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感受有点复杂但是说不出来,睡了一觉梦到在课堂上,和传统女权换座位什么的混乱的剧情。
醒来回想了一下这部片子,大概能描述一下感受了。
电影的故事结构很传统,两男争一女,而且女主故事线也很传统但是又带有一点点反套路的女权思想在。
比如女主父亲是将军,很遗憾自己只有一个女儿,但是女主的个性其实独立,具有领袖气质,又很有冒险精神,但她拿到的剧本依旧是传统女主的剧本。
小时候和两个男生一起闯祸,被父亲送到欧洲进修,长大回来做个淑女,两个男主疯狂追求她,她一会儿diss男2对女人只有妻子母亲这种角色想象太落后,一会儿又因为父亲拯救村子的愿望而牺牲和男二在一起吧,就是很割裂。
包括结局boss战也一样,男二关键道具丢了所以他跑了,这时候女主挺身而出号召大家战胜强敌,还展示自己会功夫。
但是下一秒又回归到两男主重新团结拯救大家。
但现在想想这种复杂的状态,可能和当地的现实是相关联,所以作品表现成这样也称不上差。
比如对男子气概的追求,对传统女性的期望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又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
女主对新时代女性的意识也是从欧洲那里带过来的,所以在当地她也会吐槽这里思想太旧了。
刚看了一部墨西哥动画电影《生命之书》,很像前段时间很火的《寻梦环游记》。
西方国家和中国对于死亡的定义很不同,他们认为人都会死去,只要活着的人还记着你,你的灵魂得以安放,你就可以继续快乐的在另一个世界生活。
只有没有活着的人记得你了,你才会消失,真正的消失,这个世界将不再有你。
生命之书里说的”don't forgive me"与寻梦环游记“remember me”一样,人们不怕牺牲,不惧死亡,怕的是被人遗忘。
推荐给想练听力的人,毕竟是给小孩子看的电影,单词都不难,没字幕也大概可以听懂。
喜欢《寻梦环游记》的朋友也可以来看,不知道是《寻梦》是学习模仿《生书》还是继承,只能说所有你看到的好的作品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锤炼出来的。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背后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改正的。
该片讲述了三位青梅竹马的好友,马诺洛、玛利亚和华金之间曲折的的友情和爱情故事。
整部电影的高潮是从男主死亡进入到铭记之地(the Land of the Remembered)开始的,处处张灯结彩,灯红酒绿。
这跟我们中国人记忆里“死如秋叶般静美”的印象不太一样,却真实地反映了墨西哥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生命之书》这部动漫的从头至尾都带有魔幻的色彩,死亡圣神和地狱冥神两位大神为争夺铭记之地而设计的一场三角恋赌局,两位神灵打赌瓦金和马诺洛谁会娶到玛丽亚。
由于地狱冥神的作弊,马诺洛误以为玛丽亚被毒蛇咬死,决定不顾危险奋身前往铭记之地,找回爱人,开启了马诺洛的奇幻之旅,最终马诺洛复活回到记忆之地,打败了危害小镇的坏蛋查卡尔,和玛丽亚在一起了。
开始被丑丑夸张的人物丑到,以为剧情也平平无奇,后来就像个细致的神话故事,且被细致精湛奇美的画工震撼到。
小孩们来博物馆,女导游领他们翻看生命之书的故事:曾是伴侣的铭记之神和遗忘之神分别在马诺洛和华金下注谁先追到追玛丽娜的故事。
遗忘之神给华金永生勋章,使他一人独挡查克强盗,玛丽娜的帽子成了他奋斗动力。
玛丽娜欧洲回来学习了功夫,艺术,音乐,爱看书。
她更喜欢马诺洛因的纯真勇敢,他擅长斗牛却不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他的善良让他不忍杀牛,她是玛丽娜心中用心弹唱的男人。
遗忘之神为赢再次作弊用双头蛇咬了玛丽娜昏迷半死,马诺洛为了救她让蛇咬了两下落入阴间。
接下来马诺洛在铭记之地与家人团聚,家中的伟人几乎都在斗牛中死去,查克发现华金有永生勋章后发动大部队进攻,华金和玛丽娜险些成婚。
被取下勋章的华金弱爆了!马诺洛为了不让小镇毁灭以及让家族万灵被遗忘而毁灭,他历经艰险到达灵魂之穴找到蜡烛工匠见原来的铭记之神。
遗忘之神再次赌马诺洛斗赢千只牛变换的巨牛,否则被遗忘消失。
最后他用道歉的音乐感化了牛,它化为灰烬。
复活的他和玛丽娜,华金合斗查克,查克将拜时打算自爆毁灭所有,被马诺洛摁在大铁钟中同归于尽,关键时刻华金给了他永生勋章才得以获救。
一切回到最初,马诺洛和玛丽娜幸福得在一起了,两神也重归于好。
而讲故事的人就是两神。
每个人对死亡和爱情的定义不同,各个国家对待死亡和爱情的角度也不同。
死亡不仅是肉体的死亡,还有精神的泯灭。
当世界上没有一个人需要你,没有一个人记住你,那你就是真正的死亡。
爱情同样,当你真正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已经忘却了生死。
但是爱情最奇特的地方,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总有一个属于你的人来爱你,只要你勇敢追求。
这是一部传统的西方卡通片,很老套的人物的人物设置。
三个小伙伴,两个男孩爱上了同一个女孩。
一个男孩热血直接,一个男孩文艺细心。
这样的故事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有悬念。
全世界的观众都知道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更不用说有两位形象反差那么大的两位神的赌局作为辅助。
但是怎么说呢,卡通片一直都是一种我们不会太在意故事上的悬念的片种。
如果按照一般的套路这也只是一部标准的西方动画。
但我个人觉得这部片子还是相比起来有其亮点的。
在我的理解中,这部片子与其是在讲述一个二男夺一女的故事,不如说是在讲述一个人在不断的争斗中战胜自己的故事。
这才是整部电影贯穿始终的故事,而且两位主角都同样的面对这样的困境。
都有一个显赫的家族,有一个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他们必须去干的事情。
在这里,我十分喜欢这部电影对男二的处理。
这部片子里并没有把他处理成一个为了得到心上人而不择手段的人。
甚至在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去世时,一切都近在眼前的时候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品质。
他和我们的男主都只是在众人的期待眼光下不知所措的人。
庆幸的是他们最后都选择了自己一开始就选择的路,去书写自己的故事。
虽然说在一个成年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梦幻而又不现实,以至于很多时候都把这称为幼稚的想法。
但有时候我想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失去了以前的那种勇气,那种不顾一切向自己心中所想而去的勇气。
很多人把这称之为堕落,但其实也是一种无奈。
人总需要渐渐长达,你需要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需要考量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的那么自由自在。
不过这也就是这些艺术作品的伟大之处,他们总是能不断的提醒我们,我们其实一直都知道那条路是正确的或者说自己想要的。
我们缺乏的只是作出选择的勇气。
《生命之书》作为一部动画电影,通过夸张的木偶人物以及幽默的剧情,传递出来的亲情、爱情、友情远超其他同类电影,也为小朋友树立了美好的生命观,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
影片的动画效果也不错,剧中人物比较多,每个人物的肖像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看出影片在美工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最后,这部剧适合二刷,感触会非常深呦。
七月流火、鬼门将开的季节里,电影协会在YZ美女的力荐下组织观看了《生命之书》。
整部电影以墨西哥的亡灵节(Día de los Muertos)为背景,展现了一场死亡的狂欢,也探索着生与死的关系。
故事的开头有些许无趣,一群孩子在亡灵节的时候进入博物馆参观,发现了神秘的生命之书。
书中记载了两个男孩为了赢得一个女孩的爱情,不断历练成长,各显神通,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去寻找。
整部电影的高潮是从男主死亡进入到铭记之地(the Land of the Remembered)开始的,处处张灯结彩,灯红酒绿。
这跟我们中国人记忆里“死如秋叶般静美”的印象不太一样,却真实地反映了墨西哥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七月半的中元节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节日。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说这一天鬼门大开,所有的鬼魂都被放出来了,小孩子不能出门,小心被孤魂野鬼附身,或者被厉鬼抓走。
同样的节日在墨西哥却被赋予了狂欢的喜庆。
对于当地人来说,鬼节(Day of the Dead, Día de Muertos)分为两天,11月1日为“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为“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年人。
“鬼节”的祭祀活动10月31日中午12点就拉开了帷幕。
小镇教堂的大钟敲响12下,通知人们死去孩子的“亡灵”到了。
人们准备一个小祭坛,用黑色和橙色的皱纹纸装饰一新,旁边还贴有骷髅图案的剪纸,再摆上水、盐、玉米糊和玩具,点燃熏香和小蜡烛,准备迎接孩子们的“亡灵”。
一个专门祭奠小孩或者婴儿亡灵的节日,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夭折即意味着不可言说的耻辱,所以小朋友是没有棺材没有坟墓的。
在我6岁那年,12岁的堂哥跟两个10岁的小伙伴一起下河游泳,三人均溺亡。
作为我们这一代里唯一的儿子,即使爷爷奶奶把堂哥宠爱到了天上,伯伯伯娘把他当做掌中宝心头肉,但是面对他的死亡,大家偷偷抹眼泪之后都保持了缄默。
堂哥被葬在了河上游的那小片竹林里,小小的一个土堆,没有任何标记,不明真相的群众甚至都不知道那里是一个小坟墓。
从此以后家族里的人都忌讳谈起这个孩子,似乎说起就会带来厄运一样。
另外两个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从水里捞起来之后就被同村壮年的男子分别放在扁担两端的箩筐里,挑到刚挖好的土坑里,连姿势都懒得给他们摆一下,就直接用黄土填平了那个坑,也堵住了大家的嘴,之后的日子里没有人再提起那两个孩子,就像他们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在墨西哥人看来,人有两种死亡,一种是肉体的死去,这并不是真正的死亡,无人祭奠被人遗忘才是最终的死亡。
所以在遗忘之地(the Land of the Forgotten)里,整个色调都是阴郁的灰,亡灵个个像晒蔫的草一样无精打采,风一吹就散得无影无踪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孩子肉体的死亡就意味着一切的消亡,无人愿意在记忆里给夭折的孩子留出一席之地。
对于墨西哥人来说,纪念完了了孩子之后,11月1日中午12点,教堂的12响钟声表示“幼灵”已经离开,随后又响起的12下钟声则表示“成灵”来了。
于是,人们把原先家中从门口到祭坛处洒下的白色花瓣换成黄色的万寿菊花瓣。
祈祷后,人们在祭坛上摆放时令水果、玉米粽子、用龙舌兰酒浸过的面包、死者生前爱吃的东西等。
如果祭坛桌已经堆满,余下的祭品就摆在席子上,包括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使用过的花毯和镰刀、锄头等。
纪念成灵这一点上,中国倒是比较相似,只是我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要烧纸钱,人活着的时候为金钱所累,为什么给亡灵构筑的阴曹地府里也是以金钱来行事呢。
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引导舆论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为亡灵构筑一个真正的大同社会呢?
在墨西哥人纪念完成灵之后,晚上7时,教堂响起了提醒孩子们去要“鬼节”糖果的钟声。
一群群化装成“恶魔”、“巫婆”、“小南瓜”的孩子手提大口袋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索要糖果。
“鬼节”的糖果与众不同。
糖果铺、面包坊的橱窗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骷髅糖”、“巧克力棺材”等精美甜品。
而在中国,小朋友要么被家长锁在家里,被警告外面恶鬼横行,不要出门;要么就颤颤巍巍地跟在大人后面,心怀对死亡的无限恐惧,去认识的长辈坟头烧香磕头,期待此刻的时间赶紧过去。
两个国家对于死亡的态度差距之大,令人费解。
不过这些都是传统使然,若要细细考究出处,还是留给专业的学者吧。
我想我最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除了里面发自内心不加修饰的歌曲之外,便是剧组如何将一个墨西哥的传统节日,通过童话和善良的方式改编成了一部动画电影,能来教会观者爱情、勇气、牺牲、善良、和如何赢得绿茶婊欢心的技能。
Do love really conqueror all?女主Maria徘徊于两个真心男子之间,顾左右而言他,明明从头到尾喜欢的都是Manolo却总给Joaquin留下幻想的余地,直到一人为她死,一人为她瞎。
备胎的故事被融入童话,这真是个残忍的社会。
然后打着白莲花的旗号说嫁给Joaquin是为了小镇,也格外牵强,让人无法对她产生任何同情。
好吧抛开这个我真心不喜欢的女主角来说,两位男主角的风采实在灿烂。
Manolo的free spirit和对爱情的执着,永远保持着的善良和勇敢简直就是男主角的典范。
他没有钱,没有权,他连一头牛都不肯杀死,但是却是最勇敢无私的暖男。
Joaquin其实也非常勇敢,只是他一直以来的成长都有不死勋章的守护,所以这样的勇敢被掩盖,最后被埋没了。
他在失去勋章的一瞬间变得不知所措,终于感到了恐惧,但最终还是找回了人内心最初的勇敢。
两位男士都是非常优秀的,也不知为何都会爱上眼角开到了鬓角的Maria,不过故事,总是要从某个地方开始的嘛。
电影从头到尾都关乎于爱情。
每一个角色都与爱有关,不管是两位神,还是Manolo身边唱歌的小伙伴,Joaquin一起训练的好基友们,不管是在相爱前中后的哪一个阶段,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爱的痕迹。
只可惜,为何我只给三颗星,是因为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对白生硬,剧情老套。
虽然题材是非常新颖有趣并且聪明的改编,可是剧情走向实在让人感到牵强并且稍显赶了,在匆匆交代了世界观之后故事就噼里啪啦展开了,稍微喝了口水就觉得自己错过了整个世界。
除了死后的世界外,人设都不是我的菜,就连应该很有亮点的小角色小猪也只是匆匆带过,错过了一大吉祥物的塑造机会。
总之,电影看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欢笑感动也不少(特别是Manolo唱歌的时候,歌真的太棒了),而且配音都是大咖,所以很悦耳。
只是总觉得这部电影看完便完,我想,在初安有限的脑容量里,这部电影应该很快会淡去吧。
身边大多数朋友都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果然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让我孤单寂寞地点三星吧……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