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The Seal of Love

主演:窦骁,董洁,郭家铭,陆怡璇,伊春德,章劼,王同然,邓飞,鲁思远,姚克勤,飞飞,丁宇佳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1

《秋之白华》剧照

秋之白华 剧照 NO.1秋之白华 剧照 NO.2秋之白华 剧照 NO.3秋之白华 剧照 NO.4秋之白华 剧照 NO.5秋之白华 剧照 NO.6秋之白华 剧照 NO.13秋之白华 剧照 NO.14秋之白华 剧照 NO.15秋之白华 剧照 NO.16秋之白华 剧照 NO.17秋之白华 剧照 NO.18秋之白华 剧照 NO.19秋之白华 剧照 NO.20

《秋之白华》剧情介绍

秋之白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独立新女性杨之华(董洁 饰)为追求新思想,离家来到聚集了众多进步青年的上海大学就读社会学,结识了蔡和森与其妻向警予,当时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瞿秋白(窦骁 饰)声望卓著,杨之华从他的授课中感受到深沉的忧国之情。杨之华在家乡的丈夫沈剑龙不时赶赴上海探望,但日益加深的分歧令两人感到彼此已经疏远,杨之华在与瞿秋白的接触中愈发欣赏后者的人格魅力与学识。不久,瞿秋白妻子病重亡故,杨之华亦通过向警予入党,在父亲抵沪探望之际,杨之华提出了离婚的打算,但在革命斗争形势严峻的局势下,杨之华没有向瞿秋白表白的机会。不久瞿秋白迫于形势辞职,陪杨之华返乡面见沈剑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凯文·哈特:校对现实余生,请多指教慕尼黑肥皂人生巡演转学生绿区纯真小镇的夫人地球百子第一季小镇青年之潜罪者石头剪刀布一闪一闪亮星星内线前传甜蜜的惊喜命运交叉点和你在一起杜鹃花儿开大开眼界七秒钟龙一,你要怎样想被疗愈的男人大白!12金鸭好女难寻精灵宝可梦超级愿望极速救援更好万夫莫敌大西北剿匪记爱情第一课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第一季

《秋之白华》长篇影评

 1 ) 《多余的话》

要不是因为偶然读过《多余的话》,也不会想看这部电影。

因为是瞿秋白老家常州拍的电影,《扬子晚报》上作了长篇的宣传。

据主创讲之所以把这部应时的献礼片拍成个画面唯美情节浪漫的爱情片,是为了迎合现在年轻人的兴趣,让我们不要忘记这个早期革命者,看完电影去百度一下他的生平事迹,电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我可不能容忍把这个纠结的理想主义文艺青年简化成一个浪漫故事里的甩帅形象。

《多余的话》里写尽多少不甘,用一句歌词总结,就是“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

即便被推上的是D的最高层位置,毕竟不是自己当初想走的路。

通篇都是对走歪的路线的怀疑,对自已忙碌半生的工作的价值的怀疑,对自己被耽搁了的文艺青年梦的遗憾。

所以在被批评被整下高位之后,他倒是庆幸有了重拾文艺的机会,没日没夜地看书写字,全不顾烂掉的肺。

偏在这位不高权不重的时候被捕了。

但不管世事如何发展,与当初所想偏离了多少,他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唱着《国际歌》慷慨赴死。

不管信仰的是什么,不管日后证明信仰的是对是错、可不可行,有信仰总好过除了欲望以外只有空空洞洞的一具肉身。

 2 )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

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遇见他,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杨之华很高兴霍建起又回来了。

一如既往,诗画人生。

对于美感的捕捉和营造,有一个霍导,就够了。

动荡时代的爱情,清淡平和至此,便已足够。

再没有比董洁更适合的杨之华,也没有比窦骁更适合的瞿秋白了。

戴上黑框眼镜,穿上民国长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历史课本上那个干涩的人物就此焕发了生机,儒雅,博学,平和,纯净,克制。

之华说:“上大的老师是全国最有才华,最革命,最英俊的。

”明眸轻启,娇羞可爱。

秋白说:“为了给自己一个在这个不堪的社会活下去的理由,为了实践自己希望国家好起来的愿望,还想让短暂的一生有些意义(所以要参加革命)。

”他们的爱情就不可能只谈风月,他们的告白没有一句“我爱你”,“能和你一起走在前面,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才是之华对秋白最坚定的感情宣言。

西渡桥头,萧山长河,雪夜长街,长镜头,慢动作,画面美好的不像是真的,隐去战争背景,这就是最平凡的幸福。

同一天的报纸登着3条声明,之华和剑龙解除婚姻关系,之华和秋白确立恋爱关系,秋白和剑龙确立好友关系,有过这样的爱情和友情便是福。

这是幸福的开始。

秋白在之华的手上印上殷红的印章,“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是爱。

“想给你的很多,可能给你的很少,连起码宁静平和的生活我都没办法给你。

”这是怜。

“我们看到了开始,或许看不到结果。

”这是愁。

在喜忧参半的爱情中,似乎,可以找到生命中赖以为继的东西。

在苏俄的那几年,他们无疑是快乐的,冰天雪地,落日余晖,自在生活,共享天伦,即使事业坎坷,总算是有一个可以依傍的人,有一个可以依傍的家。

那样携手走过的时光,即使走不到结局,也不枉匆匆而逝的流光岁月。

勇敢接受生命赋予自己的一切,带笑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秋白说的对,其实你不必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

其实你不必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气就足够了。

秋白: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要面对反动派的屠刀,也要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

之华:面带微笑。

于是,秋白真的在枪决的时候做到了,他穿着之华亲手做的衣服,从容优雅地唱着歌曲,选择了一片美丽的土地,面带微笑,迎向盛大的死亡,白鸽群飞,那时候,雪夜长街上,之华孤单的身影会不会在他脑海中浮现?

那枚红印章,那颗铜纽扣,就此纪念秋白之华。

 3 ) 亂彈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常州人,“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是從小就環繞在耳邊的詞語,卻從來沒有對這些常州名人有所深入的瞭解,離家不遠的“瞿秋白故居”也只是很小的時候去過一次。

再次聽到“瞿秋白”這個名字卻是去香港上了大學后,“翻譯研究”的課堂上,教授提起他自己大學讀書時曾研究過瞿秋白的入黨日期,還對我們說,彼時的黨與如今的黨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他自己生在那個年代,肯定也會變成一個共|產|黨人。

而後我又在多本關於翻譯的書中瞭解到,瞿秋白除了“革命家”這個身份外,還有另一個也許更貼近他文人本質的身份——譯者。

他是第一個將國際歌翻譯到中國的人,以及向國人介紹了許多俄語文學。

我開始覺得慚愧,多少學者對瞿秋白有過深入透徹的研究,而我生在他的故鄉,卻從未認真地去瞭解他,這怎麼都說不過去。

於是假期回家后,去書店買了《多余的話》一書,又去新建的瞿秋白紀念館參觀了一下,時逢《秋之白華》上映,很高興又能有人來關注他了。

看過《多余的話》的人就會知,瞿秋白根本算不上一個熱血沸騰的革命者。

他出生于紳士階級,家庭世代讀書做官,母親因貧困自殺時家裡還用著一個僕婦,他們從沒親手洗過衣服、燒過一次飯,秋白骨子裡的紳士意識始終都沒能擺脫掉。

他孑然一身跑到北京,本想考進北大,研究中國文學,將來做個教員度這一世,誰沒想到付不起學費的他最後只能進入免費的俄文專修館學習俄文(學翻譯就是這麼無奈么= =!

)。

他注意力也一直都是放在文藝方面,看一些俄國文學名著,對政治上的各種主義都沒多大興趣。

後來就開始了一系列秋白所謂的“歷史的誤會”——糊裡糊塗地加入共|產|黨,糊裡糊塗地做了領導人,又糊裡糊塗地被批判,最後糊裡糊塗地被抓了。

誰能想得到,秋白生前最後一句遺言竟是:“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世界第一。

”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文弱的書生,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刻在了共|產|黨的紅色歷史上,讓一代一代人銘記。

說回《秋之白華》這部電影,原本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以為不過是又一部給黨的獻禮。

本來對竇驍沒多大感覺,但極其討厭他演的《山楂樹之戀》,所以剛開始我以為竇驍會毀了我心中的秋白。

常州的各個政府單位都組織人員前去觀看,於是我陰差陽錯地蹭到了票,去就在瞿秋白故居旁邊的亞細亞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在常州的提前放映。

片頭開始就雷倒了大家,因為常州市委書記范燕青的大名赫然出現在“總顧問”三個字下面……再看,原來這片竟然還是“常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看來這次常州政府算是下了大功夫,弄這麼一部宣傳片來打城市名片……故事開場的幾段非常混亂,感覺像是匆匆介紹故事背景般,每一段都很短,場景切換頻繁,沒有深入發展的空間。

難能可貴的是,故事一直是以董潔飾演的楊之華的敘述角度展開,而全片的大半部份也均以之華的女性視角展開,直到故事後半段才以秋白的回憶為視角講述(不好意思我的女性主義意識又犯了大家見諒= =!

)。

可以看得出導演十分認真的態度,場景還原得不錯,演員帶著吳語口音,雖然剛開始聽的時候覺得有些不自然,但後來就漸入佳境,慢慢帶來親切熟悉的感覺。

霍建起的文藝范很明顯,唯美的鏡頭加上輕柔的臺詞,我甚至感覺不出這竟然會是一部紅色的革命愛情片,分明是一出江南小清新好吧!

竇驍出場后,我才發現原本就瘦瘦的他戴上眼鏡后還真是有點像秋白,面容秀氣又有些蒼白,不光形似,後來秋白的肺病越來越嚴重時,竇驍講臺詞那有氣無力的樣子還真有些神似。

好吧,我只能說,竇驍碰上秋白這個角色,就像黎明碰上了世鈞。

劍虹與秋白兩人寫詩一段也頗有意思,一句“借花獻佛”,劍虹將之華完好地交給了秋白,又在報紙上登:劍虹與之華離婚,之華與秋白結婚,而秋白又與劍虹結為好友。

(這個交接班做的可真好啊,如果現代人結婚離婚也這麼平和的話該多好。

)原本對秋白的感情生活不甚瞭解,原因很簡單,各種關於秋白的介紹中都對這一段感情一帶而過,突出的無非是而後的各種革命業績,以及最後多麼英勇的就義。

師生戀似乎在當時那個年代頗流行,秋白如此,魯迅也如此,女學生對男老師的感情里更多的是一種崇拜吧,你看秋白為之華做俄語翻譯時,之華的眼裡滿是仰慕之情(這也是本片唯一反映秋白作為翻譯的一段場景,還好導演沒有忽略他的譯者身份)。

就影片本身來說,並不能算是一部出色的電影,問題主要出在劇本方面,人物傳記最忌諱流水帳式的泛泛展開,而本片就是如此,全片無焦點無高潮,平淡無奇。

而結構方面也異常混亂,前面是從之華的視角展開敘述,中間突然放到秋白被抓進去了,而後又變成從秋白的回憶展開一段段敘述,讓人摸不清頭腦。

而霍建起的文藝范也許這次恰好幫了秋白一個大忙,影片的主題本應為“革命愛情”,而在這部片子中,“革命”的成份似乎一直都作為故事背景而隱而不見,對“愛情”的描述倒是十分細膩,而秋白本來就是這樣一個對“革命”並無大抱負、注意力一直都在文藝方面的中國典型文人,這樣的文藝范也許才是對秋白最真實的還原。

通觀全片,常州這次的確花了大功夫來打這張城市名片,片中有一處,秋白故意回眸一笑說自己是江蘇常州人,而後還提到了覓渡,在場的觀眾都會心一笑。

片中大量取景都是在常州及其周邊地區,秋白就義前抽著煙走過的一段,是在常州運河五號拍的(運河五號就是常州的798),然後就義那段就是在溧陽南山竹海拍攝的,美不勝收。

想來自己和秋白還是有點緣的,秋白由竇驍扮演,而瞿秋白原名瞿雙,這兩個字結合起來正好就是我的名字,我和他是同鄉,還算是半個同行。

越瞭解秋白,越發覺他對我來說特別親切。

因此這部電影對我的意義并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其背後代表的常州歷史文化。

 4 ) 《 秋之白华》观后感

《秋之白华》顾名思义,写的就是瞿秋白和杨志华的故事,其中,以他们的爱情为引子,侧面点到了那个时代的革命和属于那个时代的革命领导者的故事。

瞿秋白是个文弱的书生,说来文弱,内心却是十分强大的,从影片的后段,他宁愿牺牲自己,让自己受苦,顶住政治上的利诱,坚决不出卖组织,即使到最后也只是被乱枪打死,他也是很平静很淡然,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敢问有几个人能在生死关头提到中国的豆腐是最好吃的?

看到这里,很多观众都不免心生笑意,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此坦然,死的这么有尊严,叼着根烟,找个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安分的接受死亡。

即使满身都是抢孔子,他也是不准许自己的脸落下一点疤痕,他想要绅士的死去,想要有尊严的死去。

从此也可以看出他很在乎自己的尊严,却也淡泊名利。

这是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身上很显著的特征。

杨之华,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强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干部之一。

很多人都会惋惜历史没有给她一个很好的结局,到了最后,还是没能和自己深爱的丈夫携手余生,甚至连丈夫最后一面都未曾见过,找到丈夫,也仅是靠一颗纽扣去辨识。

一切看起来很可惜,却也是完美中的不完美。

她的家世显赫,从小就是娇生惯养的公主,因为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父亲乃至后来的前夫沈建龙,对她也是那么的好,让她放手做一切她喜欢的事情,追求她想要的幸福,即使是刚生下女儿不久就跑到上海读书这么一个看起来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很荒唐的事情,她也被允许去做了。

或许她的性格中,就是有这么个不安分的因子的存在。

从她和她的好朋友最后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即使是普通的小姐,也是会被父母逼嫁的,也不会是如杨之华那般自由自在的。

杨之华和沈建龙的结合,可谓是门当户对的自由恋爱,只是可惜,这一段情终也没能携手到老 。

我觉得他们迟早会分开,只不过是杨之华为自己的移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说这句话,听起来不免有点苛责的意思,但是,沈建龙和杨之华的性格,都是属于过硬,如果没有一个平衡点的话,那便是不会有多大相容的。

如果杨之华如果没有到上海读书,或许还能维持他们之间的这个平衡点杨之华和沈建龙的失败,更能让人肯定了她与瞿秋白的真爱。

他们有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目标,这是撮合他们在一起的原因,也是撮合中国早期千千万万对革命同志走在一起的原因。

不可否认,他俩都是十分有才华的人,当初也就是欣赏对方的才华而契合在一起。

即使后来,他们的爱情经历艰辛万苦,但也无法将他们的心分开。

就如向警予夫妇,不离不弃的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直到最后一秒。

可见,革命在当时的社会对学生和学者是多么高尚的事情。

这也从中点到了革命前辈为了国家,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努力。

话说那个时代的人们,最淳朴,最善良,也最爱国。

我们在为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爱情故事感动的同时,也被那个时代的人民所感动,被那种高尚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影片最后,瞿秋白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他的那些个已经牺牲的优秀战友,觉得自己没有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点的遗憾。

我想,可能是因为他觉得革命就是需要流血为代价,又或许他会觉得因为他的牺牲可以唤醒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那么便也无悔。

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连敌军将领都钦佩尊敬的瞿秋白。

影片的画面感很好,场面很美,点缀了这个故事。

但主演,个人感觉还是有点欠缺,情感表达的欠缺。

不过这也无法淹没这个故事。

改变观众对故事的看法。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时代,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的品读革命领导先锋和那个时代所熏陶出来的爱国者的精神,仿佛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教育。

我们先不吐槽它的政治性有多强,总之这个,却还真是我们现在缺失的,我们的意识中存在的不够强烈的一部分。

 5 ) 写在“秋之白华”前面

《秋之白华》终于要上映了,我等着看这部电影,一则是因为导演霍建起,当年他的《那山那人那狗》印象极深,苍翠远山里的几个人,就是一辈子。

甚至私以为那里的刘烨比《蓝宇》里的刘烨更出彩。

二则是因为瞿秋白,这个临死前留下了《多余的话》的男子。

瞿秋白与鲁迅是至交,鲁讯曾写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与秋白,委实交情深厚。

瞿秋白、鲁迅、郁达夫骨子里都是书生,却不约而同做了战士。

只是鲁迅既来之则安之,将战士的匕首修炼得神乎其技,郁达夫凭着孤勇与烈性,倔强到了最后,唯有瞿秋白,始终质疑始终犹豫,即使到了最后,也写了含糊不清的《多余的话》,为某些人所诟病。

这实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如果秋白纯粹做一个文人,他或许为后人铭记更深,他写了很多应试文章,却耗尽心力,一味熬神。

如果不是出于对事业的极度忠诚,又怎会这么患得患失,担忧痛心?

这真实的犹豫缘自真实的思想者。

他没有狂热失去了理智,也没有单纯地憧憬,他关于未来思索得比很多人都要早,都要庞杂,都要敏锐。

他跟杨之华的爱情故事也骇人听闻,匪夷所思。

他不仅索得红颜,更添了一位知己。

这三人俱是心怀坦荡,纯澈一片之人。

其中那位沈兄尤为难得。

古来夺妻之恨为奇辱一桩,少有男人咽得下,而沈兄一句“借花献佛”,难逃几许酸涩却不失浩浩之气度。

话说民国时的文人是有几分魏晋遗风的,所以许多惊涛骇浪之事,许多离经叛道之事,他们视若寻常。

“秋之白华”的印章实在雅妙,也要两人的名字取得好,如若一个叫瞿大虎,一个叫杨招弟,那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这段佳话的,难不成刻个章叫“虎之招弟”?

“秋之白华”,“秋华之白”,“秋白之华”,颠来倒去都恍若银霜遍地,野风淡掠,天籁俱寂,两两相忘。

这原是一语成谶的恋语,浪漫的背后尽是血腥与悲切。

我等着看,看秋白在“桃源之地”从容喟叹“此地甚好”,饮弹而亡。

这溅出的血,这余温的身躯都不是他了,他终于可以做一个平常人的绮梦。

 6 ) 邂逅成长,原可以如此安静

他生前最后一次紧紧拥抱她,端详她的眉目。

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的,只要智慧就足够了。

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的,只要勇敢就足够了。

这样深情,这样真切,看得我心颤。

是啊,他们能够相爱全是因为她勇敢。

在暗夜中飞奔出去送他晚餐,说话时内心有隐隐的火。

同他一道工作时,毫不吝啬目光中有灼灼的崇拜。

她白驹一般地飞奔至他家门,只为问他能不能再爱一次。

她撩拨被风吹乱的发,在他丝丝入扣的烟雾中轻轻的说那一句“他知道我爱他吗”他说:他不敢。

但是她敢,于是他也敢了。

随后的温柔缱绻,柔光洒进窗棂,他深情印在她手心的【秋之白华】都是她勇敢追求来的幸福。

爱一个人,竟然可以如此恬淡的勇敢,如此执著地跟随。

她让他学会坚守,她令他感动。

单纯从爱情文艺片来看,竟是好的。

霍建起的美术功底当真可见一斑。

清扬婉兮,在水一方。

董洁是东北人,在片中的南方平舌音说的也蛮有腔调,可见那"面瘫"背后确实是极下功夫的。

只能说精神是形而上的东西,演员或是故事结构只是个载体,你能够明白那种情感,其他的就能够理解的容易了。

事出有因,出师有名,追根溯源地,其实能够观望到那种单纯。

因为这种单纯,所以心里生出了很多的美好。

从这部片子里,竟然觉得女人的勇敢,是极好的。

原来真正的爱情,确实是需要自己追求。

看对了人,谁先勇敢,不都是一样的幸福吗?

 7 ) 秋之白华,秋白之华

爱情作为生命赞歌的重要曲目,每一首关乎爱情的乐章总能波动沉寂的心弦,何况以革命的志同道合为依托的饱含着人生感悟的精神交织的文艺与现实的无缝切合的作品。

这天下如此真挚的爱情,任何人都是向往的,不过秋白在“杨芝华”表露心迹的时候第一个回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当时观影的我的内心“他不敢”。

如此的生命的响应,是个人恐难以胜任的负重,对于会为你倾之一切的爱人,你必定会说要珍惜,可内心中却有不可名状的恐惧,惧怕自己的能力、条件不能配上其付出,给不了对等的回报。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对于中共的发展贡献不容忽视,但一些因素,历史的和社会的,也是透过这部表面是革命爱情故事的电影表达着。

电影的主要反映的还是当时革命者勇于在恶劣环境中追求真理与真爱。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在完成共产主义目的的基础上达到人的完全自由的发展,不论如何个人的生命都是在处理个人和外界环境关系中度过的,正是社会的现实性和自然的客观规律性让人必然受限繁多的条框约束,所以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这属于至善至美的愿望,特别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难以剥离,似乎又进一步限定了人类自由的各种维度的发展。

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共产主义的发展,愿望与理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的残酷总是有意无意地阻滞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中共强调思政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因为走偏很容易,共产主义要求在实现之前需要一大批仁人志士全不为己、专门利人的付出,因为从现实角度确实不少人被迷雾罩住了心看不到成功,排开诱惑的不良性,也有其他羁绊因素,客观讲谁还没有个家呢,亲朋好友围绕四周,你可以坚定立场,但孩子得教育吧,家里卫生得打扫吧,父母赡养你得尽责吧,独行侠可是走不远的,除非真到了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年代,父母妻儿都抛开在一边,救国存亡的时候,全身心扑在这个大业上。

把共产主义作为一个人一生的信仰,需要极高的理论素养和精神境界,而为了达到这种巍巍之巅的境界一种是自我的发展,另一种是他人的拔苗法。

对于早期献身革命的同志不可否的一点,绝大多数的学识和觉悟是那个时代的顶尖,不过另一方面也是许多早期革命者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成长,更多地接触到了文化滋养和民主思维的熏陶,突然发现有人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强大的利他主义气场开始迸发。

作为秋白、李大钊在当时也可以算作为名士,据说林觉民参加的广州起义,他也是位富家子弟,可以见得传统定义中的名门之后一样可以诞生民主思维并能够掀起巨大的波澜。

对于秋白的出场从其夫人的角度引出,故事情节的安排可以侧面映衬一个人的精神影响力,吸引是最自然的生命的交流,不必去苛求什么,精神层面的邂逅均是可遇不可求的天赐。

最后想讲一讲,影片故意略去对秋白为何被捕的记叙,是无从考究还是另有更深的玄机。

对于一名由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离开中央团很多时间的文人知识分子,或许他更应该继续在上海翻译他的书稿,或许还是那颗救国救民的心没有灭,响应中央的号召,关注中共的安危,毅然投身革命的道路,否决枪决前一切劝降,气节也是读书人最为看重的点。

历史已然翻过,其被捕的原因也不需要太多深究,我们需要的是从他那里学习对真理追求的执着,对个人理想的坚定和对爱情看似平淡却如明前清茶余味悠远,看似云淡风轻却又真正地沁人心脾,还有精神上对生命的尊重,对事业的忠诚,对人生的坚守。

昂立于天地,不变的哲理是人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人生轨迹定是可以用部分现实或虚化的坐标量化表达的。

 8 ) 单纯的爱

早场看的这个电影。

心潮澎湃,影片中瞿秋白才华横溢,那些年轻的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30几岁正是人生好年华,无私的奉献了青春和生命。

很是感慨。

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对有才华的人的仰慕。

 9 ) 那年那月曾携手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这一辈子,能遇到真正的“知我者”,实在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而能和“知我者”共度一段岁月,携手走过一段时光,就已是难得至极的福分了,至于和“谓我心忧”的人白头偕老整个一生,那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能攀附至最高峰者,不是没有,而是太少。

太多的人和“不知我者”共度了人生,没有交汇出绚丽的火花,但却平淡而真实;太多的人和“知我者”遇见了却错过了,或是遇见了相守了却最终分开了,但却将那一段曾经携手的日子活出了足以点亮全部生命的光芒,这是在与“知我者”白头到老的神话之下,可期的能触碰到的最美最珍贵的故事,而“秋之白华”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摸得到的美丽的历史,它不是神话,却是传奇。

想要在暑期档的电影院里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不费一番周折是不可能的。

6月29日才上映的片子,每天只有一个早上十点的场次,而且才过了四天就从排片表上消失了踪影。

原本约好了朋友一起去看,可这计划最终也只能被迫搁浅,后来好不容易查到同一家影院的另一家店在7月3日有一个早场,可临出门时却遇到从天而降的暴雨,待我赶到影院时已是浑身透湿,鞋子也完全被水濡湿了。

买完票后,时间尚早,就在影院里转了转,偌大的影院里,贴着一张又一张暑期大片的海报,却独独不见《秋之白华》的影子,想来这部不那么引人瞩目的电影,能在这样的冷遇之下争取到十余个影厅一天里近百余场次中的一场,已是十分不易了,而最终能在影院里而非电脑前感受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爱情、信仰、奋斗与理想,也是一场珍贵而难得的体验。

革命浪漫主义的故事并不鲜见,革命者的爱情也早已是银幕上的家常菜,最近就有《建党伟业》中一起看除夕焰火的毛泽东与杨开慧,以及在《百年情书》里书写出最感人情书的林觉民和陈意映。

不过严格说来,华语电影的百余年历史中,拍得好的革命爱情其实并不算多,十年前表现李富春和蔡畅相濡以沫故事的《相伴永远》算是个中翘楚,两位老一辈革命家隔着玻璃十指相对的镜头现在想来都十分触动人心。

十年后,当年曾以《蓝色爱情》击败《相伴永远》摘得金鸡奖最佳导演殊荣的霍建起,奉献出了《秋之白华》这部作品,尽管在完整性与演员表演上与丁荫楠的作品尚存一丝差距,但动人心弦的气质和细微熨帖的情感力量却不输前辈。

革命者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若不是动荡的年代选择了他们去做时代的先行者和真理的殉道者,他们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体会人生的各种滋味。

但是,生命的短暂或是精力的有限,从来都不是情感的对手,而这正是情感的伟大之所在。

所以,革命者的爱情,才能在残破的山河间,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中,在家国情怀和民族理想的怀抱里,萌发而出,并生长为一个时代的抗争与探索中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情感丰碑。

只不过,历史给予革命者大任,却并不一定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在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的乱世之中,他们对于情感的珍视,也远非今时今日的和平年代里那些歇斯底里却深度欠奉的小情小爱所能比拟。

当然,时代不同,情感的需求也不相同,伟大的爱情在每个时代中都会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而大部分革命者的爱情因其命中注定的短暂,而多了几分挽歌似的凄美与壮烈。

对于瞿秋白的了解,多年来仅仅局限于历史课本中的叙述,印象中那副儒雅文气的眼镜似乎就代表了这位革命者的全部内容,直到“秋之白华”的故事以影像的方式在银幕上徐徐展开,那留白的空隙也终于得以被弥补。

纵然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却并不妨碍旧时人透过银幕款款地走到眼前来,而依靠编剧来控制叙事的电影,此时也远比依靠历史来编年的教科书来得亲切感人。

瞿老师和女学生的爱情,因了时代而平添许多磨难,并最终以一枚黄土中的铜扣作结,完成了十余年的相知相守、相伴相忧。

如果说这是命运给予的不完美,那么完美的那部分,则是他们自己争取来的。

可以说,命运让他们相遇,却并没有给予他们长相厮守的条件,这是大时代的命运,逃不掉的是时代中的每一个人。

二人原本都已有家室,无奈瞿秋白的妻子王剑虹体弱多病如风中燃烛,而杨之华的丈夫沈剑龙则因理想不同道而冷落了远在上海求学的妻子。

最终,瞿秋白的妻子因病去世,而幼小的女儿也已挽不回杨之华和丈夫的感情,当公公说出“不在孩子身边也好”的话时,这段婚姻的崩塌已是难以逆转的局面了。

然而在一起仍是不容易的事,当伫立在桥上的两人以第三人称谈起这段感情时,杨之华问到“那他喜欢我吗”,瞿秋白的回答是“他不敢”。

这是多么隐忍而克制的爱啊!

自始至终,两人没有黏黏腻腻地说过“我爱你”,可淡然的背后,却是执著的相伴相随和动荡中的支撑搀扶,若说这份爱清淡如水,那只是表面,内里的浓烈,是只属于两个人的情感滋味,外人自然不能完全体悟,只能借由那美丽到令人心碎的风景来品出几分。

如果说瞿秋白能和杨之华走到一起,是偶然中的必然,那么那三则刊登于《民国日报》上的启事,则实在是必然中的偶然。

当瞿秋白和杨之华一起回萧山杨家找沈剑龙时,让人看到的是他们为爱而执着的勇气和对知己的珍视,而当沈剑龙和瞿秋白互相赠诗并题下“借花献佛”四个大字时,让人看到的则是两个男人间的和解与惺惺相惜,最终当瞿秋白和杨之华在报纸上昭告结婚喜讯的时候,刊登在旁的瞿秋白和沈剑龙缔结朋友关系的启事也同样感人。

大时代的背景下,如此这般对爱的珍视实在不易,那并非惊鸿一瞥的一见倾心,而是两颗心彼此包容并化做一体的重生与交融,在这个过程中,革命的进程也在发展,在历史的裹挟下,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事业,也坚持着自己的爱情,尽管这过程无比艰难,但他们却始终如一地相信并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这是浪漫而平凡的两个人,那印于掌心的红印,刻下的是灵魂交融的誓言,那“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誓言,印证的是在历史的腥风血雨中对眼前人的珍视与祝福,而这珍视与祝福,被杨之华缝进了那件毛衫中,也正是那件毛衫上的铜扣,让杨之华在多年后于茫茫大地中找到了瞿秋白遗骨的确切位置。

面对历史的洪流,他们也有无法把握的时候,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但就算没能看到彼此白发苍苍的样子,却也在那夕阳西下的桥头上、在冬夜送别的大雪中、在一起返乡的船头上、在莫斯科白茫茫的雪野上,看到过对方年轻而忧郁的脸庞,就算不能一夜白头,又有何妨?

当瞿秋白在“此地甚好”的遗言中含笑离世,纷飞的白鸽腾空而起,漫山遍野的花朵开得正艳;当杨之华在尘土中扒出那枚铜扣,颤抖的不只是那双手,抚摸的也不仅仅只是那枚承载了许多思念的信物。

最后的最后,相守到老没能成为结局,然而,这一场爱,却仍旧是令人动容的,它纯粹、简单、不加雕饰,却勇敢、厚重、掷地有声。

世界上有一种美叫清淡,比如瞿秋白和杨之华,又比如窦骁和董洁。

没有人比他们俩更适合演绎“秋之白华”的爱情了,当窦骁带上那副眼镜,缓缓地念出文人式的对白,当董洁穿上那身学生服,静静地凝视着讲台上的老师,瞿秋白和杨之华就已不再只是平面的历史人物了。

两位演员清淡、自然、洒脱的气质,正符合两位革命先辈的特质,所以就算剧本没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表现空间,但窦骁和董洁却依然扛住了这部电影。

同辈的男演员中,如窦骁这般沉稳、庄重而不失灵性的可谓少之又少,因而对于这个稀有的小伙子的未来,各位看官确实可以期许。

而年过三十已做了母亲的董洁,依旧如十一年前的那个幸福女孩般纯净、美丽,只不过流转的岁月给予了她更多属于女人的气场,如今的杨之华,和多年前的冷清秋相比,更能代表时间的力量与魔力。

诚然,两位主角的表演稍显平淡,在清淡的表象背后未能注入炽烈的情感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把瞿秋白和杨之华的形象生动地带到了观众的眼前,让不那么具象的缅怀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根基。

霍建起导演的电影一向都很美,对于情感的书写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方式,虽然也有《情人结》那样过于苦情以至黏腻过头的例子,但将情感与美感紧密结合一向是他所擅长的,《那山那人那狗》《暖》都可谓是成功之作。

因为有前作珠玉在前,所以《秋之白华》的美是可以预想的,之前看到剧照时就忍不住赞叹不已,可真的看到电影时却还是被震撼到了。

从开头被慢慢翻开的的书页,到结尾黑白镜头中捧着铜扣颤抖不止的双手,再到电影中飘满落叶的湖、落日余晖笼罩下的桥、莫斯科冬日里漫天漫地的雪、江南水乡船行浆摇的河、雨中掉落在石板路上的一朵玫瑰……霍导对于美感的营造不遗余力,最终的效果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也不为过,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本不那么令人满意,但霍导却展现出了纯熟的调度技巧,将一个个片段完整地串联了起来,达到了气质上的一脉相承与始终如一,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授予的最佳导演奖杯,绝非只是对开幕片的照顾而已。

虽然一味的唯美并非万能的灵药,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正是这唯美的画面与伤怀的美感,才让这份情感的开始与结局显得更加珍贵、感人。

在现今的环境下,想要全面地表现瞿秋白的各个方面,无疑是不现实的,所以创作者们在被缚住手脚又必须讲出故事的情况下,以爱情的角度切入对历史的展现,实属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

但是,若非主创们呕心沥血的创作捧出了这部电影,又有几人会在多年后想起瞿秋白,会愿意读一读《多余的话》并思考些什么呢?

还是引用对《唐山大地震》的评论来说吧:电影的存在或许无关反思,但却有助于铭记。

即使有观众会因那尊重史实的“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而笑场,可依然有人会在会心一笑后通过瞿秋白的文字去探求他的内心世界,这难道不是《秋之白华》存在的意义吗?

以唯美的爱情勾起人们对革命者的缅怀,并带动人们于电影之外去寻觅、思考,这难道不是这部电影的珍贵之所在吗?

全片的线性叙事在十余年时间跨度的基础上,点有些散,因而形虽然在,但魂却有点聚不到一处去,所以略显轻飘。

然而,那份情感的力度却是强大的,单以爱情片的标准来考量,本片无疑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换句话说,只是默默地感受“秋之白华”的那份挚爱深情,就已经让人倍感温暖、唏嘘不已了。

比起随口而出的“我爱你”,更珍贵的是“在一起”,而比起一辈子的“在一起”,更珍贵的是“曾携手”。

窦骁和董洁演唱的片尾曲就叫《携手》,其实,携手而行的意义,体现在一同行走的岁月里,而并非守到白头的happy ending里。

那年那月,秋白之华曾携手,谱出了“秋之白华”的动人旋律,这就已足够。

(2011.7)

 10 ) 乱,不一定不好看

“乱,不一定不好看”很多人说里面的故事太假,瞿秋白居然会说豆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太假了。

其实是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历史。

历史的本质其实是很个性化的。

建议大家简单读读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再做评论。

哪怕只是为了这么一个悲剧性的文人

《秋之白华》短评

作为非典型爱情片来说还是不错的。【2012.12.27】

5分钟前
  • 伊夏
  • 还行

革命爱情最纯真~

10分钟前
  • Aeolus
  • 还行

窦骁太嫩,董洁太老,最浪漫的就是电影名了。

15分钟前
  • clara111
  • 还行

以现代人的思维强奸上一代人的行为,顾及左右而言他,导演面对婚外情这种问题上语焉不详,躲躲闪闪,让人唾弃!看的出导演的用心,只是处理方式太胆怯了,结果影片平庸至极。★★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瞿秋白 觅渡觅渡渡何处 杨之华 得肺病的是你 受批评的也是你 是你 还不如是我

24分钟前
  • ccjd
  • 还行

董洁真是漂亮啊,革命浪漫片看成了搞笑片,想给你的太多,能给你的太少,秋白之华,秋之白华

26分钟前
  • 云里的心晴天空
  • 推荐

今天终于看了秋之白华,满足了3月份以来的心愿......在空旷的影厅里静静地欣赏每一帧如诗般唯美的光影交错,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看了多余的话之后,愈发觉得瞿是一个真情真性的人,文人的纤弱中却又有铮铮傲骨,而能遇到杨之华,又是何其幸运。另外,水乡、吴语,又让我念起了江南的

27分钟前
  • 天佑
  • 力荐

獻禮就是這也不讓寫那也不讓拍,但起碼看攝影還能知道這是電影,這值得比其他國產片多一星。喂,臺北飄雪哪去了。

29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较差

纪念为自己而活的逝去生命

31分钟前
  • 温和蜕变
  • 力荐

我觉得挺好的

35分钟前
  • yun0707
  • 推荐

男主角是个大短板,很多事情因果未交代清楚,不知道导演是要展示瞿秋白革命生涯,还是秋华的爱情脉络,顾此失彼,手足无措之感

38分钟前
  • 江来
  • 还行

革命“浪漫主义”,除了配乐还行,其他基本看着没感觉。

39分钟前
  • ponds
  • 较差

好烂!完全没有早期党员的热血与情怀。只是将情深深雨濛濛套上革命的帽子

40分钟前
  • mangojune
  • 较差

对这种沾染献礼体裁的电影都是抱着KILL TIME的心理看的,所以此评价及评分不具有参考意义。并且,对这些演员全体无爱

45分钟前
  • 桂花糖铺子
  • 很差

Cheers for soal mate~

46分钟前
  • 言尔
  • 还行

秋白之华 秋之白华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48分钟前
  • Heaven
  • 较差

1.个人还是很关注78班美术师改导演的霍建起、何群等导演的作品,其作品依然优美,瞿秋白的死处理的尽显浪漫诗意。2.其实瞿犯过左倾错误,貌似片中避而不谈,只讲二人的爱情故事。3.窦骁作为一个08级北电的留学生演技又有了新的展现。4.看到这海报真的还以为这是一部韩国电影 汗

53分钟前
  • 且行且歌
  • 还行

那个时代比现在open啊,第三者插足都可以登报纸公然宣布了。

55分钟前
  • 球球
  • 较差

太好看了!学生时代向往的知己般的男女关系,也只有那个年代才有了!

57分钟前
  • 自由行走的花
  • 力荐

令人厌恶。

60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