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这部名不经传的新加坡电影在台湾金马奖上以黑马姿态击败蔡明亮的《郊游》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获得最佳影片大奖,在令人感到咋舌之余,也不得不钦佩金马奖对新导演的独特眼光与大胆推崇。
再加上当年的评审主席是导演李安,自然更令人无法忽视这位来自新加坡的80后导演陈哲艺。
影片部分内容源自导演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据推算是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风暴之下,东南亚国家遭受经济衰退的大环境,这个重要的时代标签被巧妙地融入到剧本里。
最初这个阔绰的中产家庭雇来女佣照顾儿子,之后一家之主父亲遭遇失业,欠下债务而不得不变卖车产房产;母亲所在的公司也经历着令人提心吊胆的裁员大潮,最后这家人因无法负担而不得不解雇女佣。
从女佣的出现到最后离去,暗示着这场浩大而无形的金融危机给新加坡中产家庭不知不觉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阵痛与影响。
中产家庭的危机故事我们看过很多,但是这部影片的核心却是讲述儿子与女佣在相处过程中逐渐打破阶级隔阂而产生友爱亲情的过程。
导演用精准的场景调度(从家中到外界)记录下中产家庭生活的细致点滴,摄影机用中近景画面捕捉到人物的真实感与意想不到的幽默感。
这种拍摄方式对演员表演相当苛刻,然而在导演的指导下,几位实力派演员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无论是举重若轻的父亲,还是心思细腻的母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最出色还要数小男孩与女佣的对手戏,两人从最初互相对抗到之后冰释前嫌,再到结局小男孩将女佣当作母亲替代者,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感情,令人动容不已。
初次演戏的小男孩出乎意料地将青春叛逆期的调皮性格与养尊处优的身份特征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个刻画女佣与雇主小孩关系的题材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横扫影坛的《罗马》,两部作品里女佣都陪伴着雇主孩子的成长,同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付出关怀与爱心,逐渐产生出堪比母爱的感情。
这种超越血缘与阶级的感情无疑是影片着重表达的主题。
最后一段记录剧中女主角在产房生小孩的一幕,尽管像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节,却以精准的角度再次呼应影片的核心:母爱的伟大。
转自:To Each His Own Cinemahttp://onethirdfilm.wordpress.com/2013/11/20/iloilo每一個人的生活基本,都離不開衣、食、住、行。
固然是陳腔濫調,但之所以既陳且濫,亦因這是世間不變的事實,日常習慣,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反映人的行為與心理,聚集成群就是社會的發展面貌,《爸媽不在家》鏡頭的觀察就在97金融風暴的一個中產家庭,從每天恆常的相處態度轉變,漸現暗湧的戲劇衝突,關鍵就在於衣食住行。
[下文含劇透,請留意]衣媽媽對初到步的女傭既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區別,又要顯示自己不刻薄,對其有所關顧,將自己不穿不要的舊衣服送給她,就同時兩全其美。
那一個大膠袋裝著的,就算不合身,即使款式殘舊,對於來自菲律賓的Auntie Terry而言,她亦不會亦不敢去在意。
然而,當兒子許家樂為她從舊衣服中挑選給她試穿時,那代表了一份接納,是在關係上的地位確認,這當然亦被媽媽看在眼內,亦因此當她看到Auntie Terry穿上自己的衣服時,反有不是味兒之感,同樣一堆的身外物,在劇情中見證著 Auntie Terry 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又暗藏了一個母親從「看不起」的眼光過渡到與兒子感情受到威脅的憂慮。
衣,除了指遮蔽身體的布料外,還可以引申為修飾表象的工具,如化妝品。
Auntie Terry 嘴唇上的顏色,進一步成為媽媽被取代的視覺警示,直到「見家長」事件,怒火終於爆發,亦源在看到的一身打扮上,媽媽未必聽到 Auntie Terry 七情上面的求情說話,但門一開,擺的是什麼姿態,恃的是什麼身份,衣著一目了然。
有了外傭,媽媽就不需每事上心,洗燙衣服都可託付 Auntie Terry,造就了爸爸的秘密,得以一直在表面隱瞞下去,因為每晚的制服,可以自己親自清潔,從而建構了另一重爸爸與傭人的信任關係。
在後來坦承一切後,媽媽的第一句亦是請纓拿制服去洗,這種生活化的點滴,流露了沒有宣之於口的愛,沒有溢於言表的溫柔。
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亦是一種戒心的提防。
在家中可以坦蕩蕩,但傭人面前只穿內褲還是會尷尬,只是直到最後,抽煙也可一起分享,爸爸不再介意自己的衣著,最後一場與 Auntie Terry 的單獨對手戲,就光著身子與她在露台盡傾心事了。
媽媽有舊的漂亮衣服,爸爸有新的工作制服,那對於家樂有代表性的時刻,就是他除去校服,一絲不掛之時。
因為手受了傷,洗澡的不便,讓家樂向傭人求助,兩人隔膜的消弭,就在她為其身體洗刷之時,Auntie Terry 頭向前傾,家樂就說了句「頭很臭」的戲言,這個建立感情的開端,亦成為離別前不捨舉動的伏線,因為那根頭髮,是曾經靠得最親密的氣味。
–食開場的飯盒是聘請傭人的引旨,之後家樂不肯進食媽媽所煲的粥,卻又要吃 Auntie Terry 所買的零食,成為壓抑的妒火蔓延之始。
這段「三角關係」的高潮,正在於桌上所吃的「雞」。
家樂生日,媽媽買來炸雞,因他從小就愛吃,卻在不知不覺間,口味改了,曾經親近,今天驟覺疏離,於是媽媽一口咬著死的雞肉,兒子與傭人卻在與活生生的小雞玩,此起彼落,「失寵」的情境在這幕迎來了高峰。
「雞」在同一場亦帶來父親補償給兒子的意義,事緣是爸爸發脾氣扔了家樂的玩具-電子雞,後來在看電視時靈機一觸買來了寵物雞,這一下子鬧哄哄的熱鬧滿足,與早前車內前座吵罵、後座不作聲的張力,立見強烈反差,亦是一死一生的巧妙暗喻。
正因這次生日的戲劇力量如此強烈,之後再一次、又一次的飯桌戲,每一餐吃雞,都自然地刻劃了家樂的心境,告別曾共對的小生命,預示了結局,亦是長大學習負責任的階段。
Auntie Terry 照顧家樂,家樂照顧雞隻,最終都會成為過去式,當然對於曾經養過的雞,被吃掉的下場還是較殘酷吧!?除了雞,還有翅。
酒樓上沒有多出的位子,Auntie Terry 只有坐在預訂房間之外,但家樂卻親自為 Auntie Terry 帶來食物,互相餵食對方吃翅的場景,熱鬧的親戚互相敬酒間,媽媽的注視眼神是朦朧的背景,一個鏡頭就捕捉了兩者的距離分野。
–住當陌生人突然要跟自己同睡一房,任誰都會有所反彈,Auntie Terry 寄人籬下是逆來順受,但家樂可算是寵慣的大少爺,當然就有撒嬌的權利,兩者都不甘願,後者的真性情卻在放大並誇張了的肢體語言裏,更突顯前者的委屈與不好言說的不適應感。
下這道命令的,是媽媽。
這自是她認為理所當然的處理方式,但她是刻意安排,還是忽視了兒子的需要?懷胎十月的苦楚,每天協助解僱員工的壓力,是否已把她覆蓋得透不過氣? 是無暇去細想嗎?就連兒子跑進媽媽的被窩中,都因太需要休息而忽略嗎?至於住在二樓,就因著喪禮儀式聲浪過大,引起了夫妻間有微言的一段小風波。
因為照顧老人家,所以選擇低樓層,怎料年老體弱反需照顧,及後更與世長辭,這一筆埋怨,翻的是歷史的帳,爸爸正在想的,卻是目前的金錢煩惱,衡量抵押房產的需要。
房子既是每天都要住的,每日都要面對的,於是,噪音的缺陷,還債的憂慮,無時無刻在提醒著這個家庭的潛在裂痕。
電影沒有提供出口 (即使夫妻在目前有一致的目標),根本問題未有解決,亦沒有任何之後路向的線索提示,從寫實影像中觀照現實社會,並作想像思考,就是如斯。
–行之前的大都在室內發生,只有「行」是走出房子外的生活描寫,大量的近鏡跟拍,都是一路的跑呀跑,在追趕著。
Auntie Terry 要盡忠職守,緊追著家樂的步伐,但她總不比他快,唯有他出了意外,才可以趕上。
媽媽都有奔走的時候,目標也是家樂這孩子。
接到學校電話,她就不得不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來看看家樂發生什麼事,只是因著工作而耽擱步伐,就見其工作高於家庭的牽絆;爸爸也在駕車不斷走,但他卻失去了重心,不知方向,車輛的代步,曾是社會地位的肯定,也是其自尊的捍衛防線,後來送往垃圾場,就標誌著放下過去光輝的重新起步。
兒子駕的是單車,他卻朝著單一目標進發,想把這既非親情愛情友情的一份感覺,好好的保存,只是長大過程中,並非所有事情可如願以償,即使明知那是值得爭取的,但最後還是會撲個空,失了望。
走路,串連著《爸媽不在家》中導演童年的細碎記憶,不論是路過別人的祭祀儀式,或是反叛過的校園歲月,或是與曾經最親密的傭人走過每一段的路途,斷斷續續的片段式,是牢記在腦海的難忘印象。
《爸妈不在家》是刚刚步入天命之年的第50届金马奖的最大冷门。
爆冷就意味着观众要在信息极度匮乏的状态下完全用直觉去迎接一部电影。
从来没听说过的导演,从来没见过的演员,这正是狭路相逢见真章的时候。
这一次,爆冷带来了惊喜。
和导演陈哲艺的采访约在午夜,忙碌的连轴海外发行宣传并没有减损他语气中的清爽精神,毕竟太年轻,84年的白羊座男生,对电影有执著的热情。
也许是因为有着相同的海外求学电影背景,采访中的触角蔓延到比我预想更远的边际,从剧本创作到现场拍摄,从电影教育到华裔电影人的海外机遇,从童年往事到未来发展,陈哲艺像一个成绩很好的学长,循循善诱的告诉学妹,考第一名的秘诀就是要好好学习,认真复习。
听上去似乎不如宝典秘籍来得诱人,但武林正道自有正道的力量。
尽管导演一再重申《爸妈不在家》是一部完全没有企图心,非常单纯讲故事的电影,然而本片的视野之广,角度之准,叙事的老道成熟都让我击节称赞。
陈哲艺回归自己的故土与记忆,描写了一个调皮男孩与菲律宾籍女佣Terry的短暂相处,和一个平凡的三口之家的境遇变迁。
像一面小小的三棱镜,折射出金融风暴下90年代的新加坡七彩光谱。
电影的最后,家乐在Terry进入机场之前剪下了一束他平时觉得“Very 臭的hair”(新加坡式中英文夹杂对白,也为电影情景增色不少)作为告别。
其实,电影中有三个小孩,Terry远在菲律宾的孩子,男主角家乐,以及母亲肚皮里揣着的孩子。
其实,所有的小孩,都在爸妈不在家的情形下偷偷的长大。
“电影如果太主观,就会出现盲点。
”潘萌(以下简称潘):导演好,我们从电影本身开始聊起吧,首先剧本写了多久?
陈哲艺(以下简称陈):整整两年的时间。
潘:最终稿和最初的版本差异有多大?
陈:肯定是非常大。
我最原先的初稿,它里面的灵感其实来自我小时候的回忆,个人的成长经历,所以刚开始写的时候就比较像在记录自己的童年。
因为确实生活本身是没有什么架构的,很平淡,所以其实第一版写的太近了,太贴近自己。
后来慢慢找到比较客观的方法,给自己一些距离,形状就慢慢出来。
比如我有两个弟弟,我们是三兄弟,但其实最后片子就变成独子。
第一版剧本是有三个小孩。
潘:在写这种非常带有个人经历的题材,可能在外人看来好像很容易,但其实更麻烦。
陈:你说的没错,会很难啊。
会有很多盲点。
很多时候你会沉溺于一些脑海里的烙印,有时候又放不开,因为太主观了。
电影如果太主观,就会出现很多盲点。
需要加工和处理。
潘:如果太是自己的故事,也许最后只会感动自己,别人可能看了也体会不到相同的点。
陈:对啊,你觉得你是抓到了一个点,但其实它还是很模糊很不清楚的。
你还没有看到它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潘:那你刚才说最后找到了一个可以拉开距离的,比较抽离的客观的创作方法,到底是什么?
陈:其实……就是必须不停的写啊。
写了第一版之后一定要写第二、三、四、五版,必须很努力的去批判自己的作品。
潘:剧本让我觉得花了很多功夫于无声处,成熟、细腻、流畅。
可不可以问一下你是什么星座?
陈:白羊。
潘:哪有这么细腻的白羊?
陈:我非常典型的白羊啊。
就很固执,做什么东西我都不会放过自己。
“在生活中找到一种隐喻和诗意。
”潘:我对电影中鸡的意象很感兴趣,从一开始的电子鸡,到宠物鸡,过生日吃炸鸡,祭祖用的鸡等等,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
陈:我喜欢在生活里找到一种隐喻,找到一种诗意。
电影不只是在重现生活,其实是要很有选择性的,很小心的去找到你想要的呈现。
我很多时候创作的方法从观察自己的记忆出发,小时候玩电子鸡,一度也有养小鸡,小鸡长大之后我家的菲佣就真的把它们宰了,我们也就真的把它们吃了。
潘:同感啊,我们的童年就是这么的残酷。
陈:而且不管是生日啊什么的,小朋友最喜欢吃肯德基嘛。
这些不相干的东西,当把它们串起来,其实就找到了里面的隐喻和诗意。
电影对我来说为什么这么好玩,就是里面的这个东西。
你可以抓出生活很平淡的东西,里面的意思又会不同。
潘:那如果剧本定稿和最后成片相比,有没有哪里是有点儿遗憾的,比如说多一些时间,或者成本预算再大一点,能够更好的呈现?
陈:这个片子我看了很多次,带着它去不同的影展。
上次看大概是在三藩市亚美电影节的时候,到目前为止,我还是蛮满意的,也许一年两年后会看到更多的瑕疵。
以我想呈现的作品来讲,应该是我有史以来所有作品中完成度最满意的一个,看的时候很舒服。
潘:这种第一部长片所特有的真实度和新鲜度,对每个导演来说都是可贵的。
陈:应该说这部电影的企图心其实很单纯。
我一开始就想要很诚恳的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完全没有说要争多少票房,拿多少奖。
完全就没有这种抱负。
就是很单纯的要拍好一部电影。
到目前为止《爸妈不在家》拿了差不多30个奖项,在非亚洲地区也得到了很好的成绩。
我也是现在才意识到,也就是因为一开始的目标是那么的单纯,所以现在片子才会有这样的能量和力量。
潘:《爸妈不在家》的海外发行情况怎么样?
你觉得欧美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接受度如何,和你预期的反响有没有差异?
陈:4月20号我们会去北京,在北京电影节办大陆地区的首映。
接下来5月在英国,接下来还有韩国和日本。
国外观众的反应很好。
我们在法国的票房好到让我意外。
今年1月在瑞典放映,每天上座率也非常高。
现在已经销售到世界各地三十多个地区,以一个亚洲很小众的华语电影来说,很难得。
潘:的确是非常好的成绩,恭喜你。
陈:谢谢,我觉得这部电影带来的收获很多。
“Shape、Tension、Energy”潘:我在之前的访问中看到你有提到过三个词,你认为电影最关键的是shape 、tension和energy,这个理论很有意思,可以具体用《爸妈不在家》做例子,解释一下吗?
陈:以整个电影来说,很多人跟我说为什么这个片子剪的那么精准和紧实,点到为止就走了,这个就是因为我一直在保持着这三个东西。
我不会让能量散掉。
如果一看到已经够了,再多就要泄掉了,我就马上剪。
如果要具体讲例子,可能要看着片子一边说。
潘:整个电影拍摄周期有多长?
陈:本身只有25天。
但从构思到完成花了三年。
潘:实拍中有没有觉得很困难,印象很深的一场?
陈:嗯,我自己蛮喜欢的一场是酒楼里奶奶过生日。
那场蛮辛苦的,足足拍了2天。
因为演员太多,我又想营造一种很生活,很自然,没有加工过的味道。
所以不管在选角上还是拍摄上,都花了很多时间。
所以最后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华人大家庭。
潘:那场戏非常家常,非常亲切。
陈:我记得在剪片的时候,爸爸发酒疯的那一段,我突然在画面上看到我自己的爸爸。
我突然感觉这些人都是我认识的,都是从我生活里跑出来的。
我相信只要是华人,看了那场戏都会有共鸣。
潘:应该有很多人跟你说看完《爸妈不在家》会联想到杨德昌导演的《一一》吧?
在创作和拍摄《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有受到哪些作品的启发吗?
陈:很多时候,那些影响不是导演自己可以弄清楚的。
我当然也有喜欢的导演,也看了很多电影,一个导演通常都是从前辈和很多电影中吸取不同的养分。
杨德昌当然是我一直以来很欣赏的导演,如果有人说在我的片子里看到了一种杨德昌的味道,我也觉得是件好事啊。
潘:除了杨德昌,还有哪些是你喜欢的导演?
陈:我欣赏的导演包括侯孝贤,杨德昌,李沧东,李安……应该说可能大家会拿我的片子做比较,可能因为我们在看社会、选题材还有在我们的电影里面都看到了对人文的观察和兴趣。
潘:你最近看过的一部片子,会想要推荐给大家的是什么?
陈:我满喜欢去年在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里的, 法国片子, stranger by the lake(《湖畔的陌生人》)。
他其实是个同志电影,但是我这十年来最好看的同志电影。
它很像希区柯克拍出来的同志电影,抓张力抓的很好,而且很多时候,他懂得去超越和颠覆观众的期待。
这部片子不可能拿金棕榈,我也很喜欢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阿黛尔的生活》),看了很震撼很感动。
但stranger by the lake很特别的,作者的味道和性格,非常鲜明。
潘:接下来下一步电影计划是怎么样的?
陈:我现在有几个不同的idea在同步进行中,应该会在外国拍。
也有可能会是英语电影。
因为我现在居住在伦敦,所以开发的案子都是在英国,偶尔也会往LA跑,开会什么的,也有可能在美国。
具体哪一部会先进行,很难说。
潘: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这么繁荣,有没有可能来大陆拍片呢?
陈:是有那样的可能性,但要先找到好的剧本。
目前我没有很想自己来创作,因为太痛苦了,也太久了。
如果找到适合的编剧一起,当然会考虑在大陆拍片。
潘:所以你不会想一直坚定的走作者导演的路线,也会选择和编剧合作?
陈:我以后当然还是会自己动笔写剧本,但是这几年会比较想要拍别人的剧本,和编剧一起合作。
“第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拍自己了解和自己明白的东西。
”潘:在义安理工学院电影系毕业之后,为什么又继续去英国读的电影?
陈:我在新加坡念了三年,之后又去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学了两年的导演,拍了很多短片,目前为止有十部短片。
我那个时候非常坚持要去那个学校。
因为我已经念过三年电影学校了,我想更专注在提升导演能力。
英国这家学校也是少数专业很细分的电影学院。
每个系只收8个人。
潘:毕业之后是很快就决定要回新加坡拍片,还是当然考虑过留在伦敦发展?
陈:首先身为一个外人,非白人,要在伦敦拍第一部长片是满困难的。
第二,我觉得第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拍自己了解和自己明白的东西。
可能很多年轻导演野心很大,拍第一部电影的时候都想要拍很耸动的题材,或者大规模的故事,但是我觉得很多时候如果你不了解,你是很难把它清楚的拍出来,即使拍出来也可能是虚的,不完整的。
所以唯独的方法就是往心里掏,找比较个人的故事。
所以我就回到了新加坡。
潘:中国和新加坡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以前一讲到留学,都是学理工或者经济方面的比较多,但这几年开始,出国学电影的华人也越来越多了,作为学长,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后来者的?
陈:电影这个东西要想很长远的走下去,很重要的是热忱,必须真的很爱电影,真的很想为电影奉献。
因为拍电影真的太辛苦又太困难。
如果没有真的爱上电影,一个人可能不会走的太远。
现在可能很多亚洲学生都只看到电影的光鲜亮丽,非常吸引人,很性感的一个事业,但是大家还没有想到里面有多辛苦,多孤独。
唯一能让你撑下去的,就是真实的热爱。
潘:听说现在义安理工学院的电影系的报名人数越来越多,被新加坡媒体称为“陈哲艺效应”。
陈:所以我又是高兴,也有一些担心。
其实不想大家一窝蜂,觉得好像很容易拿奖,成功成名,用错误的心态去选择这一门。
但好的地方是,电影是很残酷的,如果你真的不适合,没有毅力,其实这个行业很快就会把你踢出来。
潘:讲到陈哲艺效应,我突然想到哲艺这个名字,有哲学有艺术,有什么特别的由来的吗?
陈:这个名字是我奶奶取的。
我们华人都说一个名字可以寓意一个人的命运。
所以我应该要谢谢奶奶,虽然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给我。
潘:很不像一个新加坡男孩常见的名字。
陈:没错,很少见。
我在中学开始对戏剧和艺术很有兴趣,加入剧社什么的,有一度我爸妈满担心的,华人父母嘛,都会觉得走艺术这条路不太踏实,有一度我爸妈就真的想帮我改名字。
真的要感激我奶奶,她几年前去世了,但她给我的名字让我走了这么久。
有可能真的是命中注定。
牛班第五届看的最后一部,本来以为不会好看,才留到最后,没想到这么好!!
这才是好的家庭片,真实朴素,淡淡的感动,能感觉到导演在电影中的情感。
完全不无聊,涉及的的范围不广,但是在这个范围里面面俱到。
没有谴责没有批判,只是展示了新加坡金融危机下的一个普通家庭,还有菲佣的困难处境。
镜头位置恰当,细节非常棒,演员让人忘记是在演戏。
主角四人尤其是小孩子真的演得无可挑剔,最佳女配杨雁雁饰演的妈妈是真的怀孕了!
女佣来了又走,爸爸失业了又开始抽烟,妈妈也又生了一个宝宝,孩子买彩票没有中奖,家乐和女佣的关系从不好到很好,最后剪下了一缕头发,日子就这样继续平平淡淡地过。
我16岁的时候换了16个保姆,我也是唯一自己知道的从小一直有保姆的人,爸妈太忙,大概是被各种保姆带大,也是和保姆睡同一个房间(有个超可爱豪华的上下铺儿童床),从初中开始到高一都是单独和保姆住在另一个房子里。
她们中有人温柔有人严厉有人真的把我当自己的孩子有人只做表面文章,有人我很讨厌有人我很喜欢,有人做饭超级好吃有人心灵手巧有人唱歌好听,有时一起玩儿的开心有时也会吵架,有人走了以后我哈哈大笑有人走了后我嚎啕大哭。
新的人来了后马上投入新的生活,当时再不舍不得的阿姨现在也记不住名字,再无联系。
但心里一直对她们充满感谢。
我妈妈也会把不要的旧衣服给保姆和员工,她们也很乐意要,我也和保姆阿姨们一起养过小鸡🐥!
一共8只,只不过都没有成功养大…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好多小时候的事情啊…结尾温暖,还是喜欢绝望中有希望的电影。
打打杀杀的故事,看多了,挺腻歪的;需要看点平静的故事。
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平凡,所以喜欢故事里的热闹,但每个人终究是平凡地渡过一生,刺激的人生不是哪个人都有!
讲一讲电影。
我刚才看的时候,以为是台湾本土电影,因为它是金马奖的提名,想这个奖项是台湾的,又是讲国语,总不会其他地方拍的吧。
没曾想,看到最后,电影中的儿子在学校接受笞刑,这玩意目前只在新加坡流行,然后就听到校长讲,我们新加坡人。
于是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在讲新加坡这个小国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背景很有怀旧的味道,据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前后的时代背景。
故事的夫妻是社会中的中产阶级,不过也是双职工。
女主人大着个肚子,还得去上班,在公司裁员的过程中帮着老板处理善后事宜,生怕自己饭碗不保。
男主人则没有那么幸运!
他是很快就被干掉了,十几年的销售经理找不到工作,最后沦入公司仓库时的保安,还是时薪结算工资,不算正式员工。
如此紧张的背景下,因为女主人怀孕,所以他们从菲律宾雇佣了一个菲佣来。
当然,如果没有后续那一系列的变故,这段主仆关系还能维持更长一点时间。
只是男主人没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被迫去炒股,亏掉了十几万;女主人被成功学洗脑,去买成功学的书籍并报名参加培训班,结果“成功学”大师竟然是骗子,估计也亏了不少钱。
车也好,房子也好,总之生活越发的艰难了。
菲佣虽然干得挺好的,只是支付工钱越来越力不从心。
男女主人难,菲佣也难。
她28岁,儿子还没有满岁就跑到新加坡来打工。
为了赚更多的钱,她还利用空余时间在商业广场理发店里赚时薪。
每天都在努力赚钱,为的就是能够寄钱回家,给家里人更好的生活。
只是寥寥数语,看得出家里老公不能让她省心;拜托照顾儿子的妹妹,也在伸手要钱。
钱,钱,钱!
生活里金钱不是一切,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
这阿堵物就是让你欲罢不能。
解决难题最后还得靠它。
老百姓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它转,货币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就连家里的儿子,想着要给家里解决难题,把自己攒下来的零花钱买了彩票,只可惜他没有中得首奖。
生活的轮轴还是无情地碾过了所有人的冀望,时间的沙漏一分一秒地走着。
离别终究是来的,不管人们如何不舍。
好在,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个彩蛋。
女主人生了一个健康的娃娃,母子平安。
产房外的父子同样也在迎接他们的亲人。
生活没有过不去的槛,所有的一切苦难都可以用时间洗去,最后留给人们的都是记忆中那些温暖的故事。
终究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家乐格外喜欢他的保姆Aunty Teresa,从开始的无比抵触到后来的无法割舍。
你不知道Aunty Teresa用了什么魔法,就使这么淘气的孩子死心塌地爱上了她,影片里也没有再深深地挖进去,这是我眼中这部电影的最大败笔。
Aunty Teresa是真心真意关心家乐的。
比处于失业压力的爸爸和处于妊娠期的妈妈更关心家乐,更能发掘到家乐内心的需要,谈话时,她把家乐当朋友一样。
但是该教育的时候也会一巴掌就扇上去,丝毫不管这根本不是自己家的孩子。
这样恩威并施的方式也许更能降伏住90年代末的青少年们吧,总之就是没几个回合,Aunty Teresa就顺利拿下家乐。
骚年们,可否还记得自己在青春期时对性对女性的那份好奇和渴望?
多想了解和自己身体构造不同的那部分是怎样一番风景。
可否还记得自己那时候的脸皮是何其的薄?
给心爱的女生递一封情书还得偷偷摸摸。
可否还记得自己那个时候的撸点是多么的低?
要是有一张泳装海报,那不全班男生人手一撸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第一次家乐手臂受伤,Aunty Teresa要帮他洗澡,他死活不愿意。
后来拗不过Aunty Teresa,还是Aunty Teresa帮他洗了澡。
在此之后,家乐对Aunty Teresa就没有明显的反感和敌对了。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在Aunty Teresa只穿内衣的时候强行闯进卧室,对Aunty Teresa胸部发表观点。
第二次受伤的时候,明明只是屁股痛,也不是完全不能自己洗澡,可是家乐却主动让Aunty Teresa帮他洗。
洗完了还要背回卧室,期间Aunty Teresa有一句大亮台词:“别碰我的胸部!
”不是说家乐是个小畜牲或者是臭流氓,这只是青春期最正常不过的表现了。
换了任何直男在家乐这般年纪时有这么一个真心关爱自己,又青春洋溢的Aunty,都不会错过这种揩油的良机。
不知是有意无意,Aunty Teresa的尺度把握得也很好。
她没有完全关闭骚年了解女性的大门,所以她会穿着内衣换衣服还让家乐在一旁点评;同时,她也没有再进一步得引导家乐做些什么。
当然,如果这样拍,那就是岛国爱情动作片的节奏了。
对于一个少年,这样已经足够了,足够缓解自己初生的性欲和荡漾的春心了。
所以,Aunty Teresa还是对家乐进行性启蒙教育的人。
Aunty Teresa离开的时候,家乐猛然剪下了一撮Aunty Teresa的头发,回去的路上,他紧紧抓着这一小把头发。
家乐对Aunty Teresa的这份感情,好像一杯上好的茶汤,成分复杂却又清亮透明。
Aunty Teresa是照顾他的人,是真正关心他的人,是给教他敬重生命的人,也是第一个给他性体验的人。
及其可惜的是,为什么不在这个点上挖深一点?
【7】说实话,这一部电影也蛮鸡贼的。
换个背景不一定这么高的分。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背景了。
在亚洲金融危机下,用镜头聚焦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菲佣,怀孕的母亲,调皮的儿子,失去工作的父亲。
四个不同身份的人。
在相同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对着不同的困境。
调皮的儿子也坚信彩票会中奖,菲律宾女佣一人打两份工,为了是更多的钱,为了更好的照顾自己的孩子。
失去工作的福气,也正焦头烂额的寻找新的工作。
怀孕的母亲一边要照顾调皮的儿子,一边要顶着工作的压力一边也坚强的相信希望在自己身上。
最大的优点是含蓄凝练的刻画出了东方家庭关系的那种复杂的人物情感。
怪不得李安会选他当做最佳影片。
这部影片确实可以称得上有李安的影子。
与李安的家庭电影可以相媲美。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对女佣和儿子关系之间的刻画太过含糊不清。
下一秒我就感觉他们两个要发生感情之间的不伦关系了。
不过也有人说浴室是性暗示的元素,所以有人说菲律宾女佣既是女佣的角色,亦是母亲的角色,也是情人的角色。
我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这一层关系在里面。
如果真的有的话,那我觉得有点太违背电影的主题了。
可能导演也没有想过这一条感情线吧。
当然这也只是推测而已。
但我觉得拿爸妈不在家这个来当电影名字其实也挺有深意的。
爸妈不在家就只剩孩子和女佣了。
这算不算是一种暗示呢?
电影从头到尾都是一个1997年的新加坡普通家庭生活的讲述,怀孕的母亲,调皮的孩子,工作不顺利的父亲,艰苦的帮佣....在看到电影中间的时候,我就在心理跟自己说,这部电影最好拍成纪实性的电影,最好能完全的,现实的,客观的反映一个普通的家庭的烦恼,忧愁,和体现人的最常见的心理活动。
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会喜欢这种电影,也不会耐心看完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太经典的对话和句子,没有激烈的打斗,没有精彩的剧情,没有唯美的小清新,没有窒息的惊悚,没有拜伦式的英雄主义......有很多的被大家追捧,喜爱的元素没有呈现在这部电影里面。
它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这种生活对我而言确是真实的发生我的身边和我周围的人的身边。
我不知道看我这篇短评的读者中,有多少是体验过或者观察过这种生活。
我们要知道我们这个社会大部分的家庭不像是《爱情公寓》里面的人物那样过的无忧无虑,打打闹闹,更多的是会为生活的小事烦恼,忧愁。
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我们生活中要操心的。
儿子顽皮,你会不操心?
工作不顺利,你能不烦恼?
40多岁的你被各种事困扰,你会不压抑?
......试着站在电影人物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心理,说不定多年之后,我们也会有这一样的情绪和心理。
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看到快结束时,我心里在想:多年之后,可能是40多岁,我可能也会过上这种生活。
与老婆的关系不冷不热,工作上总是不如意,想去干点事业,发现自己没那份精力和能力了,儿子闹事后,我被叫到学校,一个平凡的我被老师指着鼻子教训我,说我教子无方,为了儿子的学业和前途,我只能点头哈腰,大气都不敢出一下,要不断的道歉。
(我并不是说老师多么坏,而是对于自己的无能感到悲哀。
)那个时候,我还能像年轻时候这样,洒脱不羁,随心所欲,四处游荡吗?
那个时候,我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应该不能避免的挑起家庭的担子。
如果没能挑起,我会是什么样的心态,能豁达,淡定,不在乎吗?
关于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
电影里的那种生活,可能会是我的生活,也可能不是。
祝,大家新年快乐,能够过上想要的生活。
上次看《爸妈不在家》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了,我发现人的认知是会像弹簧一样来回摆动的。
尽管第一次看完我已经被它说服,但这次看前还是会不自觉泛起些许狭隘的酸涩。
一部处女作,凭什么让2013成为了它的年份?
这推断不是我胡乱下的。
那年的金马奖上,《爸妈不在家》击败了蔡明亮的《郊游》、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杜琪峰的《毒战》;在戛纳,又击败冈扎乐兹口碑两极的《午夜狂欢》,以及弗兰克·帕维奇因选题大热的《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斩获金摄影机奖。
而后走到印度、伦敦,据导演陈哲艺的回忆,“在哪个电影节上出现了放映事故,就会在哪里拿奖”。
更有意思的,是陈哲艺与科长的关系。
2007年,陈哲艺凭《阿嬷》二入戛纳,并获得关于戛纳的第一个奖项,那时的评审团主席正是贾樟柯。
若在科举年代,两人可以算作名份上的师徒。
等到6年过去,《爸妈不在家》与《天注定》双双入围金马提名,“徒弟”率先“师傅”一步,拿到最佳剧情片奖。
那年的金马奖,是台湾有正式收视率调查以来最高收视的颁奖典礼;那年的戛纳,华语电影也因《天注定》和《爸妈不在家》获得大奖而备受瞩目。
这出生活小品看似毫不起眼,却在奖项赛道中创造了传奇。
与其后知后觉地通过那些年的天时地利人和来破解《爸妈不在家》的获奖密码,不如往前追溯,直面这部影片最容易被人看轻的原因,也是自创作伊始就无从回避的问题:如何给寡淡的生活碎片赋予盎然趣味?
在《爸妈》里我看到的是,编导合一的陈哲艺用朴素的视听风格去配载精准控制的叙事节奏。
菲佣泰莉从5分40秒就正式进入家乐的家庭生活,她的到来显得自然、顺畅,像一阵微风拂过,并未掀起太多波澜。
为什么我们在刚看到泰莉就觉得她很有亲切感?
是因为在这之前,导演已经将家乐在校顽劣的一面尽展无疑。
家乐与教导主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是全片冲突最为激烈的一幕,导演精心地将它安排在开头,让矛盾得以先声夺人。
拍摄这场戏的时候,摄制团队特意选用了窄空间+小景别+手持的方式,突出强化家乐对待师长的躁动与叛逆。
这样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它们起到的共同作用都是让观众迅速建立起对少年成长的期待。
而泰莉,无疑就将是家乐成长的原因。
按照家乐的秉性,刚接触时两人必定是不和睦的。
家乐和泰莉关系破冰的节点,就在于车祸的发生。
付出受伤的代价后,家乐的心灵受到濒临死亡的冲击,对于爷爷去世后“爸妈不在家”这一现状的怒火逐渐消散。
另一方面,手臂打上石膏后,他只能更加依赖泰莉的照顾。
在近现代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很难不对每天照顾我们的人产生好感,除了父母以外。
如果说“车祸”事件使得家乐接受泰莉,那么真正让家乐了解泰莉就是从“跳楼”事件开始的。
且看看陈哲艺是如何布局这一事件的起承转合:从泰莉刚进家门惠玲就在嘱咐:“撑衣杆要小心晾出窗户,掉下去的话可能会把人砸死。
”
当泰莉还是不小心把撑衣杆弄掉的时候,镜头快速推出窗户,给到一个俯视的视角,路上没有行人,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继续快速转换场景,切到泰莉下楼捡衣服的画面,突然鸟儿惊起,一具男性的躯体从隔壁楼栋坠落。
这场关于生活的巨大目击,从头到尾只在影片中占用了30秒的时间。
魔力仍在继续,下一个镜头中泰莉换了面向,值得注意的是,此刻的用光比之前黄色调的场景都要强烈,甚至产生过曝的效果,模糊了泰莉脸部的轮廓。
这表明她陷入更为久远的回忆之中,而手腕伤疤的特写更是在无言中交代了回忆的内容,即她也曾被生活的窘迫逼得喘不上气,试图一死了之。
我相信家乐在和泰莉朝朝暮暮的相处当中,也会注意到过泰莉手腕的伤疤。
他们之间未必捅开过这层关于身世的窗户纸。
但从天台上的那记耳光当中,家乐一定看出了泰莉对于生命的由衷尊重。
节奏既要包括进展迅速的部分,也要包括暂缓脚步的部分。
泰莉险些被惠玲误会在家抽烟之后,回到房间冲家乐发了小脾气,她埋怨地对家乐说:“你觉得你家的问题还不够多吗?
”这句台词设计属于“间离”的运用范畴,她不仅是在对家乐对话,更是在和观众对话。
在泰莉身上发生过一系列被误解、被粗暴对待的经历之后,惯性使我们对泰莉产生移情,但此刻,这句话让我们适度地从生活的漩涡当中脱离出来,得以镇静情绪,对于这家人的处境进行通盘的思考。
“爸妈不在家”,这句话放在影片中或许不能完全达意。
因为多半爸妈不在家的时间,家乐也没有在家。
满打满算,泰莉比爸妈多和家乐相处的时间就在于每天放学到晚饭。
陪伴时间上的缺失并不是家乐和爸妈疏远的根本理由,问题出在亲密沟通的匮乏。
家乐和泰莉本质上来说是室友,同在一片屋檐下呼吸;而父母各自面临生计的压力,二胎生育的压力,这些接踵而至的麻烦已经让他们应接不暇,分不出多余的精力给到家乐。
但家人之间的关系不就是这样吗?
无形中,我们觉得彼此理所当然,只有变故发生,我们才会悔过,然后彼此弥补。
亲情带来的愉悦,很少建立在当下,它们向着岁月的轴线,抽出了一条长长的反射弧。
《我就是演员》里有句话形容演员状态,说他们“演出了生活的毛茬”,这句话放在《爸妈不在家》里也分外贴切。
记得第一遍看的时候,我曾经被家乐试图在校长面前贿赂主任的场面逗笑,第二遍看完,又多出三处,都是通过对比还原了生活中的荒诞。
一是惠玲在办公室常给人开辞职信,还信誓旦旦地和同事说自己不会被开除,结果阿德就惨遭辞退,本是同林鸟,事业却无法同进退;二是家乐过生日,阿德带回了两样礼物:活生生的小鸡,和满桌的肯德基炸鸡。
家乐在一旁和泰莉和小鸡玩耍正欢,爸妈参与不进去,只能举着炸鸡大快朵颐,到底同鸡不同命;三是给阿公扫墓,惠玲要求泰莉一起上香,但菲律宾来的泰莉实在搞不懂这套华人礼节。
她只能笨拙地学着惠玲的动作,偏偏惠玲祷告的动作又极快。
全家人都庄严肃穆,只有泰莉无所适从,一双大眼睛来回乱转,然后在一脸懵B中结束了仪式。
这些细微的情绪变化,全都藏在她的表情当中。
陈可辛说,一个演员最好的状态就是有了很多的小动作。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泰莉的这名演员当时在菲律宾已经算有所名气,但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太多表演的痕迹。
她黝黑的皮肤,干涸的嘴唇,在卑微的服从与坦荡的反抗间徘徊,表现出了她的求生欲望,也表现出她对远在故乡的孩子的责任。
《爸妈》的英文名叫Ilo Ilo,是菲律宾的一个小镇,泰莉来的地方。
导演也试图通过这样隐然缥缈的痕迹证明,追根溯源起来,这部电影讲述的其实是两个家庭的故事。
在陈哲艺拿到金摄影机奖的那年,戛纳评审团主席是阿涅斯·瓦尔达,颁奖的时候,她的致辞颇具诗意:这部影片纯真朴实,却又布局细腻,不落俗套。
故事中的普世价值感动人心,情节涉及到了一些跨域性的主题:移民、社会危机、社会阶层矛盾、家庭问题……我们往往习惯在交响乐式的电影里感受澎湃的情绪,但这部影片能在感情撕扯的乐谱中,保持一种低声的吟唱。
若我斗胆总结,《爸妈不在家》保持着白开水一样的清澈,并不激烈,也没有形状。
所以再多奖项,也只是盛放它的容器。
当一部电影能够做到这样的气度,不争奇,不斗艳,它的存在反倒稳固,反而无法被人忽视。
今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爸妈不在家》是听上去最陌生的一部片子。
这部新加坡电影,片名陌生,导演陌生,演员也陌生,无人知晓。
作为陈哲艺的第一部长片,恰逢五十年的金马奖显然学了戛纳传统,必须提携下新人。
但这并不表示说,《爸妈不在家》就是依靠场外加分,它的实力早在戛纳电影节得到了证明。
除了在国际影展上披金斩银,《爸妈不在家》的最大意义是给新加坡电影注入了信心。
早先,邱金海等人的电影也大走文艺片路线,不过影响范围有限,无以为继。
但此次,《爸妈不在家》进入了大华语电影圈的讨论范围。
要知道,长年以来,新加坡只有一些重复消费的喜剧,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不说低俗,很多point实在令人笑不出来,地域特征太过明显,也阻碍了它们的有效传播。
因此,《爸妈不在家》便彰显了它的可贵。
对中国观众来说,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甚至,这也是华语电影里头异常重要但在当下却稀缺的题材类型。
无怪乎,有人说,《爸妈不在家》让他们想起了杨德昌,当然,杨德昌的格局恐怕会放得更大,而不仅限于一个家庭,但这种联想的产生却是有足够的事实和理由。
在我看来,《爸妈不在家》出色在导演的老练,没有新手的生涩。
很多年轻导演一到表现自己的切身经历或者生命体验,往往会用情过多,不加节制。
《爸妈不在家》完全没有这种滥情,一上来就给了冲突缘由,强调了现实社会的压力影响,里外上下,滴水不漏。
爸妈无暇照顾(不在家),菲律宾女佣Teresa到来(亲情的填补和替代),家乐直接抗拒。
即便很多观众猜想到,后面必然是家乐和Teresa的关系修复到最终和解,但电影巧妙地抛出了一些悬念,比如Teresa最终会怎样离开,电影制造了弦外之音,令人担心那会是以遗憾跟误会告终。
岂不料,结果并非如此。
影片不乏锋利之处,家乐的野跟皮,一度令人难以接受。
可以看到,《爸妈不在家》并没有尝试让他的个性发生扭转,事实上,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家乐和Teresa就像被海洋分隔的岛屿,阴差阳错,被连接在了一起。
这世间也并非只有许鞍华的桃姐情,萍水相逢,亦能有动人之处。
所以,看到最后,当家乐猛然拿出剪刀,用稍嫌过火但又是孩子思维的方式去表示好感和爱意时,我们会经受内心的突然撞击。
每到家乐爆发情绪,电影的镜头也随之运动起来,晃动不安,这种不安也能直接传递给观众,毫无障碍。
电影还有一些巧妙的细节,像家乐买彩票,可以相信,如果不是导演的自身经历,那种由希望到失望的小瞬间是不会被记下的。
因为,这根本就无法编撰。
实际上, Teresa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技巧,她也只是自己孩子的母亲,就像片名所揭示的,家乐需要的只是父母和亲人的陪伴。
爷爷不在后,他就变了个样子。
然后,Teresa出现。
所以,在一阶段的相处后,尤其是亲密的洗澡等事情过后,家乐对Teresa的情感发生了质的改变。
爸妈不在家,但是电影留给家乐父母很多篇幅,他们的精神压力、对Teresa的看法、第二个孩子的到来等等。
显然,这部片子并没有沦为渲染主仆情或忘年之交,围绕Teresa的来与去,它还尝试读解出另外的东西。
这个时候,《爸妈不在家》就得回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新加坡遭受打击。
在妈妈受骗洗脑的段落,观众大可察见一个社会的荒诞和迷乱。
社会承受的压力也转化为家庭所承受的压力,在这个传统华人家庭里,父母的缺席导致了孩子的叛逆,Teresa的离去又预示着原有的关系会得到修复(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之后),所有的亲情关系复归原位。
所以,《爸妈不在家》可以是一部成长片,也是一部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教育片,并且不乏社会现实意义。
电影里,关于人与人的心灵沟通,细致入微,并不会因为孩童视角的存在,导致技巧表现的降格,过于用力。
叛逆和早熟给家乐带来了不大一样的少年形象,他的不舍,放在台湾、香港或者内地观众的眼里,都是可以感受得到。
毕竟,很少有电影能这么专注地看待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家庭的重整,一个社会的细小零碎。
所以,作为陈哲艺的长片首作,能有这样明晰的想法、过人的定力,那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凤凰网】
想弄得平实,想突出小细节,但是各方面都觉得有点刻意。不知道为什么有的片子虽然也这样拍,但就是不会让人觉得做作,可能是质感或者气质问题,也有可能和我看片时的心境有关系
一部关于危机感的电影,金融危机,事业危机,情感危机,地位危机,成长危机。东南亚人民太缺乏一个赖以系之的信仰了,以至于要向成功学求助,到最后发现连成功学都是假的。看得整个人好难受,又好感同身受。有《一一》的影子,却更绝望,连孩子也不放过。细节太好了,情感一点点推进,没有爆发,只有沉寂。而生活正是被一点一点的琐事压垮的,希望总是一点一点幻灭的。哪有谁比谁混得更好,从出生起我们就是这个世界的移民,是生命的无产阶层。/ 《热带雨》的师生恋自此埋下伏笔。
小孩他爸看着比较眼熟,查了一下还真是小时候那几部比较火的新加坡电视剧的那个演员(发福好严重);小孩的妈乍一看很像蓝洁瑛。
李安喜欢,罢了。
家庭危机 少年成长
音效太差了,观影体验巨差。
格局虽小,但也温馨动人。
編導不見新意,演員的表現也不佳。簡單說,這種題材可以預期大概會拍出什麼樣的東西,而這部片確實也沒有任何一點超出那個預期範圍。所以覺得無聊疲乏,給了比較嚴苛的分數。
前两天刚看过《沦落人》,从社会和家庭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从“宾妹”来说,有很大的相似,他们有自己的同乡圈子,有需要钱的家庭,有面对雇主的各种问题。这部新加坡的好像是九几年的背景,经济是这个家庭的大问题,熊孩子是这家的大问题。很有意思的四个人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整体比较散,没有太大的事情发生,没有太过搞笑和催泪。一闪而过跳楼和女佣人的手腕是最重的一幕。整体挺自然,但并没有太厉害的地方。三星半。(爸爸出现两次后,我一下子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浮沉》。
并不是找到了一个细腻的故事,就能够发挥出故事的潜力的。
没什么大惊喜 这次金马座位最差的一部 观众缘也太好了
太平淡了,以后后面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就这么就完了…
这个电影看得我火冒三丈。虽然冷静下来理性想想可能是因为电影本身很好才激起我的情绪,但我不喜欢这种情绪。
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其中不乏细腻、敏感和锋利之处。世间并非只有桃姐情,萍水相逢,亦有动人之处
住家maid不好做啊。经济下行期还生小孩真是想不通。有一些镜头挺恶心的。
北影节第一场,失败告终(尴尬 1.好难过,又是那种新加坡俗套剧情,突如其来的女佣介入,洞察金融危机下的家庭巨变,时代的灰尘落在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2.人物也都是符号集成,甚至下一秒都能猜到他们会做出什么决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拍得太早,以至于被后人模仿而烂掉了。这种女佣因其全知、体贴/善解人意的一面,同家里的男性产生微妙的暧昧情感;3.惊喜的是最后妈妈送给女佣她的口红,让原本对立紧张的女性关系变得可爱起来;4.tmd看完发现儿子就是《热带雨》的男主,观影时的猥琐不适感原来有迹可循!啊啊啊啊啊啊啊救命
高级的永远是在那种不讲道理不华丽最生活化的台词你来我往间和通过最为平常的动作重复,发生所渗透出来的戏剧性,而不是刻意安置的情节。
总是不忍心看这样的片子,茫茫人海,何处再寻阿姨/
不喜欢的点太多了,宁愿没看过…
看似平淡缓慢的节奏下,隐藏着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危机、亲情的考验、青春的成长,而电影最后反映的希望也让人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