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音乐剧类型的节目,好看,炸裂,虽然不懂,但是可以享受,美好的东西,都能引起共鸣,不管是音乐,电影还是书,不管是外行还是内行,对心灵的震撼是相同的。
好奇怪,相比起来正派人物,更喜欢反派人物的表演,不管是老板和老板娘,还是沙威。
冉阿让也是喜欢的。
在国内这种音乐剧这种类型接触的还是比较少的,真希望国内也多一些从事这行业的人员,相信大众的审美。
就真的好好啊QAQQQ雨果好 改编得也好 我对于重唱但是各自叙述的模式真的很爱了 以及唱词一致但倾述对象不同 真的很有种割裂感和张力(好的方面的)第一次想哭是芳汀独白的时候 然后是沙威 然后是冉阿让……每一个人 每一种立场 有点复调的意思 控诉不公 信念破碎 大爱悲悯……芳汀的力量在于她的无辜与苦难的对比 沙威的力量在于他所秉持的坚硬和道路的偏离 冉阿让的力量在于他的气质 切近景的时候我一直盯着他的眼睛看 他有圆润的眼眶和浅色的瞳孔 带着属于人世间的基督的气质 他对自己的苦难更多是觉察 忍耐 并且罪己。
我真的很心折于【悲悯】这一气质 这更多是一种神性。
旅店夫妇真的是全场活跃气氛top1 真的很棒 会不由自主一边摇头一边笑:)独白和合唱真的都好绝 最后各个时期的剧组一起合唱 有种时空重叠的恍惚感 虽然是第一次看这部音乐剧 但是还是能够感受到那种感动 真是哭得稀里哗啦T T镜头切换真的很绝 乐队老师合唱团还有观众席 录像这点好 但现场演出在氛围和参与度方面还是不可替代 好想看现场QAQQQbtw吐槽一下本场放映的时候 明明没有中场休息时间 结果荧幕上显示中场 然后全场灯打开了……工作人员是没看过片子吧_(:з」∠)_
没想到10年的演唱会,拖到22年才看,当初也有来广州巡演,是“贫穷”限制了我。
这不应算演唱会,应该归属音乐剧,虽然剧的成分少,但演得部分多。
我是在包饺子的过程中半听半看半唱,不知道以后在看悲惨世界是否有股饺子味,或是吃饺子的时候有股悲惨世界味,喝着醋、嚼着蒜,高歌I Dreamed a Dream。
《悲惨世界》从我高中看完至今,都是我最喜欢的西方文学,能和我最喜欢的东方文学《红楼梦》相媲美,《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是我最喜欢的西方戏剧,这也能和我最喜欢的东方戏剧《暗恋桃花源》相媲美。
《悲惨世界》是艺术性与人民性最好的结合,人物群像、底层生境和时代洪流都真实地投映出来,如同亲临那个法国乃至世界最辉煌的时代,让我不由得再次回望全球的60年代。
未曾想到《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才25岁,如此年轻而充满活力,主创依旧在世。
剧中大部分唱段堪称神作,旋律优美而朗朗上口,文辞华丽而合辙押韵,当初看完全明星的电影版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 Dreamed a Dream、In My Life、Look Down等在脑中盘旋萦绕,不时溜出嘴缝,特别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最初听到在街垒上挥舞旗帜齐唱这首歌时,便感动和激动得一塌糊涂。
25周年的演唱会(音乐剧)让我重温初看时的兴奋和愉悦,到最后数代音乐剧艺术家们的安可,才是我在这最深刻和最新奇的体验,看到了传承和热爱,感受到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悲惨世界》的意义和力量。
真正的伟大是建立在多数人的热爱和付出之上的,雨果的《悲惨世界》是法国人民的《悲惨世界》,未来也将是世界人民的《悲惨世界》。
我记得小时候看CCTV音乐大奖赛,里面有人文知识提问环节,记得有一个问题就是《悲惨世界》的男主角是谁,可是那位漂亮女歌手尽管嗓音嘹亮却答不出这个答案:冉阿让。
不得不深深佩服雨果能写出这么一个伟大的故事原型:为了小外甥偷面包被劳役的冉阿让保释后被神父收留,他却偷了祭祀的圣物逃走,当他再次被捕时,神父为他辩解“他还忘了剩下的这两个烛台”。
我的天呐,就这么一个关键事件就足以塑造出一个圣人的后半生了,它是那么充分可信,我们都愿意临幸在这神的普泽之下。
之后的情节其实已经退居幕后,无非是冉阿让答应为芳汀抚养女儿珂赛特,而珂赛特陷入了马吕斯、爱波宁之间的三角恋,大背景则是反抗者的革命战争,最终冉阿让救下马吕斯,并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自己回到天堂。
属于在前提事件充分情况下的自然发展。
这个时候唱段就立于显著位置了。
好听、朗朗上口、辉煌大气、细腻感人,我觉得这些普通的形容词都完全无法形容这些伟大的旋律,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主题,并能把干净利落、精准到如同钻石的词嵌入其中,歌词已经做到了反映人物性格、推进故事情节之余还如此诗意唯美激动人心的作用。
而旋律线在歌手们不同气质的演绎下不断交织、对抗、生发,犹如生命线一般。
正义宏伟的冉阿让、高亢嘹亮的安卓拉、威严霸气的沙威、温柔坚强的芳汀、天真单纯的珂赛特、痴情醉意的马吕斯、机灵聪明的Gavroch、性感揪人的爱波宁。
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鲜明,和他们自己的声线、唱段完美融合。
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这部音乐剧了,只能说是完美吧。
果然我更喜欢这一版!
😂以下是一些观剧的小想法,又超字数了,放长评里:●演技真好!
一开场就被冉阿让和沙威镇住了。
●沙威真有气质啊!!!
●这版添加了更多互动。
情节过渡更自然了。
当然,我也看得更投入进去了!
(10版那版我确实一开始看着不舒服是因为感觉没有“剧”的感觉😂)●再说一遍!
演技真好!
都好好!
从前面开始就泪目好几次……●小珂赛特好可爱啊!!!!
声音也好甜啊!!
●酒馆老板我更喜欢10周年版的😂●小G我也喜欢10周年版的呀●珂赛特和马吕斯的相见真好!
哈哈哈!
演出那个戳到的感觉了!
😂😂😂●马吕斯没有10周年版的深情啊……而且感觉唱功不太好的样子……😂感觉他像流行乐的唱法。
○我不是挑剔……我……😂我听见马吕斯唱歌也跟着费劲,总觉得他唱的好累啊……😂(有些奇怪为啥选他当马吕斯😂毕竟需要马吕斯唱的地方有很多)○唉……马吕斯的唱功甚至让我出戏了……😂这剧这么好!!!
我竟然出戏了……好气😂○10周年版的马吕斯特别深情,甜的冒泡泡那种😂但是当时是觉得看起来不像年轻人。
这版是挺年轻,但是……哎😂
#第四周#哇!!!
震撼到!!!
上周看了上幕,今天看的下幕。
整个故事的格局很大,可圈可点地地方很多!
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法律,正义,爱情,宗教信仰等等,是值得看很多遍的好作品!
故事情节围绕着主角冉阿让展开。
冉阿让因为救人偷了一点面包片而服刑十九年,后面被假释了还被各种打标签,他已彻底内心因为这无情的法律和社会变得黑暗。
幸亏有一个主教用无私和爱让他觉悟,走上正道,后来当了市长还。
后来还领养了一个妓女(芳汀)的女儿,芳汀也为了自己女儿才去做这种事,因此感动了冉阿让。
可是那个警察(沙威)一直在追捕他。
到后来战争中。
冉阿让放走了被俘的沙威,感动了他,沙威的三观崩塌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东西却错了,自杀了。
后来珂赛特和小马结果了,冉阿让安详地死在了女儿珂赛特怀中。
看完让人充满希望,充满斗志。
音乐很棒,值得细品。
其中那首do you hear me sing, 十分震撼,音乐软件都找不到这首歌,听说被禁了,不由得找了一些资源听,让人斗志昂扬!
还有那首bring me home, 很感动,T﹏T全剧的演员唱功都好厉害,印象很深刻的是沙威,很有特点也超有穿透力的唱腔让人不自觉被吸引。
冉阿让的唱功也是一绝。
那一对拜金夫妻也是很有趣,他们的唱段让大家很开心……这世界充满悲惨,但也充满希望。
我们这时代的年轻人被☞丧文化包围,身边有很多很多负能量的东西,特别是2020年,国家和我们都太难了,又是新冠疫情,又是洪水,人生不易。
可幸运的是,这世界还存在很多美好,也有很多很多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希望大家不管在哪个时代,都能够充满希望地,坚定地继续向前行,你会发现,世界美好将与你环环相扣。
很小的时候,看过这本小说,故事情节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让万让和芳汀的悲惨命运。
现如今,重新看了一遍音乐剧,感触良多,虽然结局比小说友好一些,但两个多小时下来,看着看着就觉得有两个字萦绕在脑海——“孤独”。
网上有很多争论10周年版本和25周年版本选角和唱功的,10周年的演员据说是从十年间各国所有演过该角色的演员中挑选最好的,所以被称为梦幻卡司;25周年的选角则比较开放,有顶流偶像、笑星、音乐剧新秀、歌剧演员等,还有观众评论电影版金刚狼叔叔的演技有待提高。
乐理和唱功我不懂,演技再差也比国内某些一线明星强,因此,我就从故事性和人物讲讲自己的感触。
音乐剧的起源是喜剧,在喜剧的基础上加上了歌唱,将背景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由于故事情节完整,对白音乐通俗易懂,人物情感细腻丰富,所以深受老百姓喜欢。
我觉得印度电影在这方面天赋异禀,《三傻大闹宝莱坞》、《未知死亡》、《调音师》等等。
言归正传,在《悲惨世界》中,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让万让的不惧强权,警长沙威的冷酷残暴却又正直,芳汀为了养活女儿牺牲自己,旅店老板德纳的撒泼无赖,珂赛特的美利坚强,都在故事情节中凸显出来,他们相互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一个悲惨的社会缩影,展现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无情与残酷,这种感觉在看韩国悬疑片《杀人回忆》时也深有体会,水深火热的时代下,人人都是凶手,暴风雪来临之际,又有哪一片雪花是无罪的呢?
让万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动荡的“血与火交织的”年代,那段时间法国宗教的变化,底层人民的极端,青年的激情与热血,以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等都在剧中完美映射出来。
主人公不得已偷面包时被捕入狱的不甘心,被牧师感化取得成就时的欢欣雀跃,别人因自己入狱时又良心不安,决心照顾芬汀和她女儿时的义无反顾,以及最后女儿出嫁时的无奈和对女婿最后的帮助。
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一个人在一个时代面前是脆弱和渺小的,时间的巨轮可以无情的碾碎任何矫情的呻吟,但这种虔诚的精神和坚定的信仰却是强大的。
剧中这些人身上看到的道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看一出好剧,就像快速走完整个人生。
这部音乐剧虽然看的很懵懂,理解也很片面,但就像张艺谋的禁片《活着》、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一样。
在剧中我们会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曾经爱的人,曾经经历的难关,曾经坚定的眉翼,曾经在乎的人和失去的瞬间,以及曾经的理想。
这剧照是十周年的啊,完全的dream cast,寇爷的冉阿让是经典,看到大E真的太帅了,有阿波罗的人感觉,刚好我们在学外国文学。
只能说十周年版在唱和演绎上无法被超越,几乎上每个唱段都是经典之作。
给十周年。
最近期末考试又刷了一遍十周年,写在25年这里是因为没有十周年的,也并没有要比较的意思。
《悲惨世界》是个人命运与时代完美交织的一曲悲歌,融合了人生百态。
冉阿让一生被迫逃亡,背负荒谬命运的不安;有世俗爱情的等候缠绵,爱潘妮为爱痴守身不由己让人心碎;法兰西青年为自由公正法律斗争流血,只为普世的美好明天;沙威严峻缺乏人性,一生愚忠“法律”,成为法律机器,他其实也没有错,也许是信仰崩塌的末世感让他选择结束生命;社会底层人民在生活泥淖中挣扎之外,还有同样来自底层无赖的欺辱和诈骗。
个体的命运、群体的生活状态、时代斗争的悲壮都在一部作品中,酣畅淋漓,情感跨度之复杂都得到表现,命运加之的无奈,流离,恐惧,反抗...都在被迫承受。
青年领袖倒下了,前赴后继者不可计数,为自由和胜利把青春付之一炬。
但在这片混乱中,珂赛特在芳汀和冉阿让的爱中长大,和马吕福的恋爱可以说是悲惨世界中的一抹亮色了,在一片悲壮阵痛中,抚慰了过于激烈的命运冲突。
昨天电影资料馆放了《悲惨世界》25周年纪念演唱会。
很多世界名著,我都是小时候看的。
Literally - 小时候。
几岁,小学二三年级。
包括《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活着》等一系列经典的,宏大的,沉重的严肃文学。
基本到现在没记住什么情节,只记得看完《悲惨世界》之后难过了两个礼拜,再就鲜少碰这些书了。
本能地逃避了一些沉重,人生变得浅薄和轻浮起来。
我记得为了让小朋友看这些世界名著,市面上有各种简化版缩略版儿童版的丛书合集。
糟粕是否去掉了不知道,精华是否留下了也不知道。
囫囵吞下去,无论精华糟粕都不见了。
中国小孩,或者中国家长活得太理想了,心比天高。
好像读完一本这样的书,就能飞快地吸收与其相关的时代,历史,文学方面的一切瑰丽。
可这本来就不是给小孩子看的书。
在应该无所忧虑的时候非着急看《悲惨世界》,什么都没能记住,浪费了一些时间。
所以后来,《Harry · Potter》火了。
世界上只有一个《HP》,所以它火成了这个样子。
至少以我当时的年纪,它出现得恰到好处,弥补了一些轻松的空白。
反正大人总是这样,在应该平等对待小朋友的时候自作主张,又在应该允许他们稚拙的时候着急跺脚。
这么看来究竟是谁比较笨啊。
笨,还拧巴。
人是需要岁月的。
昨天的《悲惨世界》,像上了一堂语文课。
《悲惨世界》这种作品,传统,规整,教科书式的。
小时候见肌不见理,懵懂地在笔记抄写关于文章的结构,故事的设计,作者的用意。
这些在昨天变得清清爽爽,毫不费力。
而且长大了再看《悲惨世界》,便也没有那么悲惨了。
156年后,世界还是如此运行着,但我们不称呼这个世界为“悲惨世界”。
我们麻痹自己,不认为自己活得可悲,不然无法自然地生活下去。
人类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呢。
没有办法。
有些懒是偷不得的,捷径等于无路可走。
这些故事的意义和价值仅在你终于可以看懂的时候才得以体现。
人需要艺术,人永远需要艺术。
即使人类毫无作为庸庸碌碌,千百年后社会依然如此,阶级依然如此,利益与苟且依然如此,人需要艺术。
不然我们一无所有。
这个世界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为什么要让小孩子看世界名著呢。
别着急,早晚他们能明白。
当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不再悲惨的时候,他们就能看懂了。
因为B站下架了这个版本的悲惨世界,有感而发。
转发一下以前的日记以志纪念。
第一次看《悲惨世界》是2003年在上海大剧院。
那时候女儿刚出生没多久,再加上对音乐也不熟,所以整场听完印象不深。
我的体会是,对很多音乐,很多时候第一次听并不觉得好听,要多听几遍以后才能感受到美。
大约10年前英国达人节目出了个Susan大妈,以一曲《我曾有一个梦想》震惊世界。
尤其唱到“ 但是猛虎却在夜晚到来,带着如雷鸣般低沉的声音 ”时,就像一个霹雳打过来。
我才发现这是《悲惨世界》中的一首。
后来我找了不少原唱,包括Susan开场时说要成为偶像伊莲·佩姬的原唱,我个人认为并没有超过苏珊。
后来又看了伦敦25周年的音乐会版的蓝关音乐碟。
开场土伦囚犯唱的“look down, look down”非常震撼。
有时候音乐会版反倒比音乐剧更吸引人,因为刨除了一切过场,动作,最后只剩下精华,反倒让人把注意力放到演员的表演上。
就好比话剧有时候比电影版更精彩。
这个版本也造就了我女儿对《悲惨世界》的狂热喜爱。
每首曲子都非常熟稔。
再后来是休杰克曼、安妮海瑟薇等人演的电影版。
我和女儿一致觉得电影开头那段远远不如音乐会版。
如果不信你们可以自行比较。
但电影版的结尾非常感人。
逝去的英雄漫步在巴黎之城上空。
那些死于街垒的蓬勃朝气的大学生,蝼蚁生存却最后奋起一战的市民,出生于狡狯德纳第家却英勇无畏的小儿子,粗野而诚挚的二女儿,齐耳短发带着淡淡哀愁的方婷。
他们站着或坐在巴黎美丽的蓝黄屋顶上,向人世投下深沉的一瞥。
这是音乐会版无法传达出的情感。
今天是满足女儿的愿望,带她看了在文化广场上演的音乐剧版。
我只当作陪。
这次是法文版。
演员都用法语演唱。
有一种比较奇怪的感觉,很难形容。
法语总感觉不像日耳曼语系那样铿锵有力。
不过这才应该是原来的版本。
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场结束时的最后一首合唱。
每个角色都上台,分别唱对应自己角色的主题,冉阿让,沙威,德纳第夫妇,德纳第女儿,马吕斯,其他大学生的这些的主题,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复调,各个声部互相唱和,歌词衔接丝丝入套。
这是西方音乐文明最让人高山仰止的精华。
一曲唱完全场雷动。
结束时大家都乘兴而归。
只是当初买票时以为今天是周末。
没想到国庆调休明天还要上班女儿要回学校上课。
走出大门时还有不少女生捧着花在黑暗中等待。
少一星为谁大家都知道,但是多了一星为后面的彩蛋。
看过的音乐剧不太多,真觉得挺一般的。。。之前看过的《猫》《歌剧魅影》《汉密尔顿》都能很投入的欣赏,这个直白的说唱的不怎么好听
那谁太明显掉水准
比10周年版差太远了
是谁,选的那个马吕斯??????
顶级艺术家们的醉心演出。
气势浑宏,最好的音乐剧
就剧本身而言其实没有完美地表达出雨果原著中的悲悯其中的美,但当二十五年来的剧组、创作者齐聚一堂为你演唱时,谁能不为之动容呢?这就是艺术的传承,是人类悲欢即便远隔数十年、数百年也有共同之处的最好明证。
When tomorrow comes.
小神马请你出门左转 看看球球是什么水平
speechless
新电视剧里喜欢冉阿让多一点,演唱会喜欢沙威,如果这两版的cast相遇就好了
经典返场
补,想把小马掐死……
终于听完了 像交了作业~曲调不是我的菜 唱功我听不出好坏的 最出彩的是Eponie 一首on my own是唯一一首倒回去看的 结尾的安可如果是粉应该会很兴奋 另:在西区看了现场 后来开始很喜欢了
小神马扣一分,lea姨的芳汀扣半分,老板扣半分
文学与音乐最好的联姻,雨果雄浑的史诗转化成磅礴的歌唱。你听芳汀追忆过往,一句一个眼神 ,一个眼神一种情绪一段经历,如此哀婉动人。你听冉阿让无数次叩问苍天自己是谁,是该说出真相,还是三缄其口?你听沙威星空下高歌“正义”,却被苦苦追捕的人救了一命。你听爱潘妮在雨中卑微心碎地独唱,转头又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寻找爱人。你能听到人民的苦难,听到土地上的愤怒,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红色是人民滔滔的怒血,黑色是旧政下静待血洗的污秽。红色是为开创新世界的晨曦,黑色是最终要结束的黑暗。”简直震撼到泪目。最后各版演员一起谢幕合唱,无比清晰地感受到,经典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历久弥新更显光芒。
这尴尬癌的作曲、作词、舞台表现…………囧。9.6分不是在搞笑吗?????????????
冉阿让和犯人们伙食太好、衣服太干净,开场就让人出戏,还是狼叔的电影版够有味
传承是最大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