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养鬼吃人》总觉得费解,导演和编剧为何要如此设定,为何要对人的躯体不断施加痛苦,从起初的皮肤刺破后流血到身体逐渐扭曲,进而把人的皮肤和身体都变成了病态美?
那是因为你不了解“施虐狂”和“受虐狂”。
提起“施虐狂”和“受虐狂”,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早在上个世纪的1905年,弗洛伊德就在《性学三论》中就提出了“施虐狂”和“受虐狂”的概念,“施虐狂中的暴力倾向来自于本能中的攻击欲望,而受虐狂一方则可能的原因是每一种疼痛自身都有引发快感的可能性。
”这话听起来有些高深莫测,王小波则是做出了更为通俗的解释。
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写道“有一种人,起码是在表面上,不喜欢快乐,而喜欢痛苦,不喜欢体面和尊严,喜欢奴役与屈辱,这就是受虐狂。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逆转过来了。
”
理解了“施虐狂”和“受虐狂”后,就明白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了,影片中的“针头人”和队友可以理解为“施虐狂”,而“哀伤之盒”就是媒介,像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人们或好奇或偶然将盒子打开,不光将痛苦降临在自己身上,自己也逐渐转变为“受虐狂”,并最终从受虐中获得快感,从而成为新的“施虐狂”。
回到影片,“养鬼吃人”又叫“猛鬼追魂”,诞生于上个世纪的1987年,在那个特效还不发达的年代,能出现这样一部风格独到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由于题材的相对鲜见,加上票房的给力,影片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系列,像《德州链接杀人狂》、《月光光心慌慌》、《黑色星期五》、《猛鬼街》一样,有固定的受众群体,毕竟同为恐怖题材“养鬼吃人”确实与其他题材大相径同,主人公往往都是在偶然间得到“哀伤之盒”,在意外或好奇的趋势下打开,成为“哀伤之盒”的牺牲品,此生被无尽的痛苦所笼罩,无人能幸免。
《新养鬼吃人》,是恐怖片续集重启的跟风制作,《德州链接杀人狂》、《月光光心慌慌》、《惊声尖叫》、《惊心食人族》都迎来了续集,但结果也是不尽相同,《月光光心慌慌:终结》丢了原作的魂,前九十分钟宛如鸡肋;而《德州链接杀人狂》则是继承了前作的精髓,集血腥与恐怖于一身;而《新养鬼吃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
主演和主创换人了,尤其是带代表人物“钉子头”,疑似换成了女性角色,阴柔过多刚猛不足,看起来开怪怪的,没有之前的气势和勇猛;其次,是整个系列的通病,一半多场景都发生在黑暗中,黑咕隆咚啥也看不清;第三,到了2022年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与日俱增,还拿几十年前的旧东西肯定吼不住了,“针头人”的队友还是老样子,没啥进步,各种施虐情节也没什么新意,还不如“电锯惊魂”带感,综上所述,票房不佳且口碑不好也是情理之中。
这张题图,来自我最近非常喜欢的恐怖片《养鬼吃人》(Hellraiser),这个译名是港译,很俗气,翻译成《地狱使者》会好很多,不过这都不重要。
不吹牛地说,这是我近几年最喜欢的恐怖片,比之前的《不》(Nope)更加喜欢。
《不》用了很多隐喻,显得很高级,但终究和我的精神思想关系不大,而这部《养鬼吃人》,是在精神上击中了我,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我曾经读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他说,不要去追求快乐,只要去躲避痛苦,因为快乐难以持续,你要不断寻找更刺激的东西,才能够维持快乐。
只要你新获取的快乐,比以前的快乐弱一点,你马上就会觉得痛苦,这就是网友常说的“阈值提高了”。
但痛苦就简单得多,它源源不断地来,你只要忍受、躲避,当它略有减弱,或出现间隙,那就是你快乐的时候。
当时我还年轻,读到这些观点,觉得耳目一新,但其实并不懂得它的含义。
不过最近几年,我想大家大概能体会到了。
为什么余华的《活着》会成为当代最畅销的文学作品?
答案也愈发明朗。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不断地躲避和忍受苦难,如果你追求快乐,得到的只是短暂的快乐,如果你追求欲望,立刻会产生新的欲望,结果还是不快乐。
只有学会和苦难相处,从苦难中寻出一点快乐,你才能从容平静地活下去。
这是多么“有用”的一个道理,但你必须到30多岁,可能才会真正领悟。
而这部新版《养鬼吃人》,它虽然是个恐怖片,还非常血腥暴力,名字也俗,但它的内核却是关于痛苦和快乐的哲学问题。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以“钉头人”为代表的地狱苦行僧,拥有实现人愿望的能力,类似于许愿神灯。
一位富商,在享遍人间快乐之后,求助于他们,要追求极致的快乐,没想到,地狱苦行僧理解的快乐,和痛苦是一体的。
他们把刑具安装在富商身上,转动的滚轮不断抽取他的神经,让他时刻感受痛苦,以此来给他快乐。
而女主人公,刚刚失去亲爱的哥哥,过着贫穷糟烂的生活,当地狱苦行僧问她:知识、赞誉、重生、强大的力量……你选哪个?
她回答:我不要你们的任何东西。
也就是题图这一幕。
这时,整部电影最动人的台词出现了,地狱苦行僧的头领“钉头人”说:你选择痛苦地活下去,短暂而痛苦的一生。
多么可悲,又多么勇敢。
是的,我选择痛苦地活下去,这是生而为人的宿命。
正如电影中所讲,追求极乐,会成为地狱苦行僧的一员,虽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和长久的生命,但那种生活我还是不想要。
在现实中,追求极乐也和身陷地狱颇为相似,一个无法自拔的瘾君子,不就是地狱苦行僧吗?
你说他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
新《养鬼吃人》是一部娱乐电影,却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它在豆瓣的评分很低,是因为它花了大量篇幅刻画角色的困境、思想转变过程,而稀释了血腥刺激的内容,显得节奏很慢。
但我仍然认为,它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在刺激之余,会给观众带来一些思考。
《养鬼吃人》有个点很戳我,就是我们很多人都相信的一种宗教——人不能高兴得太早。
很小的时候,一个男孩儿说我今天可以不吃药了,我感觉好多了,妈妈对男孩儿说,话别说太满,高兴得别太早,你觉得好了,它明天就加重给你看,结果第二天,男孩儿的感冒真的更重了。
上学了,男孩儿说我觉得这次我考得很好,能上90,妈妈又对男孩儿说,话别说太满了,高兴得别太早,等拿到成绩不是90,有你打脸的时候,结果男孩儿的成绩真的只有80几分。
恋爱了,男孩儿说我遇到喜欢的女孩儿了,我觉得她也挺喜欢我的。
这时候妈妈已经不来说什么了,男孩儿也会自己对自己讲,但俗话说了话别说太满了,高兴得别太早,她如果根本对我没那意思呢,结果男孩儿一直不敢接触喜欢的女孩儿,年纪很大了还是单身。
男孩儿已经变成一个不相信快乐的人,因为每一次他看到快乐的火苗就在眼前,可每次都会被一盆冷水浇灭。
他就越来越坚信快乐是冷水带来的,越来越坚信没有冷水就不会有快乐。
一个简单的条件反射在男孩儿身上起了作用,痛苦和快乐是双胞胎,想得到快乐必须经历痛苦。
《养鬼吃人》的故事我觉得就是这个男孩儿的另一个版本。
男孩儿长大了,变得很有钱,他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去信了一个教,这个教跟他说着同样的话,痛苦和快乐是双胞胎,想得到快乐必须经历痛苦。
但你还是想得到快乐对吧,那就把你吃苦的决心拿给我们看看吧。
他们向男孩儿展示自己吃的苦,千疮百孔的身体:满头钉子、被活生生剥皮、内脏器官暴露在外……,他们还对男孩儿说,不仅你自己要吃苦,你如果能发展很多下线,让下线和你一起吃苦,跟着你吃苦的下线越多,你的业绩越好,你还能更快得到赏识、提拔,更快得到快乐。
电影的结局也是非常讽刺,男孩儿得到认可得到了终极的快乐吗?
是的他得到了,但这快乐是比满头钉子、被活生生剥皮、内脏器官暴露在外等等都更痛苦的一种终极刑罚,每一次呼吸都是最痛苦的地狱体验。
也就是说,快乐必将伴随痛苦,这种条件反射一旦在一个人身上起作用,那这个人的一生都永远告别了快乐,陪伴他的有且只有痛苦。
这让我想到弗洛伊德说过的一段话:受虐狂是这样形成的,假如人处在一种不能克服的痛苦之中,就会爱上这种痛苦,把它当作幸福。
其实别说电影里的极端表现了,现实里大大小小的痛苦,对自己的施虐,小到抽烟喝酒不睡觉,大到不允许自己享受、不允许自己挣钱、不允许自己被爱,我们都可以反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把痛苦当幸福来沉溺其中。
魔方鬼怪铁链城堡密室阴谋血浆片。
一对小情侣去偷窃一个物流公司的货物,发现了一个保险柜,保险柜里是一个魔方。
魔方会变换不同的形状,还会伸出一把尖刀割伤,但是一旦被割伤就会被魔方里放出的鬼怪索去灵魂,万劫不复。
有钱企业家企图利用女主打开魔方,让鬼怪为他解除魔咒,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是被钉面人惩治。
女主和哥哥的密友逃出生天。
钉面人和鬼差被装扮得很美,很精致,不过没有老版的恐怖肃杀冷峻,恐怖感更强。
总感觉是外星人和人类的亲密接触呢!
不过影片构造的魔方变换世界还是足够有趣,开始探究魔方的不同形状带来的变化,很是新意,也是为前面几部填坑,不同变换的魔方到底怎么控制和运用,蛮有趣的。
一开始是一个年轻男孩被引入一个房间,然后被魔方吸引后被铁链勾走。
然后就是女主和男友在房间里玩,结束后出屋,发现哥哥、男友还有哥哥室友都在,很是尴尬。
哥哥不同意妹妹和这样的男人交往,但是妹妹却还是和一个男友如胶似漆。
一天男友和女主说有一个地方经常有货物出入,他们想去那里看看有没有什么收获。
他们跑进一个集装箱,看到了一个保险箱,硬撬开保险箱,发现里面有一个魔方。
女主把它拿了出来。
回去的路上,她就产生了幻觉,在一个旋转座椅上昏了过去。
哥哥来找他,触碰到魔方,魔方发生变化,很快哥哥就消失了。
为了找回哥哥,女主和男友找到了这个集装箱柜子的主人,询问魔方的秘密,但是柜子主人好像根本不知道魔方的秘密。
于是通过网上查询,女主知道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曾经研究过这样的魔方,于是她要和男友一起去看看,男友不愿意,还要阻止她去,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前往。
到了这个房子,他发现整座房子都被铁网封着,于是她从一个小窗户爬了进去。
她看到了主人对魔方形状的研究,发现了房子主人对房子的构造,正当她入迷的时候。
男友还有哥哥的男友和室友都跑来了,怕她有事。
大家四处查看,哥哥的室友误入了这个房子的密道,被房子的主人袭击,背部插入了魔方。
大家虽然全力救出了她,她还是被钉面人和鬼差抓走。
他们跑进房子,躲避出现钉面人和鬼差。
女主却发现男友原来是房子的主人安排来带人血祭的,他把魔方插入了男友的身体,男友被铁链穿透带走。
想要去除身上枷锁的房子主人,虽然去除了枷锁,还是被钉面人带走了。
除了钉面人有点看着不习惯以外,其他基本还原了原来的经典面貌。
用血肉才可以幻化成人形的变化,用他人的灵魂进行交易。
对魔方变化的解析也是入木三分,蛮有想法的,也是我们看这个系列想的最多的,总体构思和想法不错,哥哥女友在车里进入魔界的想法蛮好的,很有创意,很意外。
陷入富翁人体的器具让人想起“竖锯”。
总体不错。
现在的恐怖片越来越不好看了。
这个现象的源头很有意思。
早些年欧美、东亚恐怖片势头强劲,佳作频出。
当时不管是欧美的血浆流,还是东亚以日韩为代表的的气氛组,亦或者当时中国香港cult味十足的特效片(cue一下邵氏),各有各的“恐怖”。
这些片子的共性之一就是“无序”。
现在的恐怖片太“有序”了。
和世界经济下行有关,不展开。
无序恐怖的根源用爱手艺创造的克苏鲁神话来解释,最好不过。
恐怖源自未知,未知是混乱且无序的。
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盒子里放着什么(可能是薛定谔的猫)。
无序这一特点展现在故事剧本上,即“反直觉”。
譬如经典日恐《咒怨》、《午夜凶铃》、《灵异咒》,都遵循这一反直觉特征。
日本人很擅长解构恐怖,将其与最日常、最正常不过的一切联系起来。
这样,恐怖本身就失去了可追溯的痕迹。
如果吃饭就会被鬼杀,总不可能饿死自己吧?
明知道鬼宅里面有鬼,避开了还可以保住性命。
可吃饭、上厕所、睡觉(被窝竟然不是结界,这不科学),一切日常化行为被无序化之后,就连动物最基本的对危险的警觉(人性直觉)都失效了。
因此在故事的主控思想上,其最终原因虽然是积极的,过程却一定打破常规。
甚至大众认知里的正面品质,“善良”“温柔”“聪明”都会成为害死角色的原因。
经典恐怖电影都离不开“至高力量”。
用麦基罗伯特在《故事》里提到的概念,对抗力量需要走到终点,展现其威力,才能让观众切实感受到主角的不易。
如果仅仅是某一个人造成的问题,那处理掉这个人就可以了,没什么麻烦的。
《咒怨》反其道而行之,怨恨才是无形之因,无解之果。
优秀恐怖片往往在剧本设计上和优秀剧情片不分伯仲。
其设计故事的底层思路是互通的。
有序很可惜,恐怖不能有序。
有序代表着有迹可循,游刃有余。
不要去鬼屋,这本身就是有序的。
当角色被打上“作死”标签,实际便是在暗示这个故事的发生是有规则的。
恐惧不会融入你的生活,只要你稍微聪明、谨慎一点就能避开它。
新的养鬼吃人就败在这点上,和近几年大多数恐怖片一样。
主创需要一个让主角受罚的理由。
但恐怖是不需要理由的。
今年《灵媒》乏善可陈,就在于它又强调了有序。
是因为你做错事了,罪恶才会降临到你头上。
恐怖片一旦落入有序的窠臼,就会开始讲道理。
不要做坏事,鬼怪会来;不要去某地,那里有危险……为什么《咒》最后那一下给人当头一棒,感到恶心。
因为它忽然之间无序了。
用一种欺骗的方式,让观众参与到无序里。
它不像“躲在被窝里也会被伽椰子抓走”。
老实说,如果它能处理的更好一点,就不会有这么多人骂了。
无序,但没有彻底无序。
或许是因为现实已经太过无序了,文化领域反而在探索有序,大多数无序佳作都是在经济极其繁荣之下诞生的。
有现实的“有序”兜底,才能产出无序佳作。
今年是老恐怖片旧IP重启年,除了这个,还有什么食人族,月光光都活了。
要说矮子里拔将军的话,本片还算是最佳。
真正恐怖的是,不炒老IP,年轻导演就拿不到投资。
那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创新有多难,成本有多高。
电影里多数的视效还是好的。
化妆道具都用了钱。
作为美术,一看这个造型,心里就有数了。
这种超级感官刺激的化妆,还是要花很多费用的。
做那种胶皮,全身的,都是钱。
感官刺激层面拿捏得很准。
这说明导演还是做了研究的。
不同于其他发霉冷饭的是,本片还是对这个题材稍有延展的。
比如,人如何升魔变成传教士。
看翻译,把怪称之为苦行僧,也是很有趣的翻译,盖特到了精髓。
看女主还用魔盒扎了苦行僧做了一次献祭。
这实在是一个大突破。
那要是精通原理,用之得当,连传教士的钉子也要颤抖了吧。
毕竟是老片新拍,这种电影拍出来一般都不讨喜,观众总会拿老版来比较,老版第一部1987年的电影,在当时那个年代确实会抓住人的眼睛,不管剧情还是修道士的造型设计,各种血腥恐怖的名场面,都能算是经典了。
但重启再来看就会少了惊艳和惊喜的感觉,这就是重启类电影的弊病,只能靠新的剧情、更精致的特效来取胜,可惜很多重启电影都做的不够好。
但是在片荒的时候有这么一部怀旧的电影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发现现在电影,明明是爆米花电影,反而打斗场面都用特效代替,而且有的甚至CG味道特别严重,一看都觉得假的那种,激烈场面越来越少了,是投资的越高的缘故吗?
比如现在的《蜘蛛侠》,感觉不如初版打斗场面多,初版那个蜘蛛侠虽然也有假打的可能,好歹演员会出一些招式动作,会演员实力用吊威亚爬墙,现在三虫同框,如果是托比年龄大不能做高复杂动作那么为啥其他两个虫也要跟着特效代替?
再比如《女浩克》里的夜魔侠,不明白明明有《美队2》那样真实的打戏的,就算不如剧版的也好歹展示出来啊,结果特效就是让他闪一下就代替了,我怀疑演员都不做啥动作的还有以前的《惩罚者》,电影是真的爽,从头到尾都在打,剧版是怕演员受伤吗?
13集了只有不到5集打斗部分诸如此类的还有:重启版《致命弯道》,虽然和动作电影没关系好歹演员会为了演好角色而接受磕磕撞撞。
重启版《养鬼吃人》,女主看到钉子头竟然选择傻站着,不像初版好歹跑几下,钉子头造型也不行。
重启版《铁血战士》,完全没有打斗场面,铁血又一次削弱,这次打不过野蛮人,就离谱。
重启版《木乃伊》,男主除了不会打斗甚至笑点也很尬,初版男主感觉学了点打架一部比一部流畅。
重启版《异形》,几乎没看到任何威胁感,初版好歹有特摄技术,设计好了一个成体的模型,新版完全靠特效了,女主打异形和初版差了一个档次。
重启版《隐形人》,感觉就是特效好了,演员反而没演投入,看着很假,表情很僵,没初版的那样,初版女主害怕的心情也会让人代入进去。
重启版《勇敢者游戏》,明明是冒险电影,结果就是个简单的NPC搞笑对话电影。
重启版《黑衣人》,两个演员请的是漫威的,结果连被外星人袭击摔几下都没安排,反而给人觉得一出场就很厉害。
重启版《古墓丽影》和重启版《生化危机》,两个都扑街厉害不说,演员甚至都不做一些复杂动作,初版虽然篇幅长戏份多,好歹有很多名场面。
重启版《奥特曼》发个激光就结束了而且台词功底还差了好多,都没有经历失败和磨炼的过程。
作为重启明明才2小时篇幅,不理解新版为什么宁可让演员多背几个台词安排主角嘴遁情节也不愿意锻炼一下他们安排个打戏?
总感觉现在的电影根本不叫电影,就是IP对打,经营半个世纪的IP看看会吸引多少粉丝,也不想想吸引来的只是老粉,粉丝多少还不是取决于当初喜欢的有多少人吗?
不明白现在资本家连这么简单的逻辑都不懂?
知道请民间制作特效比请好莱坞的省钱,怎么就不知道多花点成本培养一些演员,培养一些导演,开个新系列电影呢?
又一次继《致命弯道》《生化危机》后把电影活生生拍成电视剧的例子
哥哥是同性恋,妹妹瞎混认识个男友特雷弗,哥哥希望妹妹干点正事,总说妹妹,妹妹叛逆。
男友看个仓库,里面有东西无人问津要她一起去偷,里面是一个神奇的魔方盒,回家又被哥哥说,逃跑嗑药,玩魔盒会变还会弹出刀,哥哥出来找,发现她喝醉,不小心被魔盒刀割破,去厕所清洗人消失了。
报警没结果,魔盒变了形状,她觉得诡异,找到集装箱主人,瑟琳娜,其实她之前帮富豪沃伊特吸过人,所以告知很危险要锁起来,俩人争夺,瑟琳娜被割伤后被带走。
莱利查沃伊特资料发现他6年前突然消失,之前也有联系人消失。
莱利来到沃伊特诡异的老宅,发现了魔盒的秘密,此时男友,哥哥男友,女室友都来了。
魔盒每伤带走一人后就变型,6种后可打开异次元通道,实现满足6种愿望。
女室友诺拉发现密道进去后被伤,几人逃跑,诺拉被针头鬼等几个带走消失。
莱利为了找回哥哥割伤自己,但针头鬼不收莱利让她再找两个其他人,鬼来抓他们,莱利用魔盒刺伤一个鬼,这个鬼被带走。
他们逃回房子里关上门想办法。
沃伊特出现找到莱利男友特雷弗,结果是他派特雷弗来的,让他找人把魔盒喂饱,沃伊特身体被一个装置贯穿很痛苦。
莱利想让鬼一个一个进来,逐个消灭。
抓住一个,但是魔盒掉了且找不着了,哥哥男友科林去找,结果被沃伊特刺伤,沃伊特开始献祭召鬼。
当初他成功后要了快乐,但实际却相反,一个金子的器械插入他的身体,让他痛苦终身,拆也拆不掉。
鬼追杀科林,莱利拿了魔盒去救,发现特雷弗是帮凶于是刺伤他,特雷弗被带走。
沃伊特祈求把器械从身上拿走,器械不见了,但被铁链勾走。
莱利选择什么都不要带着科林走了。
沃伊特被带进异次元,经受剥皮之苦。
《养鬼吃人》这部电影是一个三十多年的老IP了,它最早源自英国世界著名恐怖小说家克里夫·巴克的Hellraiser,这位小说家后来又成为了导演和剧作家以及视觉艺术家,同时也让这个黑暗视觉IP从小说、漫画再到电影不断丰富扩展着它的世界观最终成为经典。
可能是由于克里夫·巴克大学的时候主修英国文学和哲学的原因,这使得Hellraiser具有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邃完整的价值体系,并且这也令他区别于其他只追求怪诞血腥的cult片。
简单说一下背景设定利维坦代表地狱之神(邪神),他像一种概念或者意志一样的存在,实体就是悬浮在地狱迷宫上空的一个几何体,你可以理解成利维坦是宇宙间的一种冰冷残酷的秩序体现。
地狱修是利维坦意志的化身,他们曾经也都是人,但由于欲望通过魔方打开了地狱之门,利维坦对他们的身体进行改造,让他们在一种最大阈值而不致死的疼痛下修炼自己的灵魂并且献祭痛苦,最终他们会成为地狱的使者再去改造下一个贪婪的人类。
哀悼之盒是一个魔方,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态变换开启地狱之门召唤地狱修道士,而欲望则是引诱人类打开它的关键,而打开他的人会被修道士引领着走向“刑房”带上各种花式儿刑具享受一种最大阈值的皮肉之苦,而对于利维坦来说,这些痛苦既是食物又是对于贪婪者最好的“礼物”。
那么了解了这些设定你就会发现电影虽然直观的让人看起来非常变态血腥重口味,但实则它的内核在探讨痛苦与快乐的哲学问题,也就是快乐与痛苦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叔本华曾经说过:“人的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
”,这正说明快乐的阈值会因为欲望的满足而越来越高,如果你追求快乐就要不停的寻求刺激才能维持快乐,一旦刺激停止了或是减弱了就痛苦,所以追求快乐等同于追求痛苦,那么极致的快乐就是来自于极致的痛苦。
2022年这部《养鬼吃人》是继之前十部之后最新的一部重启之作,无论从空间感和各种修道士怪物的造型来说都还是很惊艳,比如说最著名的“钉子头”的钉子上都镶了珍珠,机关豪宅现代感十足,几段虐杀场面也挺有新意,但剧情上感觉有割裂感而且俗套,但就“躯体疼痛”这一主题还是令他有了自己独特的味道。
还有画面真的太黑了,我怀疑是不是黑点更省特效还是怎么着。
2022新版中的富商尝遍了人间的快乐,但他还觉得不足够,想再获得更加极致的快乐,所以他把希望寄托于哀悼之盒并且引诱几个年轻人成为地狱的献祭者,但最终地狱修道者赐给了他一个不断搅动神经的黄金刑具作为礼物,因为对于他们这就是极致的快乐。
通过一些影视作品的表达我们总能顺藤摸瓜的找到一些集体意识的共通部分,比如说哀悼之盒魔方的这个概念似乎是一种千百年来人类对于机械宇宙绝对理性秩序的探寻,这种残酷的井然有序不可抗的力量令人生畏。
影片还让我想起马斯洛的人类需求金字塔和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类的身体像一个工具,而精神需要通过这层皮囊去获取刺激和体验最终达到超越肉体和物质实相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永远在追求肉体或者是实相层面的快乐,或者说固执于实相最终灵魂没有得到真正的升华还会随着欲望不断的膨胀坠入欢愉的地狱。
佛教里的“无我”的概念,正是说明执着于相会领人走向无明和深渊,追求快乐相当于饮鸩止渴,“地狱修道士”正是这种由于追求快乐而坠入永恒痛苦的极端表现形式。
ps:后来克里夫巴克和麦克法兰合作创造了“扭曲的灵魂”系列手办,我几乎收藏了整个系列,现在它们就静静的在角落里的玻璃柜里“肢体疼痛”以及进化着。
这都源于我曾经的一个梦,我梦见了类似一个身体改造进化的情节,而之前我从未涉及过类似的思想或主题,后来无意间遇到这个系列的手办就一见倾心了,这都是缘分。
我觉得就叫《地狱修道士》或者叫《地狱扬升者》不是挺好吗?
养鬼吃人这也太俗了,还有一个名字叫猛鬼追魂,也很怂。
剧情挺碎女主挺无理取闹的
看见有大卫·S·高耶就知道应该避雷,然而在飞机上还是没忍住看了,结论是我还不如睡一觉呢。
大失所望,在恐怖场面上遮遮掩掩,剧情也是过家家。
剧情有点无语,富豪Roland那么努力受尽折磨都换不来一次交易,女主Riley随随便便就可以和Pinhead它们交易多次最后甚至想让谁死让谁死。但这部电影如果主要是想展示新的女性设定Pinhead以及可怜祭品们各种各样悲惨的虐待手段,还是可以两颗星。
特效好棒!地狱的馈赠就是痛苦,这个点很棒!
sential…as fuck……
就没人吐槽一下女主丑爆吗?长得像咕噜
故事和人物分开看,故事场景及格分,女主人设糟糕到没办法看…
看到那个盒子就觉得好痛orz 智障作死的人类角色们好烦,台词也写的敷衍,基本都在吼,最后半小时还行
本来是想全部补完前面这一系列再来看新的这部的,补到还剩两部觉得实在看不下去了。这部好的是设定还是延续初始,美术也很新,但是怎么说,想找到前两部精致庞大、但是碍于技术呈现的粗糙直白带来的那种感觉是没有办法了。
2.5 一部太普通太系统化的流水线网络电影 只是硬梆梆的惊悚 丧失了原作那种缠绕的黏腻的鬼魅感 Jamie Clayton雌雄同体呼麦般迷幻的嗓音可能是唯一的亮点
整体质量与第三部差不多。但是修道士不够cult。场面也不够刺激。6种形态设定,毫无用处。
还可以,地狱算是装修一新。后半段差点意思,而且修道士没以前有特点。
大型BDSM现场
气氛渲染不错,恐怖片最好的衬托永远是丑陋的人心
毁经典,那也叫钉头人???
评分这么低不至于!感观很不错,准备去看看前传!故事内核挺不错的,地狱使者人设也很吸引人!
我一度觉得自己在看悬丝,还行吧。修道士当然还是老版的好,我念旧(。
有点肉疼了
20221010am Greater delights await. Lament Lore Laudarant Liminal Lazarus Leviat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