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眼评论我不懂了,如果我没记错,剧情是男主获救后得知阿迈德还在阿富汗,联系USCIS各种踢皮球不作为,要排期九个月。
然后男主动用私人关系让有着字面意思过命交情的上尉搞签证,自掏腰包十五万刀+关系找安保集团,还得自己涉险回去。
最后安保集团还是发现是阿迈德和男主是塔利班头号通缉犯才发力,因为阿迈德是“the fattest fukin’ pig in the pan”影片结尾在屏幕中间的白字说着,300多个阿富汗翻译死亡,1000人流亡就这还能理解成成吹和洗白美国?
可能和大伙脑回路不太一样了还是说美国对于特定群体成了不可名状的克苏鲁,不论是什么形态只要看一眼就会发疯
首先电影还不错,很好看。
但电影主题,看完后就觉得很有意思了。
如果向前推七八十年,看日本侵华战争。
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是很腐朽,欺负老百姓。
后来日本侵华,灌输大东亚共荣价值观,掠夺华夏资源,残害百姓。
中间也有二鬼子和翻译。
后来日本战败,估计也有运气逆天的汉奸逃到日本,隐姓埋名苟且偷生。
大部分汉奸都被清算了。
回到电影-阿富汗,塔利班被宣传的也是欺负老百姓,后来美帝侵略阿富汗,输出西方民主价值观,统治残害百姓,中间出现美帝扶持的官方武装和翻译。
后来美帝跑了…塔利班开始清算…似曾相识啊!
这不是影评,只是个人观后感美国也得走后门才能快办事。
片子很好,节奏很快。
这种过命的兄弟情谊,不知道是不是只能出现在影里了。
片子其实属于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片子,总之各种好的词都可扔到这上面。
正义、责任、善良、友情等等等等。
但片子最后字幕说,当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塔利班重新掌权,之前和美军合作的翻译被杀害。
那么美军为什么没有做到答应他们的,只要当翻译,就给他们签证,带他们去美国呢???
美军撤了,把曾经帮助他们的翻译留在了阿富汗,留给了塔利班呢???
影片结尾也放出来很多当时和美军合作的翻译照片。
我想这部片子可能是为这些翻译鸣不平。
他们被美国政府骗了。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解决这个问题的不是美国政府(通过政府渠道,反而在踢皮球),而是男一号自己花钱、自己托关系、自己又玩命去解决的。
电影中男一也有句台词:你觉得我能通过正常渠道解决,我会不用吗?
妻子第一次出场就是问Ahmed签证的事,当然可以想见的几乎所有给美军当翻译的阿富汗人都是这个目的。
所以当整个小队只剩下半条命的时候,Ahmed还是决定带他回家。
毫无疑问自己一个人逃走会更容易些,但然后呢,依然在无望中忍受战火么。
所以我很阴谋论的把他的义举当做一次赌注。
这条路不容易,但是越不容易砝码越重。
John Kinley回到阿富汗显然放弃的更多,钱财遑论,只身入虎穴是极有可能回不来的,这在妻儿相伴的时候尤其难以割舍,当然亏欠导致的PTSD也是一方面。
虽然这次行动的难度比不上那100公里,但做出决定的难度和Ahmed在hard模式和hell模式进行选择相比,可是截然不同。
但Kinley依然应该回去,即便Ahmed的并非全然出自善良。
在那种随时可能丧命的地方,目的从来就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
当对方给了你一条命,那你就欠了他一条命,这就是所谓的Covenant。
你想完整的回来,就不能在那里留下一条命。
其实两人并不算是朋友,我甚至觉得易地而处他们两个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如果被塔利班重伤的是Ahmed,Kinley冒着被发现的危险给他一枪让他死个痛快估计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而如果Ahmed已经到了美国定居,我估计他永远也不会再回到阿富汗了。
影片开始的字幕说,阿富汗人给美军做翻译,相应的能获得申请移民权利的资格。
这句话就已经暗示了导演的意思。
只是获得申请的资格,这种承诺几乎毫无诚意。
但依然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就像我的阴谋论,可能性已经是他们能得到的最好的机会了。
而结尾字幕不出所料给出了答案。
你需要做出Ahmed这样的事迹,才有可能有人真的把你当回事。
而看看Kinley努力的结果,想成功还需要把你当回事的人在别人那也得是回事才行。
而即便如此,还需要九死一生才能成功。
挺久之前看过的,战争场面挺写实,巷战和阿富汗的那种环境当地居民的态度基本就是实地取景了。
给大家呈现和要表达的东西都挺直接的,战争带给所有人都是创伤和痛苦,那活下来的人就更应该珍惜并且去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有时候没有对错,你得敌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
影片还讲了救赎的故事,信用的故事,主角真男人,为了一个承诺还是义无反顾的杀回去,倾家荡产啊,言而有信。
对低产饼王盖里奇来说,但凡稍稍高产一点,拍电影就有敷衍的可能。
而本片可能是盖里奇近两年最用心的电影,在美式主旋律题材上成功完成了风格转向,收敛了最具辨识度的癫劲,开发出了沉稳有力的情绪。
电影本身就有一个富有戏剧性和感染力的故事胚子,而盖里奇简洁锋利的剪辑让这个故事更加有效和可信。
对我来说,聚焦的战争一角总是会比战争全景新鲜好看,在美国对阿富汗塔列班的漫长征战中,电影只关注一个手下被全部歼灭的兵长和一个期望移民美国的阿富汗翻译员,笔触也是放低姿态的、直指心灵的,表面上是国对国的政治承诺,重心却放在了人对人的有债必偿。
两个人素昧平生,甚至火花还来不及碰撞,就快速深陷绝境。
阿迈德面对受伤昏迷的大兵,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不声不响地付诸了行动,拖行伤者跋涉百里,穿越了最艰难的火线,每个细节都处理得紧致扎实。
大兵约翰康复回国后反过来拯救被遗落在阿富汗的翻译员,结构上很整齐,叙事上有回响。
本片所有客观镜头下的情绪描写都相当节制,两个男人大部分时间内相顾无言。
而节制之下,情绪是汹涌的,阿迈德换了很多种交通工具运送伤者的画面,传达出的孤注一掷的信念感让人想起《落叶归根》,他的手推车在石头缝里卡住瞬间让他破防到流泪,这样的细节勾勒得尤其具体可感。
而后电影用大量蒙太奇为约翰营造了一个梦魇缠身的主观世界,也同节制的客观镜头形成鲜明对比,拉开了情感张力。
电影的内核接近《拯救大兵瑞恩》,而多了一些国际主义精神,而唱响主旋律的终究还是真实的人,人类知恩图报的朴素情感是最根本的叙事动机。
虽然电影已经不再是早年盖里奇的风格,但还是能看出盖里奇的影子,星星点点的冷幽默和拒绝煽情的孤傲感,依然有种冷峻地自我解嘲的男性气质。
惊闻阿富汗塔利班突然发动对伊朗的袭击,扬言要打下伊朗,清除什叶派异端?!
这还没执政几天啊,看来本性难移,不打浑身痒痒。
两位老朋友互相打起来了可如何是好?
两败俱伤让美帝钻了空子可就坏事啦!
再发挥大国影响力调停一下?
正巧昨晚看了英国佬盖·里奇导演的好莱坞战争拥军主旋律大片《盟约》,讲述正义勇武之美军与阿富汗反塔志士之间的感人情谊,以及战争结束后,反塔阿富汗人处境危险,凸显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进退失据的无奈——美国没有留下一个珉煮自由的阿富汗,又被塔利班夺权了,正如前些年美军飞机撤离机场,阿富汗人拥堵机场扒飞机的震惊世界的一幕,美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没达到预期目标,感到快感不足、勃起不坚、淋漓不净、少精不育。
片名Convenant,立约、盟约,显然美国并未达成建立一个核心价值观阿富汗的约定,失败了,大量反塔拥美的阿富汗人也未能如美国承诺的、优先去美,美国忘了他们。
片中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美军小队长要报答阿富汗翻译的救命之恩,极力寻找其下落,接他来美国。
往往是这样,你要搞个美国左派导演,肯定拍成反战批美的《全金属外壳》,搞个外国英国导演拍,就拍成拥军煽情片,毕竟是外人。
片中着力渲染美国大兵和阿富汗胖翻译的鱼水情,美军小分队中了塔利班伏击,美国队长身负重伤,阿富汗人随军翻译不抛弃不放弃,扛着背着推着拖着美国大兵穿越阿富汗山区,炎昼躲敌,寒夜同寝,跨越艰难险阻,几次涉险突破塔利班封锁,终于送回千里之外的美军基地。
农用双轮小推车,风尘仆仆山路难,这还不是赵本山推工友尸体回老家的《落叶归根》,这不正是我国1979年煽情主旋律《小花》嘛!
这段山路送伤员的桥段,一模一样。
美国大兵杰克·吉伦哈尔和阿富汗胖翻译的脸,幻化为了唐国强老师和刘晓庆老师,耳旁回荡着《绒花》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歌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受压迫的牧民盼美军,跪抬担架送伤员,千里山路送美军,军爱民来民拥军!
可惜阿富汗翻译是男的,路上还有卖矿泉水(馁别说,美军去了资本主义就是强,不仅矿泉水能买,通行货币还都是美元)不然真怕掏出怀抱奶大兵的戏份也会有。
开篇就说美国是为了报复在阿富汗驻军,最后走的时候也是不负责任的走。
所以片尾也讲到很多翻译因此丧命。
明面上是讽刺美国,实际上还是美式主旋律价值观的输出,按照正常道理来说,翻译只是一份工作,真的有必要冒多次生命危险拯救美国大兵?
那种毅力决心,说什么也要把大兵救回去的决心,颇有大兵瑞恩的赶脚。
最后大兵也是知恩图报,说什么也要把自己的翻译从人家水深火热的国家里救出来去呼吸自由的空气。
盖里奇一个英国导演拍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虽然他最出名的是最早的时候多线叙事黑色幽默,影响了国内很多导演。
但是这部电影在叙事上真的中规中矩,被讨论最多的就是核心思想是什么?
帮助了美国,美国就不会抛弃你们?
但是实际上呢,那些新闻里扒飞机人的命运呢,不是惨死就是东躲西藏。
美国这么多年颠覆了一个政权又一个政权,走的时候却永远留下一个烂摊子,却又想宣传自由的空气好。
一开始看本片简介,真以为是为阿富汗战争贴金的。
但实际客观来评判,盖里奇重点想表现的就是这两个男人的羁绊,对于反恐战争的评价,并没有所谓的洗白,也没有所谓的反思,一切都是例行公事的背景,打鹰酱五十大板,打阿塔一百大板,最后几个字幕就对付对付过去了,没有任何堪称深刻的东西,只有俩男人雄起。
而且,盖里奇根本没认真拍,也没带感情拍,张弛无度,拖泥带水,别说自己的风格丢了,连场面拍得都是行活而已,也就这样吧。
有些人也别整天嘲笑《战狼2》,你看好莱坞也拿护照来煽情呢,谁也别说谁高级。
现在你希望好莱坞拍一些具有力量感的战争电影,那真是为难人家了。
对于阿富汗战争,他们自己都没有总结出来什么东西,20年,一切都是混乱中开始,混乱中结束,没有扎实的理论,也没有高扬的旗帜。
我可以这么说,在形而上的军事思想上,他们现在的土壤已经近乎干涸和贫瘠,只好重新埋下老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种子,你怎么能期待开出茁壮有力的新花朵?
所以,不要期待现在的电影能改变什么东西。
在乱世中,现实远比电影精彩,所以经过电影驯化的我们,自己脑袋里能创造出比电影更精彩的想象。
现在电影就只是电影而已,它本质上是滞后的娱乐品,洗不了什么,也升华不了什么。
据说这部电影是真人真事改编,但我怀疑艺术加工的成分很大。
相反,中国倒是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特别好,也特别像。
或许大家都记得:寻找甘宇的故事。
去年,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一个深山中的大坝危在旦夕。
甘宇是一个年轻工人,与水电站职工罗永一起当机立断给大坝泄洪,排除险情,拯救了无数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甘宇受伤了。
两个人决定自救:由活动能力更强的罗永去最近的村庄求救,负伤的甘宇留在深林中等待救援。
一句承诺,生死离别。
17天后,在无数力量的支援下,甘宇终于成功获救。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壮烈的故事,国社曾经写过一篇通讯,就叫《寻找甘宇》。
我相信读过的人,哪怕没有热泪盈眶,也可以从中找到生命的力量。
没准,盖里奇会对这片感点兴趣?
都是满满正能量,没什么能让导演纠结的东西,好拍,欢迎。
拍好了,市场大大滴有。
两个好男人,各自身份不同,因为一场救命之恩,就是要知道对方安好才能安心过日子。
男主美丽的蓝色眼眸,有那么一丝丝bromance 好令人动容。
这部电影很完美,我喜欢后面多点ahmed 与男主的互动,他们更多是无声的感激,而ahmed 也不奢求任何回报的感觉,可能当下他就是觉得要做对的事,就算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救下上司,推着推车,在大风抱着上司,一直各种方法护着男主,而男主回想过去也真的感概万分。。。
很有同感啊,政府部分没完没了推托和电话Hold on line.....超喜欢男主的老婆深明大义,明白为何男主执着要报恩的事情。。
太赞了
美国爽片。
穷凶极恶塔利班,救世真仙美利坚。节奏张弛有度,音效不错。阿富汗潜行的合金装备,比较少见地以阿富汗人为主角的中东主题战争片。美国妄图掌控阿富汗的计划全线溃败,以一个关乎生死的承诺做结尾,似乎在昭告世界:你们看!我们美国人也是虽远必救的!
多给一星~现实的,普世的,理想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越来越少了。
行活导演盖·里奇又出手,这水平大概算得上好莱坞的张艺谋,唱了一出夹带私货的满江红。这个事件的改编上,完全可以更加的商业化,但是为了完成批判性的任务,盟约的价值观输出凌驾于娱乐性之上。
义气两字,不是说说而已。运镜很复古,大量推拉,蛮有特点。
和这部电影比起来,满江红就是一朵白莲花
1.运镜沉稳,叙事清晰。2.因为心中有“美版主旋律”的设定,所以在关键时刻也不会觉得紧张、只是担心会不会看上去“过假”,幸好没有。3.不该指责军方不兑现诺言救出所有翻译,毕竟“事了拂衣去”是最优的资源调度方式。面对这种小概率事件,契约的兑现一定只能交给当事人主导推动,军方愿意配合就不错了。——但也因此,这部只是主旋律。真实情况可能没这么多happy endings.
3.5。略主旋律,但也有讽刺驴党性格的小九九
吉伦哈尔决意救出翻译、在空军基地对前上校说的那番发自内心的悲愤激昂之言,让人动容和信服,是该片的戏眼。短评区里永远少不了拿“主旋律”来酸溜溜的,如果真的简单粗暴被归纳为主旋律,那么片尾就无需打出那几段惊心动魄的硬字幕,更不必让吉伦哈尔表达一番怒吼移民局声嘶力竭摔手机砸镜子的戏份了。
乐死
美国战狼,万里归途
宠物电影
要正视我们与老美的差距,从这部电影中的评论中就能明显看出来,美国的远程养殖技术还是天下第一的。
盖里奇这部片子从头至尾都在描绘战争中的个体。也有对美国政府行政力量不作为,拖延办理VISA的描写,到最后也是主人公自己出钱请的私人武装救的人。哪里有在美化这场战争?一些盲打一星的人简直是愚蠢至极。再者影片对主人公心里描绘的前因后果很细致,战友接连死亡,带路党翻译救了他的命,到最后知恩图报,这多有武侠精神。Again,在电影里我只看到了个体。
看过孤独的生存者的,就知道剧情很童话。
前半部电影你救我,后小半部电影我救你。我女儿在隔壁房间说,这是一部压迫感很强的电影,从电影配乐可以感受到。#20230514
祖国人:“上了战场,又好像没上(问号脸)”
美版正能量,不过片尾也承认撤出阿富汗也留下大量翻译人员,结果造成更多惨剧。这部《盟约》虽然是遵守盟约,但从整体来看,老美们其实撕毁了更多的盟约。
ps:某种意义上其实是<人之怒>的姊妹篇
预算:5500万首周末票房:638万北美票房:1693万全球票房:2163万上映日期:23.04.21上映周数:6周分级:R最高院线数:2631北美最高排名:3发行方:Metro-Goldwyn-Mayer (M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