王准产生了难以言说的情愫,而在《新娘》里,老齐从乡下娶回的媳妇名字就叫春苔。
片尾的葬礼上,导演王准终于听到了《黑暗传》——这首歌早在《新娘》的结尾时就已经出现了,当老齐和他的三个朋友来到年轻新娘的老家,葬礼上唱的就是这首歌。
而且,《冥王星时刻》最开始的名字就是《黑暗传》,导演称这个想法在脑海中构思了十年,如果我们往前推十年,恰好是《新娘》这部片诞生的时候。
这种做法还出现在导演的其他作品里,不同影片之间的相互呼应和回望,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梦境时空,彰显了独一无二的章明特质。
影片的结尾处,一群人登上了一个小山丘,看到了遥远处的都市灯火,似乎是给所有人的黑暗处境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但是他们能走下去吗?
一切仍不得而知。
这或许就是导演本人所要追求的——即便当一些概念被具体外化了之后,落脚点仍然是无形的情感传递,正如欲望,正如人性,正如死亡。
在他的镜头下,生活可以是无聊的、无序的、无缘的,人物的关系也可以是说不清道不明、却又暗流涌动的。
导演所追求的这种“无解之解”,或许就是他对于很多问题的答案吧。
注:之前在看完《冥王星时刻》后曾写过一篇相关稿子发在“看电影看到死”公众号上,这次做了一些功课,在那篇文章的基础上保留了少量对于本片的观点,并大量丰富了自己对于章明过往作品的解读,扩充成了一篇人物稿,发布于“奇遇电影”。
发表有修改,这篇是自己的原稿,现发上豆瓣和大家讨论。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从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恩·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可知,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阶段的心理结构理论。
在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也一直处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流动,剧中人物多数时间保持着自己清醒的意识,并且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人物内心的本能欲望开始发生了变化,即潜意识开始主导人物的思想与行为,并搭建出不同人物的梦境。
孤独整部影片一直弥漫着人物散漫不知所云的气息,同时也带有神秘的影片特色,即导演的影片风格。
用晦暗不明的表现手法展示影片,就如同片名中的冥王星一样。
冥王星即是导演章明的化身又是男主王准的化身神秘又低调,存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又不可或缺,他们是孤独的。
影片中丁制片与王准在楼上抽烟说话的一场戏中,拍摄丁制片的近景用的标准镜头,而拍摄王准则用的是广角镜头,说到陪酒问题时显然是王准的主观疏离,在潜意识里他是孤独的。
女人围绕导演王准出现三个不同类型的女性,分别代表了男性在各个方面所需要的形象。
第一个是女强人丁制片,她精通英语、粤语和日语,一直在为了剧本拍摄通过各种方式筹资金拉赞助,在工作能力上是一个很优秀的事业伙伴,同时也是意识处于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表层压抑着人的本能欲望,表现为较理性的语言和行为活动。
但在酒桌上陪酒撑不住时向王准求助,面对丁制片人的求助时,王准选择逃避,此刻的丁制片的潜意识是脆弱的、无助的。
意识上的女精英形象也正是现实中这类女性的镜面写照。
第二个是女大学生度春,她是青春漂亮的女大学生,是王准的迷妹,也是一个具有个性的存在,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自己一个人义无反顾的离开队伍,一人在山中寻找灵山野人,处于更隐秘更深层层面的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力,是原始冲动本能。
可归队后度春又可以回答王准:“观众就应该看他们平时看不见的东西。
”在过河时自己提着行李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与一直有小白帮助过河提行李的丁制片形成对比,凸显度春的行为在意识上是独立自主的个体。
同时度春在潜意识的思想上也是独立的,而这种独立与王准的精神层面的所需不谋而合。
第三个是女寡妇春苔,记忆深刻的是她身着一件粉红色又凸显身材的上衣;与她伺候王准洗脚好似见色起意一般,紧张饥渴的心使她手忙脚乱的打翻水的情景;还有用手去接透过楼层渗下去的洗脚水摸在自己性欲燃烧泛红的脸蛋上,来缓解知己潜意识里性欲荷尔蒙爆发的饥渴的场面,春苔潜意识的原始性、野蛮性的性质不被社会所允许,只能被意识和潜意识压抑。
梦剧情开始魔都上海的靓丽彷徨显得王准无比的渺小,而在山林农民老乡口中的王准是无比幸福、有钱令人羡慕的,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在迷妹度春口中的王准也是无比高大的,是拍了优秀片子的导演,是高大的青年才俊,使王准像做梦一样在意识里产生似有似无的感觉。
随着采风的尾声到来王准也迎来了梦醒时刻,影片尾声从拍摄视角展示剧情的隐藏性和潜意识引发的梦境存在着的类似性,在梦中人物不能控制和改变梦境的走向,只能看梦境中发生的一切,就是他现实的展现,剧本也毫无进展,启动资金也没有来源,结束后他依旧是为剧本焦头烂额的小导演。
在川渝山林里在意识上被村民构建的优秀导演即将消散,如同度春肚子里的胚胎还未出生就要死去一般。
此影片就像一首诗歌一样,不需要有多明白那时那刻的情景,但又在微妙的表达出来其中孤独、脆弱、独立、焦虑、困惑和欲望的情感。
冥王星时刻 (2018)6.5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 章明 / 王学兵 刘丹
偷听、暗听 疏离 失望 落寞 固执 。
原来酒桌文化不过是权力的彰显。
喝下就是表归顺在雨中木屋和村民并坐聊天,传酒喝。
“衣服穿的那么好” “那我是幸福的咯”。
互为迷,又喜欢造迷,唯有小白是透明的、年轻的,被故意 并无可奈何地示以背影。
整个 是催促人跋涉,不容矫情的旅途。
问“为什么不去死”,这是替每个人心中经历的折磨沮丧无望,发出的抱怨式的提问:既然我们穿着舒适的衣物,装备齐全,我们衣食无忧,我们却为什么迫使自己必须陷入困境呢?
这困境可能毫无意义,这必须忍受的困境时刻伴随以老罗为代表的屈辱,唯有最后村妇隐匿的、脆弱的向往让人喘了一口气。
为什么我们理应幸福却不幸福,所以这确实不是无病呻吟,这就是如影随形的问题,一次压抑的征程。
提问者度春,作为唯一出逃一日的人,去外部跋涉追寻了一通,结果是面无表情的群体“止语”,我不知道灵山是什么,但她说“丢了”喜欢章明表现的变迁中的人,被渡轮带走的人和被留在岸上的人 ,还有他们各自视野中变迁ing的世界。
这不是相当“第六代”吗 六中六!
章明的视野库好丰富!
想起我之前写的:“我有一抽屉的有色眼镜”
到底发生了什么?
章明电影中环境的情感效用急剧削减,是他自己有意选择的结果,还是某种外界作用使然?
对于前者,除了通过询问创作者并从他口中获取答案之外,别无其它途径;倒是对后者,我们可以做出某种分析。
相较于数码来说,胶片在创造暧昧感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胶片的颗粒、色调引至的是一种情感体验,不同粗糙度的颗粒、不同程度的色调带来了不同强度的情感体验。
对于数码来说,照片引至的是一种浅层直白的信息。
很少能对一张数码照片进行直接体验,除非照片里的信息提供了可以体验的空间。
但对于胶片来说,即便照片中没有任何可供体验的情节,它仅仅通过自身独特的质感(颗粒、色调…)也能令观看者获致一种情感上的感受。
照片是这样,影像更是如此。
影像的运动加倍放大了数码与胶片仅从质感上引发的情感强度的区别,因为如果静态的照片已经印发了情感体验,那么当影像动起来,前后画面所具有的作用、时长等则将这种体验指数化升级。
同时,胶片相较于数码,在将环境摄录下来的过程中,显得更加有用。
原本中性的环境在转换成胶片后很可能莫名参入某种情感元素。
而对于数码镜头来说,即便里面具有主观的东西,那也只是在感知上具有的一种疏离感。
如果说胶片更长于进行环境语汇的建构,更利于传达环境的情感效用,那么数码摄影则更有利于建构不同的空间。
正如我们早已分析过的,相较于空间形塑于一位莫名观察者的感知上,环境则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再加入情感。
这样便能在某种程度上对章明电影中“环境”的功用所发生的转变作出说明。
章明的《巫山云雨》乃是胶片拍摄的作品,里面巫山氤氲的水汽渗透着一层暧昧的情欲,这是胶片摄影自然而然能在画面中捕捉并呈现出的优势。
而在《冥王星时刻》中,摄影转而换用了数码完成,画面不再浸透着直接的情感体验,反而是摄影机镜头内在地安置入一位观察者,他透射出中性的感知目光。
章明于是借助于角色间视角转换来完成原初“环境”起到的功用。
因此章明电影中“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很可能并不是章明自己有意为之的,虽然他是大陆导演中极少数真正有美学自觉的导演之一;很可能是摄影器材发生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影像在感知方式上的建构,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欲望和孤独的主题,有诚意的文艺片
曾美慧孜用力得我都怕她下一秒就要晕厥了,但至少把春苔表现得还是比较可爱的。
用排除于主流之外的冥王星和迷茫的小众导演来做类比,同时男主也是章明带有自省意味的投射,职业的困惑与情感的暧昧很容易让人想起洪尚秀,尤其中间一段导演与女同事间的尬聊也是想拿这种随意式的腔调,而像是丛林,葬礼,丧歌,欲女这些符号也都是章明精心拼凑的意象,只能说方向是对的,但是方式还是不够洒脱,也就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高度。
3.5.一口气潜水110分钟,最终终于换气的感觉。
作为文德斯和安东尼奥尼的粉丝,实在是很喜欢章明导演,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物之间的猜疑、自我放逐和回归的主题,配上隐忍克制的镜头语言,真的就像一首诗歌。其实曾美慧孜的出现和出色的个人形象反而打破了影片前面的一贯隐晦,感觉可以忍痛减掉一些她的镜头。
四个女性、两个男性与导演之间,非常严肃而微妙的停在了“尬”的状态上;环境、语言、气氛和一种山乡特有的古朴意蕴都在这段“故事”里与人物和人物关系互相渗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些都渗透进导演与自己的关系里。行走在水雾弥漫的山间会遇到什么?在大理时跟几个不太熟的客栈店长徒步去鸡足山,一路穿行间,似乎有什么变了,但总归是没变。
O fuck off
真的不是闹着玩的吗。观众看不见,导演也看不见,不是鬼打墙是什么。玩自我指涉和自反,玩到彻底脱靶。三人或者多人构图,似乎在印证一切都是故意的。那就更糟糕了,一点也不高级,完美演绎知识分子是如何走向电影死胡同的。小说也许还能这么写,毕竟看的人已经不多了,电影不必这么早自暴自弃啊。
一个文艺电影,或者叫艺术探索电影,对人物的内心和思想状态如果仅是作触碰的话,怕是远不够哦。
矫情的文艺中年真可怕
2018274.三星半。1.冥王星时刻,也就是丧的意思,丧歌,丧事,丧气的一群人。2.曾美慧孜出场太晚、戏份太少,最好的演员是老罗和木屋的农民,最佳戏是老农和王准那段即兴闲聊。3.电影可看作章明导演的自画像。4.小度遇到聋哑人那段令人不解。
考场上看的,典型属于想法还不错生给拍毁了的,二星给曾美慧孜,春苔演得浑身上下全散发着性欲,迷人。
尬翻了
上海这么偏远的地方,没去过
在忽明忽暗的冥王星时刻,重回巫山,依然混沌。
还以为得多神秘主义呢,结果……前半段一度尬得看不下去,坚持到曾美慧孜出场,才有了点意思。大概了解导演的意图,但是实际呈现效果就那样啊,非常造作…文艺男中年也挺可怕的
前天趁着市区最后一场二刷了。然后睡着了两次。第一次醒来是老罗瞌睡打醒的时候,第二次醒来是到寡妇家的时候。看这样的电影睡着,又在很特殊的时刻醒来,感觉其实蛮开心。有原始森林的城市真是吸引人呢。
想起李安说中国导演的自恋
艺术家高高在上的“接地气”,文艺青年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如果这是导演的自我表达,那这种表达真是毫无价值——毕竟,它不精彩,也不特别。
让我想起那部电影《忧郁症》。很空洞,很散漫,很无聊……那个青苔女子真是抢戏,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