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完整整看完了,没有一点快进,血腥中有着小清新,又夹杂着抑郁的感觉,和之前看的女巫那部电影不一样,这一部的角度很清奇,女主从不同的人角度过完了她童年青年,到成家,到最后的悲痛;老女巫也是个可悲的人,自己这一辈子的出生到后面的遭遇,再到最后的报复,她是孤独凄惨的,总的来说,在如今疫情下,难得的佳作!
一部需要耐心欣赏的女性电影,女性需要自己拯救自己。
没人能把她们从窒息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只能靠她们自己在摸索中去感触这个世界,去感受这个世界给予她们的爱与痛。
这里再次向张桂梅校长致敬。
同时纪念我母亲的好友,我村最后一位跳井的妇女,05年后该村再无女性自杀。
(不算影评,纯属有感而发,电影里某些画面,让我想起了村里的一些人与事。
本人男,对女权什么的没关注过,只是为小时候见闻中那些女性唏嘘感叹而已。
)
如果是恐怖片它不会一开始到最后都渲染着女主大段的内心独白。
看完觉得心里堵得慌。
一个女性的悲剧成为孤独女巫的宿命 想要一个自己女儿却终究是错付了。
新一代的女巫由一个被过分保护的孩子逐渐通过自己的多方位视角在体验爱 体验生活。
体验痛哭。
快乐 生死。
最终借由孩子展现了一个真正母亲的爱。
一部血腥 爱 男权 母爱 人生的电影。
不得不说触动很深。
玛利亚是悲剧的。
但是女主是快乐的。
她学会了爱。
-——--—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根据洞里的两块天空和洞顶的人声开始猜测这些是什么。
出洞后见到的素材越来越多,开始模仿学习,通过五感,尝试着把自己归类到一个类似的合集里——女人and女人们,动物,男人and男人们,小孩and小孩们,,,,女巫身份给的buff让这个soul可以随时切换“我”的视角。
途中因为收集到的素材还不够多,所以“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人会哭为什么人会笑为什么人有的时候不允许有表情,只能根据自己当前已知的东西分析(eg. 认为男人打女人是为了得到眼泪这个物体)。
so可以说“我”的soul根据我的视角,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去了其他人或者物身上。
如果把女巫的buff归类成现在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视角切换速度被延长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几千年,而女巫有magic所以一个“黑虎掏心”就可以切换惹。
那也就是说如果宏观来看,每个人身上的组成细胞都可能是来自“我”。
也就是maybe一直都是“我”在经历各种生命的不同形态,无限缩小范围来看的话也就是我一直在和各种形态的我相处。
视角在哪个主体身上就决定你在哪。
女主很小的时候遭遇了女巫,虽然女巫在母亲的祈求下留了她一命,但还是把她变成了哑巴,她的人生也因此而改变。
母亲因为怕女巫反悔伤害她,把她圈养在一个山洞里,那里与世隔绝,什么也没有,没有人跟她交流,只有比她更沉默的洞壁,她就这样在孤单中长大,与自己的灵魂交流,但她无时无刻都向往外面的世界。
直到16岁,女巫以新“妈妈”的身份把她带离了山洞。
她很快就喜欢上了外面五颜六色的世界,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她不想重复女巫的人生。
一个意外,让她以一个普通人类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
她先后尝试过做成年女人,做一只狗,最后还是选择做回女人,成为了一个小女孩儿,补上了那在山洞中缺失的人生。
经历了快乐的童年,享受着亲人的爱,慢慢长大,最后嫁给心爱的人,生下爱情的结晶。
虽然老女巫因为忌妒杀死了她的丈夫,但她成功守护了自己的孩子。
她的人生将不再孤单。
《你将不再孤单》为澳大利亚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Goran Stolevski)的长片处女作。
故事讲述在19世纪马其顿的一个偏僻山村,一个生活在森林的年轻女巫对人类的生活充满了好奇,她意外地杀死了一个村民,然后用这位村民的皮肤装扮成了人类,这也完全激发了女巫的好奇心,她想要装扮成不同的身份来生活,在扮演成妇女、狗、男人、少女的过程中,她渐渐领略了老女巫玛丽亚一辈子都不曾理解的爱为何物。
镜头与色调影片定位为恐怖文艺片,但实际上片子中恐怖的元素并不多,至多就是女巫在变换身份时将人内脏掏出来可能会有些许令人惊恐,但看第二次的时候就不会有过多波澜了。
本片更多是以恐怖为表象,去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浪漫的生活解读,核心依旧偏向文艺。
电影使用了大量手持摄像镜头,摇晃的画面和现场收音给人一种纪实感,使观众能够代入主角的视角来感受故事的发展,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几分文艺感。
本片的用光用色中规中矩,但也承担了明显的表意作用。
当年轻女巫受到来自男人、同村村民等的恶意时,影片的色调是晦暗无光的,当女巫成为小女孩,受到家人的关爱和悉心教导时,整个画面逐渐明亮温暖了起来。
色调不仅仅是影片表面上的转变,它仍隐喻着年轻女巫心态由迷茫无望至积极阳光的转变。
成长故事本身有着双层隐喻,暗喻着两个不同年代女人的不同心态。
老女巫玛丽亚将年轻女巫引出困住她16年的洞穴,实际上是女婴从母亲子宫出生的过程。
玛丽亚将年轻女巫引向森林,教她在森林中茹毛饮血的冰冷生活方式,不过多久就不被年轻女巫所接受,两人从这时开始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代表着在成长过程中上一代的思想不被新一代人所接受,新一代的人希望去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老女巫之所以会被烧伤成那副可怖的模样,是因为即便她经历了这么多,她仍然没有找到使自己幸福的生活方式,她沉浸于自己过去的痛苦中无法自拔,没有向前看的勇气。
与此同时,她对年轻女巫的感情又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她有着成为一个母亲的愿望,由于可悲的前半生,玛丽亚渴望被爱和获得爱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懦弱,她在受到伤害以后不再敢于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她只敢将自己的期望托付于年轻女巫身上,但当她看到年轻女巫勇敢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结婚生子获得幸福以后又嫉妒得无以复加,愤怒之下杀死了年轻女巫的丈夫,还伤害了年轻女巫的孩子。
成长后的年轻女巫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杀死了玛丽亚。
在生命的最后,玛丽亚才领略到生命的真谛,不是伤害、不是嫉妒,而是保护和传承。
性与爱性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线索,也是导致两代女巫走向不同道路的分岔路口。
老女巫玛丽亚想要个孩子,但因为村中再没有有生育能力的男人,她被带到了另一个村庄。
她本身是满心欢喜地期待着自己的未婚夫,但当她见到自己未婚夫是个卧病在床奄奄一息的男人时,她挣扎着不愿与这样的男人发生亲密关系,却被男方的父母强行控制住与未婚夫发生了亲密关系。
她所遭受到的性,是残暴的、是无情的,而由于她前半生的迷茫,她并没有拿起武器捍卫自己,而是选择了默默忍受,甚至在最后被架上火刑架时都没有选择争取自己本该有的权利。
至此以后,她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爱,她选择进入森林,过着周围无人的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年轻女巫与玛丽亚截然不同,虽然玛丽亚把她带出了森林,但她没有盲从玛丽亚的行为,而是保有一颗对不同生活的好奇心,虽然过程中受到许多伤害,但她仍然愿意去体验,去感受不同人的生活。
由于年轻女巫从小时候就被玛丽亚拔去了舌头,她不会说话,全程只能用内心独白来进行表达,所以在影片中她更像是人类的观察者。
她感受过三段不同的性,当她作为受虐的妻子时,性是残暴的,所以她杀死了侵害她的男人;在她作为一个男人,被女人骑在身上时,她意识到性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最后当她与一位男子相爱,新婚之夜体验的性是甜蜜而舒适的。
在受到虐待时,她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绪,也没有学会流泪,但当她知道爱是什么后,她学会了流泪,也学会了保护自己爱的人。
最后她生下自己孩子的时候才与这个世界有了联系,是爱的力量将她留在了这个世界里。
是爱,让人们不再孤单。
浪费我半个小时,看得我都想瞌睡!!
剧情拖拉,真不知道评分为啥这么高。
那些懂的人来说说电影隐喻?
演的莫名其妙,看了那么久,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女主跟个傻子一样,一直莫名其妙的杀人,台词也是够二逼的。
还最期待的恐怖电影,一点细思极恐的地方都没有,看了后悔,简直想睡觉,一点代入感都没有!!
2013年,一部由好莱坞女星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实验电影以惊艳的视觉美学震撼影坛,却又以晦涩的剧情令人迷惑、敬而远之。
不过,这部影片倒是轻易俘获了影评人的欢心,在那年登上不少年度榜单。
如果说当年这部《皮囊之下》没能让普通观众真正领略到非人类对情感与人性的好奇与追寻的话,那么今年一部同样惊艳的作品算是实现了这个愿望,只不过将其主人公从外星异形替换成女巫。
女巫题材的影片近年来风靡影坛,因其奇幻诡异的情节成为惊悚恐怖类型的标配,也因其女性身份的内涵诞生出不少探讨女性主义的佳作。
澳大利亚导演戈兰·斯托列夫斯基的《你将不再孤单》出色地抓住了这个题材的类型属性与潜藏的女性意识,令人眼前一亮。
故事讲述在19世纪的马其顿地区,经常有“食狼女”(即女巫)出没,她靠吸食婴儿之血维持生命。
一个农妇的女婴被女巫看中,农妇将女婴藏在深山洞穴里直到其十几岁,结果被女巫发现带走。
女孩跟随女巫学习生存本能,在不同动物、女人,男人的皮囊之下满足其好奇心并体验到人类的情感与爱。
表面看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女巫养成记。
尽管有不少茹毛饮血、挖取内脏的惊悚情节,但全程配上诗意的旁白、空镜头与优美的摄影光线,浮现出有别于常见类型片的温情脉脉的气氛。
电影大师泰伦斯·马力克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影响了一大批后辈,而斯托列夫斯基对马力克风格的模仿并非重点。
他借助这个女巫故事来揭示出一个女人的成长历程:从懵懂与好奇,到学会爱与复杂的情感,有了孩子后逐渐获得母性,懂得宽容与摒弃嫉妒心理,最终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和理性的人类。
相比于《皮囊之下》里的外星女主角,这个年轻女巫同样对人类保持着好奇的态度,不过她并不像外星人一直利用性感女人的外表去捕猎男人。
这个女巫先后换上动物、女人和男人的皮囊,在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引发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性别、平权等话题的思考。
剑走偏峰的导演将故事背景设在19世纪的山村,看来是有道理的,这个愚昧落后的地区充斥着各种贬低和歧视女性的行为:比如女人在有男人在的场合不得说话,要在男人吃完饭才能上桌吃,被作为男人的附属品。
反观,男人被赋予了刻板的性格形象要求,要保持阳刚之气,导致有毒的男子气概盛行,家暴行为给女性身心留下了可怕的烙印。
女巫先后换上女人和男人的皮囊,体验性别差异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透过性别互换的视角去审视性别刻板印象与造成性别不平等的父权制度根源,无疑给当下不少热点问题引出有趣的思考角度。
而关于母爱的探讨也呈现出立体复杂的一面:一个是呵护备至不让孩子接触外界的生母,一个是放归自然让孩子自力更生学会生存能力的养母,哪种母亲才能真正培养独立的孩子,相信看完影片观众自会有答案。
除了出色的美学风格与深邃迷人的主题,影片还汇聚了一批跨国演员阵容,瑞典女星劳米·拉佩斯(《龙纹身的女孩》)最为瞩目,连同葡萄牙男演员卡里托·科塔(《一千零一夜》)、大导演简·康平的女儿爱丽丝·恩格勒特、法国新晋男星费利克斯·马利陶德(《每分钟120击》),以及饰演老女巫的罗马尼亚演技派安娜玛丽亚·玛琳卡(《四月三周两天》),各位演技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一部女巫题材的恐怖片却在不断突破类型的限制,带给观众视觉冲击力与意想不到的女性话题思考,难以相信这是一部导演处女作。
剧透。
剧情大概就是:主角从小被女巫盯上,女巫在主角长大后鲨了主角的母亲,带走了主角,把主角也变成了女巫。
主角和女巫有矛盾,最后离开了女巫,通过杀HAI别人夺取别人的外皮(也有的是意外死亡后被主角占据了身份的),伪装成别人,体验别人的人生活着。
直到最后女巫找了过来,杀害了主角现在这副人皮的家人们(其实完全算是主角的家人了,因为最后一个身份是小女孩,主角已经用小女孩的身份和村子里的人生活了很久,直到结婚生子)。
而女巫也被主角杀死,主角的孩子也被变成了一个小女巫,故事完。
故事的背景在很久以前,处处都是对女性的不公平和压迫,电影没有大多数恐怖片的压迫感或是血腥,只是通过不断更换身份来讲述女性受到的不公平对待,从文艺片的角度来说电影还算不错,但也有许多文艺片的通病,节奏很慢,人物对话很漫长。。。
调整到1.25倍速看感觉刚刚好。
就连最开始把主角变成女巫的那个女反派,也遭受过压迫。
因为打仗,村子里的男性死完了,女反派渴望有个孩子,其他镇子的人来迎娶女反派,女反派也就跟着走了。
来到新家后,才发现丈夫是个将死之人(和植物人差不多),在丈夫的家人逼迫下,女反派被强行与一个活死人发生了关系。
最后又染病,快死的时候喝了动物的血恢复了过来,被村民们抓起来烧死,但只是被烧成了一副凄惨模样却没死。
压抑的电影,和恐怖片没多少关系。
「每一个我都在爱他」我了解男人,也了解了女人,当过男人的妻子,当过男人,我知道男人所有的结构,讨厌过男人,也理解了他们,我以为我懂得了所有,直到我遇上了他。
那个拥有独一无二的眼神,永远单纯,感到害怕的他,即使知道我是女巫的瞬间,他也没有丝毫犹豫对我继续笑着,他亲吻我的魔爪,他总是害怕,然而他却不害怕我,他不在乎我是不是女巫,他爱我的所有,那个多么可爱的他,那个我把整桶牛奶洒在他脸上,他也笑着吻我的他。
我生了我深爱的他的孩子,因为是他的孩子,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自己的母爱,玛丽亚却夺走我挚爱的他,因为怀着他的孩子,我无法当场把他同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无比深爱的他被埋进土里。
我了解男人,我知道这世界上再也不会出现像他一样的男人了。
「我也成了碎片妈妈」我和他的孩子出生后,我无比害怕玛丽亚会像当年加害我一样伤害我的孩子,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碎片妈妈为什么把我关在壁洞里长大,她对我的爱超越了所有万物。
也许在我内心深处,曾对女巫妈妈期待过,因为她给了我“新生”,带我出了壁洞,教了我微薄的常识,没有真正意义上加害过我,并且在听了她的遭遇后我开始能理解她,也觉得她可怜。
我该感激她让我能遇上我挚爱的他,然而她最后却因为嫉妒,而杀了我最爱的人,只因为我现在得到了所有她没有得到的,她竟然真的会毫不犹豫的杀了我的孩子,她原来没有把我当成她的女儿,并且也没有丝毫理解过我,明明她看着我经历了所有,她还觉得我的幸福为什么那么容易。
再见了女巫,你果然不是我的妈妈。
有一种聊斋的感觉,还挺有意思的。第一个小时可以再紧凑一点。@Sundance2022
西方思想里的轮回转世。诗化恐怖片?
马力克拍女巫
好无聊,就是单纯的不好看
"My life is like a river.It flows and flows, and still it stays in the same spot."女性与女巫何尝不是一体的呢?
有点意思,一个没有自己声音的女巫通过吃人换皮获得声音的故事,套了一个斯拉夫背景,但有些问题弗兰肯斯坦已讨论过
不会出错的深刻论题 但拍的好没意思啊 为什么旁白不用镜头表现出来呢
隐约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遥远的《第七封印》。影片讲了很多,终极歌颂了母性。
别再打“文艺”两个字了,多学几个汉字
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恐怖片也开始爱写诗了
容易引起不适。。。
没想到是如此诡异又如此蛮荒的恐怖,没想到是如此梦呓又如此蒙昧的叙事,没想到是如此忧伤又如此虐爱的诉说。算不上喜欢,却被其中的氛围与情绪笼罩。有马力克的影子,也有帕索里尼的狂放与内敛。
but……
恕我无能,看不下去
这算是恐怖文艺片还是文艺恐怖片?
成为任何人,再成为自己。去爱去痛,拥有再失去。静观四季流转,体验生命轮回。
恐怖片算不上 但拍的很有一股MV的味道 如果加上精美的配乐就莫名其妙唯美?。。
有一种《生命不息》的感觉。
既然影像风格都已静谧到这种地步,在信息处理上完全可以(也适合)更内敛一点,现在的成品(在如丈夫死亡处等)稍显笨拙。女巫:游荡、自然、个体化的力量,与世俗生活及情感如何连缀?这部处理的是完完全全的伦理问题——的确非常泰伦斯马利克
看了个开头关了,一是女巫(?)外形让我生理不适,是有什么异物癖非要塑造成这样吗……二是节奏好慢,实属没有耐心品