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宏观世界

Cosmos

主演:Arjun Singh Panam,乔舒亚·福特,Tom England,本·瓦尔迪,Mike Coletta,Marc Baylis,Simon Worthingto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宏观世界》剧照

《宏观世界》剧情介绍

《宏观世界》长篇影评

 1 ) 不错

电影精彩在森林里面布置天线的场景,真像刘慈欣《三体-黑暗森林》,自己拿电筒在明处,未知生物在暗处,各种叫声,吓得科学家心惊肉跳的。

不知道导演是否看过三体,故意穿插一段在漆黑森林里摸索的剧情,纯属个人猜测,哈哈哈。

就电影还是不错的,一开始平淡无奇,中间紧张刺激,最后宏大壮观。

电影有起有落,穿插的慢叙事情节比较符合现实。

喜欢科幻的小伙伴不能错过。

很久没有看见这类电影了,最近看的类似电影应该是《时间陷阱》

 2 ) 无垠星空下的蓝色凝望

多少年前,我总是抬头仰望星空。

向往它的无垠和广袤。

多少年后,我忘记了曾经的悸动。

颠沛在生活的框架。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随便点开这部电影,在角色僵硬的对话和瞪眼睛中嚼着排骨,疑惑于导演为什么要给这么平淡的对话配这么宏大的bgm。

中间开始随着高潮接触的逼近,这部电影开始真正吸引了我,一些术语的讲解让我回忆起了多年前翻看的科学杂志,接着从角色的眼睛中,我苏醒了曾经对星空的向往,对仰望的痴迷。

如同被带入了这部电影,我随着角色一起倒计时,一起深呼吸,一起绝望,一起希望。

在蓝色的光幕之下,主角的背影深深打动了我。

就像看到了自已曾经希望的自己,顿时感慨万千。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重拾了我快消失的星空。

 3 ) 不是主角是科学家就叫科幻片

并不是以科学家为主角这就叫科幻电影了,这绝对是被国产剧教坏了。

但是作为小成本电影来说,完成度还不错,前一个小时让我一直在脑补失宠皇后和新晋贵妃之间勾心斗角的后宫故事,后来还有姐妹情深的大团圆结局。

感觉找一个情感观察类的节目组来,这点素材够他们做三期的。

还蛮喜欢这种把现实中的事件拓展而成的电影的,只不过故事的高潮竟然放在极速收纳和狂野飙车,真是太奇怪了。

 4 ) 《宏观世界》致敬Arecibo(阿雷西博)

对于影片故事情节不再过多赘述。

对于小成本佳作影片打分8.5分(存在溢分),毕竟前期铺垫工作实在冗余沉闷导致整片时长超过两个小时。

近期关于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年久失修而报废的新闻大家有所耳闻,以下关于影片所涉及的阿雷西博信息相关及延伸内容用于科普像我一样之前普遍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却看完影片后有点兴趣的观众。

对于故事讲述的内容并非一时兴起的虚构,在相关资料中查阅到 阿雷西博信息 不仅存在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也是真实存在的。

回信同样是在英国发现只是并非片中讲述人类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外星生命通过麦田怪圈的形式主动展示给我们。

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 ,是于1974年,为庆祝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完成改建,而创作的无线电信息,并以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为目标,把信息透过该望远镜射向太空。

该信息共有1,679个二进制数字,而且1,679这个数字只能由两个质数相乘,因此只能把信息拆成73条横行及23条直行,这是假设该信息的读者会先将它排成一个长方形。

如果把它排成23条横行,它会变成白色杂讯,相反如果把它排成73条横行,便可排出图中的一幅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影片中所展示的阿雷西博回应(右)看到这里,很明白导演此剧就是为了致敬 在2001年8月21日,英国的麦田上所展现的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就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电波望远镜,前方的麦田上 展示 “奇尔波顿麦田圈” 对于回信内容的解释有下: 外星人与地球人类同样都使用十进制  外星人的DNA除了含有地球人DNA中的五种化学元素:氢、碳、氮、氧、磷(硅在后来被排除  外星人的DNA基本结构和人类DNA的基本结构相同  外星人的DNA结构与地球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有明显不同为三螺旋结构  外星人DNA中核苷酸的数量为4292835309(十进制)相比人类4294441823(十进制)略少  外星人的外形与地球人有明显不同,表现为头颅大身子短小  外星人身高比较低为1000(二进制)= 8(10进制)倍本信息的波长(126mm)约为1.008米  外星人所在星球人口数量为85亿(十进制)  外星人所处恒星系的恒星大小(4个小格)小于人类太阳系的太阳(9个小格)  外星人用于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外形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弧线M图案)有明显差别  外星人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口径为6748(10进制)倍于此信息的波长约为850米延伸: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一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就在一周后,2001年8月21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二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而就在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出现的当天,著名的麦田怪圈之母——“银河麦田圈”同一天出现在英国。

银河麦田圈早在一年前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同一地点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下面这个麦田圈显示的就是它们的信号发送装置,比我们的要复杂的多。

一年后以印证 “奇尔波顿麦田圈” 阿雷西博信息回信 中的信号发送装置。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

根据对比图案,回信中对方电磁波信息发送装置和这个怪圈所示图案极其相似。

这个图形结构却正是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的,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此类装备和原理将微弱信号不断转换增强能量,以提高发射功率。

但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准却是无法实现的。

阿雷西博信息被成功解读并以相似且内容正确可解读的图案回复,大量有联系的麦田圈图案出现在英国奇尔波顿天文台前的麦田,难道一切都是如此巧合?

所以,有理由相信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是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向人类传递的一个信号。

对于阿雷西博原信息的每一个对应解释在百度可以搜索到,而有关阿雷西博信息回信的内容来源于外星人给人类回复阿雷西博信息 和 神秘的阿雷西博麦田怪圈信息的第五颗星球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奇尔波顿麦田圈

 5 ) 将近两小时啰啰嗦嗦,后面突然来个生死时速

在狭窄的小车里三个男人将近两小时啰啰嗦嗦,背景乐搞得很壮烈实际上他们都在啦家常,时不时的用眼神交流直勾勾的盯着对方,尤其那个胡子男眼神盯的人有点发毛。

快结尾时突然来个生死时速,在这部科幻片里主人公们遇到的最大危机出现了,分别是笔记本电脑快没电了,汽车发动不起来了,东西装不下了,铁门拦路了,遇上红灯了,总之关键时刻各种掉链子,历尽艰辛终于在最后几秒钟通上电了,结果那个送电源的说刚才其他网点也都收到宇宙信号了,也都发现外星飞船了,而且还在回复人家外星人呢,比你们动作快多了,这不白生死时速了吗,于是四个人站在那里抬头看星星 。

其实小成本科幻片有不少经典的,这部有点故弄玄虚了吧。

 6 ) 有一个bug,没电了,汽车不能充电吗

嗯,小众好片,概念很好,但是电池没电了,现成的汽车发电,完全够支持电源充电了,可能情节设定需要吧,怎么还没到140个字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7 ) 差点因为海报错过一部佳作,对不起,2小时真是太短了

长年看片累积的经验,基本可以通过海报判断一部片子的成色,而这次,失手了。

对于技术群体,或者技术宅,或者更通俗地讲——“技术死宅”来说,无论国内外,影视作品中通常都冠以头脑复杂,情感单一,颜值不高,身体羸弱,这样的边缘群体来一笔概括了,而把这种形容放大一千倍,就是《Big Bang》的效果(先声明我非常喜欢Big Bang)。

但凡有技术设定的片子,技术宅门通常是配角,嘴边只有专有术语,不懂人情世故,女友是电脑,如果真走了桃花运,一定是被利用了。

所以这些片子通常有个帅气的男主拯救场面,而且四肢发达、情感丰富,决断力强,可谓技术宅的天然补集。

帅气男主的情感跌宕才是主线和看点,才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女性观众的主菜,他们杵在那里,打个喷嚏都有人买帐说好帅,而技术宅只是辅佐剧情的调味料,还不一定是多数人都喜欢的口味,可能略等同于...花椒。

所以,花椒的思想是没有人去在乎的,花椒的动机是无人问津的,花椒之间的对白是可以忽略的,几粒花椒碰在一起捏成一团就可以代替主菜了吗?

不要做梦。

对于不能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就像不小心吃到花椒又吐出来的人一样,我表示能够理解。

这部影片折射出来的对技术死宅的尊敬和了解,是纯洁至深的;表现出来的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是浪漫主义的;他们不再是游走在Sheldon Cooper和弗兰肯斯坦两极之间的简单脸谱式人物,而是为前途焦虑、为经费发愁、为不能实现梦想而苦恼、为可能失去朋友而担忧的情感复杂的一群人。

剧情大量铺陈了几位年轻技术宅的人生困境,特别是对Mike和Roy两人关系的细节描写,可以说非常到位。

对于每天和机器打交道,精通数学语言,善于用代码交流的人来说,真的会格外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特别是对即将一起从事一个项目、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共度若干小时的对方来说,递出的口香糖,恐怕是突破人际障碍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而寒夜中的“最后一杯咖啡”,和口香糖一起扮演了三人之间关系的缓冲带,恐怕只有真的经历过才拍得出这样真实而自然的叙事。

Roy对他苦心创造的Goodman倾注的情感,以及被解雇甚至未能亲临现场观看发射的遗憾,Harry甚至也为此辞去工作,却为害怕为两人关系蒙上阴影而未告知,Mike对Goodman的敬意以及在公司钻研自己的项目,却面对孤注一掷的项目困境,Harry对Mike总是幻想着发现什么的揶揄... 这些这些,在很多人眼里一定是极度无聊可以忽略的剧情了吧?

抱歉,如果没有这些刻画,几位技术宅仍然是游荡在Sheldon Cooper和弗兰肯斯坦之间的脸谱般的符号,而不是生动的人物。

那些认为这些情节拖沓的观众,没有做好去了解技术宅生动立体人物的心里准备,或者说,这类观众更适合去看漫威的场面,或者马特达蒙穿宇航服死里逃生这一类。

剧本巧妙地把Roy创造的Goodman和Mike的发现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段堪称精彩的一笔。

虽然多数人会在影片前半段,Mike对实时生成画面中的红色团状物误认为是故障而会心一笑,但这幅图与卫星突然消失,双双作为伏笔并最终联系在一起解决疑问的叙事,令人叫绝!

这部影片对我而言,每一分钟都是享受。

在创作团队仅有7人,记住,是总共仅有7人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成片效果,令人钦佩。

虽然一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但这绝不是一部无聊得只值1、2星的片子。

那些对花椒无感的人,很遗憾,这道佳肴不是你的菜。

 8 ) 做的还行,说一些bug

超低成本的制作还比较精彩,不过问题也比较多一,滥用bgm,影片一开始就三个打野爱好者去黑区找乐子,至于搞那么深沉的bgm吗?

全篇总是不合时宜的运用背景音乐。

二,作为卫星首席设计师保障理念水平偏低,说实话全片出现的器材设备没有一个是大功率的,就算不用油发电,车载电平再加一两组电池就算连着搞几晚也完全够了,没电这招太可笑三,卫星突然消失,证明不明物体位于卫星轨道与地球之间,对不起,这个距离太近了,无论是可见光波段还是红外啥的,一直楚在那那么多年被人类发现太容易了,不存在距离说的巡天没人注意那个角落,这点上看虽然影片大谈射电啥的,但编剧还是缺乏天文知识,而且按照147x这个倍率算的话,遮挡的天区非常非常大,对现代的巡天天文台来说发现不了可就是个笑话了四,其实男主之一第一次给天文台打电话说了通没用的,最重要的方位指向没说,本来就没后面呢么多破事了五,完了哈哈哈,就当是向广大深空打野爱好者致敬的片子吧

 9 ) 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我喜欢

为了这部片子特意注册了豆瓣账号。

首先说,这绝对是一部低成本电影,而且绝大对数人肯定觉得无比枯燥,或许都没能看到他们把车停下来就起身走人了。

作为一个自身天文爱好者,这个故事能产生深深的共鸣,影片描述的场景,就是我们的日常。

一两个人,一片旷野,头顶浩瀚星空,这时候你就能深深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在漫漫长夜中,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冻的全身僵硬。

更无聊的是,还不能使用手机,不能使用任何带光源的设备,而你所面对的,是各种光谱、曲线、直方图……这些东西外行人觉得枯燥无比,但是这群人却能二三十年始终如一,或许这二三十年一无所获,但却列在其中!

但是,其中也不乏槽点。

1. 做拍摄或观测,我们绝对不会选择月圆之夜,除非带了妹子2. 前期工作远比他演的繁重,三脚架(赤道仪)需要各种调试,尤其对极轴,影片中戳那就用是我们梦寐以求但至今无法实现的3. 讨厌一切光源,更别说镜筒里面的光了,纯粹是为了影视效果4. 镜筒子是里面最便宜的物件,影片中用的是个牛反或者施卡,大概150mm,这种型号的,我一个人拎四个能健步如飞,轻的一逼5. 影片中的赤道仪goto速度和跟踪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十几万的设备远达不到,而且,通轴导星,到达这种分辨率那是牛的一逼6. 牛反镜一般是定焦的,调焦在这种东西上面基本没用

 10 ) 好端端一个糖人硬生生吹成大黄鸭

“宏观世界”是一部前戏太长而让人失去激情的失败科幻电影,SETI,地外文明,大功率射电望远镜,远方的呼唤,这些都是广大科幻迷最津津乐道的元素,要说拍得最棒的电影莫过于二十多年前的“超时空接触了”,大导演,大场面,大明星,让人即使时隔多年后重温仍然是激情满满,反观这部“宏观世界”,明明是部小成本电影却无时无刻不在浪费资源和观众的耐性,本来60分钟就能讲好的故事硬生生被导演和编剧拉长到了120分钟,其间多出来的部分完全被无聊的情节所填满,老兄即使你不鸟我我也要感动你,老兄你明明对我这么好为什么早不说,老兄我得心病很久了可就是不想对你倾诉,除去那些拖沓的鸡汤对话之外太过于煽情和泛滥的配乐让观众几乎无所适从,你丫的要我从头到尾都必须高潮吗?

是同类型电影没落了吗?

未必如此,近期上映的具有类似情节的“克莱拉”要比“宏观世界”好上百倍,推荐给喜欢科幻的朋友欣赏。

《宏观世界》短评

结尾出现的 “ for dad ” 应该是真事改编而成。创作团队仅有7人的情况下,完成度已经很棒。地外生命与天文爱好者不应该错过的独立佳片。

7分钟前
  • 老怪CXJ
  • 推荐

感谢坚持下去的人,为了知识,信念,为了探索

12分钟前
  • Schrödinger
  • 推荐

情感煽情着墨过多,节奏熬人将近过半才进正题,设备突然没电给整乐了尤其一件件往车里搬、装不下、没钥匙、打不着车、又舍不得扔 哈哈哈哈无法判定是催节奏还是失败的英式幽默,结尾高光挺震撼但四位pose可否少搞一点

14分钟前
  • DioretsaZ
  • 还行

我以为可以看到一部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或是《另一个地球》一样的小格局但宏大世界观,但是失望了。电影前半段还可以,虽然家长里短说了不少但总体还是有一点神秘的感觉,后半段明显撑不住了,居然加入飞车戏强行造气氛。这片另一个问题就是太长,主线无关的剧情剪剪估计就是个短片的体量,还有就是片名的宏观世界在哪里?

16分钟前
  • 等待戈多
  • 较差

4.5這部電影對於外星人愛好者來說,太震撼了!!!

18分钟前
  • 复仇者
  • 力荐

时长控制的不够好,由于条件有限,大部分场景都是在车里,公路上,夜晚,看到中途难免乏味

21分钟前
  • 梦遊
  • 还行

挺多的硬伤,不过小成本来讲还是不错啦

24分钟前
  • 俺踏月色而来
  • 较差

这算电影吗?

25分钟前
  • 怪味7272
  • 很差

硬核,低成本。想起了“他来自地球”。

30分钟前
  • 风絮川
  • 还行

小成本制作,剧本思路清晰先描述和解决三人关系再探索太空神秘信号最后解决电力问题,但是前期节奏过于拖沓(可能和研究者们比较内敛不直抒胸臆的性格和怀疑精神严谨研究有关?需要逐步敞开心扉逐渐接近真相)后面飙车部分打不着火扔望远镜打电话剪锁头闯红灯等又过于紧凑和drama,较为刻意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弦乐交响乐合唱团的配乐存在感很强甚至与制作水平不匹配,渲染壮阔无助等情绪都很棒。了解了射电天文学和1679位arecibo。狭仄空间寒酸条件不顾一切的努力first contact的使命感责任感或许更能感染热爱天文工作在天文领域的人们吧也比大制作更接地气,尊敬Astro-nuts 5/10(PS.刚开始以为是三角恋……这帮人肯定没看过三体(狗头))

35分钟前
  • JamesYue1998
  • 还行

整体简单了一些,还行

36分钟前
  • kkblue
  • 还行

找到看《超时空接触》的感觉,很爽

41分钟前
  • 食书者
  • 力荐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种谈话式科幻特别感兴趣,没有乱七八遭的关系,只是几个简单的科学家在一起完成自己的工作,畅谈自己的理想,很纯粹,很美好

46分钟前
  • klzp
  • 力荐

一种精神,用毕生去热爱并一直坚持的热血

50分钟前
  • 又和一
  • 力荐

作为科幻片可以说是朴实地把握到了重点,但这也导致在叙事和情节上为观众服务的意识明显不足,所以注定大众口碑高不了,但却可能让真相喜欢科幻片的人着迷

55分钟前
  • 小旗
  • 还行

很简单,不过什么也没交代清楚,逻辑上漏洞太多啦,一堆破烂装车,望远镜扔啦

57分钟前
  • 跣儿易贱
  • 还行

也学只有真天文爱好者看得带劲吧。一部电影一部车3个演员,这帮人既然打算一整夜要耗在野外作业就没规划备用电源?或者备个发电机什么的。那个望远镜就真的塞不进车里带走吗?就算带不走,先丢在那里待会开车回来拿也没有问题啊,至于那么纠结还必须丢弃?前面节奏那么拖沓就为了后面这段生死时速的节奏吗?还有最后用破坏钳开锁,这把破坏钳还特地在前面做了铺垫,以至于一开始出现破坏钳的时候以为是一部恐怖片。(2021·4·30 6.6/0.1万)【IMDb5.9/0.3万,预算7千美元】

1小时前
  • 安心
  • 较差

仰望同一片天空,有人写下诗篇,有人许下诺言,有人为了信念。

1小时前
  • 猫咪博物馆
  • 推荐

带不进去…

1小时前
  • Horsesin
  • 还行

硬核的接触片,发烧友肯定喜欢

1小时前
  • 飞翔的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