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次听到Ferris说Hani,就想到了Honey2 感觉Hani很有型3 感觉Ed长的很像Who?
利用下午工作空闲时间看了两场电影,一部是最新版007,一部是好莱坞新片《谎言网》,前者我给她打4分,一部与大多数好莱坞动作片没有多大区别却与以往的007不同的电影,因为失去了特色。
看这部影片还有一个原因是,根据智利媒体,影片中有大约四十分钟的内容是在智利北部拍摄,写那篇文章的作者的自豪感就像我们中国人成功主办了奥运会一样。
结果看完影片,我发现“nada que ver con chile”和智利毫无关系,尽管一部分外景是在智利北部沙漠拍摄的。
至于美国大片《谎言网》,我给满分7分。
虽然也是一部大团圆结局的影片(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大团圆结局的电影,也许是因为中学时代读过的叔本华的《生存空虚说》对我影响太大)。
这一部比007好看多了,更主要的是她让我进一步思考了电影的意义,电影的未来之类无边无际的东西。
电影结束,我在脑子里对自己说:la pelicula no va a cambiar este mundo, pero si esta haciendo un mundo entero,电影不会改变世界,却在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什么题材不能被电影再现,也没有什么秘密和禁忌是电影不能表现的。
这一艺术形式将成为未来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果说今天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的话(显然没有,正如影片《谎言网》所表现的,在伊拉克以及这个世界的几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还没有进入像美国那样的“文明世界”)。
战争不会消失,饥饿和贫穷也不会消失,但是,我相信,电影会像电视机一样慢慢普及并影响(如果说改变是不可能的话)这个世界和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们。
走出电影院,阳光明媚。
看着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们,我有一种在电影里的感觉,这是每看完一部好电影之后的感受。
在我置身的这部电影里,我不仅仅是主角,还是导演,我不能说我这部电影是最精彩最好看的,但是我可以说这是一部只有我能够导演和主演的电影,我要一直导下去演下去,尽管结尾将于绝大多数人的影片一样,但是内容是完全不同的。
看完两部电影之后的下午,这个世界似乎没有任何改变,包括我的世界和我的电影。
但是我知道,改变是会到来的。
就像风,你看不到,但是树叶在动,也像树,你听不到树根生长的声音,但是你看到的几十米高的树就是这样的成长的。
2008/11/24 圣地亚哥
两个中午把这部片子看完,怎么说呢,或许是我不够专心,或许是翻译不够到位,以及音频、视频不同步的问题,有些疑惑,有些失望。
从画面上看,大场面有了,枪战、爆炸紧张刺激,利用高科技的定位、追踪、设局强大直观,不拖泥带水;从背景上看,中东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了,旱迹的荒漠、热闹的集市、平民的家庭真实质朴,不矫揉造作;从演员阵容上看,演技派和票房保证都有了,特意增肥的罗素·克劳和坚持走硬汉路线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可圈可点,饰演Hani的Mark Strong也凭借独特的贵族气质抢走了不少风头。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镜头的运用一般倒是其次,关键还是故事本身没讲好,把一个原本可在角度和深度上大有可为的题材浪费了,尤其后半段,存在叙述上的脱节和情节上的不合理,大大削弱了电影的观赏性、可信性和思考性,使之沦为平庸而俗套的三颗星电影。
首先,利用建筑师制造假恐怖袭击,目的是吸引Saleem的注意,挑战他的权威,刺激他的情绪,诱使Saleem去找建筑师,从而主动暴露藏身地。
但结果是,计划成功后,这么绝妙的初衷就被抛到太平洋上去了,Ed告诫Ferris不要管建筑师的生死,而不是对建筑师进行严密监视之类的活动守株待兔,岂不怪哉?
试想Ferris听从了Ed的话,是不可能抓到Saleem的,建筑师铁定会死,他自己也很可能因此暴露,这不是设个局给自己套么。
其二,Ferris在片中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领导能力的非常专业的秘密特工,但不知为什么,越到后来越却表现出他的天真、单纯、缺心眼、感情用事,就像个刚从CIA培训学校毕业的新人。
对Aisha一见钟情不说,在执行秘密任务期间还能抽空谈个不能拉手、拥抱、kiss、ml的纯精神恋爱,连家长都见了,乍一看还以为是部爱情喜剧呢。
本想算了吧,就当是调味料好了,却原来根本没完,当发现Aisha被绑架,Ferris立即丧失了应有的冷静和理智,变得急躁焦虑,慌不择路的向Hani求救,把该说的不该说的都一古脑说了出来,而后又抱着自投罗网就能换回Aisha性命的想法将自己置于险境,还差点因此丧命,简直一代情圣。
但这未免也太韩剧了吧,他们俩也就见过不到5次面而已,每次在一起的时间也很短,感情竟能深到或者说热烈到如此地步?
被Jack附身了吧!
最后,Hani与Ferris在病房的谈话令我恍然大悟,原来一切都是Hani设的局。
如此出乎意料应该是最出彩的地方了吧,可再一想不对啊,Ferris是被Hani的人送到荒漠的,怎么会被Saleem的人接走呢?
看了豆友的讨论,我比较赞同Hani与Saleem做交易的说法,虽然搞不清他们具体是如何联系上的、Kareem起了多少作用、用来交换Ferris的pay到底是什么,但至少这条脉络通了。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观众为了说服自己看懂故事而做的推测,真相究竟如何,我认为在电影中做个交待还是必要的,否则就如少了块拼图一样,这个故事是不完整的。
既然是评老片,咱也就不求此评能够”让读者在短时间内知道书或电影在各方面的优劣“,哈哈。
================若是想要品味英语片子的台词,就会去买碟,在播放电影前调出英文字幕。
幸运的是,虽然是在这边买美国片,碟里仍总会附有英文字幕——只不过一般都会在这个字幕选项后面加上一个附注: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听力障碍者专用)。
在这边呆了这么久,果然还是个听力障碍者呐。
否则,第一次看此片的时候应当不会错过片中在后台运筹帷幄的上司霍夫曼(罗素·克劳)对于在前线奔波卖命的手下菲利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一句关键性的指责:——Don't be a smart aleck。
——别自作聪明看到这句后,就觉得宁愿被戴上听力障碍的帽子,调出字幕来看也值了。
不仅因为这句让咱终于知道怎么地道地表达”自作聪明的2C“,也因为这句让咱觉得自己找到了导演想通过本片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本感想的标题。
先看看,这台词是什么场景说的呢?
是当前线的一次反恐行动以线人的曝光而失败时,总在美国遥控的上司千里迢迢奔赴了约旦首府,与手下汇合。
这是两位巨星在片中难得同时出现会在一个镜头里的一场戏,因为咱感觉导演有意要渲染反恐行动中后台操控与前线实战的矛盾——从电影海报就可以看出来:手下在”明处“,是被战火硝烟烘托的”明“,爱德一身便衣,神色焦虑,是握枪的执行者;上司在”暗处“,是为保护机密而设置的”暗“,霍夫曼衣着讲究,面容平和,是发令的决策者。
他们虽是合作关系,总是通过卫星电话接触,互相插科打诨,看似亲密,实际上却不无行为模式上的分歧,不可避免的分歧。
若咱的这个想法是对的,那么这一幕,霍夫曼跑到前线的一幕,导演让两人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时的对抗,无疑将这种貌合神离推到了一个小高潮。
具体来说,这个”神离“,就”离“在互相认为对方自作聪明,自己才是真正的聪明。
看看两人相会,讨论如何与反恐行动当地的情报机关头儿哈尼(马克·斯特朗)打交道时的一回合舌战:菲利斯:哈尼根本就不信任你,霍夫曼。
阿拉伯人只帮助他们信得过的人。
我们必须赢得这种信任,懂吗你?
霍夫曼:……我才不管什么民族间信任感缺失。
我才不关心哈尼信不信任我。
最后哈尼会对我感恩戴德的,这是我想看到的结果。
菲利斯说的是好的过程才能导致好的结果,霍夫曼强调的是有好的结果,过程什么的见鬼去吧。
具体来说菲利斯穿梭于险恶的第一线中,仍然希望打信任牌,霍夫曼稳坐于冰冷的监视屏前,不择手段,只谈最终利益,无论是他自己的还是美国人民的。
所以菲利斯与哈尼第一次见面就主动与哈尼分享信息,摆出诚意,保证不搞猫腻;霍夫曼与哈尼第一次见面就威逼利诱后者与他合作。
菲利斯和哈尼一起去与哈尼会面的一幕,菲利斯亲切地对哈尼喊道”Hani pasha“,菲利斯之前专门去打听到哈尼喜欢这个称呼;霍夫曼和哈尼手还没握完就马上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典型的霸权式作风。
菲利斯至少表面把哈尼当朋友,霍夫曼则只是把哈尼当做是达成目的的一道需要克服的障碍及可利用的工具。
把眼光移开这个小高潮,在片子的另一个地方,菲利斯会为线人的牺牲伤感,霍夫曼则在菲利斯质问他如何抚恤那个线人家人时来了句很有张力的:I didn't know the man. 很好奇字幕组怎么翻译这个简单的know的,不过无论是结合后文翻译成”我都不熟悉这个线人“,还是残酷点翻译成”我都不知道有这个人“,皆可看出霍夫曼根本不把线人当人,而只是榨干了奶就可以宰了的奶牛。
最关键的又在于,菲利斯会觉得执行任务时给他的心灵和肉体上烙下的伤疤告诉他自己的方法论是对的,他的上司不过是个颐指气使的2C,而霍夫曼也有理由相信自己才是掌握着大局,他的手下被硝烟蒙蔽了眼睛,熏坏了脑子。
纵观全片,这样的对比以及其中的矛盾不在少数。
总结起来,就是信谊 Vs.利益。
哪个才是真智慧,哪个才是小聪明?
两人谁才是smart aleck?咱是不确定的。
导演无疑也是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片中两人既有因自己的方法论而成功的时候,也有被自己的行为方式误导过的窘况。
无论这是不是导演有意避免在演员列表升起的时候惹得某一方支持者破口大骂,咱感觉导演至少应当是在提醒咱们:永远不要忘记去反思这个问题——对于涉世尚浅,未体会过社会复杂的小子们如是,为了避免受伤碰壁;对于历经沧桑,深得”只有永恒利益“之真昧的老油条们亦然,为了避免人性泯灭。
P.S. 最近看了朋友给《笑傲江湖》拟的英文翻译,再一次觉得咱中英文的融会贯通果然还是太水。
又去看了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除了惊诧于其腐女向外,亦进一步体会到英语好电影中台词的精妙和字幕翻译的不易,故而在豆瓣首评忍不住以离题的百字牢骚开头。
若是能够引得各位拍砖,并向咱引荐些更高更妙的台词,那就太好了。
无聊,随手点开了这部电影,时隔多年,第二遍看,仍是一地鸡毛。
各部门间的权利政治内斗都不能为一级反恐让一让步、消停消停的一群人,更别说同盟国与国、组织与组织之间,能打赢这场看似兵力悬殊实则生死肉搏的战争吗?!
或者,他们根本无所谓输赢,打下去就是了。
看到Ed和Ferris一战失利鲁蛇般互相挑刺,最后开玩笑似的扯出引蛇出同的“大招”时,不由得想起曼哈顿西南那两栋曾经巍峨耸立的大楼。
Body of lies,呵呵,片名嚼一嚼,滋味还挺多。
没完没了,Ferris继续一线卖命生死有命,Ed照旧心口不一、遥控棋子,八方势力永远勾心斗角、各怀鬼胎,相似的戏码又一次上演。
看Ferris种种言行也许为人的信念尚存,而Ed活得只剩一幕幕角色扮演,爸爸、丈夫、上司、幕僚……只有“千万别要孩子”和“这场战争中没有人是无辜的”才是他的肺腑之言吧。
最后,Ed心急吃不了热豆腐,Hani放长线钓着了大鱼,大佬沦为阶下囚,Ferris终成弃子。
可是,恐怖主义的山头何止一个大佬!
蚂蚁般密布的特工眼线命如微尘能值几文?!
反正谎言吹起的泡泡,破了再吹就是了。
这片善恶胶着的土地上,血仍未冷,仇仍未报,杀戮几时休……It's always about war, war never changes.
这个电影基本上能满足我的感官需要。
我不太需要复杂的情节。
只要能讲清楚故事的,能嘣嘣嘣炸的,外带不要过于弱智以至于开始就能猜到结局的就可以了。
以这个标准,这部电影不错。
唯一不可思议的是:一名随时会死的特工居然那么轻易地爱上了个当地女人。
这实在是比007还不如。
不过,说真的,迪卡普里奥只有在演泡妞的时候驾轻就熟。
不是说其它时候演得不好,但确实不是.那.么.好。
这段爱情戏我看完全可以删除。
还有就是那个安曼的特工头子Hani的确很抢镜,比较勾引女生喜欢,台词也很好,这为这部电影增加了不少分数。
总的来讲这部电影是想说:打土匪还要靠保甲队,不然再有Google Earth也没用,另外中东美女外表斯文,内里open。
不提其他,我就是纯粹来HC Hani大叔的知道男人可以很帅,但没想到这男人能帅成这样被他那句“I have one rule...Never lie to me.”给彻底征服忽然想去学阿拉伯文,原来这么销魂OMG
从情节来看,本片正如同大多数人猜测的那样,无法摆脱“后9.11萎靡综合症”的影响。
患这种病的影片,都想凭借反恐的题材来针砭时弊,企图反映“人民”的心声;但市场却见鬼似的并不由“人民”所掌控,那些在闲聊时经常被唾沫横飞、天花乱坠般挂在老美嘴上的话题与观点,放到银幕上却无法赢得同样一批观众的心水。
老美是否真的是嘴上牛逼、内心脆弱的可怜虫,这点无法考证,也不在本文的范围之内。
出乎俺个人意外的,是俺一向放心的导演,这回却并没有找到一个多么新鲜的视角。
虽说直接描写CIA一线特工的切入点,与近期《叛徒》(Traitor)一片以卧底特工生涯为对象颇有不同,但说来说去,无非还是围绕反恐特工那些事来说。
而且,正如资深影迷们可以预见的,这些作品都会尽量对特工生活作“事无巨细”的展示,以至于细致到令人麻木的程度。
以本片主人公腓力斯(Roger Ferris)为例,影片不仅仔细描绘了他策划反恐行动的每一个细节,还很“体贴”地涉猎了该同志的私人生活,确切的说,是浪漫关系。
出于吸引满脑袋粉色幻想的年轻女性观众的目的,俺很是理解这种狗血剧情的设定。
但也不由得为斯科特同学感到悲哀。
因为在俺心目中,他向来是不拖泥带水的,剧情元素总是处理得干净利落、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
个人认为本片中这些浪漫情节有些过剩。
判断影片情节支线是否必要,一看是否能推动主要情节发展,二看能否丰富人物形象,《谎言之躯》中的感情戏在这两方面都无见效。
虽说编导刻意安排主角的浪漫对象在后三分之一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因素,但说服力不大。
事实上,关于主角突然像浪漫一把这一点,整个都说不过去。
且不说这与电影开篇建立起来的主角形象多么不符,仅仅从特工的职业训练来看,“随机留情”的作法也是严重不足取的。
如果主角是个这样的人,那他根本就没法升到片中的职位;如果他果真是如此不专业的话,更无法活到他有浪漫邂逅的那一天。
事实上,由拼凑的浪漫这一点,还可以带出影片情节安排上的一系列硬伤出来。
例如作为高级特工的主角,住所完全无防范设施,而他老人家又都是以本来面目施施然出入住所、大使馆、情报局等“要命的”部门,这不摆明是给恐怖分子提供机会么?
俺要是恐怖分子也不会放过他了,一定会火速发电报给老大“人傻,命重,速来”了。
如果说探究硬伤显得有些吹毛求疵的话,从人物形象前后连贯的角度来看,影片的情节设定也有些欠思量。
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rprio)扮演的主角刚出场时给人的印象,是冷静果敢,甚至可以说有点冷血——这点从他对于“线人”的利用就可以看出。
显然,编导在极力塑造该同志是位做事不留痕迹的五好特工形象,四个字可以形容:专业、低调。
最关键的是,编导让人觉得该同志压根就不是那种一时冲动的毛头小伙子;如此一来,后来他实际上完全是“一时冲动”的浪漫举动,就显得没有根据了。
即使也有“冷静男突陷情网”的成功经典,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对比会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但这一切都是以交代完备为前提的。
而实际上,片中的浪漫情节,不仅突兀,而且生硬,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当然,浪漫情事只是《谎言之躯》故事中的一小部分,以此否定全片,的确有些偏颇。
如果单看影片两大主角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不能不说编导花了些小心思:影片没有安排他们像传统的搭档那样一起出生入死,也没有故作神秘地让拉索克劳(Russell Crowe)的角色变成只有电话后面冷冰冰的声音,而是让他们通过国际长途像长舌妇们一样八卦他们的特工任务,与此同时,导演也安排通话中的克劳做着如送照顾孩子等与特工完全不想干的活动,从而使得一线的紧张刺激,与“大后方”的琐碎庸常,形成颇为有趣的对比。
然而,再有趣的事情,也禁不住一再重复。
在表现二位主角的互动方式时,斯科特显得有些过于单调,长篇“煲电话粥”的情节,最终消耗了观众的好奇心。
这种化学作用的消散,就如同分居两地的恋人之间的通话一样:超过一定的时间,该说的甜蜜的话都说完之后,再柔情蜜意的话即使能够说出来,也都变成干巴巴的言不由衷。
其实,本片中迪卡普里奥与克劳角色之间的关系,有着如同《美版无间道》中鲍德温(Alec Baldwin)与沃伯格(Mark Walberg)的角色之间关系的潜力,无奈这些应有的火花都被“缺乏有效对手戏”这点给消耗掉了。
同时,对克劳的角色而言,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也并没有给这个角色增添立体感。
一般而言,细节的作用主要是为情节或者角色增添趣味,可克劳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显得比较片面而单调。
【基准动作】 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当一众“心怀天下”的导演蜂拥而上大拍“后9.11题材”时,心态其实已经失衡,往往会过于注重传递自己的政治信息而忽视了电影本身各元素的完善。
这就使得几乎所有的此类电影,都显得比较应景而缺乏隽永的意味。
幸好,斯科特不止是个有思考的导演,他还是视觉大师,具体到本片的类型上来,他是动作场景调度的好手。
其实,从《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在男性影迷中的崇高地位,斯科特对动作场面的处理能力早就不容置疑了。
《谎言之躯》是部惊悚动作片,不是《黑鹰坠落》那样的战争动作片,所以,本片的动作场面无论在规模还是密集程度上,都比不上《黑》,也比不上迪卡普里奥的上一部动作片《血钻》(Blood Diamond)。
但是,斯科特还是凭借自己敏锐的眼光与精湛的把握能力,给影迷们带来了几场短小而精悍的动作戏。
首先,不得不说,斯科特将空中侦察视频的精细表现得很令人激动,甚至有可能表现到到神乎其神的地步。
这些镜头给人很“高科技”的感觉,虽然画面本身不是以表现动作细节为目的,但无疑为接踵而来的动作场面渲染了几丝值得期待的精彩氛围。
其次,斯科特在处理动作场面的节奏方面,真正做到了雷厉风行、没有一个累赘的镜头。
《谎言之躯》中的枪战及追逐场面,还不是那种刻意零乱而快速的蒙太奇剪切(像最近火热上映中的《007余温之恋》),反而是多用长镜头处理,只不过由于采用了手提跟拍的方式,画面的不断晃动可能会令一般观众误认为是镜头在不断切换。
简而言之,斯科特这种处理方式有一种更加真实的临场感,观众如同战地记者一般,要和主角一起经历硝烟与弹火的洗礼。
另外,片中角色在动作场景中的肢体动作,也是以效率为标准,没有吴宇森式的瞎浪漫化的“英雄pose”,主角的不少逃命动作甚至还是非常狼狈的。
不过,片中的动作也因此而显得更真实。
斯科特在处理主角的动作戏时,主要突出了反应的敏捷,对于一线特工来说,迅猛而正确的反应恐怕是比装英雄更专业的素养。
正因为如此,虽然片中的动作看起来没一个拉风的,但整体的感觉却很到位,那是一种风格化拍法所无法达到的紧张刺激。
当然,要说本片的动作场景有何创新、或者说整体观感超越《黑鹰坠落》,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只是说,相对于影片的故事情节,动作场面保持了斯科特一贯的高水准。
【无关表演】 和动作场面同样保持高水准的,还有表演。
虽说克劳的角色由于剧本设定的原因,本身出彩的机会不多,但他还是把握住了与其他角色仅有的几个对手戏的机会,在那些场景中表现出一个总是智珠在握甚至显得有点狡猾的CIA高级主管的风采。
也只有在那些场景中,这个角色的随意家常气息才会与他精湛的特工意识与技巧、同时还与一线特工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劲形成鲜明而有趣的对比。
很可惜克劳大方光芒的机会不多,如果编导在安排他的角色与迪卡普里奥角色煲电话粥时稍微多一些观众感兴趣的表现个性的对白、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的枯燥特工任务指导,克劳的表现会显得更有质感和整体感。
对迪卡普里奥来说,也许成为演技派的道路就是“邋遢”的道路,因为这几年来他挑的角色几乎是越来越“扮丑”了,就差演一个面部扭曲的弱智人士了。
在本片中,他不仅始终保留着一大把与精致面孔不太协调的络腮胡子,且在绝大多数场景里都是灰头土脸得如同丐帮的九袋长老,这还不论他在那些动作场景中往往以血污满身作为结尾的形象;即使是在那些看起来应该是“男为悦己者容”的浪漫场景里,小帅哥在打扮上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个人觉得这些形象设计上的煞费苦心并没有给演技表现多加分,但肯定也没有减分,其实迪卡普里奥根本不用从外表上这么努力,他对角色细节精益求精地把握几乎是有目共睹的。
不过,即使小迪如此努力,对俺来说都有些“审美疲劳”了;这种感觉,就像很多女孩各方面看都很漂亮,却无法令人真心喜欢一样;说白了,就是缺乏“惊艳点”。
在《谎言之躯》中,这个“惊艳点”被约旦情报部门头子哈尼(Hani)夺去了。
“强壮哥”(Mark Strong)扮演的这个角色,其实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演绎套路,都很平常,甚至可以说是很“大路”的货色。
但是,银幕上“强壮哥”一举手一投足,一皱眉一定睛,就是有非同一般的味在那,让人不耳热心跳都难。
简而言之,“强壮哥”在本片中的范儿,像足了“教父”那个年代的江湖大佬,领袖群伦,魄力四射。
如果现在要拍《教父》第四集,俺举双手双脚支持他出演老大。
从“演技内敛自然”的角度来考量的话,以上评价似乎对小迪不太公平,但是没办法,电影的观感是复杂而微妙的,一如女人的魅力:很多女人脸蛋身材都不错,可就是没什么吸引力;而有的女人别看大部分条件一般,偏偏有那么一两样令人过目难忘、寤寐思之。
【所谓意义】 如果不是斯科特和两位巨星级演员的噱头,俺可能理都不会理此片;虽然会因此错过对“强壮哥”花痴的机会,但就电影感受而言并无损失。
像《谎言之躯》这样的题材,不管编导如何伪装,他们那或真或假的“针砭时弊”的一面都会难以掩饰。
最为根本的是,现在这方面的电影创作,在批评近几年美国政府反恐政策急功近利、短视愚蠢的同时,自己也犯了同样浮躁的毛病,以至于“传递主张”的功能,盖过了“艺术表达”的功能。
电影始终是表现的艺术,想法再好,目标再人文,表现一般或者不及格,不仅无法打动人,反而会让人觉得空负一腔热血而显得不成熟。
原载《看电影》
一个在中东耕耘多年,知道无数中情局内幕情报的中情局探员,以为自己的女朋友被恐怖分子绑架了,然后就一门心思把自己送上门交换人质,就算一切顺利,把女朋友救出来了,然后他自己呢?
有没有后面的计划呢?
小李子自己也说了,美国政府不会和恐怖分子谈判交换人质的,那么小李子就是单纯的想自己死来换女朋友活命?
(一个总共没见过几面的所谓女朋友,这不是圣母病了,这简直就是上帝本人了)另一方面,花了很长时间来铺垫和表现其冷血自私,绝对功利,唯结果论的中情局上司,得知自己手下有如此莫名其妙脑残计划之后,居然也不阻止,而是祝他一路顺风,毫无所谓的用无人机看着手下去送死,就算你冷血自私,对手下毫无感情可言,难道就一点不担心恐怖分子严刑拷打,手下泄露情报?
对美国造成沉重打击?
还是说他自信满满想用无人机放长线钓大鱼,直接找到恐怖分子老窝?
你别告诉我说连恐怖分子随随便便就想出来破解无人机监视的土办法(真字面意思上的),中情局事先完全想不到,完全束手无策?
作为理论上世界上最严密最高科技的情报组织,居然连一丁点保密纪律和追踪手段都没有,手下间谍随心所欲,放飞自我,完全是小朋友过家家的水平。
整部电影一直在营造和表现的紧张刺激悬疑专业的情节和氛围都是在扯淡吗?
我是真的想不通看不懂啊。
片名中文译为“谎言之躯”实在让人不得其解。
是谁的躯体?
谁是谎言的躯体?
当然人人都在说谎,中情局的Ed和约旦情报局的Hani,连小李子演的正义形象Ferris也谎言连连。
但body也可以解释为“大量的某些东西”,因此片名的意思应该是“大批量谎言”。
若嫌不雅,也可译为“无尽的谎言”。
美国就想在中东事务中扮演大哥,外交或炮火,温和或强硬,根据基本方针和实时利益而调整。
当小李子女友的姐姐问他,你们到底要干什么,小李子回答不上来。
他一心以为自己代表正义的力量。
女友恋爱脑,姐姐才是民族意识的体现,只不过作为普通人,清醒只能带来苦恼。
那是国家的谎言。
约旦情报局局长Hani无疑是国家机器的精英,也是民族主义的代表。
他貌似按规矩行事的义气背后藏着大圈套,骗不了中情局老奸巨猾的Ed,但轻松拿下了自以为了解阿拉伯人和文化的、更主要是良心尚存的小李子。
不甩Ed,却与小李子信息共享,人员共用,但所有”甜蜜的“互动和得之不易的“信任”全是最终大圈套的伏笔。
Hani或许欣赏小李子,但较之国家利益,甚至可能较之他的好胜心,利用一个惺惺相惜的”朋友“并非是难以取舍的代价。
这是Hani的谎言。
中情局Ed的形象更劣。
他自私,只顾自身成就仕途。
对小李子宽容照顾只因为他有用,对小李子的线人毫无顾忌地弃如敝履,对家庭口是心非的态度更让人瞠目结舌。
当小李子身陷囫囵,他无力追踪营救,索性消失了。
Ed是构成美国谎言的无数结点中的一点。
小李子就是英雄吗?
如果影片初期对线人朋友和倒戈线人的放弃实属无奈,那为引蛇出洞而致无辜建筑师丧命则完全是他设计并执行的罪过。
或许他可以国家利益自辩。
他是否意识到自己为”国家利益“已经成为谎言的一份子?
或许,在得知自己被Hani骗、被Ed舍弃之后,他将要做出反省。
电影善于反思,首先对本国立场和作为的揭露毫不含糊。
对约旦政府的谎言虽然也有所揭示,但也有所保留,从情报局长角色优雅精明的形象上可见一斑。
所有的火药都冲着国家机器和为国家机器服务的人,而把同情留给在冲突中殒命的人,把理解和歉意献给了生活被战乱搅得支离破碎的人们。
观点明确:那些不愿结束战争的,总有无数道貌岸然的谎言。
影片节奏快,场地转换多,对中东局势背景稍有了解才大约跟得上故事的推演。
逻辑基本在线。
当然,故事简单了些,也只有一条主线,但作为短平快的叙述,立场清晰,还是值得一看。
很一般
看到恐怖分子对付无人机监视那招时我惊呆了
我不喜欢leonardo的演技风格
冲着Leo和Russell翻出这部片子我以为我没看过,仔细看了10分钟发现我居然看过而且还知道结局,可见这片子烂到什么程度了,一点印象都没留下。。。
不要问好人怎么可以这么坏?谁告诉你那就是好人?还是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了利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演员都太出色……
内容紧凑,看的有点跟不上节奏。。。我倒觉得美国自己能拍出这样讽刺自己的片子还是挺难得的。。。
the ending was like wtf
催眠佳片,失眠爱好者的福音。小李子主治,无效全额退款。(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昨晚的安眠药起效了……= =今天再去试试)
剧情紧凑,表演到位,有典型的美国英雄的浪漫主义情结,或许是为了放大谎言的作用。
不错的剧本和片子。莱昂纳多的气质很适合演这样的角色ps:豆瓣上的人难道真对好莱坞动作片不感冒,还是非要装得喜欢看那些让人看不明白的所谓艺术电影?
为什么leo老去演这种焦头烂额的角色……
宗教是样可怕的东西,它可以带给你信仰,也可以让你下定决心做任何事……我想起威尔史密斯的《i,robot》里VIGI由于过于偏激地理解三大定律导致的悲剧……片子的话,过程还挺紧张,不过我还是看得有点云里雾里。另外就是:政客没一个好东西。
题材敏感,故事异骨,大牌担纲,本该是一部好片。紧凑的开始也似乎在印证这一判断。但当时钟指针无声滑向子夜,才发现如此拖沓冗长,且虎头蛇尾,令人不解亦不悦,最终沦为一桶爆米花。还是怀念大船时期小清新的莱昂纳多。
雷导的片子我都很喜欢,这个也不错,有反恐谍战的质感~喜欢Leonardo的声音,扮肥版Russell挺出彩的,让人印象深刻~看花絮,就那个北非外景地,雷导拍《角斗士》、《黑鹰降落》、《天国王朝》加这个都用了四次了,真赞,美国之外的地儿一个导演都用那么多遍了,好莱坞工业啊!
极其艰难的看完了......
有点可惜了,Russell Crowe
导演喜欢这个类型的戏??? 迪卡普里奥的台词演技简直烂得独一档 念个台词念二十年都那么烂得出奇 毫无悟性的演员 在好莱坞也是绝了 导演 剪辑 编剧 后期谁都帮不了 还是能拿最佳男主角 资本无处不在 但谁也看不见
整部片子毀在結尾...但平心而論還是一部不錯的影片。
前面部分的节奏太慢,行刑什么的果然太刺激我了= =。小李子的演技还是大拇指。
要是中东女跟leonardo的感情戏点,绝对是经典! 可惜啊,整体很精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