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6年法国爆出的里昂神父性侵儿童案件改编,讲述了多位受害者从约谈开始一步一步维权的过程。
亚历山大的阐述是故事的开始,他拥有美满的家庭优秀的工作还有五个孩子,并且一家均是虔诚的教徒。
听闻曾经猥亵他的神父目前仍在处理关于儿童布道的工作时,亚历山大决定向家庭讲述自己的经历并且向教会寻求帮助。
秘书敷衍了事,主教想息事宁人,拒绝承认罪行并持续性的包庇和推脱,这些推着亚历山大最终走向了诉讼的路。
警方联系到了第二位受害者弗朗索瓦和他的家人,他决定站出来联系了更多的受害者,组建了协会,建立了网站,不断收集来自更多受害者的口供和信息来推动对神父和教会的审判。
除了这些有影响力靠自己走出阴霾的人之外,也有因童年经历终身受害的伊曼纽尔,他也克服了恐惧走向警局走到大众面前,坐实了神父的罪行。
两年多的努力得来了一个审判的机会,也给了大众一次审视宗教和信仰的可能。
这不是一个有大量戏剧冲突的电影,甚至有一丝平顺,而观众的揪心不来自于剧情本身所带来的碰撞,而是被细腻的感情和伤痛治愈过程中的困难所带领着痛心。
神父就大摇大摆地承认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却还是依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大家心知肚明他做的一切,却还要在语言上注意不能讲神职人员是“恋童癖”;包庇罪犯的一切,在记者会上说出“感谢上帝追诉期已过”这样的话。
这一切的可笑无不向观众展示着迂腐的制度和披着信仰外壳的坏人们究竟在做些什么。
同样的故事的最后也提出一个问题,当制度里出现了被制度保护的蛀虫,我们该切割彻底站在反面,还是应该身处其中清除其中的糟粕?
影片动人之处是受害者的家人们,无论是孩子伴侣还是父母,都竭尽所能的去支持了坦白和面对,并且参与到集会和讨论中,来自家人的支持极其重要,也成为了整个集会可以发展起来并且最后拥有声量的重要原因。
故事最后的结果才有很多遗憾,庭审没能如期召开,恶人因追诉期被免责,包庇的人也没能收到任何惩罚,似乎一切照旧,但我想努力不会白费的,追诉期的延长和事件对宗教的震动都是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的。
任何事情都不该成为罪恶的保护伞和遮羞布,沉默也并不能息事宁人只会让犯罪猖獗。
希望勇敢不只是口号,家人的爱与理解也不该放在面子的后面。
🎬《感谢上帝》——无法忘记 不能原谅
🌟亚历山大虽然家庭美满,但是有着一段灰暗记忆,曾经在童子军时期被信任的神父猥亵,直到看见猥亵他的神父仍然和孩子们接触,害怕孩子们收到伤害,选择寻找曾经遭受同样伤害的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
🍃整部影片都很平静,没有激烈争吵,但是更让人绝望亚历山大从小的经历告诉父母想得到帮助,但是父母没有反应,长大后更是指责男主的勇敢;和神父面对面谈话,希望神父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束后还要手拉手一起祷告,可以看出男主十分抗拒接触,因为没有办法忘记,也没有办法宽恕;整个教会都知道这些罪行,但是没有任何作为,以前只想教会内部解决,但是忍无可忍随即起诉控告。
弗朗索瓦比起亚历山大更加愤怒,成立协会,让受害者发声,给案件制造舆论压力,希望神父以及教会马上得到审判,从小的经历让他也放弃了信仰。
艾玛努尔比起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从身体到心理都更加痛苦,情绪一激动就会全身抽搐倒地,虽然也有支持自己的女友,但是情绪经常不稳定。
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的出现给了他希望,带来了光,尝试正常的生活。
🍂教会在记者见面会时,不小心说出心里话:“感谢上帝,所有这些诉讼,时效已过”这简直荒谬至极!
最后结尾亚历山大的儿子问父亲:“你还相信上帝吗?
”亚历山大还是教徒,但是弗朗索瓦因为被神父性侵,已经放弃信仰。
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屏幕外的我们这个问题都没法回答。
其实很多受害者都无法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经历,一直活在阴影里,也无法正常生活,虽然结局没有神父和教会是否受到审判,但是我们需要站出来发声勇敢的人们
🎥
《感谢上帝》是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欧容2018年的最新力作,斩获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并提名金熊奖。
该电影延袭了导演欧容一贯的创作风格,剧情看似平缓实则暗流涌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迷其中欲罢不能,直至心灵受到莫可名状的触动。
《感谢上帝》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幼时遭受过同一神父性侵,如今已人到中年的受害者们决定不再沉默,团结起来声讨神父及其背后不作为的教会的故事。
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此次的行动却终于让他们有机会说出不为人知的过往,直面曾经受到的伤害。
影片虽贯穿解放、反抗的精神,但却并未因此沦为一部宣教意味浓厚的励志片或是苦情味十足的传记片,相反,既是导演又是编剧的欧容在保留真实故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影片打造成了一部既有励志内涵,又有充斥着现实讽刺意味的剧情片。
故事从亚历山大开始。
40已婚,已经是5个孩子父亲的他,有次碰到孩子同学的父亲,聊起童年同在一个地方当童子军的经历,亚历山大被问到:“你也一样,被神父普雷纳特碰过了吗?
”这次谈话彻底唤醒了亚历山大长久压抑的记忆。
当他发现那个神父还在和青少年呆在一起,亚历山大决定不再沉默了。
他在写给巴柏林主教的信中说:“即使我尽我最大能力原谅他,即使他给我带来的阴影会伴随我一生······”但是,在发现和教会沟通无效后,菲利普毅然选择了法律,因为,他无法原谅。
很快,警察根据线索找到了另一个受害者—弗朗索瓦。
一开始,弗朗索瓦表示对此事不感兴趣,很干脆地拒绝了警方,但当他上网查到普雷纳特神父依然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他愤怒了!
看着一张张孩子们和神父的照片,他忍不住骂道:“这个丧心病狂的人!
”他再也无法安心入眠。
和亚历山大一样,弗朗索瓦最初选择了和教会沟通,但被主教敷衍对待后,弗朗索瓦被彻底激怒了,他决心站出来,不但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还坦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弗朗索瓦毅然走上了为自己战斗的漫漫长征路,因为,他无法原谅。
就这样,弗朗索瓦又找到了受害人——医生吉尔,两人一起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找到了更多的受害者拿到了充足的罪证。
他们不仅团结受害者们开创了名为“解放之声”的协会、网站,呼吁更多的受害者发声,还成功召开了全国性的记者会,公开质问教会。
随着“解放之声”的影响逐渐增大,艾玛努尔,一个身心皆受重创的受害者出现了。
在组织和警察的帮助下,艾玛努尔很快在警察局见到了普雷纳特神父,面对神父的道歉,艾玛努尔直言:“我永远不会原谅您的”平静地说完这句话后,艾玛努尔再也无法克制自己,像孩子般委屈地哭了出来······
故事由亚历山大结束。
晚归的儿子问父亲:“爸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
”一瞬的诧异之后,亚历山大不再直视儿子的眼睛,笑容也逐渐凝固在脸上。
他没有回答,但我们都知道答案,因为,有些伤害,永远无法被原谅。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Bestowed with the Jury Grand Prix in Berlin, François Ozon’s BY THE GRACE OF GOD is an ardent reportage of the topical and contentious real-life case of pedophiliac Catholic Priest Bernard Preynat (Verley, remarkably telegraphing discombobulation and a semblance of guiltlessness) and gleans a trifurcate narrative retailing the stories of his three now grownup victims, uncharacteris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unostentatious, viewers may detect kindred spirit of Tom McCarthy’s, equally if not more, restrained and level-headed SPOTLIGHT (2015), also wrestling stoutheartedly with the tabooed and egregious clerical misconduct. First we meet Alexandre Guérin (Poupaud), a 40-year-old still practicing Catholic, a successful banker living in the easy street with his wife Marie (Petit) and their 5 children, there is no vested interest in Alexandre’s resolve to save children from Preynat’s hands when he finds out decades later, the latter is still in practice. But in the thrall of his religion, all he wants is to have Preynat defrocked, whose admission is overtly confessionalbut repentance is wanting, only to be dismayed by the Church’s institutionalized compliance of the immoral act, and unabashed procrastination and inaction, which leaves him rush from pillar to post, anyhow, he is the first one to officially file a complaint which instigates the ripple effect.Next in line is François Debord (Ménochet), now an atheistfamily man, who intrepidly buckles down to not only expose Preynat but also crusades against the corrupted institution and knows how to operate the media-savvy approach that can effectually pressurize the church into admit its own flagrancy.While both Poupard and Ménochet take the unsavory affairs in their vehement strides, but their characters seem fine in spite of the unspeakable abuse, it is our third protagonist, Emmanuel Thomassin, played by Arlaud with an efficient fragility both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vividly casts light on the poignant aftermath without sensationalizing it (a traumatic bonding with his girlfriend, intermittent seizures, and a startling crooked member, etc.). Also the disparate attitudes of the three men’s parents persuasively attests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respective post-trauma adaptations.A self-possessed triptych sedulously pieces together a scandalous transgression with continuing repercussions through pedestrian daily activities, BY THE GRACE OF GOD (which refers to a thought-provoking faux pas in the film), does not habitually comply to Ozon’s usual stylish conceit, but this switch of method does indicate a cardinal signal that he has eased onto a more protean stage of filmmaking, never predictable, but excitingly fecund.referential entries: Tom McCarthy’s SPOTLIGHT (2015, 8.3/10); Ozon’s THE NEW GIRLFRIEND (2014, 6.9/10).
前几年的聚焦里几个怀揣使命感的媒体人撕开了百年圣教的遮羞布,虽冰山一角,却影响可怖。
这次视角转向踏上漫漫追诉途的受害者,镜头克制,情绪平稳,亚历山大线的往来书信算是提振了节奏吧,提告引出的弗朗索瓦让我看到了法兰西人民的自由精神,由其引入的媒体发酵让片子热闹了一会儿,出离了欧洲味道,最后因“不再沉默”走出来的伊曼纽尔才真正呈现了一个立体更有张力的“受害者”形象,无论是暧昧情欲的暗房还是丛林隐蔽的营地,黑处冒出的猥琐的神父真是让人身心不适,瞬间跳出趴在厕所门的大头。
上帝的至上赋予了传教者凌驾于教众的绝对权力,有时想想欧美人士的自由民主又有几分是打着上帝之名?
神权和人权在其世俗社会里如何平衡?
从斗争走出教会走向更普世的道德法律,早该审视这个运转百年的庞大机器哪里失灵了,少数教徒的叛教倒逼整改显然是蚍蜉撼树,寄希望于教会内部审视也收效甚微,从受害者联盟到监督性社会组织,不晓得多少个年后这个体系会轰然倒塌呢?
突然想到19世纪中期马恩提及的徘徊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以科学社会主义之姿扛起了无神论的大旗,之于宗教也是一只拦路虎了。
虽不在同一个信仰体系下,但片中一些受害者遭遇的来自亲人的背叛让人抖然想到几个疯狂时点,尽管他们释放出的最大恶意只是冷漠而已,但沉默也是致命的罪行吧。
当然从头至尾阴冷昏暗色调让人感觉温暖的也是家人的支持和爱呀,虽然之后又牵连出一堆苦涩。
片里有关神教的建筑、仪式镜头都让人倍感压抑,如亚历山大叙述走上右边旋转的楼梯,弗朗索瓦走在旋转的楼梯,伊曼纽尔在教堂高耸彩绘窗的掩映下向上步入黑暗。
可笑的是施暴者态度“诚恳”地全盘接受所有指控,揣着受害者的标签,以不幸的病患之名,不受控地持续施暴多年,最后再借追溯期满做令箭,企图逃脱所有法律的追责,想必他的上帝早早地宽恕了他。
在碟店里挑中这部片,只是因为封面上有这样的推介:69届柏林银熊。
之前,并不了解这位导演,也没看过他的作品。
但当画面展开,是俯瞰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里昂老城。
就迅速被吸进那种看似恬静的气氛里,然后,接踵的却是隐隐于种的……不安。
最初的几位主人公都是事业有成的中年,尤其是第一位,五个漂亮孩子的父亲,家庭美满得像样板!
接着出场的,有建筑师,还有医生,都算社会成功人士了,
然后,才是不像他们这样能体面生存的,因为受伤害而一辈子在痛苦中。
影片的节奏平缓,像剥茧抽丝般让时光倒流,回溯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很艰难,只是遇到的坎儿不同,需要翻越的方式也只能因人而异。
看到还不懂防备的孩子,被信赖的成人欺辱,想到:弱小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助!
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小我之音总是会因为过于轻微而被忽略不计,所以:“打掉牙往肚里咽”成为在社会中求生存的必备技能。
在影片中的恶人,出场时居然是看着面目安详的古来稀年纪的老人。
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也道出自己7岁时也是受害者,然后就被周围的绝大多数人原!
谅!
了!
从孩子艰辛长大,为人父母了,也觉得孩子该隐忍着活。
比如男主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孩子要自揭伤疤,态度居然是:不以为然,甚至怪罪!
他们认为:社会上,成年人就该用埋没自己痛苦的方式维护整体的安宁!
即使痛,而且很痛,也是时间能稀释的。
幸亏,并不是所有人都拿既成现实当作麻醉剂,而是将心比心地想到,自己受过的苦,作父母了,就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去避免~男主就直接和自己五个孩子开诚布公地对话,
讲自己受伤害被忽略时的感受,来鼓励孩子遇到麻烦时,向自己求助。
同时,向亲人们坦诚,自己心里的阴影:小时候,不知道怎样是爱~以为被亲吻被抚摸是被关注,现在,懂得爱首先是被尊重了,于是,希望能被理解,从而释然。
特别羡慕其中两位男主的好太太,
以及另两个好母亲
都是独立勇敢的女人,能鼓励和帮助丈夫和孩子从内心的困顿中走出来。
影片最后的画面是山顶富维耶圣母堂辉煌的夜景,给没有结局的故事,一个饱含美好的希望。
被爱不容易,要艰难地坚持,然后,有尊严地去爱。
近日发生在山东的鲍某某性侵“养女”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养女”多次自杀的经历、报案无果的遭遇、犯罪嫌疑人鲍某某特殊背景更是让人不禁感叹儿童性侵案件取证、处理的难度。
根据“北大法宝”司法案例库,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儿童性侵案1.7万余例,而官方认定的儿童性侵案件隐案率是1:7,也就是说,1起被揭露的儿童性侵案背后,必有7起沉默不言。
在数据背后需要值得关注的是,除女童外,男童的保护更是存在低曝光、低数据的盲区。
强制猥亵罪由“妇女”扩大至“他人”(男性)是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
此前,除幼女外,猥亵儿童罪的保护对象只适用于14岁以下男童。
据“女童保护“统计,2017年600多名受害者中,男童被性侵的有58人,占比9.57%。
2018年男童受侵者占比4.26%。
面对性侵之灾,不论是男童或是女童,都会受到破坏性的心理及生理双重伤害。
儿童性侵作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难题,面临的是道德及法律的双重困境。
2020年1月14日,74岁法国前神父普雷纳在法警搀扶下出庭,接受其涉嫌长期性侵男童案的审判。
(图片来源:法新社)“普雷纳神父性侵案”是全球著名的神父性侵儿童案件之一,涉案犯罪人普雷纳神父现年74岁,他被指控在里昂郊区担任童军辅导神师期间(1971年至1991年)性侵70余名少年童子军(男童)。
该案件自2015年首次公开上诉至2020年正式裁决共耗时五年之久,期间本案持续受到法国乃至全球媒体、宗教人士及百姓的关注。
与很多案件不同,普雷纳神父并不逃避自己的罪行,他从一开始就承认自己的性侵行为,而面对如此铁证,此案在今年(2020年3月16日)才终于得以宣判,普雷纳神父被判五年有期徒刑并剥夺了神职权力。
这桩案件还使当地总主教了菲利普·巴尔巴兰(Philippe Barbarin)因包庇罪被判6个月有期徒刑。
“普雷纳神父性侵案”能成功宣判,离不开法国10个家庭不畏权势的挺身而出、持续多年的努力抗争。
被神父性侵的人们组成了“不再沉默”组织,他们互相分享遭遇,在组织blog上写出自己的证词,互相鼓励、互助。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将这一真实事件编成电影《感谢上帝》,影片并不仅仅是展示性侵之恶的法国版《聚焦》,也不是记录上访、声讨过程的《M先生》,而是真正从受害人的角度出发,深刻、冷静、真实地反应被性侵者的心理状态、家庭问题及持续性的伤害。
《感谢上帝》上映前就受到来自天主教会的阻拦,教会律师为了避免神父案件审判前的舆论过热而控告欧荣,希望推迟影片上映。
所幸在严格的制作流程下,影片及剧本在拍摄前即经过制作方律师审核,教会律师的诉讼除了引起舆论哗然外,并未对真正上映有所影响。
该片于2018年上映,并荣获第69届(2019)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真实的虚构,结构及人物处理
欧荣为了拍摄《感谢上帝》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他与“不再沉默”组织的大量成员及其家庭,包括被性侵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孩子等进行深入的交流。
在发现该案件具备人物成长路径不同、犯罪情节多样、人物家庭复杂等多重因素后,欧荣决定拍摄一部故事片,而非纪录片,他要塑造自己的核心人物及故事结构。
欧荣在本片中设立了三组被性侵人物,他们分别是富人(亚历山大)-中产阶级(弗朗索瓦)-底层平民(艾曼努)。
亚历山大:百分百的坚定教徒作为案件的第一告发人,亚历山大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父母与性侵神父是好朋友,自己的妻子在神职学校教书,孩子们接受洗礼。
面对亚历山大被性侵一事,父母的选择是不想在亲戚朋友、熟人面前丢人,所以沉默不提。
即使亚历山大成人后与父母提及此事,父母还会怪他旧事重提。
亚历山大带有一种神秘的忧郁与踌躇,他总是要不停的思考行动的利弊和影响面。
亚历山大在解决问题时首先选择相信教会,他在看到性侵自己的神父还在与孩子相处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不停的与里昂地区总教主沟通,希望神父可以得到教会裁决。
在等来主教无限期的拖延后,他才不得已选择了报警告发。
亚历山大代表了来自保守家庭坚定的宗教信徒们,他们在宗教体系之中而遭受来自信仰传递人的迫害,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反而促使他们以对宗教更加坚定的信赖和支持(如让孩子们都信教,上教会学校,通过宗教内部不停上诉等)来换取宗教内部的支持。
体制给社会中的亚历山大们带来的创伤虽与体制倡导的信仰相反,但却更加坚定了信徒们对体制的维护,这是多么的讽刺啊。
亚历山大的觉醒,也是宗教内部在新时代思想中反思的局面。
弗朗索瓦:乐观而坚定的斗士相较于虔诚的教徒亚历山大,弗朗索瓦更加现代化也更加乐观、坚毅。
他的父母是第一个站出来职责神父性侵行为的,并在发现劣行后马上帮助他退出了童子军活动,停止再次受到侵害。
弗朗索瓦在抗争神父的道路上有点子、有手段,不仅会想新闻点、制造话题;通过互联网集结互助群体、形成舆论阵地;还积极联系各界人士以争取抗争基金。
在弗朗索瓦与辛勤斗争的五年里,他的父母、妻子一直坚定的站在他的身边、出席他所举办的所有活动,鼓励他、并为他献计献策。
弗朗索瓦代表了不幸而幸运的人群,家庭内部的保护及支持是他英勇斗争性格的依靠,成为他坚定地反对宗教体制的内部动力。
这种向阳而生的乐观是经历心理创伤的人群最难得可贵的幸运。
艾曼努:懦弱的追随者、社会的边缘人艾曼努是懦弱且敏感的,性侵造成的心理伤害会使紧张的他突发癫痫病、而生理上的问题是他心头永远打不开的结。
他得知“不再沉默”组织后,焦虑到深夜才给组织者弗朗索瓦打了电话,想诉说自己的遭遇却说不出口,只能痛哭不止。
作为智商超群的“斑马”,艾曼努并未在学业或是事业上有任何建树,而是任由自我堕落沉迷,性侵的阴影使他无法专注地做任何事。
艾曼努成年后质问他的母亲,为何当初得知神父亲吻自己后并不阻止,而他母亲在当年选择回避此事,因为“神父会亲吻每一个孩子”。
但当艾曼努选择加入“不再沉默”组织,发出自己的声音之时,母亲选择帮助他,甚至帮助组织接通每个被性侵人的来电,以偿还多年来内心积压的痛苦。
艾曼努们是被打击到尘埃的,即便天生英才,也无法自立。
在原生家庭的脆弱背景之中,他们所遭受的心灵及肉体伤害是无法抚平的,越聪明敏感就伤的越重。
即便成年后加入互助组织,艾曼努也对人们始终保持警觉;他一心想要证明自己,却无法找到证明的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三组人物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贯穿整个影片,他们是交替出场的。
这部137分钟的影片,当发展到48分钟之时,主角由亚历山大替换成弗朗索瓦,弗朗索瓦的故事叙说到75分钟,亚历山大再次出现,开始双主角并行,待89分钟之时,第三主角艾曼努出现,影片开始以三组人物并行的姿态发展。
几乎每组人物在影片中都占有1/3的比重,欧荣在人物情节发上做的真是四平八稳、不疾不徐,这要是功力浅的导演,估计早就拍乱了。
三组人物中出现的男性都有各自的脆弱,当他们在18岁前(主要受侵犯年龄在8-14岁)遭受来自强大神圣机构的高级职员侵犯时,他们甚至还无法分辨。
他们是在脆弱中挣扎着发言的群体,又有多少人在脆弱中选择沉默呢?
对于性侵事发后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所遭受性侵的成年人来说,沉默是一种自愿的失忆,对沉默折和他身边的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创伤呢?
所以在三组人物之外,欧洲穿插了几个选择沉默的成年人。
他们默默流下泪水,无法承担“被性侵者”的身份。
去英雄化,冷静克制的起落·直面漏洞与问题
在影片中,三组人物看起来都是“平凡”的,欧荣没有给他们设计过多”秋菊打官司“一般的刁钻磨难而凸显他们的伟大,也没有反应多少人在他们的斗争中获得新生而显示他们是英雄。
换句话说,他们是因相同冤屈聚在一起互诉衷肠展示彼此脆弱的老百姓,在重重阻立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讨个公道。
现在为了让人物实现某种人设、剧情故意勾人眼泪,而特意设置戏剧化冲突和矛盾的剧本太多了,反而细品欧荣“去英雄化”的、不狗血的处理方式更让人钦佩。
没有英雄主义、没有群情激昂,还能抓住观众、让人踏踏实实跟着节奏看完2小时的影片,还能在内心波澜四起,这是多么强大的讲述故事的能力。
在欧荣看来,剧中人物所做的事,如来自天主教内部和保守家庭的亚历山大能主动讲述自己的遭遇;来自稳定中产阶级家庭的弗朗索瓦能面对社会的舆论压力,走上媒体揭露神职体系当年的罪行;来自社会边缘的艾曼努能向公众及律师展示自己性功能问题,以求得公道;这些事情本身,已经是很英雄的事件了。
通过尽量冷静、克制的手法讲述这些英雄般的举动时,观众反而能感受到个人抗争宗教权势、金钱压力时,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这种困难体现在虽然被性侵者从不同层面与媒体合作;在司法层面不断讨论案情;神父承认犯罪并道歉;但几年过去了,主教和神父依旧稳坐钓鱼台。
是的,有罪的人,始终无法接受惩罚。
这是多么大的神职体系漏洞,又是多么难以想象的社会体系问题。
尽管教会宣称自己是善意的,鼓吹宽恕是它的主要美德,但必然也要掩盖它的丑恶。
而从另一面看,教会内部神职结构在其本质上来说,也不具备替信徒伸张正义的能力。
在普雷纳特神父与亚历山大的会面中,神父并没有祈求亚历山大的原谅,神父阐述了自己的精神困境,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
他并不认为自己犯罪了。
当神父在警局与艾曼努见面时,教会的上级主教要求普雷纳特神父去请求受害者的宽恕时,我们瞬间可以去反思宗教本身的这种宽恕方式,这种看似是教会的核心价值在神职人员是犯罪者情况下的讽刺性。
这种宽恕的请求对受害者和观众来说,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宗教的核心价值在这种宽恕面前变了味儿。
因此,即使司法的正义和人们的努力促使神职人员接受审判,而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对于受害者而言是永远的痛苦,且终不能得到谅解。
记忆的闪回:儿童面对性侵时的困境
记忆,让观众直面恐惧导演在故事讲述中穿插了很多闪回的画面,让观众直视一个个被神父带走的孩子。
是的,观众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要被性侵了。
与被性侵人物在长大后要经过内心挣扎极其痛苦下才敢于说出真想不同,神父对年幼的孩子是如此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性侵,孩子们在面对即将发生的悲剧时又这么缺乏抵抗能力。
闪回带来的恐惧和紧张与现实中的抗争气氛形成反差,为斗争的必要性带来紧迫感,而一年一年过去,神父依旧没有被送上法庭的结局更加强化人们对宗教体质的质疑,也加深观众对青少年性侵的痛恶。
可想,在宗教国家如此拍摄该题材,是导演自信和强势的表现,我仿佛能听到他隔着屏幕对神职系统和观众们高喊“快醒醒吧!
一起战斗吧!
”闪回,儿童性问题的困境在闪回之中,导演展示了孩子们的困境在哪儿。
在观片之时,我也在问自己,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知不知道什么是性侵,是不是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由其当我面对权势高压之时,如何解决即将面对的困境。
我迷茫了。
看着一个一个被“神”触碰的脸庞,我内心出现了跟他们一样的不知所措。
孩子们希望在人群中获得好感,更希望从大家都尊重的人那里获得肯定。
这种希望给了生活中高权势、高威望的罪犯一张保护伞,使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下手,在影片中,被选中性侵的孩子在幼年时反而有种被神选中的错位感,而长大后他们不敢承认被性侵,也来自于当年配合产生的内心羞耻感。
另一方面,可以在孩子们中选择被性侵对象,也满足了高权势罪犯在孩子们心中高高在上的定位满足感。
弗朗索瓦的父母不许他和哥哥参加童子军后,哥哥很气愤,因为他失去了跟小朋友们玩耍的机会,哥哥反而怪弟弟多事。
年幼的弗朗索瓦也因哥哥的反应产生了罪恶感,他认为是自己害的大家没办法玩耍,因而自责万分。
艾曼努记起是他自己走上性侵场所的台阶,暗房中,面对神父的抚摸,他凝视着神父,眼神并不躲闪。
是什么邪恶力量促使他上了台阶、敲了门?
面对如此庞大的心理、生理、社会、宗教、权势、金钱利益等问题,欧荣清醒而有条理的将问题全部揉进一部137分的影片,这种诉说方式显示出导演恢弘的志向和磅礴的气势。
面对结局的处理,导演也并不急于通过影片给出某个单一的政治性结局,他通过对三组人物的反思和对立神职人员反应的表现,给观众留下更多可思考的空间。
崩塌与重建:人 物 · 情 节 · 社 会
三 组 人 物 的 结 局在我看来,导演设置的三组人物结局是建立在如何自我重建的基础之上。
亚历山大的结局是来自天主教家庭内部的疑问,这同样是来自宗教内部教徒们的疑问,还相信上帝吗?
当神职人员的猥亵行为,是由于他自身功能的失调产生的普遍性问题吗?
是神本身不能对所有民众起到教化作用吗?
抑或神职体系本身是不可信赖的。
这些与信仰本身的关联又是什么?
信仰是不是值得信赖的?
弗朗索瓦的结局代表部分人回答了上面的质疑,因为得不到良性的答案,他们主动放弃了宗教。
弗朗索瓦的最后一幕是开着车与妻子一起回家的温馨场面,使他个人前进的动力一直来自于家庭本身的坚实,以及亲人与他良好的相处方式。
而艾曼努们的未来是充满焦虑的,影片的最后一幕,艾曼努凝视着教堂的方向,扔下一根没抽完的烟,他代表着还未完成自我重建的人群,他们还侵蚀在痛苦的床上之中,像一颗社会的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被触发爆炸的弦。
信 仰 的 追 讨
导演安排了大主教巴尔巴兰使舆论哗然的一幕,在记者招待会上,当巴尔巴兰提到很多儿童性侵案已过追诉期时,意外说了句“感谢上帝”。
大家震惊的恰恰是他的表达是下意识的,是大主教对神职人员无法被法律追究时表达出的一种庆幸,在性侵与侵犯、害人与被害之间,主到底保护了谁?
这是导演通过情节设立向神职系统提出的“打脸”问题。
因为欧荣对神职体系如此直接的展示,他不仅遭受了来自天主教会的追讨,还面临拍摄资金上的困难,甚至在拍摄时都不敢到案发地里昂取经,影片拍摄时都不敢使用《感谢上帝》的真实片名。
这让我们再次将思绪从影片本身牵至整个社会层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对于具有高权势的社会地位的特殊人群确实存在灰色的保护伞。
这不禁再次让人联想到鲍某某的案件,不论保护伞隐藏在哪些角落,是如何坚实;不论否认与辩词是如何狡猾;希望人们始终要清醒的认识到儿童的错觉和无助,道德的敏感和脆弱,法律的时效和边界。
相信正义,“不再沉默”,帮助同样受到伤害的人,支持捍卫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小星星们加油!
原文发布于公共账号:影迷羊坨坨欢迎关注哦!
━(*`∀´*)ノ亻!
同一题材,不同于「聚焦」的媒体视角,本片从个体出发呈现了神父对儿童的侵犯对被害者们的成长、家庭以及信仰的影响。
两部影片的叙事均冷静克制,「聚焦」通过呈现记者对于线索的深挖揭露出普遍存在于全球的神父娈童现象,带给观众震惊与愤怒,本片则从个体视角出发,通过对三个主角个人和家庭现状的呈现,让观众对被害者的经历和此事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多了一些理解与共情。
主角一:虔诚的天主教徒,父母冷漠,依靠自己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支持陪伴,孩子懂事可爱。
多年后发现童年时神父的恶行不止在自己身上发生,为了正义开始执着但体面地与教会周旋,期望此事可以在教会内部予以解决,但历时两年仍然无果,不得已向司法机关告发。
案件的调查引出主角二,家庭幸福,因为童年遭遇得到父母格外的关爱和支持,父母也因此忽视了哥哥的成长,导致哥哥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受害者。
热爱架子鼓的主角得知神父仍然在职可以不断接触孩子时热血被激发,不但积极配合司法机关调查,还将此事披露给媒体,同时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寻找其他被害者,积极推进事件进程。
(本片关于非营利组织的部分让我不断想起「每分钟120击」,体现了NGO在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媒体的曝光引出主角三,单亲天才儿童,童年遭遇对其生理心理均产生严重影响,导致成年后生活潦倒,感情不顺。
在神父被揭发后积极参与调查,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支持与救赎,人生就此发生改变。
曾经未及时保护儿子的妈妈活在自责中,因此一直陪伴在儿子身边,退休后的她在事件被曝光后积极参与和陪伴,以弥补对儿子的亏欠。
三个主角的经历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的受害者,也让观众从三种不同的角度看到童年的不幸遭遇会给受害者身心和家庭带来何种影响。
同时通过表现受害者追寻正义过程的艰辛揭露出教会背后虚伪的一面。
影片最后亚历山大儿子的提问给了主角和观众一记灵魂拷问:代表信仰的教会已然失信,那么我的信仰是否依旧虔诚?
妻子:“如果他请求你的原谅,你会原谅他吗?
”亚历山大:“我不知道。
”妻子:“如果你原谅他,你会永远成为他的囚徒,你会永远是受害者。
” 对这段对白,我有强烈的认同感。
对待施暴者,从来都不能因为对方一个无关痛痒的道歉而原谅,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一开始,亚历山大只是在对抗施暴者,然而通过来来回回的交涉,最后发现,原来教会所有人都知情,他们都选择沉默。
最后,从对抗单一施暴者变成了对抗教会的不作为以及沉默的大多数。
“不再沉默”这个公益组织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最终教会那些人并没有收到什么惩罚,但至少追诉期延长了,通过长时间的抗争,也给其他人更多勇气。
社会就需要这样的先锋者存在,人的基本权益才能真的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影片最后,孩子问亚历山大:“你还信仰上帝吗”,男主的沉默耐人寻味。
这个问题应该有很多人困扰吧。
谢谢补上了电影节的遗憾(再次)!接近凭一场接一场的对话推进,分数不算高在所难免,但真的浸入其中,很是钦佩欧容摒弃吸睛花招噱头的写法,正如为筹备记者会的他们所言,证据事实比愤怒发泄更有力,群像生动,层次丰富,同作为受害者都有不同的鲜明形象,以事件为主,但是内涵超越事件本身,不管何时何地,集体的河蟹团结总是比个体的痛苦重要,就连父母都指责“就你会惹是生非”“你以为就你一个人受苦”类似说法总是耳熟能详,片名感谢上帝何其讽刺,同样感谢上帝,正因有人为的不是报复泄愤,而是为了道义良知为了坚守真正的值得珍视的人性光明的一面,是否还保有信仰的问题是有倾向性的答案的
Melvil Poupaud男神老了,但却变了另一种魅力,很喜欢这个结尾的剪辑,不过整体太平铺直叙四平八稳,不是我想要的欧容。
虐童宗教事件
拍得扎实,人物饱满,最后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是对所有人的拷问,欧容没用什么过多花哨的东西,只是认认真真审视神父性侵幼童这个普遍性的现实,对个人成长,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以及每个当事人面对这个事情的态度。
不拍两性关系和奇情故事的欧容,聚焦更具现实意义的神父性侵话题,深厚的导演功力让《感谢上帝》比《聚焦》《熔炉》更具艺术价值,也挖掘出了更多元和深层的视角,不仅仅只是关注受害者的痛苦和事件推进的过程,更洞察到了社会性的阻力和受害者个体之间的差异。可惜,为了表现这些而不断改变叙述主体的做法,造成的巨大割裂感难以忽视,而对于欧容我们期待的更多。/ SIFF第14场
一开始惊异于这是一个过于黑白分明的斗争故事,直到社会组织成立、发展,事情才变得些许暧昧和复杂,有很多重复段落,换视点好玩
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的光亮,背后总有龌龊丑陋的阴影。不止是大洋彼岸的一间教堂,其实也是我们身边有人类所在的每一处地方。
再次证明性教育多么重要:不仅仅是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成年人为人父母者更需要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否则只能导致成年人把扭曲的性/性别观念强制灌输给子女,从而造成对子女心理层面更大的阴影。同时也证明了,任何看上去高大上的理论/主义,一旦被镀上神圣光环或者被宗教化,就需要警惕。人类最擅长的就是以神圣/正义之名行驶的暴力。
期待法国国庆上映的été 85 @ ugc gobelins
冲洗黑房内有多少秘密,露营帐篷里有多少污秽,因为懦弱纵容了多少犯罪,因为包庇扼杀了多少人生。有些往事难以丈量,有些痛苦却容易计算。这些年感觉一直和三个人做爱,我,妻子和神父。比起罪人得不到惩戒,兄弟转嫁的嫉恨,母亲如刀的憎恶,得不到亲人十元的支持,看不到世界向好的明天,才最黑暗。
“上帝会让伤口愈合,如果你不去挠它” 一副各个阶层,各个家庭共同组成的法国社会全景
赞一下欧容的叙事,三个性格迥异的主角,在不同的时间段出场,深深诠释了何谓“性格决定命运”。同为童年被性侵者,有的人用一生去修补童年的阴影,有的人却能在生活中越战越勇,人生就是这般残酷,这般无常啊。感谢上帝,更要感谢欧容。
欧容拍这种主旋律电影…白左法国人天天米兔米兔的没救了,想拍有勇气(新意)的米兔可以去拍男控诉女啊…
拍的只能说是拳头打棉花
难怪《电影手册》怒打一星,本片从视听语言到叙事文本设计上都完完全全的倒退回了非常传统的时代,可能只有拍教堂戏时冷峻的取光设计还能看出欧容在影像方面的能力;作为欧容的粉丝我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倒退,就像是一个英气大叔瞬间变成百岁老头一样,完全丧失了魅力;当然还是要赞赏欧容顶着法国教会的百般阻挠最后成功让电影上映的勇气,酌情多给一颗星…
欧容又一部令人失望的力作,像裹脚布。
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处处暗藏愤怒,欧荣在平淡的叙事中讲诉了三个男人(所代表的 一群受害者)他们的生活和抗争,对教会的描写却点到即止,但那句“感谢上帝”足以将影片的讽刺态度最大化了,欧荣这次不走偏锋,用中立的视角来审视信仰的魔鬼,对教会的遮遮掩掩和法律对宗教的懦弱,揭示了在天主教根深蒂固的国家所面临的法理与宗教势力的冲突,这个延续几百年的难题在当下仍然无解,电影没有直接去表述那些可怕的细节,反而用一些意象(火、暗房、手、背影)来暗示,在更加宽泛的层面,欧荣把重点给了父母,他们的忽视、不作为,乃至后面的支持和付出都在强调家庭的意义和责任,在很大程度上父母的沉默、社会的失语是悲剧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也让观众看到了站出来说出真相的价值
不明白欧容到底拍了个什么?《我们的MeToo日记》?不那么故事也不那么纪录,一种奇怪的存在。以冷静的第三人审视视角进行着自己的社会表达,拍成电影没觉得有多好,适合写成调查性网文发微博。
期待一部欧容 等来了一部克林特斯特伍德 还是社科频道纪录片版的。
这还是欧容?这明明是部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