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
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辛亥革命
本期待秋瑾能和《柳如是》一样给我带来惊喜,还是失望了。
当今国产古装片头等大伤:基本都要拍成武侠片,和《十月围城》一样,个个都是铁拳无敌孙中山,穿林北腿蒋中正,徐锡麟、秋瑾、陈伯平等一帮革命党人都成了能和鬼脚七较量的旷世武林高手,也许这本来就是一部很商业的片子,可要知道,商业片并非维有打戏包装才能留住票房的,像《刺杀希特勒》忠实还原当时狼窝刺杀场景的画面,我相信一定比大伙儿都飞檐走壁南拳北腿来得紧张刺激。
原本高潮的刺杀桥段,没用镜头和音乐表现手心捏汗的紧张场面,反而成了场人肉满天飞的武林闹剧。
现在还有个通病,电影不是戏剧,优秀的历史电影是能拍出完整人格的电影,虽然在王廷钧身上表达尚可,但我以为若能把主角秋瑾偏执、绝情的一面展现出来会更耐人寻味。
我们社会按需塑造的英雄已经多到麻木,屏幕上要展现的是还原历史的饱满人物,观众会对某个历史环境下内心复杂,有过挣扎的人们更感兴趣。
有些细节或许因为影片需要作了改动,比如陈伯平砸伤的时候,秋瑾和他应该已经认识了,陈天华不是跳下去,而是走向大海深处蹈海而死的,这些无伤大雅,但革命党人的理念没表达对,小船上徐锡麟对秋瑾说光复会料定慈溪不会真心推行新政,若非如此当年就不会杀害维新六君子,其实当时清廷早被庚子搞怕,已经在着手做各方面准备了,革命党人怕的就是慈禧太后推行新政,怕的就是清政府变得强大稳定,人心所向,他们起义革命推翻清廷的希望就渺茫了。
他们和维新派是格格不入的,刺杀的对象也都是朝廷里有能力有作为的官员,比如史坚如炸的德寿、吴樾刺杀准备出国考察的五大臣,包括恩铭也是徐锡麟的恩师,对徐颇为赏识提拔,他雄心勃勃、立志办学,政绩颇丰,不是电影中那样的反面形象,最后惨死在自己精心栽培的徐锡麟手下。
所以腐败无为的官员革命党人可以不管,这些为民为国的好官一定要杀。
感慨的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太曲高和寡,平民百姓没有一定的学识没办法理解革命的意义,当然也不会支持革命,像十月围城里一大帮人为了江湖义气打打杀杀,到头来依旧完全不知革命何物,事实是,那么多学识渊博的年青人,花了十多年时间读书学习各种知识,最后一眨眼死在革命战场,人力成本太高了,像黄花岗远不止72人的烈士,大多学贯中西博晓古今,孙中山得知惨剧痛心疾首,太耗人才了!
所以民国政府后来抗战不到最后关头迫不得已都舍不得让知识分子“十万青年十万军”。
欧洲革命都要流血才能成功,所以维新志士和革命党人要从我开始流血,但法国大革命的主体也是工人大众啊,应该首先要让大众能接受。
可惜当年他们没法读霍弗的狂热分子。
什么革命可能闹起来,洪秀全半拉子能忽悠的宗教、我党能让百姓普遍接受的思想,有这样的武器才行。
看之前就觉得应该不好看,果然很一般,淡得跟白开水一样。
男女主角一点亮点都莫有。
演徐锡麟这位真的更适合演反派。。
看着一脸坏人的样子啊。。
亮点之一:估计是编剧加给这个角色的。。
这是一百多年前?
就有女性同胞说出这么经典的话:“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可能的?
”亮点之二:让我了解秋瑾是个多么优秀的女性,为男女平等坐了那么大的贡献,牺牲了那么多。
在那个年代不缠足、读书识字、写那么美的诗、武功那么好、那么勇敢、影响了那么多人。。。
如果不把本片看作人物传记片而是动作片来看,片子还是可以的,就像当年洪金宝导演的《一刀倾城》,袁世凯和谭嗣同也都成了功夫高手。
最起码几场动作戏还是有点港片动作片的味道的,尤其是最后杜宇航和熊欣欣的决战。
作为动作片,当然就不要再纠结于细节了,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传记片。
看动作的同时,能体会到革命烈士们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就可以了。
最打动我的镜头就是秋瑾第二次离家离开孩子时边走边哭的情景。
放着好日子不过而去干杀头的革命事业,的确不是一般妇女能做到的。
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的确是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秋瑾千古!
很久没有看到让我如此感动到热泪盈眶的电影了,以致电影本身的细微瑕疵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或许是我有着深深的民族英雄情节吧。
抛开个人情感,电影本身拍的也很好,实在不明白那么多人给1星是为什么。
看老美科幻大片多了就自以为真有品味了?
读研时曾偶得《竞雄女侠秋瑾》一片,稍阅。
西湖旁的名人墓很多,秋瑾墓算是其中非常醒目的一座了,墓座上有秋瑾汉白玉立像,高近3米,左手叉腰,右手按剑,颇有巾帼英雄之气。
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什么“女英雄”,但我敬畏“女英雄”,所以游孤山西泠时,也曾在这尊墓像前驻足良久,相比较那苏小小、武松之类的墓冢,这样的与我们相近的“革命人物”的丰碑才更使我觉得有瞻仰的价值。
一 这片子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开头将徐锡麟刺杀恩铭之事掠影而过,重点放在贵福等缉捕秋瑾一段,之后于审讯处斩秋瑾一线的时间轴中,又穿插进秋瑾对过往之事的回忆,最后重头戏又落回到片头徐锡麟刺杀恩铭之事的具体过程,做到头尾呼应。
其中打戏比较多,主要是头尾两场,熊欣欣先战秋瑾,再战徐锡麟(虽然时间上是反过来的),俨然大BOSS,大反派,但与一般剧所不同的是,这片是“邪”胜了“正”,反派打败主角,所以这片子弥漫的不是一种主旋律的“胜利感”,更多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肃杀与悲凉。
最后秋瑾洒血于轩亭口,旁边站着的是拿着馒头的路人,是否让人想到了鲁迅的《药》呢?
秋瑾等为之献身的革命事业,在鲁迅笔下展现的却是异样的扭曲与变形,而片中的最后,也不是以革命的成功告慰烈士,使观众获得一丝心灵上的解脱,恰恰是代以秋瑾那与孩子们嬉戏的梦境。
我隐隐觉得这片虽然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应时物,但却并不是仅仅讴歌革命这么简单,其中的若干剧情设置,使人看到的不是革命的兴奋,反倒是,革命的“虚无”。
也许我们大可以不必对一部电影抱有太多的期望,但题材自身仍足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在这个“辛亥革命”尚被称为“不确定的遗产”的时代,对于为辛亥革命所捐躯的革命者的评价同样也将是“不确定”的。
对于我们这种专业的,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 “是男女平权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
”这是秋瑾对自己所进行的革命的定义,但是我们仍然分明地看到她所进行的是政治革命(起义),那么秋瑾如何从一位鼓吹男女平等的女权急先锋变成了一位革命党呢?
她到底是在进行前者的革命,还是后者的革命呢?
从剧情上说,秋瑾从小便有一颗”巾帼不让须眉“之心,拒绝缠足,习文练武,关心国事,自叹”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想做让男子都觉得吃惊的事。
但这种念头是驱使一位女性走上革命之路的理由吗?
似乎是,但似乎又不是。
徐锡麟劝诱秋瑾加入光复会一段,秋瑾对于自己政治革命决心的确认乃是以追述过去的一段经历而完成的,这段经历尤值得我们细细分析。
秋瑾之夫乃是湘潭有名的富商公子,走马斗犬堪称纨绔,且比秋瑾还小几岁,故而自比男子的秋瑾是看不起他的,在一番激烈争吵后,王廷钧捐官京城以示自己“不忘救国”。
他们一行人刚入京师就被众多难民所阻,一位怀抱孩子的母亲乞求施舍,秋瑾立即给了她们一个馒头,但随即引来更多的难民乞讨,这时突然一大队官兵出现,以暴力驱散难民,秋瑾看不过去与他们打成一团,正酣战时一位洋人开枪射击但随即被秋瑾制服,正当秋瑾怒斥洋人与官兵时,这位洋人的孩子在后面大喊“DON'T KILL MY FATHER!"秋瑾便不再作声,放他们走了。
日后秋瑾对这段经历的定义是:自己和孩子的温饱是不够的,希望全天下的母亲和孩子都能得到温饱。
毫无疑问,在此,秋瑾并不是以渴望男女平权,而是以天下同福作为自己的革命诉求,真正促使其走上革命之路的,不是女性对男性的反抗(女权问题),而是女性(秋瑾)对女性(慈禧)的反抗(政治问题),所以我认为秋瑾在面对贵福所说的“是男女平权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一句台词的真正表述应该是“是男女平权的革命,更是政治革命”。
但是片中过多地纠缠在秋瑾对“女权”的吹捧上,从而使得秋瑾真正的革命问题时隐时现,暧昧不清。
秋瑾想要成为一名男性(“像男子一样,有一颗强大的心”),这使得她成为反抗“封建礼法”的急先锋,但促使她真正变成革命的急先锋的,却是女人的特点。
以上的那段故事实际上突出的不是秋瑾男儿的品性,而恰恰是女性的特点即怜悯(关于这个特点请参看刘小枫的《普罗米修斯之罪》),这是一种高贵的品格。
秋瑾这样的女人,是能怜悯那些难民的高贵的女性,她们出于这样的善念,故而有这样的善行,但是却不可避免地要遇到麻烦:如果她不给那位母亲馒头,就不会招来如许多的难民,而这些难民远远不是她一人她一家所能解救的,那么她必然要面对一个问题:要救就应该救全部,否则她便不应该施救,而她个人恰恰是不能做到的。
这样的救助不再是她当年救助一位可怜的童养媳那样简单,她所要面对的,是这个世界无限的“恶”。
我以为,秋瑾鼓吹女权,应该是建立在两个渴望上:一是自我解救的渴望,二是全部妇女解救的渴望,这两者的关系就恰如马克思对于犹太人问题所思考的那样:只有解救全部人,才能解救犹太人。
而想要实现妇女的解救,就必须更进一步,即解救所有的人!
既然是解救所有的人,那么它便不能只着眼于男女的这样一个层次上,而必须付诸于一个全面的政治问题的解决(由男女的平等转向人的平等)。
秋瑾是否真的理解了她所进行的政治革命的真谛呢?
还是她错误地仍然以为自己所从事的(政治)革命乃是一个男女平权的革命?
我们似乎并未能从电影中得到这个答案。
女侠这个词经常在小说中看到,但现实中还真是少见,秋瑾可以算做中国历史上公认程度最高的一位女侠了,因为不仅能文能武,而已高度符合“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要义。
电影《辛亥革命》凄美的开场就是秋瑾就义,从这个角度上说,《竞雄女侠秋瑾》能算是《辛亥革命》的一个前传吧。
当然两部电影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一个是以历史为主角,以人物为背景,一个是以人物为主角,以历史为背景,很难粗暴地去判断这两种方式的优劣长短,只能说与主旋律历史电影相比,《秋瑾》显得更常规一些,制作上也显得拮据了许多。
邱礼涛在香港是以cult风格而著名的,他的恐怖片和三级片作品都很有名,但《叶问前传》和《秋瑾》算是他的另类风格电影,尤其是《秋瑾》,绝不为了剧情的奇峰突起而篡改历史,动作场面也用得很节制,也不会为了堆砌场面而凑戏。
三场动作戏全是群殴,开场的秋瑾被俘,中间的日本游行,结尾的徐锡麟刺杀恩铭,夹杂了拳脚功夫和枪战的动作戏倒也凶悍,梁小熊还是花了些心思的,动作比较写实,观赏性也不差。
但徐锡麟的功夫太强悍了些,历史记载秋瑾是习武的,徐锡麟只是练过枪法而已,杜宇航与熊欣欣那些过招纯属意淫了。
邱礼涛可以算做一批坚持香港本土创作的二线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了,从他的电影中可以嗅出很多在北上的香港一线导演的作品已经淡漠了的老港片的气质,这种情怀不是用台词说出来靠情节挤出来的,而是融化在血液中的,这与《打擂台》那种做旧是完全不同的。
《秋瑾》中的人物气质、场面调度和情节推进甚至都可以追溯到30年前的电视剧《大侠霍元甲》,而这种东西在主流商业电影中确实已经不多见了。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种表现方式会流于简单粗暴,但对于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港片观众来说,这种一根筋未尝不是一种亲切的恶趣味。
这也许不是一部适合于目前大片年代的观众接受心理的电影,但换个心态看,也许会收获惊喜,因为它确实有因其纯朴而显得可爱的地方。
其实看一次这样的电影,就觉得老港们不管尚能饭否,但还一息尚存。
本片的主创阵容基本是全香港的,演员中有黄秋生、林雪、刘兆铭、夏文汐这样的老戏骨,也有杜宇航、郑嘉颖、熊欣欣、黄又南这样的新生力量,这种纯港式的二线阵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影片的气质,甚至有很一股TVB的味道,于是在这期间主演黄奕被凸显了出来。
黄奕虽然看上去一直半红不紫,但在香港导演中还很有人缘,尔冬升监制的《一路有你》、《窃听风云2》、王晶拍《财神客栈》都找她来做女一号,她跟邱礼涛也是继《叶问前传》之后的第二次合作,这也都应该算是对她的个人努力的肯定,而且可以看到黄奕这次在《秋瑾》中的很多动作场面都是自己亲自上阵的,一些文戏的处理也很细腻,如秋瑾在看戏途中抛夫弃子出走的场面,在香港二线女演员青黄不接的大环境下,黄奕的机会可能还会很多。
但她的问题在于,内地观众对她的脸已经太熟了,要想感到惊喜也很难,而且一直没有在真正有市场影响力的电影中挑过大梁,实力的磨练和机遇的光顾对她来说是同等重要的。
【网易】
今天无意中看到了这部影片,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男女平等,心怀大义的先进革命者秋瑾女士,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
对于这位女士,我心里十分敬佩,但就影片而言,“复生”这个人物的命运轨迹却更让人唏嘘。
秋瑾从小就是个反骨女子,反抗裹足、争取和兄长一样的读书习武机会,成长为一位见义勇为心地善良的女士。
影片中秋瑾与兄长骑马同游行至一间茶铺歇脚,并在此解救了被欺压的哑女童养媳,为其取名复生,教其识字读书。
故事到这里,我以为这个女孩的命运即将就此改变,她会读书学习,会在不久的将来投入到家国大义的事业又或是男女平权的运动当中去,却不曾想她变成了秋瑾的丫鬟、秋瑾儿女的保姆...说实在的,这何来“复生”一说呢?
换个环境带孩子做帮佣,即使识了文字又如何,命运不过除去她脚上看得见的铁链,无形的枷锁依旧牢牢焊死在复生的身上,“你来这里,那孩子怎么办?
”秋瑾的话语着实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当年茶铺的义举,不过是从刻薄的公婆那里买下一个忠心的丫鬟吗?
秋瑾这个角色塑造得确实不错,但影片为了渲染其民族大义,又顾念其为人母的名声而强行给孩子安排一个靠谱保姆的做法,恰恰是一处败笔。
我不知道实际历史当中复生是否存在,她的命运又如何,但我相信能够写出《勉女权》的秋瑾,那个号召妇女勇敢摆脱封建压迫积极投身社会革命的秋瑾,如果真的解救了一名这样境遇的女子,断不会让她从一个火坑跳到一个温度适宜的火坑去。
刚看完《秋瑾》,有一种莫名的情绪在涌动,虽然平时懒得写东西,但对于这部电影特别想写点东西。
110分钟的正文,作为一部传记片,却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拖沓,节奏一直非常紧凑连贯,导演通过巧妙的剪切和倒叙穿插等蒙太奇手法,让影片充满了看点,并牢牢抓住观众的心理,让观众随着情节,人物行进,却不会感到有断层,也不会看不懂。
影片中不管是情节还是人物,都基本没有多余的感觉,每处情节都在片中起着作用,每个人物都为故事服务,不是简单的堆砌。
影片基本做到了自洽。
内容上,没有教条式的刻意煽动观众的情绪或展示人物的伟大,却让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感触。
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史实,但秋瑾(也包括其他革命者)的精神确实是无误的表现了出来,同时,还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更全方位,立体化的秋瑾。
可能准确点说,这部电影应该是2/3传记片+1/3功夫片,虽然加了略微夸张的功夫元素,但影片的“正”的基调却没有影响,作为让大众更乐于接受的处理方式,应该和本片的叙述手法一样,都是传记片的创新,效果也是看得到的。
从演员表演上来说,秋瑾扮演者黄奕的表演绝对是可圈可点,特别是演到某些动情之处时,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让人非常真实直观的感受到了秋瑾的内心,令人动容,最后让人越来越感觉到:黄奕就是秋瑾,秋瑾就是黄奕!
其他角色也都表现得比较到位,黄秋生等戏骨自不必说,杜宇航和其他年轻配角也都比较可信的演出了角色的特点。
抛开影片,个人感觉有些东西也是值得观众思考的。
首先,相信看过该片后,应该抛弃之前对类似题材的固有观念了,应该培养和关注一些更有诚意,更有质量的其他类型电影了,沉迷于伪视觉大片是不能体会到其他的或更高的观影感受的。
再者就是,对比秋瑾及当时革命者所拥有的精神,今天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反思和体味呢。
最后,总体上自己感觉,本片起码是近期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从电影的制作和演员的表演中,能看得出诚意。
[秋瑾]应该是这会儿纪念辛亥的电影里最好看的,不用扎堆的明星包装,只要安心把故事讲好。
它的优势在于切入点小,专注人物的成长过程,不会陷入太多历史形态的窠臼,120分钟的片子只剪掉了5分钟,想来万恶的审查部门也犯不着跟一部小片子锱铢必较。
没能想到这其实是部风格很正的片子,抽离出以往港片的插科戏说,不是主旋律的那种,但也显得颇为正经。
因为全片的故事结构确实把握地不错,拍惯cult片的邱礼涛竟然是岭南大学的文化博士,不管你信不信,看完这片反正我相信了。
故事的出色首先来源于剧本的扎实,一看就是用过心的,比那些粗制滥造糊弄观众的国产片显得有诚意的多。
要让历史片不闷,邱礼涛在叙事方式上动了脑筋,倒叙与插叙更迭,正线与闪回相承。
开场用清军围剿大通学堂的动作戏份唬住观众眼球,继而被捕入狱的秋瑾在狱中闪回成长的过程。
电影整条线走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所有的节点都拎地住,不像有些国产片拍后来线索莫名其妙就拍没了。
[秋瑾]最值得表扬地就是这点,hold住,童年、出嫁、留学、革命几个段落都是有因有果的,更妙地是它在几个过度段中暗嵌了铺垫的细节,故事片味道也就在这里体现出来。
现在很多的电影,都不好好讲故事,或者压根不会讲故事,某种角度讲最简单的叙事,也是最难的。
于是太多的电影为了掩饰这种单薄,只好一味地加大投资,制造那些惨不忍睹的特效,糊弄观众。
港片对于剧本的精微,是内地电影一直学不会,不肯好好下功夫,整天想着多弄点噱头、敛点票房,舍本逐末。
[辛亥革命]出来评价也有微词,其实一眼就能看出,影片上映前早已动过多少手脚,这么大主题怎么可能让你按照自己的意愿表达,当领导是死的嘛。
在这里要替张黎鸣不平,早在《走向共和》里就看得出导演的水准,虽然剧本很聪明,已经将重点放在成龙和李冰冰的战火爱情上面,可是可是,拍得毕竟是民国的诞生啊,当领导是死的嘛。
最后说一句。
历史不是你想拍,想拍就能拍。
動作戲是本片最大亮點,冼國林和梁小熊交足功課。劇情較為拖遝。幾個人物的描寫和刻畫都不錯。像林雪,黃秋生、鄭嘉穎等所扮演的角色形象都較為飽滿。
演员太差,滥到不想评价
这么多年就是这一部让我在看过之后的好几天都被促使思考几个问题 身为女人的无奈 哎 似乎女子无才便是福了 有才便必不得好下场..................黄奕的秋瑾扮相始终萦绕在我脑海里,人生若得此女子,做拉拉未尝不可。看完难受 演员演的都不错 为什么分数不高呢 可能因为打斗场面冗长 内心戏不多 不过
诚恳
我在想,如果我在清末,是否有胆加入光复会。“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秋瑾一直是我崇拜的人之一。
主角气场不足才是最大诟病啊
对于王廷钧来说这未尝不是最大的悲哀。当一个人不爱你,连你的呼吸都是错的。
黄奕一张逼脸我们忽略不计,本片的节奏很不错,能看出诚意。令人惊喜的是,本片还残留一缕当世稀缺的老港之魂。另:秋瑾梳辫子穿西装真是帅呆了!
我才不说我是专为了郑嘉颖去看的呢ヽ(;▽;)ノ
家国天下,感同身受,身陨百年,气贯千古!
夏文汐老了
结尾收的太猛了,动作场面不错
没有拍出秋瑾的感觉啊。
2012.07.24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忠于历史,没有丑化秋景的对立面
减去动作戏,还算是一部诚意之作。
平铺直叙千帆过……整片平淡如水,虽然用了两线交错叙述,但却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标注而显得略微混乱……要说亮点,打斗当属最大的亮点,无奈传说中的频繁PK却没有出现……此外,黄奕的和服、男装都让人蛋疼啊。流水线上作品,不求甚佳了。
导演是个想办事的人,但是你请的黄奕是个办砸事的人。给酱油配角的衮衮诸公加一星。
徐锡麟飞掉帽子高呼“大家随我革命”那段真是把我笑惨了,真TM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